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心理距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距离,心理,意愿,群体,舆情,水平,趋利避害。
心理距离论文文献综述
张志聪,叶一舵,邓珏[1](2019)在《心理距离对汉语安慰策略偏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个体处于负性情绪状态时,可能接收到不同对象、不同方式的安慰,而被安慰者对此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好。研究从心理距离角度出发,采用2×2和2×3两个两因素混合实验检验来自不同社会距离条件下安慰者的安慰方式是否让被安慰者产生接受程度偏好差异。结果表明:(1)个体更倾向于接受以肯定消极情绪和分析问题的安慰策略;(2)心理距离与以情绪为中心的安慰策略存在交互作用,与以问题为中心的安慰策略不存在交互作用。(本文来源于《心理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王娜,廖清柔,丁诗慧[2](2019)在《自我建构与心理距离建构对大学生他人责任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他人责任感是个体为他人着想的底线或对他人责任与义务的感知,是个体成熟与社会化的重要表现。大学生的责任感状况更是会影响未来社会的主导价值取向,为更好地进行大学生责任感教育,需要找到基前置的影响因素以便进行更为科学的干预。研究表明,大学生个体取向自我建构因素中的竞争因子越高,则集体责任感越低;而社会取向自我建构中自我修为因子对他人责任感有正向的影响作用,社会敏感因子有负向影响作用;心理距离建构对所有责任感有正向影响作用,思维建构抽象程度越高责任感越强。因此在大学生责任教育中,应注意加强社会取向自我建构教育,强调他人的重要性,注重提高思维认知抽象水平,并结合实际案例和角色扮演等情境化设计提高责任教育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韩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陈颂善[3](2019)在《一座山,还是一层纱——初中学生与文学名着的心理距离》一文中研究指出初中学生与文学名着之间,隔了一座山,还是一层纱?关键不在于文学名着本身,而在于学生的阅读。如果学生的阅读是假阅读、浅阅读、泛阅读,就是隔了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如果学生的阅读是真阅读、深阅读、拓展性阅读,这座大山就会变成一层薄纱。如何把那座山变为这层纱?把书读薄,把书读活,把书读深。如何捅破这层纱?发展思维,入境体验,个性表达,感悟熏陶。(本文来源于《中小学教材教学》期刊2019年08期)
徐媛,徐薇,周晶,卢珂[4](2019)在《考虑心理距离的随机后悔最小化出行选择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缓解交通拥堵这一城市问题需要对居民的出行决策规则进行准确刻画。作为期望效用理论的补充,后悔理论已广泛应用于交通领域的研究。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随机后悔最小化模型,但已有模型鲜少考虑影响后悔情绪度量的心理因素。根据后悔心理学研究中的"标准理论""后悔一致性模型"等做出基本行为假设,引入心理距离概念区分不同类型的出行方案,构建改进的考虑心理距离的随机后悔最小化交通出行选择模型,以解释心理因素会影响感知后悔情绪的现象。使用瑞士地铁SP调查数据对本文提出的改进模型与原有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改进模型对居民出行行为机理的描述更为贴切。(本文来源于《系统管理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吴叁美,王敬欣,何先友,田良苏,赵雪汝[5](2019)在《心理距离概念水平上的趋利避害相容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采用内隐联想测验范式,通过叁个实验分别从心理距离的空间、时间、社会性距离叁个维度,探讨是否存在心理距离概念水平上的趋利避害相容效应。实验1的结果显示在相容条件下(即积极词和近空间距离词组合、消极词和远的空间距离词组合)被试的反应时显着小于不相容条件(即积极词和远空间距离词的组合、消极词与近空间距离词的组合),说明被试更容易将积极概念与近距离概念相联系,将消极概念与远距离概念相联系,在心理距离空间维度上存在概念水平的趋利避害相容效应。实验2和实验3分别从心理距离的时间维度和社会性维度进一步探讨该效应,得到了与实验1相一致的结果。总的结果表明,在心理距离概念水平上存在趋利避害相容效应,用心理距离的变化可以作为衡量趋避行为的标准。(本文来源于《心理与行为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张晓君,黄微,李瑞[6](2019)在《心理距离视角下网络舆情传播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意义]网络舆情传播意愿的形成是网民的一种心理活动,与心理距离密不可分。了解影响网络舆情传播意愿的主要因素,有助于监督管控部门更加卓有成效地对网络舆情进行预警和治理。[方法/过程]通过对心理距离理论的深层次剖析,对其构成进行阐述,并从时间距离、空间距离、社会距离、概率4个维度出发,做出系列理论假设,利用调查问卷法和最优尺度回归分析法,识别出主要影响因素及其重要程度。[结果/结论]最终归纳出7个影响网民改变其自身传播意愿的主要因素,即报道时间、家乡相关、向往地相关、生活相关、亲戚朋友发布、媒体官方发布、企业官方发布,从这7个影响因素出发监控舆情,可以帮助舆情管控部门更有针对性地掌控舆情的传播方向。(本文来源于《图书情报工作》期刊2019年12期)
曾令仪,张营,高华[7](2019)在《心理距离对合取谬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在解释水平理论下心理距离对于合取谬误是否有影响,以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为被试,采用了两个单因素组间实验设计,分别从时间距离(近距离,远距离)和社会距离(近距离,远距离)上探讨心理距离对合取谬误的影响.本研究通过系列情境实验检验了心理距离对合取谬误的影响.结果发现:时间距离和社会距离对合取谬误的影响都有显着差异.与近距离相比,被试在远距离条件下,对合取事件的决策判断,都较少地出现合取谬误.(本文来源于《南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陈祎,成媛[8](2019)在《脱贫攻坚背景下宁夏生态移民心理距离与交往意愿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心理距离是影响宁夏生态移民交往意愿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将心理距离划分为时间距离、空间距离、民族文化距离、社会距离四个维度,将交往意愿划分为主动交往和被动交往两个维度,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生态移民心理距离与社会适应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生态移民心理距离与社会融入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基于此,文章通过空间距离、经济距离以及文化心理距离叁个维度提出合理控制移民村人口规模、实现企业及移民间的联动合作、寻求多元文化的共通价值等措施,进一步拉近移民心理距离,促进移民社会融入,帮助移民实现"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期刊2019年07期)
唐珊[9](2019)在《品牌故事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移动互联网走进人们的生活,智能终端的便捷性深入大众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从前购物需要进商店,如今随时随地手机一键下单。渠道的变化和传播技术的创新升级,移动互联网端出现了褚橙、乐纯酸奶、Home facial pro等一批以故事营销为主要传播手段,短时间大获成功的新品牌。一篇讲述创始人故事的推文使褚橙从销售困境逆袭成为网络热销橙子,预定通道打开几分钟,当季橙子便被预购售磐;乐纯酸奶凭借一篇宣扬绿色原材料、健康酸奶、品质生活的推文,8小时截获4000份订单;Home facial pro以故事营销押宝全网流量洼地,从2016年默默无闻到2017年的淘宝护肤品销量Top10,当年营收破7亿。以情怀为卖点的大环境下,故事营销促成了多个成功案例和现象级营销事件。在商业创新的背后,故事营销如何影响消费者是本文研究的核心。主要从叁个问题展开:(1)故事营销是否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2)品牌故事若对消费者购买意愿产生影响,遵循怎样的影响机制?(3)故事营销与消费者购买意愿之间是否存在中介变量?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主要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研、数据分析叁种研究方法。论文在梳理国内外有关品牌故事、消费者购买意愿的理论基础上,界定了变量的定义和研究维度,结合该领域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研究假设,构建了品牌故事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理论模型。以问卷的形式获取研究数据,完成信度效度检验,通过相关性和回归等方法完成数据分析,假设验证。最后得出结论:(1)品牌故事价值感知与消费者购买意愿正相关;(2)品牌故事价值对顾客心理距离负相关,消费者对品牌故事价值感知越明显,心理距离越近;(3)品牌故事价值感知与消费者购买意愿之间存在心理距离的中介作用。本文的创新点体现在以下两点:1、目前关于品牌故事的传播多以定性研究为主,鲜少见定量研究。本文立足于现实案例,从现象级成功的背后,研究内在影响因素和变化机理。2、引入心理距离作为中介变量,研究故事营销与消费者心理距离的关系,继而深入至购买意愿的影响。本文的研究意义,首先为多学科的交叉结合提供启示,也丰富移动互联网时代品牌传播的相关理论研究。其次,本研究对企业制定品牌传播策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和立足移动互联网做DTC(Direct to consumer)模式的公司。(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9-06-03)
左有霞,赵玉芳,陈冰[10](2019)在《内部竞争环境下内群体偏好的维持:群体认同和心理距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内群体偏好对群体及个人的生存发展都有重要价值。研究通过叁个实验揭示了个体在内部竞争下维持内群体偏好的机制。实验一操纵内部竞争(有,无)和群体认同(高,低),发现内部竞争破坏了内群体偏好,而群体认同无法改变此破坏作用。实验二操纵内部竞争(有,无)和内群体心理距离(远、近),发现内部竞争破坏内群体偏好时,心理距离能够调节二者的关系,近心理距离有益于个体在内部竞争下维持内群体偏好。实验叁进一步分析了心理距离维持内群体偏好的作用机制,发现心理距离通过个体知觉到的内部竞争感而影响内群体偏好。据此可认为,在内部竞争中维持内群体偏好需更多地关注成员间的关系(缩短心理距离),而非单纯地强调个体和群体间的联结(群体认同)。(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探新》期刊2019年03期)
心理距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他人责任感是个体为他人着想的底线或对他人责任与义务的感知,是个体成熟与社会化的重要表现。大学生的责任感状况更是会影响未来社会的主导价值取向,为更好地进行大学生责任感教育,需要找到基前置的影响因素以便进行更为科学的干预。研究表明,大学生个体取向自我建构因素中的竞争因子越高,则集体责任感越低;而社会取向自我建构中自我修为因子对他人责任感有正向的影响作用,社会敏感因子有负向影响作用;心理距离建构对所有责任感有正向影响作用,思维建构抽象程度越高责任感越强。因此在大学生责任教育中,应注意加强社会取向自我建构教育,强调他人的重要性,注重提高思维认知抽象水平,并结合实际案例和角色扮演等情境化设计提高责任教育的有效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心理距离论文参考文献
[1].张志聪,叶一舵,邓珏.心理距离对汉语安慰策略偏好的影响[J].心理研究.2019
[2].王娜,廖清柔,丁诗慧.自我建构与心理距离建构对大学生他人责任感的影响[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9
[3].陈颂善.一座山,还是一层纱——初中学生与文学名着的心理距离[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9
[4].徐媛,徐薇,周晶,卢珂.考虑心理距离的随机后悔最小化出行选择模型[J].系统管理学报.2019
[5].吴叁美,王敬欣,何先友,田良苏,赵雪汝.心理距离概念水平上的趋利避害相容效应[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9
[6].张晓君,黄微,李瑞.心理距离视角下网络舆情传播意愿影响因素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9
[7].曾令仪,张营,高华.心理距离对合取谬误的影响[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
[8].陈祎,成媛.脱贫攻坚背景下宁夏生态移民心理距离与交往意愿实证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
[9].唐珊.品牌故事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
[10].左有霞,赵玉芳,陈冰.内部竞争环境下内群体偏好的维持:群体认同和心理距离的影响[J].心理学探新.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