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令人眼花缭乱的语言(论文文献综述)
马敏[1](2021)在《贵州省历年高考语文语病试题研究》文中认为语病题是高考语文卷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的试题,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其发展至今已有数十年的历史。漫长的时间促使语病题的发展逐渐完善和稳定,呈现稳中求新的趋势。从考查点看,语病题结合了语法、语意、语用等多方面的知识,综合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本文以1978至2019年的贵州高考语文语病试题为研究对象,对贵州省历年高考语文语病题进行纵横向分析,探寻贵州高考语病试题的特点、考查内容,为学生学习语言运用提供指导性的策略。由贵州历年高考语文语病试题的分析可知,语病题的题型和分值较稳定,考查类型是考试大纲提及的语序不当、搭配不当、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结构混乱、成分残缺或赘余六大类。近年语病题的命题有变化,只对同一个句子作修改,难度看似有所降低,实则更考验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故分析贵州历年高考语病试题,对贵州中学语病教学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共三章。第一章分析了高考语病题的命题依据,然后结合试题分析了语病题的发展演变;第二章分析了贵州历年高考语病试题,从考查能力、命题情况、命题规律与趋势几方面分析了历年试题,试题分析主要梳理了语病的题型、分值、考查类型、考查频次、语料及命题规律,最后根据试题特点及学生的答题情况分析了学生失分原因;第三章根据第二章的试题分析和实践情况得出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启示,主要从积累语言知识、规范语言表达、总结规律、练习多方面提出了语病试题的教学方法和高考应对策略。
梁壮[2](2021)在《叙事、符号与知识 ——中医文化在明清白话小说中的表达》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题为“叙事、符号与知识——中医文化在明清白话小说中的表达”,意在通过叙事、符号与知识三个角度分析明清白话小说中的中医文化形式,全文分为绪论和五个章节。绪论主题为“中医文化的表达”,述明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中医文化的形成应存在两种基本形式:第一类形式是其他领域的文化现象对中医学产生影响,第二类是中医学体系与知识进入其他其他文化领域中造成影响。第二类过程的实质之一为中医内容的不同形式展现。中医文化内容则指文化理论、思想、观念与成果本身,而文化形式则指把这些思想内容加以呈现的表现形式。形式研究的一个简明思路是将文化作为文本。涉医文学是医学与文学两者互相需求、互相协助的结果,作为叙事性涉医文学,明清白话小说具有特殊价值:是中医文化总结期的见证、是中医文化的综合性平台、是贴近中医文化现实的语言表达方式。第一章为中医文化与明清白话小说的整体关系研究。明清白话小说涉医现象的繁荣说明不仅疾病无悬念地成为了文学对象,中医学和中医文化也广泛地渗透到了社会各阶层中,成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明清白话小说涉医文本有两个显着的特征:丰富但不集中、广泛但稍显重复。按照多寡详略和文章结构,可以将涉医文本分为单句式、组句式、段落式、章节式和跨章节式五类;按照所引医学内容的专业程度进行划分可以分为泛称疾病、指名论症、谈因辨机、拟构医方、书写医案五类。医学主题小说较少,有医者小说、医界小说、药物和药名小说三类。涉医文本的形成有继承和创新两种情况。文本的继承,主要是从或不同体裁或前代作品中直接改用;创新则是从积累的原始素材入手,进行素材的文学化和小说化。作者的医学背景与涉医文本风格,尤其是涉医深度有正相关关系。历史发展受到小说发展和医学发展两方面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历史发展脉络,可分为明初至明中叶、明后期至明末、清前期、清中后期、晚清五个阶段。不同类型的小说面对同样的涉医素材,会基于类型风格和读者期待风格进行类型化的处理。写入小说的中医文化内容丰富,有全面多样的疾病文化、众星拱月的诊疗文化、琳琅满目的医者文化等。第二章为明清白话小说中的疾病与医学叙事研究。小说继承了中医文化的叙事传统,一部分是史书中的医家传记,一部分则是医案记录。涉医小说在叙述方式和技巧方面值得探讨是叙事视角和叙事时间两个部分。视角有患者视角、亲属视角、医者视角和他者视角等。叙事空间上,以病床为核心的患者空间和辐射状的医者空间存在交叉,医者的身体空间对患者小空间形成了有效介入。疾病故事的线性结构可分为病前、病中、医疗、病后四个情节单元。一个成熟的涉医叙事模式,应包括:趋同的叙事功能、类似的叙事特征、叙事空间上和人物形象的接近等要素。模式的形成应经历开创、模仿、发展、最终成熟等过程,又会在内容、形式、主旨三个方向发生变异。叙事中的疾病发挥线索和隐喻两个功能;医者则承担帮助者、推动者、观察者和隐喻的功能。在叙事主题的表达上,疾病作为主人公的考验代表着困境主题,医疗直面生死,代表着拯救主题。《西游记》形成的谐趣化审美和《红楼梦》为先导的唯美主义风格代表着对中医文化审美的发扬。第三章为明清白话小说中的中医文化符号研究。文化符号学可以适用于中医文化研究之中。中医文化的符号化过程有自己的特色、脉诊的符号化是典型例子。小说中会进行进一步符号化,若没有可靠的事实依据或者受众共识,则容易失败。中医文化符号化的典型是药物。中药的符号化,可以获得次文本意义、文本意义、超文本意义三种层次的意义。具有文化意义的药物大多会在情节中发挥一定的叙事功能。这类文化符号化中药常常成为了所属功效类中药的标志性药物。鸦片类似的药物文化符号则有强烈的时代性,与时代主旋律共振,成为时代的共同文化记忆。如毒药、迷药、哑药、性药之类的特殊药物统称,亦取得了与具体药物一样的符号化程度。药名文化的核心要素是药名代码是否能被发现和理解,因此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可以用编码一解码理论来审视。白话散文中的药名文学是小说的新贡献。中医符号还可以进行临时符号化,也就是作为比喻的喻体;同时又进入了民间语言之中。第四章为明清白话小说中的中医知识表达。中医知识是在中医学理论发展和临床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也可以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中医术语为中医药学内用来表示中医药学相关概念的词语集合,对术语的运用是显性知识的特殊形式。小说以表达显性知识为主,才学小说是其典范。为了知识对接受者的顺利传达,作者往往选择做进一步解释,即对知识的评论。以知识的角度而言,中医医籍的固定体例属于一种特殊的程序化知识,小说家常对于这类中医文化形式知识的利用和表达进行仿拟。第五章为小说式表达的价值诠释和意义阐发。明清小说当然地属于明清社会在文化领域的投射,疾病与医学概莫能外,可分为具体知识的直接反映、社会关系的曲折反映、医学观念的隐含反映三种情况。中医文化可以放置到集体记忆理论之中,特定时期的医疗民俗有较强的仪式性和稳定性,是一类典型的文化记忆。叙事医学认为医疗过程具备叙事属性,普及中医叙事阅读,需要选择适合的阅读文本,应满足符合中医思维和观念、熟练运用中医语言、足够的叙事性和人文素养三个条件。明清通俗小说具有丰富的文本与多样的中医内容、丰富的叙事元素与医患视角、自然逼真的中医语言与浓厚的人文素养三个优势,具备成为中医阅读文本的条件。明清涉医小说的创作与阅读是一个完整的中医文化传播过程。将明清小说放置到传播学的框架之内可以考察小说形式对中医文化传播的积极影响和经验教训:应满足作为受传者的读者对易读性和可读性的平衡:作为媒介的小说有真实与虚构的裁量、事理情的融合、文学技巧的使用三个方面的经验:作为传播者,中医文化者应重视话语权把握,扮演好把门人的角色。
周芳[3](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的发展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村落体育表演是在独特村落地缘空间下产生,以身体动作、身体运动和身体表演为主要展现形式的民间体育活动,是中国式村落风土人情、价值观念、文化习俗和生活情趣在民族传统体育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对接乡村振兴战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本论文运用逻辑分析、田野调查、个案研究等研究方法,在对村落体育表演实践案例进行充分挖掘、整理基础上,深入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村落体育表演的实践价值、生存困境和发展路径,为完善村落体育表演理论,指导村落体育表演发展,助力健康中国和美好生活实现,加快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益参考。研究结论如下:1.村落体育表演是人类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载体,也是宗教仪式人神对话的媒介和节庆活动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村落体育表演体现了人类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具有健身健体、教育教化、娱乐健心、社会治理、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等价值;表现出表演动作模仿性、表演特色差异性和表演形式朴素性等三大特征;并按参与人员数量分为竞技对抗类、休闲娱乐类和信仰图腾类表演;按表演人数分为单人类、双人类和群体类表演;按照项目来源分为生产生活类、宗教祭祀类和军事训练类表演。2.村落体育表演呈现出表演目的由悦神祈禳转向娱人娱心、表演地点由朴素空间转向专业舞台、表演性质由全民表演转向专业表演、表演结构由完整呈现转向多元展示、表演功能由自娱自乐转向他者娱乐等变化指征,充分彰显了村落体育表演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价值。村落体育表演与乡村振兴具有互融互通关系,村落体育表演为乡村振兴提供思想基础和行动支持,以集体行动和个体行动两种方式推动乡村振兴实践;乡村振兴在村落体育表演中的现象表达主要体现在促进村落产业振兴、提升村落社会治理和加速村落文化共同体构建等层面。3.依据助力村落体育表演发展的主体差异,将村落体育表演分为精英引领型、政府推动型和自组织型。(1)袁窦村鼓子秧歌表演依靠村落精英的积极引领,袁窦村遵循“古村旅游+秧歌表演”的发展思路,将秧歌古村打造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并带动袁窦村由省级贫困村发展为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袁窦村鼓子秧歌助推乡村振兴面临经费来源渠道较为单一,经营用地难以扩大;演员年龄老化,人才断档,高层次发展受制约等困境。(2)尚寨竹马表演依靠各级政府推动,尚寨村遵循“文化景观旅游+竹马表演”的发展思路,依托遗址文物、竹马文化残存复现,重构形成省级非遗民俗村,并带动了村落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尚寨竹马助推乡村振兴面临经费来源渠道少,村民功利性较强;文化自觉性弱,权益集中化严重,日常化发展受阻等困境。(3)大梭庄舞龙表演依靠村落自组织、借助村民文化惯习、自觉意识和项目魅力,大梭庄舞龙表演实现了自我传承、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但项目带动产业振兴和文化反哺作用尚需提高。大梭庄舞龙表演助推乡村振兴面临申报非遗评选意识弱;地方政府参与度不高,政策及经费支.持不足;管理组织不稳定;与教育、经济发展结合不紧密等困境。4.精英引领型村落体育表演可通过寻求政府支持,对接社会需求,稳定精英团体,优化村落体育表演的品牌化、特色化和创新化发展。政府推动型村落体育表演可通过引导村落精英积极作为,合理开发村落体育表演文化;鼓励村落力量参与,借力村落旅游发展村落体育表演;拓展衍生产业,提高村民的文化自觉意识等优化路径。自组织型村落体育表演可通过加强自组织建设,提高村落体育表演核心竞争力;动员全员参与,筑牢村落体育表演的群众基础;获取政府帮助,提升村落体育表演的影响力等优化路径。研究提出了多元主体协同型村落体育表演类型,探讨了深化多元主体协同发展村落体育表演的理念认同、强化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的部门协同、明晰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的责任分担等机制,并提出了拓展村落体育表演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空间,加大村落体育表演组织化、日常生活化融入,延续村落体育表演制度化、谱系化非遗传承,开展村落体育表演信息化、科学化创新发展和扩大村落体育表演竞赛化、标准化项目开发等路径选择。5.研究提出了(1)政府部门联动协作,促进村落体育表演发展;(2)村落精英主动参与,加快村落体育表演文化向村落文化产业转化;(3)积极引导村落体育表演自组织内生性发展,提高自我造血、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4)提升村落村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塑造良好的村落文化氛围;(5)借助商业化、产业化发展机遇,将村落体育表演与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相结合,促进村落文化和村落体育表演的良性发展;(6)专家学者科研助力,挖掘村落体育表演的文化价值,提高村落体育表演的文化影响力等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的六大发展保障体系。
贺文鑫[4](2021)在《理据视角下英文网络语言中译研究 ——以《矛盾的互联网》为例》文中认为网络语言泛指互联网载体下使用的交际语言,其简洁幽默与背后蕴含的社会因素呈现出当代网络文化特色。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下,网络语言在日常语言交流中占据了重要地位。部分规范正向且广为流传的英汉网络语言被收录到权威词典中,成为通用词汇。本次翻译实践基于美国作家瑞安·M·米尔纳与惠特尼·菲利普斯共同撰写的《矛盾的互联网:网络上的恶作剧、古怪与敌对》(The Ambivalent Internet:Mischief,Oddity,and Antagonism Online)一书,该书运用网络语言词句撰写和举例,深入探讨了国外网络表达中暗藏的矛盾性特征。国内外网络与社会文化内核相通,但不同语言在构词表意方面微妙的差异为不断涌现的网络新词语构筑了理解门槛。按照传统翻译方法可能难以将国外网络文化还原给对其缺乏了解的目标读者,这为笔者提供了结合中文网络表达进行翻译的思路。通过对比研究笔者发现,英汉网络语言都具有简洁通俗、创新善变和社会性特征,其构词上也都表现出明显的形态理据、语义理据和社会文化等多重理据。时下很多英文网络语言缺乏精准汉译,而针对这一问题,学界中仍然缺乏深入的讨论和翻译策略研究。本文通过理据分析抽丝剥茧,以选书翻译实例为基础,提出了保留性、可读性、灵活性三大翻译原则,与追根溯源、增补删改、变音对译、同化迁移、情景补充五大翻译策略,尽可能还原文本特色,提供符合中文网络表达习惯的译文。经问卷验证,各译例在读者间取得了较高认可,展示出理据视角下翻译原则与策略的可行性。本文结合实践经验对英文网络语言的汉译方法进行探究,旨在为网络语言翻译研究添砖加瓦。选书中涉及到的各类网络语言现象也可为网络文化研究提供新的案例与素材。
刘畅[5](2021)在《对外汉语教材中的文化词语选编研究 ——以《汉语纵横·精读课本》系列为例》文中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而汉语中的文化词语是二者有机结合的切入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直接依据,学习者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科学合理地选取与编排教材中的文化词语能够对教师和汉语学习者产生有益的帮助。就目前来看,具体将文化词语与对外汉语教材结合起来的研究为数不多,涵盖一整套教材各个水平阶段的文化词语选编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本文以《汉语纵横·精读课本》系列教材中的文化词语为研究对象,以统计归纳法、对比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对对外汉语教材中文化词语的选编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在参考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文化词语的定义和分类,确立一定的判断依据,统计、分析教材初、中、高阶段文化词语的收词数量、类别分布、复现特征,同时将文化词语与《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中的文化词语作对比研究,归纳总结教材全七册文化词语的收录情况。第三部分通过文化词语在课文中的呈现形式、文化词语的释义以及文化词语的练习设置,进一步考察文化词语的编排与呈现特点,针对文化词语释义过于简单、释义不够准确等问题给出解决对策。第四部分根据研究结果,指出《汉语纵横·精读课本》文化词语选编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五点针对性改进建议,最后结合教材探讨不同类型文化词语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以期为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与使用提供有益借鉴。
史小蕾[6](2020)在《图像意识下当代寒地建筑本原解构》文中提出自工业时代,以技术为摹本的物质世界观抬头,寒地建筑的诗学正面临被工具化和审美化的两难境地:前者对功能的过分强调使寒地建筑桎梏于实用性和经济性之中,后者将寒地建筑抽象为可计算、可操作的视觉效果。在科学的不断置喙和感官的超越追求下,寒地建筑师表现出过度关注建筑形式和技术参数的意识焦虑,致使寒地建筑设计渐显一种刻意制造的倾向,在形式悖论裹挟下龃龉前行。与此同时,对寒地建筑意义和价值的探讨长期缺位,导致目前我国寒地建筑的理论系统在科学、哲学、艺术三个层面上出现混乱、迷失,缺乏体系化溯源和深刻反思。本文在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层面上,对寒地建筑本原是什么进行提问。通过分析认知寒地建筑的过程,建构了寒地建筑意识的结构,提出了结构性是寒地建筑意识延伸的根本。并且通过反观该过程,实现了对寒地建筑创作的反思。寒地建筑的本原厘析可以帮助其相关理论重新回归生活的世界,进而引导设计。图像意识,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其研究核心始终围绕在意识的结构性展开上,其内部的认知结构范式可以有效地实现通过追问图像的意义反观主体。文中将图像意识应用于寒地建筑认知中,探讨了从寒地建筑图像到寒地建筑意识的建构过程,从观者的角度阐述了建筑图像领受的方式、过程以及存在的体悟,提出了寒地建筑本原结构展开方式和展开层面,并分别从三个展开层面建构了寒地建筑意识的结构,实现了对寒地建筑的本原分解,继而以此为基质进行本原分解后地回溯式还原重构,是对寒地建筑理论及创作的反思和启发。整个研究是从寒地建筑的表观层面到内含,再返回表观层面的探讨:首先,以寒地建筑的物性本源出发,提出其本原可以从:作为直观的物——材料、作为用具的物——空间,和作为作品的物——场所,三个客体层面展开,体现了以人为认知主体、以图像-意识为认知结构范式,领受寒地建筑的不同阶段。以上综合成图像意识下的寒地建筑本原认知结构。继而,从材料直观、空间知觉和场所精神三个层面,分别建构了寒地建筑从图像到意识的认知结构:从直观的物的层面,围绕认知客体的寒地建筑材料呈现的认知结构;从用具的物的层面,围绕认知主体的寒地建筑空间知觉的认知结构;从作品的物的层面,围绕主客一体的寒地建筑场所精神的认知结构。以上实现了寒地建筑本原的分解。最后,以寒地建筑本原认知结构为基础,以客体、主体、主客一体为三个思考视角,重塑从意识到图像的思考建筑的过程,提出了寒地建筑本原分解后溯回般的材料体验、身体启示、场所综合,是从寒地建筑意识的生成反思寒地建筑。以上实现了寒地建筑本原的重构。本文将图像意识的认知范式引入寒地建筑本原研究,以从图像到意识的认知结构性为锚点,从围绕客体直观的物——材料、围绕主体用具的物——空间,以及围绕主客一体作品的物——场所三个层面,探讨了寒地建筑图像从抽象、到沉淀、再到综合的意识过程,并通过反观这一过程,实现对寒地建筑的反思。寒地建筑本原的解与构,是理解和思考寒地建筑的根本方法,为其理论发展、创新和创作提供了一种思辨模式。
鲁小冬[7](2020)在《素养为本,能力先行——高考语文全国卷语用部分“一拖三”试题评析》文中认为2018年始,高考语文全国卷"语言文字运用"部分出现了"一拖三"的设题形式,到2020年,这种设题形式已经连续使用了三年。"一拖三"的考查方式,让考查的落脚点从句子变为更大的篇章,更加突出了对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查,有助于引导学生活学活用,也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变化,看起来只是形式的变化,实际上有着深刻的学理动因,对引导教师教学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都有着建设性的意义。
林岗[8](2020)在《薛忆沩的“李尔王”——读《“李尔王”与1979》》文中认为两年前正值薛忆沩创作30年之际,我写了篇短论《飞得更远》来助兴。在我的眼里,薛忆沩是一个能飞得更远、飞得更高的作家。作家也分两类,一类是能不断"成长"的作家,另一类只能说随着岁月时光的流逝慢慢"老去"。但"老去"不是"成长",不然古人为什么会有江郎才尽之叹呢?比如现代作家里面,老舍就是一个能"成长"的作家。从插科打诨的《老张的哲学》开始走进文坛,
刘思捷[9](2020)在《屏幕电影的恐怖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技术飞速发展、媒介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数字化生存正在成为当下人类的普遍生存体验,电影艺术也将屏幕及新媒体界面纳入自身的叙事系统,并催生出诸多新型电影形态,屏幕电影由此诞生。“屏幕电影”是一种以电脑、手机等电子移动终端设备的屏幕为叙事载体,利用内聚焦视点营造沉浸体验,通过屏幕语言推动整个叙事的新型电影形态。它聚焦于当下人类的网络虚拟生活及其隐含的文化症候,大多附有恐怖的类型元素。本文拟在系统阐述屏幕电影的定义、特征等问题的基础上,以恐怖叙事为切入点,立足于叙事策略、叙事意旨及叙事风格三个方面,探究其为何能够高度适配于恐怖题材这一问题,并对其所映射出的当代文化危机予以反思。本文共五个部分。绪论提出研究目的与意义,综述研究现状,说明研究方法。第一章总览屏幕电影的基本情况;第二章分析叙事策略,从内聚焦叙事视角、封闭叙事空间、失序叙事节奏入手,论述屏幕语言如何营造逼真的恐怖感;第三章挖掘屏幕电影引发恐惧感的现实根源,通过对赛博空间阴暗面及技术恐惧的揭示,勾连起对现实生活的忧虑;第四章总述恐怖风格,从日常情境的构建与理性反思的升华两方面,分析其如何带给观影者穿梭于沉浸与游离两种审美状态间的独特观影体验。
卓瑶瑶[10](2020)在《《翻译与全球化》(第二章)翻译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是一篇翻译报告。翻译的原文为迈克尔·克罗宁(Michael Cronin)所着的《翻译与全球化》(Translation and globalization)(2003年版)第二章。这一章的内容涉及了翻译组织的当代模型,并提出了在二十一世纪译者可能扮演什么角色的问题。本翻译报告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翻译任务描述,主要介绍了翻译的背景、目标和意义。第二部分是翻译过程,包含了译前准备、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翻译后的修改。第三部分是案例分析,分析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包括在词汇层面的名词化和词义引申、句子层面的被动句和长句和篇章层面的如何完整表达作者意图。根据这些困难,译者分别使用了不同的对策去处理。最后一部分是翻译总结,主要总结了译者收获的翻译经验和翻译的不足之处。
二、令人眼花缭乱的语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令人眼花缭乱的语言(论文提纲范文)
(1)贵州省历年高考语文语病试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缘起与意义 |
二 研究现状 |
三 研究内容和方法 |
四 概念界定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高考语文语病试题的命题依据及历史演变 |
第一节 高考语病题的命题依据 |
第二节 贵州高考语病题的考查类型 |
第三节 贵州高考语文语病试题的历史演变 |
第二章 贵州省历年高考语文语病试题分析 |
第一节 贵州省历年高考语文用卷情况分析 |
第二节 贵州省历年高考语文语病试题命题情况分析 |
第三节 贵州高考语文语病试题命题规律与趋势 |
第四节 语病试题失分原因分析 |
第三章 贵州高考语病试题对高中语文教学的要求及启示 |
第一节 注重语言知识的积累 |
第二节 立足运用规范语言表达 |
第三节 总结规律精讲精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叙事、符号与知识 ——中医文化在明清白话小说中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绪论 中医文化的表达 |
第一节 中医文化的表达 |
一、中医文化的定义与形成 |
二、中医文化的主要形式:文本 |
三、中医文化的文本:从文学文本到明清小说 |
第二节 研究结构、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中医文化与明清白话小说的整体关系 |
第一节 承载中医文化的明清白话小说 |
一、明清白话小说涉医现象的繁荣 |
二、涉医文本的特征和分类 |
三、医学主题小说 |
第二节 涉医文本的生成 |
一、文本的继承和创新 |
二、作者与文本 |
三、文本的时代性与类型化 |
第三节 写入明清小说的中医文化 |
一、全面多样的疾病文化 |
二、众星拱月的诊疗文化 |
三、琳琅满目的医者文化 |
第二章 明清白话小说中的疾病与医学叙事 |
第一节 叙述形式的基本特征 |
一、中医文化的叙事传统 |
二、叙事视角与叙事时间 |
三、涉医情节的叙事空间 |
第二节 叙事结构与叙事模式的形成 |
一、涉医故事的结构特点 |
二、涉医叙事模式的要素 |
三、模式的形成和变异 |
第三节 为叙事服务的疾病与医者 |
一、疾病在叙事中的作用 |
二、医者形象的叙事功能 |
三、历史名医文化的叙事演绎 |
第四节 涉医主题与审美的呈现 |
一、疾病与困境主题: 主人公的考验 |
二、医疗与拯救主题: 直面生老病死的中医学 |
三、中医文化的审美取向 |
第三章 明清白话小说中的中医文化符号 |
第一节 中医文化符号的概念 |
一、符号与文化符号学 |
二、中医文化的符号化 |
第二节 药物与药名:中医符号的典型例证 |
一、符号化的中药 |
二、特殊药物的符号化 |
三、药名文化 |
第三节 其他中医符号现象 |
一、作为喻体的中医药文化 |
二、民间语言中的中医药 |
第四章 明清白话小说中的中医知识表达 |
第一节 中医知识 |
一、中医知识与分类 |
二、术语与中医术语 |
第二节 小说语境下的中医知识呈现 |
一、知识的显性表达 |
二、对知识的评论 |
三、对中医形式知识的仿拟 |
第五章 小说式表达的价值诠释 |
第一节 社会医疗与小说 |
一、社会的投射: 小说的医学史研究 |
二、社会关系和医疗观念的反映 |
三、民俗: 中医文化的集体记忆 |
第二节 作为叙事医学的文本 |
一、叙事医学与叙事阅读 |
二、作为中医叙事阅读文本的小说 |
第三节 中医文化传播与明清小说 |
一、受传者与反馈:读者导向 |
二、媒介的使用: 明清小说的创作经验 |
三、身为传播者: 中医文化话语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的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依据和意义 |
一、研究依据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创新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创新 |
第五节 理论基础 |
一、表演理论 |
二、社区理论 |
三、社会变迁理论 |
四、文化资本理论 |
第二章 村落体育表演论略 |
第一节 村落体育表演本体论 |
一、村落体育表演概念 |
二、村落体育表演源流 |
三、村落体育表演本质 |
第二节 村落体育表演的演进 |
一、古代社会村落体育表演 |
二、近代社会村落体育表演 |
三、当代社会村落体育表演 |
第三节 村落体育表演的分类 |
一、按照表演目的分类 |
二、按照表演人员数量分类 |
三、按照表演项目来源分类 |
第四节 村落体育表演的特征 |
一、表演动作的模仿性 |
二、表演特色的差异性 |
三、表演形式的朴素性 |
第五节 村落体育表演的价值 |
一、健身健体价值 |
二、教育教化价值 |
三、娱乐健心价值 |
四、社会治理价值 |
五、经济发展价值 |
六、文化传承价值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乡村振兴与村落体育表演的内在逻辑 |
第一节 乡村振兴战略阐释 |
一、乡村振兴发展历程 |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维度 |
第二节 乡村振兴中的村落体育表演 |
一、乡村振兴为村落体育表演提供发展环境 |
二、乡村振兴为村落体育表演提供发展契机 |
第三节 村落体育表演中的乡村振兴 |
一、村落体育表演促进乡村振兴的理论依据 |
二、村落体育表演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形式 |
三、村落体育表演中的乡村振兴现象表达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个案 |
第一节 个案选择原则与方法 |
一、个案选取原则 |
二、个案选取方法 |
第二节 个案一: 山东商河袁窦村鼓子秧歌 |
一、田野概况 |
二、袁窦村鼓子秧歌表演 |
三、袁窦村鼓子秧歌源起 |
四、社会变迁视域下的袁窦村鼓子秧歌发展历程 |
五、袁窦村鼓子秧歌的文化内涵 |
六、精英引领: 乡村振兴中袁窦村鼓子秧歌表演的路径选择 |
第三节 个案二: 山东邹城尚寨竹马 |
一、田野概况 |
二、尚寨竹马表演 |
三、尚寨竹马源起 |
四、社会变迁视域下的尚寨竹马发展历程 |
五、尚寨竹马的文化内涵 |
六、政府推动: 乡村振兴中尚寨竹马表演的路径选择 |
第四节 个案三: 山东祝阳大梭庄舞龙 |
一、田野概况 |
二、大梭庄舞龙表演 |
三、大梭庄舞龙源起 |
四、社会变迁视域下的大梭庄舞龙发展历程 |
五、大梭庄舞龙的文化内涵 |
六、自组织: 乡村振兴中大梭庄舞龙表演的路径选择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优化 |
第一节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的原则与目标 |
一、指导思想 |
二、发展目标 |
三、基本原则 |
第二节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优化设计 |
一、精英引领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优化设计 |
二、政府推动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优化设计 |
三、自组织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优化设计 |
四、多元主体协同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创设 |
第三节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运行保障 |
一、政府部门联动协作 |
二、村落精英主动参与 |
三、村落自组织积极发展 |
四、村落文化认同增强 |
五、村落文化产业发力 |
六、专家学者科研助力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4)理据视角下英文网络语言中译研究 ——以《矛盾的互联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翻译书籍 |
1.4 翻译工具 |
1.5 本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网络语言研究 |
2.1.1 网络语言及其定义 |
2.1.2 网络语言的特征 |
2.1.3 网络语言翻译研究 |
2.2 理据研究 |
2.2.1 理据的定义 |
2.2.2 理据的分类 |
2.2.3 理据与翻译 |
2.3 网络语言的理据 |
第三章 翻译原则与翻译策略 |
3.1 翻译原则 |
3.1.1 保留性原则 |
3.1.2 可读性原则 |
3.1.3 灵活性原则 |
3.2 翻译策略 |
3.2.1 追本溯源 |
3.2.2 增补删改 |
3.2.3 变音对译 |
3.2.4 同化迁移 |
3.2.5 情景补充 |
第四章 可行性调研 |
4.1 调研设计 |
4.2 调研结果 |
第五章 总结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选书网络语言词汇列表 |
附录 B 英文网络语言汉译接受度调查问卷 |
附录 C 调查问卷数据补充 |
附录 D 原文及译文 |
致谢 |
(5)对外汉语教材中的文化词语选编研究 ——以《汉语纵横·精读课本》系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一、文化词语研究现状 |
二、对外汉语教材文化词语选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对象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汉语纵横·精读课本》文化词语收录情况考察 |
第一节 文化词语的定义与分类 |
一、文化词语的定义 |
二、文化词语的分类 |
第二节 文化词语收录的影响因素及其判断标准 |
一、文化词语的词量控制 |
二、不同教学阶段文化词语的选取侧重点 |
三、文化词语的复现率与复现间隔 |
第三节 《汉语纵横·精读课本》文化词语收词情况统计 |
第四节 《汉语纵横·精读课本》文化词语收词特点分析 |
一、文化词语收词数量分析 |
二、文化词语的种类分布分析 |
三、教材与《等级划分》中文化词语的对比分析 |
四、文化词语的复现特征分析 |
第三章 《汉语纵横·精读课本》文化词语编排呈现分析 |
第一节 文化词语在课文中的呈现形式 |
一、文化词语在标题中呈现 |
二、文化词语的讲解融入到课文中 |
第二节 文化词语的释义 |
一、文化词语的释义方式 |
二、文化词语释义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
第三节 文化词语的练习设置 |
一、文化词语的练习题型 |
二、文化词语练习设置特点总结 |
第四章 《汉语纵横·精读课本》文化词语选编建议及教学思考 |
第一节 教材中文化词语的选编建议 |
一、适当调整文化词语收词数量 |
二、均衡把握文化词语的分布内容 |
三、及时更新文化词语的选取 |
四、设计多样化的文化词语练习 |
五、促进文化词语等级大纲的编写 |
第二节 教材中文化词语的教学思考 |
一、针对教师教学的思考 |
二、针对学生学习的思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图像意识下当代寒地建筑本原解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当代建筑设计的本原危机 |
1.1.2 我国寒地建筑创作所面临的困境 |
1.1.3 哲学思辨下建筑意识的理性回归 |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第2章 基于图像意识的当代寒地建筑本原解析 |
2.1 当代寒地建筑的本原思辨 |
2.1.1 建筑本原的研究发展 |
2.1.2 寒地建筑本原的展开 |
2.2 图像意识的认知理论与方法 |
2.2.1 图像意识的认知原论 |
2.2.2 作为认识论的图像意识 |
2.2.3 作为认知方法的图像意识 |
2.3 图像意识在寒地建筑本原建构中的应用 |
2.3.1 建筑本原认知与图像意识的结构性关联 |
2.3.2 基于图像意识的寒地建筑本原分解 |
2.3.3 基于图像意识的寒地建筑本原重构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直观图像下的寒地建筑材料呈现 |
3.1 叠合寒地图像的材料知觉 |
3.1.1 质料本性与质料显现 |
3.1.2 表面属性与感性经验 |
3.1.3 物质返魅与知觉氛围 |
3.2 反映寒地界面的表皮建构 |
3.2.1 围合概念与表皮界定 |
3.2.2 多维分解与表皮流动 |
3.2.3 时空关系与表皮体验 |
3.3 适于寒地肌理的秩序原生 |
3.3.1 古典秩序与人文理性 |
3.3.2 感官经验与现实理性 |
3.3.3 文化图景与行为理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身体图式下的寒地建筑空间知觉 |
4.1 基于寒冷气候的感知空间 |
4.1.1 身体的知觉 |
4.1.2 感知的统觉 |
4.1.3 意向的显现 |
4.2 基于寒地环境的行为空间 |
4.2.1 身体的定位 |
4.2.2 行为的结构 |
4.2.3 体验的再现 |
4.3 基于寒地文化的内化空间 |
4.3.1 自在的秩序 |
4.3.2 自为的秩序 |
4.3.3 自立的秩序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本原存在下的寒地建筑场所精神 |
5.1 描述寒地现象的知觉场 |
5.1.1 感知的奠基 |
5.1.2 联觉的体验 |
5.1.3 领受的相通 |
5.2 透视寒地知觉的行为场 |
5.2.1 行为的结构 |
5.2.2 空间的组织 |
5.2.3 意识的流动 |
5.3 延伸寒地意象的意识场 |
5.3.1 行为的基础 |
5.3.2 联觉的展开 |
5.3.3 想象的再现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图像意识下的寒地建筑反思与启示 |
6.1 基于感知的材料体验 |
6.1.1 寒冷触觉的反思与理解 |
6.1.2 寒冷身体的空间与时间 |
6.1.3 寒冷行为的叙事与场所 |
6.2 基于联想的身体启示 |
6.2.1 寒地知觉的刺激与通感 |
6.2.2 寒地行为的激发与叠加 |
6.2.3 寒地意识的发散与返回 |
6.3 基于意识的场所综合 |
6.3.1 寒地知觉场的分解与重建 |
6.3.2 寒地行为场的关联与延展 |
6.3.3 寒地意识场的展望与迷宫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录 |
1 国外研究主要文献发展脉络 |
2 世界着名寒冷城市表 |
(7)素养为本,能力先行——高考语文全国卷语用部分“一拖三”试题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真题回放】 |
【试题分析】 |
一、对接学科研究,关注前沿热点 |
二、创设真实情境,强化应用性特点 |
三、考查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
四、考点灵活多变,引领教学实践 |
(8)薛忆沩的“李尔王”——读《“李尔王”与1979》(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9)屏幕电影的恐怖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研究现状 |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屏幕电影:新媒介时代的镜像 |
第一节 屏幕电影的缘起 |
一、电影与电脑的联姻:“融媒”的审美视野 |
二、从银幕到屏幕:“交互”的审美期待 |
第二节 屏幕电影的定义及特征 |
第三节 屏幕电影的发展轨迹 |
第二章 恐怖叙事策略:幻真移情与切割体验 |
第一节 经历型恐怖:交叠的视野 |
一、窥视满足的刺激感 |
二、直面恐怖的现场感 |
第二节 失序型恐怖:动荡的节奏 |
一、界面拼贴的迷失感 |
二、故障蔓延的焦虑感 |
第三节 禁锢型恐怖:封闭的空间 |
一、屏幕框定的实在位置 |
二、自我孤立的精神世界 |
三、危机牵涉的社交场域 |
第三章 恐怖叙事意旨:赛博空间与后人类的迷思 |
第一节 身份之患:主体淹没与他者遮蔽 |
第二节 真实之危:拟像堆叠与现实区隔 |
第三节 隐私之祸:全景敞视与自由萎缩 |
第四节 存在之忧:技术疑云与永生悖论 |
第四章 恐怖叙事风格:穿梭于沉浸与游离之间 |
第一节 日常化恐怖:沉浸视听与经验唤醒 |
一、认知同构的视觉联想 |
二、具身交互的听觉代入 |
第二节 陌生化恐怖:解蔽时代与超越虚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10)《翻译与全球化》(第二章)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1.TASK DESCRIPTION |
1.1 Background |
1.2 Objective |
1.3 Significance |
2.TRANSLATION PROCESS |
2.1 Pre-translation |
2.1.1 Reading Before Translating |
2.1.2 Search Engines,MT Tools and Dictionaries |
2.1.3 Parallel Text |
2.2 While-translation |
2.3 Post-translation |
3.CASE STUDIES |
3.1 Lexical Level |
3.1.1 Nominalization |
3.1.2 Semantic Extension |
3.2 Syntactical Level |
3.2.1 Objectiveness |
3.2.2 Exquisite Logic |
3.2.3 Compact Structure |
3.3 Textual Level |
4.CONCLUSIONS |
4.1 Translation Experience |
4.2 Limitations |
REFERENCES |
APPENDIX |
四、令人眼花缭乱的语言(论文参考文献)
- [1]贵州省历年高考语文语病试题研究[D]. 马敏.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2)
- [2]叙事、符号与知识 ——中医文化在明清白话小说中的表达[D]. 梁壮.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的发展路径研究[D]. 周芳.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4]理据视角下英文网络语言中译研究 ——以《矛盾的互联网》为例[D]. 贺文鑫. 北京大学, 2021(12)
- [5]对外汉语教材中的文化词语选编研究 ——以《汉语纵横·精读课本》系列为例[D]. 刘畅. 兰州大学, 2021(02)
- [6]图像意识下当代寒地建筑本原解构[D]. 史小蕾.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7]素养为本,能力先行——高考语文全国卷语用部分“一拖三”试题评析[J]. 鲁小冬. 语文教学通讯, 2020(25)
- [8]薛忆沩的“李尔王”——读《“李尔王”与1979》[J]. 林岗. 作家, 2020(09)
- [9]屏幕电影的恐怖叙事研究[D]. 刘思捷. 暨南大学, 2020(04)
- [10]《翻译与全球化》(第二章)翻译报告[D]. 卓瑶瑶.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