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图式论文_师培霞,戴琴,任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自我图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图式,自我,测验,人际,心理,学习者,神经质。

自我图式论文文献综述

师培霞,戴琴,任辉[1](2019)在《军校医学生自我图式的不同层面与抑郁的关系: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军校医学生自我图式不同层面与抑郁的关系以及心理弹性在两者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自尊量表、自我描述任务、一般自我效能量表、心理弹性量表、贝克抑郁量表对462名军校医学生进行为期两年的纵向调查。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心理弹性在自我图式不同层面与抑郁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自尊、积极自我描述和自我效能与心理弹性呈正相关(r=0.454、0.324、0.373,P<0.001),与抑郁呈负相关(r=-0.269、-0.200、-0.101,P<0.001);消极自我描述与心理弹性呈负相关(r=-0.338,P<0.001),与抑郁呈正相关(r=0.383,P<0.001)。消极自我描述和自我效能对抑郁具有显着预测作用。心理弹性在自尊和积极自我描述与抑郁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在消极自我描述和自我效能与抑郁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军校医学生的自尊、自我描述和自我效能与心理弹性和抑郁密切相关,心理弹性在自我图式影响抑郁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解放军护理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黄辉辉[2](2019)在《时间·人格·自我图式——《无声告白》与创伤认知叙事新范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美国华裔作家伍绮诗的小说《无声告白》将创伤叙事植入悬疑小说框架,构建了创伤认知叙事新范式。小说通过叙事时间塑形,预设"讲述"、"体验"和"反思"叁种视角框架,充分调动叙事化过程中叙述者、人物和读者意识的认知参与,强化对创伤根源、后果及疗治路径的深层认知。叙事刻意凸显情境时间和臆想时间,勾勒出受创者的时间人格与自我图式表征。同时,小说迂回往复的叙事时间塑造了体验时间和自由时间,形成对莉迪亚一家时间洞察力缺失的对抗和纠偏,揭示人物与读者最终形成觉知化与洞见化自我图式的可能性及路径。在伍绮诗看来,创伤疗治实则是一场在体验与自由时间内修复时间人格、回归真实自我和重塑自我图式的认知之旅。(本文来源于《外语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庄乾,陈帅禹,张猛,陈安涛,刘一军[3](2018)在《担忧个体自我图式的负性偏向》一文中研究指出担忧是个体以言语形式对未知事件的反复思考和消极预测;同时,自我图式能帮助个体对与自我相关的未知事件做推断.不过,到目前担忧与自我图式间的关系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对比担忧组和控制组在中性材料上的反应差异调查了这一问题.实验1采用中性视觉材料,发现担忧组相比控制组更可能将原本与自己无关的中性材料看作与自己相关,而且更倾向于将这种关系视为负性的.实验2在控制远距离联想能力差异的情况下,采用语言思维联想任务,进一步证明担忧组相比控制组具有更多的负性观念.当前研究首次以实验证据表明,担忧者具有将原本无关的中性刺激看作与自己相关的特点,表明担忧个体的自我图式具有较大的覆盖范围,并且其自我图式具有更强的负性偏向.这些发现为干预担忧为主的情感障碍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生命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李诚,董燕,周晓梅,侯桂芝[4](2018)在《心理门诊患者自杀渴望、自我图式与外显、内隐自杀意念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自我图式在自杀渴望与外显、内隐自杀意念之间的关系。方法:对存在抑郁或/和焦虑状态的262名青年心理门诊患者施测人际需求问卷、贝克自杀意念量表、单类内隐联想测验和自我参照任务测验。结果:归属受挫、累赘感知、外显自杀意念、内隐自杀意念和自我图式得分中位数分别为2.44、1.83、7、-0.25和2,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1.67、1.67、3、0.73和6。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各变量间的相关均显着(r=-0.636~0.476,P<0.01)。其中,归属受挫、累赘感知与外显、内隐自杀意念均呈低度正相关(r=0.254~0.476),自我图式与外显、内隐自杀意念均呈中等负相关(r=-0.548,-0.636;P<0.05)。Bootstrap法检验发现,自我图式在自杀渴望与外显自杀意念间中介效应的95%置信区间为(-0.085,0.194);在自杀渴望与内隐自杀意念间中介效应95%置信区间为(0.069,0.135),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8.13%。结论:自我图式在自杀渴望与外显自杀意念间不存在中介效应;在自杀渴望与内隐自杀意念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本文来源于《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李诚[5](2018)在《基于自杀人际理论的外显、内隐自杀意念及自我图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自杀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心健康。心理学家对于自杀的研究具有漫长的历史,已经发现诸如心理疾病、遗传因素、重大生活事件、人际关系等影响自杀发生的风险因素。其中,自杀意念是产生自杀行为的起始环节,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尽早筛查出具有自杀意念的个体,已经成为自杀预防干预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目前对于自杀意念的判断主要依赖外显报告,由于表面效度较高,以此评估自杀风险的有效性受到部分质疑。自杀人际理论(Interpersonal Theory of Suicide,IPTS)是近年来广受关注的自杀理论之一,它从人际关系角度理解自杀行为并提供相应的干预措施。该理论认为,归属受挫(Thwarted Belongingness,TB)和累赘感知(Perceived Burdensomeness,PB)对自杀意念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目前,国内以往研究主要以外显自杀意念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自杀人际理论框架下的内隐自杀意念研究未见文献报道,且TB和PB影响自杀意念发生的过程尚未有明确结论。主要目的本文分为叁部分。第一部分考察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ingle-category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SC-IAT)评估自杀意念的有效性;第二部分探究TB、PB与外显、内隐自杀意念的关系,并初步得到TB、PB分量表评定外显自杀意念的划界值;第叁部分探索自我图式在人际需求与外显、内隐自杀意念间的中介效应。以此初步探究IPTS框架下自杀意念的发生过程,并为早期筛查自杀敏感人群及制定相应干预措施提供理论支持。研究方法(1)采用标准化程序,对191名存在抑郁或/和焦虑倾向的综合医院心理门诊青年患者(有效被试169人)施测一般情况调查表、贝克自杀意念量表(Beck Suicide Inventory,BSI)和自行编制的SC-IAT,并评估个体是否有自杀计划。(2)采用标准化程序,对288名存在抑郁或/和焦虑倾向的综合医院心理门诊青年患者(有效被试262人)施测一般情况调查表、人际需求问卷(Interpersonal Needs Questionnaire,INQ-15),BSI、自行编制的SC-IAT和自我参照编码任务(Self-referent Encoding Task,SRET)。采用EXCEL2007录入数据,SPSS17.0、Medcal和Amos22.0处理数据。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两因素方差分析、二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Kruskal Wallis H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等。主要研究结果第一部分:(1)经Kappa一致性检验,BSI与SC-IAT评估自杀意念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处于中等水平(Kappa值=0.44,p=0.000)(2)单样本t检验发现,自杀计划组D值为(0.15±0.14),自杀意念组被试D值为(0.04±0.09),均值均大于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_((27))=5.57,p=0.000;t_((27))=2.07,p=0.048;对照组被试D值为(-0.36±0.16)均值小于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_((27))=-12.16,p=0.000。(3)ANOVA方差分析发现,叁组内隐自杀意念效应值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_(2,81))=111.64,p=0.000。第二部分:(1)卡方检验发现,不同TB、PB水平的外显及内隐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用卡方分割法进行各个水平的两两比较,发现TB、PB低水平与高水平、中等水平与高水平的外显及内隐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5),TB、PB低水平与中等水平的外显及内隐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25)。(2)外显自杀意念作为因变量,两因素方差分析发现,TB主效应显着,F_((1,87))=11.21,p=0.001;PB主效应显着,F_((1,87))=58.07,p=0.000;TB与PB的交互作用显着,F(_(1,87))=11.02,p=0.001。(3)内隐自杀意念作为因变量,两因素方差分析发现,TB主效应显着,F_((1,87))=6.02,p=0.016;PB主效应显着,F_((1,87))=21.63,p=0.000,TB与PB的交互作用不显着,F(_(1,87))=0.05,p=0.832。(4)二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发现,与外显自杀意念最密切有关的危险因素排列为PB(OR=4.44,95%CI=2.48~7.93,p=0.000)、抑郁(OR=3.36,95%CI=2.16~5.22,p=0.000)、TB(OR=1.66,95%CI=1.01~2.75,p=0.047);与内隐自杀意念最密切有关的危险因素排列为PB(OR=2.67,95%CI=1.59~4.47,p=0.000)、抑郁(OR=2.14,95%CI=1.41~3.23,p=0.000)、TB(OR=1.80,95%CI=1.15~2.83,p=0.011)。(5)ROC分析显示,以外显自杀意念的有无为评判标准,TB的AUC值为0.71(95%CI=0.66~0.77),划界值为2.89,约登指数为0.40;PB的AUC值为0.82(95%CI=0.76~0.86),划界值为2.00,约登指数为0.54。第叁部分:(1)运用Kruskal Wallis H法,发现不同自我图式对外显、内隐自杀意念均有明显影响(Hc=48.14,p=0.000;Hc=144.66,p=0.000)。(2)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发现各变量间的相关均显着(p<0.01).其中,TB、PB与外显、内隐自杀意念均呈正相关(r=0.25~0.48),自我图式与外显、内隐自杀意念均呈负相关(r=-0.42、-0.64)。(3)运用偏差修正百分位数(bias-corrected percentile)Bootstrap法,分别随机抽样5000次,发现外显自杀意念模型中自我图式的中介效应95%置信区间为(-0.09,0.19),包含0,表明自我图式的中介效应不显着;内隐自杀意念模型中自我图式的中介效应95%置信区间为(0.07,0.14),不包含0,表明自我图式的中介效应显着。(4)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显示,外显自杀意念模型的拟合指标为:χ2/df=9.62,p=0.002,GFI=0.98,AGFI=0.82,RMSEA=0.07,NFI=0.90,CFI=0.90。内隐自杀意念模型的拟合指标为:χ2/df=6.14,p=0.013,GFI=0.99,AGFI=0.88,RMSEA=0.04,NFI=0.95,CFI=0.96。两个模型拟合均良好。主要结论(1)SC-IAT可以初步用于临床自杀意念的评估,是外显评估工具的重要补充。(2)TB与PB均能够对外显、内隐自杀意念产生明显影响,且均为外显、内隐自杀意念的重要风险因素。(3)INQ-15的TB和PB分量表对于外显、内隐自杀意念均有较好的评定敏感性,对外显自杀意念对应的划界值进行了初步分析。(4)自我图式对外显、内隐自杀意念均有明显影响。(5)自我图式在人际需求与外显自杀意念之间未见中介效应,自我图式在人际需求与内隐自杀意念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期刊2018-05-01)

苗小翠,胡朋利,肖海雁,王强[6](2018)在《不同心理一致感个体情绪自我图式的特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采用自我相关编码任务,考察高、低心理一致感个体的情绪自我图式特点。研究结果显示:(1)高心理一致感个体具有积极的情绪自我图式;(2)低心理一致感个体具有消极的情绪自我图式,但其消极的情绪自我图式具有分离性特点。(3)高低心理一致感个体不同的情绪自我图式不是记忆偏向导致的,可能是对刺激的敏感性差异或者已形成的自我图式对可获得信息的选择导致的。(本文来源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期刊2018年09期)

许小凤,苏彦聪,金兰[7](2017)在《网络多模态教学环境下二语学习者口语焦虑自我图式的聚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探讨网络多模态教学环境下二语学习者口语焦虑自我图式的分类模型。采用《大学生外语口语焦虑自我图式问卷》对196名网络多模态教学环境下的大叁学生进行测试。结果显示,网络多模态教学环境下二语学习者口语焦虑自我图式包括回避型低二语口语焦虑者、主动型低二语口语焦虑者、中等二语口语焦虑者、回避型高二语口语焦虑者和主动型高二语口语焦虑者五种类型;网络多模态教学环境下,二语学习者口语焦虑自我图式中回避型高二语口语焦虑者和回避型低二语口语焦虑者的人数最少。(本文来源于《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高玮[8](2017)在《大学生心理复原力与自我图式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心理复原力(resilience)是在经历生活逆境或困境(adversity)时仍能表现出积极适应的一种能力,并强调个体与环境诸要素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在积极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背景下,国内开始关注到心理复原力的认知特点和机制研究。认知心理学中图式(schema)是一个重要概念,是信息储存的心理结构,受到环境、文化、个体经验和生活事件的影响。国外已开始关注积极的自我图式与积极心理品质、心理健康等的关系,而国内少有人注意到积极图式。另外,对于心理复原力和自我图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消极应激事件。有研究指出,生活琐事(everyday hassles)的事件发生率比高强度负性事件更高,更容易让个体不堪重负。因此,以生态研究取向考察大学生日常琐事造成的心理压力与心理复原力及其积极自我图式是一个新的视角。期望通过考察与心理复原相关的积极图式及其认知特点,为心理复原力认知研究及其干预和其他实践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法、实验法和纵向追踪方法,着重探讨了大学生心理复原力与积极图式和消极图式的关系、心理复原力主题下的具体图式(人际图式、效能图式))与焦虑、抑郁主题的消极图式的比较,最后检验积极图式的稳定性及其对不同取向心理复原力和心理健康指标的预测能力。研究结果表明:1、翻译修订的积极图式问卷(PSQ-C)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和结构效度,对我国文化背景的大学生群体的图式测量具有一定适用性。2、从各研究成果和词汇库中选取的图式主题词汇经检验,对相应主题的关联度和对不同主题之间的区分度均较好,可以作为图式实验的可靠材料。3、积极图式对心理复原力和抑郁均有较好的预测作用,且积极图式预测能力强于消极图式,其共同预测的能力最好。4、单独的消极图式不能预测心理复原力。5、积极图式和消极图式均对抑郁有较好预测作用,消极图式预测能力强于积极图式,不能共同对焦虑进行预测。6、积极图式和消极图式并非完全对立,且易受文化影响。7、存在心理复原力主题的积极图式,其中认可量、反应时是其有力的预测指标,再认量和正确再认量指标不灵敏。8、不同特质被试可以具有多个不同主题的自我图式,且普遍存在较高水平的焦虑图式。9、心理复原力组、焦虑组均存在心理复原力图式,抑郁组未发现效能图式。10、以心理距离为指标,叁组被试中均存在心理复原力主题的积极图式。11、从总体上看,积极图式较消极图式更加稳定性。12、特质心理复原力与动态心理复原力不同,积极图式不能有效预测动态复原力。(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1)

周玉[9](2017)在《积极自我图式的注意偏向调节训练对个体抑郁情绪的影响:神经质水平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实验一检验传统的注意偏向调节训练对抑郁症状的治疗效果,以及神经质对其效果的影响。实验二,将积极的情绪启动与注意偏向调节训练相结合,来改变抑郁个体负性图式,试图发展注意偏向调节训练的新方法。方法:通过BDI-II问卷筛选出符合具有抑郁情绪的个体,同时测量抑郁个体的神经质水平。实验一选取了40名符合条件的在校大学生,将其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安慰剂组。实验组在4周内完成注意偏向修正训练,安慰剂组进行相匹配的中性训练。实验二通过同样的方法筛选标准的20名被试,每个被试与实验一实验组的被试保持同质性。被试进行基于矫正负性的自我图式的注意偏向修正训练,训练的时间与实验一匹配。结果发现:实验一和实验二都采用了2(分组:安慰剂组和实验组)×2(时间:前测和后测)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⑴实验一中,时间的主效应显着p<0.01,分组的主效应显着p<0.01,时间和分组的交互作用显着p<0.01。并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实验组和安慰剂组进行了简单效应分析。结果实验组的抑郁症状的分数有了显着的降低p<0.01,而安慰剂组没有明显的改变。⑵实验二时间的主效应p<0.01和分组的主效应p<0.01均显着,时间×分组的交互作用不显着。⑶个体神经质水平调节着注意偏向修正训练的效果,即神经质水平越低治疗效果越明显(B=-.375,t=-2.143,p<0.05)。结论:负性图式的注意偏向修正训练和传统的注意偏向修正训练都能显着的降低抑郁个体的抑郁症状,其中个体的神经质水平对训练起负向调节作用。(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张月[10](2015)在《自我图式视角下中国两难丈夫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到近几年,众多的影视作品都围绕着婆媳这一主线展开。在各种题材的影视作品不断变换着充斥荧屏时,婆媳题材作品却一直受到观众的偏爱。而在这些婆媳题材的影视作品中,有一个人物是不可缺少的——他既是婆婆的儿子,也是媳妇的丈夫。正式因为"他"的存在,使原本陌生的两个女人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他是婆媳两人间的粘合剂、缓冲剂,同时也是矛盾的指向者和被竞争的对象。在这些婆媳作品中,"他们"经常面对一个难(本文来源于《电影评介》期刊2015年07期)

自我图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代美国华裔作家伍绮诗的小说《无声告白》将创伤叙事植入悬疑小说框架,构建了创伤认知叙事新范式。小说通过叙事时间塑形,预设"讲述"、"体验"和"反思"叁种视角框架,充分调动叙事化过程中叙述者、人物和读者意识的认知参与,强化对创伤根源、后果及疗治路径的深层认知。叙事刻意凸显情境时间和臆想时间,勾勒出受创者的时间人格与自我图式表征。同时,小说迂回往复的叙事时间塑造了体验时间和自由时间,形成对莉迪亚一家时间洞察力缺失的对抗和纠偏,揭示人物与读者最终形成觉知化与洞见化自我图式的可能性及路径。在伍绮诗看来,创伤疗治实则是一场在体验与自由时间内修复时间人格、回归真实自我和重塑自我图式的认知之旅。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我图式论文参考文献

[1].师培霞,戴琴,任辉.军校医学生自我图式的不同层面与抑郁的关系: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9

[2].黄辉辉.时间·人格·自我图式——《无声告白》与创伤认知叙事新范式[J].外语研究.2019

[3].庄乾,陈帅禹,张猛,陈安涛,刘一军.担忧个体自我图式的负性偏向[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8

[4].李诚,董燕,周晓梅,侯桂芝.心理门诊患者自杀渴望、自我图式与外显、内隐自杀意念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8

[5].李诚.基于自杀人际理论的外显、内隐自杀意念及自我图式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2018

[6].苗小翠,胡朋利,肖海雁,王强.不同心理一致感个体情绪自我图式的特点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

[7].许小凤,苏彦聪,金兰.网络多模态教学环境下二语学习者口语焦虑自我图式的聚类分析[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7

[8].高玮.大学生心理复原力与自我图式的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7

[9].周玉.积极自我图式的注意偏向调节训练对个体抑郁情绪的影响:神经质水平的调节作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7

[10].张月.自我图式视角下中国两难丈夫解析[J].电影评介.2015

论文知识图

大学生外语口语焦虑自我图式的...:自我图式的情感模式情绪、情感的自我图式人的心理...人际需求、自我图式与外显自杀意...人际需求、自我图式与内隐自杀意...:自我图式、自我表征示意图

标签:;  ;  ;  ;  ;  ;  ;  

自我图式论文_师培霞,戴琴,任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