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消退论文_张悦昕,陈喜雪

导读:本文包含了肿瘤消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肿瘤,细胞,粒细胞,鼻咽癌,直肠,术前,树突。

肿瘤消退论文文献综述

张悦昕,陈喜雪[1](2019)在《自行消退的皮肤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一文中研究指出报告1例皮肤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患者女,33岁,孕32+1周。全身多发紫红色结节及斑块1个月,无痛痒,外周血WBC及单核细胞均增多。皮肤科检查:躯干及四肢散在紫红色结节及斑块,表面光滑,质韧。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全层胶原束间单个核细胞浸润,可见核异形。骨髓穿刺示骨髓增生Ⅱ级,粒系0.27,红系0.29,单核细胞比例偏高,原幼单细胞占0.31,可见Auer小体。外周血涂片:单核细胞比例偏高,可见中幼粒细胞。免疫组化示CD56(+)及CD4部分(+)。诊断:皮肤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患者未行任何治疗,剖宫产后皮损、血象及骨髓象均暂时好转。3个月后病情复发,进展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血液科行CLAG方案化疗达到完全缓解。(本文来源于《临床皮肤科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薛立杰[2](2017)在《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肿瘤消退分级的影响因素及预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影响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肿瘤消退的临床因素,并进一步分析肿瘤消退分级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我科收治的292例行新辅助放化疗和手术治疗的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第七版美国癌症分期联合委员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推荐的肿瘤消退分级系统(Tumor Regression Grade,TRG),对新辅助放化疗后肿瘤组织病理改变情况进行评估。分别采用c(17)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肿瘤消退分级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肿瘤消退分级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比较不同消退分级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及计算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率的比较,采用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292例患者中,发生肿瘤完全消退(TRG0级)、中度消退(TRG1级)、轻度消退(TRG2级)和消退不良(TRG3级)分别为12.0%、33.6%、45.9%和8.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侵犯肠壁周径比例(P=0.024)、放疗结束至手术间隔时间(P=0.014)、术前化疗方案(P=0.024)与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肿瘤消退分级有关。进一步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侵犯肠壁周径小于或等于1/2周、放疗结束至手术间隔时间大于等于6周是新辅助放化疗后肿瘤消退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其中肿瘤完全消退(TRG0级)、中度消退(TRG1级)、轻度消退(TRG2级)和消退不良(TRG3级)的5年无病生存率(Disease free survival,DFS)分别为85.7%、77.6%、72.4%和44.0%(P=O.002),5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Local recurrence rate,LRR)分别为94.3%、92.9%、89.6%和72.0%(P=0.033),5年无转移生存率(Distanct metastasis rate,DMR)分别为91.4%、81.6%、79.9和56.0%(P=0.008),所有患者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为85.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病理N分期是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的独立预后因素(P<O.05)。结论:接受新辅助放化疗的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肿瘤占肠壁周径比例较小、放疗结束至手术间隔时间较长容易获得更高的肿瘤消退率。TRG评分低的患者有更好的预后。术后病理N分期是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的独立预后因素。(本文来源于《福建医科大学》期刊2017-05-01)

徐菁[3](2016)在《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和根治手术后的新肿瘤消退分级》一文中研究指出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治疗后有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的可能性,肿瘤消退分级(TRG)的概念由此被提出。但该定义尚无统一的标准且未考虑淋巴结浸润的情况,故Li J等人提出了新肿瘤消退分级(NTRG)以评估患者的预后。该研究对2004年9月至2011年10月期间接受了新辅助治疗和根治手术的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依据同时考虑了肿瘤消退分(本文来源于《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期刊2016年10期)

张相,韩岩梅,CARRETERO,R,SEKTIOGLU,IM,GARBI,N[4](2016)在《嗜酸粒细胞通过促进CD8 T细胞浸润及肿瘤血管正常化致肿瘤消退》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国癌症研究中心分子免疫系的H?mmerling教授和他的团队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可以通过促进CD8 T细胞的浸润以及促进肿瘤血管正常化,从而导致肿瘤团块的消退,这一重要研究成果发表在2015年4月的Nat Immunol上。嗜酸性粒细胞于1879年第一次被Paul Ehrlich所发现,由于其极易被酸性染料染色而得名。目前一般的观点认为嗜酸性(本文来源于《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期刊2016年01期)

翁敬锦,司勇锋,覃扬达,张政,何宁[5](2014)在《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与鼻咽癌口腔黏膜炎及肿瘤消退率的关联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中性粒细胞(NEUT)、淋巴细胞计数(LY)与鼻咽癌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程度和肿瘤消退率之间的关系以及放疗前后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选择首诊鼻咽癌患者68例为实验对象(观察组),采集入院时、放疗后第2、3、4、5、6、7周以及放疗结束、放疗后3个月患者血清标本,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分别检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WBC)、NEUT和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R)、LY和淋巴细胞比例(LYR)、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例(NLR);另同期选择40名健康者作对照(对照组)。结果鼻咽癌患者WBC、NEUT、NEUTR、LY、LYR及NL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NEUTR和NLR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1);治疗后WBC、LY、LYR明显下降(P均<0.01)。放疗后第3、4、5、6、7周、放疗结束时及放疗后3个月患者的NEUTR均与同期口腔黏膜炎分级有关(P均<0.05)。治疗前后LYR变化与放疗结束时肿瘤消退率有关(P=0.048)。治疗期间口腔黏膜损伤程度与治疗结束时疗效有关(P=0.012)。结论治疗期间监测中性粒细胞比例有助于判断放射性口腔黏膜损伤程度。治疗期间定期评价放射性口腔黏膜损伤程度,有助于预测肿瘤的近期疗效。(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新医学》期刊2014年01期)

F.De,Cobelli,F.Giganti,E.Orsenigo,M.Cellina,A.Esposito[6](2013)在《表观扩散系数的变化评估胃食管恶性肿瘤新辅助治疗效果:与组织学肿瘤消退级别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摘要目的评估胃食管恶性肿瘤(GEC)新辅助治疗(NT)后其表观扩散系数和体积的变化(ΔADC,ΔV)。肿瘤消退级别(TRG)以及区分治疗有效者和无效者。方法对32例经活检证实局部晚期GEC的病人分别于NT前、后进行MR扩散加权成像(DWI),测量病变ADC值、体积(V),计算其ΔADC和ΔV。TRG1-2-3病人被认为有效者(R),TRG4-5被列为无效者,分别计算有效者和无效者治疗前、后的ADC,ΔADC和ΔV值,计算ΔADC-TRG和ΔV-TRG的相关性。计(本文来源于《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期刊2013年05期)

王伟[7](2012)在《EGFR蛋白表达及KRAS基因型与直肠癌术前放化疗后肿瘤病理消退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EGFR蛋白表达及KRAS基因突变是否可作为直肠癌患者术前放化疗后肿瘤组织病理消退的预测因子。方法收集我院行术前放化疗的Ⅱ、Ⅲ期直肠癌患者43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直肠癌患者放化疗前后病理组织EGFR蛋白表达;从术前活检石蜡包埋组织中获取DNA样本,经PCR扩增后测序,明确KRAS基因第12、13密码子突变情况。根据Dwork’s直肠癌肿瘤消退分级标准评定放化疗后肿瘤组织的病理改变,将TRG2+3+4定义为肿瘤组织消退良好,TRG0+1肿瘤组织无明显消退,对比两组间EGFR蛋白表达的差异,及KRAS基因突变组及野生组之间肿瘤组织病理消退差异。结果1、43例患者中TRG2+3+4者29例(67.4%),TRG0+1者14例(32.6%),其中病理完全缓解(pCR)2例(4.7%)。2、放化疗前EGFR阳性表达率在肿瘤消退良好组和无明显消退组中分别为37.9%和71.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放化疗前后直肠癌组织中EGF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1.2%和65.8%,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43例样本中KRAS基因突变15例(34.9%),其中第12密码子突变11例(73.3%),第13密码子突变4例(26.7%)。KRAS基因突变组和野生组肿瘤组织消退良好者分别为10例(66.7%)和19例(67.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EGFR蛋白表达、KRAS基因型在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直肠癌术前放化疗后肿瘤组织消退良好组和无明显消退组中,EGFR蛋白表达水平存在明显差异,EGFR有可能成为直肠癌术前放化疗治疗反应的预测因子;(2)EGFR在直肠癌术前放化疗前后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3)在KRAS基因突变型和野生型的直肠癌患者中,术前放化疗后直肠肿瘤病理消退程度无差异,KRAS基因突变不能作为直肠癌术前放化疗后肿瘤组织病理消退的预测因子;(4)EGFR蛋白表达、KRAS基因型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无关。(本文来源于《宁夏医科大学》期刊2012-04-01)

王伟,丁喆[8](2012)在《K-ras基因型与直肠癌术前放化疗后肿瘤病理消退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K-ras基因突变是否可作为直肠癌术前放化疗后肿瘤组织病理消退的预测因子。方法:收集我院行术前放化疗的Ⅱ、Ⅲ期直肠癌患者46例,通过放化疗前活检石蜡包埋组织获取DNA样本,经PCR扩增后测序,明确K-ras基因第12、13密码子突变情况。根据Dwork’s直肠癌肿瘤消退分级标准评定放化疗后肿瘤组织的病理改变,将TRG2+3+4定义为肿瘤组织消退良好,TRG0+1肿瘤组织无明显消退。结果:46例患者中成功提取DNA 43例,K-ras基因突变15例(34.9%),其中第12密码子突变11例(73.3%),第13密码子突变4例(26.7%)。43例患者中TRG2+3+4者29例(67.4%),TRG0+1者14例(32.6%)。K-ras基因突变组和野生组肿瘤组织消退良好者分别为66.7%和67.8%,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3)。结论:在K-ras基因突变型和野生型的直肠癌患者中,术前放化疗后直肠肿瘤病理消退程度无差异,K-ras基因突变不能作为直肠癌术前放化疗后肿瘤组织病理消退的预测因子。(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马琛[9](2011)在《接受术前放化疗后仍有剩余癌细胞患者的肿瘤消退程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直肠癌来说,术前放化疗后的病理完全缓解代表了良好的存活率,为了对放疗结果进行评估,病理研究者通常会在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的消退程度。(本文来源于《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期刊2011年11期)

蒋春灵,李金高,叶莘千[10](2011)在《鼻咽癌原发灶消退速度和肿瘤预后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鼻咽癌原发灶消退速度与远期疗效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05年3月至6月行常规放疗的无远处转移初治鼻咽癌患者90例,放疗前及放疗中(36~40Gy)均有鼻咽部增强CT,利用PACS中的多边形工具勾画鼻咽原发灶,采用面积求和法分别计算出放疗前及放疗中鼻咽原发灶肿瘤体积,以肿瘤体积消退百分率R[(放疗前体积V_0-放疗中体积V_(36))/放疗前体积V_(0X)100]代表原发灶消退速度。原发灶消退速度与放疗前体积行Spearman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第七届全国中青年肿瘤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中华肿瘤 明日之星”大型评选活动暨中青年委员全国遴选论文汇编》期刊2011-11-25)

肿瘤消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影响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肿瘤消退的临床因素,并进一步分析肿瘤消退分级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我科收治的292例行新辅助放化疗和手术治疗的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第七版美国癌症分期联合委员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推荐的肿瘤消退分级系统(Tumor Regression Grade,TRG),对新辅助放化疗后肿瘤组织病理改变情况进行评估。分别采用c(17)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肿瘤消退分级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肿瘤消退分级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比较不同消退分级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及计算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率的比较,采用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292例患者中,发生肿瘤完全消退(TRG0级)、中度消退(TRG1级)、轻度消退(TRG2级)和消退不良(TRG3级)分别为12.0%、33.6%、45.9%和8.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侵犯肠壁周径比例(P=0.024)、放疗结束至手术间隔时间(P=0.014)、术前化疗方案(P=0.024)与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肿瘤消退分级有关。进一步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侵犯肠壁周径小于或等于1/2周、放疗结束至手术间隔时间大于等于6周是新辅助放化疗后肿瘤消退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其中肿瘤完全消退(TRG0级)、中度消退(TRG1级)、轻度消退(TRG2级)和消退不良(TRG3级)的5年无病生存率(Disease free survival,DFS)分别为85.7%、77.6%、72.4%和44.0%(P=O.002),5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Local recurrence rate,LRR)分别为94.3%、92.9%、89.6%和72.0%(P=0.033),5年无转移生存率(Distanct metastasis rate,DMR)分别为91.4%、81.6%、79.9和56.0%(P=0.008),所有患者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为85.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病理N分期是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的独立预后因素(P<O.05)。结论:接受新辅助放化疗的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肿瘤占肠壁周径比例较小、放疗结束至手术间隔时间较长容易获得更高的肿瘤消退率。TRG评分低的患者有更好的预后。术后病理N分期是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的独立预后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肿瘤消退论文参考文献

[1].张悦昕,陈喜雪.自行消退的皮肤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9

[2].薛立杰.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肿瘤消退分级的影响因素及预后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7

[3].徐菁.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和根治手术后的新肿瘤消退分级[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6

[4].张相,韩岩梅,CARRETERO,R,SEKTIOGLU,IM,GARBI,N.嗜酸粒细胞通过促进CD8T细胞浸润及肿瘤血管正常化致肿瘤消退[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16

[5].翁敬锦,司勇锋,覃扬达,张政,何宁.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与鼻咽癌口腔黏膜炎及肿瘤消退率的关联性分析[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4

[6].F.De,Cobelli,F.Giganti,E.Orsenigo,M.Cellina,A.Esposito.表观扩散系数的变化评估胃食管恶性肿瘤新辅助治疗效果:与组织学肿瘤消退级别对比[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3

[7].王伟.EGFR蛋白表达及KRAS基因型与直肠癌术前放化疗后肿瘤病理消退的相关性研究[D].宁夏医科大学.2012

[8].王伟,丁喆.K-ras基因型与直肠癌术前放化疗后肿瘤病理消退的相关性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2

[9].马琛.接受术前放化疗后仍有剩余癌细胞患者的肿瘤消退程度[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1

[10].蒋春灵,李金高,叶莘千.鼻咽癌原发灶消退速度和肿瘤预后的关系[C].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第七届全国中青年肿瘤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中华肿瘤明日之星”大型评选活动暨中青年委员全国遴选论文汇编.2011

论文知识图

号患者肿瘤消退情况的KV-CHCT图...患者男性,29岁,转移性肺癌;SRT后CT复...患者男性,61岁,原发性肝癌;SRT后CT复...2.VNN1免疫组织化学切片典型图示...患者男性,40岁,原发性肝癌;SRT后CT...两组治疗不同时间剂量时肿瘤消退

标签:;  ;  ;  ;  ;  ;  ;  

肿瘤消退论文_张悦昕,陈喜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