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表皮特征论文_查应琴,关萍,陈业,林耀光,康念

导读:本文包含了叶表皮特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表皮,形态,特征,因子,细胞,锦鸡,北极。

叶表皮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查应琴,关萍,陈业,林耀光,康念[1](2019)在《中国兜兰属23种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光学显微镜对兜兰属(Paphiopedilum)23种植物叶片进行观察,并对其中14种叶表皮微形态性状测量数值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23种植物叶表皮均有较厚角质层,上表皮细胞多为多边形和卵圆形,无气孔分布,部分种叶上表皮细胞有表皮毛,表皮细胞表面会形成乳突状突起,并且一个细胞只形成一个乳突,多数种的叶表面会呈现明显或不明显的龟背隆起,细胞大小及细胞密度在不同种之间存在极大差异;气孔器广泛分布于下表皮,由保卫细胞构成,排列无规则,外壁呈不同程度加厚。主成分分析表明,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共有4个,基于4个主成分进行聚类,结果可将兜兰属分为两大类,即宽瓣亚属(Brachypetalum)和兜兰亚属(Paphiopedilum),小萼亚属(Parvisepalum)被聚类于宽瓣亚属中。本研究表明兜兰属种间部分叶表皮形态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叶片表皮细胞的形状与垂周壁式样变异不大;受环境气候的影响,气孔器大小及气孔密度在不同种间的分布不同,表现出种间多样性,因此这部分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可作为其分类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植物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张颖,钟军弟,陈燕,黎海利,袁长春[2](2019)在《红树族自然杂交种和其亲本植物叶表皮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红树族植物是红树林的重要建成种群,表现出丰富的自然杂交现象。为了明确杂交子代与亲本的亲缘关系,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中国红树科(Rhizophoraceae)红树2属6种(2杂交种)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供试植物叶片上、下表皮细胞形状都为近多边型,垂周壁式样都为平直或微弯;气孔只分布于下表皮,气孔形状都为椭圆形,且气孔器类型为无规则型;气孔密度、气孔指数和表皮细胞密度等数量性状指标在属间存在显着差异;下表皮角质层空腔为红树属(Rhizophora)植物特有性状;聚类分析将供试植物分为2个类群,杂交子代与母本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聚类传统形态学分类和分子验证结果相符,表明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在区分红树族植物以及分析杂交子代和亲本的亲缘关系方面具有分类学意义。(本文来源于《湿地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姚雪莹,陈志祥,王奇志[3](2019)在《变豆菜属11种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在变豆菜属植物中的系统及分类学意义,我们利用扫描电镜对变豆菜属11个种(13个居群)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种变豆菜属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较稳定,上表皮细胞轮廓大多不清晰,初级蜡质纹饰均存在条状纹饰,表皮上均粘附着颗粒物;下表皮均存在气孔,气孔周围存在均匀分布的纹饰,气孔外拱盖表面大多有颗粒状纹饰,并且其二级纹饰类型、气孔周围纹饰、气孔外拱盖内缘纹饰等叶表皮微形态特征上存在一定差异。上述研究结果可为探讨变豆菜属类群界定及种间关系提供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植物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龚力民,何瑾,周准,杨梅,林桐婕[4](2019)在《湖南地区5种黄精属植物叶表皮的显微特征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研究湖南地区黄精属5种植物的叶表面显微特征。方法采用剥撕法分别撕取叶上下表皮,用水合氯醛透化法制片,利用光学显微镜对植株成熟叶片中气孔的几项指标:气孔密度、气孔大小、气孔指数、气孔形态、气孔分布特点等进行观察;同时观察不同种植株的上下表皮细胞的异同。结果 5种黄精属植物的叶表皮细胞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在表皮细胞的大小、垂周壁的样式、气孔特征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结论这5种植物的叶表面显微特征可作为湖南地区黄精属植物种间分类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陈娅金,郭金艳,刘鹏丽,陆萍,梁肖青[5](2019)在《樟科琼楠属16种植物的叶表皮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光学显微镜对樟科琼楠属16种代表植物的叶表皮特征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琼楠属16种植物中除红毛琼楠叶表皮具单细胞毛外15种叶表皮无毛;气孔复合体仅分布在下表皮,都是平列型,即保卫细胞的长轴与两个副卫细胞的长轴平行;叶表皮细胞大致可分为多边形和不规则形两种类型,其垂周壁样式可以分为连珠状、波浪状、直线状、连珠-波浪状四种类型。基于叶显微形态,用SPSS系统对16种植物进行了聚类分析,大致可分为4个组,但除贵州琼楠(B.kweichowensis)、网脉琼楠(B.tsangii)和红毛琼楠(B.rufohirtella)外,其他13种可明显区分开。(本文来源于《玉溪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王波,孙庆文,严福林[6](2019)在《黔产党参属及金钱豹属药用植物叶表皮显微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光学显微镜对10种党参属及金钱豹属药用植物的叶表皮特征进行观察,对表皮细胞、气孔器及非腺毛的大小进行测量,并利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值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党参属植物叶表皮细胞垂周壁平直和波状弯曲,党参亚属偏小,辐冠党参亚属表皮细胞较大;金钱豹属植物叶表皮细胞的垂周壁为深波状弯曲。研究表明,叶表皮细胞的形态和大小,气孔器大小,非腺毛的有无及长度等特征可作为这10种药用植物的分类鉴定依据。(本文来源于《种子》期刊2019年03期)

黄哲,党友超,王世清[7](2019)在《黔产金线莲与其易混品斑叶兰的叶表皮显微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显微鉴别方法找出黔产金线莲及其易混品斑叶兰在叶表皮特征上的区别。方法:运用光学显微镜对黔产金线莲及其易混品斑叶兰的叶表皮特征进行观察,对上、下表皮细胞,气孔器的大小进行测量,并利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上表皮中,金线莲细胞均比斑叶兰细胞大,金线莲上表皮细胞呈较规则六边形,斑叶兰上表皮细胞呈不规则多边形;下表皮中,金线莲细胞、气孔器均较斑叶兰细胞、气孔器大,斑叶兰细胞呈不规则长条形与金线莲细胞呈不规则多边形区别开来,斑叶兰副卫细胞与周围细胞几乎等大,而金线莲副卫细胞明显比周围细胞小。结论:黔产金线莲及其易混品斑叶兰在叶表皮显微特征上存在明显差异,可通过叶表皮细胞特征将金线莲与斑叶兰区别开来。(本文来源于《贵阳中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唐楠,李苗苗,唐道城[8](2019)在《青藏高原不同海拔高度下全缘叶绿绒蒿叶表皮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胶带粘取叶表皮法,利用光学显微镜观测不同海拔高度下全缘叶绿绒蒿叶片的表皮毛、气孔及表皮细胞结构特征,探讨全缘叶绿绒蒿叶表皮特征与海拔高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海拔高度增加,全缘叶绿绒蒿叶片上、下表皮毛密度、气孔密度和表皮细胞密度逐渐增加;气孔器及表皮细胞的长度、宽度和面积逐渐减小;表皮细胞的形态随着海拔升高由无规则形向多边形变化,垂周壁由波状向弓形或平直变化。全缘叶绿绒蒿叶表皮结构在不同海拔高度下表现出的差异,可能是植物长期在高原生态环境下的综合反应,以结构上的变化来适应对高海拔地区的环境特点,为进一步研究高海拔地区植物的适应性提供一定依据。(本文来源于《植物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耿倩倩,杨九艳,李奉时,杨欢,张亚杰[9](2019)在《内蒙古高原锦鸡儿属地理替代种植物叶表皮微形态对不同气候环境的适应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 Lam.)、中间锦鸡儿(Caragana intermedia Kuang er H.C.Fu)和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 Kom.)是内蒙古高原锦鸡儿属(Caragana Fabr.)从东到西分布的3个地理替代种,均为多年生灌木,具有重要的生态和饲草价值.选取内蒙古高原自然分布的4个小叶锦鸡儿种群、7个中间锦鸡儿种群和2个柠条锦鸡儿种群,利用扫描电镜对其叶表皮特征进行观察测定,并结合气侯因子、土壤因子分析环境对锦鸡儿叶表皮特征分化的影响.结果显示,3种锦鸡儿都密被表皮毛,气孔下陷,具有角质层,为旱生特征. 13个种群叶片上表皮的表皮毛密度、气孔密度、气孔指数平均值(±标准误)分别为212.44 (±127.80)个/mm~2、309.40 (±103.38)个/mm~2、10.17 (±3.21),叶片下表皮分别为184.60 (±132.74)个/mm~2、254.20 (±112.83)个/mm~2、9.66 (±4.03).从东到西分布的3种锦鸡儿,表皮毛密度呈现增加趋势,上表皮气孔密度呈下降趋势.种群间表皮毛密度、气孔密度、气孔指数和气孔大小都有明显差异(P<0.05),小叶锦鸡儿和中间锦鸡儿的表皮毛密度变化最大,其次为气孔密度,而柠条锦鸡儿的表皮毛密度变化最小,气孔指数及密度变化较大.环境差异对3种锦鸡儿的表皮毛密度、气孔大小及分布影响较大,但不同类型锦鸡儿对环境变化的敏感程度不同,采取了不同的对策以适应干旱环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年均降水量、有效积温、日照时数、土壤全氮、土壤全磷和土壤有机碳对表皮微形态特征变化有显着影响(P <0.05).本研究表明3种锦鸡儿叶表皮的微形态特征受气候环境因子显着影响,同时为应对环境变化产生了适应分异;结果可为预测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植物的适应机制及保护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图5表8参46)(本文来源于《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秦鹏尧,高肖贤[10](2018)在《北极与北京蓼科杨柳科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比分析了北极采集的肾叶山蓼与北京采集的拳蓼、马蓼、尼泊尔蓼、珠芽蓼,以及北极采集的北极柳与北京采集的黄花柳的气孔大小及分布和叶面表皮结构,发现正面的气孔数量多于阴面,而气孔的形态各异。结果表明: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植物为适应不同的生长环境,不断进化的结果。(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8年19期)

叶表皮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红树族植物是红树林的重要建成种群,表现出丰富的自然杂交现象。为了明确杂交子代与亲本的亲缘关系,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中国红树科(Rhizophoraceae)红树2属6种(2杂交种)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供试植物叶片上、下表皮细胞形状都为近多边型,垂周壁式样都为平直或微弯;气孔只分布于下表皮,气孔形状都为椭圆形,且气孔器类型为无规则型;气孔密度、气孔指数和表皮细胞密度等数量性状指标在属间存在显着差异;下表皮角质层空腔为红树属(Rhizophora)植物特有性状;聚类分析将供试植物分为2个类群,杂交子代与母本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聚类传统形态学分类和分子验证结果相符,表明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在区分红树族植物以及分析杂交子代和亲本的亲缘关系方面具有分类学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叶表皮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1].查应琴,关萍,陈业,林耀光,康念.中国兜兰属23种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初步研究[J].植物科学学报.2019

[2].张颖,钟军弟,陈燕,黎海利,袁长春.红树族自然杂交种和其亲本植物叶表皮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J].湿地科学.2019

[3].姚雪莹,陈志祥,王奇志.变豆菜属11种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研究[J].植物研究.2019

[4].龚力民,何瑾,周准,杨梅,林桐婕.湖南地区5种黄精属植物叶表皮的显微特征比较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

[5].陈娅金,郭金艳,刘鹏丽,陆萍,梁肖青.樟科琼楠属16种植物的叶表皮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9

[6].王波,孙庆文,严福林.黔产党参属及金钱豹属药用植物叶表皮显微特征研究[J].种子.2019

[7].黄哲,党友超,王世清.黔产金线莲与其易混品斑叶兰的叶表皮显微特征研究[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9

[8].唐楠,李苗苗,唐道城.青藏高原不同海拔高度下全缘叶绿绒蒿叶表皮特征研究[J].植物研究.2019

[9].耿倩倩,杨九艳,李奉时,杨欢,张亚杰.内蒙古高原锦鸡儿属地理替代种植物叶表皮微形态对不同气候环境的适应特征[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9

[10].秦鹏尧,高肖贤.北极与北京蓼科杨柳科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J].绿色科技.2018

论文知识图

蕨类植物叶表皮特征蕨类植物叶表皮特征报春叶表皮特征扫描电镜观察结...中国独行菜属植物叶表皮特征Ⅱ2 扫描电镜下蒙古荚蒾和欧洲荚蒾叶的表...根据叶表皮特征的UPGMA树

标签:;  ;  ;  ;  ;  ;  ;  

叶表皮特征论文_查应琴,关萍,陈业,林耀光,康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