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峰[1]2003年在《一氧化氮模拟心肌预处理保护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缺血预处理(IPC)是指心肌在短暂缺血后能耐受随后较长时间缺血损伤的现象,是迄今发现的最强的内源性心肌保护机制,对临床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意义。但是IPC作为一种内源性机制,其本身并无治疗学价值,无法将其直接用于临床治疗,因此寻找药物以模拟IPC保护作用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和最终目的所在。对IPC机制的研究发现有多种物质参与了此保护作用,其中一氧化氮(NO)作为体内一种重要的气体信使分子,其供体硝酸酯类药物,由于扩张冠脉血管而作为冠心病心绞痛的首选药,安全用于临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而NO是否具有直接的心肌保护作用尚不明确。对NO模拟IPC作用的深入研究,将为缺血心肌保护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同时为进一步开发稳定、不易产生耐受性和长效的NO供体类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本实验建立了心肌细胞缺氧预处理(HPC)模型,并对其早期和延迟保护作用的机制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分别探讨了NO供体SNAP模拟的心肌细胞预处理早期和延迟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1.HPC的心肌细胞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本实验在心肌细胞HPC模型基础上,采用比色法检测心肌细胞LDH活性和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以观察心肌细胞损伤程度;采用吖啶橙(AO)荧光染色法及流式细胞仪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底物酶解法检测caspase-3活性;免疫组织化学法结合计算机图象分析检测心肌细胞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HPC的早期保护作用可能通过激活G蛋白,进而使PKC活化,K(ATP)通道开放而产生;而HPC延迟保护作用可能与G蛋白-PKC-NF-κB途径合成具有保护性及可分泌性的物质有关。HPC可通过促进抑凋亡蛋白Bcl-2 $W14kfqtffbkk的表达、抑制凋亡过程中关键酶caspasel的活性,减少缺氧复氧(H/R)引起的心肌细胞凋亡,其中延迟HPC比早期HPC对凋亡有更强的抑制作用。上述结果为HPC在细胞水平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依据。 二.一氧化氮模拟HPC早期保护作用 实验采用比色法观察心肌细胞损伤程度;采用 AO荧光染色、TUNEL法、nnexin VFITCrpl双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心肌细胞凋亡;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术观察NO对细胞内钙的影响;采用比色法检测心肌细胞SOD和MDA活性。结果发现,NO具有模拟IIPC的作用,能抑制心肌细胞坏死和凋亡,其中NO抑制细胞坏死是通过CGMP依赖途径,而PKC的活化和K(ATP)通道的开放可能是其下游重要的信号通路;NO可抑制CAsp朋C上酶的活性而抑制HfL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对NO模拟预处理早期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发现,NO通过提高心肌细胞抗氧化损伤能力及降低细胞内钙超载,而缓解由于I/R损伤产生的氧矛盾和钙矛盾,从而发挥保护作用。 3.一氧化氮模拟HPC延迟保护作用 实验通过比色法检测心肌细胞**H活性和*T’T法观察细胞存活率,评价心肌细胞损伤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法结合计算机图象分析检测心肌细胞HSP70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NO通过 CGMP途径诱导心肌细胞预处理延迟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NO通过激活PKC-W-KB诱导HSP70蛋白表达有关。
刘鲲鹏[2]2007年在《瑞芬太尼预处理延迟性心肌保护作用与一氧化氮关系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瑞芬太尼是目前临床麻醉中应用日益广泛的一种新型阿片类镇痛药。研究表明,阿片受体参与介导了缺血预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阻断阿片受体可完全消除其心肌保护作用。进一步的研究亦发现,通过激动阿片受体同样可产生心肌保护作用。作为一种非选择性阿片受体激动剂,有研究证实瑞芬太尼具有预处理的早期心肌保护作用,但是目前尚不清楚瑞芬太尼是否可产生延迟性心肌保护作用。作为体内的一种重要化学递质和细胞内信号分子,一氧化氮(NO)在心肌缺血-再灌注处理中的作用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在正常生理情况下,NO主要是由血管内皮细胞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催化合成。研究表明,NO具有舒张血管、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抑制中性粒细胞粘附聚集、抗Ca~(2+)超载等作用。晚近研究表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药物预处理的心肌保护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参与触发和/或介导延迟性心肌保护作用。但是目前关于一氧化氮合酶(NOS)与阿片类药物预处理心肌保护作用关系的研究甚少,尚无研究报道eNOS和/或iNOS是否参与了瑞芬太尼预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本课题针对瑞芬太尼预处理的延迟性心肌保护作用与NO的关系以及eNOS和iNOS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瑞芬太尼预处理延迟性心肌保护作用的机制。本研究共包括叁个部分。第一部分瑞芬太尼预处理延迟性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采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7组:1组(生理盐水组),在缺血-再灌注处理前24 h经尾静脉以0.1 ml/kg/min的速率输注生理盐水5 min进行预处理,重复进行3次,间隔时间为5 min;2组(生理盐水+纳络酮组):在缺血-再灌注处理前24 h经尾静脉输注生理盐水5 min进行预处理,重复进行3次,间隔时间为5 min,在首次静脉输注生理盐水前10 min静脉注射纳络酮0.1 mg/kg;3组(瑞芬太尼12 h组),在缺血-再灌注处理前12 h静脉输注瑞芬太尼进行预处理;4组(瑞芬太尼24 h组),在缺血-再灌注处理前24 h静脉输注瑞芬太尼进行预处理;5组(瑞芬太尼48 h组),在缺血-再灌注处理前48 h静脉输注瑞芬太尼进行预处理;6组(瑞芬太尼72 h组),在缺血-再灌注处理前72 h静脉输注瑞芬太尼进行预处理;7组(瑞芬太尼24 h+纳络酮0.1 mg/kg组),在缺血-再灌注处理前24 h静脉输注瑞芬太尼进行预处理,在静脉输注瑞芬太尼预处理前10 min静脉注射纳络酮0.1 mg/kg。瑞芬太尼预处理的实施方法:应用生理盐水将瑞芬太尼配制成20μg/ml溶液,采用微量注射泵输注瑞芬太尼,输注速率为2μg/kg/min(相当于0.1 ml/kg/min),输注时间为5 min,重复处理3次,间隔时间为5 min。所有大鼠均经历30 min的缺血和120 min的再灌注处理。每组包括符合要求的大鼠6只。实验过程中连续监测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Ⅱ导联心电图(ECG);在缺血前即刻、缺血末和再灌注末分别抽取动脉血,测定CK-MB血浆浓度;实验结束测定心肌梗死面积。结果显示,各组缺血前的HR、MAP、RPP和CK-MB血浆浓度基础值无显着差异(P>0.05)。缺血15 min、30 min和再灌注30 min、60 min、90 min、120 min时的HR、MAP和血压-心率乘积(rate pressure product,RPP)在各组之间亦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1组相比,2组、3组、6组和7组缺血末和再灌注末的CK-MB血浆浓度和心肌梗死面积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是4组和5组缺血末和再灌注末的CK-MB血浆浓度显着降低(P<0.05),心肌梗死面积显着缩小(P<0.05):与3组和6组相比,4组和5组缺血末和再灌注末的CK-MB血浆浓度显着降低(P<0.05),心肌梗死面积显着缩小(P<0.05);缺血末和再灌注末的CK-MB血浆浓度和心肌梗死面积在4组和5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第二部分瑞芬太尼预处理对心肌组织内源性N0生成系统的影响采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1组(生理盐水组),经尾静脉以0.1ml/kg/min的速率输注生理盐水5 min进行预处理,重复3次,间隔时间为5 min,分别在给予生理盐水后12 h、24 h、48 h和72 h后开胸切取心脏;2组(瑞芬太尼组),经尾静脉输注瑞芬太尼5 min进行预处理,输注速率为2μg/kg/min,重复进行3次,间隔时间为5 min,分别于给予药物12 h、24 h、48 h和72 h后开胸切取心脏,采用电化学微传感器法测定心肌组织的NO代谢产物含量,采用蛋白印迹技术定量分析心肌组织eNOS和iNOS的表达。每个时间点选取6只大鼠。另取6只大鼠的心脏作为正常对照。电化学法的测定结果显示,在瑞芬太尼预处理后24 h和48 h,2组心肌组织NO代谢产物的含量显着高于1组(P<0.05),但在12 h和72 h时,两组心肌组织NO代谢产物的含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瑞芬太尼预处理后12 h和72 h时相比,2组在24 h和48 h时心肌组织的NO代谢产物含量显着升高。蛋白印迹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心肌组织相比,两组心肌组织的eNOS蛋白表达水平均无显着性改变(P>0.05);与1组相比,2组在瑞芬太尼预处理后24 h和48 h时心肌组织的iNOS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与瑞芬太尼预处理后12 h和72 h时相比,2组在24 h和48 h时心肌组织的iNOS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第叁部分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瑞芬太尼预处理延迟性心肌保护机制中的角色采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1组(生理盐水组),在缺血-再灌注处理前24 h经尾静脉输注生理盐水5 min进行预处理,重复进行3次,间隔时间为5 min;2组(生理盐水+急性期SMT组),在缺血-再灌注处理前24 h经尾静脉输注生理盐水5 min进行预处理,重复进行3次,间隔时间为5 min,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前10 min静脉给予iNOS抑制剂Smethylthiourea(SMT)10 mg/kg;3组(生理盐水+延迟期SMT组),在缺血-再灌注处理前24 h经尾静脉输注生理盐水5 min进行预处理,重复进行3次,间隔时间为5 min,随后经尾静脉给予SMT 10 mg/kg;4组(瑞芬太尼组),在缺血-再灌注处理前24 h经尾静脉输注瑞芬太尼5 min进行预处理,重复进行3次,间隔时间为5 min;5组(瑞芬太尼+急性期SMT组),在缺血-再灌注处理前24 h经尾静脉输注瑞芬太尼5 min进行预处理,重复进行3次,间隔时间为5 min,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前10 min静脉应用SMT 10 mg/kg;6组(瑞芬太尼+延迟期SMT组),在缺血-再灌注处理前24 h经尾静脉输注瑞芬太尼5 min进行预处理,重复进行3次,间隔时间为5 min,随后经尾静脉给予SMT 10 mg/kg。所有大鼠均经历30 min的局部缺血(结扎LAD)和120 min的再灌注,实验过程中连续监测HR、MAP和Ⅱ导联ECG;在缺血前即刻、缺血末和再灌注末分别抽取动脉血,测定CK-MB的血浆浓度;实验结束后测定心肌梗死面积。结果显示,各组缺血前的HR、MAP、RPP和CK-MB血浆浓度基础值无显着差异(P>0.05)。缺血15 min、30 min和再灌注30 min、60 min、90 min、120 min时的HR、MAP和RPP在各组之间亦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1组相比,2组、3组和5组再灌注末的CK-MB血浆浓度和心肌梗死面积无显着差异,而4组和6组缺血末和再灌注末的CK-MB血浆浓度和心肌梗死面积显着减小(P<0.05);与4组相比,5组在缺血末和再灌注末的CK-MB血浆浓度显着升高(P<0.05),6组缺血末和再灌注末的CK-MB血浆浓度无显着变化。通过本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瑞芬太尼预处理可产生延迟性心肌保护作用,其发生在预处理后24~48 h,阿片受体在瑞芬太尼预处理的延迟性心肌保护机制中发挥关键作用。2.瑞芬太尼预处理可显着改善心肌组织NO的产生和iNOS的表达,但对eNOS的表达无显着影响。3.瑞芬太尼预处理的抗心肌缺血效应与NO具有相关性,iNOS是瑞芬太尼预处理延迟性心肌保护效应的介导因子,而非触发因子。
韩宏光[3]2007年在《心肌缺血预处理第一相的保护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1.通过建立SD大鼠心肌缺血预处理模型,取血清测心肌酶谱并观察心肌的组织切片和超微结构,评估预处理心肌保护作用。2.通过观察心肌缺血预处理过程中PTK活性的变化,旨在探讨心肌缺血预处理第一相对心肌细胞蛋白质的磷酸化的调控作用。3.通过应用大鼠在体缺血/再灌注模型,探讨心肌缺血预处理第一相对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系统的影响。4.通过应用大鼠在体缺血/再灌注模型,探讨心肌缺血预处理第一相时第二信使系统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和结果:本研究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SD大鼠心肌缺血预处理模型的建立及评估方法:首先应用套管法制作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用手术套管法造成左冠状动脉主干缺血及再灌注。实验中以左室前壁紫绀及同步心电图标S-T段抬高为结扎成功标志。实验动物随机分为缺血预处理组、缺血/再灌注组、假手术组。实验结束后,取血离心分离血清,检测心肌酶谱CK,CK-MB,LDH的活性。采用电子透射显微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CK,CK-MB,LDH缺血预处理组较缺血/再灌注组显着降低,缺血预处理组与假手术组之间,CK、CK-MB显着差异,LDH未见明显差异。缺血预处理组:少数线粒体轻、中度固缩或肿胀,嵴排列尚整齐,偶见断裂;肌节清晰,可见小灶性肌丝溶解;内质网轻度扩张;仍可见糖原颗粒;肌纤维排列尚整齐。第二部分:心肌缺血预处理对细胞蛋白质磷酸化的调控作用的实验研究方法:应用套管法制作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随机分为预处理组、缺血/再灌注组、假手术组、预处理程序组。预处理程序组根据预处理程序进一步分为第1,2,3次缺血组和第1,2,3次再灌注组。于实验程序结束取心肌匀浆后,离心制备胞浆,Lowry法测定蛋白含量,生化法测定PTK活性。结果:缺血预处理组PTK活性明显高于缺血再灌注组,两者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TK含量随缺血及再灌注呈周期性波动。5min缺血期相对于同一周期中的5min再灌注期显着差异。5min缺血预处理时明显增高,间隔再灌注时明显下降。第叁部分心肌缺血预处理对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系统的影响方法:取上清用于NO含量及NOS的活性测量。心肌石蜡包埋,SABC法内皮型NOS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 NO含量及NOS活性缺血预处理组高于缺血/再灌注组,差别显着。持续缺血前预处理程序中NO含量随缺血及再灌注呈周期性波动。NO在预处理程序中,5min缺血期相对于同一周期中的5min再灌注期存在显着性差异。5min缺血时明显增高,间隔再灌注明显下降。内皮型NOS在心肌缺血预处理组及缺血/再灌注组中均有表达。内皮型NOS含量在缺血预处理组明显高于缺血/再灌注组,灰度平均值两组也存在显着性差异。第四部分:第二信使在缺血预处理第一相中介导作用的实验研究方法:所有实验动物在实验程序结束后,胞浆应用放射免疫法测量cAMP,cGMP含量及cAMP/cGMP的变化。结果:缺血预处理组cAMP,cGMP含量明显高于缺血/再灌注组,两者存在显着性差异。心肌缺血预处理程序中cAMP,cGMP含量随缺血及再灌注呈周期性波动。预处理程序中,cAMP,cGMP含量5min缺血期相对于同一周期中的5min再灌注期,差异显着。5min缺血预处理时明显增高,间隔再灌注程序中明显下降。结论:1.本实验应用大鼠左冠状动脉主干反复缺血/再灌注损伤建立心肌缺血预处理模型。2.心肌缺血预处理可维持细胞膜完整性,减少心肌酶漏出。短暂、多次缺血预处理能保护心肌细胞的超微结构,证实缺血预处理现象确有保护心肌、改善预后的作用。3.蛋白酪氨酸激酶在心肌缺血预处理中可能使蛋白质磷酸化而起作用,可能是激发心肌缺血预处理,参与缺血预处理第一相心肌保护作用。4.心肌缺血预处理第一相中一氧化氮可能是激发者和中介者,主要原因是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改变。5.第二信使可能中介心肌缺血预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cAMP,cGMP含量周期性波动可能激发心肌缺血预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
赵红岗[4]2004年在《肢体缺血预处理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机制探讨》文中认为预先短暂的亚致死性缺血或其它亚致死性应激可对随后的损伤性缺血提供保护作用,此现象被称为缺血预处理。最先在心脏发现缺血预处理的保护作用,随后许多学者研究证实了在脑、脊髓、骨骼肌、肝脏、肾脏、肺脏和小肠等器官组织也存在缺血预处理现象。最近,有研究发现,一个器官的短暂缺血可诱导另一器官的缺血耐受,此现象被学者们称为远隔预处理。目前许多关于远隔预处理的研究是针对心脏和肾脏的,远隔预处理是否对脑也能提供保护作用还不清楚。但是神经元与其它细胞在遗传信息方面是相似的,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其它器官的适度应激可对脑提供保护作用。为证实这一设想,本研究采用全脑缺血模型,首先观察肢体缺血预处理(limb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LIP)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从一氧化氮、即刻早期基因、热休克蛋白、切断神经等方面探讨LIP的脑保护机制。1 LIP减轻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迟发性死亡采用四血管闭塞致全脑缺血模型,观察LIP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海马锥体神经元迟发性死亡的影响。48只大鼠椎动脉凝闭后随机分为4组:①Sham组(n=8):游离双侧颈总动脉,但不夹闭;②LIP组(n=8):夹闭双侧股动脉10 min,再灌流10 min,反复3次;③脑缺血组(n=8):夹闭双侧颈总动脉8 min致全脑缺血;④LIP+脑缺血组(n=8):LIP后行8 min全脑缺血,根据LIP与脑缺血间隔时间不同分为即刻、1 d和2 d组(n=8)。所有大鼠在sham手术或末次缺血再灌后7天,断头取脑,硫堇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海马组织形态,并对其组织学改变进行分级(0级:无神经元死亡;1级:散在的神经元死亡;2级:成片的神经元死亡;3级:几乎全部的神经元死亡),取双侧平均等级作为统计值。高倍镜下计数海马CA1区每1mm区段内细胞膜完整、胞核饱满、核仁清晰的锥体细胞数目,每张切片双侧海马各计数7个区段,取平均数为神经元密度(neuronal density, ND)。<WP=5>结果显示,四血管闭塞全脑缺血期间,大鼠瞳孔散大,脑电波频率变慢,波幅逐渐缩小甚至呈等电位线,翻正反射消失,证明产生脑缺血。硫堇染色显示,sham组和肢体缺血组大鼠海马CA1区无明显损伤,组织学分级(histological grade,HG)为0~1级,ND分别为221±12(cells/mm,下同)、219±19。脑缺血组大鼠海马CA1区有明显组织损伤,HG为2~3级,ND为25±10,与sham组和肢体缺血组相比,HG明显升高,ND明显减少(p<0.01)。在LIP+脑缺血组,LIP后即刻脑缺血再灌注,CA1区无明显细胞缺失,HG为0~1级,ND为183±20,与脑缺血组相比,HG明显降低,ND明显升高(p<0.01)。LIP后 1 d和2 d进行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缺失较多,有明显的组织损伤,HG均为2~3级,ND分别为42±11、41±13,与脑缺血组比较,HG有一定程度降低,ND有一定程度升高,但统计学上无显着差异(p>0.05)。表明LIP明显抑制即刻脑缺血再灌注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的缺失,对1 d和2 d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作用强度明显减弱,提示LIP对即刻发生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对抗作用。以上结果表明:①LIP本身对脑无明显损伤作用,但可对其后较短时间内发生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显着的对抗作用;②LIP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以早期作用最强大,1 d和2 d时作用明显减弱。2 LIP减轻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诱导的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凋亡采用DNA 凝胶电泳、TUNEL和吖啶橙/溴乙锭(acridine orange and ethidium bromide,AO/EB)双染技术从生化和形态方面,探讨LIP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凋亡的影响。76只大鼠椎动脉凝闭后分为以下4组: ①sham组(n=19):游离双侧颈总动脉,但不夹闭;②LIP组(n=19):夹闭双侧股动脉10 min,再灌流10 min,反复3次;③脑缺血组(n=19):夹闭双侧颈总动脉8 min致全脑缺血;④LIP+脑缺血组(n=19):LIP后即刻行8 min全脑缺血。大鼠于sham手术或末次缺血再灌后3天取材。凝胶电泳显示脑缺血组出现了凋亡特征性DNA梯状条带,而LIP+脑缺血组与sham组和LIP组则无上述典型梯状条带出现。TUNEL染色显示,sham组和LIP组偶有TUNEL阳性细胞,阳性细胞数分别为3.7±3.0(cells/mm, 下同)、6.0±4.0。脑缺血组可见CA1区大量具有棕黄色<WP=6>着色的TUNEL阳性细胞(69.8±12.0),与LIP组相比TUNEL阳性细胞明显增加(P<0.01)。 LIP+脑缺血组TUNEL阳性神经元数为17.8±5.8,与脑缺血组相比明显减少。AO/EB染色显示sham组和LIP组海马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1.2±0.2% and 2.1±0.2%。脑缺血组海马细胞凋亡率(20.3±2.4%)较sham组和LIP组显着升高(P<0.01)。与脑缺血组比较,LIP+脑缺血组的凋亡率数值(9.1±3.8%)明显降低。以上结果提示:①8 min全脑缺血引起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凋亡;②LIP可减轻全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海马CA1锥体神经元的凋亡。3 一氧化氮(NO)参与LIP对脑的保护作用3.1 LIP后血清和海马组织NO生成的变化为探讨NO在LIP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观察LIP后不同时间点血清和海马组织NO生成的变化,以及应用NOS抑制剂L-NAME对LIP引起
施珊珊[5]2009年在《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离体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缺血和再灌注可严重破坏心肌细胞超微结构,阻碍心肌组织能量代谢,导致心肌细胞凋亡和坏死,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预处理(缺血或药物)是目前研究最为广泛,用于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手段。本研究通过建立大鼠离体心脏Langendorff模型,以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预灌注作为处理手段,观察rhEPO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同时,通过测定磷酸化PKCε、p38MAPK和ERK1/2的表达,探讨rhEPO心肌保护的可能分子机制。第一部分促红细胞生成素预处理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功能的保护作用目的:研究rhEPO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以及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本实验采用全心缺血30分钟,再灌注120分钟模拟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I/R模型)。分别测定I/R组、rhEPO(10IU/ml)+I/R组、chelerythrine+rhEPO+I/R组、SB203580+rhEPO+I/R组、PD98059+rhEPO+I/R组、glibenclamide+rhEPO+I/R组和L-NAME+rhEPO+I/R组(共7组)缺血前、再灌注30分钟、再灌注60分钟及再灌注120分钟时的LVDP、RPP、+dP/dt_(max)、-dP/dt_(max)和CF以评测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应用MTT比色法测定各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肌细胞活度。结果:1.RhEPO预处理大鼠心脏再灌注30分钟的LVDP、RPP和+dP/dt_(max),60、120分钟的LVDP、RPP、+dP/dt_(max)和CF值以及OD550均较I/R组显着升高。2.Chelerythrine和rhEPO联合预处理后,大鼠心脏再灌注30分钟的LVDP、RPP和-dP/dt_(max),60、120分钟时的LVDP、RPP、±dP/dt_(max)以及心肌细胞活性均较rhEPO处理组显着下降。SB203580或PD98059与rhEPO联合预处理后,再灌注30分钟的LVDP、RPP和±dP/dt_(max),60、120分钟的LVDP、RPP、±dP/dt_(max)和CF以及OD550均较rhEPO处理组显着下降。3.Glibenclamide和rhEPO联合应用后,大鼠心脏再灌注30分钟的LVDP、RPP和±dP/dt_(max),60、120分钟的LVDP、RPP、±dP/dt_(max)和CF以及OD550均较rhEPO处理组显着下降。4.L-NAME和rhEPO联合应用后,大鼠心肌其再灌注30分钟、60分钟及120分钟的LVDP、RPP、±dP/dt_(max)、CF以及OD550各项指标均较rhEPO处理组显着下降。结论:RhEPO预处理能显着提高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左心收缩和舒张功能,增加冠脉流量并提高心肌细胞存活率,其机制与PKCε、p38MAPK或ERK1/2的磷酸化激活有关,抑制PKC、p38MAPK或ERK1/2途径活化均可完全阻断rhEPO上述心肌保护作用。RhEPO预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还与K_(ATP)通道的活化和开放有关,抑制K_(ATP)通道的开放可完全阻断rhEPO的心肌保护作用。此外,NO的合成和释放也是介导rhEPO预处理心肌保护的必要因素,阻断NOS、抑制NO的合成和释放可完全阻断rhEPO的心肌保护作用。第二部分促红细胞生成素预处理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急性心肌保护的机制研究目的:探讨rhEPO预处理心肌保护的相关分子机制。方法:采用Western-blot技术分别测定对照组、rhEPO(10IU/ml)预处理、Chelerythrine+rhEPO预处理、SB203580+rhEPO预处理、PD98059+rhEPO预处理、Glibenclamidee+rhEPO预处理和L-NAME+rhEPO预处理(共7组)后心肌组织磷酸化PKCε、p38MAPK和ERK1/2的表达。结果:1.RhEPO(10IU/ml)预灌注10分钟后,心肌细胞颗粒成份(主要为线粒体、细胞核和胞膜成份)内PKCε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而细胞浆内PKCε含量却显著减少。同时,磷酸化p38MAPK和磷酸化ERK1/2也均较对照组显着升高。2.PKC抑制剂chelerythrine可完全阻断PKCε活化和转位,心肌细胞颗粒成份内PKcε含量较rhEPO处理组显着减少并回落至基础水平。而p38MAPK抑制剂SB203580和ERK1/2抑制剂PD98059对PKCε的活化和转位无显著影响。P38MAPK抑制剂SB203580可完全抑制磷酸化p38MAPK表达;chelerythrine可部分抑制磷酸化p38MAPK表达;而PD98059对p38MAPK磷酸化表达无显着影响。ERK1/2抑制剂PD98059可完全抑制磷酸化ERK1/2的表达;chelerythrine可部分抑制磷酸化ERK1/2的表达;而SB203580对ERK1/2的磷酸化表达无显着影响。3.广谱K_(ATP)通道抑制剂glibenclamide与rhEPO联合灌注对PKCε的活化和转位无显著影响,却能部分阻断磷酸化p38MAPK和ERK1/2的表达。4.广谱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NAME与rhEPO联合灌注均能部分减少PKCε、p38MAPK和ERK1/2的磷酸化激活。结论:RhEPO(10U/ml)预灌注可快速磷酸化激活PKCε,并促使其由细胞浆向细胞颗粒成份内转移,并快速磷酸化激活p38MAPK和ERK1/2。PKCs是p38MAPK和ERK1/2的上游激酶,阻断PKCε可部分减少磷酸化p38MAPK和ERK1/2的表达。抑制K_(ATP)通道的活化和开放并不影响PKCε的活化和转位,却能部分阻断p38MAPK和ERK1/2的磷酸化表达。可见,PKCε可能是K_(ATP)通道的上游激酶;而p38MAPK和ERK1/2是K_(ATP)通道的下游激酶,p38MAPK和ERK1/2的磷酸化活化存在K_(ATP)通道依赖和非依赖途径。NOS合酶抑制剂可部分抑制PKCε的活化和转位,同时也能部分减少磷酸化p38MAPK和ERK1/2的表达。可见,PKCε、p38MAPK和ERK1/2的激活可能存在NO依赖和非依赖途径。
彭峰林[6]2007年在《间歇运动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人体运动时常因运动强度过大导致心肌相对缺血,有时引起心肌功能障碍,严重时导致心肌结构损伤。及时恢复缺血心肌组织的血供,不仅能纠正缺血引起的心肌功能障碍,而且可以使可逆性结构变化的心肌恢复正常。但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已经发现,在短时间心肌缺血后一定时间内恢复血流,有时会使原缺血心肌的损伤加重,即出现缺血再灌注损伤。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效方法之一是缺血预处理,即心肌在遭受一次或多次反复短暂缺血再灌后,表现出对随后而来的长时间的严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抵抗能力提高。近来研究显示,运动训练能产生类似缺血预处理效应,即运动预处理。虽然人们对运动预处理进行了一些研究,但运动预处理确切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因此本课题采用结扎大鼠的冠状动脉制造了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来观察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和一次高强度间歇运动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并对间歇运动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细胞分子机制进行了研究,为寻找安全有效的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非创伤性手段提供实验依据。本研究共包括五个部分。1.间歇运动对I/R损伤大鼠心肌组织和心脏机能的影响。采用在体结扎冠状动脉法建立大鼠的心肌I/R模型,观察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和一次高强度间歇运动对心肌组织损伤、心电图以及心肌血清酶指标的影响,确定高强度间歇运动对缺血再灌注心脏的保护作用。42只大鼠被随机分为4组,每组从成功造模大鼠中随机抽取8只纳入实验。(1)对照假手术组(CONT+SHAM组):以安静对照组造模,只开胸、穿线但不结扎。(2)对照模型组(CONT+I/R组):以安静对照组造模,结扎左前降支冠状动脉(LAD)30min,再灌注40min。(3)间歇运动训练模型组(IT+I/R组):以间歇运动训练大鼠造模,方法同对照模型组。(4)一次间歇运动模型组(OIE+I/R组):以一次间歇运动大鼠造模,方法同对照模型组。分别观察各组心肌组织HE染色切片,动态心电图,心功能指标和血清心肌酶(CK、HDL和AST)。结果显示运动训练组大鼠的心室重与体重比值显着高于安静对照组;间歇运动训练模型组和一次间歇运动模型组心肌病理性变化程度都较模型组减轻。间歇运动模型组可见心肌细胞水肿及PMN浸润,炎性细胞浸润较模型组轻,心肌受损的程度也进一步下降。一次间歇运动模型组可见点状的心肌细胞坏死,并见心肌细胞水肿变性和PMN浸润;间歇运动训练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与对照模型组相比,ST(J点)抬高程度在缺血30分钟时和再灌注40分钟时显着低于对照模型组;一次训练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大鼠的ST(J点)抬高程度在再灌注40分钟时显着低于在对照缺血再灌注损伤组。间歇运动训练缺血模型组的CK、LDH和GOT活性显着低于对照模型组;一次间歇运动模型组大鼠血清中CK和LDH活性显着低于对照组模型组,而GOT没有显着变化。缺血30分钟时,对照模型组大鼠的心功能显着低于对照假手术组,间歇运动训练组和一次间歇运动组的心功能显着高于对照缺血再灌模型组。再灌注40分钟时,对照模型组大鼠的心功能显着低于对照假手术组,间歇运动训练缺血再灌注组和一次间歇运动模型组的心功能明显高于对照缺血再灌注模型组,但一次间歇运动模型组和对照缺血再灌注模型组的LVEDP和+dp/dt_(max)无明显差异。结果表明,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和一次高强度间歇运动对缺血再灌注心肌产生了延迟保护作用,可以降低缺血再灌注心肌的损伤程度,减轻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功能损失。其中高强度的间歇运动训练对心脏的保护作用更为明显。2.间歇运动对I/R损伤大鼠心肌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本实验目的在于通过检测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苷肽过氧化酶(GSH-PX)来探索自由基防御体系在间歇运动预处理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和初步机制。采用上述模型和分组方法。在缺血30分钟、再灌注40分钟后取适量大鼠心肌组织,用比色法检测心肌组织中MDA、SOD和GSH-PX。结果显示,间歇运动训练模型组和一次间歇运动模型组SOD、GSH-PX活性均高于对照模型组;间歇运动训练和一次间歇运动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心肌组织中MDA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缺血再灌注模型组。结果表明,间歇运动增强了I/R心肌的抗氧化能力。结合间歇运动对I/R心脏机能的保护作用,推测增强其抗氧化能力,减少自由基的生成进而减少心肌细胞的自由基损伤,介导了运动预处理对I/R心脏的保护作用。3.间歇运动对I/R损伤大鼠心肌内源性保护因子的影响。本实验以NO和HSP70为代表,初步探索内源性保护物质在运动预处理的心脏保护作用中的介导作用和机制。采用上述模型和分组方法。在缺血30分钟、再灌注40分钟后取适量大鼠心肌组织,用比色法测定心肌组织中一氧化氮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免疫蛋白印迹技术检测心肌中热休克蛋白70的表达。结果显示,间歇运动训练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心肌组织中NO的含量显着高于对照模型组;和假手术组比对照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心肌中cNOS显着降低,间歇运动训练模型组的cNOS明显高于对照模型组;而对照模型组iNOS明显高于假手术组,间歇运动训练模型组和一次间歇运动模型组的iNOS显着低于对照模型组,其中一次运动模型组要高于间歇运动训练模型组。间歇运动训练模型组和一次间歇运动训练模型组心肌中HSP70的表达明显增加高于对照缺血组。结果表明,间歇运动训练通过增强cNOS的表达,抑制I/R心肌iNOS的表达,增加I/R时NO生成来提高心肌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能力。一次间歇运动主要通过抑制iNOS的活性来减少I/R时NO的毒性作用,从而保护缺血再灌注心肌。作为分子伴侣的HSP70也参与了间歇运动预处理的心脏保护作用。4.间歇运动对I/R损伤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其调节基因的影响。本实验通过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和凋亡相关的基因,旨在探讨间歇运动预处理对细胞凋亡调控的关系。采用上述模型和分组方法。在缺血30分钟、再灌注40分钟后取适量大鼠心肌组织,DNA凝胶电泳技术和原位末端标记技术检测心肌细胞的凋亡程度,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检测凋亡调控基因(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显示,对照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组织基因组DNA片段分布弥散,呈现凋亡改变即DNALadder,提示细胞核内NDA被核酸内切酶降解。间歇运动训练和一次间歇运动训练组NDA弥散程度较轻,未见明显DNA Ladder。间歇运动训练和一次间歇运动可降低TUNEL染色的阳性细胞比例,细胞凋亡率低于缺血再灌注损伤组。通过RT-PCR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组织中bax和bcl-2mRNA的表达发现,间歇运动训练明显促进bcl-2的基因表达,而bax的表达显着低于对照模型组,bcl-2/bax比值显着高于对照模型组,一次间歇运动组bcl-2表达高于对照模型组,Bax表达低于对照模型组,bcl-2/bax比值显着高于对照缺血组。实验结果表明间歇运动训练和一次间歇运动通过改变凋亡调控基因的表达而有效抑制了I/R心肌的细胞凋亡,从而表现出预处理效应。5.间歇运动对I/R损伤大鼠心肌细胞蛋白激酶C的影响。本实验主要从信号转导的角度,探讨PKC在间歇运动训练对I/R心肌保护作用中的地位和初步机制。采用上述模型和分组方法。在缺血30分钟、再灌注40分钟后取适量大鼠心肌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PKC蛋白的表达,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检测PKCmRNA的表达。结果显示,间歇运动训练模型组心肌PKC较对照模型组表达增强,一次间歇运动模型组心肌PKC较对照模型组表达增强。间歇运动训练模型组PKC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缺血再灌注模型组,一次间歇运动模型组PKC表达也明显高于对照缺血再灌注模型组。结果表明,间歇运动训练和一次间歇运动均可激活PKC。间歇运动训练和一次间歇运动对I/R心脏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PKC途径介导的。
李平[7]2003年在《一氧化氮与缺血预处理早期心肌保护效应关系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一氧化氮与缺血预处理早期心肌保护效应关系的实验研究 目前,由于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数量不断上升,而且各种高难度心脏外科手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因而寻求理想的心肌保护方法便显得尤为迫切。数十年的发展已充分表明,使用传统的心肌保护措施,如低温、停跳液等,很难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为此,开辟新的途径,从调动机体自身的保护功能入手开展心肌保护治疗,在近几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缺血预处理现象的发现,无疑使人类的心肌保护研究又一次获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因为它实现了迄今为止对心肌最为有效的保护。目前,在多种动物和人体内,缺血预处理的心肌保护效应均已得到了证实。另外,人们在实验中还发现,它不仅能减少缺血后心肌梗死的发生,而且还能促进再灌注后心脏功能的恢复,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和改善心肌组织的能量代谢。但是缺血预处理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病理生理学过程,需要多种信号分子、第二信使和效应因子的参与。 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是机体内一种重要的生物调节因子,在冠状动脉循环和心肌收缩功能调节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被认为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关。尽管NO已被确证参与了延迟性缺血预处理效应的发生,并与该效应的启动和维持都有关系。但是目前人们对NO在早期缺血预处理效应中的作用却仍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本课题正是针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的。本研究共由叁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 缺血预处理心肌保护效能的实验观察 选用健康成年SD大鼠18只,利用Langedorff装置制成孤立心脏模型,平衡后将其随机平均分为3组:A组(对照组),维持正常灌流60min;B组,(缺血组)全心缺血20min,然后复灌注60min;C组(预处理组),在实施“全心缺血20min-复灌注60min”之前,先以(缺血2min-复灌注3min)×2的方式进行预处理。实验中持续监测大鼠心脏功能,并于复灌注结束时测定大鼠心肌梗死率和心肌组织ATP的含量;另外,分别在复灌注5min、15min、30min、45min和60min收集冠状动脉流出液,测定其中NO代谢产物的含量。通过实验发现,A组大鼠的各项心功能指标在实验过程中均基本维持在一个恒定的水平,只有极少量的心肌组织发生梗死;与B组大鼠比较,C组大鼠的MII减少36.22%,心肌组织ATP含量增加90.57%,心脏恢复灌注后,LVEDP、LVDP、dp/dt_(max)和dp/dt_(min)的恢复也都明显得到改善。本实验还显示,20min缺血后,B组大鼠心脏内NO的合成量已减少了85.14%,复灌注60min后也仅恢复至缺血前的22.97%,明显小于接受缺血预处理的C组大鼠(P<0.05),而且冠状动脉流出液中的NO含量与MII、LVDP、dp/dt_(max)和dp/dt_(min)均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364、0.5105、0.4826和0.4733。
沈洁[8]2006年在《异氟烷预处理在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线粒体介导保护机制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前言 预处理(preconditioning,PC)作为机体内源性保护现象,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由于缺血其本身是伤害性应激过程,对机体是一种创伤,使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限制;因此,药物预处理则具有更重要的临床意义。 自1997年两个麻醉研究组Cason和Kersten首次分别报导了异氟烷模拟预处理作用以来,围绕麻醉药预处理(anesthetic preconditioning,APC)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进行很多研究,虽其作用机制仍尚有诸多争论,但近年来的研究认为APC与IPC作用机制相似,目前认为线粒体叁磷酸腺苷敏感性钾通道(mitochondrial adenosine triphosphate-sensitive potassium channel,mitoK_(ATP))是APC作用的靶点。研究发现吸入麻醉药预处理(volatile anesthetic preconditioning,VAPC)的心肌保护作用与mitoK_(ATP)开放有关。 神经细胞内含有大量的mitoK_(ATP),甚至是心肌的3~7倍,同时发现吸入麻醉药不仅促进mitoK_(ATP)开放,还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及白细胞粘附作用,但mitoK_(ATP)开放前的信号传导及开放后如何对神经细胞产生保护作用尚不清楚。所以,VAPC对脑缺血损伤的作用机制尚待研究。 线粒体是一个结构和功能复杂而敏感的重要细胞器,研究表明缺血引起细胞不可逆损伤的根本原因是线粒体Ca~(2+)超载,线粒体通透性转运通道(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MPTP)参与了神经损伤,并且是缺血再灌注(ischemic/reperfusion,I/R)所致脑细胞损伤的关键部位。在细胞凋亡过程中的多个关键性步骤都涉及线粒体。有报道证实凋亡能够加重缺血性脑损伤的程度,且抗凋亡蛋白如Bcl-2阻止参与凋亡蛋白的过度表达,从而减轻脑缺血性损伤。反之,降低Bcl-2的表达则加重脑损伤。当MPTP与促凋亡蛋白Bax结合后,MPTP开放,释放细胞色素C(cytochrome
孙琳琳[9]2008年在《芪桂益脉灵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梗死面积及其血清一氧化氮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芪桂益脉灵(黄芪、桂枝等)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与血清NO含量的关系及其对心肌保护的药理预适应作用。方法Wistar大鼠7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七组(每组10只)并编号:正常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预适应组、消心痛组、芪桂益脉灵低剂量组和芪桂益脉灵高剂量组。采用经典的缺血再灌注和缺血预适应动物模型。缺血的标志为心电图ST段抬高,出现心律失常,左心室发绀;再灌注的标志为心电图抬高的ST段恢复,发绀区变红。实验结束后,在腹主动脉采3ml血测定血清NO、CK、CK-MB的含量。然后取出心脏,剪下左心室,放入1%TTC磷酸缓冲液(PH7.4)37℃水浴10min后,应用BI2000软件处理系统计算心肌梗死面积。结果1、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的心肌梗死面积为0;芪桂益脉灵高、低剂量组与缺血再灌注组、缺血预适应组相比,能减少大鼠心肌梗死面积,差异显着(P<0.01);与消心痛组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2、芪桂益脉灵高、低剂量组血清NO的含量均高于缺血再灌注组、缺血预适应组(P<0.01);与消心痛组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3、芪桂益脉灵高、低剂量组与缺血再灌注组、缺血预适应组相比,血清CK,CK-MB的含量降低,差异显着(P<0.01);与消心痛组相比,芪桂益脉灵高剂量组血清CK、CK-MB含量显着降低(P<0.01),其低剂量组则不显着(P>0.05)。结论1、芪桂益脉灵可缩小大鼠心肌梗死面积,具有抗心肌缺血的作用。2、芪桂益脉灵能够抑制大鼠心肌缺血时心肌酶CK、CK-MB的升高。3、芪桂益脉能诱导大鼠血清NO的生成,使体内血清NO的含量增加,与消心痛提供的外源性NO相比具有相同的功效,具有药理预适应样心肌保护作用。
张峰, 张涛, 刘莉, 王剑波, 李晨[10]2004年在《一氧化氮供体预处理对乳鼠心肌细胞的延迟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模拟预处理延迟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新生大鼠心肌细胞 ,实验分为 :①阴性对照组 (Normal组 ) ;②SNAP组 :一氧化氮 (nitricoxide ,NO)供体S 亚硝基 N 乙酰青霉胺 (S nitroso N acetyl 1 ,1 penicil lamine ,SNAP ,5 0 0 μmol·L-1 )与心肌细胞共育 2 4h ;③Che +SNAP组 :蛋白激酶C拮抗剂白屈菜季铵碱 (chelerythrinechlo ride ,Che ,1 0 μmol·L-1 )处理心肌细胞 30min后 ,加入SNAP与心肌细胞共育 2 4h ;④PDTC +SNAP组 :核因子κB(NF κB)特异性阻断剂PDTC(1 0 0 μmol·L-1 )处理心肌细胞 30min后 ,加入SNAP与心肌细胞共育 2 4h ;⑤缺氧复氧损伤组 (H/R组 ) :心肌细胞缺氧 6h ,复氧 3h。②~④组部分取细胞爬片以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SNAP对热休克蛋白 70 (HSP70 )表达的影响 ;其余细胞经历H/R损伤后 ,检测心肌细胞存活率及乳酸脱氢酶 (LDH)活性。结果 在正常心肌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法未检测到HSP70的表达 ,心肌细胞经过H/R损伤后 ,可检测到少量HSP70阳性细胞 ,其阳性染色A值为 94 6± 9 1 ,心肌细胞培养上清LDH活性为 (2 1 90 5± 1 5 1 7)U·L-1 ,细胞存活率为 5 1 7%± 4 6 % ,细胞损伤较正常组加重 (P <0 0 1 ) ;SNAP处理细胞后 2 4h ,HSP70阳性细胞数增多 ,
参考文献:
[1]. 一氧化氮模拟心肌预处理保护及其机制研究[D]. 张峰.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2003
[2]. 瑞芬太尼预处理延迟性心肌保护作用与一氧化氮关系的实验研究[D]. 刘鲲鹏.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7
[3]. 心肌缺血预处理第一相的保护机制的实验研究[D]. 韩宏光. 第四军医大学. 2007
[4]. 肢体缺血预处理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机制探讨[D]. 赵红岗. 河北医科大学. 2004
[5].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离体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D]. 施珊珊. 浙江大学. 2009
[6]. 间歇运动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彭峰林. 华南师范大学. 2007
[7]. 一氧化氮与缺血预处理早期心肌保护效应关系的实验研究[D]. 李平.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3
[8]. 异氟烷预处理在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线粒体介导保护机制的探讨[D]. 沈洁. 中国医科大学. 2006
[9]. 芪桂益脉灵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梗死面积及其血清一氧化氮的影响[D]. 孙琳琳.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8
[10]. 一氧化氮供体预处理对乳鼠心肌细胞的延迟保护作用及其机制[J]. 张峰, 张涛, 刘莉, 王剑波, 李晨.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4
标签:药学论文; 心肌细胞论文; 缺血再灌注损伤论文; 脑缺血论文; 心肌损伤论文; 一氧化氮论文; 心肌论文; 心肌缺血论文; 瑞芬太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