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膜吸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宽度,柽柳,细胞,传质,根系,波形,单层。
膜吸收论文文献综述
何丽娟,吴夏梦,肖卓楠,王荻[1](2019)在《[Emim][Tf_2N]离子液体支撑膜吸收CO_2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离子液体支撑膜吸收CO_2的性能,针对CO_2的传统捕获方法造成环境污染、腐蚀设备等缺点,文章选用新型绿色工质离子液体[Emim][Tf_2N]作为CO_2的吸收剂,并负载于PVDF、PES 2种支撑膜上,在压力为0.2 MPa、流量为50 mL/min,温度为298—318 K范围内变化的条件下进行吸收CO_2的实验,并利用渗透系数、溶解度和扩散系数来评定支撑膜的吸收性能,其中溶解度数据采用van′t Hoff方程进行关联,扩散系数数据和渗透系数数据采用Arrhenius方程进行关联。模拟和实验结果表明:CO_2在2种离子液体支撑膜中的渗透系数和扩散系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且PVDF离子液体支撑膜对CO_2的吸收性能优于PES离子液体支撑膜。因此,PVDF支撑膜较PES支撑膜更加适合用于工业应用中。(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期刊2019年11期)
李素云,李峥,高蔚娜,李敬来,郭长江[2](2019)在《P-糖蛋白和MRP2对槲皮素跨膜吸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P-糖蛋白(P-gp)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2对槲皮素在肠道吸收过程中跨膜转运和代谢转化的影响。方法利用Caco-2单层细胞转运模型和P-gp阳性抑制剂cysA、MRP2阳性抑制剂MK571,考察槲皮素在不同条件下的跨膜转运,采用LC-MS法测定槲皮素、异鼠李亭和柽柳黄素,研究P-gp和MRP2对槲皮素在肠道吸收过程中的作用。结果在槲皮素、槲皮素+cysA和槲皮素+MK571叁组,槲皮素的跨膜转运均表现出先升后降的动态变化特征,120min达峰随后下降,不同时间点之间两两比较,任意一个时间点与前一个时间点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叁组之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任意两组之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CysA和MK571均显着上调了槲皮素的跨膜转运,MK571的一直作用更强。结论 P-gp和MRP2均对槲皮素有外排作用,MRP2的外排作用较P-gp更强,同时在外排的同时,对槲皮素的动态变化特征没有影响。(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营养学术会议论文资料汇编》期刊2019-10-18)
徐佳佳,广敏,史书林,郜红建[3](2019)在《茶树根系跨膜吸收氟的生理与分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是高富集氟的植物,氟在叶片中被大量累积。饮茶是人们摄取氟的重要途径,氟的过量摄入会影响人体健康。茶树主要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富集氟,但是根系跨膜吸收氟的生理与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文综述了茶树根系吸收氟的主动和被动途径,总结根系H~+-ATPase和Ca~(2+)-ATPase介导氟的跨膜主动吸收过程与分子机制;剖析离子通道和Al-F络合在根系被动吸收氟过程中的作用及微观过程;分析影响根系吸收富集氟的主要因素及其调控措施。提出通过研究茶树根系氟跨膜吸收相关转运蛋白及其相关基因的克隆、表达和功能验证,以揭示跨膜吸收氟的分子机制;进而研究调控根系对氟的选择吸收,以保障茶叶质量安全和饮茶健康。(本文来源于《茶叶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钟红强,王传洋,王呈栋,颜廷培[4](2019)在《基于铝膜吸收层的激光透射焊接聚碳酸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二极管激光器对铝膜作为吸收层的聚碳酸酯进行了激光透射焊接实验,以不同铝膜宽度为主要影响因素,结合激光功率、焊接速度因素采用单因素实验法与响应曲面法相结合的方式对焊接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得到了拟合方程及最佳焊接工艺参数组合,重点分析了铝膜宽度与焊缝宽度的关系。采用COMSOL软件建立了基于铝膜中间层的有限元模型,研究了焊接工艺参数作用下的温度场分布,结果表明模拟焊缝宽度与实验焊缝宽度吻合。(本文来源于《应用激光》期刊2019年04期)
张卫风,李娟,王秋华,邓兆雄,王璐璐[5](2019)在《燃煤烟气中CO_2膜吸收分离技术的膜浸润特性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膜吸收法是分离燃煤烟气CO_2的主要工艺之一,膜润湿造成的膜阻力增加以及膜表面形态改变是膜吸收法研究中遇到的主要问题,阻碍了膜吸收法的广泛应用。本文在膜吸收法的基本原理基础上,阐述了影响膜润湿的因素(吸收剂种类、吸收液浓度、温度、液相压力和流速)以及膜特性因素(膜材料和膜结构)的最新进展,详细分析了膜与吸收剂之间的兼容关系,确定孔润湿是制约膜组件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因素。最后提出了未来缓解膜润湿方面的主要研究方向:优化操作条件、开发新型性价比高的吸收剂和膜材料以及通过进行膜的表面改性等手段来改善膜和吸收剂的兼容性,提高膜接触器长时间运行的稳定性以及进一步细致探究如何恢复膜组件的性能,从而提高重复利用率。(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9年08期)
贾晓朵,张伟,李卫俊,祁生铭,龚晓龙[6](2019)在《降膜吸收在TDI合成副产物HCl吸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TDI合成中会产生副产物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气体再用水吸收成盐酸作为产品出售,但是由于吸收效率不高,导致盐酸浓度无法达到质量指标范围内,盐酸产品不合格不能正常销售。为了进一步提高吸收效率,优化工艺,将原来的吸收塔吸收改为降膜吸收,不仅使盐酸浓度达到工艺指标内,而且减少了吸收剂使用量,提高了经济收益。(本文来源于《甘肃科技》期刊2019年15期)
李素云,李峥,王立芹,高蔚娜,张振清[7](2019)在《槲皮素在Caco-2单层细胞模型上的跨膜吸收和甲基化代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人小肠吸收模型,研究槲皮素的跨膜吸收和甲基化代谢。方法人小肠吸收模型选用Caco-2单层细胞,分别于基底侧或腔侧加入槲皮素9.0和18.0 mg·L-1(终浓度),于30,60,90,120和150 min采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LC-MS)法测定加载侧和透过侧样品中槲皮素、异鼠李亭和柽柳黄素的含量。先于腔侧加入外排蛋白P-糖蛋白(P-pg)或多药耐药蛋白2(MRP2)的特效抑制剂环孢菌素A(CysA)10 mmol·L-1或MK571 1 mmol·L-1(pH=7.2),孵育15 min后,再于腔侧加入槲皮素(终浓度9.0和18.0 mg·L-1),同法测定透过侧样品中槲皮素含量。结果双向转运过程中,在150 min孵育时间内,加载侧槲皮素剩余量的动态变化表现为随孵育时间持续下降(相邻时间点之间比较P<0.05);透过侧槲皮素透过量则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特征,120 min达峰,150 min下降(相邻时间点之间比较P<0.05);在透过侧和加载侧均检测到槲皮素的甲基化产物异鼠李亭和柽柳黄素,两侧的动态变化特征与槲皮素相似;不同的是,无论腔侧还是基底侧加载槲皮素,在30~60 min后,腔侧异鼠李亭和柽柳黄素含量均明显高于基底侧。分析双侧槲皮素、异鼠李亭和柽柳黄素占槲皮素加载量的百分比,发现孵育30 min时,加载侧槲皮素剩余量不足加载量的20%~25%,透过侧槲皮素含量仅为加载量的约1%;150 min时加载侧槲皮素剩余量下降至不足加载量的10%,而透过侧槲皮素含量仅为加载量的6%~7%;槲皮素甲基化产物异鼠李亭和柽柳黄素在两侧的产生量也仅为槲皮素加载量的0.1%~0.3%。与槲皮素对照组比较,预先加入CysA或MK571,均明显增加槲皮素从腔侧到基底侧的转运(P<0.05)。结论槲皮素在Caco-2单层细胞模型上的转运具有先升后降的趋势特征,并发生甲基化代谢;P-pg和MRP2的外排作用对槲皮素跨膜转运可能具有一定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孙莹,杨树莹,杨林军[8](2019)在《复合溶液膜吸收CO_2的性能及其对膜孔润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自行搭建的CO_2膜吸收实验台,采用聚丙烯(PP)膜组件,以质量分数10%的N-甲基二乙醇胺(MDEA)作为主体胺溶液,添加不同配比的哌嗪(PZ)、乙醇胺(MEA)、甘氨酸钾(PG),考察CO_2脱除效率和传质速率的变化,比较不同复配比的复合溶液表面张力以及对PP膜的浸润性,并以10%MDEA+10%PG混合溶液作为吸收液进行长时间实验。结果表明:添加少量的添加剂对MDEA溶液膜吸收CO_2均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当配比小于0.2时,促进作用大小为PZ>MEA>PG;当配比大于0.2时,促进作用大小为PZ>PG>MEA;PZ和MEA均随着添加配比的增加,溶液表面张力减小,而PG相反;表面张力小的溶液对膜浸润性较强,容易造成膜润湿;添加剂质量分数均为10%时,对膜溶胀性和疏水性以及膜孔结构影响大小为PZ>MEA>PG;在20天内,PG/MDEA混合溶液作用下的CO_2脱除效率从89.56%下降为83.09%,对PP的疏水性影响较小,膜组件可以稳定运行。吸收液表面张力对膜吸收法脱除CO_2性能的影响显着。所得结果可为膜吸收CO_2吸收剂复配提供依据,并可为揭示膜吸收CO_2过程中膜润湿导致膜失效的机理以及抑制膜润湿提供实验数据。(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9年05期)
高洪涛,孙玮廷,祖德洲,洪嘉驹[9](2019)在《摇摆对TFE-TEGDME降膜吸收影响的可视化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搭建以TFE-TEGDME溶液为制冷工质对的摇摆吸收式制冷实验台,对竖直管降膜吸收器进行可视化实验研究。静止状态下实验表明:当溶液质量流量为0.1~0.2 kg/min时,液膜呈层流和单色波状态;当流量为0.5 kg/min和0.8 kg/min时,液膜表面出现稳定波状流与合并波状流;当质量流量为1.2 kg/min时,液膜出现脱落现象。在不同波形下吸收器的吸收效果差别很大。摇摆状态下实验表明:随着摇摆幅度的增大或摇摆周期的减小,液膜受到的扰动越大,当摇摆幅度达到15°或摇摆周期达到4 s时将出现合并波状流和脱落现象;在同一个摇摆幅度和周期下,液膜在摆幅边缘受到扰动较大,在摆幅中间流动较为平缓;当溶液质量流量为0.28 kg/min时,在摇摆幅度为8°或摇摆周期为10 s时系统COP最大,而当质量流量为0.14 kg/min时,COP峰值出现在摇摆幅度10°或摇摆周期8 s时,同时说明溶液质量流量更大时液膜受到摇摆的扰动就更大。(本文来源于《制冷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梁翛,蔡德华,何国庚,蒋京楷[10](2019)在《氨-硝酸锂在多根竖管内的降膜吸收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含多根竖管的降膜式吸收器,以氨-硝酸锂作为吸收实验的工质对,对吸收器内氨蒸汽压力及其对应的饱和温度、吸收压力势、溶液进口温度、溶液进口质量分数和溶液喷淋密度等对氨的平均吸收速率的影响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当吸收速率变化范围为2.2×10~(-6)~4.8×10~(-6) g·m~(-2)·s~(-1)·Pa~(-1)时,吸收速率随吸收压力的变化趋于线性;吸收速率随吸收器溶液进口温度的增大而降低;吸收速率随吸收器进口溶液喷淋质量分数的降低而增大;并且随着喷淋密度的增大,吸收速率先增大后趋于平稳.(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膜吸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P-糖蛋白(P-gp)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2对槲皮素在肠道吸收过程中跨膜转运和代谢转化的影响。方法利用Caco-2单层细胞转运模型和P-gp阳性抑制剂cysA、MRP2阳性抑制剂MK571,考察槲皮素在不同条件下的跨膜转运,采用LC-MS法测定槲皮素、异鼠李亭和柽柳黄素,研究P-gp和MRP2对槲皮素在肠道吸收过程中的作用。结果在槲皮素、槲皮素+cysA和槲皮素+MK571叁组,槲皮素的跨膜转运均表现出先升后降的动态变化特征,120min达峰随后下降,不同时间点之间两两比较,任意一个时间点与前一个时间点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叁组之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任意两组之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CysA和MK571均显着上调了槲皮素的跨膜转运,MK571的一直作用更强。结论 P-gp和MRP2均对槲皮素有外排作用,MRP2的外排作用较P-gp更强,同时在外排的同时,对槲皮素的动态变化特征没有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膜吸收论文参考文献
[1].何丽娟,吴夏梦,肖卓楠,王荻.[Emim][Tf_2N]离子液体支撑膜吸收CO_2性能研究[J].化学工程.2019
[2].李素云,李峥,高蔚娜,李敬来,郭长江.P-糖蛋白和MRP2对槲皮素跨膜吸收的影响[C].第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营养学术会议论文资料汇编.2019
[3].徐佳佳,广敏,史书林,郜红建.茶树根系跨膜吸收氟的生理与分子机制[J].茶叶科学.2019
[4].钟红强,王传洋,王呈栋,颜廷培.基于铝膜吸收层的激光透射焊接聚碳酸酯研究[J].应用激光.2019
[5].张卫风,李娟,王秋华,邓兆雄,王璐璐.燃煤烟气中CO_2膜吸收分离技术的膜浸润特性述评[J].化工进展.2019
[6].贾晓朵,张伟,李卫俊,祁生铭,龚晓龙.降膜吸收在TDI合成副产物HCl吸收中的应用[J].甘肃科技.2019
[7].李素云,李峥,王立芹,高蔚娜,张振清.槲皮素在Caco-2单层细胞模型上的跨膜吸收和甲基化代谢[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9
[8].孙莹,杨树莹,杨林军.复合溶液膜吸收CO_2的性能及其对膜孔润湿的影响[J].化工进展.2019
[9].高洪涛,孙玮廷,祖德洲,洪嘉驹.摇摆对TFE-TEGDME降膜吸收影响的可视化实验研究[J].制冷学报.2019
[10].梁翛,蔡德华,何国庚,蒋京楷.氨-硝酸锂在多根竖管内的降膜吸收实验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