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配型基因论文-雍明丽,于俊杰,刘永锋

交配型基因论文-雍明丽,于俊杰,刘永锋

导读:本文包含了交配型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真菌,有性生殖,MAT基因,分子功能

交配型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雍明丽,于俊杰,刘永锋[1](2019)在《交配型基因在真菌有性生殖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真菌生殖方式可分为无性和有性两大类,其中有性生殖在真菌遗传物质重组和生物进化过程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真菌有性生殖方式分为异宗配合,同宗配合和假同宗配合。真菌有性生殖主要由交配型基因MAT控制。交配型基因的结构是实现有性生殖的关键要素,交配型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是具有活性的转录因子,其在营养生长时期就发挥着作用且对真菌有性生殖的调控体现在不同的生长过程中。本文着重阐述了对真菌有性生殖起决定性作用的交配型基因的结构、分子功能及其对有性生殖的调控机制。(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雍明丽,于俊杰,俞咪娜,曹慧娟,刘永锋[2](2019)在《交配型基因MAT1-1-3对稻曲病菌的菌丝生长和有性生殖具有重要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稻曲病菌引起的稻曲病,在全世界水稻种植区成为重要水稻病害之一,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食用安全,研究稻曲病菌的生活史有助于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有性生殖过程中产生的菌核在生活史中具有重要作用,交配型基因对有性生殖起着关键性作用。稻曲病菌交配型基因MAT1-1-3在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中表达具有差异,MAT1-1-3具有HMG-box功能域,而且MAT1-1-3仅在少数真菌中存在。本文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交配型基因MAT1-1-3进行靶向敲除,通过qRT-PCR和测序确定转化子。突变体△mat1-1-3生长速度下降,形态变化较大,与MAT1-2型菌株混合接种后无法形成菌核,对水稻致病性影响不明显。敲除突变体对渗透、氧化应激适应和细胞壁完整性都具有一定的影响。MAT1-1-3既能够定位到细胞质中也能够定位到细胞核中,而且还能和交配型基因MAT1-1-1进行较强的互作,敲除MAT1-1-3基因导致交配型基因MAT1-1-1、MAT1-1-2及信息素基因UvPpg1的表达下调,但是信息素受体基因UvPre1和UvPre2却上调表达。上述结果说明交配型基因MAT1-1-3对稻曲病菌的菌丝生长和有性生殖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0)

雍明丽,刘永锋[3](2018)在《稻曲病菌交配型基因座MAT1-1上相关基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稻曲病在我国水稻产区成为水稻重要病害,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稻曲病菌有性生殖在稻曲病的流行中具有重要作用。稻曲病菌的有性生殖由交配型基因座MAT1-1和MAT1-2控制。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基因座MAT1-1上的基因进行靶向敲除,通过臂内、臂外特异性引物初步筛选转化子,再通过RT-PCR及基因组测序验证转化子。最后获得16个△MAT111突变体,37个△MAT112突变体,15个△MAT111/112/113突变体,敲除效率分别为43%、43%和32%。△MAT111突变体生长速率明显下降,产孢量增加,菌落较野生型疏松、色素沉积较深,在CM、燕麦培养基(OM)上生长速率均下降;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对SDS、NaCl、CFW和刚果红(CR)的敏感性都更强。△MAT112突变体生长速率差别不明显、产孢量明显减少、菌落较野生型疏松、色素产生无明显差别,突变体在CM、燕麦培养基(OM)上生长速率均下降;随着SDS浓度的增加,突变体相较于野生型对SDS敏感性增强,但对CFW和刚果红(CR)的耐受性更强,对NaCl的耐受性没有明显差异。△MAT111/112/113突变体生长速率比野生型快,产孢量减少,菌落更致密,色素沉积较深,在CM、燕麦培养基(OM)上生长速率差别不大;突变体对SDS的敏感性更强、对NaCl、CFW和刚果红(CR)的耐受性都更强。以上结果说明交配型基因MAT111参与调控稻曲病菌的营养生长、产孢、色素产生及对外界渗透压应答,同时改变了稻曲病菌的细胞壁完整性;而MAT112参与调控稻曲病菌的产孢及稻曲病菌细胞壁对外界胁迫的应答,表明MAT111与MAT112在稻曲病菌中的作用机制是不同的。(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08-24)

任世龙,杨振立,白辉,王永芳,全建章[4](2018)在《谷瘟病菌交配型基因克隆和不同地区交配型基因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我国谷子产区谷瘟病菌交配型基因及其分布情况对谷瘟病菌群体结构分析的重要意义。根据已知稻瘟病菌交配型基因MAT1-1-1(Gen Bank登录号AB080672.2)和MAT1-2-1(Gen Bank登录号AB080673.2)的部分序列设计3对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技术对186株谷瘟病菌交配型基因进行扩增检测,比对分析谷瘟病菌和稻瘟病菌的交配型基因MAT1-1-1的alpha盒子部分氨基酸序列和MAT1-2-1高迁移率蛋白盒子氨基酸序列。结果显示,引物JPX1-1-S3/JPX1-1-A3对谷瘟病菌交配型基因MAT1-1-1的扩增效果较好,而JPX1-2-S1/JPX1-2-A1对谷瘟病菌交配型基因MAT1-2-1的扩增效果较好。序列比对发现谷瘟病菌与稻瘟病菌交配型基因极为相似,但并不完全相同。对2010-2016年采自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吉林、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新疆和海南等采集地点的共186株谷瘟病菌单胞菌株的交配型基因进行检测,发现夏谷区交配型为MAT1-1的谷瘟病菌占69.15%,而交配型为MAT1-2的菌株仅占26.60%,其余4.25%菌株为双交配型菌株。春谷区交配型为MAT1-1的谷瘟病菌占38.55%,而交配型为MAT1-2的菌株仅占56.63%,其余4.82%菌株为双交配型菌株。建立了谷瘟病菌交配型基因PCR检测体系,通过该方法检测多数谷子种植区存在MAT1-1与MAT1-2 2种交配型的谷瘟病菌菌株,且总体上2种交配型菌株比例接近1∶1。但不同地区交配型菌株所占比例有一定差异,并且自然界中存在谷瘟病菌两性菌株。快速检测谷瘟病菌的交配型等位基因和不同区域谷瘟病菌交配型基因分布对研究谷瘟病菌群体结构与遗传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邹娟[5](2018)在《雪峰虫草子座人工培养及其交配型基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虫草是寄生于昆虫、植物和少数真菌的一类真菌的总称,是真菌遗传学研究的好材料,其中许多种类属于名贵药材。雪峰虫草(Ophiocordyceps xuefengensis)为近年来发现的真菌新物种,它寄生于活体植物大青的根或者茎中的疖蝙蛾幼虫体上,仅在湖南雪峰山区有发现,是已知的最大的虫草,被证实是与冬虫夏草(O.sinensis)亲缘关系最近的物种。本论文对雪峰虫草无性型的生物学特性、人工培养条件、有效成分和交配型基因进行了研究。(1)从野生雪峰虫草子座中分离获得菌株,从分离菌的培养特性、形态特征、分子水平(ITS区序列)等方面展开研究,并对分离菌进行人工培育,获得了雪峰虫草的子座,从而确定了雪峰虫草的无性型;交配型基因的分布检测结果表明:只有子囊含有两种交配型基因,证明雪峰虫草属于异宗配合真菌。(2)以雪峰虫草菌作为出发菌株,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PB实验设计、最陡爬坡实验和中心组合实验优化发酵条件,并通过建立多项式数学模型,采用统计分析对模型进行显着性检验拟合出最佳发酵条件。在优化的条件下,发酵液中菌丝的生物量可达18.8 g/L,相比单因素实验最适条件下菌丝的生物量16 g/L,提高了 17.5%。通过L9(34)正交试验确定了雪峰虫草子座的最佳培养条件为:固体基质20 g、固体基质与子实体培养液比为1:2(W/V)、接种量为3%、22℃培养15 d(黑暗条件下),将组培瓶置于光照强度为20~40 Lux,温度为19℃,培养60 d后,子座干重达4.78 g,转化率可达22%。这为进一步研究雪峰虫草的活性物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对雪峰虫草不同组织的主要活性成分进行了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系统分析了雪峰虫草不同组织中9种主要核苷类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野生子实体中含腺苷最高(761.5 mg/kg),其次是人工培育的子座(721.2 mg/kg)和发酵菌丝体(623.9 mg/kg);发酵菌丝体中尿嘧啶、腺嘌呤、尿苷和鸟苷的含量显着高于野生雪峰虫草样品;人工培育雪峰虫草中鸟苷的浓度也高于野生样品。人工培育的子座中腺苷的含量达到0.06%以上,远高于中国药典(2015版)规定天然虫草中腺苷的含量(>0.01%)。雪峰虫草的3种不同组织(菌核、子座和菌丝体)中虫草酸含量分别为7.8%、11.7%和15.0%;其不饱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分别是77.6%、66.1%和65.4%,菌核中的脂肪酸主要为油酸(单不饱和脂肪酸),人工子座和发酵菌丝体中脂肪酸主要为亚油酸(多不饱和脂肪酸)。3种不同组织中氨基酸含量分别为211.55 mg/g、191.48 mg/g和282.26 mg/g;人体必需8种氨基酸含量分别为104.93 mg/g、60.79mg/g和108.49mg/g。从核苷、虫草酸、脂肪酸和氨基酸水平来分析,雪峰虫草的发酵菌丝体和人工培育的子座可作为野生雪峰虫草的代品。(4)对雪峰虫草交配型MAT1-1和MAT1-2基因座进行了克隆与分析。利用hiTAIL-PCR技术克隆了雪峰虫草交配型MAT1-1和MAT1-2基因位点全长序列,并通过Southern印迹杂交技术对hiTAIL-PCR克隆的交配型MAT1-1和MAT1-2基因位点中的基因进行检测和验证。结果表明:①雪峰虫草与已报道的冬虫夏草的交配型基因MAT1-1位点和MAT1-2位点内基因的构成方式相同。②雪峰虫草的MAT1-2位点上含有单个基因MAT1-2-1,且为单拷贝基因。③MAT1-1位点包含MAT1-1-3、MAT1-1-2和MAT1-1-1叁个基因,且极可能为单拷贝位点。④交配型MAT1-1和MAT1-2位点的左侧共有序列上含有DNA lyase基因。⑤雪峰虫草MAT1-1-3基因编码区长728 bp,含3个内含子,编码的多肽为192个氨基酸。MAT1-1-2基因编码区长1318bp,含3个内含子,编码的多肽为382个氨基酸;MAT1-1-1基因编码区长1220 bp,含2个内含子,编码的多肽为371个氨基酸。MAT1-2位点仅包含MAT1-2-1基因,其编码区长855bp,有2个内含子,编码249个氨基酸。雪峰虫草交配型基因座中MAT1-1-3、M4T1-1-2、MAT1-1-1和MAT1-2-1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冬虫夏草的相应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89%、88%、84%和90%,是目前已知的与冬虫夏草在DNA水平上相似性最高的物种。本研究为雪峰虫草的人工培养提供了理论指导;雪峰虫草的交配型体系为研究有性繁殖和性别选择提供了新的模型,为更好地了解真菌的遗传提供了线索。(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杨晓青[6](2018)在《膨大弯颈霉基因组进化及交配型基因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膨大弯颈霉(Tolypocladium inflatum)隶属子囊菌门(Ascomycota)、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肉座菌目(Hypocreales)、线虫草科(Ophiocordycipitaceae)、弯颈霉属(Tolypocladium)。膨大弯颈霉是甲虫幼虫的病原菌,也是免疫抑制药物环孢菌素(Cyclosporins)的生产菌~([1])。以往对膨大弯颈霉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优化环孢菌素的生产工艺上,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GenBank中收录的膨大弯颈霉基因组数据十分有限。我们首次完成膨大弯颈霉线粒体基因组的组装和注释工作。到目前为止,它的线粒体基因组是线虫草科中最小的,全长仅25 kb。整个基因组排列紧凑,包含了所有标准的线粒体编码基因,还含有一个内含子。转录分析验证了多数保守基因的表达。序列分析还发现线粒体基因向细胞核转移的证据。通常认为,动物的mtDNA比nrDNA进化快,真菌中是否也如此还不确定。本课题组装了5株膨大弯颈霉菌株的线粒体基因组,并且比较分析了线粒体基因组和核基因组核苷酸的变异情况。结果表明,5株菌线粒体基因组比对仅发现30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基因区和基因间区各15个,SNP变异频率是0.12%。核基因组比对共产生304,901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其中约80%位于基因间隔区,约9%位于编码基因中,SNP变异频率是0.97%。从这一结果来看,核基因组的进化速率快于线粒体基因组。系统发育结果显示,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序列与核基因组序列所反映的菌株间的发育关系基本是一致的。膨大弯颈霉在实验室条件于难以产生有性子实体,这是由于我们对该菌有性生殖方式的认识还不够。本实验筛选并分离了来源于同一有性子实体的22株单子囊孢子菌株,再加上5株非单孢菌株,设计交配型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对它们的交配型基因进行检测与分析。明确膨大弯颈霉是同宗配合还是异宗配合真菌,进而有助于实现有性子实体的人工培养。(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8-06-01)

郭晓宇[7](2018)在《稻瘟病菌交配型基因在有性生殖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加,对水稻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大。稻瘟病是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稻瘟病菌可以侵染水稻的叶片、茎节、枝梗、穗颈及谷粒。自然界中,该病菌的侵染过程主要通过其无性繁殖产生的分生孢子完成。稻瘟病菌也可以进行有性生殖,其有性生殖方式属于异宗配合,因此需要携带相反交配型的亲本交配才能产生有性世代。稻瘟病菌交配型分两种:MAT1-1和MAT1-2。其中,MAT1-1位点包含叁个基因:MAT1-1-1、MAT1-1-2 及 MAT1-1-3。MAT1-2 位点包含两个基因:M4T1-2-1、MAT1-2-2。至目前,上述基因如何调控稻瘟病菌的有性生殖过程尚无报道。本研究对稻瘟病菌中两个交配型基因MAT1-2-1和MAT1-2-2对其有性生殖和致病性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以稻瘟病菌70-15菌株(MAT1-2交配型)基因组DNA为模板,构建两个基因的敲除载体pko-MAT121和pko-MAT122,通过ATMT转化得到MAT1-2-1和MAT1-2-2基因的缺失突变体,然后分析基因缺失对病菌生长发育(包括菌落形态、产孢量、孢子萌发与附着胞形成、致病力等)和有性世代的影响。结果显示:敲除MAT1-2-1基因后,突变体菌株(MAT1-2-1)与Guy11(MAT1-1交配型)交叉培养,无法形成子囊壳,表明MAT1-2-1基因对有性世代的产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大麦上进行人工接种菌株的孢子液,发现MAT1-2-1突变体的致病力与野生型70-15的致病力无明显差异,并且突变体的菌落大小与分生孢子萌发及附着胞的形成均未见差异。此外,相比于野生型70-15,MAT1-2-1突变体对碳源的利用能力、甲基紫精的耐受力及刚果红(细胞壁形成干扰物)的抗干扰能力均无明显影响。MAT1-2-2基因的缺失对菌株有性世代没有明显影响,显微镜下观察MAT1-2-2突变体与Guy11交配产生的子囊与子囊孢子,其形态与数量相较于Guy11与70-15交配产生的子囊与子囊孢子均没有明显差异。做大麦叶片上的喷雾接种,发现MAT1-2-2突变体致病力下降;MAT1-2-2突变体对卡氏白的抗干扰能力降低;MAT1-2-2突变体的菌落大小与分生孢子萌发及附着胞形成与野生型相比没有明显差异;MAT1-2-2突变体对碳源的利用能力、甲基紫精的耐受力及刚果红的抗干扰能力均未发现差异。分析这两种基因的表达情况,发现MAT1-2-1突变体中MAT1-2-2基因表达量显着上升,而MAT1-2-2突变体中MAT1-2-1基因的表达量增加并不明显,暗示着这两个基因可能存在直接或间接的调控作用。为了研究稻瘟病菌的有性世代,本研究还利用GFP和mCherry荧光蛋白分别标记70-15与Guy11菌株并观察转化子形成的子囊及子囊孢子内的荧光表达,并且结合脂类荧光染色和细胞壁荧光染色,发现此方法可以清晰的标记有性世代的细胞结构及细胞器,为稻瘟病菌的有性世代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和方法。(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8-03-12)

[8](2018)在《羊肚菌的交配型基因和有性生殖研究取得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真菌有性生殖的关键调控因子是交配型位点(mating-type locus,MAT),因此交配型位点基因是食用菌研究的重要分子标记。羊肚菌是一类近年我国食用菌行业同行高度关注的重要真菌,但其交配型基因、有性生殖方式和生活史却鲜为人知。开展羊肚菌的交配型基因和有性生殖的研究,对指导羊肚菌种质鉴定、菌种选育及高产栽培,具有重要价值。近年,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杨祝良研究员研究组通过国内外合作,由杜习慧博士等选取该属欧洲和亚洲的14个物种的223个子实体,对交配型基因及其在子实体不同部位分布的特点、子囊孢子的细胞核、有性生殖方式和生活史作了研究。(1)首次证明14种羊(本文来源于《2018第叁届全国羊肚菌大会资料汇编》期刊2018-03-09)

刘克心,孙玉鑫,肖淑芹,薛春生[9](2017)在《交配型基因CIMAT对新月弯孢(Cochliobo luslunatus)有性生殖及生长发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弯孢叶斑病菌属异宗配合,有性生殖主要是由交配型位点(MAT)控制。该基因控制雌雄配子亲和和两性亲和细胞的激素调节机制,控制性别分化和有性世代,以及子囊孢子的产生。同时,对弯孢菌无性态的生长发育也起到一定的调控作用。利用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ATMT)技术分别将C.lunatus的CX-3和ZD958菌株的MAT1-2-1和MAT1-1-1基因敲除,获得突变体△MAT1-2-1和△MAT1-1-1。通过有性态诱导可知,菌株CX-3×ZD958可以产生成熟的假囊壳,而菌株CX-3×△MAT1-1-1、ZD958×△MAT1-2-1及△MA T1-2-1×△MAT1-1-1的杂交均无法产生假囊壳,这一结果证明MAT1-2-1和MAT1-1-1基因是有性生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通过比较野生型和突变体的生物学测定可知,当MAT1-2-1和MAT1-1-1缺失,两个突变体与野生型CX-3和ZD958菌株在PDA培养基和CM培养基上生长速度差异不明显,但菌丝干重存在明显差异,两个突变体的菌丝干重明显低于野生型菌株。同时,MA T1-2-1基因还调控分生孢子的萌发率。(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07-25)

闫丽斌[10](2017)在《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候选效应分子预测及交配型基因位点克隆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大斑病(Nothern leaf blight of corn)是我国玉米产区重要叶部病害之一,由大斑刚毛座腔菌[Setosphaeria turcicaa(Pass.)Leonard et Suggs]侵染引起,其致病力是影响流行的关键因素。目前已有学者在细胞壁降解酶、黑色素、营养元素、毒素、及生理分化等因素对其致病力影响方面进行了研究,在效应分子和交配型基因位点方面尚无深入研究。本文旨在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玉米大斑病菌候选效应分子,为进一步研究效应分子在病原菌与寄主互作中的作用奠定基础;克隆并分析玉米大斑病菌交配型基因位点,明确其在我国主要玉米产区的分布,探究病原菌有性生殖过程中交配型基因发挥的作用,为玉米大斑病菌致病机理的探究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1.玉米大斑病菌效应分子预测与分析。本文根据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a turcicaa 28A全基因组信息,利用生物软件从玉米大斑病菌中11698条蛋白序列中预测候选效应分子,再通过对上述蛋白半胱氨酸含量、信号肽长度及冗余性分析,最终获得60个符合条件的候选效应分子,其中有24条蛋白序列在数据库中没有任何与之同源的序列。对预测出的60个候选效应因子功能分析结果表明,3个效应因子具有预测功能,其余57个效应因子功能未知。2.玉米大斑病菌株分离鉴定。从我国主要玉米产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四川、云南等省份共采集并分离获得的99个菌株中鉴定出73个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菌株,其余为8个枝孢霉菌(Cladosporium tenuissimum)菌株,6个玉米生离蠕孢菌(Bipolaris zeicola)菌株,6个互隔交链孢霉菌(Alternaria alternata)菌株,5个极细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sima)菌株,1个芸薹链格孢菌(Alternariabrassicae)菌株。对已分离菌株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发现玉米大斑病菌(S.turcica)菌株、互隔交链孢霉菌(A.alternata)菌株、玉米生离蠕孢菌(B.zeicolaa)菌株亲缘关系较近,构成一个亚枝;互隔交链孢霉菌(A.alternata)菌株,芸薹链格孢菌(A.brassicae)菌株,极细链格孢菌(A.tenuissima)菌株亲缘关系相对较近,构成一个亚枝;枝孢霉菌(C.tenuissimum)菌株构成一个小分支,亲缘关系与其它真菌相对较远。3.玉米大斑病菌交配型基因位点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本文克隆了玉米大斑病菌的StM471-1/StM4T1-2基因位点,全长为12382bp和12284bp,分别包含1个MAT基因,基因位点侧翼序列分别包含叁个可编码蛋白和叁个螺旋结构,且位于不同交配型基因位点的同一基因相似性均高达98%以上。两交配型基因位点核心区分别编码379个和344个氨基酸,其中StM4T1-1-1编码保守α结构域,StM4T1-2-1编码保守HMG盒子结构域,交配型基因通过自身保守结构域在真菌有性生殖中发挥作用。其侧翼序列包含的GAP、ORF1、Bgl-1蛋白可能在功能上与玉米大斑病菌的有性生殖过程协同作用。4.玉米大斑病菌交配型鉴定。玉米大斑病菌生殖方式为异宗配合,存在两种交配型,为Mating-type 1-1(M4T1-1)和Mating-type 1-2(M4T1-2)。供试73个玉米大斑病菌菌株中,MAT1-1菌株占49.3%;M4T1-2菌株占43.8%,M4T1-1:M4T1-2比率接近1:1;部分菌株中同时检测到MAT1-1和 M4T1-2。(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交配型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稻曲病菌引起的稻曲病,在全世界水稻种植区成为重要水稻病害之一,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食用安全,研究稻曲病菌的生活史有助于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有性生殖过程中产生的菌核在生活史中具有重要作用,交配型基因对有性生殖起着关键性作用。稻曲病菌交配型基因MAT1-1-3在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中表达具有差异,MAT1-1-3具有HMG-box功能域,而且MAT1-1-3仅在少数真菌中存在。本文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交配型基因MAT1-1-3进行靶向敲除,通过qRT-PCR和测序确定转化子。突变体△mat1-1-3生长速度下降,形态变化较大,与MAT1-2型菌株混合接种后无法形成菌核,对水稻致病性影响不明显。敲除突变体对渗透、氧化应激适应和细胞壁完整性都具有一定的影响。MAT1-1-3既能够定位到细胞质中也能够定位到细胞核中,而且还能和交配型基因MAT1-1-1进行较强的互作,敲除MAT1-1-3基因导致交配型基因MAT1-1-1、MAT1-1-2及信息素基因UvPpg1的表达下调,但是信息素受体基因UvPre1和UvPre2却上调表达。上述结果说明交配型基因MAT1-1-3对稻曲病菌的菌丝生长和有性生殖具有重要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交配型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雍明丽,于俊杰,刘永锋.交配型基因在真菌有性生殖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学报.2019

[2].雍明丽,于俊杰,俞咪娜,曹慧娟,刘永锋.交配型基因MAT1-1-3对稻曲病菌的菌丝生长和有性生殖具有重要作用[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3].雍明丽,刘永锋.稻曲病菌交配型基因座MAT1-1上相关基因的研究[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4].任世龙,杨振立,白辉,王永芳,全建章.谷瘟病菌交配型基因克隆和不同地区交配型基因检测[J].华北农学报.2018

[5].邹娟.雪峰虫草子座人工培养及其交配型基因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

[6].杨晓青.膨大弯颈霉基因组进化及交配型基因的初步研究[D].山西大学.2018

[7].郭晓宇.稻瘟病菌交配型基因在有性生殖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D].浙江师范大学.2018

[8]..羊肚菌的交配型基因和有性生殖研究取得新进展[C].2018第叁届全国羊肚菌大会资料汇编.2018

[9].刘克心,孙玉鑫,肖淑芹,薛春生.交配型基因CIMAT对新月弯孢(Cochlioboluslunatus)有性生殖及生长发育的影响[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7

[10].闫丽斌.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turcica)候选效应分子预测及交配型基因位点克隆与分析[D].沈阳农业大学.2017

标签:;  ;  ;  ;  

交配型基因论文-雍明丽,于俊杰,刘永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