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组构方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区段,典故,方式,街市,意象,嵊泗,空间。
组构方式论文文献综述
朱栋[1](2018)在《典面组构方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典面作为典故的语用表现形式,构成方式多样。通过对用典语料的详细考察,可将典面组构方式归纳为直接截取式、选字组合式、变换组合式等叁个大类。(本文来源于《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丁钢[2](2016)在《讲学方式与空间组构演变的教育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教育场景中的讲学方式与空间格局存在一定关联,教学空间结构与功能被赋予历史意蕴。从孔子杏坛到汉代太学和宋明书院,讲学方式逐渐演变,不同时期的教学空间、建筑格局有不同的类型,建筑内外部存在空间、功能和环境,以及教育场景中人的空间位置关系之分。空间格局背后具有文化底蕴和教育价值。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讲学方式与空间格局作为一种教学关系,其不仅生产教学关系,同时也被教学关系所生产。因此,讲学方式与空间格局具有一种时代、社会,以及教学模式和关系所确定的特殊性。(本文来源于《探索与争鸣》期刊2016年02期)
魏宇茜,宫艺兵[3](2014)在《由空间句法引发对参与式空间组构优化方式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已存在空间的拓扑关联,判断空间整合度的深浅以及进行相关的量化分析,从而判断一个空间的可理解性好坏,指出在实际的空间设计中,可以反向思考其分析方式,利用空间句法的方法建立空间关系,达到空间组构的最优化设计。(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4年35期)
潘小青[4](2014)在《中国东南沿海中生代镁铁质岩墙群的磁组构特征及侵位方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东南部在中生代发生了强烈的岩架作用,形成了广泛分布的岩浆岩。其中的花岗岩类和火山岩类得到了较系统的研究,而关于镜铁质岩石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镁铁质岩墙群,目前为止只有少量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本文选取中国东南沿海中生代镁铁质岩墙群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岩石磁学和磁组构研究,以探讨岩墙群的侵位方式、侵位环境和岩浆源等问题。根据采样难易程度和样品新鲜程度,针对分布于浙江省嵊泗岛、东极岛、天台、文成,福建省长乐、源洲岛、晋江石圳的7个岩墙群进行了细致的野外考察,对采样区不同走向的岩墙均采集了定向岩芯,同时对海南岛万宁市的辉长岩及侵入于其中的辉绿岩墙定向样品,一并进行了磁组构分析。中国东南沿海中生代镁铁质岩墙群的岩性主要为角闪辉绿岩和辉绿岩。尤-T曲线、等温剩磁(IRM)获得曲线、矫顽力谱、磁滞回线和低温磁性测量等磁学测试表明,岩墙的主要携磁矿物为磁铁扩和钬磁铁扩,含少量磁铁矿的氧化产物磁赤铁矿。FORC(First-order reversal curve)图显示,岩墙中磁性矿物的粒径分布较广,单畴(Single domain,SD)、假单畴(Pseudo-single domain,PSD)和多畴(Multidomain,MD)磁性颗粒都有发现,但以MD颗粒为主。扫描电镜观察和能谱结果表明,岩墙的磁化率各向异性(Anisotropy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AMS)来源于磁铁矿和钬磁铁扩的分布各向异性。本次研究共发现5类磁组构(正常、中间、倒转、异常和随机分布型磁组构),其中正常磁组构占绝大多数,这类组构通常是岩浆流动形成的原生磁组构。研究发现,倒转磁组构的成因可能是岩墙中存在SD磁性颗粒,而中间磁组构则是不同粒径或不同类型的磁性亲粒混合的结果。根据磁面理和岩墙壁的相交情况可推断岩桨的流动方式。蝶洒岛上,北东向岩墙为由南西向北东近水平侵位,东西向岩墙为从西向东侧向侵位,北西向岩墙为从南东向北西水平侵位;岩浆源可能存在于螺洒岛西南部的较远处。东极岛上,北西向岩墙为从北西向南东以中度仰角侵位;庙子湖岛和青浜岛上北东向岩墙存在相反的流向,可能是由于东极岛下方岩浆源的多期次岩浆脉冲造成。天台岩墙群从西向东以中度仰角侵位,岩浆源位于采点的西面。文成、循洲岛和晋江岩墙群的岩墙为近直立侵位,岩桨源应该在岩墙群出露区的下方。海南万宁岩墙群为以中至低仰角从北北西向南南东侧向侵位,岩架源可能位于距万宁较远处的北部地区,这可能意味着北部大面积出露的印支期花岗岩之下可能隐伏有印支早期的基性岩体。嵊泗岛和万宁镆铁质岩墙群的AMS为岩浆流动的产物。东极岛、天台、文成、媚洲岛和晋江镁铁质岩墙群的AMS则是岩浆流动和同期的局部构造应力共同作用的产物。福建沿海镁铁质岩墙群的侵位受长乐-南澳断裂带控制。这条断裂带在9at2Ma之前,为左行走滑剪切带,在此之后转变为右行走滑剪切带。这些岩墙群在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形成的拉张背景下受到区域构造应力的影响而发生同构造侵位。(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4-07-01)
潘小青,沈忠悦,陈宁华,张志亮,吕青[5](2011)在《嵊泗岛辉绿岩墙群的侵位方式:来自磁组构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岩墙磁组构能反映岩浆的侵位方式.中国东部嵊泗岛广泛发育了晚白垩世辉绿岩岩墙群.我们对其中8条不同走向岩墙进行了采样,沿岩墙两边部及横跨岩墙剖面获得共273个独立定向岩芯样品.岩石磁学分析表明辉绿岩的主要携磁矿物为多畴贫钛磁铁矿,可能含少量磁赤铁矿.各条岩墙的磁组构均具有低的各向异性度P_j<1.2,且主轴的空间方位各不相同,保留着原生流动磁组构特征.8条岩墙中,7条具正常磁组构,1条具倒转磁组构,且交变退磁后磁组构类型不变.黄沙村岩墙群中,北北东向岩墙为由南西向北东近水平侵位;东西向岩墙为从西向东侧向侵位.六井潭岩墙群中,北西向岩墙为从南东向北西水平侵位,北东向岩墙则为从南西向北东侧向侵位.这些侵位方式暗示了基性岩浆源可能存在于研究区的西南部的较远处.嵊泗岛岩墙群是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后的伸展阶段,受到强烈的近东西向或北北西向的拉张作用的产物.(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1年12期)
潘小青,沈忠悦,陈宁华,张志亮,王晋鑫[6](2011)在《嵊泗主岛辉绿岩墙群的侵位方式:磁组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岩石磁组构,也称为岩石磁化率各向异性(Anisotropy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简称为AMS),表征由于岩石中磁性矿物颗粒形态、结晶方向及分布的差异导致不同方向磁化率的差异。侵入岩的磁组构可应用于指示岩浆侵位和流动时的颗粒定向情况,进而研究岩墙侵位机制并确定岩浆房的位置。嵊泗列岛位于东海北部,是浙江省东部沿海的岛屿,这些岛屿由白垩纪的钾长花岗岩所构成,大量晚白垩世辉绿岩岩墙群穿插于其中。我们对嵊泗主岛五龙乡黄沙村、小田岙和六井潭的岩滩边出露良好的辉绿岩岩墙群进行了岩石磁学及磁组构研究。五龙乡黄沙村岩墙群由穿插于钾长花岗岩中的两期岩墙组成,近东西向的岩墙被北北东向的岩墙穿插。近东西向岩墙主要有5条,北北东向岩墙1条。岩墙厚度0.2~3.0m不等。另外,在黄沙村岩墙群以北约300m出露了一条近东西向小田岙岩墙,宽约2.5m。六井潭岩墙(本文来源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期刊2011-10-17)
田银生[7](2001)在《北宋东京街市的组构方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宋东京的街市是各种商业元素按一定的机制排列组合的有序整体,表现出行肆式区段和中心式区段的组织形式。整个街市的重心偏于东南,呈现出点、线、面的分布状态。(本文来源于《建筑史论文集》期刊2001年00期)
田银生[8](2001)在《北宋东京街市的组构方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宋东京的街市是各种商业元素按一定的机制排列组合的有序整体,表现出行肆式区段和中心式区段的组织形式。整个街市的重心偏于东南,呈现出点、线、面的分布状态。(本文来源于《建筑史论文集(第14辑)》期刊2001-04-01)
陈学祖,何诗海[9](1999)在《论稼轩词典故意象的组构方式——稼轩词用典新探之一》一文中研究指出稼轩词用典的独特与高超在于其典故意象的独特与组构方式的高超。具体表现在:(1)典故意象密度的适度;(2)典故意象与情感和主题相协调相统一;(3)典故意象之设置方式的独特(本文来源于《柳州师专学报》期刊1999年01期)
刘志万,杨金法,彭虎[10](1996)在《高压兆欧表组构方式的研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简要介绍高压兆欧表的适用范围,以及直读测量法、比较测量法、低电位屏蔽等组构仪表的测量方式方法。(本文来源于《电测与仪表》期刊1996年09期)
组构方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古代教育场景中的讲学方式与空间格局存在一定关联,教学空间结构与功能被赋予历史意蕴。从孔子杏坛到汉代太学和宋明书院,讲学方式逐渐演变,不同时期的教学空间、建筑格局有不同的类型,建筑内外部存在空间、功能和环境,以及教育场景中人的空间位置关系之分。空间格局背后具有文化底蕴和教育价值。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讲学方式与空间格局作为一种教学关系,其不仅生产教学关系,同时也被教学关系所生产。因此,讲学方式与空间格局具有一种时代、社会,以及教学模式和关系所确定的特殊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组构方式论文参考文献
[1].朱栋.典面组构方式研究[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
[2].丁钢.讲学方式与空间组构演变的教育意蕴[J].探索与争鸣.2016
[3].魏宇茜,宫艺兵.由空间句法引发对参与式空间组构优化方式思考[J].山西建筑.2014
[4].潘小青.中国东南沿海中生代镁铁质岩墙群的磁组构特征及侵位方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4
[5].潘小青,沈忠悦,陈宁华,张志亮,吕青.嵊泗岛辉绿岩墙群的侵位方式:来自磁组构的证据[J].地球物理学报.2011
[6].潘小青,沈忠悦,陈宁华,张志亮,王晋鑫.嵊泗主岛辉绿岩墙群的侵位方式:磁组构证据[C].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2011
[7].田银生.北宋东京街市的组构方式[J].建筑史论文集.2001
[8].田银生.北宋东京街市的组构方式[C].建筑史论文集(第14辑).2001
[9].陈学祖,何诗海.论稼轩词典故意象的组构方式——稼轩词用典新探之一[J].柳州师专学报.1999
[10].刘志万,杨金法,彭虎.高压兆欧表组构方式的研讨[J].电测与仪表.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