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异性效应对精神病人的影响及在心理护理中的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朱金扬[1](2021)在《基于聚焦解决模式的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创伤后成长的影响》文中认为
张梦婷[2](2021)在《基于循证构建护士主导的急性创伤性疼痛管理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在一项初步研究中,我们的研究小组发现,疼痛可能会对急性创伤患者产生一系列短期和长期的不利影响,尤其是发现了患者在急诊室中不可避免地遭受各种疼痛刺激。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循证方法制定一套适合护士在急诊临床中处理急性外伤性疼痛管理的策略,并为护理管理人员开发相关的疼痛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改善医院疼痛管理的质量。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文献回顾法,根据研究者所要研究内容的相关问题,检索了CINAHL、RNAO、NGC、Cochrane、Pubmed、OVID、Web of Science、EBSCO以及知网、万方等数据库,系统全面地查阅近10年来国内外急性疼痛治疗相关的文献,尤其是相关疼痛管理指南、专家共识及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并对文献的质量进行评价,以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初步构建出急性创伤患者的疼痛管理策略。并通过德尔菲法(Delphi),遴选了急危重症领域的护理管理者、急诊专科护士、120和急诊科的医护专家32位,经过两轮函询,对各条目疼痛策略的重要性和操作性进行评价,结合专家意见,对策略进行修订整理,使用专家的积极系数,专家的权威系数以及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等指标对两次专家协商的可靠性和代表性进行统计分析以评审和组织该策略。研究结果:本研究构建了一套由护士主导的急性创伤性疼痛管理策略,其中包括评估、干预和团队管理三个维度29项措施的管理策略。并经过统计学分析,两轮专家咨询的积极系数分别是94.1%和100%,专家的权威系数分别为0.84和0.86,第一轮专家协调系数W为0.34、0.32,显着性检验结果提示P<0.001;第二轮专家协调系数W为0.46、0.47,显着性检验结果提示P<0.001。研究结论:基于循证构建了一套涵盖评估、干预和团队管理三个维度的29项措施的由护士主导的急性创伤性疼痛管理策略。其中干预措施包括评估时机、评估工具、评估疼痛患者的非语言表现、由麻醉师和医生评估后的药物干预措施,心理护理、冷热疗法等非药物干预措施以及团队管理等内容。专家信函查询的积极系数,权威系数以及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证明,专家信函查询是非常有代表性和可靠的。
梁丽霞[3](2021)在《PCI术后患者家庭关怀与应对方式、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明确PCI术后患者家庭关怀与应对方式、主观幸福感现状。2分析PCI术后患者家庭关怀与应对方式、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关系。方法2019年11月~2020年10月,选取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264例PCI术后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工具为一般情况调查表、家庭关怀度指数量表、医学应对问卷及总体幸福感量表,分别用于评估患者的一般情况、家庭功能、应对方式及主观幸福感。采用SPSS 24.0对数据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定义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 PCI术后患者家庭关怀现况本研究共回收有效问卷242份,有效率为91.67%。PCI术后患者家庭关怀总分为(7.59±2.24)分,家庭功能良好,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分别为情感度(1.58±0.54)分、亲密度(1.55±0.60)分、适应度(1.50±0.62)分、成长度(1.49±0.65)分、合作度(1.47±0.60)分。2 PCI术后患者应对方式现况PCI术后患者三种应对方式得分由高到低分别为面对(20.03±3.78)分、回避(16.49±2.70)分、屈服(10.42±2.01)分。PCI术后患者回避、屈服得分高于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PCI术后患者主观幸福感现况PCI术后患者主观幸福感总分为(73.31±11.63)分,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分别为忧郁或愉快的心境(18.22±3.87)分、精力(17.35±3.51)分、松弛与紧张(15.79±3.88)分、对情感与行为的控制(11.67±2.25)分、对健康的担心(7.13±2.53)分、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3.16±0.89)分。4 PCI术后患者主观幸福感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PCI术后患者的性别、人均月收入、回避、屈服、面对对主观幸福感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 PCI术后患者家庭关怀与应对方式、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分析PCI术后患者家庭关怀与面对的应对方式呈正相关(r=0.194,P<0.01)、与屈服(r=-0.214,P<0.01)和回避的应对方式(r=-0.132,P<0.05)呈负相关;家庭关怀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r=0.196,P<0.01);面对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r=0.354,P<0.01),屈服、回避的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r=-0.364,-0.306,P<0.01)。6应对方式在PCI术后患者家庭关怀与主观幸福感的中介作用分析在PCI术后患者群体中,家庭关怀可直接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也可以通过面对、屈服或回避的应对方式间接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且男性获得的家庭关怀要多于女性。结论1 PCI术后患者家庭功能良好;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大多数患者都会采用面对的应对方式,其次是回避、屈服。2 PCI术后患者的性别、人均月收入、面对、回避、屈服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3 PCI术后患者家庭关怀与面对应对方式呈正相关、与屈服应对方式和回避应对方式呈负相关;家庭关怀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面对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屈服、回避的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家庭关怀和面对对主观幸福感有正向预测作用,屈服和回避的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有负向预测作用。4应对方式在PCI术后患者家庭关怀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男性获得的家庭关怀要多于女性。
王莹[4](2020)在《基于视觉事件相关电位探索意守对负性情绪的调节效应》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选取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意守训练作为干预方式,通过应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同步检测受试者在干预前后两个时间点,意守状态前后负性及中性刺激下的晚期正成分(Late Positive Potential,LPP)电位均值,比较不同组别受试者在不同状态下LPP电位均值的变化,以探索意守训练对负性情绪的调节效应。方法本研究将招募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在校大学生72人,按照1:1的比例用SPSS软件将受试者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组接受8周的意守训练,对照组为空白对照,在试验期间不接受任何训练。采集两组受试者两个时点刺激态1、刺激态2中,中性及负性刺激的ERP数据。以代表情绪的晚正电位LPP作为效应指标,比较分析不同组别及不同状态下在早期时间窗(400-600 ms)、中期时间窗(600-800 ms)、晚期时间窗(800-1000 ms)下,额区(F3、Fz、F4)、中央额区(FC3、FCz、FC4)、中央区(C3、Cz、C4)、中央顶区(CP3、CPz、CP4)、顶区(P3、Pz、P4)的 LPP 均值差异,探索意守操作对负性情绪的影响。对招募受试者按照有无参加12周《中医气功学》课程,并有无持续练习意守操作达120 min以上两种因素,分为有经验组、无经验组,通过比较两组意守状态前后刺激LPP均值的差异性,以分析经验因素下意守对负性情绪调节的效应差异。对干预组及对照组的400-1000 ms时间窗口下额区、额中央区、中央区、中央顶区、顶区,大脑左右半球对应的导联F3-F4、FC3-FC4、C3-C4、CP3-CP4、P3-P4,刺激态1状态下的LPP均值做相关性分析,比较两组在两个时点左右脑的相关性及变化趋势,以论证意守调节负性情绪时在空间(导联)上出现的效应差异。结果1、干预组与对照组各状态刺激下两个时点LPP均值比较负性刺激:在400-600 ms时间窗,较一时点,干预组在二时点刺激1及刺激2的中央区、中央顶区、顶区LPP均值显着下降(P<0.05),对照组各脑区LPP均值显着下降(P<0.05)。在600-800 ms时间窗,干预组在刺激态1的各脑区二时点较一时点LPP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刺激态2顶区的LPP均值二时点较一时点显着下降(P<0.05),其余脑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刺激态1的额区及刺激态2的额区、额中央区二时点较一时点LPP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脑区二时点较一时点LPP均值下降(P<0.05)。在800-1000 ms时间窗,干预组在两个刺激状态下,二时点较一时点LPP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除刺激态1的额区及刺激态2的顶区LPP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脑区LPP均值二时点较一时点下降(P<0.05)。中性刺激:在400-600 ms、600-800 ms、800-1000 ms时间窗,干预组的LPP均值在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LPP均值二时点较一时点显着下降(P<0.05)。2、气功经验因素下有无经验两组在意守前后刺激下LPP均值比较负性刺激:在400-600 ms时间窗,有经验组刺激前后的LPP均值在顶区差异显着(P<0.05),无经验组LPP均值在五个脑区差异显着(P<0.05)。在600-800 ms时间窗,有经验组刺激前后的LPP均值在各脑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经验组LPP均值除顶区之外的四个脑区差异显着(P<0.05)。在800-1000 ms时间窗,有经验组各脑区在刺激前后的LPP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经验组LPP均值除顶区之外的四个脑区差异显着(P<0.05)。中性刺激:两组各状态前后其LPP均值,在各时间窗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意守调节负性情绪空间(导联)相关性分析比较①二时点,干预组在额区左右脑的相关系数最大,并呈现向顶区逐渐递减的趋势,对照组左右脑未显现出明显规律。②较一时点,干预组整体表现为左右脑相关性增强,对照组左右脑相关性减弱。结论意守训练在以额区为主增强大脑左右半球的相关性和协同性的基础上,降低对负性情绪刺激反应效应,以达到调节负性情绪的作用,而有气功经验人群消解负性情绪的作用效应更为明显。
黄琦[5](2020)在《儿童期逆境对小学生内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以及正念干预效果》文中研究指明
梁斌[6](2020)在《音乐冥想对寻常型银屑病伴焦虑患者的干预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音乐冥想对寻常型银屑病伴焦虑患者的焦虑症状、肌肉紧张程度、瘙痒程度、皮损程度、生活质量的干预效果。方法:2016年12月-2017年11月,抽取北京市某三甲医院7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5例。试验组在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进行音乐冥想治疗:研究者基于音乐冥想专业书籍,编制《寻常型银屑病伴焦虑患者音乐冥想实施方案》初稿,通过专家会议法对此方案进行修改,形成《寻常型银屑病伴焦虑患者音乐冥想实施方案》终稿;而后根据此方案培训“音乐冥想实施者”3人,由“音乐冥想实施者”依据此方案实施音乐冥想,音乐冥想时间为每天13:00~14:00时或20:00~21:00时,1次/天,40~50分钟/次,连续14天。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在两组患者入组时和干预14天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生物反馈仪、视觉模拟评分法、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调查问卷测评患者的焦虑症状、肌肉紧张程度、瘙痒程度、皮损程度、生活质量。结果:(1)68例完成全程研究,其中试验组34例,对照组34例。干预前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得分无差异。经过2周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均值为(49.44±4.44)分,低于对照组同期均值(50.65±4.6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干预后评分比较,干预后得分均低于干预前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前两组患者生物反馈测量值无差异。经过2周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生物反馈测量值均值为(11.29±2.44)分,低于对照组同期均值(13.26±1.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干预后肌电生物反馈仪测量分值低于干预前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干预后肌电生物反馈仪测量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前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无差异。经过2周干预后,试验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均值为(1.38±1.30)分,低于对照组同期均值(2.53±1.6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重度瘙痒患者试验组视觉模拟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前两组患者“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评估”得分无差异,经过2周干预后,试验组患者“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评估”评分均值为(3.18±2.40)分,对照组为(4.56±3.47)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评分均低于自身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皮损患者试验组PAS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干预前两组患者“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调查问卷”得分无差异。经过2周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调查问卷”评分均值为(9.03±2.69)分,对照组为(10.47±3.99)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评分均低于自身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期2周的音乐冥想可改善寻常型银屑病伴焦虑患者的焦虑症状、肌肉紧张程度,促进身体放松,同时,瘙痒症状的改善也较为明显。但是,音乐冥想没有改善此类患者的皮损程度及生活质量。集音乐和冥想为一身的音乐冥想具有良好的缓解寻常型银屑病伴焦虑患者焦虑,改善症状等作用,为身心性皮肤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新思路、新方法,值得在皮肤病患者心理干预领域应用。
高倩[7](2019)在《冠心病患者健康促进行为中的自我损耗效应及其干预效果评价》文中提出目的:评估冠心病患者健康促进行为水平、自我控制以及自我损耗的现状,探索自我损耗对健康促进行为执行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评价叙事疗法对冠心病患者自我损耗的影响效果,验证其对患者健康促进行为的改变,为冠心病患者临床护理以及慢性病的二级预防提供可行的实践方案。方法: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研究一为冠心病患者自我损耗效应对健康促进行为的作用机制。于2018年2月~7月在承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按入院先后顺序选取277例冠心病患者对其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损耗状态、健康促进行为水平进行问卷调查,构建冠心病患者健康促进行为执行过程的模型并使用AMOS软件Bootstrap法对其进行验证。研究二为叙事疗法对冠心病患者心理护理干预的研究,在研究一的基础上并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采用随机取样,选取164例PCI术后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n=82例)和对照组(n=8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住院治疗及心理护理,实验组实施常规住院治疗和叙事疗法心理护理,两组干预均在住院期间及出院复查时完成,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采用自我调节疲劳量表(Self-Regulatory Fatigue Scale,SRF-S)、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Ⅱ,HPLP-Ⅱ)对两组患者进行问卷评估。计量资料用((?)±s),计数资料用频数、百分比进行描述;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各变量之间关系进行分析;一般资料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比较;两组患者的自我损耗、健康促进行为总分及各维度之间的差异,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比较差值后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运用SPSS22.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研究一冠心病患者自我损耗效应对健康促进行为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1.冠心病患者自我控制总均分(57.71±5.93)分,自我损耗总均分(46.34±6.27)分,健康促进行为总均分(112.21±12.12)分;2.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医疗付费方式、照顾者、合并症的冠心病患者的健康促进行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文化程度、职业、居住地、家庭人均收入的患者,健康促进行为有差异(P<0.05);3.冠心病患者自我控制与自我损耗之间呈负相关(r=-0.678~-0.125,P<0.05),患者自我控制与健康促进行为之间呈正相关(r=0.115~0.353,P<0.05),患者自我损耗与健康促进行为之间呈负相关关系(r=-0.700~-0.112,P<0.05);4.结构方程模型分析(1)自我控制的冲动系统和控制系统正向预测健康促进行为水平,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35(P<0.001)和0.38(P<0.043);(2)自我控制中冲动系统直接负向预测自我损耗,标准化路径系数-0.81(P<0.001);控制系统直接负向预测自我损耗,标准化路径系数-0.19(P<0.002);(3)自我损耗直接负向预测健康促进行为水平,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39(P<0.049);(4)冠心病患者自我控制以自我损耗为中介变量间接正向预测健康促进行为水平,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39*-0.81=0.32(冲动系统)和-0.39*-0.19=0.07(控制系统),自我控制对健康促进行为水平的总效应分别为0.32+0.35=0.67(冲动系统)和0.07+0.38=0.45(控制系统),表明自我损耗在自我控制对健康促进行为水平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其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47.76%(冲动系统)和15.6%(控制系统)。研究二叙事疗法对PCI术后冠心病患者健康促进行为及自我损耗效应干预的效果评价结果显示: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1~0.830),两组资料均衡可比(P>0.05);2.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健康促进行为总分及各维度比较无显着差异(t=-2.582~2.264,P>0.05)。干预后,两组健康促进行为总分及人际关系、健康责任、营养、体育运动、压力管理和精神成长各维度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895~1.042,P<0.05);3.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自我损耗总分及各维度比较无明显差异,(t=0.186~1.691,P>0.05)。干预后,两组在SRF-S量表各维度及总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00~7.660,P<0.05);4.经干预之后,两组患者的健康促进行为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对照组在健康促进行为总分及人际关系、健康责任、营养、体育运动各维度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811~-4.790,P<0.05);实验组在健康促进行为总分及人际关系、健康责任、营养、压力管理、体育运动、精神成长各维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880~2.265,P<0.05);5.对照组在干预前后自我损耗总分及各维度相比较无明显差异,(t=-0.723~1.332,P>0.05);实验组在干预后自我损耗总分及各维度的得分显着低于干预前(t=6.113~15.707,P<0.05)。结论:1.冠心病患者健康促进行为在一般水平上,患者均处于自我损耗状态;2.自我损耗在自我控制与健康促进行为两者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即冠心病患者在疾病管理中,当启动自我控制,处于自我损耗状态的患者健康促进行为水平下降。3.应用叙事疗法对冠心病患者进行疾病管理,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通过减轻患者自我损耗,增强了患者对疾病管理控制能力,帮助他们自主形成健康促进行为的生活方式。同时,叙事疗法也帮助患者对疾病、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患者更加积极主动的应对各种疾病危险因素,采纳健康促进行为。
韩凤珍[8](2015)在《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医院专业治疗、护理、社区康复于一体的管理模式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运用以医院专业治疗、护理、社区康复健康指导于一体的社区精神分裂症干预模式的效果,为开展社区精神分裂症康复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将临床"痊愈"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分为研究组(42例)和对照组(38例),研究组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的精神病防治点,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医院专业治疗、护理、社区康复健康指导,观察时间为1年。对照组实施自我护理措施,给予常规形式的社区医疗护理干预。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社会功能缺陷筛查量表(SDSS)、复发率进行效果评估。结果出院时,两组PANSS和SDSS总分评定无明显差异(P>0.05),出院6个月、9个月及1年后,研究组患者PANSS和SDSS总分以及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医院专业治疗、护理、社区康复健康指导能够稳定患者病情,改善其社会功能,降低复发,对促进患者良好康复具有积极的作用。
王晓莉[9](2013)在《群组看病管理模式在社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群组看病管理模式在社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8例住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抛硬币分组法随机分为干预组(44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实施自我管理模式,不给予任何方式的社区医疗干预措施,干预组患者实施群组看病管理模式,干预时间为1年。于干预前和干预3、6、9、12个月末,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量表(LiHFe)以及再住院率评定两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组与对照组SCL-90、LiHFe干预前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SCL-90总分、LiHFe总分及再住院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对社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群组看病管理模式能够提高患者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减少复发。
吴春荣,高彩凤,吴英铎[10](2012)在《群组看病管理模式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效果》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群组看病管理模式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效果,为开展社区精神分裂症康复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将临床"痊愈"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60例按抛硬币分组法随机分为研究组(84例)和对照组(76例),研究组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的精神病防治点,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群组看病管理模式,观察时间为1年;对照组实施自我护理模式,不给予任何形式的社区医疗护理干预。干预前后,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服药依从性、社会功能缺陷筛查量表(SDSS)、综合生活质量评定问卷(GQOLI-74)以及复发率进行效果评估。结果干预前(出院时),两组PANSS、SDSS和GQOLI-74评定无明显差异(P>0.05),出院6个月、9个月及1年后,研究组PANSS,SDSS总分以及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服药依从性、GQOLI-74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群组看病管理模式能够稳定患者病情,改善社会功能,提高遵医行为和生活质量,降低复发,对促进患者良好康复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异性效应对精神病人的影响及在心理护理中的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异性效应对精神病人的影响及在心理护理中的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循证构建护士主导的急性创伤性疼痛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急性创伤性疼痛国外研究现状 |
1.2.2 急性创伤性疼痛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概念 |
2.1 循证护理 |
2.2 急性创伤性疼痛 |
2.3 德尔菲法 |
3 基于循证初步构建护士主导的急性创伤性疼痛管理策略 |
3.1 系统评价法 |
3.1.1 指南的检索策略 |
3.1.2 指南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准则 |
3.1.3 指南搜索路径的概述 |
3.1.4 制定搜索策略,原始文献以及系统评价的检索 |
3.1.5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3.1.6 文献的检索路径总结 |
3.2 循证结果 |
3.2.1 文献特征分析 |
3.2.2 文献资料的提取与分析 |
3.2.3 文献证据循证结果 |
4 使用德尔菲法进行两次专家咨询 |
4.1 专家咨询法 |
4.2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
4.3 形成专家函询问卷 |
4.4 选择函询专家 |
4.4.1 选择问卷咨询专家时应遵循的两个基本原则 |
4.4.2 函询专家的纳入标准 |
4.5 本研究使用德尔菲法的实施细则 |
4.6 统计学方法 |
4.6.1 专家积极系数 |
4.6.2 专家意见权威系数 |
4.6.3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
5 研究结果 |
5.1 两次咨询专家的结构分析 |
5.2 两次专家咨询结果 |
5.2.1 第一次专家咨询统计学结果 |
5.2.2 第二次专家咨询统计学结果 |
5.3 专家积极系数函询结果 |
5.4 专家意见权威系数函询结果 |
5.5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统计结果 |
5.6 最终形成护士主导的急性创伤性疼痛管理策略 |
6 讨论 |
6.1 构建护士主导的急性创伤性疼痛管理策略的临床研究意义 |
6.2 本课题研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分析 |
6.2.1 对纳入文献的分析 |
6.2.2 文献的证据提取 |
6.2.3 各条目的循证资料分析 |
6.3 函询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
6.3.1 专家代表性 |
6.3.2 专家积极性 |
6.3.3 专家权威性 |
6.3.4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 |
6.3.5 专家意见协调性 |
6.4 对确立护士主导的急性创伤性疼痛管理策略的讨论与分析 |
6.4.1 删除条目 |
6.4.2 修改条目 |
7 结论及后续研究意义 |
7.1 结论 |
7.2 这项研究的缺点和后续研究的建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急性创伤性疼痛控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3)PCI术后患者家庭关怀与应对方式、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对象和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工具 |
3 伦理原则 |
4 统计分析方法 |
5 技术路线 |
6 质量控制 |
结果 |
1 调查问卷完成情况 |
2 PCI术后患者一般资料情况 |
3 PCI术后患者家庭关怀现况 |
4 PCI术后患者应对方式现况 |
5 PCI术后患者主观幸福感现况 |
6 PCI术后患者一般资料情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
7 PCI术后患者家庭关怀与应对方式、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分析 |
8 PCI术后患者主观幸福感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
9 PCI术后患者应对方式在家庭关怀和主观幸福感中的中介作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慢性病患者家庭功能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4)基于视觉事件相关电位探索意守对负性情绪的调节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负性情绪的形成、危害及干预现状 |
引言 |
1 负性情绪的形成 |
2 危害及人群特征 |
3 干预概况与分析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气功相关技术调节情绪的测量方法概况 |
引言 |
1 主观测量与评价 |
2 EEG/ERP测量 |
3 其他测量方法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
1 对象 |
1.1 对象来源 |
1.2 选择标准 |
2 方法 |
2.1 受试者招募 |
2.2 样本量 |
2.3 分组 |
2.4 干预方案 |
3 仪器与环境 |
3.1 仪器 |
3.2 材料 |
3.3 环境 |
3.4 流程 |
4 记录与分析 |
4.1 数据采集 |
4.2 离线分析 |
4.3 统计分析 |
5 技术路线图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结果一 两组不同时点各脑区LPP均值比较 |
1 基线资料 |
2 两组不同时点各脑区LPP均值比较 |
3 小结 |
结果二 练功经验对意守调节负性情绪作用效应的影响 |
1 两组意守前后刺激状态的LPP均值比较 |
2 小结 |
结果三 两组左右脑区导联间LPP均值的相关性分析 |
第四部分 讨论分析 |
1 负性情绪与七情内伤 |
2 意守对负性情绪的调节效应分析 |
3 经验因素下意守对情绪状态调节作用分析 |
4 意守训练对左右脑功能协同性影响 |
第五部分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音乐冥想对寻常型银屑病伴焦虑患者的干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寻常型银屑病概述 |
二、银屑病患者的心理状态 |
三、音乐治疗等心理干预在慢性病中的应用 |
四、研究意义 |
五、研究目的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前言 |
第三章 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设计 |
二、研究对象 |
三、样本量估计 |
四、研究方法 |
五、评价指标 |
六、资料收集方法 |
七、统计学方法 |
八、干预阶段研究方案流程 |
九、质量控制 |
十、伦理学审查 |
第四章 结果 |
一、患者一般资料 |
二、两组患者焦虑症状比较 |
三、两组患者肌肉紧张程度比较 |
四、两组患者瘙痒程度比较 |
五、两组患者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比较 |
六、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
第五章 讨论 |
一、音乐冥想可改善寻常型银屑病伴焦虑患者的焦虑症状 |
二、音乐冥想可改善寻常型银屑病伴焦虑患者的肌肉紧张程度 |
三、音乐冥想可改善寻常型银屑病伴焦虑患者的瘙痒症状 |
四、音乐冥想没有改善寻常型银屑病伴焦虑患者皮损的严重程度 |
五、音乐冥想没有改善寻常型银屑病伴焦虑患者的生活质量 |
第六章 结语 |
一、结论 |
二、本研究的局限性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冠心病患者健康促进行为中的自我损耗效应及其干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
1 冠心病健康促进行为的相关研究 |
2 自我控制与自我损耗的相关研究 |
3 叙事疗法的相关研究 |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内容 |
3 研究假设 |
4 研究设计 |
5 研究意义 |
第三部分 研究一:冠心病患者的自我损耗现状及其对健康促进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对象与方法 |
3 质量控制 |
4 伦理原则 |
5 结果 |
6 讨论 |
第四部分 研究二:叙事疗法对PCI术后患者健康促进行为及自我损耗效应的干预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对象与方法 |
3 质量控制 |
4 伦理原则 |
5 结果 |
6 讨论 |
第五部分 结论 |
1 主要研究结论 |
2 创新点 |
3 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知情同意书 |
附录2:问卷 |
附录3:伦理委员会审查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群组看病管理模式在社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 |
1.2 方法 |
1.2.1 实施办法 |
1.2.1.1 建立防治康复网络点 |
1.2.1.2 患者的登记及随机分组 |
1.2.1.3 制定和落实综合干预管理内容及要求 |
1.2.1.4 制定综合干预管理方法 |
1.2.2 研究工具 |
1.2.3 评定时间 |
1.2.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干预前后LiHFe、SCL-90总分评分比较 |
2.2 两组干预前后LiHFe、SCL-90变化值评分比较 |
2.3 干预组与对照组再住院率比较 |
3 讨论 |
四、异性效应对精神病人的影响及在心理护理中的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聚焦解决模式的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创伤后成长的影响[D]. 朱金扬.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2]基于循证构建护士主导的急性创伤性疼痛管理策略研究[D]. 张梦婷.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1)
- [3]PCI术后患者家庭关怀与应对方式、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研究[D]. 梁丽霞.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4]基于视觉事件相关电位探索意守对负性情绪的调节效应[D]. 王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儿童期逆境对小学生内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以及正念干预效果[D]. 黄琦. 深圳大学, 2020
- [6]音乐冥想对寻常型银屑病伴焦虑患者的干预效果研究[D]. 梁斌.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冠心病患者健康促进行为中的自我损耗效应及其干预效果评价[D]. 高倩. 承德医学院, 2019(02)
- [8]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医院专业治疗、护理、社区康复于一体的管理模式的效果研究[J]. 韩凤珍.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5(15)
- [9]群组看病管理模式在社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 王晓莉. 中国民康医学, 2013(08)
- [10]群组看病管理模式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效果[J]. 吴春荣,高彩凤,吴英铎.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