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小丽[1]2004年在《不确定环境下适应性供应链网络的构建》文中认为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品生命周期日益缩短以及顾客需求的多样化和对时间的日益敏感性,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使得现代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对供应链的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供应链偏重于企业内部从零部件采购到产品销售的全过程,而现代竞争条件下供应链的模式更注重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供应链的范围也从单个企业扩大到整个价值链上的所有企业。另外,由于不同企业的组织结构、经营方式、企业文化等固有特性的差异,使供应链管理与协调的难度与复杂程度都远远超过了单个企业,适应性作为对不确定性最为直接有效的策略反应,常被认为是能促使供应链成功运作的一个关键因素。所谓适应性是指企业对意外变化能不断地反应,并适时根据可预期变化的意外结果迅速调整的能力。在供应链管理的环境下,适应性策略的运用将使系统的运作更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在过去的文献中一些学者已认识到供应链管理中适应性的重要性,但只是偏重供应链运营层面技术敏捷性和柔性的研究。尽管技术适应化是供应链管理适应性的一个基本特征,但仅仅关注这一点显然是片面的。当今对供应链管理的适应性涉及众多因素,除了技术标准外,还有人力资源、系统运营、融资、内部管理等诸多方面,在供应链系统内,如何使上述因素统一协调是每个节点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关于供应链管理的适应性,必须从整体来把握。 为了克服传统的有序、直线型供应链产生的信息不畅等问题,作者提出采用适应性供应链网络取代传统的直线型供应链。该网络可通过供应链同步来为合作伙伴提供在需求、供应和运作活动方面的正确信息,以便于他们能够携手对出现的变化做出响应,并且更迅速地适应新形势。同时,在适应性供应链网络的构建中通过检视企业战略、内部运营等关键因素从整体上把握适应性供应链网络的构建,系统地论述了适应性供应链管理理论。 适应性供应链的产生不仅是供应链自身不断发展完善的结果,也是不确定性环境下催生的新型运作方式。它不仅解决了企业与企业之间、供应链与供应链之不确定环坡下适应性供应链网绘的构建间的无缝衔接;更为实时满足顾客需求,增强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应对不确定环境的能力提供了技术支持。从供应链到适应性供应链网络,对企业的战略和运营的挑战是史无前例的。一方面,企业必须在战略层面转型为由顾客需求驱动,供应链上的企业实时感知顾客需求的变动并引起相关协作者的行动。另一方面,必须在运营层面,企亚或多企业组成的动态联盟必须努力提高整个供应链中物流及相关信息流流通的通畅性及快速适应性以使所有与企业经营相关的过程、人、信息有效地集成。为此,作者创造性地提出了供应链转型模型,为传统供应链向适应性供应链迈进指明了方向;同时在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加入适应性技术,构建了企业适应性供应链应用系统。 本文首先分析适应性供应链产生的原因,一是供应链自身不断发展完善的结果,也是不确定性环境下催生的新型运作方式。在把握适应性供应链的有关概念、特点及与传统供应链区别的基础上,作者从叁个方面论述了适应性供应链网络的构建:一是适应性供应链网络构建的叁步走思路,通过自我检测价值、均衡风险,从整体上把握供应链实施的关键因素,避免实施中的陷阱,从而一步步搭建起适应性供应链网络的平台:二是通过建立供应链转型模型,为传统供应链向适应性供应链网络迈进指明了道路;最后探讨了适应性供应链网络构建的技术问题。在文章的第四部分则就适应性供应链网络的构建对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机制进行了论述;文章第五部分则结合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现状,提出我国企业构建适应性供应链网络的对策。在结论部分则总结了在适应性供应链研究中的创新之处,并对进行适应性供应链的研究对提高我国企业应对不确定环境的能力和创造全球竞争优势的重大战略意义进行了深刻揭示。
刘纯霞[2]2016年在《供应链中断风险传导机理及中断风险预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伴随企业全球化采购、非核心业务外包、单源供应、敏捷生产和精益供应等业务模式的发展,供应链在空间上越拉越长,且在时间上越缩越短。自然灾害、经济波动、流行病、恐怖主义、战争等外界环境因素的扰动时刻都有可能发生。供应链的这种时空变化与外界扰动增加了供应链网络运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提高了中断发生的可能。供应链某节点企业的中断可能在供应链系统中出现传导,并可能伴随蝴蝶效应,不断加剧中断传导影响,破坏供应链的安全运行,最终可能演化为引起整条供应链的中断、失效、瘫痪和瓦解。各类供应链中断事件的相继发生,严重影响到企业的平稳生产,给企业造成了巨大财产损失。针对供应链中断风险传导的复杂性及需求的不确定性,研究供应链中断风险传导机理,构建并解决中断风险传导后的预测问题,已经成为了供应链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以供应链中断风险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供应链中断内生风险与外生风险为决策变量,通过对其性质、内涵、特征、分类、影响因素和内在机制等问题进行系统的探索和论证,探讨了不同网络结构下的供应链中断风险传导特性。在供应链网络运营复杂性、不确定性和脆弱性环境下,产品需求具有高度不确定,而现有供应链中断预测研究没有好的解决方案,为此论文构建了供应链中断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得到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结果:首先,分析了供应链中断风险传导的概念、特征及传导原因;详细阐述了供应链中断风险传导要素,并绘制了供应链中断风险传导要素逻辑关系图;详细阐述了供应链中断风险传导路径,并绘制了供应链风险传导路径图;将供应链中断风险传导过程分为潜伏期、酝酿期、爆发期、消退期和遗留期等五大阶段;从供应链网络自身结构的复杂性、传导路径及传导过程的动态复杂性等方面探讨了供应链中断风险传导的复杂性,该分析和研究有利于揭示供应链中断风险传导的内在机理和中断风险传导规律,并有助于供应链内部各节点企业的结构稳定、协调和优化。其次,针对供应链中断风险传导路径及传导过程的复杂性特点,引入WS小世界网络和NW小世界网络研究方法,应用度、平均度、特征路径长度、聚类系数、顶点度、度分布、网络结构熵及交流频率等多统计参量,分析了供应链中断风险传导特性。通过研究发现,供应链中断风险传导速度与传导路径和网络节点数均成负相关关系,较短的中断风险传导路径和较大的集聚系数有利于促进供应链中断风险信息的共享,当存在核心节点企业时,核心节点企业的稳定性对供应链中断风险传导过程中供应链网络整体的稳定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小世界网络结构下,在供应链中断风险传导的不同阶段,统计参量要求是不同的。再次,鉴于现实中的供应链网络的规模可变性,针对供应链中断风险传导路径及传导过程的复杂性特点,应用BA无标度网络对供应链的网络特性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发现,相对于小世界网络结构,无标度网络结构下多元化的弱连接关系能使各节点企业建立更多的中断风险传导通道,获得更多具有低冗余度特征的中断风险新信息,能更好地规避、转化、分散和应对随机故障类中断风险,能建立更多更短的供应链中断风险传导路径,能更好地减小节点企业之间中断风险信息传导的时滞,核心节点企业的中继过渡作用依赖程度更小,供应链网络结构僵化的风险更小。最后,在风险传导过程中,产品需求具有高度不确定,供应链中断预测问题暂没有好的解决方案。本文构建了供应链中断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改进的灰色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构建与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改进的灰色预测模型的最优维数确定BP神经网络输入层神经元个数的方式,既突破了原传统灰色GM(1,1)模型对原始数据序列的限制要求,又体现了神经网络良好非线性逼近特性,提高了拟合程度与预测精度,增强了预测的平稳性与可靠性,能较好的解决供应链中断预测问题。
马靖莲[3]2016年在《供应链网络结构对突发事件传播动力学影响研究》文中指出供应链是由不同类型相互紧密联系的节点企业所组成的供应需求网络。在其运营过程中,一旦某个节点企业遭遇突发事件,不仅会影响其自身的正常运营,还会在整个供应链网络上进行传播甚至放大,不仅在宏观层面还是对具体的微观企业都造成了沉重损失。如何有效管理和控制突发事件,降低其对企业乃至整个供应链造成的影响和损失成为实现企业目标和稳健运营的关键,因此,有必要对供应链突发事件传播动态规律进行研究,从而有效控制和减弱其影响。近年来,复杂网络已经成为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应用复杂网络的方法,从网络结构的角度对突发事件在供应链网络上的传播规律研究是一个全新的视角,为供应链风险或突发事件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论文在已有供应链复杂网络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具有层级结构的供应链复杂网络模型;揭示了供应链突发事件传播机理;通过动力学仿真分析发现对于供应链小世界网络、供应链无标度网络和供应链分层网络叁种网络结构,突发事件在供应链无标度网络上传播速度最快,并且最终失效的节点企业数也最多;通过对节点企业的自修复因子、节点企业之间的关系强度和节点企业的扰动阈值做了分析,发现节点企业的自修复能力对供应链突发事件传播的影响存在一个临界值;当节点企业的突发事件自修复能力不断累积而达到某一定值(临界状态)时,节点企业的突发事件管理水平会发生一个突变。当达到临界状态以后,节点企业的自我修复能力进一步提升时,自修复能力的提高对企业的整体风险管理水平的贡献就显得比较迟钝;突发事件传播的临界时刻和稳定临界时刻都随着节点企业间关联性强度值的增大而减小,同时节点企业间关联性强度值越大,突发事件在供应链网络中的传播速度就越快,节点企业失效的速度也相应越快;通过对供应链网络中重要性不同的节点和边作为初始事故点,模拟突发事件在供应链上的传播效应可知,重要性越高的节点或边作为初始事故节点,突发事件的传播规模和传播速度也相应越大,对供应链网络的破坏性也越强;将供应链网络结构的复杂性分为水平复杂性、垂直复杂性和空间复杂性叁个维度,并进行了量化,最后通过动力学仿真发现,供应链网络水平复杂性、垂直复杂性及空间复杂性与失效节点企业数成正比。通过从供应链网络结构的角度来研究其对突发事件传播动力学的影响,为突发事件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是现有供应链突发事件研究的补充,同时其对对优化供应链网络结构,提高企业的应对能力并降低突发事件对供应链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刘俊芳[4]2007年在《我国中小钢材流通企业供应链网络组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性特别是全国性的钢铁产能过剩,导致了钢材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钢铁产业的市场环境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的时刻已经到来。然而我国钢铁市场的特殊性是钢铁生产企业大多是国营企业,而钢材流通企业大部分是民营企业,在这种环境中,我国中小钢材流通企业面临市场风险和亏损的巨大压力。企业要想在这种严峻的竞争环境下生存下去,必须具有较强的处理由环境变化引起的不确定性问题的能力。因此,钢材流通企业急需跨越企业、行业、地域界限,有效整合内外部资源,以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本文在介绍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以及Agent的建模思想及原理的基本理论和我国中小钢材流通企业现状的基础上,对中小钢材流通企业的供应链网络组织进行系统分析,并构建了供应链网络组织模型,进而阐述了供应链网络组织对提高我国中小钢材流通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最后文章以华天钢材物流企业为例,为其构建了供应链网络组织,提出把信息中心独立部门来运作,并对其做出了效果评价。希望本文可以丰富供应链网络组织的研究,并对我国中小钢材流通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图9幅,参考文献45篇。
周理昆[5]2013年在《供应中断风险下的弹性供应链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摘要:随着供应链节点的专业化分工和全球化分布,供应链管理者越来越注重精益化管理,与此同时供应链内外部存在着多种不确定因素,加上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企业供应链正变得越来越脆弱,面临着供应中断的巨大挑战。因此研究供应中断风险下的弹性供应链优化问题,有助于预防和应对供应中断造成的供应链断裂,促进企业供应链稳定运行。论文在查阅国内外有关弹性供应链方面的研究文献资料基础上,阐述了弹性供应链产生的背景、内涵、策略等问题,系统介绍了供应链脆弱性、供应链弹性、供应链风险管理、复杂网络等相关理论,提出了针对供应中断风险的两个弹性供应链策略,即预防策略和应对策略。在预防策略方面重点研究了弹性供应链网络节点重要性评价问题,借鉴复杂网络学科的重要性节点识别的方法,分别构建了基于改进的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基于系统科学分析法的供应链网络节点重要性识别模型,并通过算例分析对比两种方法的效果;在应对策略方面重点研究了供应中断事件发生后企业快速恢复的组合优化模型,通过遗传算法对该模型求解,算例结果表明该方法能为企业在供应中断风险发生后提供快速恢复的决策支持。
许树辉[6]2009年在《基于供应链嵌入视角的企业空间组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与经济全球化相伴随的市场机遇和竞争压力,使得基于供应链的竞争模式成为当前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力量源泉。因此,站在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层面上研究企业空间组织问题,对于越来越融入全球化网络之中的中国经济以及中国企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供应链竞争取代单个企业竞争为前提,以企业内部研发、采购、生产、组装、销售和企业外部一、二级供应商作为研究范围,沿着供应链区位嵌入----供应链本地化----供应链全球化的成长轨迹,展开企业空间组织研究。全文分为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两大部分:理论部分包括第二、第叁、第四和第五章,主要从供应链嵌入视角尝试构建企业空间组织的理论框架;实证部分包括第六和第七章,以汽车制造企业及其在广州布局的日本丰田企业作为案例,研究汽车制造企业的空间组织,验证理论假设,得出结论。第一章,根据国内外发展现实、以及已有相关研究综述,提出本文的研究范围、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明确本文研究的思路框架。第二章,在回顾总结企业空间组织以及供应链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归纳梳理供应链在不同时代的组织形态及其特征,进而提出企业空间组织理论研究的供应链嵌入视角架构。第叁章,在论述企业区位选择的传统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供应链嵌入视角下的企业区位选择影响因素及其战略导向。第四章,根据原子型企业和跨国公司供应链区位嵌入及其供应链本地化的特征归纳,分析企业供应链由本地化走向集群的演变过程和动力机制、以及供应链本地化集群的基本类型。第五章,根据企业全球战略驱动下企业空间组织由封闭的本地化集群走向开放的全球化网络过程,研究全球供应链网络的形成、分工、空间结构及其网络治理。第六章,作为实证研究之一,以欧、美、同汽车制造业集群为例,分析汽车制造业由供应链本地化集群走向全球化、并最终在全球形成“多核式供应链网络”的空间扩张轨迹,探讨全球汽车供应链网络中的企业分工与治理模式。第七章,作为实证研究之二,对跨国汽车公司供应链由局部嵌入到逐步深度嵌入中国市场的历程进行梳理,分析跨国汽车公司供应链嵌入中国的主要驱动因素、以及其在华供应链空间组织的本地化集群趋势。进一步,以丰田公司作为个案,分析其布局、嵌入广州的动力因素、在广东省域内的供应链空间组织模式、对地方汽车产业的影响以及其供应链走向全球化的成长路径。第八章,作为全文的“结论”部分,总结本文研究获得的主要结论以及后续研究中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补充的内容。通过理论部分的探索,从中发现:企业区位嵌入开始于供应链的节点嵌入,本地化组织是企业供应链集群的基础,企业由供应链本地化集群走向国际化、全球化,是供应链本地化集群在新兴市场上的复制与衍生过程。企业空间扩张的最高组织形态——全球供应链网络,是基于供应链节点、供应链本地化集群以及供应链本地化集群之间的供应链联结而成的网络。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演变为供应链竞争的当今时代,随着供应链关键要素(如领导企业)区位嵌入及其空间组织的进一步拓展,企业供应链组织在空间上的投影,具体表现为由点(供应链试嵌入)→线(供应链局部嵌入)→集群(供应链深度嵌入、供应链本地化)→网络(供应链区域化、供应链全球化)的递进过程。通过实证分析进一步发现:在汽车制造企业区位嵌入过程中,供应链集聚因素起到重要作用,领导企业跨区域投资的成功示范最终导致其原有供应链中的一、二级供应商和竞争性企业的跟随性嵌入,并催生了本地供应商的大量涌现,由此,一个供应链本地化集群会伴随领导企业(或其子公司)的区位嵌入而逐渐形成和成长。在走向国际化、全球化的过程中,汽车制造企业采用的是一种依赖于母国已构建的供应链本地化集群,在海外市场衍生出若干新的供应链本地化集群的空间扩张模式。这一供应链本地化集群,在当地区域市场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与其母国集群之间保持着密切的供应链联系。因此,跨国汽车公司空间组织,就是以其母国供应链本地化集群及其在海外衍生出来的若干个集群作为基本框架,并由众多供应链节点作为构成要素的供应链联结网络。
杨中华[7]2013年在《基于核心企业的供应链网络信息共享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的进步、全球采购的实施、虚拟企业的快速建立与分解、更多的非核心业务外包等,使得供应链的形式变得越来越复杂并迅速向网络化形式演变。信息共享是供应网络协调的核心内容,也是实现的必要条件。鉴于此,本文基于核心企业的角度对供应链网络中的信息共享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本章通过文献分析对供应链网络的概念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并从网络结构、覆盖区域、一体化特征和沟通手段等四个方面对网链型供应链网络和网络型供应链网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基于供应链网络结构的“立体多核”型和结构复杂性分析了供应链网络的网络结构特征。最后,对供应链网络的联接模式和网络中核心企业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其次,建立了一个基于Agent的下游零售商具有横向合作关系的二级供应链网络模型,并进行了仿真分析。在分析供应商和零售商订货决策的基础上,基于Repast平台构建多Agent的供应链网络信息共享模型,对其中各个实体功能和算法进行了描述;在模型仿真的基础上,分析了零售商合作系数、客户市场需求波动对供应商总成本的影响。第叁,提出了基于核心企业的供应链网络信息集成关系的识别方法,并对承担信息集成中心的核心企业进行了评价与选择。在介绍信息集成模式的基础上,基于图论的思想定义了供应链网络的信息流结构图、信息集成图和信息集成度等相关概念;并利用DEMATEL为工具构建了供应链网络的信息结构图,探讨了基于核心企业的供应链网络的信息集成块与集成关系的发现问题;考虑到评价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以及评价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反馈关系,利用模糊网络分析法(Fuzzy ANP)实现了对承担信息集成中心角色的核心企业的评价与选择;从信息中心建设、信息共享通路、关键信息节点等方面提出了供应链网络信息集成的优化措施。最后,提出了基于核心企业特征与信息共享协助努力水平的信息共享激励模型。首先基于捕鹿模型建立了供应链网络信息共享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供应链网络成员的共享信息利用率、风险水平、初始成本和信息能力等因素对系统演化的影响;为了实现信息共享的激励,基于核心企业特征与信息共享努力水平构建了考虑滞后收益的两阶段激励模型,模型分析证实了核心企业在供应链网络信息共享的主导作用;基于核心企业的作用从供应链网络信息共享的不同阶段提出了供应链网络信息共享的激励策略。
王杏[8]2017年在《基于复杂网络的农产品供应链建模与网络风险传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产品作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其生产和流通的稳定性及质量安全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经济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农产品供应链的结构及其动力学行为也日益复杂,作为网络科学发展的前沿,复杂网络理论为人们提供了研究复杂现实网络的新方法。本文采用复杂网络理论,通过建模和仿真探究农产品供应链网络的形成和演化机理,以及风险在供应链网络上的传播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风险传播的控制策略。本文研究的关键问题包括:(1)如何构建反映农产品流通特征的供应链复杂网络模型?(2)农产品供应链复杂网络具有哪些结构特征?(3)各类风险是怎样在农产品供应链网络上传播的?(4)如何对农产品供应链复杂网络上的风险传播进行调节和控制?针对以上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分析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结构及特征。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结构主要包括以批发市场为核心、以加工企业为核心、以零售市场为核心叁类,其中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供应链结构是当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结构的主要形式,这种结构的农产品供应链具有层级众多、竞争激烈、信息不对称、结构松散等显着特征。2.构建农产品供应链复杂网络演化模型。建模时不考虑消费者,本文将农产品供应链网络抽象为由“农户—收购商—批发商—零售商”的四级供应链构成的网络,分别构建了无权无向和加权有向两个农产品供应链复杂网络演化模型,即基于双重局域世界的适应度模型(DLWF模型)和基于交易量平衡的加权网络模型(DLWF-W模型)。DLWF模型考虑了农产品供应链的以下两个特征:(1)网络中的节点具有类别属性,不同类别节点的局域世界不同;(2)节点适应度服从的概率分布不同。根据节点适应度的物理意义,本文将适应度分为服从正态分布和幂律分布两种情况,分别对应相邻层级连接和跨层级连接机制。求解该模型的度分布表达式,结果表明该模型生成的网络是服从幂指数变化的广义无标度网络,幂指数的大小取决于节点适应度的分布、节点比例及局域世界的大小。DLWF-W模型是在双重局域世界适应度模型的基础上,以交易量平衡为原则,考虑交易的方向性以及交易量的大小而构建的加权有向网络模型。求解边权分布、点强度分布及度分布表达式,结果表明该网络的边权分布为分段函数,边权分布的幂指数依赖于节点适应度的选取以及不同节点的比例。点强度分布与度分布服从幂指数变化的广义无标度网络,幂指数的大小取决于节点适应度的分布、节点比例及局域世界的大小。3.仿真分析农产品复杂网络结构特征。本文结合实地调研和相关实证研究文献设置仿真参数,按照网络规模从小到大进行仿真。当取节点适应度服从正态分布时,网络特征指标表现出以下特征:(1)度分布在双对数坐标下表现出尾部幂率特征,但幂指数并不是常数,仿真结果与理论解析一致;(2)网络具有小的平均路径长度,大的供应链平均路径长度;(3)网络的聚类系数为0。当节点适应度选取为幂律分布时,度分布具有广义幂率分布特征,网络供应链平均路径长度相比正态分布时缩短,网络聚类系数增大。4.研究农产品供应链复杂网络上的风险传播动力学机制。根据风险的传播特征,本文将农产品供应链风险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与边权大小无关的质量类风险,另一类是与边权大小相关的供需类风险。针对第一类风险,本文采用疾病传播的SIR模型进行研究。考虑到农产品供应链网络上风险的传播率会随着风险的暴露和应对措施的增加而下降,本文在经典的SIR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一个风险传播抑制因子,据此分析非线性传播率下的农产品供应链网络风险的传播机制。研究发现风险传播抑制因子虽然会影响风险传播的速率,但对风险传播临界值以及风险的稳态感染范围并没有影响。在DLWF网络上应用发现,当网络度分布幂指数在2到3之间时,风险传播阈值为0,传播规律与BA无标度网络相同;当幂指数大于3时,网络具有风险传播阈值,且随着幂指数的增大,传播阈值近似于随机网络的情况。针对第二类风险,本文采用基于负荷—容量的级联失效模型进行研究。考虑农产品供应链中负荷及节点失效的实际含义,本文在建模时定义:(1)以节点的交易量表示初始负荷;(2)当节点收到的负荷大于其阈值时,节点对超出容量的负荷拒收。在DLWF-W网络上应用发现,当节点的负荷阈值一定时,网络的失效临界值大小取决于网络结构及负荷再分配机制。5.提出农产品供应链风险传播的控制策略。针对两类风险,本文采用节点免疫和结构优化两类策略对网络上的风险进行控制。比较几种免疫策略在农产品供应链上的效果,结果表明:随机免疫需要几乎全部节点才能阻断风险;目标免疫能以最少的免疫比例达到消除风险传播的目标;熟人免疫则能以较少的免疫节点达到免疫效果;分类免疫针对不同类别的风险源表现出不同的效果。在网络结构优化方面,增大农户节点的适应度,调整网络中节点的比例,可以改善网络结构从而达到增强风险鲁棒性的目的。在现实中,可以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大能农户的的适应度,通过发展连锁零售业增大零售商适应度,从而改善农产品供应链结构,提高网络流通的效率,增强农产品供应链抵御风险的能力。本文的研究可以丰富复杂网络理论在供应链领域的研究成果,网络模型的构建能够揭示农产品供应链网络的形成和演化机理,风险动力学的分析能够为农产品供应链网络风险传播的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导。
丁青艳[9]2012年在《复杂网络结构下供应链企业间合作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深入,供应链管理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供应链上企业的内外部环境都变得更加复杂,迫切需要供应链管理者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来审视供应链上存在的问题,对复杂形势下的供应链管理进行研究。供应链是在竞争、合作、复杂、动态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由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顾客等实体构成的快速响应市场环境变化的动态供需网络,是典型的复杂网络系统,其复杂性不仅表现在供应链构成实体的复杂性、供应链链接结构的复杂性、供应链各环节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供应链的开放性、涌现性等方面,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供应链构成实体之间以及构成实体与供应链所处环境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并由此导致供应链系统产生的复杂动态行为。本文以全球一体化下的供应链管理需求为背景,在复杂网络视角下,将供应链抽象为以企业为节点、企业之间关系为边的复杂网络,并以此为研究对象,吸收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在对供应链网络的复杂网络结构特性、供应链网络的演化模型、复杂供应链网络结构下核心节点和关键链路的识别等供应链网络复杂网络特性研究的基础上,对复杂网络结构特性下供应链网络上企业间合作问题进行分析和建模,进而为供应链系统的优化设计、运作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具体来讲,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了复杂网络视角下供应链网络的定义和供应链网络的拓扑刻画规则,从交易成本、网络沟通度、网络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等方面对供应链网络的测度属性进行了定义,建立了复杂网络结构下供应连网络鲁棒性指标并进行了定量化分析,并结合某大型能源企业供应链网络进行了实证分析。2、结合供应链网络生长的非均匀性增长特征,分别以企业个体选择行为和企业间交易成本作为供应链网络演化的驱动因素,建立了两种供应链网络演化模型,并进行了理论分析和仿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演化规则下供应链均可演化为具备无标度网络特征的拓扑网络,并分析了复杂网络结构下供应链系统的动态鲁棒性,给出了这种网络特征下的供应链网络优化策略及方法。3、定义了不考虑供应链网络结构的供应链核心企业识别指标,建立了不考虑网络结构的供应链核心企业评价指标体系来定性识别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根据供应链网络具备的复杂网络特征,引入节点的聚集度作为企业节点重要性的评价指标;综合考虑节点之间的交易成本、时间成本以及交易量等因素影响,结合网络的效率建立了链路的重要度作为关键链路的评估指标,并设计了相应算法用来确定复杂网络结构下的供应链核心企业节点和关键链路。4、根据供应链网络具有的复杂网络结构特征,将供应链企业间合作关系分为对等型企业合作关系和非对等型企业合作关系,根据Lotka-Voterra竞争模型原理和生物学中logistic增长规律分别建立了对等型企业间合作演化模型和非对等型企业间合作演化模型,进行了演化分析,确定了合作达到均衡的条件。5、建立了复杂网络结构下供应链企业间的动态均衡合作模型,分析了无标度网络结构特性下企业的不同博弈策略选择行为如何影响企业间合作关系的演化,研究结论表明,对于具有无标度网络特性的供应链网络来讲,在最优者替代(Best-takes-over)和针锋相对(TFT)两种博弈规则下,较高的初始合作程度会导致后续长久的稳定合作状态。本文研究有助于减少供应链网络整体运行成本,提高网络效率和单个节点企业的竞争力,为供应链的宏观管理提供新的方法和手段,同时对营造良好的企业合作环境和改进企业竞争行为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王继光[10]2015年在《中断情境下供应链设施选址优化研究》文中认为尽管实践证明,供应链运营模式是一种可以通过合作共赢有效提高相关企业竞争优势的有效战略工具,但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改变,供应链网络自身所具有的开放性和可扩展性增加了其脆弱性,导致供应链相关决策者不得不面对的是:供应链网络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明显的或潜在的、可能导致供应链网络中断的威胁。这些中断可能不仅会给供应链带来短期的运营损失,比如临增的运输成本,延迟供应损失,库存短缺成本、违约罚金等,还会给供应链的经营绩效带来长期消极的影响,比如利润和市场份额的双降,甚至是破产。因此,如何提高供应链组织抵御风险的能力已然成为供应链研究领域一大重要主题,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选址问题”实质是在给定的空间范围内以最小化成本投入或最大化市场覆盖为前提,对设施的地理位置、产能设计、路径等进行最优决策。选址结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传统的供应链设施选址问题基本以外部条件确定和已知为背景,然而事实证明,源自市场环境的不确定、动态变化或者预测估计误差等因素必然会造成传统选址问题研究时外部条件相关参数估计不够准确从而影响到其最优决策结果。甚至即使是所有参数均确定和已知,由于各种不可测突发事件等因素,供应链还面临意外中断的风险。所以,选址问题研究必须考虑风险因素。根据研究路径,本文将设施选址优化首先划分为技术优化和机制优化两部分。前者,重点从数理模型研究角度探讨本文所确定的选址优化问题。后者,是对前文技术优化的延续,分析探讨哪些因素会影响设施选址技术优化目标的实现,并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在技术优化部分,本文基于特定的风险中断情境,从两个方面对供应链选址优化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其一是供应链系统的可靠性(Reliablity),即当供应链部分设施中断后整个供应链系统还能正常运行;其二是供应链的鲁棒性(Robustness),研究过程中通过放松参数假设,意即在参数估计不准确或缺失情况下,研究供应链抵御中断风险的能力。因此,本文以供应链持续经营、不发生中断为前提假定,将中断情境分为随机中断和非随机中断两种类型,前者首先采用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模型研究离散型选址问题,并通模拟算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进而,本文在此基础上对离散型问题进行了理论推广,提出将目标区域按照蜂窝状分割,构建了相应的优化模型进一步研究连续型设施选址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模型主要参数进行了深入的鲁棒性分析。随后,针对非随机中断情境,本文基于最坏情境构建了两阶段动态博弈模型(Two-stage dynamic game model)重点研究一类有预谋的或人为的非随机中断风险背景下供应链设施选址优化问题。通过对攻击者和防御者最优策略的分析研究,目标是使供应链更具鲁棒性以抵御中断风险的干扰,提高其可靠性从而确保供应链运作效率和效果。在机制优化部分,在前文技术方法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调查问卷获得原始数据的方式,借助于结构方程建模进一步研究了选址优化的绩效评价问题,并基于实证结果和前期企业实地调研情况,总结提炼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优化对策。本文将供应链选址问题与风险联系起来,研究中断情境下供应链设施选址的优化问题是传统供应链选址优化问题的进一步延伸,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该领域基于中断情境下进行设施选址优化问题研究的不足,对供应链选址研究均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研究的创新之处如下:1.提出了本文供应链选址优化理论框架的叁个基本假设,即,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战略规划+战术计划”假设;2.在供应链持续经营的假设前提下将供应链设施划分为可靠设施与不可靠设施两大类,并引入设施中断风险因子使得风险背景下供应链网络优化问题更具现实意义;3.在连续型选址问题中,本文首次提出将理论推广的目标需求区域进行蜂窝状分割,使得研究更具科学性和先进性。
参考文献:
[1]. 不确定环境下适应性供应链网络的构建[D]. 孙小丽. 中国海洋大学. 2004
[2]. 供应链中断风险传导机理及中断风险预测研究[D]. 刘纯霞. 湖南大学. 2016
[3]. 供应链网络结构对突发事件传播动力学影响研究[D]. 马靖莲. 长安大学. 2016
[4]. 我国中小钢材流通企业供应链网络组织研究[D]. 刘俊芳. 北京交通大学. 2007
[5]. 供应中断风险下的弹性供应链优化研究[D]. 周理昆. 中南大学. 2013
[6]. 基于供应链嵌入视角的企业空间组织研究[D]. 许树辉.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7]. 基于核心企业的供应链网络信息共享研究[D]. 杨中华. 华中科技大学. 2013
[8]. 基于复杂网络的农产品供应链建模与网络风险传播研究[D]. 王杏. 吉林大学. 2017
[9]. 复杂网络结构下供应链企业间合作关系研究[D]. 丁青艳. 北京交通大学. 2012
[10]. 中断情境下供应链设施选址优化研究[D]. 王继光. 山西大学. 2015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复杂网络论文; 供应链系统论文; 采购与供应链管理论文; 供应链物流论文; 网络模型论文; 网络节点论文; 企业特征论文; 供应链融资论文; 集群技术论文; 网络结构论文; 组织环境论文; 集群效应论文; 组织策略论文; 优化策略论文; 风险模型论文; 路径分析论文; 中断处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