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针对山洪灾害临界雨量单一值预警预报精度偏低问题,将雨型不确定性纳入考虑范围之内,依据基因变异原理,提出了种群雨型生成方法,并将HEC-HMS模型引入到临界雨量计算模型,计算了新县流域6 h临界雨量阈值空间,绘制了R-G-H临界雨量预警图,从概念-物理机制-分析判断-发布预警对山洪预警工作进行了系统梳理。结果表明:研究区GP,6雨型种群对应临界雨量阈值空间为84~161 mm,最大变幅为91.7%;随着主变异基因位置gr的后移,临界雨量呈现出逐渐减小趋势;G5雨型集不易控制,致灾情景多变,临界雨量最大变幅为24.5%;在Pa=0.2Wm、Pa=0.5Wm、Pa=0.8Wm时,研究区6 h临界雨量阈值空间分别为100~161 mm、96~145 mm、84~121 mm。通过对成灾情景的识别,选择合理阈值发布预警信息,可有效提高山洪灾害预警精度。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原文林,宋汉振,刘美琪
关键词: 雨型种群,基因变异,临界雨量,山洪灾害
来源: 水利水电技术 2019年07期
年度: 2019
分类: 工程科技Ⅱ辑,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安全科学与灾害防治,水利水电工程
单位: 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779229),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2016GGJS-004)
分类号: TV87;X43
DOI: 10.13928/j.cnki.wrahe.2019.07.009
页码: 70-79
总页数: 10
文件大小: 2967K
下载量: 152
相关论文文献
- [1].会泽县山洪灾害成因与对策[J]. 珠江现代建设 2013(05)
- [2].宜宾县山洪灾害调查实践[J]. 水资源研究 2015(06)
- [3].山洪灾害评价成果检验复核——以安徽歙县霞坑镇为例[J]. 中国防汛抗旱 2019(12)
- [4].运城市山洪灾害防御体系运行管理问题与对策[J]. 山西水利 2020(01)
- [5].如何预防山洪灾害[J]. 消防界(电子版) 2020(15)
- [6].山洪灾害防御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探索[J].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0(15)
- [7].丹东市山洪灾害风险评估[J]. 地下水 2020(05)
- [8].面向山洪灾害防御的山区城镇规划技术标准与规划模式探讨[J]. 广西城镇建设 2020(09)
- [9].超短波在山区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中的应用[J]. 甘肃科技 2018(21)
- [10].江西省铅山河流域山洪灾害风险区划[J]. 水电能源科学 2018(12)
- [11].建国以来中国山洪灾害时空演变格局及驱动因素分析[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9(02)
- [12].2015年中国山洪灾害特点及减灾效益分析[J]. 人民黄河 2019(01)
- [13].五大成果助力山洪灾害防治水平再升级——全国山洪灾害调查评价项目成果纵览[J]. 中国水利 2019(03)
- [14].河南省历史山洪灾害分布特征研究[J]. 中国防汛抗旱 2019(06)
- [15].千河下游宝鸡陈仓段山洪灾害分析[J]. 地下水 2019(06)
- [16].中国历史山洪灾害分布特征研究[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7(12)
- [17].山洪灾害分析评价计算方法验证[J].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7(12)
- [18].重庆市山洪灾害空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J]. 人民长江 2018(01)
- [19].我国与美国、日本山洪灾害现状及防治对比[J]. 人民长江 2018(04)
- [20].山洪灾害调查与评价数据处理探析[J]. 东北水利水电 2018(04)
- [21].全国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验收会在京召开[J]. 中国水利 2018(14)
- [22].云南省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概述[J]. 中国防汛抗旱 2018(06)
- [23].辽宁省山洪灾害信息移动巡查系统研发与应用[J]. 中国防汛抗旱 2018(07)
- [24].四川省山洪灾害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8(10)
- [25].中国山洪灾害防御关键技术[J]. 水利学报 2018(09)
- [26].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关键技术与集成示范研究构想和成果展望[J]. 工程科学与技术 2018(05)
- [27].日本九州北部2017年7月暴雨山洪灾害反思及其对我国的借鉴[J]. 中国防汛抗旱 2018(11)
- [28].中国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关键技术及应用[J]. 中国防汛抗旱 2018(11)
- [29].山洪灾害预警研究进展与展望[J]. 水力发电学报 2018(11)
- [30].四川 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结合 提升山洪灾害防御能力[J]. 中国水利 20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