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兵[1]2004年在《信息鸿沟及信息素养教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传播不平衡导致的信息鸿沟现象广泛地存在于不同国家、阶层和个体间,本文在借鉴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信息鸿沟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并对我国存在的信息鸿沟现象做了分析;阐述了国民信息素养对信息鸿沟产生的影响,及信息时代缩小信息鸿沟对国民信息素养的要求,指出了我国要加强信息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及措施。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指出了信息鸿沟的广泛存在现象,并从国家、地区和受众不同的政治、经济地位;个体心理、文化差异;传媒歧视及个人的信息素养等方面分析了信息鸿沟产生的原因。 第二部分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信息鸿沟对国家、地区、不同阶层和个人的影响。 第叁部分论述了我国信息鸿沟的阶层,地区和个体差异特征。 第四部分论述了并分析了缩小信息鸿沟的对策,信息素养的含义及提高信息素养尤其是提高我国青少年信息素养的必要性。 第五部分阐述了信息素养教育的含义及我国的信息素养教育工作。
石映辉, 韦怡彤, 杨浩[2]2018年在《教师数字鸿沟的发展与弥合——基于从信息鸿沟到素养鸿沟的视角》文中提出数字鸿沟经历了从信息鸿沟到素养鸿沟两个阶段的变化,反映了从信息技术的接入差异向人们使用信息技术能力差异的演化。随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推广和普及,信息鸿沟逐渐弥合,而素养鸿沟日益凸显。在深入分析教师"素养鸿沟"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问题,文章从国家、区校和教师个人层面提出了弥合教师素养鸿沟的相关建议,以促进我国教育的公平、均衡发展。
云洁[3]2013年在《内蒙古县级区域数字鸿沟状况与弥合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内蒙古县级区域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相比较仍有很大差距,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数字鸿沟问题,这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首先,在对国内外数字鸿沟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数字鸿沟的概念、表现及分类等进行了界定,并结合内蒙古自身情况对中心城市、县级区域的范围进行界定,为论文的研究指明方向。其次,对内蒙古县级区域数字鸿沟现存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试图从地理、经济、政策、教育等多方面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研究,发现城乡社会二元结构突出、地方政府改善数字鸿沟投入匮乏、县级区域居民信息素养低、县级区域地区和政策优势不明显是造成内蒙古县级区域数字鸿沟的重要原因。最后,文章在系统分析县级区域数字鸿沟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弥合内蒙古县级区域数字鸿沟的策略建议。一是要加强县级区域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信息服务网络系统等;二是要在空间和内容上统筹县级区域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叁是要进一步完善信息政策法规与标准建设;四是强化县级区域信息化人才的开发。
熊才平[4]2004年在《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理论与实施框架》文中指出中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同区域学校之间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问题是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前沿课题。本论文在对国内外基础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问题进行综述的基础上,系统地论述了基础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本论文指出“知识沟”理论在信息时代具有局限性,探索了信息时代“知识沟”理论的发展新动向,定性研究得出了信息时代“知识沟”不断扩大化的结论。采用追溯法确立了“知识沟— — 数字鸿沟— — 贫富差距— — 教育信息化— — 信息素养教育”之间的转变关系,得出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知识沟”扩大化的根源是由于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平衡而造成公民信息素养差距扩大化的结论。本论文提出了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区域性失衡的根本原因是,“二元制”教育财政投资体系不适应中国由于采用“梯度推移”经济发展理论而导致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化的国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央设立教育信息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对西部实施转移支付;地方政府设立教育信息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对贫困区县农村实施转移支付;各级政府、各类学校完善评估制度,让教育信息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用到实处;严格控制基础建设与师资培训的资金使用比例,提高教育信息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投资效益等政策性建议。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经验,本论文创建了信息时代学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必须从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的实际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把握好教育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教育信息化在师生教与学的行为中的渗透,学校教育信息化氛围的形成四个层次。以硬环境即平台和资源的搭建为起点,软环境即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和教育信息化氛围的形成为归宿。本论文分析了我国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不仅涉及信息的获取、检索、表述、利用等技术层面的应用技能,还包括独立学习的态度、方法,以及将信息用于信息问题解决、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信息能力,并建立了以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能力为主的数字化学习模式和学习绩效评价技术。本论文创建了学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四层结构实施框架,研究了国家、地方政府、各级各类学校和教师在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和未来创新人才培养中的责任同等 I
冯仰存, 任友群[5]2018年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教育扶智:消除叁层鸿沟,阻断贫困传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解读之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数字时代,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然而,"数字鸿沟"的客观存在和演化,严重阻碍了数字红利为全民所共享,而且在一定范围内造成了经济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使贫者愈贫。2018年4月18日,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它与以往的规划较为不同,其"网络扶智"、"智慧教育"和"信息素养"叁方面的行动更具突破性,体现出教育信息化2.0"更加注重教育公平"、"更加注重创新引领"、"更加注重育人为本"的特点。不仅如此,叁项新行动与消除"数字鸿沟"、"新数字鸿沟"和"智能鸿沟"之间存在着共同逻辑,共同构成了同步消除叁层鸿沟的施策路径,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具有重要启示。
徐春燕[6]2015年在《信息消费的理论、测度及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信息消费是人类一项古老的经济活动。在当前我国信息化进程突飞猛进,新兴信息技术广泛和深入应用的今天,信息消费表现出新的内容与形式,并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促进作用。本论文基于当前新的信息环境,对信息消费进行再认识,揭示信息消费的新内容和特征,并对信息消费活动的基本要素进行重新界定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和选择了适应当前信息消费发展测度指标体系和方法,并对2002—2013年我国信息消费水平和2013年我国各地区信息消费水平进行了测度的实证分析;最后对信息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与途径进行了分析,并以2002—2013年我国信息消费水平为样本,对2002—2013年间信息消费促进GDP增长进行了计量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为绪论,论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有关信息消费的研究现状、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以及论文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第二章为信息消费的概念、内涵与特征,在对信息消费相关概念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信息消费概念存在的局限性,并结合当前的信息环境,对信息消费进行了重新定义,包括对信息消费各要素的重新界定,在此基础上,揭示了信息消费的内涵、演进历程与特征。第叁章为信息消费理论分析,主要对信息消费主体、信息消费客体、信息消费需求、信息消费供给、信息消费行为及信息消费力等六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在信息消费主体方面,主要对我国个人信息消费主体、企业信息消费主体、国家(地区)信息消费主体进行了研究;在信息消费客体方面,主要对信息内容消费、信息接入消费和信息平台消费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在信息消费需求方面,主要对信息消费需求的类别、满足信息需求的模式及信息消费需求函数及价格弹性进了研究和分析;在信息消费供给方面,主要对信息消费供给模型与函数、信息供给的影响因素和价格弹性以及对有效信息供给不足,无效信息供给过剩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在信息消费行为方面,主要分析了信息消费行为模型的演进,包括传统时代AIDMA模型、互联网时代AISAS模型,并结合当前信息消费的发展,总结出AISAS模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基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E-ISIRMAS消费行为模型;在信息消费力方面,主要对信息消费力的概念与内涵、信息消费力函数与曲线及信息消费力与数字鸿沟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四代数字鸿沟的内容与形式和总结出了信息消费力鸿沟是导致当前我国数字鸿沟的主要因素。第四章为信息消费水平的测度。主要分析了当前信息消费水平测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对信息消费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和方法优化的必要性及优化的原则和思路,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信息消费水平测度的内容,主要包括测度框架的确定、测度指标的构建以及测度方法的选择,在确定信息消费水平测度内容的基础上,对我国信息消费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进行实证分析,横向分析主要是对2013年我国大陆各省市及东部、东北、中部、西部各地区信息消费水平的分析,纵向分析主要是对2002—-2013年我国信息消费总体水平及信息消费二级指标指数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第五章为信息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主要包括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分析,信息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分析,其内容主要包括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优化产业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并分析了信息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七大途径,在此基础上,结合第四章对2002—-2013年我国信息消费水平的样本数据,从拉动内需、促进信息产业发展和扩大就业叁个方面对信息消费促进GDP增长的作用进行计量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第六章为总结与展望,包括全文总结、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李瑛[7]2018年在《浅析基层公共图书馆消除数字鸿沟》文中提出本文阐释了基层公共图书馆在消除数字鸿沟方面的优势及存在的不足,从5个方面论述了基层公共图书馆如何消除数字鸿沟:加大财政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完备的基层公共图书馆体系;发挥资源优势,满足读者信息需求;加强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提高馆员信息素养,加快人才建设。
朱莎, 杨浩, 冯琳[8]2017年在《国际“数字鸿沟”研究的现状、热点及前沿分析——兼论对教育信息化及教育均衡发展的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以科学引文数据库(WOS)为数据来源,对"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为主题的1741篇外文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以及共被引分析,绘制了国际数字鸿沟研究领域的知识图谱,对国际数字鸿沟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关键文献及前沿进行了全方位、系统的分析与解读。研究发现:数字鸿沟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自上世纪末以来,全球各领域学者对数字鸿沟问题开展了广泛研究,其中,欧美国家的研究者在数字鸿沟研究领域具有突出贡献;国际数字鸿沟的研究热点,包括"数字鸿沟的定义和内涵"、"不同群体使用互联网的差异"、"数字鸿沟的成因及演变"以及"数字鸿沟的社会影响";国际数字鸿沟研究领域的前沿主要包括:"新媒体应用引发的信息社会不公平问题"、"第二道数字鸿沟及其弥合策略的研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数字鸿沟研究"叁个方面。基于上述分析结果,提出了几点对促进教育信息化及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
姜宛彤, 王翠萍, 张艳婷[9]2016年在《后喻文化视域下师生代际数字鸿沟弥合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信息与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也导致不同国家、地区、人群之间数字鸿沟的产生。目前,数字鸿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因经济、政策、信息技术普及等因素导致的国家或地区间数字鸿沟的研究上,对于不同人群之间数字鸿沟的研究较少。本文引入着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的叁喻文化理论,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探讨后喻文化视域下作为数字土着的学生和作为数字移民的教师之间产生的代际数字鸿沟,还在迪克累积循环模型基础上建立了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模型,提出了弥合师生间代际数字鸿沟的策略。
赖子维[10]2017年在《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信息素养提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流动频繁,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数量也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是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在教育领域的各种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素养已然成为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信息化为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因此,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信息素养的培养十分迫切,是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更好融入当地的重要前提。本文以两所进城务工子弟小学为例,分析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信息素养现状以及信息素养的五个影响因子。同时从基础设施建设、教师培训体系、教学资源建设、信息素养课程开展四个方面对比分析两所小学的实际情况,及其在信息素养培养的实践中可取之处与存在的问题,从中总结归纳出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信息素养培养与提升的行动策略,以期为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升提供借鉴。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研究缘起、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分析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第二章,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信息素养现状分析。通过问卷调查获取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信息素养的基本数据,分析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信息素养水平现状及其在群体、性别、年级上的差异。第叁章,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信息素养影响因素分析。本章在对信息素养的相关影响因素等文献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探究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信息素养的影响因子,并建立相应的影响因素模型。第四章,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信息素养发展的实践探索。对两所小学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信息素养培养的措施与途径开展研究,并从实践中总结归纳出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信息素养提升的实践策略与存在的问题。第五章,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信息素养提升策略。综合前文研究,提出要以多样化信息活动缩小信息认知鸿沟,以良好的信息氛围缩小信息情感鸿沟,以学生主体的教学方法缩小信息技能鸿沟等建议。第六章,总结与展望。回顾本研究的研究成果,总结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展望未来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信息鸿沟及信息素养教育[D]. 杨海兵. 华中师范大学. 2004
[2]. 教师数字鸿沟的发展与弥合——基于从信息鸿沟到素养鸿沟的视角[J]. 石映辉, 韦怡彤, 杨浩. 现代教育技术. 2018
[3]. 内蒙古县级区域数字鸿沟状况与弥合策略研究[D]. 云洁. 东北大学. 2013
[4]. 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理论与实施框架[D]. 熊才平. 华中科技大学. 2004
[5]. 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教育扶智:消除叁层鸿沟,阻断贫困传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解读之叁[J]. 冯仰存, 任友群. 远程教育杂志. 2018
[6]. 信息消费的理论、测度及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研究[D]. 徐春燕. 华中师范大学. 2015
[7]. 浅析基层公共图书馆消除数字鸿沟[J]. 李瑛. 农业网络信息. 2018
[8]. 国际“数字鸿沟”研究的现状、热点及前沿分析——兼论对教育信息化及教育均衡发展的启示[J]. 朱莎, 杨浩, 冯琳. 远程教育杂志. 2017
[9]. 后喻文化视域下师生代际数字鸿沟弥合策略研究[J]. 姜宛彤, 王翠萍, 张艳婷. 开放教育研究. 2016
[10]. 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信息素养提升研究[D]. 赖子维. 华中师范大学.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