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细胞色素还原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色素,细胞,基因,多态性,玉米螟,亚洲,环氧化物。
细胞色素还原酶论文文献综述
白华磊[1](2019)在《细胞色素P450氧化还原酶缺陷症2例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2例由POR基因突变引起的细胞色素P450氧化还原酶缺陷症(PORD)患者的基因分子改变及临床特征,探讨其基因突变与临床表型的联系及特点。方法:对2例PORD患儿的临床资料、激素水平、治疗用药、基因测序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探索其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联。结果:2例患者确诊为PORD,均有外生殖器发育异常、肾上腺功能不全表现,其中1例同时具有类固醇激素水平异常、外生殖器畸形、Antley-Bixler综合征样骨骼畸形、母体男性化等典型特征。通过基因测序发现c.1370G>A(R457H)、c.1820A>G(Y607C)、c.957_958delTG基因突变,其中c.957_958delTG国内外尚无相关报道。研究发现,PORD临床表型与基因型可能具有相关性,但需要更多的病例研究进一步证实。两例患者均行氢化可的松常规替代治疗,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控制满意。结论:POR基因突变所致PORD的临床表型复杂多样,且基因型与临床表型可能具有相关性。c.957_958delTG为新发基因突变,可能具有致病性。(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徐晨[2](2019)在《细胞色素P450氧化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肝癌易感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肝癌通常指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球第叁大癌症相关死亡原因。HCC发生的主要原因包括肝炎病毒感染、化学致癌物、酒精以及肥胖相关代谢异常,这些因素可能引起慢性炎症和免疫抑制,最终导致HCC的发生。此外,基因多态性作为一种内在因素,可能通过影响个体的HCC易感性从而介导HCC的发生。因此,我们将HCC发生的主要机制归纳为炎症(inflammation)、代谢(metabolism)、免疫(immune)和基因多态性(polymorphism)等4个方面。细胞色素P450氧化还原酶(cytochrome P450 oxidoreductase,POR)是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cytochrome P450 enzymes,CYPs)的唯一电子供体,具有高度多态性。文献报道不同的POR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的基因变异能够影响不同CYPs活性,可能因此具有疾病易感性,如POR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和膀胱癌易感性有关,可能是由于影响了类固醇代谢相关CYPs活性。CYP第1、2、3家族属于药物代谢相关CYPs,主要介导临床药物、致癌物和前致癌物等外源性物质的代谢,与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肝脏疾病关系密切。本课题组前期开展了CYPs与HCC关系的大量研究工作,发现并验证了高活性CYP2E1是HCC发生的风险因素。此外,我们分别分析了HCC患者多个POR SNP位点的突变杂合子和突变纯合子对CYPs活性的影响,填补了POR基因多态性在肝癌研究领域的空白。基于前期成果,我们进一步探究POR基因多态性与HCC易感性的关系,以及可能参与此过程的CYPs。目前关于基因多态性的研究多关注与疾病易感性的关系,而SNP位点的易感性机制缺乏更深入探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基础,基因型的改变影响蛋白表型和蛋白相互作用,最终影响了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随着蛋白质组学的快速发展,其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等多组学联合策略被应用于探究从基因到蛋白各层面的关联和分子机制。因此蛋白质组学为探索易感性位点涉及的HCC发生机制提供了一种可靠易行的方法。本研究选取105例正常肝组织样本和102例HCC患者癌旁组织样本,考察POR基因多态性与HCC易感性的关系,并采用Label-free定量蛋白质组学方法探究POR易感性位点影响HCC发生的可能机制。本课题以期发现新的HCC易感性位点,并为POR基因多态性和HCC发生机制研究提供新策略和依据。1方法1.1人肝标本及临床资料收集收集105例正常肝组织标本和102例HCC患者癌旁肝组织标本,并纳入每个供体的性别、年龄、烟酒史和临床诊断等基本信息,以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γ-谷氨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 transferase,GGT)、总蛋白(total protein,TP)和球蛋白(globulin,GLO)等临床指标。对于纳入研究的HCC患者,自切除术后进行随访,历时42~54个月。本研究的实验方案经过郑州大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受试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1.2人肝微粒体制备采用差速离心法制备人肝微粒体。1.3肝微粒体蛋白浓度测定采用BCA法测定肝微粒体蛋白浓度。1.4 CYP2E1活性测定以氯唑沙宗作为CYP2E1探针底物,代谢产物为6-羟基氯唑沙宗。100μL孵育体系包括肝微粒体蛋白、氯唑沙宗溶液和磷酸盐缓冲液。NADPH启动反应,冰水浴终止反应,乙酸乙酯萃取,氮气吹干,复溶后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计算酶动力学参数:米氏常数(Michaelis-menten constant,Km)、最大反应速率(maximum velocity,Vmax)和清除率(intrinsic clearance,CLint)。1.5 POR基因多态性测定选取的4个POR位点rs10954732(G>A)、rs2286822(C>T)、rs1135612(A>G)和rs1057868(C>T)在中国人群中分布频率均大于1%。抽提人肝组织DNA,采用SNP Mass ARRAY方法进行基因分型检测。1.6 Label-free定量蛋白质组学方法鉴定肝组织蛋白组织提取全蛋白后酶切得到肽段溶液,小反向色谱柱法洗脱、收集组分,质谱检测。数据采用Max Quant软件搜库分析。采用归一化处理的基于峰面积的无标定量(intensity-based absolute protein quantification,i BAQ)值表示蛋白的表达水平。差异蛋白鉴定标准为表达差异倍数大于1.2倍且P<0.05。本研究从105例正常和102例癌旁肝组织中根据随机数表法分别抽取41和71例进行样品制备和质谱分析,根据数据质控标准,最终选取34例正常和61例癌旁肝组织的质谱数据进行差异蛋白鉴定、筛选和后续分析。1.7统计学分析本研究的统计分析采用SPSS 22软件,作图采用Graph Pad Prism 7软件。对符合正态分布数据采用参数检验,否则采用非参数检验。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POR SNP位点与HCC易感性关联分析,矫正的混杂因素为年龄、性别、吸烟和饮酒。采用Kaplan-Meier方法对患者进行生存分析。ROC曲线分析描述预测价值。所有统计分析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 POR基因多态性与HCC易感性关联分析2.1.1 POR基因多态性与HCC易感性POR位点rs10954732(G>A)中,与携带GG基因型人群相比,携带GA基因型人群患HCC的可能性降低(OR=0.30,95%CI:0.11~0.78,P=0.014),携带GA+AA基因型(发生基因变异)人群患HCC的可能性降低(OR=0.35,95%CI:0.14~0.88,P=0.026);G与A等位基因之间、GG与AA基因型之间以及GG+GA与AA基因型之间均未发现HCC易感性。结果提示,POR位点rs10954732基因变异可能减少HCC的发生风险。POR位点rs2286822、rs1135612和rs1057868的基因多态性与HCC发生风险无明显关系。2.1.2 POR位点rs10954732基因多态性与临床血液指标在HCC组中,基因变异人群的ALT和AST水平降低(P=0.027;P=0.005),提示POR位点rs10954732基因变异可能一定程度改善肝功能;正常人群ALT和AST的表达水平与POR位点rs10954732基因多态性无明显关系。2.1.3 POR位点rs10954732基因多态性与CYP2E1活性在HCC组中,基因变异人群的V2E1和CL2E1降低(P=0.038;P=0.017),提示POR位点rs10954732基因变异的保护作用可能与CYP2E1活性降低有关;正常人群CYP2E1活性与POR位点rs10954732基因多态性无明显关系。2.2 POR位点rs10954732的HCC易感性蛋白质组学研究2.2.1差异蛋白鉴定鉴定到34例正常和61例癌旁组织的差异蛋白共1360个,根据差异显着程度,P<0.01、0.01≤P<0.03和0.03≤P<0.05的差异蛋白数量分别为640、425和295个。与正常组相比,HCC组中包含上调蛋白814个和下调蛋白546个。将HCC组分为GG和GA+AA亚组鉴定差异蛋白,其中GG亚组16例,GA+AA亚组44例,剔除1例未检测到基因型的样本。共鉴定到亚组差异蛋白345个,根据差异显着程度,P<0.01、0.01≤P<0.03和0.03≤P<0.05的差异蛋白数量分别为80、144和121个。与GG亚组相比,GA+AA亚组中包含上调蛋白315个和下调蛋白30个。2.2.2亚组差异蛋白基因本体(GO)分析对亚组的345个差异蛋白从细胞组分、分子功能和生物过程等3个层面进行GO分析。细胞组分层面,亚组差异蛋白主要位于细胞器内膜、内质网腔、胞质核糖体、锚定连接和溶酶体等部位;分子功能层面,亚组差异蛋白主要涉及氧化还原酶活性、核糖体结构组成、细胞粘附分子结合、葡糖基转移酶活性、用于CH-OH基团的氧化还原酶活性、涉及异型细胞-细胞粘附的蛋白结合和电子传递活性等;生物过程层面,亚组差异蛋白主要参与蛋白质靶向输送、线粒体氧化呼吸链复合体装配、蛋白质折迭、细胞色素复合体装配、细胞蛋白分解代谢过程、内质网应激反应调控、一元羧酸代谢过程、T细胞介导的免疫和脂质分解代谢过程等。2.2.3候选差异蛋白的筛选及分析2.2.3.1差异蛋白的归类及筛选进一步,筛选可能与POR位点rs10954732基因变异保护作用有直接关联的蛋白。HCC组差异蛋白与基因变异亚组差异蛋白的交集蛋白共70个。根据GO、Gene Cards和NCBI Pub Med数据库将这些蛋白按照代谢、炎症、免疫、基因多态性和其他(others)等5类进行归类,每个蛋白可归属多类,共纳入了52个蛋白。其中,有11个蛋白参与代谢过程;25个蛋白参与炎症过程;20个蛋白参与免疫过程;8个蛋白的编码基因SNP位点具有癌症易感性;31个蛋白以非上述4个方面的机制参与癌症过程。52个蛋白在GA+AA亚组中均属于上调蛋白。从52个蛋白中筛选出同时满足在HCC组中为下调蛋白以及文献报道具有抑癌作用的候选蛋白共6个,分别为跨膜丝氨酸蛋白酶hepsin(serine protease hepsin,HPN)、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受体(coxsackievirus and adenovirus receptor,CXADR)、短链脱氢酶/还原酶3(short-chain dehydrogenase/reductase 3,DHRS3)、Ras相关蛋白Rap2c(Rasrelated protein Rap-2c,RAP2C)、烯酰辅酶A水合酶1(enoyl-Co A hydratase 1,ECH1)和桥粒斑蛋白(desmoplakin,DSP)。2.2.3.2候选蛋白表达与临床指标HPN与正常组相比,HCC组HPN表达显着下调(P=1.00×10-6)。在HCC组中,基因变异人群HPN表达上调(P=0.014),提示POR位点rs10954732基因变异的保护作用可能与HPN表达增加有关;正常人群HPN的表达与POR位点rs10954732基因多态性无明显关系。将HCC组根据HPN表达分成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高表达组AST和GGT的水平降低(P=0.008;P=0.006),ALT和GLO也呈现降低趋势(P=0.072;P=0.074),提示HPN可能一定程度改善肝功能。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高表达组HCC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Plog-rank=0.0057),提示HPN可能抑制HCC发展。ROC曲线下面积为0.792(P=3.00×10-6),提示HPN具有一定的HCC预测标志物价值。CXADR与正常组相比,HCC组CXADR表达下调(P=0.015)。在HCC组中,基因变异人群CXADR表达上调(P=0.011),提示POR位点rs10954732基因变异的保护作用可能与CXADR表达增加有关;正常人群CXADR表达与POR位点rs10954732基因多态性无明显关系。将HCC组根据CXADR表达分成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高表达组CL2E1降低(P=0.043),V2E1也呈现降低趋势(P=0.100),提示CYP2E1活性降低可能与CXADR表达增加有关。ROC曲线下面积为0.650(P=0.016),提示CXADR具有一定的HCC预测标志物价值。DHRS3与正常组相比,HCC组DHRS3表达下调(P=0.0004)。在HCC组中,基因变异人群DHRS3表达上调(P=0.012),提示POR位点rs10954732基因变异的保护作用可能与DHRS3表达增加有关;正常人群DHRS3的表达与POR位点rs10954732基因多态性无明显关系。ROC曲线下面积为0.710(P=0.0007),提示DHRS3具有一定的HCC预测标志物价值。RAP2C与正常组相比,HCC组RAP2C表达下调(P=0.010)。在HCC组中,基因变异人群RAP2C表达上调(P=0.011),提示POR位点rs10954732基因变异的保护作用可能与RAP2C表达增加有关;正常人群RAP2C的表达与POR位点rs10954732基因多态性无明显关系。ROC曲线下面积为0.659(P=0.010),提示RAP2C具有一定的HCC预测标志物价值。ECH1与正常组相比,HCC组ECH1表达下调(P=0.011)。在HCC组中,基因变异人群ECH1表达上调(P=0.030),提示POR位点rs10954732基因变异的保护作用可能与ECH1表达增加有关;正常人群ECH1的表达与POR位点rs10954732基因多态性无明显关系。ROC曲线下面积为0.657(P=0.011),提示ECH1具有一定的HCC预测标志物价值。DSP与正常组相比,HCC组DSP表达下调(P=0.017)。在HCC组中,基因变异人群DSP表达上调(P=0.023),提示POR位点rs10954732基因变异的保护作用可能与DSP表达增加有关;正常人群DSP的表达与POR位点rs10954732基因多态性无明显关系。ROC曲线下面积为0.648(P=0.017),提示DSP具有一定的HCC预测标志物价值。结论1.POR位点rs10954732(G>A)基因变异降低HCC发生风险,其保护作用可能与CYP2E1活性降低,以及HPN、CXADR、DHRS3、RAP2C、ECH1和DSP表达增加有关。其中,CXADR高表达的HCC患者CYP2E1活性降低。2.HPN高表达的HCC患者生存时间延长。(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孙宇峰,厉妲,黄颖,杨晓涵,刘春生[3](2019)在《甘草中新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基因的克隆与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中克隆1个新的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基因(Gu CPR,登录号:MH401048)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提取甘草根部总RNA后逆转录为cDNA,通过转录组数据库筛选得到Gu CPR基因全长,利用NCBI ORF finder得到其开放阅读框并翻译得氨基酸序列,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构建克隆重组质粒。利用生物信息分析预测蛋白性质、结构等及模拟蛋白叁级结构,并构建同源系统进化树。结果克隆得到Gu CPR基因cDNA全长2 118bp,编码705个氨基酸残基,相对分子质量78 450,等电点(pI)5.19。Gu CPR蛋白为非分泌蛋白,不具有信号识别功能。跨膜预测结果显示蛋白的第44~64位氨基酸为跨膜区,同时,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显示蛋白位于内质网上。结论克隆得到一个新的Gu CPR,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9年07期)
戴永国,赵艳娟,汪晖,郭喻[4](2019)在《细胞色素P450氧化还原酶在发育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色素P450氧化还原酶(POR)是一种电子供体,参与许多发育相关的内源性物质的代谢,从而影响机体的生长发育。本文就POR在发育相关内源性物质代谢中的作用以及POR缺陷导致的发育不良等方面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裴媛,周贺伟,郭丽娜,王单单[5](2018)在《细胞色素P450酶2C9和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体1基因多态性对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剂量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细胞色素P450酶2C9(CYP2C9)和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体1(VKORC1)基因多态性对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剂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5年3月—2017年12月期间于漯河市中心医院行瓣膜置换术后口服华法林的12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PCR-RFLP法分别检测其CYP2C9和VKORC1基因型,同时记录患者的华法林日均服用剂量、血浆总浓度及游离浓度。对不同基因型及临床特征与华法林日常服用剂量进行直线相关及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华法林日均服用剂量对比,CYP2C9(1061A/C)基因型AA患者显着高于基因型AC患者(P<0.05),VKORC1(1639 G/A)基因型AA患者显着低于基因型AG患者(P<0.05),VKORC1(1173 C/T)基因型TT患者显着低于基因型CT患者(P<0.05)。华法林血浆总浓度及游离浓度对比,VKORC1 (1639 G/A)基因型AA患者显着低于基因型AG患者(P<0.05),VKORC1(1173 C/T)基因型TT患者显着低于基因型CT患者(P<0.05)。女性患者的华法林日均服用剂量显着低于男性患者(P<0.05),≥70岁和60~69岁患者显着低于60岁以下各年龄段(P<0.05)。直线相关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华法日均服用剂量与CYP2C9、VKORC1基因型和年龄、性别相关(P<0.05)。结论 CYP2C9和VKORC1基因多态性与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日常服用剂量个体化相关,同时年龄和性别也是影响因素之一。(本文来源于《药物评价研究》期刊2018年11期)
王静,赵晴,徐亚南,孔祥怡,丛乐乐[6](2018)在《泛醌细胞色素C还原酶核心蛋白1基因甲基化与阿尔茨海默病发病风险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泛醌细胞色素C还原酶核心蛋白(UQCRC) 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AD患者(AD组) 50例,非AD患者(对照组) 55例,利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两组外周血中UQCRC1基因甲基化水平。结果 UQCRC1基因在AD组和对照组发生甲基化率分别为64. 00%(32/50)和25. 45%(1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在AD组中,按性别和年龄分层中,UQCRC1基因甲基化水平与性别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与年龄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UQCRC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AD发病风险相关,通过检测外周血UQCRC1基因甲基化对AD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8年19期)
应建波,孙浩[7](2018)在《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2C9及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亚单位1基因多态性对华法林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2C9(CYP2C9)及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亚单位1(VKORC1)基因多态性分布情况及对华法林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2016年10月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临床口服华法林患者70例,应用PCR-荧光探针法检测CYP2C9和VKORC1基因多态性,记录患者年龄、体重、身高、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华法林剂量等指标。结果 VKORC1AA+CYP2C9*1/*1基因型58例(82.9%)、VKORC1AA+CYP2C9*1/*3基因型5例(7.1%)、VKORC1AG+CYP2C9*1/*1基因型5例(7.1%)、VKORC1GG+CYP2C 9*1/*1基因型2例(2.9%),服用华法林平均剂量分别为(3.1±0.5)mg/d、(1.6±0.1)mg/d、(4.4±0.4)mg/d、(5.5±0.4)mg/d。结论患者中CYP2C9和VKORC1基因存在多态性,且不同基因型患者间华法林用量差别较大。(本文来源于《中国乡村医药》期刊2018年18期)
孙雪娃,何超,方泽民,肖亚中[8](2018)在《云芝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及酶学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云芝Trametes versicolor具有很强的环境有机污染物降解能力,其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NADPH-cytochrome P450 reductase,CPR)为细胞色素P450酶(Cytochrome P450s,CYPs)提供电子,参与有机污染物的降解过程。序列分析显示,云芝基因组拥有1个潜在CPR序列和多个潜在CYP序列。为深入研究云芝CPR参与细胞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分子机制,实验进行了云芝CPR在大肠杆菌中异源表达和酶学特性分析。结果表明,经IPTG诱导后,去除预测的N端膜锚定区域(氨基酸残基1–24)的CPR蛋白(CPRΔ24)可在重组菌中实现可溶性表达,且表达蛋白的分子量与理论值(78 kDa)一致。镍离子亲和层析和分子筛层析纯化后测得其比活性为5.82 U/mg。酶学性质分析显示,重组CPRΔ24的最适温度和pH分别为35℃和8.0,并对一些金属离子及有机溶剂具有不同程度的耐受性。酶在35℃、pH 8.0反应条件下对NADPH的动力学参数K_m和k_(cat)分别为19.7μmol/L、3.31/s;对底物细胞色素c的动力学参数K_m和k_(cat)分别为25.9μmol/L、10.2/s。以上研究为探究云芝CPR在环境有机污染物降解途径中的功能机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生物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康晓林[9](2018)在《飞蝗和玉米螟中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和细胞色素P450基因的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亚洲玉米螟转录组拼接注释与细胞色素P450基因的初步分析细胞色素P450是超家族基因,催化至少60种不同的反应。昆虫P450s在降解杀虫剂和植物次生物质等外源物质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但由于玉米螟基因组信息不完善,我们对玉米螟中P450s基因的了解甚少。为了更好研究玉米螟中细胞色素P450基因的功能,首先搜索SRA已上传的玉米螟的转录组数据,获得8组数据后,送百迈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分析。共得到36.54Gb Clean Data,各样品Q30碱基百分比均不小于87.24%,GC%含量平均值为49.74%。转录组测序数据饱和度检验显示,检测到的基因数目趋于饱和。组装获得59911条Unigene,序列总长度为44249132 bp,平均长度为738.58 bp,N50为1239 bp,组装完整性较高;通过选择BLAST参数E-value不大于1×10~(-5)和HMMER参数E-value不大于1×10~(-10),最终获得23441个有注释信息Unigene。并且,转录组数据进一步分析,获得32个P450全长基因,进行了基因家族的克隆和命名。从获得的全长序列中,筛选出6个P450基因,利用RNAi技术,对其功能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没有出现明显的表型差异。二、亚洲玉米螟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Cytochrome P450 reductase,CPR),是细胞色素P450酶的氧化还原伴侣,在细胞色素P450介导的内外源物质合成与代谢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本研究克隆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基因Cytochrome P450 reductase(OfCPR),并对其进行了序列分析及基因表达分析。OfCPR cDNA全长为2323 bp(GenBank登录号为:MG255127),编码区长度为2049 bp,编码682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76.9 kDa,理论等电点5.57。同源模建结果显示,该酶主要由N-端锚定区、FMN结合结构域、连接结构域和FAD/NADPH结合结构域四部分组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OfCPR与鳞翅目昆虫CPR首先聚为一支,再与双翅目、同翅目CPR依次相聚。RT-qPCR结果显示,OfCPR基因在亚洲玉米螟幼虫和成虫期均有表达,而在一龄和五龄幼虫期,成虫期表达量相对较高。OfCPR基因在五龄幼虫期每一天均有表达,其中第叁天相对较高,且在五龄幼虫肠道表达量较高。以上工作为阐明OfCPR基因功能,和亚洲玉米螟的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础。叁、干扰飞蝗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基因/细胞色素P450基因影响飞蝗对西维因的敏感性目前飞蝗CPR序列还未见报道,其功能研究还较为薄弱。本研究通过RT-PCR克隆得到LmCPR基因全长序列,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该酶的结构特征。我们发现该酶主要由FMN、FAD和NADP结构域叁部分组成。系统发育分析表明,LmCPR是在直翅目分支中进行分组的,与半变态昆虫的CPRs密切相关。LmCPR基因在所有发育阶段都普遍表达,四龄幼虫期表达量最高和卵期表达量最低。组织表达分析表明,LmCPR在触角、卵巢、后肠和表皮中高表达。沉默LmCPR的降低了LmCPR的酶活性,并提高了飞蝗对西维因的敏感性。这些结果显示,LmCPR对飞蝗代谢西维因有影响,它可以被认为是害虫防治的新目标。鉴于LmCPR在飞蝗P450催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发现沉默飞蝗P450使得飞蝗对西维因的敏感性增加。首先,PBO单处理,P450酶活性下降;其次采用RNAi技术,发现沉默Lm6HN1,Lm6HL1和Lm6HQ1死亡率显着升高,说明飞蝗对西维因敏感性显着增加;沉默Lm6HC1死亡率不显着,说明飞蝗对西维因不敏感;说明P450与飞蝗代谢西维因相关。四、花椒毒素对飞蝗的诱导以及解毒机制研究基于课题组前期研究,筛选了被花椒毒素诱导的5个CYP450基因。通过注射不同浓度花椒毒素,筛选能够被显着诱导的3个CYP450基因。采用RNAi技术和国标浸叶法,发现Lm6FE1和Lm6FD1参与飞蝗代谢花椒毒素。基于此,我们进一步展开花椒毒素对飞蝗诱导机制的研究。首先分析在生理条件下,被花椒毒素显着诱导的P450基因是否受转录因子的调控;其次,在花椒毒素诱导下,P450的响应情况。结论CncC不管是生理条件下,还是花椒毒素诱导条件下,负责CYP6FE1和CYP6FD1的调控;Maf负责CYP6FD1的调控。并且采用RNAi技术沉默CncC,飞蝗对花椒毒素的敏感性显着增加;沉默Maf,飞蝗对花椒毒素的敏感性显着降低。我们的结果显示,CncC和Maf通过调控Lm6FE1和Lm6FD1来参与飞蝗代谢花椒毒素。(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8-06-01)
康晓林,李涛,刘晓健,范云鹤,于朱珠[10](2018)在《亚洲玉米螟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Cytochrome P450reductase,CPR),是细胞色素P450酶的氧化还原伴侣,在细胞色素P450介导的内外源物质合成与代谢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研究了克隆亚洲玉米螟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基因Cytochrome P450reductase(OfCPR),并对其进行了序列分析及基因表达分析。OfCPR cDNA全长为2 323bp(GenBank登录号为:MG255127),编码区长度为2049bp,编码682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76.9kDa,理论等电点5.57。同源模建结果显示,该酶主要由N-端锚定区、FMN-结合结构域、连接结构域和FAD/NADPH结合结构域四部分组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OfCPR与鳞翅目昆虫CPR首先聚为一支,再与双翅目、同翅目CPR依次相聚。RT-qPCR结果显示,OfCPR基因在亚洲玉米螟幼虫和成虫期均有表达,而在一龄和五龄幼虫期,成虫期表达量相对较高。OfCPR基因在五龄幼虫期每一天均有表达,其中第叁天相对较高,且在五龄幼虫肠道表达量较高。(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细胞色素还原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肝癌通常指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球第叁大癌症相关死亡原因。HCC发生的主要原因包括肝炎病毒感染、化学致癌物、酒精以及肥胖相关代谢异常,这些因素可能引起慢性炎症和免疫抑制,最终导致HCC的发生。此外,基因多态性作为一种内在因素,可能通过影响个体的HCC易感性从而介导HCC的发生。因此,我们将HCC发生的主要机制归纳为炎症(inflammation)、代谢(metabolism)、免疫(immune)和基因多态性(polymorphism)等4个方面。细胞色素P450氧化还原酶(cytochrome P450 oxidoreductase,POR)是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cytochrome P450 enzymes,CYPs)的唯一电子供体,具有高度多态性。文献报道不同的POR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的基因变异能够影响不同CYPs活性,可能因此具有疾病易感性,如POR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和膀胱癌易感性有关,可能是由于影响了类固醇代谢相关CYPs活性。CYP第1、2、3家族属于药物代谢相关CYPs,主要介导临床药物、致癌物和前致癌物等外源性物质的代谢,与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肝脏疾病关系密切。本课题组前期开展了CYPs与HCC关系的大量研究工作,发现并验证了高活性CYP2E1是HCC发生的风险因素。此外,我们分别分析了HCC患者多个POR SNP位点的突变杂合子和突变纯合子对CYPs活性的影响,填补了POR基因多态性在肝癌研究领域的空白。基于前期成果,我们进一步探究POR基因多态性与HCC易感性的关系,以及可能参与此过程的CYPs。目前关于基因多态性的研究多关注与疾病易感性的关系,而SNP位点的易感性机制缺乏更深入探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基础,基因型的改变影响蛋白表型和蛋白相互作用,最终影响了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随着蛋白质组学的快速发展,其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等多组学联合策略被应用于探究从基因到蛋白各层面的关联和分子机制。因此蛋白质组学为探索易感性位点涉及的HCC发生机制提供了一种可靠易行的方法。本研究选取105例正常肝组织样本和102例HCC患者癌旁组织样本,考察POR基因多态性与HCC易感性的关系,并采用Label-free定量蛋白质组学方法探究POR易感性位点影响HCC发生的可能机制。本课题以期发现新的HCC易感性位点,并为POR基因多态性和HCC发生机制研究提供新策略和依据。1方法1.1人肝标本及临床资料收集收集105例正常肝组织标本和102例HCC患者癌旁肝组织标本,并纳入每个供体的性别、年龄、烟酒史和临床诊断等基本信息,以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γ-谷氨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 transferase,GGT)、总蛋白(total protein,TP)和球蛋白(globulin,GLO)等临床指标。对于纳入研究的HCC患者,自切除术后进行随访,历时42~54个月。本研究的实验方案经过郑州大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受试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1.2人肝微粒体制备采用差速离心法制备人肝微粒体。1.3肝微粒体蛋白浓度测定采用BCA法测定肝微粒体蛋白浓度。1.4 CYP2E1活性测定以氯唑沙宗作为CYP2E1探针底物,代谢产物为6-羟基氯唑沙宗。100μL孵育体系包括肝微粒体蛋白、氯唑沙宗溶液和磷酸盐缓冲液。NADPH启动反应,冰水浴终止反应,乙酸乙酯萃取,氮气吹干,复溶后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计算酶动力学参数:米氏常数(Michaelis-menten constant,Km)、最大反应速率(maximum velocity,Vmax)和清除率(intrinsic clearance,CLint)。1.5 POR基因多态性测定选取的4个POR位点rs10954732(G>A)、rs2286822(C>T)、rs1135612(A>G)和rs1057868(C>T)在中国人群中分布频率均大于1%。抽提人肝组织DNA,采用SNP Mass ARRAY方法进行基因分型检测。1.6 Label-free定量蛋白质组学方法鉴定肝组织蛋白组织提取全蛋白后酶切得到肽段溶液,小反向色谱柱法洗脱、收集组分,质谱检测。数据采用Max Quant软件搜库分析。采用归一化处理的基于峰面积的无标定量(intensity-based absolute protein quantification,i BAQ)值表示蛋白的表达水平。差异蛋白鉴定标准为表达差异倍数大于1.2倍且P<0.05。本研究从105例正常和102例癌旁肝组织中根据随机数表法分别抽取41和71例进行样品制备和质谱分析,根据数据质控标准,最终选取34例正常和61例癌旁肝组织的质谱数据进行差异蛋白鉴定、筛选和后续分析。1.7统计学分析本研究的统计分析采用SPSS 22软件,作图采用Graph Pad Prism 7软件。对符合正态分布数据采用参数检验,否则采用非参数检验。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POR SNP位点与HCC易感性关联分析,矫正的混杂因素为年龄、性别、吸烟和饮酒。采用Kaplan-Meier方法对患者进行生存分析。ROC曲线分析描述预测价值。所有统计分析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 POR基因多态性与HCC易感性关联分析2.1.1 POR基因多态性与HCC易感性POR位点rs10954732(G>A)中,与携带GG基因型人群相比,携带GA基因型人群患HCC的可能性降低(OR=0.30,95%CI:0.11~0.78,P=0.014),携带GA+AA基因型(发生基因变异)人群患HCC的可能性降低(OR=0.35,95%CI:0.14~0.88,P=0.026);G与A等位基因之间、GG与AA基因型之间以及GG+GA与AA基因型之间均未发现HCC易感性。结果提示,POR位点rs10954732基因变异可能减少HCC的发生风险。POR位点rs2286822、rs1135612和rs1057868的基因多态性与HCC发生风险无明显关系。2.1.2 POR位点rs10954732基因多态性与临床血液指标在HCC组中,基因变异人群的ALT和AST水平降低(P=0.027;P=0.005),提示POR位点rs10954732基因变异可能一定程度改善肝功能;正常人群ALT和AST的表达水平与POR位点rs10954732基因多态性无明显关系。2.1.3 POR位点rs10954732基因多态性与CYP2E1活性在HCC组中,基因变异人群的V2E1和CL2E1降低(P=0.038;P=0.017),提示POR位点rs10954732基因变异的保护作用可能与CYP2E1活性降低有关;正常人群CYP2E1活性与POR位点rs10954732基因多态性无明显关系。2.2 POR位点rs10954732的HCC易感性蛋白质组学研究2.2.1差异蛋白鉴定鉴定到34例正常和61例癌旁组织的差异蛋白共1360个,根据差异显着程度,P<0.01、0.01≤P<0.03和0.03≤P<0.05的差异蛋白数量分别为640、425和295个。与正常组相比,HCC组中包含上调蛋白814个和下调蛋白546个。将HCC组分为GG和GA+AA亚组鉴定差异蛋白,其中GG亚组16例,GA+AA亚组44例,剔除1例未检测到基因型的样本。共鉴定到亚组差异蛋白345个,根据差异显着程度,P<0.01、0.01≤P<0.03和0.03≤P<0.05的差异蛋白数量分别为80、144和121个。与GG亚组相比,GA+AA亚组中包含上调蛋白315个和下调蛋白30个。2.2.2亚组差异蛋白基因本体(GO)分析对亚组的345个差异蛋白从细胞组分、分子功能和生物过程等3个层面进行GO分析。细胞组分层面,亚组差异蛋白主要位于细胞器内膜、内质网腔、胞质核糖体、锚定连接和溶酶体等部位;分子功能层面,亚组差异蛋白主要涉及氧化还原酶活性、核糖体结构组成、细胞粘附分子结合、葡糖基转移酶活性、用于CH-OH基团的氧化还原酶活性、涉及异型细胞-细胞粘附的蛋白结合和电子传递活性等;生物过程层面,亚组差异蛋白主要参与蛋白质靶向输送、线粒体氧化呼吸链复合体装配、蛋白质折迭、细胞色素复合体装配、细胞蛋白分解代谢过程、内质网应激反应调控、一元羧酸代谢过程、T细胞介导的免疫和脂质分解代谢过程等。2.2.3候选差异蛋白的筛选及分析2.2.3.1差异蛋白的归类及筛选进一步,筛选可能与POR位点rs10954732基因变异保护作用有直接关联的蛋白。HCC组差异蛋白与基因变异亚组差异蛋白的交集蛋白共70个。根据GO、Gene Cards和NCBI Pub Med数据库将这些蛋白按照代谢、炎症、免疫、基因多态性和其他(others)等5类进行归类,每个蛋白可归属多类,共纳入了52个蛋白。其中,有11个蛋白参与代谢过程;25个蛋白参与炎症过程;20个蛋白参与免疫过程;8个蛋白的编码基因SNP位点具有癌症易感性;31个蛋白以非上述4个方面的机制参与癌症过程。52个蛋白在GA+AA亚组中均属于上调蛋白。从52个蛋白中筛选出同时满足在HCC组中为下调蛋白以及文献报道具有抑癌作用的候选蛋白共6个,分别为跨膜丝氨酸蛋白酶hepsin(serine protease hepsin,HPN)、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受体(coxsackievirus and adenovirus receptor,CXADR)、短链脱氢酶/还原酶3(short-chain dehydrogenase/reductase 3,DHRS3)、Ras相关蛋白Rap2c(Rasrelated protein Rap-2c,RAP2C)、烯酰辅酶A水合酶1(enoyl-Co A hydratase 1,ECH1)和桥粒斑蛋白(desmoplakin,DSP)。2.2.3.2候选蛋白表达与临床指标HPN与正常组相比,HCC组HPN表达显着下调(P=1.00×10-6)。在HCC组中,基因变异人群HPN表达上调(P=0.014),提示POR位点rs10954732基因变异的保护作用可能与HPN表达增加有关;正常人群HPN的表达与POR位点rs10954732基因多态性无明显关系。将HCC组根据HPN表达分成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高表达组AST和GGT的水平降低(P=0.008;P=0.006),ALT和GLO也呈现降低趋势(P=0.072;P=0.074),提示HPN可能一定程度改善肝功能。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高表达组HCC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Plog-rank=0.0057),提示HPN可能抑制HCC发展。ROC曲线下面积为0.792(P=3.00×10-6),提示HPN具有一定的HCC预测标志物价值。CXADR与正常组相比,HCC组CXADR表达下调(P=0.015)。在HCC组中,基因变异人群CXADR表达上调(P=0.011),提示POR位点rs10954732基因变异的保护作用可能与CXADR表达增加有关;正常人群CXADR表达与POR位点rs10954732基因多态性无明显关系。将HCC组根据CXADR表达分成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高表达组CL2E1降低(P=0.043),V2E1也呈现降低趋势(P=0.100),提示CYP2E1活性降低可能与CXADR表达增加有关。ROC曲线下面积为0.650(P=0.016),提示CXADR具有一定的HCC预测标志物价值。DHRS3与正常组相比,HCC组DHRS3表达下调(P=0.0004)。在HCC组中,基因变异人群DHRS3表达上调(P=0.012),提示POR位点rs10954732基因变异的保护作用可能与DHRS3表达增加有关;正常人群DHRS3的表达与POR位点rs10954732基因多态性无明显关系。ROC曲线下面积为0.710(P=0.0007),提示DHRS3具有一定的HCC预测标志物价值。RAP2C与正常组相比,HCC组RAP2C表达下调(P=0.010)。在HCC组中,基因变异人群RAP2C表达上调(P=0.011),提示POR位点rs10954732基因变异的保护作用可能与RAP2C表达增加有关;正常人群RAP2C的表达与POR位点rs10954732基因多态性无明显关系。ROC曲线下面积为0.659(P=0.010),提示RAP2C具有一定的HCC预测标志物价值。ECH1与正常组相比,HCC组ECH1表达下调(P=0.011)。在HCC组中,基因变异人群ECH1表达上调(P=0.030),提示POR位点rs10954732基因变异的保护作用可能与ECH1表达增加有关;正常人群ECH1的表达与POR位点rs10954732基因多态性无明显关系。ROC曲线下面积为0.657(P=0.011),提示ECH1具有一定的HCC预测标志物价值。DSP与正常组相比,HCC组DSP表达下调(P=0.017)。在HCC组中,基因变异人群DSP表达上调(P=0.023),提示POR位点rs10954732基因变异的保护作用可能与DSP表达增加有关;正常人群DSP的表达与POR位点rs10954732基因多态性无明显关系。ROC曲线下面积为0.648(P=0.017),提示DSP具有一定的HCC预测标志物价值。结论1.POR位点rs10954732(G>A)基因变异降低HCC发生风险,其保护作用可能与CYP2E1活性降低,以及HPN、CXADR、DHRS3、RAP2C、ECH1和DSP表达增加有关。其中,CXADR高表达的HCC患者CYP2E1活性降低。2.HPN高表达的HCC患者生存时间延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细胞色素还原酶论文参考文献
[1].白华磊.细胞色素P450氧化还原酶缺陷症2例临床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9
[2].徐晨.细胞色素P450氧化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肝癌易感性[D].郑州大学.2019
[3].孙宇峰,厉妲,黄颖,杨晓涵,刘春生.甘草中新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基因的克隆与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J].中草药.2019
[4].戴永国,赵艳娟,汪晖,郭喻.细胞色素P450氧化还原酶在发育中的作用[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5].裴媛,周贺伟,郭丽娜,王单单.细胞色素P450酶2C9和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体1基因多态性对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剂量影响分析[J].药物评价研究.2018
[6].王静,赵晴,徐亚南,孔祥怡,丛乐乐.泛醌细胞色素C还原酶核心蛋白1基因甲基化与阿尔茨海默病发病风险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
[7].应建波,孙浩.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2C9及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亚单位1基因多态性对华法林用量的影响[J].中国乡村医药.2018
[8].孙雪娃,何超,方泽民,肖亚中.云芝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及酶学特性分析[J].生物工程学报.2018
[9].康晓林.飞蝗和玉米螟中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和细胞色素P450基因的功能研究[D].山西大学.2018
[10].康晓林,李涛,刘晓健,范云鹤,于朱珠.亚洲玉米螟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