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设国际人才市场(论文文献综述)
潘庆中[1](2021)在《国际人才引进、激励、融入战略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世界,人才成为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国际人才竞争中取得了显着成就,但随着全球人才战略竞争的持续深化,我国吸引海外高端人才的国际形势更加严峻复杂。为了实现人才强国这一宏伟目标,应参考和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实践经验,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激励、融入等相关举措,确保高端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刘静[2](2021)在《以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助力高质量发展》文中指出国际人才社区建设作为增强国际人才竞争力新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既要重视硬件配套设施完善,更要关注软环境的整体优化,着力构建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推进人才发展多元化治理。——编者"到延安去""回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发展历程中的不同阶段,都努力为吸引人才创设良好环境。北京市以国际人才社区建设作为增强国际人才竞争力新的着力点和突破口,给出了促进人才创新发展、推动城市品质升级的实践方案。
曾巧[3](2021)在《重庆市建设国际人才社区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笔者通过对重庆市国际人才需求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结合对国际人才和国际人才服务组织相关人员的个别访谈,在借鉴其他省市国际人才社区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从坚持"三个"原则做好顶层设计、聚焦"三类"需求美化生活环境、配套"三大"要素营造创新创业氛围,以及创新"四项"举措优化国际化社区治理等方面,提出重庆市建设国际人才社区的"三三三四"对策。
张俊美,佟家栋[4](2021)在《“一带一路”国际人才网络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来自出口企业的微观证据》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人才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使用2000~2016年中国企业出口数据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等数据考察了国际人才网络对中国企业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发现,国际人才网络显着促进了中国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贸易,这一促进作用不仅体现在出口额的增长上,还体现在出口产品种类数的增长上,且上述结论通过了多种稳健性检验。机制检验发现,降低贸易中的不确定性和贸易成本是国际人才网络发挥作用的重要渠道。拓展分析表明,相比于非"一带一路"国家,国际人才网络对中国企业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促进作用更大,且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这一促进作用有所增强;此外,国际人才网络对出口的积极作用主要来源于来华留学生中的学历生。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对贸易的促进作用上国际人才网络与出口目的国的非正式制度和正式制度成替代关系,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目的国制度的缺失。文章证实了国际人才对"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性,为中国加大力度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一带一路"人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兰浈[5](2021)在《集聚国际人才要素助力福州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的路径探讨》文中认为国际人才的集聚是福州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对标福建省高质量发展超越排头兵的要求,当前福州市距离赢得国际人才竞争主动的目标尚有差距。如何集聚更多的国际人才要素,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国际城市,需要城市管理者的深思和谋划。要从靶向引才的内涵出发,围绕把握两个核心、明确三个问题,提出福州市靶向引进国际人才的三个基本思路。
曲如晓,李婧,杨修[6](2021)在《国际人才流入、技术距离与中国企业创新》文中认为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背景下,吸引国际化人才日益成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内容。本文梳理了国际人才流入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理论机制,在此基础上,利用微观企业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国际人才流入能够显着提高中国企业创新能力,对产品创新的促进作用大于工艺创新。影响机制方面,国际人才流入通过提高投入研发的人力资本,进而促进企业创新;技术距离越大,国际人才流入对企业创新的促进效用就会被削弱。本文将国际人才流入对创新的影响拓展到微观企业层面,为国家开展引才引智工作、加快人才强国建设提供了新的依据。
徐芳,高中华,周锦来,赵晨[7](2021)在《人才国际化研究的演化历程及未来展望》文中提出历经近30年的发展,人才国际化研究逐渐成为一个边界清晰的研究领域。为清晰了解国内外人才国际化研究的发展脉络,本文收集了从1990—2020年发表的人才国际化中文和英文文献进行计量分析。通过对比分析中英文文献中的代表性学者、研究合作网络、研究主题,本文对人才国际化研究的演化历程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本文展望了人才国际化未来的研究前景与实践领域应重点关注的几个方向。一是构建并完善人才国际化研究理论体系,深入揭示人才国际化的影响机制及边界条件;二是开展负责任研究,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协同发展;三是积极开展国际学术对话,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四是积极拓宽学者合作网络,推动不同学科对人才国际化研究的相互融合。最后,本文提出有助于推动人才国际化的实践启示。
高子平[8](2020)在《基于全球网络空间的国际人才数据治理体系建设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西方职业社交平台的国际化,国际人才大数据迅速生成并重塑了国际人才市场的基本结构与交易维度,逐步成为影响全球人才流向与流量的重要因素。但我国国际人才数据利用仍存在思想和理论准备不够、政策引导与资金扶持不足等问题。推进我国人才大数据治理,需要密切关注国际人才市场在全球网络空间背景下的演进趋势,紧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建立创新人才信息的采集机制,完善基于海量数据的人才遴选机制,形成全息化的人才职业发展动态跟踪与服务机制,系统提高国际人才数据治理能力,构建具有新兴经济体特点、符合新一轮科技革命特征和新兴大国特色的国际人才数据治理体系,夯实立足全球吸引和集聚各类优秀人才的数据基础。
王阿曼[9](2020)在《我国人才强国战略下的国际移民管理研究》文中提出当前,国家改革开放进程已经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期,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将更加艰巨。为此,国家出台了“人才强国战略”、“创新发展战略”等一系列发展战略。其中人才是强国之本,要满足我国当下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行“拿来主义”,大力引进我国当下紧缺的各类高层次人才显然也是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题中之义。本文运用国际移民理论,通过借鉴世界发达经济体的经验和做法,分析我国国家移民管理制度的不足和可商榷之处。我国应结合自身国情,抓住国家移民管理局成立的契机,转变移民和出入境管理理念,创新国际移民的准入机制。在完善移民法律的基础上,应该强化制度设计,理顺体制机制,创新国际移民人才管理的新路径。本文第一章主要阐述了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背景、意义,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面对的主要困境和破解途径。第二章主要阐述了国际移民管理的基本制度,分析了国际移民管理分为三个层次,第三个层次的国际移民管理就是引进高层次国际人才。第三章通过引入推拉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和移民网络说等移民理论,分析了引进高层次国际人才的可行性。第四章指出了在引进高层次国际人才方面,我国国际移民管理制度的问题及不足。第五章采用比较研究法,分析了美国及其他发达经济体引进国际移民的先进经验,为我国的移民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在第四章、第五章的基础上,在第六章提出我国应该结合自身国情,在国家人才强国战略下进行国际移民管理的制度创新,要抓住国家移民管理局成立的契机,加强国家顶层制度设计,建立配套移民法律体系,建立分类明细的国际移民准入制度。同时要提高国际移民的社会融入度,探讨适度开放双重国籍,真正实现我国对高层次国际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的目标。
谷媛媛[10](2020)在《留学视角下国际人才流入影响中国技术进步的机理与实证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大量的国际移民和频繁的人才跨国流动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现象之一。根据UNDESA的相关统计数据,国际移民的数量从上个世纪70年代的8446万人增加至2017年的2.57亿人。然而,国际移民的主要目的国均为高收入国家,2017年发达经济体的移民数量占国际移民总数的63.8%,绝对数量达1.64亿人。其中,技术移民是国际移民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也是东道国最看重的移民群体;这类移民通常是根据申请者的学历程度、专业背景以及语言能力等多方面综合实力来申请移民。以澳大利亚为例,2017-2018财年,澳洲政府共发放16.24万个永久居民名额,其中11.09万个为技术移民,技术移民占总名额将近70%。由此可见,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的最重要要素之一,更是各国竞相争夺的宝贵资源。技术进步与创新是一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劳动力和资源环境的低成本优势,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加快实现由低成本优势向技术创新优势的转换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关于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动力机制,国内外的学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其中既有涉及物质资本等传统要素投入的讨论,又有对高技术人才、研发等高素质要素的关注。由于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更加依赖于人的能动性,因此人才才是最关键的要素之一。Solow指出技术进步是指生产函数任意一种形式的变动,技术进步主要包括技术创新和技术效率两个方面,经济组织的变化、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的提升以及促使生产函数变化的各项因素均可纳入“技术变化”,而创新则更加偏向于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发明。一方面,对于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来说,利用发达国家的技术溢出是促进本国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之一;另一方面,创新是技术进步的核心动力,技术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本国的创新水平。已有研究表明,国际知识溢出的渠道主要包括人力资本流动、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国际贸易、专利的引用等;与此同时,关于移民与创新方面的研究发现,在东道国经济中产生更大的文化多样性是移民促进创新的一条重要机制。本研究首先从理论层面剖析和阐释国际人才流入促进中国技术进步的四条重要机制,即国际人才流入与人力资本累积、国际人才流入与外商直接投资、国际人才流入与对外直接投资以及国际人才流入与多元文化创新;接着,本研究在基于留学视角对我国国际人才流入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依次检验了国际人才流入对我国人力资本积累、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对外直接投资的促进效应;最后,本研究通过实证分析深入探讨了国际人才流入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和城市层面创新能力的影响。本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关于机制检验部分的研究发现,(1)国际人才流入规模的增加可以显着的促进地区人力资本的积累,但这种促进作用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即在东部地区,该促进作用并不明显,在中部地区,除政府奖学金留学生以外,国际人才流入对人力资本积累均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在西部地区,国际人才流入对人力资本积累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学历留学生上;(2)国际人才流入能够显着促进地区外商直接投资水平的提高,同时还能够通过降低企业经营环境缺失和地理集聚水平低下的负面影响间接促进FDI水平水平的提升;此外,国际人才流入对FDI区位分布的影响在不同的经济区域存在一定的差异,即对长三角地区并无显着的促进作用,但对环渤海地区以及西部地区的影响则较为显着;(3)国际人才流入能够有效推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但这种促进作用会随着国际人才流入的规模大小以及东道国地理距离的远近发生变化;当来人才流入规模较大时,通过网络效应产生的投资风险规避效应会更加显着,因此对OFDI的促进作用更有效;当地理距离较近时,人才交流产生的文化壁垒降低效应会更加显着,因此对OFDI的促进作用更有效;而当人才流入规模较小或地理距离较大时,国际人才流入对OFDI的促进机制可能会失灵。关于国际人才流入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和城市层面创新能力影响的研究发现,(1)国际人才流入规模能够显着促进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这种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和技术进步变化指数上,对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则没有显着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国际人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效应更多的来自非学历留学生和自筹经费留学生人才。此外,通过选择外商投资水平和市场化程度作为门槛变量进一步构建门槛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现单一门槛特征,市场化程度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则呈现出双门槛特征;(2)国际人才流入对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存在显着的促进作用,但对不同规模城市的影响存在显着的差异,即对超大城市的创新能力存在显着的促进作用,而对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创新能力没有显着的影响;同时,国际人才流入对处于不同城市群的城市创新能力影响也存在差异,即对京津冀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以及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创新能力存在显着的促进作用,而对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以及关中平原城市群地区的影响并不显着;进一步引入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发现,城市间创新能力存在内生交互效应,即一个城市的创新指数受到其邻近城市创新指数的影响,且国际人才流入规模能够显着促进本城市的创新能力,但对邻近城市却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最后,选择高等教育水平、城市地理面积、基础设施水平以及城市蔓延指数作为门槛变量,进行门槛效应检验分析发现,国际人才流入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的确存在显着的门槛效应,并且在门槛效应模型下的拟合度比线性估计的更优。最后,本研究基于我国目前国际人才流入的现状,同时借鉴主要发达国家吸引国际人才和推动技术进步的宝贵经验,将“他山之石”与我国国际人才流入现状相结合,分别从国家层面、地方层面以及高校层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吸引国际人才的政策建议。
二、建设国际人才市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设国际人才市场(论文提纲范文)
(1)国际人才引进、激励、融入战略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国际化人才背景 |
我国吸引国际人才的创新举措 |
美国与新加坡的人才战略 |
开启人才战略新思维,赢得国际竞争优势 |
(2)以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助力高质量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国际人才社区建设意义深远 |
国际人才社区建设的探索实践 |
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对人才工作的启示与思考 |
(3)重庆市建设国际人才社区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建设国际人才社区的重要意义 |
1.1 增强国际人才竞争力的“突破口” |
1.2 提升“英才计划”影响力的“靓名片” |
1.3 提升城市国际化品质的“新样板” |
2 国际人才需求情况调查分析 |
2.1 被调查者基本情况描述 |
2.2 被调查者需求情况分析 |
2.3 被调查者对建设国际人才社区意愿分析 |
3 建设国际人才社区的对策建议 |
3.1 坚持“三个”原则,做好顶层设计 |
3.2 聚焦“三类”需求,美化生活环境 |
3.3 配套“三大”要素,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
3.4 创新“四项”举措,优化国际化社区治理 |
4 结语 |
(4)“一带一路”国际人才网络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来自出口企业的微观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
二、文献综述和机制分析 |
1.文献综述 |
2.机制分析 |
(1)贸易成本降低效应 |
(2)不确定性降低效应 |
三、模型设定、数据说明与典型事实 |
1.模型设定 |
2.数据说明 |
3.典型事实 |
(1)“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情况 |
(2)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贸易情况 |
四、基本实证结果及分析 |
1.基准回归结果 |
2.稳健性检验 |
(1)使用国际人才网络的其他衡量指标 |
(2)改变样本大小的回归 |
(3)内生性处理 |
3.机制检验 |
(1)贸易成本降低的渠道检验 |
(2)不确定性降低的渠道检验 |
4.拓展讨论 |
(1)“一带一路”国家与非“一带一路”国家 |
(2)“一带一路”倡议的作用 |
(3)学历生与非学历生 |
五、国际人才网络和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出口贸易:制度的作用 |
六、结 论 |
(5)集聚国际人才要素助力福州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的路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际城市与国际人才 |
二、实施靶向引才吸引国际人才集聚 |
(一)靶向引才的内涵 |
1. 把握两个核心。 |
2. 明确三个问题。 |
(二)靶向引才的基本思路 |
1. 明晰人才需求。 |
2. 发现人才供给。 |
3. 有效配置人才。 |
(6)国际人才流入、技术距离与中国企业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
二、文献回顾 |
三、理论分析 |
(一)降低信息成本效应 |
(二)知识创造效应 |
第一,丰富民族和文化多样性。 |
第二,提升人力资本。 |
(三)技术距离调节效应 |
四、模型设定与变量、数据说明 |
(一)模型设定 |
(二)变量说明 |
(三)数据说明 |
五、实证分析 |
(一)基准模型回归结果 |
(二)人力资本的中介效应 |
(三)技术距离的调节效应 |
六、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 |
(一)内生性检验 |
(二)稳健性检验 |
1.替换企业创新代理变量 |
2.替换估计方法 |
3.替换国际人才代理变量 |
七、扩展研究 |
(一)分人才类型回归结果分析 |
(二)分创新类型回归结果分析 |
八、结论与建议 |
(7)人才国际化研究的演化历程及未来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一)研究方法 |
(二)数据来源 |
(三)中英文期刊文献发表趋势 |
二、人才国际化英文期刊研究主题的可视化分析 |
(一)代表性国外学者与研究合作网络 |
(二)研究主题及其演化历程 |
三、人才国际化中文期刊研究主题的可视化分析 |
(一)代表性研究主题与发表期刊 |
(二)研究主题及其演化历程 |
四、研究发现与未来展望 |
(一)中英文文献人才国际化研究演化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
(二)未来研究展望 |
1. 构建并完善人才国际化理论体系 |
2. 开展负责任研究,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协同演进发展 |
3. 积极开展国际学术对话,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
4. 积极拓宽学者合作网络,推动人才国际化研究在不同学科间的深度融合 |
(三)政策实践启示 |
(8)基于全球网络空间的国际人才数据治理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际人才数据的形成与发展 |
二、我国的国际人才数据治理面临的主要瓶颈 |
三、国际人才数据治理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 |
(9)我国人才强国战略下的国际移民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人才强国战略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 |
1.1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意义 |
1.1.1 有利于应对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 |
1.1.2 有利于培育未来社会发展新动能 |
1.1.3 有利于其他各项强国战略顺利实施 |
1.2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阻力与破解 |
2 国际移民管理的基本制度 |
2.1 国际移民管理的基本制度体系:签证、永久居留与入籍 |
2.2 签证、永久居留、入籍三者之间的关系 |
2.3 人才强国战略下的移民管理:引进高层次国际人才 |
3 引进高层次国际人才的可行性分析 |
3.1 理论层面的可行性分析 |
3.1.1 推拉理论 |
3.1.2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
3.1.3 移民网络说 |
3.2 实践层面的可行性分析 |
3.2.1 全球人才竞争进入新时期 |
3.2.2 我国移民人才竞争力不强 |
3.2.3 移民人才竞争对中国的影响 |
4 我国引进高层次国际人才制度的现状及不足 |
4.1 法律建设有待升级 |
4.1.1 法律法规相对滞后 |
4.1.2 法律法规权威性相对较低 |
4.1.3 法律法规相对碎片化 |
4.1.4 立法层面难与世界接轨 |
4.2 政府管理职能交叉分散 |
4.3 信息化管理缺乏共享机制 |
4.4 移民准入制度不完善 |
4.4.1 移民准入制度缺乏灵活性 |
4.4.2 移民准入制度缺乏衔接性 |
4.4.3 移民准入制度不完备 |
4.5 我国永久居留制度尚需完善 |
4.5.1 永久居留身份证签发总量少 |
4.5.2 追认式“绿卡”申请条件严苛 |
4.5.3 永久居留制度可操作性不强 |
4.6 国际移民融入机制不健全 |
4.7 国籍规定有待探讨 |
5 世界发达经济体国际移民管理的比较及启示 |
5.1 建立市场需求导向的移民体系 |
5.2 开创积分评估技术移民制度 |
5.3 不断调整移民管理制度 |
5.4 关注血缘、地缘相近的人群 |
5.5 重视科技类、创新类人才 |
6 我国对高层次国际人才的管理路径探讨 |
6.1 加快移民立法步伐,完善移民配套法规 |
6.1.1 完善移民管理配套法律体系 |
6.1.2 尽快建立移民法 |
6.2 增强移民管理机构合力,打造服务型政府 |
6.3 提升移民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加强互联共享。 |
6.4 建立分类明确、国际化的移民准入机制 |
6.5 大力提升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的吸引力 |
6.6 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人才聚集优势 |
6.7 全面完善外来移民融入机制 |
6.8 探讨能否有序开放双重国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10)留学视角下国际人才流入影响中国技术进步的机理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全文结构 |
1.5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
1.5.1 可能的创新 |
1.5.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主要概念界定 |
2.1.1 国际人才 |
2.1.2 国际留学生 |
2.1.3 技术溢出 |
2.2 国际人才流动文献综述 |
2.2.1 国际人才流动相关研究 |
2.2.2 留学教育相关研究 |
2.3 技术进步文献综述 |
2.3.1 全要素生产率相关研究 |
2.3.2 技术溢出相关研究 |
2.4 国际人才流入与技术创新文献综述 |
2.4.1 国际移民与技术创新相关研究 |
2.4.2 国际移民与城市创新相关研究 |
2.5 简要评述 |
第三章 国际人才流入影响中国技术进步的机制分析 |
3.1 国际人才流入与人力资本积累 |
3.1.1 国际人才流入促进人力资本积累的机制分析 |
3.1.2 人力资本的技术知识溢出效应 |
3.2 国际人才流入与外商直接投资 |
3.2.1 国际人才流入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的理论框架 |
3.2.2 外商直接投资的国际知识溢出效应 |
3.3 国际人才流入与对外直接投资 |
3.3.1 国际人才流入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机制分析 |
3.3.2 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
3.4 国际人才流入与文化多样性 |
3.4.1 国际人才流入促进文化多样性创新的理论框架 |
3.4.2 文化多样性的创新效应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国际人才流入的总体状况分析 |
4.1 国际人才流动的总体概况 |
4.1.1 国际人才流动的总规模 |
4.1.2 国际人才流动的主要目的国分布 |
4.1.3 国际人才流动的主要输出国 |
4.2 中国国际人才流入的现状分析 |
4.2.1 国际人才流入的总规模 |
4.2.2 国际人才的来源地分布情况 |
4.2.3 国际人才的结构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际人才流入促进人力资本积累的机制检验 |
5.1 计量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
5.1.1 计量模型构建 |
5.1.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5.1.3 描述性统计 |
5.2 实证结果分析 |
5.2.1 模型选择与检验 |
5.2.2 国际人才流入对人力资本积累的总体影响 |
5.3 稳健性检验 |
5.3.1 基于不同类型人才的异质性分析 |
5.3.2 基于不同区域的异质性分析 |
5.4 内生性处理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国际人才流入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机制检验 |
6.1 问题的提出 |
6.2 数据、变量定义与计量模型构建 |
6.2.1 指标选取 |
6.2.2 实证模型与数据来源 |
6.2.3 描述性统计 |
6.3 实证结果分析 |
6.3.1 模型选择与检验 |
6.3.2 国际人才流入对FDI区位选择的总体影响 |
6.4 稳健性检验 |
6.4.1 国际人才流入对不同经济区域FDI区位选择的影响 |
6.4.2 国际人才流入对不同经济区域FDI区位选择的影响 |
6.4.3 考虑国际人才流入间接影响的进一步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国际人才流入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机制检验 |
7.1 数据、变量定义与计量模型构建 |
7.1.1 样本与数据来源 |
7.1.2 变量说明 |
7.1.3 计量模型的设定 |
7.2 实证结果分析 |
7.2.1 模型选择与检验 |
7.2.2 总样本分析 |
7.2.3 分样本讨论 |
7.3 稳健性检验 |
7.3.1 利用对外投资存量数据替换流量数据分析 |
7.3.2 利用DKSE方法进行检验 |
7.3.3 加入OECD国家的样本进行检验 |
7.4 进一步讨论 |
7.4.1 对回归结果的进一步分析 |
7.4.2 中国政府奖学金政策的有效性检验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国际人才流入影响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研究 |
8.1 计量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
8.1.1 计量模型构建 |
8.1.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8.1.3 数据来源和描述性统计 |
8.2 实证结果分析 |
8.2.1 基准回归分析 |
8.2.2 稳健型检验 |
8.3 内生性处理 |
8.4 门槛效应分析 |
8.4.1 门槛模型构建 |
8.4.2 门槛效应检验 |
8.5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国际人才流入影响中国城市层面技术创新的实证研究 |
9.1 计量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
9.1.1 计量模型构建 |
9.1.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9.1.3 描述性统计 |
9.2 实证结果分析 |
9.2.1 国际人才流入对城市技术创新的总体影响 |
9.2.2 国际人才流入对规模异质性城市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 |
9.2.3 国际人才流入对处于不同城市群城市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 |
9.2.4 不同类型国际人才流入对城市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 |
9.3 稳健性检验 |
9.3.1 利用专利申请数据替换创新能力指数进行分析 |
9.3.2 考虑空间溢出效应的空间计量分析 |
9.4 内生性处理 |
9.5 门槛效应检验 |
9.6 本章小结 |
第十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10.1 研究结论 |
10.2 政策建议 |
10.2.1 国家层面:制定国际人才战略,降低人才流动壁垒 |
10.2.2 地方层面:配套人才优惠政策,注重城市品牌建设 |
10.2.3 高校层面:提升大学国际声誉,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
10.3 未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建设国际人才市场(论文参考文献)
- [1]国际人才引进、激励、融入战略探析[J]. 潘庆中.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1(24)
- [2]以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助力高质量发展[J]. 刘静. 中国人才, 2021(12)
- [3]重庆市建设国际人才社区对策研究[J]. 曾巧.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1(05)
- [4]“一带一路”国际人才网络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来自出口企业的微观证据[J]. 张俊美,佟家栋. 世界经济研究, 2021(09)
- [5]集聚国际人才要素助力福州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的路径探讨[J]. 兰浈. 福州党校学报, 2021(03)
- [6]国际人才流入、技术距离与中国企业创新[J]. 曲如晓,李婧,杨修.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6)
- [7]人才国际化研究的演化历程及未来展望[J]. 徐芳,高中华,周锦来,赵晨. 中国软科学, 2021(05)
- [8]基于全球网络空间的国际人才数据治理体系建设研究[J]. 高子平. 中国人事科学, 2020(08)
- [9]我国人才强国战略下的国际移民管理研究[D]. 王阿曼.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04)
- [10]留学视角下国际人才流入影响中国技术进步的机理与实证研究[D]. 谷媛媛. 东南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