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磷分级论文_陈梦军,舒英格,肖盛杨

导读:本文包含了无机磷分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无机,土壤,旱地,喀斯特,红壤,绿肥,豆科。

无机磷分级论文文献综述

陈梦军,舒英格,肖盛杨[1](2019)在《喀斯特山区土壤有机无机磷分级方法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精准测定各形态磷含量,分析各形态磷对有效磷的贡献率,进而评价土壤的供磷能力,以贵州省晴隆县喀斯特地区草地、林地、耕地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蒋柏藩-顾益初无机磷分级方法、Bowman-Cole有机磷分级方法和Tiessen-Moir有机无机磷结合分级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各方法测定的土壤有机无机磷含量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差异明显。综合各样地分析发现,采用蒋柏藩-顾益初法和Tiessen-Moir法测定的土壤无机磷形态含量相差不大,无机磷总量占全磷比例分别为20.13%和22.38%。采用Bowman-Cole法和Tiessen-Moir法测定的土壤有机磷含量占全磷比例相差较大,二者相差4.99个百分点,Bowman-Cole法测定土壤有机磷总量高于Tiessen-Moir法。各方法测定土壤有机无机磷形态含量与有效磷含量相关性分析表明,研究区采用蒋柏藩-顾益初土壤无机磷分级方法与Bowman-Cole有机磷分级方法更具代表性。综合考虑土壤有机无机磷的实际含量、各形态磷的化学性质及其生物有效性,研究区采用蒋柏藩-顾益初提出的土壤无机磷分级方法比较适合,BowmanCole提出的土壤有机磷分级方法较Tiessen-Moir法更适合于研究区土壤有机磷的分级。(本文来源于《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王海龙,张民,刘之广,于小晶,赵洪猛[2](2018)在《多年定位试验条件下不同施磷水平对土壤无机磷分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小麦/玉米轮作不同施磷水平7年14季定位试验土壤养分状况的分析与评价,探讨石灰性潮土有效磷耗竭和积累状况下土壤全磷、无机磷分级形态的变化规律,并运用通径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研究Olsen法、Mehlich3法、树脂交换法测定的土壤有效磷与各无机磷形态的关系。结果表明:(1)与初始土壤相比,N0P0K0、N2P0K2处理全磷总量分别降低了15.2%,29.7%,无机磷总量降低了13.5%,11.8%,N2P2K2、N2P3K2处理全磷总量分别增加了8.2%,27.2%,无机磷总量增加了11.1%,27.8%。供试土壤无机磷含量以Ca_(10)-P、Ca_8-P为主,施用磷肥可提高Ca_2-P、Ca_8-P、Al-P、Fe-P占无机磷总量的相对比例。(2)磷耗竭状态下,植物利用的无机磷来源于缓效磷源(Ca_8-P、Al-P、Fe-P;75%)、无效磷源Ca_(10)-P(11.5%~14.0%)、速效磷源Ca_2-P(7.5%~8.9%);无机磷盈余状态下,积累的无机磷主要转化为Ca_8-P(50%~70%)、Al/Fe-P(10%~23%)、O-P(8%)、Ca_2-P(0.2%~1.8%)。(3)Ca_2-P、AlP对3种方法测得的有效磷均具有正向作用且贡献率较大。Olsen法测定的无机磷主要是Ca_2-P、Ca_8-P,Mehlich3法主要是Ca_2-P、Ca_8-P、Al-P,阴离子交换树脂法主要是Ca_2-P、Fe-P。(4)Olsen法、Mehlich3法、树脂交换法均适于评价土壤有效磷水平,Olsen法最优。(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乔思宇,周丽丽,范昊明,贾燕锋,武敏[3](2016)在《冻融条件下黑土无机磷分级及有效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无机磷是生态系统中磷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冻融作用是土壤无机磷赋存形态与转化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以黑土为试验土壤,在室内模拟冻融环境,研究冻融前后黑土无机磷各组分含量变化及其有效性。结果表明:冻融后无机磷各组分绝对含量总体呈现增加的趋势;冻融前后相对含量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均呈现出O-P>Fe-P>Al-P>Ca-P;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显示,Al-P、Fe-P为有效磷源,并且直接影响有效磷含量,而O-P、Ca-P与Al-P有较大的通径链系数,即O-P、Ca-P通过Al-P间接影响有效磷含量;冻融循环条件下Olsen-P(Y)与有效磷源Al-P(X1)、Fe-P(X2)间呈线性关系。(本文来源于《土壤》期刊2016年02期)

洪继旺,线琳,黄冬芬,黄嘉璞,刘国道[4](2014)在《施用不同豆科绿肥对酸性土壤无机磷分级的动态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尼龙袋法,研究酸性土壤施用4种豆科绿肥(尖叶木蓝、铺地木蓝、扁豆与链荚豆)后,在1年内不同时间,土壤无机磷各组分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绿肥对于土壤无机磷影响的效果存在显着差异,但总体上施用豆科绿肥可显着降低酸性土壤无机磷的总量,对于土壤无机磷各组分,施用绿肥可显着增加土壤铁磷(Fe-P)以及铝磷(Al-P)的含量,但显着降低土壤中钙磷(Ca-P)以及闭蓄态磷(O-P)的含量;施用绿肥对于土壤无机磷的影响随施肥时间的变化而不同。(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14年08期)

韩晓日,温秋香,李娜,杨劲峰,战秀梅[5](2011)在《棕壤有机无机磷分级方法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磷素形态分级方法可用于估算土壤有效磷数量、不同土壤磷组分库数量及其对土壤有效磷的补充能力。以沈阳农业大学棕壤长期定位试验土壤为供试材料,运用蒋柏藩-顾益初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分级测定方法、Bowman-Cole土壤有机磷分级测定方法及Hedley土壤无机有机磷联合测定修正法,进行土壤磷分级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蒋柏藩法是较适合于棕壤的无机磷分级体系,Hedley修正体系较Bowman-Cole法更适用于棕壤有机磷分级,能较好的反映有机磷在土壤中存在的实际数量和质量。31P核磁共振法测定的4种磷化合物除正磷酸双酯外,均与常规分级方法有较好的相关性;无机正磷酸盐及正磷酸单酯与有效磷呈极显着正相关,是土壤有效磷的主要来源。(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姜灿烂[6](2009)在《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红壤旱地团聚体特性及其无机磷分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红壤地区由于特殊的成土过程导致了植物养分磷较为匮乏,且成为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物理结构的物质基础,又是植物营养元素的载体。施肥制度是改善土壤养分状况的有效措施,也间接地影响土壤团聚体的变化趋势。因此,研究长期施肥制度下土壤团聚体特性与无机磷在团聚体上分布,对理解土壤结构的变化和磷有效性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试验站的18a长期定位试验展开下列研究:1)长期施用无机肥对红壤旱地养分和结构的影响;2)长期施用不同有机肥红壤旱地团聚体结构及其稳定性;3)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红壤旱地团聚体内磷素分布及其形态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制度下旱地红壤养分及结构的研究表明,施用各种无机肥,除全钾含量外,土壤中其它养分全量与有效态含量均较土壤初始值有一定程度的上升。所有无机肥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土壤初始值增加了4.6-6.6 g kg-1。与有机肥、无机肥配施处理比较,单施无机肥土壤>0.25mm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显着减少,团聚体破坏率提高了9.38%-16.56%,平均重量直径减少了0.15-0.18 mm。长期单施无机肥,不同处理花生荚果产量为:氮磷钾处理>氮磷钾钙处理>磷钾处理>氮磷处理>氮钾处理,各处理间差异显着,并以长期缺施磷肥对花生荚果产量影响最大。长期施用无机肥可以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从而有效地提高花生荚果产量,但是其对土壤结构造成的破坏也影响了花生产量的提高。不同施肥制度下团聚体结构及稳定性的研究表明,与对照相比,各有机-无机配施处理均可不同程度地降低土壤容重并提高其孔隙度;增施有机肥后,土壤中>5 mm机械稳定性大团聚体增幅达2%-42%;各处理中>0.25 mm水稳性团聚体百分含量为:厩肥>稻草>绿肥>还田>对照;各有机肥处理中土壤有机质、无定形氧化铁和无定形氧化铝含量较单施化肥处理分别增加了9%-54%、8.5%-21.7%和10.9%-26.8%;>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成极显着正相关p<0.01),土壤团聚体破坏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成极显着负相关(p<0.01)。在单施化肥的基础上有机肥的施入不仅有利于红壤旱地土壤大团聚体的形成,还有利于改善土壤团聚体结构及其稳定性。不同施肥制度下红壤团聚体内无机磷分布特性的研究表明,长期施用厩肥和NPKCa肥有利于土壤全磷含量的提高。NK、NPK、绿肥处理土壤各粒级团聚体全磷均有所下降。长期施用磷肥均能显着提高土壤各团聚体粒级中有效磷含量。厩肥和NPKCa处理的>1mm团聚体中总无机磷含量分布高于<1 mm团聚体。与NPK和NPKCa处理相比,配施绿肥土壤中的无机磷总量下降。长年不施磷肥土壤中仍有部分无机磷存在,且占全磷含量的65%-96%。各种无机磷含量,均是厩肥处理显着高于其它处理,且数值上分布均为:厩肥>NPKCa>NPK>绿肥>NK。NPK、NPKCa、绿肥处理处理各无机磷分布均为:O-P>Fe-P>Al-P>Ca-P,厩肥处理Fe-P含量高于O-P,Ca-P含量在厩肥处理中依然很低。缺施磷肥的NK处理,土壤无机磷总量较低且大部分为难以被植株利用的O-P形态,而易被作物吸收利用的Al-P含量非常低。在富铁环境中,有机酸的增加有利于Al-P向Fe-P转化,绿肥处理Al-P含量显着低于Fe-P。NPK与绿肥处理中同形态无机磷在不同大小团聚体中的分布差异不显着。缺施磷肥或是增施钙肥均能导致土壤中Al-P与O-P在不同团聚体中的分布不均,对Fe-P、Ca-P影响不大。厩肥处理O-P、Ca-P在不同大小团聚体中的分布差异不显着,Al-P与Fe-P含量分布为粒级越小含量越少的趋势。长期施用不同有机肥或无机肥,土壤全磷与有效磷水平以及无机磷分布在不同处理和不同粒级团聚体间存在不同差异,设计施肥时应充分考虑。(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09-06-01)

丁怀香,宇万太[7](2008)在《土壤无机磷分级及生物有效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介绍了无机磷来源、形态和数量概况,综述了无机磷分级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无机磷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尤其施肥对无机磷剖面分布及分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指出目前农田土壤无机磷分级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下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08年03期)

杨丽娟,张玉龙,刘妤,周崇峻[8](2005)在《长期节水灌溉条件下保护地土壤无机磷分级及其有效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菜田土壤长期节水灌溉试验结果表明,蔬菜保护地0~60cm土壤剖面中,无机磷组分均以Ca-P含量最高,Fe-P、Al-P和O-P含量在不同灌溉处理中表现不同。滴灌处理O-P含量略大于Fe-P,明显大于Al-P;渗灌土壤Fe-P稍大于O-P,但二者均明显大于Al-P;沟灌土壤Fe-P大于Al-P大于O-P,而后二者比较接近,差异不明显。3种灌溉处理各种形态无机磷随剖面加深逐渐降低。而且上层土壤各种形态磷相差较大,往下这种差异逐渐减小,至60cm土层时,O-P、Fe-P和Al-P趋于一点,Ca-P也与它们比较接近。从整个剖面无机磷变化趋势看,O-P比较稳定,变化不明显,其它3种形态无机磷变化较大,尤以Ca-P变化幅度最大。下层土壤各种形态无机磷含量比较低而且互相接近,说明下层土壤受施肥和人为因素影响比较小。(本文来源于《灌溉排水学报》期刊2005年03期)

黄启为,彭辉辉,杨志辉,王翠红,葛旦之[9](2001)在《旱地土壤无机磷分级方法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给土壤无机磷分级以及相关研究提供依据 ,用张守敬和 Jackson提出的无机磷分级方法 ( )与顾益初和蒋柏藩新近改进的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分级方法 ( ) ,对湖南省主要旱地土壤无机磷分级进行了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 ,方法 只适用于酸性旱地土壤 ,方法 则不仅适用于酸性旱地土壤 ,而且也适用于中性、石灰性旱地土壤 .(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1年06期)

李絮花[10](1996)在《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分级方法选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用两种无机磷分级测试方法对鲁西北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形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蒋柏藩等把土壤中的Ca-P分为3级能更好地说明潮土中各级磷的有效性,真实地反映Al-P的情况:在潮土中磷以无机磷为主,约占全磷总量的94.22%;无机磷中以Ca-P类磷酸盐占主导地位,约占全磷总量的72.76%;Ca2的含量虽少,但对作物的有效性较高,Ca8-P和Al-P是土壤的缓效磷源,Fe-P的有效性处于中等偏低的水平,Ca10-P只能是潜在磷源的物质基础。(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学报》期刊1996年02期)

无机磷分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对小麦/玉米轮作不同施磷水平7年14季定位试验土壤养分状况的分析与评价,探讨石灰性潮土有效磷耗竭和积累状况下土壤全磷、无机磷分级形态的变化规律,并运用通径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研究Olsen法、Mehlich3法、树脂交换法测定的土壤有效磷与各无机磷形态的关系。结果表明:(1)与初始土壤相比,N0P0K0、N2P0K2处理全磷总量分别降低了15.2%,29.7%,无机磷总量降低了13.5%,11.8%,N2P2K2、N2P3K2处理全磷总量分别增加了8.2%,27.2%,无机磷总量增加了11.1%,27.8%。供试土壤无机磷含量以Ca_(10)-P、Ca_8-P为主,施用磷肥可提高Ca_2-P、Ca_8-P、Al-P、Fe-P占无机磷总量的相对比例。(2)磷耗竭状态下,植物利用的无机磷来源于缓效磷源(Ca_8-P、Al-P、Fe-P;75%)、无效磷源Ca_(10)-P(11.5%~14.0%)、速效磷源Ca_2-P(7.5%~8.9%);无机磷盈余状态下,积累的无机磷主要转化为Ca_8-P(50%~70%)、Al/Fe-P(10%~23%)、O-P(8%)、Ca_2-P(0.2%~1.8%)。(3)Ca_2-P、AlP对3种方法测得的有效磷均具有正向作用且贡献率较大。Olsen法测定的无机磷主要是Ca_2-P、Ca_8-P,Mehlich3法主要是Ca_2-P、Ca_8-P、Al-P,阴离子交换树脂法主要是Ca_2-P、Fe-P。(4)Olsen法、Mehlich3法、树脂交换法均适于评价土壤有效磷水平,Olsen法最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无机磷分级论文参考文献

[1].陈梦军,舒英格,肖盛杨.喀斯特山区土壤有机无机磷分级方法的比较研究[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9

[2].王海龙,张民,刘之广,于小晶,赵洪猛.多年定位试验条件下不同施磷水平对土壤无机磷分级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8

[3].乔思宇,周丽丽,范昊明,贾燕锋,武敏.冻融条件下黑土无机磷分级及有效性研究[J].土壤.2016

[4].洪继旺,线琳,黄冬芬,黄嘉璞,刘国道.施用不同豆科绿肥对酸性土壤无机磷分级的动态影响[J].热带作物学报.2014

[5].韩晓日,温秋香,李娜,杨劲峰,战秀梅.棕壤有机无机磷分级方法的比较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1

[6].姜灿烂.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红壤旱地团聚体特性及其无机磷分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

[7].丁怀香,宇万太.土壤无机磷分级及生物有效性研究进展[J].土壤通报.2008

[8].杨丽娟,张玉龙,刘妤,周崇峻.长期节水灌溉条件下保护地土壤无机磷分级及其有效性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05

[9].黄启为,彭辉辉,杨志辉,王翠红,葛旦之.旱地土壤无机磷分级方法的比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

[10].李絮花.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分级方法选择的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96

论文知识图

蒋-顾法的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分级张守敬和Jackson无机磷分级测定方...梁子湖沉积物无机磷的分级F哈.64Fard...无机磷总量的变化张守敬和Jackson无机磷分级测定方...2种质地土壤中无机磷形态所占比例

标签:;  ;  ;  ;  ;  ;  ;  

无机磷分级论文_陈梦军,舒英格,肖盛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