借鉴传播学理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探析

借鉴传播学理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探析

姚红淮南联合大学232038

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一种传播过程。因此,适时将传播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引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重视开展对于二者的学科交叉研究,不仅是传播学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取得新突破以及在实践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的必然趋势。本文就运用传播学中的说服性传播理论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可行性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说服性传播传播者讯息受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借鉴“说服性传播理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理论分析

1953年出版的《传播与劝服》,是卡尔·霍夫兰(Carl·Hovland)和贾尼斯(I·Janis)、凯利(H·Kelley)在耶鲁研究计划就传播和态度的改变问题进行50余次实验基础上发表的主要理论成果之一。这部著作通过大量相互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实验分别集中于研究说服性传播的以下范畴:传播者、讯息、受众及其反应。关于传播者,研究发现,信源的可信性是产生即时的意见改变的重要因素。低可信性信源被认为比较偏激,不够公允。但传播者可信性的影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因为受众总是倾向于将传播者与讯息分离。不过,只要再次提醒受众传播者身份,这些可信性的影响又可以得到恢复。总之,大部分意见的改变都是短期的,而不是长期的。因此,尽管说服性传播要使对象的意见立刻发生改变并非难事,但一个月后受众往往又回到他们最初的观点。讯息的内容和结构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效果。威胁性或引起恐惧的材料如果数量适当,将会引起情绪性的紧张感而促进意见的改变。但必须当心,不要引发太多的恐惧以致产生过度的焦虑感,这种焦虑感会干扰受众对传播的接受。在结构上,除非受众智力水平较高并且非常成熟,传播者一般应明确陈述其结论。此外,如果受众接下来会接触到反宣传,最好对他们进行两面提示。而对受众,研究发现,那些群体归属感很强的人,很难接受那些与组织规范相悖的传播。自尊心较弱的人比较容易受影响,而那些对他人具有攻击性的人,以及有精神性神经症倾向的人,则很难被影响,主动参与传播者则比被动参与者更容易改变意见。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的是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是外部制约和内在转化的辩证统一过程,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是在一定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下人们内在的知、情、信、意、行诸心理要素辩证运动、均衡发展的过程。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是其头脑里固有的,而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社会环境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如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政治斗争、世界大战或局部战争、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和文化艺术的交流等。而思想政治教育者,即传播者,他们要依据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遵从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从各种信息中筛选出有益于大学生健康发展的信息进行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因为大学生往往更相信那些被认为是确凿主张来源的信息,即权威性发布,所以要求传播者既要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又要注重传播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要通过向大学生受众发出经过甄选的有价值的信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引到符合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轨道上来。因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中起着特殊的“过滤”作用,也就是传播学理论中的“把关人”或“守门人”的作用。

二、借鉴说服性传播理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实证分析

为了验证说服性传播理论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可行性,笔者对淮南联合大学2014级建工和造价专业的88名大学生的一次“如何看待当前大学生安全意识问题”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进行了实证分析。具体做法是:将88名学生分为A、B两组,每组44人。先安排A组同学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相关信息(大学生的主要信息渠道为网络等大众传媒),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自己“如何看待当前大学生安全意识问题”;而B组接受的信息,是经过教育者在众多信息中筛选出来的具有价值的信息,同样要求B组同学对“如何看待当前大学生安全意识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比较结果具备一定的参考性,如下页表1。

针对这次调查,笔者作了一个简略分析:

(1)A组学生在自身安全意识方面,有86%的学生对私人物品保管不认真,56%的学生过马路不按照交通规则行走,62%的学生不在意食品卫生安全,15%的学生会同意和陌生网友见面;社会安全意识方面,46%的学生会在商品推销和冒充学校工作人员诈骗的方式下容易受骗,84%的学生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会选择正确手段处理;自然灾害防范意识方面,83%的学生对自救知识了解甚少,51%的学生面对地震不知道采取正确的逃生手段,73%的学生不会正确使用灭火器。

(2)B组学生在自身安全意识方面,只有36%的学生对私人物品保管不认真,26%的学生过马路不按照交通规则行走,22%的学生不在意食品卫生安全,5%的学生会同意和陌生网友见面;在社会安全意识方面,只有16%的学生会在商品推销和冒充学校工作人员诈骗的方式下容易受骗,24%的学生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会选择正确手段处理;而在自然灾害防范意识方面,只有23%的学生对自救知识了解甚少,11%的学生面对地震不知道采取正确的逃生手段,23%的学生不会正确使用灭火器。

(3)通过以上数据对比我们不难看出,B组学生在自身安全意识方面表示对私人物品保管不认真的总体人数比A组下降50%。值得注意的是,有76%的学生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会选择正确手段处理,比A组上升了60%。

(4)以上分析说明,通过教育者筛选后的信息,对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当前的大学生安全现状、树立正确的安全观起到了预期的效果,也再次验证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说服性传播行为对教育效果的重要影响。因此,运用说服性传播理论来考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优化教育者的素质,提高其把关能力,以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优化,具有现实可行性。

三、借鉴说服性传播学理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启示

1.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综合性、专业性、知识性很强的工作,没有丰富的知识就无法胜任这一工作。思想政治理论任课老师和哲学社会科学类任课老师、班主任或辅导员、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等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知识。首先,系统地掌握马列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者革命化的要求,又是知识化的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是基本功,是优势所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就能更好地理解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地分析和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准确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从而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只有通晓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其次,要具有广泛的文化知识,如经济学、法学、中外历史、逻辑学以及现代科技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对党的路线理解得更深,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更有成效。通过对文学、美学、历史、地理、艺术、体育、现代科技等知识的了解,可以从中吸取养料,使思想政治教育更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再次是深厚的专业知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知识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论,还包括与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密切的心理学、传播学、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人际关系学、领导科学、人才科学、管理科学等多学科知识。掌握这些专业知识,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专业化的内在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以上几方面的知识都是不可缺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是基本功,必须下苦功夫认真钻研、力求掌握并在实践中很好地运用。专业知识是必备的基本知识,是衡量一个人能否从事这项工作的尺度。其他两方面的知识,或是专业知识的基础,或是专业知识的延伸,都有助于专业知识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根据工作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力争达到理论的系统性、知识的广博性这一基本要求,从而成为让大学生信服的“权威”,把握教育主导权,当好信息“把关人”。

2.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道德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道德品质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教育力量。教育者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情操,才能把广大教育对象团结、吸引在自己周围,朝着社会所要求的方向发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良好的道德素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大公无私、乐于奉献。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这一行为规范的基本含义就是“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的热忱”,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把人民利益摆在高于一切的地位,个人利益服从人民利益,为人民利益甘愿牺牲个人利益。思想政治教育者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十分重要。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热爱本职、忠于职守。事业心是人们为实现远大理想而献身于具体事业的决心和责任感,是一个人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内在动力。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事业心,就是为实现党的基本路线而决心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事业上有所作为、有所贡献的抱负和政治责任感。这种事业心主要表现为热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豪感。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热爱这项工作,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立志为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事业作出较大贡献。再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平等待人、为人师表。任何人都希望得到领导和他人的关心、了解、信任和尊重,希望他们把自己看成是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尤其是青年人在心理上有着很强的自尊和被人尊重的需要,教育者应该研究这种需要,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并热爱他们。以身作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职业素质的核心,又是教育者应该具备的道德素质的最高表现,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条件。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要提高教育对象的思想认识,要使他们将认识转化为行为,进而养成行为习惯,从而内化为文明的素质;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言行是一面镜子,既映照出自己的品行,又给受教育者提供了榜样。

3.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创新素质

创新素质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墨守成规、勇于并善于创新、不断开拓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是动态的创造性的劳动,从事这一劳动的人只有具有创新精神,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将其推向前进。特别是在当前,信息时代下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互联网信息泛滥,大学生思想活跃,更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不断加强自身创新能力建设,提升传播能力,树立传播权威性。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创新能力表现在具有创业者的雄心和胆略,对于实际情况有切实的了解,并据此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作出预见,提出新观念、新创意,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向高水平发展。要有将传播学的理论知识更有机地融合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中的能力,使其能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理解和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规律。

参考文献

[1]沃纳·J·赛佛林小詹姆士·W·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五版)[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2]希伦·A·洛厄里梅尔文·L·德弗勒著刘海龙等译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黄世虎思想政治教育传播问题研究述评[J].理论月刊,2009,(07)。

[5]杨续波大众传播媒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文史博览,2008,(03),7。

作者简介

姚红,女,1975年12月26日生,安徽淮南市人,法学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系2013年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项目编号SK2013B458)和2013年淮南联合大学校级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项目编号WYB1204)成果。

标签:;  ;  ;  

借鉴传播学理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探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