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表现·拯救——论王安忆小说的生命意识

体验·表现·拯救——论王安忆小说的生命意识

陈志蓉[1]2004年在《体验·表现·拯救——论王安忆小说的生命意识》文中研究表明论文根据王安忆二十多年来的小说创作,从主题表现、精神内蕴、形式探索叁个角度出发,着重阐述作家在创作中体现出的强烈的生命意识。第一章围绕主题表现展开论述,侧重于作品的纵向比较,勾勒出二十多年来其小说创作在主题表现上发展变化的脉络,包括形成、突破、回归、坚守这样四个阶段,这种变化,源于作家对生命形态的的密切关注和深刻体验。第二章围绕作品的精神内蕴展开论述,侧重于由表及里的层层挖掘,悲剧意识构成王安忆作品精神内蕴的核心,其作品多写芸芸众生,在展现这些人的人生际遇时,难以预料的偶然因素总是改变着他们的命运,宿命感使作品笼罩在虚无的阴影之中,令人怅然;其次作家在写人物时,那种无根的漂泊感、孤独感,使作品有着深深的悲凉意蕴;再次就是对隐藏在绚烂表象之下的人的丑陋本质的发现,人总是无法面对自己真实的存在,看到的或表现出的总是冠冕堂皇的一面,但是那丑陋的一面总会在不经意中呈现出来,给人以毁灭的打击。尽管王安忆发现了生命存在的悲剧性,但她并不在此沉沦,努力探索拯救之途,一方面用宗教的“爱的哲学”普度挣扎中的芸芸众生,另一方面在对日常生活的审美观照中,寻绎生的意义。第叁章主要从作品的形式入手,从语言的“抽象”化、叙事的主观化、故事的逻辑性叁个方面阐述为了更好地为主题和思想服务,王安忆在小说形式上所作的积极探索。

李晓[2]2008年在《城市中的漂泊人生——评王安忆小说《富萍》中的女性形象》文中研究说明《富萍》以上海作为人物生活的场景,反映的是上海底层社会一群保姆的生活画卷,小说同样以王安忆擅长塑造的女性形象为主角,以扬州乡下女孩富萍凭借自身努力留在大城市上海生活的经历为主线,摹画出一个个对城市生活充满向往,为留在城市而经受住种种漂泊生活的磨砺与艰辛的女性形象,是王安忆对城市女性"韧"的生活的又一首赞歌。

葛旭东[3]2007年在《走不出的困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王安忆沉浸于家长里短的世俗生活,又想超越于其上,坚持精神追寻,满怀忧患意识上下求索,书写了一系列的悲剧作品。通过研究表明,王安忆小说中的悲剧因素有叁方面。一、现代性带来一定精神震荡和迷茫。现代化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也把人们拉入了一些变动和茫然之中。稳固而温暖的情义在物质诱惑之下日渐淡薄;女性情欲乘女性意识高扬之机逐渐滑向道德规范和责任之外;很多人有了频繁接触外界的机会,然而并未达到与世界真正融合,只得在缝隙中艰难挣扎。王安忆面对纷纷扰扰的现代生活,借助文学表达了当代人的茫然无措和痛苦。二、揭示软弱人性。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剖析悲剧人生,认识和反省自我是必要的。很多人在超越平庸、追求精神光芒的旅途中却迷失自我;人性恶在重重挤压下消磨温情和崇高;窝里斗于举步维艰中两败俱伤;含蓄情感造成心灵隔膜与缺憾。这些弱点给人的生存带来一定困惑。叁、作家于失落中上下求索。王安忆在孤独的自省中营建精神家园,审视社会人生,一边哭泣一边追求。她选取生活中的残酷主题,运用结构——解构的文学手法,在建构——消解中提炼悲剧精神。她运用新历史主义描绘点点滴滴的生活,从中体会世事变迁的苍凉和人生的无奈,将个体的生存状态转化为普遍的生存体验。在世俗化生活中,拥有悲悯意识和拯救情怀、执着于精神追求的王安忆不可避免地要伴随着心灵失落和精神困惑,但她从未放弃理性思寻。这是人类的悲哀,也是抗争的悲壮。

参考文献:

[1]. 体验·表现·拯救——论王安忆小说的生命意识[D]. 陈志蓉. 安徽大学. 2004

[2]. 城市中的漂泊人生——评王安忆小说《富萍》中的女性形象[J]. 李晓.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8

[3]. 走不出的困惑[D]. 葛旭东. 河北大学. 2007

标签:;  ;  ;  ;  ;  ;  

体验·表现·拯救——论王安忆小说的生命意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