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珍珠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活性,性状,含量,细胞,糖苷,黄酮,药理。
珍珠菜论文文献综述
张嵱彬,杨艳,王丽,廖秀,杨娟[1](2019)在《珍珠菜提取物的抗缺氧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珍珠菜提取物对小鼠的耐缺氧作用。方法建立常压缺氧模型、亚硝酸钠中毒模型和急性脑缺血性缺氧模型,观察珍珠菜对小鼠在不同缺氧状态下的存活时间,分析各组心脏和大脑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结果 3种模型下珍珠菜对各组生存时间延长率依次是35.51%、20.14%、55.29%;不同模型下珍珠菜组心脏和大脑中SOD和GSH-Px值均显着高于空白组或阳性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珍珠菜提取物能够提高小鼠缺氧耐受力,具有抗缺氧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9年19期)
陈延松,李玲玲,周守标,欧祖兰[2](2019)在《珍珠菜属植物功能性状的趋异分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明确珍珠菜属植物关键功能性状的种间差异性,有助于揭示珍珠菜属植物的生态适应机制。本研究采用植物功能生态学研究方法,利用同质园栽培实验,量化了同质环境条件下9种珍珠菜属植物根、茎、叶功能性状间的变异及协变关系。结果表明:1)在属级水平上,该属植物10个功能性状变异程度不同。变异幅度最大的为叶面积,其次是比根长,第叁是比茎长,最小的是叶碳含量,变异系数分别为75.0%、60.7%、46.5%、3.6%,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近21倍。2)黄连花亚属与珍珠菜亚属植物功能性状趋异分化(P<0.05),前者形成了比根长、比茎长与比叶面积占优势的功能性状组合,而后者则具有较高的比根密度与叶面积。3) 9种珍珠菜属植物功能性状具有物种特异性,它们的叶面积、比叶面积、叶干物质量、叶碳含量、叶氮含量、叶碳氮比、比根长、比根密度、比茎长和比茎密度均存在显着的种间差异(P<0.05)。4) 9种珍珠菜属植物的根、茎、叶功能性状之间存在植株整体协同性。叶面积与比茎长(R~2=0.484,P<0.01)和比根长(R~2=0.149,P <0.01)、比茎长与比根长(R~2=0.348,P<0.01)相关关系最密切。9种珍珠菜属植物既存在叶经济谱又存在植株经济谱。(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魏英鹤,姚盛元,李海赫,葛泽阳,胥杰[3](2018)在《民间验方珍珠菜瘦肉汤治疗小儿食积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民间验方珍珠菜瘦肉汤治疗小儿食积的临床疗效,以便于推广。方法将2017年8月-2018年8月我院儿科门诊及住院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健胃消食片进行治疗,2组均在食前服,时间为一个疗程(7天);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珍珠菜瘦肉汤中医特色疗法,再进行疗效比较。结果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食欲食量,饮食恢复及主要症状消失时间都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民间验方珍珠菜瘦肉汤治疗小儿食积可以有效缩短病程,临床疗效突出,值得大力推广。(本文来源于《饮食科学》期刊2018年18期)
王沁言,陈延松[4](2018)在《8种珍珠菜属植物碳氮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8种珍珠菜属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该属植物根、茎、叶的碳、氮生态化学计量分布特征。[方法]通过盆栽试验,测定碳、氮和碳氮比,分析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营养器官间的差异性及其相关性。[结果]在属级水平上,碳、氮生态化学计量在叁大营养器官中总体分布为:叶碳含量>根碳含量>茎碳含量;叶氮含量>茎氮含量>根氮含量;根碳氮比>茎碳氮比>叶碳氮比。在物种水平上,8种珍珠菜属植物的叶碳含量均显着高于茎碳含量与根碳含量,除了疏头过路黄和轮叶过路黄的叶氮含量与茎和根的氮含量差异未达到显着性水平外,其他6种珍珠菜属植物叶氮含量也均显着高于茎氮含量与根氮含量,贯叶过路黄、过路黄、疏头过路黄与黑腺珍珠菜的叶碳氮比与茎碳氮比之间无显着性差异,但两者均显着低于根碳氮比,星宿菜与矮桃的茎碳氮比与根碳氮比之间却无显着性差异,但两者均显着高于叶碳氮比,轮叶过路黄与繸瓣珍珠菜的叶、茎与根中的碳氮比均无显着性差异;叶氮含量和叶碳氮比与茎或根的碳含量、氮含量及碳氮比之间均表现为极显着性相关关系。[结论]珍珠菜属植物根茎叶中的碳含量、氮含量与碳氮比具有物种特异性,变化是协同的。(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6期)
章丹峰,王泓,陈晓玲[5](2017)在《杭州珍珠菜属(报春花科)植物野生资源及其园林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已知的浙江杭州分布的报春花科珍珠菜属植物13种,并列出分种检索表和种类描述。以植株形态、花序类型、花的颜色及花期为主要参考依据,列举了这些种类的观赏特征与生境特点;阐述了珍珠菜属野生花卉是作为公园、庭院配置观赏和盆栽花卉栽培观赏的良好种类,为本地区珍珠菜属资源的引种栽培和配置造景提供参考,另结合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品种,就本属植物在开发应用前景上提出一些设想。(本文来源于《浙江园林》期刊2017年03期)
杜凡,王娟,杨少永[6](2016)在《报春花科一新属种—假珍珠菜》一文中研究指出描述了云南省临沧市邦东大雪山发现的报春花科(Primulaceae)新属—假珍珠菜属(Paralysimachia F.Du,J.Wang et S.S.Yang)。该属与珍珠菜属(Lysimachia)相近,区别在于前者单花被,无花冠,花丝远长于花被,基生胎座而不是特立中央胎座,胚珠8枚以下而非多数。同时定名和描述了该属的模式种—假珍珠菜(Paralysimachia xueshanensis F.Du,J.Wang et S.Y.Yang)。该新属种分布于邦东大雪山山顶海拔3 390~3 420 m范围的亚高山草甸。(本文来源于《西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夏斌,张彦妮,袁福修,彭锦辉,李濯芝[7](2015)在《珍珠菜属植物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近年来珍珠菜属植物在细胞学、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生理、园林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本属植物的研究发展进行了展望,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天津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08期)
梁东,刘彦飞,郝志友,陈若芸,于德泉[8](2015)在《珍珠菜中黄酮及Megastigmane类化学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珍珠菜Lysimachia clethroides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应用硅胶、Sephadex LH-20和制备型HPLC等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现代波谱技术(ESI-MS,1H NMR,13C NMR)进行结构鉴定。从珍珠菜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1)、槲皮素(2)、cinchonain Ib(3)、芹菜素-6-C-β-D-吡喃木糖基-8-C-α-L-吡喃阿拉伯糖苷(4)、芹菜素-6,8-二-C-α-L-吡喃阿拉伯糖苷(5)、芹菜素-6-C-α-L-吡喃阿拉伯糖基-8-C-β-D-吡喃木糖苷(6)、芹菜素-6,8-二-C-β-D-吡喃木糖苷(7)、芹菜素-6-C-β-L-吡喃阿拉伯糖基-8-C-β-D-吡喃葡萄糖苷(8)、芹菜素-6-C-α-L-吡喃阿拉伯糖基-8-C-β-D-吡喃葡萄糖苷(9)、芹菜素-6-C-β-D-吡喃葡萄糖基-8-C-α-L-吡喃阿拉伯糖苷(10)、blumenol A(11)、(3S,5R,6R,7E,9S)-大柱香波龙-7-烯-3,5,6,9-四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12)。化合物3~8和11~1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体外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1~12均没有明显的细胞毒活性(IC50>10μM)。(本文来源于《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期刊2015年07期)
魏金凤,张志娟,曹鹏然,康文艺[9](2015)在《珍珠菜属植物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查阅与珍珠菜属有关的国内外文献,并进行分析、归纳,综述珍珠菜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为合理开发利用珍珠菜属植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珍珠菜属植物的化学成分主要是叁萜及其苷类、黄酮及其苷类,此外还有有机酸、甾醇类等。其生物活性主要表现在抗肿瘤、抗炎、抗氧化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等方面。我国珍珠菜属植物资源丰富,应进一步研究开发利用。(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学杂志》期刊2015年12期)
梁东,刘彦飞,郝志友,罗桓,王艳[10](2015)在《珍珠菜中黄酮苷类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珍珠菜Lysimachia clethroides的黄酮苷类成分。珍珠菜乙醇提取物经硅胶、Sephadex LH-20和Pre-HPLC等色谱技术分离纯化,通过质谱和核磁共振等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从珍珠菜中分离得到11个黄酮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紫云英苷(1),异槲皮苷(2),异鼠李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3),槲皮素-3-O-β-D-6″-乙酰基吡喃葡萄糖苷(4),槲皮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5),江户樱花苷(6),2-羟基-柚皮素-5-O-β-D-吡喃葡萄糖苷(7),山柰酚-3-O-芸香糖苷(8),山柰酚-3-O-洋槐糖苷(9),芦丁(10),山柰酚-3,7-二-O-β-D-吡喃葡萄糖苷(11)。化合物4,7和1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5和9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体外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2,6,8具有一定的醛糖还原酶抑制活性,IC50分别为2.69,1.00,1.80μmol·L-1;化合物1~11对5种人肿瘤细胞均没有明显的细胞毒活性(IC50>10μmol·L-1)。(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5年01期)
珍珠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明确珍珠菜属植物关键功能性状的种间差异性,有助于揭示珍珠菜属植物的生态适应机制。本研究采用植物功能生态学研究方法,利用同质园栽培实验,量化了同质环境条件下9种珍珠菜属植物根、茎、叶功能性状间的变异及协变关系。结果表明:1)在属级水平上,该属植物10个功能性状变异程度不同。变异幅度最大的为叶面积,其次是比根长,第叁是比茎长,最小的是叶碳含量,变异系数分别为75.0%、60.7%、46.5%、3.6%,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近21倍。2)黄连花亚属与珍珠菜亚属植物功能性状趋异分化(P<0.05),前者形成了比根长、比茎长与比叶面积占优势的功能性状组合,而后者则具有较高的比根密度与叶面积。3) 9种珍珠菜属植物功能性状具有物种特异性,它们的叶面积、比叶面积、叶干物质量、叶碳含量、叶氮含量、叶碳氮比、比根长、比根密度、比茎长和比茎密度均存在显着的种间差异(P<0.05)。4) 9种珍珠菜属植物的根、茎、叶功能性状之间存在植株整体协同性。叶面积与比茎长(R~2=0.484,P<0.01)和比根长(R~2=0.149,P <0.01)、比茎长与比根长(R~2=0.348,P<0.01)相关关系最密切。9种珍珠菜属植物既存在叶经济谱又存在植株经济谱。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珍珠菜论文参考文献
[1].张嵱彬,杨艳,王丽,廖秀,杨娟.珍珠菜提取物的抗缺氧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
[2].陈延松,李玲玲,周守标,欧祖兰.珍珠菜属植物功能性状的趋异分化[J].生态学杂志.2019
[3].魏英鹤,姚盛元,李海赫,葛泽阳,胥杰.民间验方珍珠菜瘦肉汤治疗小儿食积探究[J].饮食科学.2018
[4].王沁言,陈延松.8种珍珠菜属植物碳氮生态化学计量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18
[5].章丹峰,王泓,陈晓玲.杭州珍珠菜属(报春花科)植物野生资源及其园林应用[J].浙江园林.2017
[6].杜凡,王娟,杨少永.报春花科一新属种—假珍珠菜[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6
[7].夏斌,张彦妮,袁福修,彭锦辉,李濯芝.珍珠菜属植物研究进展[J].天津农业科学.2015
[8].梁东,刘彦飞,郝志友,陈若芸,于德泉.珍珠菜中黄酮及Megastigmane类化学成分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5
[9].魏金凤,张志娟,曹鹏然,康文艺.珍珠菜属植物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2015
[10].梁东,刘彦飞,郝志友,罗桓,王艳.珍珠菜中黄酮苷类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