畸形人物论文-窦奕晴

畸形人物论文-窦奕晴

导读:本文包含了畸形人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梅尔夫人,父权文化,畸形,牺牲品

畸形人物论文文献综述

窦奕晴[1](2016)在《父权文化造就的畸形人物——解读《一位女士的画像》中梅尔夫人的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父权文化视角切入,剖析了亨利·詹姆斯在《一位女士的画像》中塑造的女性形象——梅尔夫人的畸形人生,揭示了父权文化是造成女性悲剧命运的文化根源。在父权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中,女性处于社会的边缘地位,只能遵从父权社会的社会准则,最终沦为父权社会的牺牲品。(本文来源于《芒种》期刊2016年18期)

陈琛[2](2015)在《从精神分析角度研究埃德加·爱伦·坡哥特式小说中的心理畸形人物》一文中研究指出埃德加·爱伦·坡是美国浪漫主义时期一位独杰出的作家。坡与马克·吐温和欧内斯特·海明威是共同跻身于美国文坛的巨匠。与同时代其他作家不同,坡的作品多以谋杀、死亡、复仇为题材,且风格怪诞恐怖。坡也是一位着名的哥特式小说作家。与传统的哥特式小说作家不同,他的哥特式小说赋予一定的心理学意义。坡通过探索人类灵魂的最深处来促进哥特式文学的发展。坡意在使哥特式文学心理学化并在独创的哥特式小说中尽力转变传统的哥特式文学。坡在他的哥特式小说中成功地创作出许多心理畸形人物。这些心理畸形人物的精神世界是扭曲的、邪恶的。坡通过对这些心理畸形人物的刻画展现出人性黑暗的一面以及疯狂、残忍和扭曲的人格。通过从精神分析的视角研究坡的哥特式小说,本文将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应用到文本分析中。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不仅对文本分析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探索人类本性的复杂性也具有深层意义。本文通过运用人格理论中的人格结构理论和人格发展理论研究坡的哥特式小说中的心理畸形人物,并展现这类人物人性的邪恶、失衡及分裂的人格。本论文由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章是引言,简单介绍坡的文学生涯,坡的哥特式小说以及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第二章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解读坡的哥特式小说中的心理畸形人物。第叁章试图解读坡创作此类心理畸形人物的原因。最后一章是论文的结论部分。(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期刊2015-06-05)

胡丽丽[3](2013)在《《小镇畸人》中畸形人物的原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舍伍德·安德森被称为美国现代文学史上“巨人们的导师”,他影响了海明威、福克纳、斯坦贝克、索尔·贝娄以及约翰?厄普代克等众多美国文学名家。安德森的代表作《小镇畸人》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写了畸人的内心世界,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安德森艺术创作的独特性。本文尝试运用荣格原型理论分析“小镇畸人”的心理特征,以期揭示其心理畸形的成因。荣格原型理论主要包括相互联系的以下四个原型:“面具”,“阴影”,“阿尼玛”/“阿尼玛斯”和“自性”。一个健康而完整的人格往往依赖于上述四个原型的有机融合,但内心破碎,情感残缺的“小镇”人物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无处寻得心理层面的有机融合,因而无助无奈地沦为不幸的“畸人”。本文试图借助荣格原型理论来更深入地理解并阐释“小镇畸人”的内心世界。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简介舍伍德?安德森的生平、作品以及国内外针对《小镇畸人》的相关研究,并且陈述本文的分析方法,目的及意义。第二章对“畸人”文学及荣格原型理论进行了梳理。本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畸人”的定义,“畸人”文学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发展历程以及安德森对于“畸人”的独特看法;第二部分介绍了荣格的原型理论,包括“面具”,“阴影”,“阿尼玛”,“阿尼玛斯”,“自性”。第叁章分析人物的畸形特征,其中“面具”和“阴影”理论用以分析人物自我关系的畸形;“阿尼玛”和“阿尼玛斯”理论用以剖析夫妻关系的畸形;“自性”理论用以解析孩子与父母关系的畸形。第四章进一步探寻造成人物畸形的社会历史原因,主要包括当时新兴经济模式的冲击,传统宗教的束缚,人际交流的缺失等因素。第五章总结了本文的观点以及舍伍德?安德森的匠心独具之处。他通过塑造一群独特的“畸人”,表达了对现代人类深切的人文关怀。通过《小镇畸人》,安德森呼吁现代人应当通过互相理解和相互关爱而避免沦为“畸人”。(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3-05-01)

李佳蔚[4](2012)在《《小镇畸人》中畸形人物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舍伍德·安德森被威廉姆福克纳誉为“美国当代作家之父”,而安德森的杰作《小镇畸人》更是被誉为一部“一流的心理学文献”和一部“关于美国异化的寓言”。通过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和杰出的写作手法,安德森深刻的揭示了一群处在美国转型时期的“畸人”的内心世界。通过二十五个短小的故事,《小镇畸人》形象地描述了这些“畸人”的生存状态。由于理解和爱的缺失、现实社会与他们理想之间存在的鸿沟,以及梦想的幻灭,这些“畸人”的灵魂大都扭曲。在描述“畸人”时,作者并非仅停留于他们生理缺陷,而是透过他们畸形的外表直指他们扭曲的内心。从“畸人”的外表看,他们的畸形主要通过他们异于常人的手和眼睛表现出来。而在这群“畸人”的内心深处,他们更是承受着各种各样心理疾病的折磨。在《小镇畸人》中,安德森形象地描述了他们的内心活动以及他们对爱和理解的强烈渴望。这篇论文运用新批评理论和文化理论来研究《小镇畸人》这部作品,并探究了这部作品中“畸形”的美学和文化意义。该论文由叁章构成。第一章简单介绍了这部小说发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重点介绍了美国内战和工业革命对美国人民的影响。第二章集中论述了畸人外表和内心的扭曲表现。他们外表的畸形是他们内心扭曲的体现,而他们的心理扭曲导致他们异于常人的行为举止。第叁章阐述了造成他们“畸形”的原因。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不仅仅根源于他们不堪回首的往事以及他们对梦想的过分执着,也与社会的转型以及文化的缺失有很大关系。(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2-03-30)

冯克菲[5](2011)在《环境与性格的牺牲品》一文中研究指出舍伍德·安德森是美国二十世纪初期最具独创性和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小城畸人》由二十五篇相互独立却关联的故事组成。全书看似松散却有统一的主题和贯穿始终的“主人公”—乔治·威拉德。《小城畸人》成功地塑造了一群处在工业大发展背景下美国西部乡村困顿迷茫却又心存希望的“畸人”形象。作为美国现代文学的一朵奇葩,它向来是学者和批评家研究和批评的对象。许多批评家从其自传色彩,表现主义艺术手法和女性主义等方面对本书进行了研究。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畸人的畸形特征和美好方面进行分析,并探究造成畸人的几个原因。在对畸人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论文根据畸人不同的外在表现对其进行分类:沉默的,喋喋不休的,古怪的和迷茫的畸人青少年;狂热的宗教信仰下无法抑制的欲望;爱的缺失和对爱的渴望;无法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母爱等等。这部分力求对书中的畸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必要时借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例如无意识理论和力比多理论。其次,作者从内外两个方面对造成畸人的根本原因进行研究。社会环境和女性爱的缺失是造成他们畸形的外在和客观因素,而畸人本身的性格缺陷则进一步导致了他们的畸形表现。最后,论文探究书中人物性格的美好方面。这些美好方面常常被他们所变现出来的畸形所掩盖,在研究时容易被忽略。尽管被定义为畸人,他们的畸形并不是绝对无可救药的而是半清醒状态下的精神扭曲。他们也有自己的美好甚至会有可爱的表现:他们渴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关爱;他们有自我顿悟的时刻;他们的生活中也有希望并寄希望于小镇上有觉醒意识的青年。通过对《小城畸人》中畸形人物的分析,本文作者认为,只有通过相互同情,理解和关爱,畸人才能重新开始他们的生活。(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1-04-01)

李丽妍[6](2010)在《《绿色帷幕及其它》中的畸形人物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尤多拉·韦尔蒂是美国当代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韦尔蒂一生获得了大量的荣誉和奖项并得到广泛认可。她从传统和非传统两个视角剖析美国南方社会,观察当时的人的生活状态。她的小说大多关注于个人危机的某一时刻。小说通过刻画人物内心的挣扎来明确个人的选择,直至与自我和周围的世界达成妥协,以此来揭示冲突的本质。(本文来源于《飞天》期刊2010年22期)

蒋晓艳[7](2010)在《《小镇畸人》中的畸形人物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镇畸人》是美国作家舍伍德·安德森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集。他凭借这部作品为推动美国现代畸人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自从1919年出版以来,有关这部小说的评论就从未中断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论文旨在通过对《小镇崎人》中畸形人物的分析解读,进一步挖掘安德森塑造的这些生活在向工业社会过渡时期的畸人的精神特质和内心世界及其文学意义。畸人文学,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学传统在美国文学史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不同的作家对于畸人概念也有不同的理解和运用。在《小镇崎人》中,安德森有着自己独特的关于畸人的定义:因固守绝对的“真理”而将自己变成了畸人。本文首先从宏观上梳理了这部小说中塑造的畸形人物的群体形象和畸变原因。他们是一群在孤独、挫败、压抑和失语的困境中苦苦挣扎的美国中西部小镇上的畸人。工业浪潮的冲击,清教道德观的桎梏和爱的缺失导致了小镇上的人们心理的扭曲和行为的怪异。进而论文探讨了小镇上的人们尤其是主人公乔治对生活的态度这一问题。他们并不是彻底绝望的一群人,在他们怪诞外表下的心灵深处仍怀着对生活的希望和梦想,始终没有放弃对爱和理解的追求。从而这些怪人也有着美丽的一面,他们不再是让人鄙夷的对象,而得到了读者的同情、尊敬和喜爱。他们的遭遇也给身处困境中的现代人一些启示。(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0-06-30)

伍阳艳[8](2008)在《畸形人物和现代主义美学:安德森《小城畸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舍伍德·安德森的代表作《小城畸人》已经成为美国现代主义文学的范本和范式之一。基于现代主义作品最明显的外在特征表现在形式上的大胆创新,国内相当多的评论集中在对其形式层面的现代性进行研究。这些探讨固然具有意义,然而不能忽视这些创新都是在现代思潮的激发下产生的。只有充分理解了文体创新背后的现代思潮,我们才能准确评价这些新形式的价值,更全面理解现代主义美学。本论文兼顾文体形式和现代思潮两个层面,以安德森小说中的核心概念“畸形人物”为焦点,评估《小城畸人》的现代主义美学价值。具体地说,文中探讨了安德森围绕“畸形人物”展开的小说形式,怎样蕴含了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多元主义哲学和侧重扭曲的表现主义的这些现代思潮。这样的研究旨在拓宽对《小城畸人》现代性的研究范畴,以便丰富现代主义的语义,进而了解“畸形人物”怎样形成了美国现代主义文学尤其是南方文学中的一个重要传统。论文共由叁章构成。第一章根据安德森对“畸形人物”的定义,指出其美、丑一体的双面性,接着阐明安德森如何结合弗洛伊德的“压抑重复”等心理分析原理来呈现这种双面性。从安德森的故事叙述中,我们得知畸形人物的“反常”大都是因为性欲极度被压抑或有过性创伤经历而造成的。在小说中,安德森运用了心理分析的相关原理来揭示畸形之下的人性动态,因而我们能在扭曲中发现美,看到失常之中的正常。第二章根据安德森在小说首篇的提示,阐述了畸形人物发生畸变的重要原因在于他们不是多元主义者,尚未学会多视角观察生活。畸形人物对生活有热情,也有自己的理想,可是他们把自己的信念奉为纯粹的真理。当环境或时代发生改变,所谓的真理已失去其价值的时候,他们仍不愿意放弃对它的执着,正因为如此造成了他们本能欲望的压抑。这一章进而探讨了在尼采和威廉·詹姆斯的重要影响下,多元哲学和变换视角法在现代社会盛行起来的思想背景。第叁章探究了在欧洲表现主义运动所提倡的审丑现代美学倾向的大背景下,安德森这种侧重扭曲表面的文体风格的重要意义和独特之处。在安德森所处的时代,这种美学转向在美国最为明显地体现在戏剧界尤其是尤金·奥尼尔的剧作中。同其他表现主义的艺术家一样,安德森通过对扭曲的刻画,反映了人性与文明之间的内在张力,展现了被现代社会异化了的人性,能引发我们对人类生命价值的反思。除了向我们展示了现代社会的异化层面,安德森还通过他的核心概念“畸形人物”肯定了人生的丰富性,鼓励多元价值的追求。小说流露出的这种积极乐观的精神必然能带给人一种心灵的慰藉。正因为具有如此重要的美学意义,安德森笔下的畸形人物成为了一个人物原型,一个现代主义的范例和美国南方文学中的一个文学传统,威廉·福克纳、弗兰纳里·奥康纳、田纳西·威廉斯、求尤多拉·韦尔蒂和卡森·麦卡勒斯都是这个传统的典型代表。(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08-05-01)

唐俊红李飞鹏[9](2008)在《《道连·葛雷画像》中的畸形人物——用人格结构理论解析道连·葛雷》一文中研究指出《道连·葛雷的画像》中叁位主人公:道连,贝泽尔和亨利的心理刻画和性格描写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中道连身上所暴露的"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正相吻合,只有借助人格结构理论才能充分地论证主人公道连由纯洁、善良蜕变为放荡、自私直至死亡的全过程,从而给读者以"人要制欲"的启迪。(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08年03期)

杨秀丽[10](2007)在《论《俄亥俄州温斯堡》中的“畸形”人物》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作家舍伍德·安德森代表性的短篇小说集《俄亥俄州温斯堡》(又译《小城畸人》)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对“荒原”主题的一次阐述。它由二十五篇独立的故事组成,其中包括一篇楔子,整本书看似松散,实际上有着一个统一的主题和一位表面上的“主人公”——乔治·威拉德。本文将结合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让-保尔·萨特的相关理论,从现代主义的角度对小说集当中的“畸形”人物进行分析。在《俄亥俄州温斯堡》中安德森给出了他对于“畸形”的定义。他指出是人们一直固守的绝对“真理”将他们自己变成了畸人。在字里行间,安德森流露了他对这一极度渴望爱与理解的特殊群体的同情。这些畸人在和别人交流的时候存在着严重的交际缺陷:他们在表达情感、思想和爱等方面显得极度地苍白无力。而究其原因,他们中的有些人深受所谓的正统道德观念的攻击和迫害,由此而产生了不安全感和恐惧感,不愿再向别人流露感情;有些人由于自身过于内敛的性格,不愿与外界有接触,对待生活也不愿意积极投入。这种性格弱点使得他们不可能对外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还有些人受诸多社会惯例的约束和限制,压抑自己的真实欲望,逐渐变得抑郁不振,最终丧失了通过语言和行动将自己的爱表达出来的能力。镇上的畸人通常都去接近年轻乔治·威拉德以寻求一种个人的宣泄,并希望通过和他的交流回归将他们隔离的集体。至于乔治本身,他既是一个处在生存困境中的畸人,又是一个在精神方面不断成长的非畸人,这体现在他在对畸人心声的倾听、对母亲的认识、对男女相处之道的态度和对自身处事能力的认识等方面的转变中。(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07-05-01)

畸形人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埃德加·爱伦·坡是美国浪漫主义时期一位独杰出的作家。坡与马克·吐温和欧内斯特·海明威是共同跻身于美国文坛的巨匠。与同时代其他作家不同,坡的作品多以谋杀、死亡、复仇为题材,且风格怪诞恐怖。坡也是一位着名的哥特式小说作家。与传统的哥特式小说作家不同,他的哥特式小说赋予一定的心理学意义。坡通过探索人类灵魂的最深处来促进哥特式文学的发展。坡意在使哥特式文学心理学化并在独创的哥特式小说中尽力转变传统的哥特式文学。坡在他的哥特式小说中成功地创作出许多心理畸形人物。这些心理畸形人物的精神世界是扭曲的、邪恶的。坡通过对这些心理畸形人物的刻画展现出人性黑暗的一面以及疯狂、残忍和扭曲的人格。通过从精神分析的视角研究坡的哥特式小说,本文将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应用到文本分析中。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不仅对文本分析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探索人类本性的复杂性也具有深层意义。本文通过运用人格理论中的人格结构理论和人格发展理论研究坡的哥特式小说中的心理畸形人物,并展现这类人物人性的邪恶、失衡及分裂的人格。本论文由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章是引言,简单介绍坡的文学生涯,坡的哥特式小说以及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第二章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解读坡的哥特式小说中的心理畸形人物。第叁章试图解读坡创作此类心理畸形人物的原因。最后一章是论文的结论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畸形人物论文参考文献

[1].窦奕晴.父权文化造就的畸形人物——解读《一位女士的画像》中梅尔夫人的形象[J].芒种.2016

[2].陈琛.从精神分析角度研究埃德加·爱伦·坡哥特式小说中的心理畸形人物[D].沈阳师范大学.2015

[3].胡丽丽.《小镇畸人》中畸形人物的原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4].李佳蔚.《小镇畸人》中畸形人物探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5].冯克菲.环境与性格的牺牲品[D].合肥工业大学.2011

[6].李丽妍.《绿色帷幕及其它》中的畸形人物解读[J].飞天.2010

[7].蒋晓艳.《小镇畸人》中的畸形人物解读[D].四川师范大学.2010

[8].伍阳艳.畸形人物和现代主义美学:安德森《小城畸人》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

[9].唐俊红李飞鹏.《道连·葛雷画像》中的畸形人物——用人格结构理论解析道连·葛雷[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

[10].杨秀丽.论《俄亥俄州温斯堡》中的“畸形”人物[D].南京师范大学.2007

标签:;  ;  ;  ;  

畸形人物论文-窦奕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