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核藻论文-雷瑾,史小丽,张民,李胜男,陈开宁

真核藻论文-雷瑾,史小丽,张民,李胜男,陈开宁

导读:本文包含了真核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白洋淀,超微真核藻,群落结构,环境因子

真核藻论文文献综述

雷瑾,史小丽,张民,李胜男,陈开宁[1](2019)在《白洋淀超微真核藻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关键影响因子》一文中研究指出超微真核藻个体微小、比表面积大,具有高效的碳吸收速率,对水体初级生产力具有重要的贡献.目前对淡水超微真核藻的认知还非常有限.于2017年5月对白洋淀进行采样调查,结合流式细胞术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了白洋淀超微真核藻群落结构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关键环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白洋淀超微真核藻的平均丰度为7.59×104cells/ml,且随着营养水平的升高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回归分析表明,超微真核藻丰度在中营养水平水域主要受溶解性总磷和TN/TP影响,在富营养水域主要与盐度有关.测序比对结果表明在纲水平上白洋淀超微真核藻主要以绿藻纲Chlorophyceae、硅藻纲Bacillariophyceae、中心硅藻纲Coscinodiscophyceae、金藻纲Chrysophyceae为主,不同区域差异不大.但在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 Taxonomy Units,OTU)水平上,超微真核藻群落结构在白洋淀不同营养状态湖区存在显着差异,中营养水域主要类群为栅列藻科Scenedesmaceae,近囊胞藻属Paraphysomona sp.,定鞭藻纲Haptophyceae和甲藻纲Dinophyceae为主,而富营养水域主要类群为红球藻科Haematococcaceae,金藻纲的Chromulinale sp.和Chrysophycea sp..Bioenv分析表明,对超微真核藻群落组成影响最大的环境因子是溶解性总氮、溶解性总磷、TN/TP、硝态氮、溶解氧.本研究表明超微真核藻的群落结构存在较明显的环境异质性,对白洋淀水体富营养化状态有很好的指示.(本文来源于《湖泊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廖渝,吴文学,黄邦钦[2](2014)在《应用快速光曲线方法研究两株海洋超微型真核藻光合特性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超微型浮游植物是海洋中重要的初级生产者,浮游植物吸收的光一部分用于光合作用,另一部分以荧光或热的形式耗散.本文利用调制叶绿素荧光仪(Pulse-Amplitude-Modulation,PAM)测定2株海洋超微型真核藻:细小微胞藻(Micromonas pusilla)和梨形脂金藻(Pinguiochrysis pyriformis)在不同光强下的叶绿素荧光和快速光曲线.结果表明细小微胞藻和梨形脂金藻在不同光强下的光系统II(PS II)的最大光量子产量(Fv/Fm)分别为0.572~0.634和0.624~0.426;最大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TRmax)分别为61.58~163.56和76.69~143.17μmol/m2·s-1;半饱和光强(Ik)分别为212.37~946.00和307.44~671.28μmol·m-2·s-1;光能利用效率(α)分别为0.29~0.17和0.25~0.21.细小微胞藻和梨形脂金藻分别属于高光型和低光型的超微型浮游植物,光照条件会显着影响超微型浮游植物的光合特性,但不同类型的超微型浮游植物的光合特性对光的响应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应用海洋学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田琪琳,施定基,贾晓会,王晓燕,黄希文[3](2011)在《真核藻PEPC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是一种在维管植物、古细菌、细菌,蓝藻和单细胞藻类中广泛存在的胞质酶,它在HCO_3~-存在的情况下,催化PEP形成OAA和Pi,它是高等植物同化CO_2的C_4途径中的关键酶,具有浓缩CO_2的功能。在绿色植物和细菌中,PEPC酶的结构和功能已(本文来源于《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11-11)

许丽娜[4](2010)在《两株海洋真核藻溶藻细菌的分离及其溶藻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以海洋真核藻为材料,从宁波象山港分离得到两株新型的溶藻细菌,分别命名为菌株XD-G和XD-J。菌株XD-G对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 1115)的溶藻效果较好,感染1天后,藻细胞基本裂解,叶绿素a减少达66.5%;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菌株XD-G感染9小时后的中肋骨条藻(S. costatum 1115)切片,发现藻细胞内有大量细菌出现,由此推测,菌株XD-G是一种寄生溶藻细菌;XD-G菌株不但能裂解中肋骨条藻(S.costatum 1115)和热带骨条藻(Skeletonema troicum),而且对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也有一定的溶藻效果。国内外还未见有关中肋骨条藻寄生细菌的报道,因此XD-G是一种新发现的寄生溶藻细菌。菌株XD-J对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具有明显的溶藻效果:感染4天后,叶绿素a减少达76.4%;藻裂解液经孔径为0.22μm的针头式过滤器过滤,滤液对球等鞭金藻(I. galbana)无溶藻效果,透射电子显微镜切片观察,藻细胞内未见细菌,因此,初步推测菌株XD-J为直接接触溶藻方式或与藻细胞竞争营养物质溶藻;XD-J菌株的耐热性较差,最高耐受温度40-50℃间;在测试的海洋微藻中,XD-J仅对球等鞭金藻(I. galbana)有溶藻效果。(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0-05-01)

安振珍[5](2009)在《真核藻化感物质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抑制及对细胞形态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富营养化是目前世界各国所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富营养化引发的微囊藻水华是淡水水体中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给水产养殖业、供水及旅游业带来极大的危害。而且这种蓝藻产生的七肽化合物(微囊藻毒素)能能导致人类肝癌,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安全。近年来各国都十分关注这种“生态癌”的治理。虽然已花费巨额投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至今尚无突破性进展。我们通过交叉培养等实验证明了滤液中化感物质的存在,把核藻ZH01与铜绿微囊藻混合培养时,观察到铜绿微囊藻的细胞分裂和细胞形态都有明显的改变。本研究的目的是对这些微囊藻的细胞学变化作量化,进一步验证真核藻ZH01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抑制,并从真核藻ZH01滤液中提取抑制铜绿微囊藻的化感物质,为微囊藻的防治提供一种新途径。化感作用是指植物向环境释放化学物质影响其他生物生长的现象。化感物质是指植物和微生物产生的能对其他生物起化感作用的物质,化感物质能够抑制藻类生长。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在化感物质的提取、鉴定和纯化上作了大量的工作(Anon et al.2000),并且数百种的化感物(Li,2001)质已被鉴定出来。很多研究已经成功地从藻类中分离提取出了化感物质,并确定了化感物质的结构、作用方式及受害藻类的发病症状。本实验主要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用培养了不同时间的真核藻滤液培养铜绿微囊藻;(2)真核藻滤液对微囊藻形态结构的影响;(3)真核藻滤液中化感物质的粗提与检测;(4)化感物质标准品的的生物监测。结果显示:(1)培养了不同时间(2天、4天、6天、8天)真核藻ZH01的BG11滤液都能抑制微囊藻的生长,说明真核藻产生化感物质的时间较早,调整期就有化感物质的产生(2)不同培养时间处理的真核藻滤液对微囊藻的抑制作用不同,化感物质对微囊藻的抑制作用并不是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作用增强。(3)不同培养时间处理的真核藻滤液对微囊早细胞的形态结构的影响不同(4)真核藻产生的化感物质主要是脂肪酸类,且不同培养时间处理的真核藻滤液中化感物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5)脂肪酸标准品对铜绿微囊藻细胞有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5)

于杰,施定基,宋东辉,王昌禄[6](2007)在《蓝藻与真核藻、高等植物叶绿体光系统Ⅰ基因的生物信息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蓝藻又名蓝细菌,是最原始的放氧光合生物。内共生学说认为,真核放氧光合生物中的叶绿体起源于古代的蓝藻。光系统Ⅰ(Ps Ⅰ)是光合电子传递链的一部分,这系统中包含18 个蛋白,主要定位于类囊体膜的间质部分。这些蛋白从光系统Ⅱ得到电子,还原 P700,光系统Ⅰ亦可从有机物分解和其他电子供体得到电子,进而在光的促进下还原铁氧还素和辅酶(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7-08-01)

于杰,施定基,宋东辉,王昌禄[7](2007)在《蓝藻与真核藻、高等植物叶绿体光系统Ⅱ基因的生物信息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系统Ⅱ(PSⅡ)是光合电子传递链的电子来源.这系统中至少包含的28个蛋白主要定位于类囊体膜的基粒部分。这些蛋白从水裂解得到电子,还原 P680,进而,在光催化下还原质醌,为光系统Ⅰ提供电子。(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7-08-01)

于杰,施定基,宋东辉,王昌禄[8](2007)在《蓝藻与真核藻、高等植物叶绿体细胞色素b_6/f 和ATP酶基因的生物信息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合生物中与 ATP 酶有关的基因有9个,与细胞色素 b_6/f 有关的基因有8个。用 BLAST 方法以丝状体蓝藻念珠藻7120为基准,与其它10种蓝藻、12种真核藻叶绿体、叁种苔藓叶绿体、2种蕨类叶绿体、1种裸子植物、15种双子叶植物叶绿体、7种单子叶植物叶绿体(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7-08-01)

贾晓会[9](2007)在《真核藻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抑制及其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铜绿微囊藻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的发展,正在全世界蔓延泛滥。这种单细胞蓝藻产生的七肽化合物(微囊藻毒素)能引起人类的肝癌,也会影响水生植物和动物的正常生长,造成严重的生态系统失衡。近年来各国都十分关注这种“生态癌”的治理。虽然已花费巨额投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至今尚无突破性进展。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索一种生物防治微囊藻的新途径。目前已应用的防治途径有物理、化学和生物叁种,其中生物防治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方法。在生物防治中已应用了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技术,其中植物技术成本低、后遗症少特别引人注意。植物技术又可分为高等植物和藻类(微藻)两个类型。在淡水生态系统中,高等植物生长范围受限、生长速率低,虽然有效,但应用范围窄。近年来随着藻类化感作用研究的开展,有些学者认为这可能是解决有毒藻类水华的有效途径。化感作用是指植物向环境释放化学物质影响其它生物生长的现象。近十年来已对高等植物和藻类进行了许多研究。但至今尚未见用微藻有效地抑制微囊藻的报导。本研究幸运地发现了一种真核藻,在一定条件下可有效地抑制微囊藻的增殖与生长。我们从四方面作了探索:(1)把真核藻与微囊藻混合培养在不同的培养液中;(2)用培养过真核藻的滤液培养微囊藻;(3)真核藻化感作用受光周期、温度和pH的调控;(4)真核藻化感作用抑制微囊藻生长的机理。结果显示:(1)在BG11和MA培养液中,低温(24℃)培养真核藻都能抑制微囊藻的生长,说明真核藻对微囊藻的抑制不受营养条件和微囊藻株系差异的影响。(2)在BG11和MA培养液中,培养真核藻的滤液,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都有抑制作用,这证明真核藻是通过化感作用抑制微囊藻的生长,即滤液中有真核藻分泌的化感物质存在。(3)真核藻产生化感物质的活性及浓度受温度、pH和光照时间的影响。在培养体系中化感物质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是上述几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试验中,化感物质的稳定条件为温度低于30℃,pH偏酸性、光照时间为14h。真核藻产生的化感物质可能是有机物质。(4)真核藻产生化感物质的作用机理可能有两个:影响铜绿微囊藻的光合作用;影响铜绿微囊藻细胞分裂基因的表达。这些数据为实践中生物控制微囊藻的繁殖,保证饮水质量,维护广大群众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能进一步分析鉴定出化感物质的性质与结构,不但为人工合成该种物质,有效地控制蓝藻水华提供理论依据,而且在理论上也有可能调控微囊藻细胞分裂的机理。(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期刊2007-05-25)

康明,韩继刚,刘平芳,叶寅,田波[10](2000)在《小球藻病毒基因调控序列在大肠杆菌和真核藻中的调控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小球藻病毒腺嘌呤甲基转移酶基因 (amt)和主要外壳蛋白VP5 4基因的 5′上游调控序列构建大肠杆菌和真核藻转化载体。以PRPL 及CaMV35S启动子为阳性对照 ,研究了小球藻病毒来源的两种调控序列在E .coli和真核藻细胞中的启动活性。发现PAMT在 4种E .coli菌株中都具有极强的调控活性 ,启动Luc基因表达而产生的酶活性高于PRPL5 0~ 40 0倍 ;PVP54 在DH5α中也具有较强的启动活性。同时PAMT在两种小球藻中启动GUS基因瞬时表达的能力也明显高于CaMV35S启动子 ,表明它们有可能在真核藻类遗传转化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生物工程学报》期刊2000年04期)

真核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超微型浮游植物是海洋中重要的初级生产者,浮游植物吸收的光一部分用于光合作用,另一部分以荧光或热的形式耗散.本文利用调制叶绿素荧光仪(Pulse-Amplitude-Modulation,PAM)测定2株海洋超微型真核藻:细小微胞藻(Micromonas pusilla)和梨形脂金藻(Pinguiochrysis pyriformis)在不同光强下的叶绿素荧光和快速光曲线.结果表明细小微胞藻和梨形脂金藻在不同光强下的光系统II(PS II)的最大光量子产量(Fv/Fm)分别为0.572~0.634和0.624~0.426;最大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TRmax)分别为61.58~163.56和76.69~143.17μmol/m2·s-1;半饱和光强(Ik)分别为212.37~946.00和307.44~671.28μmol·m-2·s-1;光能利用效率(α)分别为0.29~0.17和0.25~0.21.细小微胞藻和梨形脂金藻分别属于高光型和低光型的超微型浮游植物,光照条件会显着影响超微型浮游植物的光合特性,但不同类型的超微型浮游植物的光合特性对光的响应存在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真核藻论文参考文献

[1].雷瑾,史小丽,张民,李胜男,陈开宁.白洋淀超微真核藻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关键影响因子[J].湖泊科学.2019

[2].廖渝,吴文学,黄邦钦.应用快速光曲线方法研究两株海洋超微型真核藻光合特性的差异[J].应用海洋学学报.2014

[3].田琪琳,施定基,贾晓会,王晓燕,黄希文.真核藻PEPC的生物信息学分析[C].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2011

[4].许丽娜.两株海洋真核藻溶藻细菌的分离及其溶藻特性[D].华中师范大学.2010

[5].安振珍.真核藻化感物质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抑制及对细胞形态结构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9

[6].于杰,施定基,宋东辉,王昌禄.蓝藻与真核藻、高等植物叶绿体光系统Ⅰ基因的生物信息学研究[C].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2007

[7].于杰,施定基,宋东辉,王昌禄.蓝藻与真核藻、高等植物叶绿体光系统Ⅱ基因的生物信息学研究[C].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2007

[8].于杰,施定基,宋东辉,王昌禄.蓝藻与真核藻、高等植物叶绿体细胞色素b_6/f和ATP酶基因的生物信息学研究[C].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2007

[9].贾晓会.真核藻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抑制及其调控[D].首都师范大学.2007

[10].康明,韩继刚,刘平芳,叶寅,田波.小球藻病毒基因调控序列在大肠杆菌和真核藻中的调控活性研究[J].生物工程学报.2000

标签:;  ;  ;  ;  

真核藻论文-雷瑾,史小丽,张民,李胜男,陈开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