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燕山南北地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陶鬲谱系,夏至早商,燕山南北,夏家店下层文化
燕山南北地区论文文献综述
马晟[1](2019)在《燕山南北地区夏至早商时期陶鬲谱系新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卜工先生于1989年曾写《燕山地区夏商时期的陶鬲谱系》一文,对燕山地区夏商时期的陶鬲进行过较为深入系统的探讨,选定腹形作为区分该区陶鬲类别的主要标准。本文赞同并沿用这一标准对燕山南北地区夏至早商时期的陶鬲进行分类。谓之“新探”,一是因为卜工先生此文发表后的二十多年中,燕山南北地区较多遗址发掘资料相继发表,陶鬲数量得到极大充实,可更好地观察陶鬲的区别与变化。二是因为笔者注意到许多报告、简报相对年代描述较为模糊——很多学者在年代判定中笼统称“夏至早商时期”,并不利于文化面貌复杂区域遗存年代的深入研究。本文将大量遗存统一编排,或可为各类陶鬲找到更为准确的时空位置。叁是本文更为侧重以陶鬲制法的视角对陶鬲形态进行观察。本文拟通过对燕山南北地区夏至早商时期的陶鬲进行类型学分析,建立细致的分期与编年序列,梳理各类陶鬲发展演变脉络,以探讨相关考古学文化的界定、文化格局的变迁等问题。(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李零[2](2018)在《太行东西与燕山南北——说京津冀地区及其周边的古代戎狄》一文中研究指出我跟河北很有缘分这些年,我在山西、河北跑过不少地方。我的老家在山西。我们家是从上党地区,走黎城、涉县、武安,出滏口陉,沿邯郸、邢台、正定北上,一路进北京。我大姐生于沁源,我二姐生于武安,我生于邢台,我妹妹生于北京。我跟河北很有缘分。閲读河北,我找了点书读:(本文来源于《青铜器与金文》期刊2018年00期)
贾坤霖[3](2015)在《燕山南北地区商周时期动物纹装饰短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收集和整理了燕山南北地区商周时期的动物纹装饰短剑,并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之上重新对这些短剑进行了综合研究。通过分类和对比分析,我们探讨了燕山南北地区商周时期短剑的动物纹装饰的阶段性特点和区域性特征,并且剖析动物装饰背后所蕴含人群因素和社会背景等内容。根据本文的研究,燕山南北地区的动物纹装饰短剑集中分布在以赤峰和宁城为中心的燕山北麓地区(东区)、承德和滦平为中心的燕山山地地区(中区)以及怀来和延庆为中心的燕山南麓地区(西区)。其发展大致可分为初始期、发展期、繁荣期和衰落期四个阶段。初始期年代约在商代晚期到西周早中期,发展期年代约在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繁荣期年代约在春秋中期到春秋晚期,衰落期年代则在战国早期以后。初始期阶段,该地区所发现的动物纹装饰短剑数量较少,故属于动物纹装饰短剑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的动物纹装饰短剑基本都出现和流行在与中原地区较近的中区和西区,而不见于东区。由此,可以相对客观地判定,燕山南北动物纹装饰短剑的出现可能与商文化的影响有着密切联系。到了发展期阶段,动物纹装饰种类和数量有所增加。出现了最早的虎纹装饰,以及繁缛的成排动物纹装饰,并且出现了花格剑。这个时期最为发达的是东区,夏家店上层文化即其代表。而繁荣期阶段可以说是燕山南北地区动物纹装饰短剑发展的巅峰时期。前一阶段的立兽和成排动物纹装饰仍然存在;羊角形装饰最发达,花格剑和双环蛇纹同时流行;对兽装饰数量也比较多。玉皇庙文化发达的青铜冶金铸造技术造就了燕山南北地区短剑动物纹装饰的繁盛。至衰落期,燕山南北地区动物纹装饰铜剑非常罕见,其原因很可能与玉皇庙文化的突然衰落和中原文化的扩张有关。从整个中国北方乃至欧亚草原来看,燕山南北地区动物纹装饰短剑具有以下几个区域性特征:第一,燕山南北地区至迟在商代晚期,短剑上就已经开始流行动物纹装饰,而这里也是草原地区动物纹装饰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第二,燕山南北地区从西周晚期开始流行虎纹装饰,这在整个欧亚草原也是最早出现此类装饰的地区。第叁,这一地区的人群与南部中原人群接触最为频密,装饰有兽面纹的花格剑流行,夔龙纹和蛇纹装饰短剑都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些都可以说明与中原文化影响存在一定的关系。第四,从整个中国北方来看,燕山南北地区动物纹装饰短剑数量最多,种类也最丰富。在这些装饰中数量最多的是与羊相关的题材,这可能说明这种动物在燕山南北地区人群的经济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还有一点,就是燕山南北地区的短剑缺少超自然神兽题材的动物纹装饰。另外,流行于广袤欧亚草原地区的这种动物纹装饰艺术,对于草原人群来说,除了单纯的装饰功能外,应该还具现了其深厚的社会背景和意识形态。无论是图腾、动物崇拜还是守护神性质,都显示了草原人群对动物纹装饰的特殊情感。而为了表现和拥有作为草原人群最崇尚的德行——英雄气概和勇敢精神,草原人群的中坚力量武士阶层里,便出现了大量在青铜短剑上装饰动物纹的做法,这也是希望这些动物纹装饰能在战争中能庇佑自己,增加自己的勇气,增强战胜敌人的信心。这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们对动物自然能力的崇拜之情,也展示了他们渴望拥有更高超能力的愿望。(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5-04-01)
索秀芬,李少兵[4](2014)在《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和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目次一序言二考古发现与研究叁文化序列演变四文化格局演变五结语一序言燕山南北指辽西、燕山及其南麓地区,北起松花江和辽河分水岭,南抵永定河、海河,西起大兴安岭南段的苏克斜鲁山,东到医巫闾山、辽东湾西岸和渤海西岸。在末次冰期,海平面下降,浅海大陆架成为陆地,渤海成为内陆湖。全新世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形成海侵。在距今一万二千年时海岸到达黄海北部,万年前海水进入渤海海峡。距今六千年海岸西达天津宝坻和惠民一带,是全新世海侵最大范围,使现在的渤海西岸形成宽广的水域,被称为"北京湾"。距今五千年后,海岸回落到天津、黄骅、海兴一线,较现今海平面略高,华北平原湖泊、沼泽遍布[1]。在高海面时期,由于渤海海侵,阻隔了燕山及其南麓地区与黄河下游的陆路交通,(本文来源于《考古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郑钧夫[5](2012)在《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燕山南北地区地处内蒙古高原向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是连接我国北方和东北地区与中原和海岱地区的中间地带,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由于新石器时代晚期(5500-4500aB.P.)中国考古学文化格局发生较大变化,燕山南北地区的考古学文化亦发生重大改变。本文即以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为研究对象,在对资料全面梳理的基础上,探讨该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的文化性质与内涵,分析遗存间的文化格局与互动关系,以及它们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状况,并得出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区域特征和时代特点,同时结合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对形成该区这一时期区域和时代特征的文化动因进行阐释。全文共分七章。第1章绪论:对本文研究的时空范围进行界定。本文的“燕山南北地区”主要指东起医巫闾山、渤海西岸,西抵大兴安岭南段至太行山一线,北临松嫩平原,南达海河平原北部的广阔区域。“新石器时代晚期”大体指公元前3500年-2500年的时间范围,其年代上下限略有延伸,相当于中原仰韶文化晚期(包含:半坡四期和庙底沟二期两阶段),或严文明先生提出的铜石并用时代早期。同时,本章还回顾了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的发现与研究史,总结了研究现状,分析了以往研究的不足和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阐释了本文研究的目的和写作思路。第2章以陶器为视角的遗存分期、分组与年代:本章通过对10处典型遗址和21处非典型遗址出土陶器的分期研究,得到各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的分期认识,并将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划分为八组遗存和叁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约在公元前3600-3000年之间,大体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半坡四期阶段;第二阶段约在公元前3000-2500年之间,大体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庙底沟二期阶段;第叁阶段应在公元前2500年之后,进入龙山文化时期。第3章考古学文化性质与内涵:本章在第2章研究的基础上,对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诸考古学文化进行系统的分析,以深入讨论它们的文化性质、分期年代、分布范围等问题,并对它们的遗存特征进行总结和分析。前一章划分出的八组遗存有其各自的分布范围、分期与年代跨度、遗存特征,应代表了红山文化晚期遗存、哈民忙哈文化、午方一期类型、雪山一期文化、小河沿文化、南宝力皋吐类型、大沁他拉类型、贾家营类型等八种考古学文化或类型。第4章文化格局与互动:本章在第3章研究的基础上,对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的时空框架、谱系关系和文化互动等问题进行探讨,并总结出该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格局与互动的特点。通过对八种考古学文化或类型的文化性质和内涵的了解,燕山南北地区可进一步划分为辽西地区、燕山南麓地区、科尔沁沙地东北部地区叁个亚区。辽西地区先后分布有红山文化晚期遗存、小河沿文化和大沁他拉类型;燕山南麓地区出现有午方一期类型、雪山一期文化和贾家营类型;科尔沁沙地东北部地区发现有哈民忙哈文化和南宝力皋吐类型。除午方一期类型、贾家营类型和大沁他拉类型以外,其余五种考古学文化都应属于燕山南北地区的文化系统。这五种考古学文化在谱系关系上虽非一脉相承,且多受到区域外文化的较强影响,但它们应以当地自身的文化特色为主,辽西地区和科尔沁沙地东北部地区仍持续着东北地区平底筒形罐的文化特点。进入第二阶段,随着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文化因素进一步地向北传播,此时的小河沿文化、雪山一期文化和南宝力皋吐类型的文化面貌表现出流行有耳器和体形矮胖的小口双耳壶等文化共性,同时以辽西地区小河沿文化为主导的各亚区间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又增强了它们彼此间的联系,使燕山南北地区的叁个亚区作为一个整体共性更加突出。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的文化格局与互动关系可以归结为以下四点:1、从兴隆洼文化开始形成的以之字纹为特征的区域文化传统的衰落乃至消失。2、受区域外文化的影响导致区域内文化以陶器组合和器形特征为代表的文化面貌改变。3、燕山南北地区考古学文化区含义已发生改变。4、燕山南北地区仍保留着东北地区的区域文化特征。第5章社会结构与经济状况:本章重点对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状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得出这些方面所反映出的区域特点和时代特征。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阶段,随着红山文化晚期遗存所代表的本区文化传统的衰落和小河沿文化、雪山一期文化、南宝力皋吐类型等受区域外文化强烈影响下新文化的产生,燕山南北地区由以宗教祭祀活动为核心,阶级分化和社会劳动分工明确的复杂社会结构转变为阶级分层和社会分工不明显的简单社会结构。这次重大变革的发生,使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社会发展进程在此时出现了“倒退”现象,并使其与周邻地区考古学文化在社会复杂化进程的角逐中处于落后地位。同时在经济状况方面,则由红山文化晚期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生业模式和较为发达的手工业与建筑技术,转变为混合的生业模式和欠发达的手工业与建筑技术。第6章环境背景及文化动因:本章结合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对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区域和时代特征形成的文化动因进行阐释。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诸文化因应对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的抉择差异,导致具有区域文化传承的红山文化衰落和受区域外文化强烈影响下新的考古学文化产生和发展,使该区由东北地区重要的文化中心转变为东北地区与周邻文化区交汇的文化交错带。在这次重要的转变过程中,北方地区的内蒙古中南部地区考古学文化对本区的影响最强,波及范围也最广,从而使燕山南北地区在表现出东北地区文化特征的同时,也体现出较强的北方地区文化特点,使之成为连接东北地区和北方地区两大文化区的重要纽带。第7章结语:总结了文章中的叁点主要认识,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和局限,以及在今后研究中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2-06-01)
宋贵华[6](2012)在《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人形雕塑初论》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全面搜集了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人形雕塑材料,拟对其进行类型学研究,并尝试进一步探索其内在意义。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1章、基本材料与认识对本文研究的时空范围进行了界定,并进一步梳理了以往发现的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人形雕塑,与学术界的研究成果。第2章、分类与形态本文将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人形雕塑划分为圆雕人像和浮雕人面两大类,然后根据材质的差异,将圆雕人像和浮雕人面分别划分叁型和五型。第3章、分期与年代框架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人形雕塑可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1、兴隆洼文化时期(BC.6000-BC.5000);2、赵宝沟文化时期(BC.5000-BC.4500);3、红山文化时期(BC.4500-BC.3000);4、小河沿文化时期(BC.3500-BC.2500)。第4章、功能与性质通过研究,笔者认为:Aa型圆雕人像是原始先民崇奉的灶神和生育女神;Bb型圆雕人像是红山先民举行丰产巫术的“道具”;Bc型圆雕人像是红山先民崇奉的生育女神、农神和地母神;Bd型圆雕人像是南宝力皋吐先民的生育女神;C型圆雕人像是红山文化巫师身份标识的圣物,同时也是其举行巫术仪式时使用的法器;Cb型浮雕人面除个别可能为巫师进行巫术活动时佩戴的假面面具外,绝大多数人面为神偶或萨满服上的装饰品;除Cb型人面外的浮雕人面可能是神偶或萨满服上的装饰品。第5章、区域特征通过与黄河上游、黄河中下游和辽东半岛叁个地区比较,笔者认为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人形雕塑有着鲜明的自身特色:信仰生育女神,一直流行裸体圆雕孕妇像。第6章、余论概括了本文的主要观点,并进一步探讨原始宗教和巫术在社会生活和中国古代文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2-04-01)
陈胜前[7](2011)在《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史前文化的适应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次一生态交错带适应的一般模式二史前文化适应方式的转换叁环境格局的变化与适应变迁四结语燕山-长城南北地区是考古学研究上有特殊意义的地区。其地处蒙古高原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的过渡地带,海河流域北部、滦河下游为其南区域,滦河上游、大小凌河、辽河上游地区为其北区域。我国400毫米降水分界线即位于此,也是北方干旱区与半干旱-半湿润区的过渡地带。(本文来源于《考古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朱永刚[8](2008)在《燕山南北地区发现的史前石容器及相关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石容器作为我国史前考古的一种重要遗存,集中发现于燕山南北地区。本文认为,燕山南北地区含石容器的考古遗存基本属于筒形罐文化系统;石容器不是一般的器皿,应该是祭祀或行巫术的辅助工具;我国石容器的出现,并不晚于陶器,探索其起源与文化传承,将有助于燕山南北地区史前考古的分期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原文物》期刊2008年06期)
陈国庆[9](2008)在《燕山南北地区史前原始宗教的形成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燕山南北地区主要包括燕山以北的西辽河、大小凌河、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教宋河及燕山以南的滦河等流域。行政区划属于辽宁省西部的朝阳、阜新,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的通辽、赤峰,北京、天津及河北省东北部的唐山、承德等地区。在这一广袤区域内,发现史前原始宗教遗存较丰富(本文来源于《考古与文物》期刊2008年02期)
索秀芬[10](2006)在《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进行全面梳理,根据自然和考古学文化两方面特征,把燕山南北地区分为燕山以北和燕山及其以南两个地区,在对两个地区遗址详细分期的基础上,划分为十八段,七期,叁个发展阶段。对转年遗存、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西梁文化、赵宝沟文化、上宅文化、镇江营子一期文化、富河文化、红山文化、后冈一期文化、小河沿文化、水泉F18类遗存、雪山二期文化、大城山T8②类遗存等十四种考古学文化的分布、特征、类型、分期、年代、谱系、聚落形态进行了详细讨论,在燕山南北范围内,北起西拉木伦河,南到滦河为稳定文化发展区,西拉木伦河以北和滦河以南为非稳定发展区。在红山文化以前社会结构为部落组织,进入红山文化,尤其在红山文化晚期阶段,社会进入神权型复杂酋邦制发展阶段,小河沿文化进入父系氏族专偶制家庭阶段。在新石器时代早期阶段以狩猎、采集经济为主,进入中期后,以农业为主。人类活动受自然环境制约,文化更替、迁移受自然环境和人文双重限制。(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6-04-01)
燕山南北地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跟河北很有缘分这些年,我在山西、河北跑过不少地方。我的老家在山西。我们家是从上党地区,走黎城、涉县、武安,出滏口陉,沿邯郸、邢台、正定北上,一路进北京。我大姐生于沁源,我二姐生于武安,我生于邢台,我妹妹生于北京。我跟河北很有缘分。閲读河北,我找了点书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燕山南北地区论文参考文献
[1].马晟.燕山南北地区夏至早商时期陶鬲谱系新探[D].吉林大学.2019
[2].李零.太行东西与燕山南北——说京津冀地区及其周边的古代戎狄[J].青铜器与金文.2018
[3].贾坤霖.燕山南北地区商周时期动物纹装饰短剑研究[D].吉林大学.2015
[4].索秀芬,李少兵.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和格局[J].考古学报.2014
[5].郑钧夫.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研究[D].吉林大学.2012
[6].宋贵华.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人形雕塑初论[D].吉林大学.2012
[7].陈胜前.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史前文化的适应变迁[J].考古学报.2011
[8].朱永刚.燕山南北地区发现的史前石容器及相关问题[J].中原文物.2008
[9].陈国庆.燕山南北地区史前原始宗教的形成与发展[J].考古与文物.2008
[10].索秀芬.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