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乐部收敛论文_王昱,成力为,王晓娜

导读:本文包含了俱乐部收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俱乐部,模型,因子,生产率,要素,效率,单产。

俱乐部收敛论文文献综述

王昱,成力为,王晓娜[1](2019)在《金融功能升级与区域金融发展的动态内生俱乐部收敛》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对区域金融收敛特征研究过程中融入金融发展理论的核心思想,并构建包含金融功能升级因素的区域金融发展收敛分析框架,使用金融规模指标、金融结构指标和基于叁阶段DEA模型测算的金融效率指标,将动态空间收敛模型和内生门槛收敛模型二者相结合对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收敛性和层级特征进行探究,得出结论如下:我国东部地区金融规模表现出收敛的特征,金融结构虽已逐渐匹配于经济结构,但仍呈现一定的组内差异性,金融效率趋于收敛;西部地区金融规模也表现出收敛趋势,但其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不相匹配,金融效率呈现出较大的组内差异,都没有表现出收敛的趋势;中部地区则由于需要同时顾及金融规模扩张、金融结构优和金融效率提升而面临着众多困难,其金融发展呈现一定的发散性和低层次特征。金融发展组内异质性导致成员打破传统区域设定,呈现出跨区域向发达省份接近的动态内生俱乐部收敛特征,区域金融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层级特征。(本文来源于《运筹与管理》期刊2019年09期)

刘自敏,尹凯[2](2019)在《“一带一路”国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俱乐部收敛》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测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是有关中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政策与理论问题。基于GML指数模型与俱乐部收敛方法,本文对"一带一路"沿线40个国家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收敛性进行测算,并利用面板Tobit方法考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外部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绿色发展约束下,沿线国家整体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年均增速为0.39%,分别形成一个效率稳定和一个效率增长的俱乐部。对于效率稳定俱乐部,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有显着负向影响;对于效率增长俱乐部,对外开放程度与化石燃料比重的提高均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有显着负向影响,优化基础设施与增强工业发展则对其有正向影响趋势。本文建议中国与沿线国家合作时,应采取差异性方案,并加大基础设施方面的合作力度。(本文来源于《环境经济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刘自敏,尹凯[3](2019)在《绿色能源效率视角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类型识别——基于俱乐部收敛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叁阶段全局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与俱乐部收敛方法,对2002~2013年"一带一路"沿线40个国家的能源效率及收敛性进行了测算。研究发现:(1)沿线国家总体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在修正后分别提升14.8%、5.8%、6.6%,表明沿线国家需要完善外部环境与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能源效率;(2)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基础设施是影响能源效率的重要因素,沿线国家需要加大工业投入、优化能源贸易、完善航空基建;(3)沿线国家形成6个俱乐部分别收敛,且经济结构与外部环境对6个俱乐部影响不一,表明各俱乐部间存在差异,各俱乐部内成员需采用差异性政策提高效率;(4)俱乐部收敛结果与"六大经济走廊"分组差异较大,各俱乐部效率均值形成一组范围在0.456和1.000之间的效率阶梯,为沿线各国提供了新的效率评价依据。本文为提高国际能源效率提供了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数量经济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张静琳[4](2019)在《俱乐部收敛视角下的中国高速铁路对城市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其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日益显着。国内外相关文献对高速铁路的城市经济增长、房地产价格、不同区域城市的均衡发展影响已经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但从城市俱乐部收敛与扩散视角出发,来研究高速铁路对不同收入水平城市组群的影响研究尚不多见。基于此,本文采用非线性时变因子模型对我国城市俱乐部进行了组群识别和判定,然后对高速铁路可达性对不同城市组群敛散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得出高速铁路影响异质性的基本结论。首先,在理论分析层面,本文分析了高速铁路对城市收入水平敛散及城市组群内或组群间收入差距的作用机理。基于内生增长理论和新古典区域均衡发展理论,一方面,高速铁路能带来正向溢出效应,通过加快要素流动所产生的扩散效应、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市组群的经济收敛,缩小城市组群收入差距;另一方面,高速铁路还能带来负向溢出效应,推动生产要素从相对落后城市被虹吸到发达城市,从而导致城市组群的经济扩散,拉大城市组群收入差距。其次,运用非线性时变因子模型对从2001年到2016年中国27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对其居民收入水平的敛散性进行了识别和判定。实证结果表明:传统意义上的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城市组群内部均不存在城市收入水平的收敛效应。因此,本文运用非线性时变因子模型对中国城市人均收入的敛散性进行重新识别和判定,共得到五大趋同城市组群。其中,高收入水平的城市组群呈条块状分布于东部沿海、东北部以及中西部的交通枢纽城市或资源较丰富的城市;而较低收入的城市组群则主要分布于中西部,且不同城市组群有协同发展的趋势。虽然城市组群内部的收入差距在逐步缩小,但是城市组群间的收入差距在逐渐扩大。再次,运用排序逻辑模型分析高铁所带来的可达性改善对形成趋同俱乐部的作用效果,以及影响收敛的城市组群分组的边际效应表明:(1)高铁所带来的城市可达性水平、资本投入、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和政府支出是影响5个城市组群敛散的重要因素;(2)改善高速铁路可达性会增加城市向更高收入水平城市组群收敛的可能性,抑制了城市向低收入水平城市组群的收敛的可能性;(3)资本投入、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对城市组群排序的作用趋势与可达性一致;(4)政府财政支出则相反,支出越多则城市越会向低收入组群趋同。而人口流动和地区开放程度的影响并不明显。最后,将城市组群内部和组群之间的城市收入差距作为研究对象,考虑高铁可达性改善对城市组群内和组群间收入差距的作用效果,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高铁所带来的城市可达性水平提升能够拉大5个城市组群间和所有城市与所在组群均值的收入差距。对于组群内部的收入差距的作用效果,因为组群内城市的数量和收入水平的差异化,会有异质性的影响,高铁可达性改善拉大了第一、叁组群内部的收入差距,缩小了第二、四组群内部的收入差距。(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9-06-01)

张普伟,贾广社,牟强,宋明礼[5](2019)在《中国建筑业碳生产率的俱乐部收敛及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作为未来的发展战略已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低碳经济是支撑和实现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的经济形态,其实质是在完成CO_2减排目标的同时实现经济增长。碳生产率是连接CO_2减排与经济增长两个目标的桥梁,提高碳生产率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和关键。建筑业的能耗和CO_2排放分别占中国各产业总和的1/4和1/3,是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重点关注的行业。本文提出叁阶段方法框架,研究动态建筑业全要素碳生产率(DCP)的收敛俱乐部及初始成因:首先,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求解的方向距离函数和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2005—2016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DCP;然后,用基于非线性时变因子模型的俱乐部检验方法,识别中国省际DCP的收敛俱乐部;最后,用ordered logit回归模型对可能影响"收敛俱乐部"形成的初始因素进行探寻。结果显示:(1)中国DCP的均值呈上升趋势、标准差呈扩大趋势,尤其是2010年以后的标准差急剧扩大;(2)中国省级DCP存在5个收敛俱乐部,但有13个省不收敛于任何俱乐部;(3)样本观测期初"建筑业市场化程度"越高的省份,归属于"DCP高的俱乐部"的概率越大。据此,提出如下提升DCP的管理启示:(1)促进低碳建造技术有效扩散,缩小各省份之间的DCP水平差距;(2)制定和实施建筑业低碳发展的相关政策举措时,不能简单地按地理区划,而需要考虑各省的异质性;(3)继续推进国有建筑业企业的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提高建筑业市场化水平,促进建筑业专业承包企业的发展,适当降低建筑业的产业集中度。该方法框架也可用于研究其他国家、地区或其他行业。(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01期)

孙晓华,曹阳[6](2018)在《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识别方法与趋同机制——来自中国347个行政区的实证检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地区间不平衡的现象始终存在。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载体,城市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判定是一个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的问题。与传统分析方法忽略经济增长的个体差异,通过人为设定区域边界进行收敛性标准判断不同,本文基于非线性时变因子模型,提出了城市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识别方法,并以中国347个行政区为样本对收敛性和趋同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发现:传统的四大经济区内部均不存在经济增长的收敛现象,运用非线性时变因子模型对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行重新划分,共得到六大趋同俱乐部;东部沿海城市之间的经济增速趋异,呈点状增长极分布,中西部城市经济增速趋同,条块状发展特征突出,东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有逐步缩小的趋势;机制分析表明,物质资本投资、产业结构和对外开放是促进城市经济增长趋同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当代经济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李怀丰[7](2018)在《基于俱乐部收敛下我国城市空气污染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不成熟的脱硫技术以及监管缺失造成了二氧化硫大量排放,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硫排放国。二氧化硫作为重要的空气污染物之一,长期接触对人的身体会造成一定的伤害,同时还会导致酸雨的形成,给我国一些地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我国领土面积庞大,各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结构不同,导致了不同城市之间的空气污染排放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关于空气污染的研究,大多是依据经济理论建模,针对国家或者省级数据研究,忽视了城市之间空气污染排放随时间演变的异质性,事实上,不同国家之间,特别是国家内部不同城市之间的污染排放差异很大。另一方面,已有研究更多关注空气污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拐点(EKC假说)。在研究排放拐点时,忽略了只有当污染物排放量表现出收敛时,排放拐点才会存在。即在建立EKC曲线时应该充分考虑污染排放本身的收敛演变特征。鉴于以上问题,本文从城市视角出发,针对我国285个地级城市2003-2015年的人均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采用俱乐部收敛方法识别样本中存在的局部收敛特征,把我国城市根据排放异质性划分成不同的俱乐部,分析每个俱乐部人均二氧化硫排放路径的动态收敛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基于环境污染相关理论,建立扩展的环境库兹涅茨模型(EKC),研究整体及每个俱乐部空气污染与经济发展是否存在EKC假说,找出影响空气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的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根据俱乐部收敛检验,发现我国城市二氧化硫排放共存在四个俱乐部收敛,其中Club1与Club2排放收敛路径高于我国平均排放水平,而Club3与Club4排放收敛路径低于我国平均排放水平。2.对于人均二氧化硫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曲线关系,Club1为“U”型曲线,全国以及Club2-Club4为倒“U”型曲线。目前,Club1处于曲线右侧上升阶段,由于Club2拐点值非常大,一般认为拐点不会到来。所以对于Club1和Club2的城市,随着经济的增长,人均二氧化硫将保持长期的稳步增长。Club3和Club4目前已处于曲线右侧的下降阶段,其拐点值均小于全国面板的拐点值。3.产业结构与技术进步是影响空气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人口密度与环境自控能力对空气污染的影响程度较小,并且主要因素对不同俱乐部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本文主要创新点如下:首先,本文考虑不同城市之间污染物排放量随时间演变的异质性,采用俱乐部收敛方法研究了我国地级以上城市层面的空气污染排放的异质性特征。这种基于数据驱动的收敛分组方法能够有效反映污染排放的演变集聚特征。其次,本文将收敛理论与EKC理论相结合,研究不同收敛区域的EKC曲线及各种因素的影响效应,得到的结果较比之前研究更加具有代表性。这一研究细化了 EKC假说的适用范围对我国整体减排与局部地区减排能够提出更加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东北财经大学》期刊2018-11-01)

贺祥民[8](2018)在《区域绿色创新效率的俱乐部收敛分析——基于非线性时变因子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使用Super-SBM模型测度区域绿色创新效率的基础上,文章基于非线性时变因子模型考察了区域间绿色创新效率的俱乐部收敛现象。结果表明区域间绿色创新效率存在着叁个收敛俱乐部,进而使用Ordered Probit模型研究发现人均GDP、人力资本、FDI、产业结构、政府支持是收敛俱乐部形成的决定条件。(本文来源于《贵州商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孙亚男,杨名彦,崔蓉,肖彩霞[9](2018)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全要素生产率的俱乐部收敛及其动态演进:兼论“六大经济走廊”框架在缩小国家间经济差距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利用1990~2014年"一带一路"沿线41个国家(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TFP)数据,采用非线性时变因子模型,克服预先分类和线性假设局限,基于数据驱动检验和识别沿线国家TFP的俱乐部收敛现象,并借助空间马尔科夫链方法,进一步从时空维度揭示其长期动态演变进程,研究结果显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TFP差异整体呈现"倒U型"趋势,地区间基尼系数呈现"Π型"趋势,这是沿线国家TFP差距的主要来源。与世界其他经济体存在俱乐部收敛相似,"一带一路"沿线国家TFP也存在高、中、低叁个收敛俱乐部。长期来看,"六大经济走廊"框架的提出"精准串联"起上述叁个收敛俱乐部,具有明显的"联强扶弱"意图,显着增强了收敛俱乐部之间的空间溢出效应,提高了低水平TFP国家向高水平国家转移的机率,扩大了高水平TFP国家数量,缩短了平均转移时间,有利于缩小沿线国家之间经济发展差距,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TFP发展却存在明显的"中等水平陷阱",这将对今后"一带一路"建设带来巨大挑战。(本文来源于《世界经济研究》期刊2018年08期)

田旭,于晓华,张晓恒[10](2016)在《中国粮食生产潜能分析:一个基于“俱乐部收敛”的视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的粮食单产存在显着的地区差异,不同地区粮食单产的收敛分析有助于预测粮食生产潜能。对1980年至2012年全国30个省区市稻谷、玉米、小麦叁种主粮单产数据的收敛分析发现,传统收敛β收敛与σ收敛的分析结果相互冲突,并且与现实不符。而俱乐部收敛分析发现,稻谷单产全国范围内趋于收敛;玉米单产同样在全国范围内收敛;但小麦单产则不存在总体收敛趋势,而是收敛于叁个不同的俱乐部。进一步以"俱乐部"内最高单产为参照测算叁种主粮历年的生产潜能,预测结果显示,实际产量与潜在产量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叁种主粮在2012年的潜在总产量为6.6万亿吨,仍比实际产量高26%;初步估计,未来10—20年之内,叁种主粮的增产潜能会保持在10%以上。(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俱乐部收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测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是有关中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政策与理论问题。基于GML指数模型与俱乐部收敛方法,本文对"一带一路"沿线40个国家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收敛性进行测算,并利用面板Tobit方法考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外部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绿色发展约束下,沿线国家整体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年均增速为0.39%,分别形成一个效率稳定和一个效率增长的俱乐部。对于效率稳定俱乐部,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有显着负向影响;对于效率增长俱乐部,对外开放程度与化石燃料比重的提高均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有显着负向影响,优化基础设施与增强工业发展则对其有正向影响趋势。本文建议中国与沿线国家合作时,应采取差异性方案,并加大基础设施方面的合作力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俱乐部收敛论文参考文献

[1].王昱,成力为,王晓娜.金融功能升级与区域金融发展的动态内生俱乐部收敛[J].运筹与管理.2019

[2].刘自敏,尹凯.“一带一路”国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俱乐部收敛[J].环境经济研究.2019

[3].刘自敏,尹凯.绿色能源效率视角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类型识别——基于俱乐部收敛方法[J].数量经济研究.2019

[4].张静琳.俱乐部收敛视角下的中国高速铁路对城市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

[5].张普伟,贾广社,牟强,宋明礼.中国建筑业碳生产率的俱乐部收敛及成因[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

[6].孙晓华,曹阳.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识别方法与趋同机制——来自中国347个行政区的实证检验[J].当代经济科学.2018

[7].李怀丰.基于俱乐部收敛下我国城市空气污染影响因素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8

[8].贺祥民.区域绿色创新效率的俱乐部收敛分析——基于非线性时变因子模型[J].贵州商学院学报.2018

[9].孙亚男,杨名彦,崔蓉,肖彩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全要素生产率的俱乐部收敛及其动态演进:兼论“六大经济走廊”框架在缩小国家间经济差距中的作用[J].世界经济研究.2018

[10].田旭,于晓华,张晓恒.中国粮食生产潜能分析:一个基于“俱乐部收敛”的视点[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

论文知识图

叁大区域人均GDP比较沿海与内陆地区能源强度比较叁类累计指数核密度(二)中国全要素生产...俱乐部分组过程中各预测变量的重要性我国1997年-2005年及2006-2016年各省...俱乐部内Theil指致变化趋势

标签:;  ;  ;  ;  ;  ;  ;  

俱乐部收敛论文_王昱,成力为,王晓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