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耕作土壤论文_高晓霞,杜慧平,赵瑞芬

导读:本文包含了不同耕作土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吉林省,养分,孝义市,黑钙土,表土,复合体。

不同耕作土壤论文文献综述

高晓霞,杜慧平,赵瑞芬[1](2015)在《孝义市不同种植方式耕作土壤养分状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孝义市测土配方施肥土壤肥力调查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种植方式的土壤,系统地分析了其有机质、全氮等8种养分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农田耕作土壤养分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是速效钾,最小的是碱解氮;不同种植方式的土壤其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微量元素有效铁、锰、铜和锌含量差异显着;玉米地和蔬菜地土壤养分含量较高于其他种植方式,农作物核桃间作显着降低了土壤中钾的含量。(本文来源于《天津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12期)

王淼,王继华,张雪萍,周小倩[2](2015)在《黑龙江省不同纬度耕作土壤中可培养细菌群落结构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微生物作为土壤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土壤细菌占土壤微生物的90%以上。该研究采用传统稀释涂布培养法研究塔河、带岭、帽儿山3个不同纬度耕作土壤中可培养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结果表明:不同地区耕作土壤可培养细菌数量大小顺序为塔河>带岭>帽儿山。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固氮菌属(Azotobacte)为塔河、带岭及帽儿山样地土壤中共同的优势菌属。3个样地之间的多样性水平存在差异,其中帽儿山样地耕作土壤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指数(H'=1.84)、丰富度指数(R=1.86)最高,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之间的密切关系可以反映微生物群落特征具有一致性。微生物类群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帽儿山样地与塔河样地相似性较高,与带岭样地相似性较低。典型相关关系分析排序轴前两轴分别解释了塔河、带岭及帽儿山样地耕作土壤可培养细菌变异的76.3%、71.8%和89.9%,且3个样地CCA排序轴1均与总氮(TN)显着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9、0.74和0.99),与速效钾(AK)显着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2、0.70和-0.65)。由此可知,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是由各理化性质共同作用形成的。(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16期)

刘瑞[3](2014)在《不同类型耕作土壤可剥离厚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行有效的耕地表土剥离,以安徽省为调查区域,主要调查的土壤类型有淮河平原区的黑姜土、黄姜土、白姜土、面砂土、两合土、淤土,江淮丘陵区的李岗马肝土、马肝田、黄白土田,沿江平原区的潮砂泥田、菜园泥骨土,皖南丘陵山地的泥质田、紫砂泥田。研究表明,淮河平原区耕种土壤砂姜黑土的耕作层厚度为15~20 cm,土壤可剥离的厚度为20~25 cm;淮河平原耕种土壤潮土的耕作层厚度为15~20 cm,土壤可剥离的厚度为30~40 cm;江淮丘陵区耕种土壤的平均耕作层厚度为15~20 cm,土壤可剥离的厚度为25~30cm;沿江平原区耕种土壤的平均耕作层厚度为15~20 cm,土壤可剥离的厚度为25~35 cm;皖南丘陵山地耕种土壤的平均耕作层厚度为15~20 cm,土壤可剥离的厚度为20~25 cm。(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24期)

程程[4](2014)在《吉林省主要耕作土壤不同组分复合体粘粒矿物组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野外调查、土壤采样、室内研究及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吉林省耕作黑土、黑钙土及白浆土为研究对象,对吉林耕作黑土、黑钙土及白浆土的粘粒级复合体的粘粒矿物组成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黑土、黑钙土及白浆土中的各组复合体含量的平均值得出黑土、黑钙土及白浆土中叁组复合体相对含量的变化规律:叁种土样的复合体相对含量的平均值呈现黑土(43.61g.kg-1)>白浆土(43.18g.kg-1)>黑钙土(12.89g.kg-1)的规律;水分散组的平均值呈现黑土(28.7g.kg-1)>白浆土(24.71g.kg-1)>黑钙土(6.08g.kg-1)的规律;钠质分散组的平均值呈现黑土(11.46g.kg-1)>白浆土(9.65g.kg-1)>黑钙土(9.62g.kg-1)的规律;超声分散组的平均值呈现白浆土(9.62g.kg-1)>黑土(3.39g.kg-1)>黑钙土(1.27g.kg-1)的规律。黑钙土粘粒级复合体的总量(9.16g.kg-1-15.25g.kg-1)和白浆土粘粒级复合体的总量(41.30g.kg-1-47.15g.kg-1)的含量变化幅度较大,黑土粘粒级复合体的总量(42.35g.kg-1-46.50g.kg-1)变化幅度较小。叁种土壤中不同组分的粘粒级复合体含量与土壤PH值、CEC及有机质等土壤性质有紧密联系。(2)采用了两种分析方法:X射线衍射仪、红外光谱对黑土、黑钙土及白浆土中各组粘粒级复合体的粘粒矿物组成进行分析:黑土胶散复合体中粘粒矿物组成程现出蒙脱石(水分散组>超声分散组>钠质分散组)、伊利石(水分散组>超声分散组>钠质分散组)、高岭石(水分散组>钠质分散组>超声分散组)及蛭石(钠质分散组>水分散组>超声分散组)的规律,说明黑土中大部分粘粒矿物集中在水分散复合体中,减少水分散组复合体的含量,将对黑土污染物的输出具有重要意义。黑钙土不同组分粘粒级复合体中的粘粒矿物组成呈现出以下规律:蒙脱石(水分散组>钠质分散组>超声分散组)、伊利石(超声分散组>钠质分散组>水分散组)、高岭石(4%-6%)和蛭石(1%-3%)。白浆土胶散复合体中的蒙脱石(水分散组>钠质分散组>超声分散组)、伊利石(水分散组=超声分散组>钠质分散组)等粘粒矿物的含量及不含蛭石说明吉林省白浆土风化程度比吉林省其他两类土壤较慢,土壤粘粒矿物变化趋势较为缓慢,但土壤环境也在逐渐恶化。从叁组复合体的粘粒矿物组成来看,水分散组复合体的蒙脱石含量均占有较高比例,说明了叁种土壤的蒙脱石将集中分布在水分散组。蒙脱石颗粒较微细、具有较高的阳离子交换量和较大的内外表面,可与环境进行较频繁的物质能量交换。由此,进一步说明水分散组与环境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活跃性。(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陈志凡,赵烨,郭廷忠,王水锋,田青[5](2013)在《北京市不同区位耕作土壤中重金属总量与形态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集北京市不同区位(中心城区、近郊平原、远郊平原)的代表性耕作土壤-麦粒匹配样品23组,分析不同人类活动强度影响下耕作土壤中重金属(Cd、Cu、Zn、Pb)全量、赋存形态以及生物有效性,并探讨其来源差异与健康风险.结果表明:①频繁的交通活动与工业释放致使中心城区(Pb平均含量为35.59 mg·kg-1)土壤呈现出较为明显的Pb富集特征,而长期污水灌溉等农业活动导致了近郊平原局部土壤重金属的明显积累.②土壤中Cu、Zn和Pb主要以残余态(35%~75%)与有机结合态(23%~53%)形式存在,其次是铁锰氧化态(1%~19%),而碳酸盐结合态(n.d.~5%)与离子交换态(n.d.~2%)含量非常少.Pb、Zn和Cu的生物可利用性从中心城区到近郊平原、远郊平原逐渐下降,Cd则呈相反的趋势.近远郊土壤中Cd的离子交换态(13%~31%)与碳酸盐结合态(11%~27%)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在4种重金属中生物可利用性最高.③Cd与Zn在麦粒中的含量与土壤中金属的铁锰氧化态含量正相关(P<0.05,r为0.43~0.57);④种植于中心城区与近郊土壤上的小麦籽粒中部分Zn、Pb含量超出了WHO限值,对当地居民健康构成潜在风险.(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3年06期)

陈保青[6](2013)在《长期不同耕作土壤有机氮差异及当季还田秸秆对其矿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保护性耕作和常规耕作对土壤各形态有机氮的长期效应,当季还田秸秆在两种土壤背景下,通过自身氮素矿化和激发效应对土壤总有机氮矿化的短期影响效果,不仅可为生产实践中确定合理施肥量提供技术依据,而且可从理论上明确当季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氮矿化影响的途径。本研究在连续20年保护性耕作和常规耕作的土壤基础上,采用常规测试和同位素示踪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长期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各种形态有机氮含量的影响长期(20年)保护性耕作在表层0-10cm土层的全氮含量,活性氮库(MBN),中间体氮库(PON)和易矿化氮库(酸解铵态氮和氨基酸态氮)含量均显着高于常规耕作:其中0-5cm保护性耕作比常规耕作的全氮提高72.86%,微生物量氮提高205.26%,颗粒性有机氮提高了117.26%,易矿化的酸解氨基酸态氮提高了24.79%,酸解铵态氮壤高92.75%;5-10cm保护性耕作比常规耕作全氮提高76.03%,颗粒性有机氮提高107.74%,酸解氨基酸态氮提高31.43%,酸解铵态氮提高51.52%。上述各形态有机氮含量的提高,为有机氮矿化提供了更多的物质来源。对10-60cm深层土壤的影响较小,但全氮、氨基酸态氮相比于常规耕作有降低的趋势。2.当季还田秸秆对两种耕作土壤基础总有机氮矿化的影响结果通过秸秆还田后保护性耕作和常规耕作两种土壤总有机氮矿化速率的对比研究发现,在田间生产条件下进行秸秆还田,当季还田秸秆能够促进保护性耕作土壤总有机氮的矿化,但是对于0-60cm各层土壤的促进效果有所不同,其中0-10cm,10-30cm和30-60cm的促进程度分别为147.27%,51.40%和25.00%。当季还田秸秆对常规耕作土壤氮素矿化的影响与保护性耕作相反,当季还田秸秆对0-10cm,10-30cm和30-60cm土层的土壤氮素矿化抑制程度分别为70.64%,20.00%和7.92%。3.当季还田秸秆对两种耕作土壤基础有机氮矿化的影响机理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两种耕作土壤按田间生产条件进行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为地表覆盖,常规耕作为混入0-20cm土壤)的研究结果证明,当季还田秸秆氮矿化对于土壤总有机氮矿化速率的影响很小,而激发效应对应的影响较大。证明,当季还田秸秆对土壤总有机氮的影响由秸秆自身氮素矿化和激发效应共同决定,其中激发效应起主导作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采用相同还田方式(均匀混入土壤)不同秸秆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长期保护性耕作土壤当季还田秸秆对土壤总有机氮矿化的影响与常规耕作土壤相同,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这表明田间生产条件下秸秆还田方式的差异,是导致当季秸秆还田对两种土壤总有机氮矿化速率产生截然相反作用的主要原因。另外,研究还初步明确了,在田间生产和实验室内恒温恒湿模拟两种条件下,当季还田秸秆自身氮素矿化量和土壤总有机氮矿化随时间推演的变化动态异同点。(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3-06-06)

崔路平[7](2013)在《平山县不同耕作土壤有机质现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养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含量是评价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土壤有机质不仅是土壤养分的重要来源,同时对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保肥保水能力以及促进作物生长起着主要的作用。为了解平山县不同耕作制度条件下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现状,笔者利用平山县测土配方施肥成果资料,对不同耕作条件下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测试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为不同耕作制度的土壤培肥和土壤有机质提升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现代农村科技》期刊2013年08期)

张丁辰,蔡典雄,代快,冯宗会,张晓明[8](2013)在《旱作农田不同耕作土壤呼吸及其对水热因子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旱作农田春玉米生育期不同耕作土壤呼吸变化特征及其对水热因子的响应情况,在山西省寿阳县旱农试验基地采用红外气体分析法测定了传统耕作(CT)、少耕(RT)和免耕(NT)土壤呼吸速率,并同步测定了各土层土壤水分、温度。研究表明:在春玉米生育期内,土壤呼吸速率均呈单峰型变化趋势,峰值出现在8月;传统耕作与少耕土壤呼吸速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免耕土壤与前两者相比波动幅度较大;土壤呼吸峰值与水分、温度之间无明显相关,其余时期土壤呼吸与水分、温度因子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双因子模型较单因子模型能更好的描述土壤呼吸与水分、温度之间关系,基于水热双因子(10—20 cm)的指数-幂模型能够解释土壤呼吸变化的81%—87%(P<0.01);3种耕作土壤呼吸对水热因子协同影响的敏感性表现为CT>NT>RT。(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赵瑞芬,程滨,张强,张一弓[9](2011)在《旱作农田不同耕作土壤养分状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太原市旱作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5种耕作土壤8种养分特征。结果表明,耕作土壤养分中速效钾变异系数最大,全氮变异系数最小;不同耕作土壤全氮、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和微量元素有效铁、锰、铜和锌差异在0.05水平显着。有效磷和速效钾平均含量表现为:玉米地>麦地>大豆地>马铃薯地>谷子地,全氮、有机质和微量元素的含量表现为:玉米地>麦地>大豆地>谷子地>马铃薯地。(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18期)

王丽慧[10](2010)在《湖南省不同耕作土壤中镉铜的化学行为及其生物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比较不同水稻土中镉铜元素化学行为差异,本研究通过室内恒温吸附解吸试验,研究了湖南省叁种不同母质发育的水稻土即红黄泥、灰泥、河沙泥镉、铜的恒温吸附解吸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同时选取河潮土为供试土壤进行盆栽试验,研究探讨不同浓度重金属镉(0、0.5、1、3、8 mg/kg)和铜(0、5、20、40、80 mg/kg)单因素以及复合污染对小白菜生长发育及其品质和酶的影响,旨在为防治土壤镉铜重金属污染、保障蔬菜食用安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单一体系下,叁种水稻土中,土壤对镉铜的吸附量均以灰泥的最大,而红黄泥和河沙泥较小;红黄泥和河沙泥对镉铜的吸附量较为接近。红黄泥和河沙泥镉铜的吸附值以Freundlich方程拟合性最好,灰泥镉铜的吸附值Langmuir方程拟合度最高。叁种土壤对铜的吸附量均大于对镉的吸附量,而解吸率则相反。红黄泥和河沙泥对镉铜的解吸率大于灰泥,其中红黄泥对铜的解吸率大于河沙泥。在竞争体系下,红黄泥、灰泥、河沙泥铜的存在使镉的吸附量显着减小,镉的存在对铜的影响不大。(2)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在土壤单独添加Cd、Cu浓度范围内,小白菜地上部的含Cd量随添加Cd浓度增大而增加,增加幅度平均约为对照的400倍,添加0.5 mg/kg的Cd时,小白菜地上部的含Cd量约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0.05 mg/kg鲜重)的7倍。小白菜地上部的含Cu量随添加Cu浓度增大而增加,增加幅度平均约为对照的5倍,当添加Cu达到最大值80 mg/kg时,小白菜地上部重金属Cu含量约是对照的9倍。单一Cd、Cu污染相比,Cd的生物活性较强,比Cu更容易向地上部迁移。Cd-Cu复合处理会引起重金属Cd、Cu在小白菜中的含量提高,对食用安全的危害大于单一元素的影响。(3)小白菜的过氧化物酶活性与添加的Cd浓度呈极显着的线性正相关关系,平均为对照的1.4倍,随着添加Cu浓度增大而升高,继续增加Cu浓度,其活性又下降,但仍高于对照,平均为对照的1.5倍。Cd-Cu复合处理,其活性高于对照组,但是,土壤中添加Cu为80 mg/kg的所有复合污染处理及添加Cu为40 mg、Cd为8 mg/kg的处理,小白菜过氧化物酶活性均低于对照组。(4)土壤中单独添加8 mg/kgCd时,小白菜叶绿素含量与对照相比显着降低,降幅为2%,添加Cd≤3 mg/kg处理时,叶绿素含量增加,最大增幅为6%(添加0.5 mg/kg Cd时)。添加Cu浓度为80 mg/kg时,小白菜叶绿素含量最低,降幅为3%,添加Cu≤40 mg/kg时,叶绿素含量增加,最大增幅为9%(Cu浓度为40 mg/kg)。低浓度的Cd-Cu复合处理对小白菜叶绿素生成有促进作用,高浓度的Cd-Cu复合处理对其有抑制作用。(5)土壤中单独添加Cd浓度<3 mg/kg时,小白菜的地上部鲜重与对照组相比稍有增加,平均增幅为对照的5%。土壤中添加8 mg/kgCd时,小白菜的地上部鲜重与对照组相比下降,降幅为对照的4%。单独添加低浓度的Cu对小白菜生长影响不大,增幅最大的为对照的4%(Cu为5 mg/kg),高浓度Cu≥40 mg/kg对小白菜生长有抑制作用,当Cu 80 mg/kg时,小白菜鲜重最小,仅为对照的30%。低浓度复合处理对小白菜的鲜重影响不大,高浓度复合处理显着抑制小白菜生长,其中Cd8Cu80处理对小白菜鲜重影响最显着,比对照(Cd0Cu0)鲜重减少87%。(6)当土壤中添加Cd浓度为8 mg/kg时,小白菜叶面积与对照相比减少约20%,其他浓度处理差异不显着;添加Cu浓度≤20 mg/kg时,小白菜叶面积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着,土壤中添加Cu≥40 mg/kg时,小白菜的叶面积显着减小,Cu为80 mg/kg时,叶面积最小,与对照组相比减少了约60%。Cd-Cu复合处理,小白菜的叶面积与Cd对照相比平均减小幅度为24%,与Cu对照相比平均减小幅度为8%。(7)单独添加Cd≤3 mg/kg和单独添加Cu<40 mg/kg处理小白菜可溶性糖与对照相比均平均增加了约13%,但添加Cu为80 mg/kg处理降低小白菜可溶性糖幅度比添加Cd为8mg/kg处理增加约10%。低浓度的Cd (<3.0 mg/kg)、Cu (<20.0 mg/kg)处理对小白菜可溶性糖的积累有促进作用,高浓度复合污染小白菜可溶性糖影响规律较复杂。(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10-06-01)

不同耕作土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土壤微生物作为土壤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土壤细菌占土壤微生物的90%以上。该研究采用传统稀释涂布培养法研究塔河、带岭、帽儿山3个不同纬度耕作土壤中可培养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结果表明:不同地区耕作土壤可培养细菌数量大小顺序为塔河>带岭>帽儿山。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固氮菌属(Azotobacte)为塔河、带岭及帽儿山样地土壤中共同的优势菌属。3个样地之间的多样性水平存在差异,其中帽儿山样地耕作土壤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指数(H'=1.84)、丰富度指数(R=1.86)最高,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之间的密切关系可以反映微生物群落特征具有一致性。微生物类群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帽儿山样地与塔河样地相似性较高,与带岭样地相似性较低。典型相关关系分析排序轴前两轴分别解释了塔河、带岭及帽儿山样地耕作土壤可培养细菌变异的76.3%、71.8%和89.9%,且3个样地CCA排序轴1均与总氮(TN)显着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9、0.74和0.99),与速效钾(AK)显着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2、0.70和-0.65)。由此可知,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是由各理化性质共同作用形成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不同耕作土壤论文参考文献

[1].高晓霞,杜慧平,赵瑞芬.孝义市不同种植方式耕作土壤养分状况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5

[2].王淼,王继华,张雪萍,周小倩.黑龙江省不同纬度耕作土壤中可培养细菌群落结构解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5

[3].刘瑞.不同类型耕作土壤可剥离厚度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

[4].程程.吉林省主要耕作土壤不同组分复合体粘粒矿物组成[D].吉林农业大学.2014

[5].陈志凡,赵烨,郭廷忠,王水锋,田青.北京市不同区位耕作土壤中重金属总量与形态分布特征[J].环境科学.2013

[6].陈保青.长期不同耕作土壤有机氮差异及当季还田秸秆对其矿化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3

[7].崔路平.平山县不同耕作土壤有机质现状分析[J].现代农村科技.2013

[8].张丁辰,蔡典雄,代快,冯宗会,张晓明.旱作农田不同耕作土壤呼吸及其对水热因子的响应[J].生态学报.2013

[9].赵瑞芬,程滨,张强,张一弓.旱作农田不同耕作土壤养分状况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

[10].王丽慧.湖南省不同耕作土壤中镉铜的化学行为及其生物效应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

论文知识图

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胡敏酸中红外光谱...3 玉米季不同耕作土壤 5 cm 深处...5 玉米季不同耕作土壤 CO4 玉米季不同耕作土壤 N研究区域位置及样点分布不同非耕作地210Pbex含量对侵蚀速率变化...

标签:;  ;  ;  ;  ;  ;  ;  

不同耕作土壤论文_高晓霞,杜慧平,赵瑞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