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倍频论文-李广卯,武奎,潘世烈

二次倍频论文-李广卯,武奎,潘世烈

导读:本文包含了二次倍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红外,非线性,倍频效应,晶体

二次倍频论文文献综述

李广卯,武奎,潘世烈[1](2019)在《Li_2BaSiSe_4:一种具有显着二次倍频效应的新型复合金属硒化物》一文中研究指出红外激光变频技术急需新型的具有优良性能的非线性光学晶体,但获得能够实现大倍频和高激光损伤阈值平衡的新型红外非线性光学晶体依然是巨大的挑战,进一步的工作仍是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高温溶液法将高正电性的碱金属锂,碱土金属钡以及无机半导体硅与硒熔合高温反应得到了一种新型红外非线性光学晶体Li_2Ba Si Se_4,并获得了其光学性质的实验数据.经过漫反射数据转化得到的光学带隙实验值为2.47e V,2.09μm光源下的倍频效应与商业化使用的AgGaS_2相当,约为KH2PO4(KDP)的30倍.第一性原理计算还分析了它的能带结构、态密度分布等.(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9年16期)

伍越,陈国柱,沈咏,刘曲,邹宏新[2](2016)在《二次谐波产生的光学倍频腔自锁定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次谐波产生技术能有效扩展现有的激光波段,被广泛应用于原子分子物理、光物理、生物医学等多个领域。倍频腔的长期锁定是倍频技术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它直接关系到输出激光的功率稳定性和可靠性,目前的商用二次谐波产生激光器都会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失锁状态。提出了一种基于积分扫描来实现连续激光倍频器自锁定的方案,能在没有人为调节的情况下连续工作,不需要额外的功率监测和扫描信号,失锁后可自动恢复锁定,最终实现了长期稳定的二次谐波产生激光输出。(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2016年06期)

李晶,宁提纲,裴丽,简伟,油海东[3](2015)在《基于二次外差法的八倍频毫米波光子发生器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一种基于二次外差法的八倍频毫米波光子发生器.该方案将二次外差法的相关原理应用到倍频式毫米波光子发生器的研究中.利用两次拍频,抵消两个独立激光器各自的相位噪声,得到了频率八倍于射频本振频率的射频毫米波信号.理论推导了毫米波产生的原理,讨论了影响射频功率代价的激光器相位噪声、光纤色散和光链路的延时失配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仿真模拟验证了光子发生器的工作原理及在模拟光链路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毫米波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魏东亮[4](2010)在《倍频感应耐压试验中减小PT二次侧电流方法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PT叁倍频耐压试验时所遇到问题实例,作出了计算分析来进行问题判断,并在工作现场条件下提出了改进方案,从而解决了倍频电源输出电流过大且不能满足被试品二次侧电流要求的问题,对于PT倍频耐压试验具有一定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科技资讯》期刊2010年16期)

王建勋,罗勇,廖绍伟[5](2006)在《70GHz二次谐波倍频回旋速调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70 GHz二次谐波倍频回旋速调管高频结构和电子与波互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了TE02模腔体绕射品质因数及模式转化,解决了二次谐波倍频回旋速调管漂移段不能截止70 GHz的TE01模而引起的腔体间高频串扰的问题。分析了注电流、输入功率、电子横纵速度比和电子注引导中心半径等参数对输出功率、增益和效率的影响。针对二次谐波回旋速调管放大器工作频带窄、效率低,进行了高频结构优化设计,显着地展宽了工作频带,提高了互作用效率。在理论分析和高频计算的基础上,建立了注-波互作用PIC(粒子模拟)模型,进行了粒子模拟计算和优化,得到了70 GHz的二次谐波倍频四腔回旋速调管放大器设计方案。粒子模拟结果表明:在工作电压70 kV,注电流13 A,电子注横向速度与纵向速度比为1.5时,中心频率69.81GHz输出功率256 kW,带宽160 MHz,电子效率28%,饱和增益大于44 dB。(本文来源于《强激光与粒子束》期刊2006年12期)

王建勋[6](2006)在《70GHz二次谐波倍频回旋速调管高频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谐波倍频回旋速调管能在毫米波、亚毫米波产生高峰值功率,高平均功率,并有一定的带宽的微波毫米波,而且由于其谐波和倍频的两个特性使得它所需的磁场和对输入信号源的要求大为降低。这使它成为一种容易实现的高功率THz源。在军事和科研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应用前景,受到各国的重视,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迅速成为一种极有潜力的高功率毫米波及THz源。本文利用模式匹配与散射矩阵级联的办法,分析计算了单级和多级突变及渐变结构的模式耦合与转化。结合高频计算软件HFSS设计了70GHz二次谐波倍频四腔回旋速调管的高频结构,包括输入腔,漂移段,群聚腔和输出腔。研究了TE_(02)模腔体绕射与模式转化问题,有效解决了谐波TE_(02)模工作时,由于漂移段不能截止70GHz的TE_(01)模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利用HFSS对回旋速调管输入耦合器和回旋行波管输入耦合器进行了仿真与优化。提出了一种理论与软件模拟计算相结合的办法,有效的解决了输入耦合器内腔模式纯度的计算问题。研究了回旋速调管输入耦合器的耦合缝的分布形式、几何参数及个数对内腔模式纯度和耦合效率的影响。利用轨道理论对回旋速调管的输出腔进行了非线性非自洽的计算,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恰当的预群聚可以有效地提高互作用效率,而且即使二次谐波工作也能达到很高的互作用效率。建立了70GHz二次谐波倍频四腔回旋速调管的PIC计算模型,并进行了模拟计算和优化。研究输入功率和频率、电子电流、电子横纵速度比和纵向磁场强度等参数对输出功率、增益、效率的影响。通过优化得到了中心频率69.81 GHz的二次谐波倍频四腔回旋速调管放大器设计方案。粒子模拟表明:在工作电压70 kV,注电流13 A,电子注横向与纵向速度比为1.5,输入功率约10W时,输出功率256 kW,带宽160 MHz,电子效率28%,饱和增益44 dB。为配合课题研究需要,对基波TE_(01)模和基波TE_(02)模四腔回旋速调管进行了PIC模拟计算。对TE_(01)模在工作电压70kV,注电流12A,电子注横向与纵向速度比为1.5,输入功率约10W时,输出功率406kW,电子效率48.3%,饱和增益约46dB,绝对带宽约为650MHz,相对带宽1.9%。对TE_(02)模在工作电压70kV,注电流20A,电子注横向与纵向速度比为1.5,输入功率约12W时,输出功率708kW,电子效率50.6%,饱和增益约47dB,绝对带宽约为510MHz,相对带宽1.5%。本文在大量阅读和研究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对基波和谐波倍频回旋速调管进行创新性研究,取得了如下的一些新成果和新结论。对回旋速调管的设计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1.对工作模为TE_(02)模的群聚腔绕射Q值随腔长成准周期性变化的研究。研究表明TE_(02)模与TE_(01)模群聚腔相比,端面处的相位和幅值以及绕射Q值和模式转化都有很大不同,且TE_(02)模群聚腔绕射Q值随腔长的变化成准周期性变化。并由此特点成功解决了二次谐波回旋速调管漂移段不能截止工作频率的TE_(01)模,从而引起的腔体间高频串扰的问题。这种研究对基波TE_(02)模工作也有相当大的价值。2.对回旋速调管输入耦合器模式纯度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模式纯度计算方法。回旋速调管输入耦合器国内外都有相关研究和报道,但对模式纯度只是一些定性的分析。本文首次提出了一种模式纯度计算方法,并对回旋速调管输入耦合器模式纯度进行定量计算,并对耦合缝的分布及几何参数等参量的变化对输入耦合器的模式纯度、频率、Q值和内腔储能等进行研究,成功设计了基波回旋速调管输入耦合器,并进行了试验冷测,结果基本一致。3.对预群聚电子注输出腔注波互作用的优化研究。利用非线性非自洽注波互作用理论优化计算,研究了预群聚基波和二次谐波输出腔注波互作用。进一步的研究将会极大的促进基波和二次谐波回旋速调管的研究及设计。4.对二次谐波倍频、基波TE_(01)模和基波TE_(02)模回旋速调管的PIC模拟优化。利用对TE_(02)模工作特性的研究,成功设计了基波和谐波倍频回旋速调管高频系统。PIC优化结果表明:所设计的70GHz二次谐波倍频回旋速调管的效率在高于国外相关PIC模拟报道的前提下,带宽是其报道的两倍多;所设计的Ka波段基波回旋速调管的效率达到50.6%和48.3%,带宽达到1.5%和1.9%。(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06-12-01)

李宋贤,林立峰,林帆,刘世雄,陈建中[7](1991)在《有机酸盐离子晶体的倍频性能与二次极化强度方均值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提出了二次极化率矢量模型,认为它的方向与化学键的前线分子轨道间电子跃迁的荷移方向相反;倍频基团的二次极化率矢量B(2ω)是该基团中化学键的二次极化率矢量的加和,由此导出了衡量倍频基团在晶体中分布方式优劣程度的空间因子G和综合反映晶体倍频性能的单位二次极化强度方均值P_0~2(2ω)。(本文来源于《人工晶体学报》期刊1991年Z1期)

李宋贤,林立峰,林帆,刘世雄,陈建中[8](1991)在《2.4─二硝基苯胺衍生物倍频性能与晶体二次极化强度方均值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了一系列2.4-二硝基苯丙氨酸的有机盐化合物,从中筛选出两种倍频性能优良的晶体PAP和NaAP·HAP,它们的晶体粉末二次谐波强度分别为KDP的100 倍和5倍,应用X射线衍射及NMR等谱学手段测定了PAP和NaAP·HAP的晶体结构,同时应用单位二次极化强度的方均值P0(2ω)和空间因子G,较好地阐述了该同系物晶体的倍频性能与晶体结构之间的关系,说明主要倍频分子碎片2.4-二硝基苯胺在空间的取向是决定这类化合物倍频性能的主要因素,从而证实了有机酸成盐也是晶体结构优化的一条可行途径。(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1年01期)

林帆,李宋贤[9](1988)在《非线性光学倍频效应的二次极化率矢量模型——Ⅰ.数理模型与倍频分子结构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倍频效应的偶极子模型和光电子量子理论,我们提出倍频效应的二次极化率模型:①化学键的固有二次极化率是一矢量(?)。方向确定,②分子固有二次倍频极化率(?)是分子中各化学键的(?)之和,且是倍频张量的一阶不可约张量的构成矢量,③(?)的方向与化学键前线分子轨道电子跃迁的荷移方向相反,这一性质可推广到苯、吡啶衍生物;④在满足②(本文来源于《人工晶体》期刊1988年Z1期)

二次倍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二次谐波产生技术能有效扩展现有的激光波段,被广泛应用于原子分子物理、光物理、生物医学等多个领域。倍频腔的长期锁定是倍频技术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它直接关系到输出激光的功率稳定性和可靠性,目前的商用二次谐波产生激光器都会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失锁状态。提出了一种基于积分扫描来实现连续激光倍频器自锁定的方案,能在没有人为调节的情况下连续工作,不需要额外的功率监测和扫描信号,失锁后可自动恢复锁定,最终实现了长期稳定的二次谐波产生激光输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二次倍频论文参考文献

[1].李广卯,武奎,潘世烈.Li_2BaSiSe_4:一种具有显着二次倍频效应的新型复合金属硒化物[J].科学通报.2019

[2].伍越,陈国柱,沈咏,刘曲,邹宏新.二次谐波产生的光学倍频腔自锁定系统[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6

[3].李晶,宁提纲,裴丽,简伟,油海东.基于二次外差法的八倍频毫米波光子发生器特性[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15

[4].魏东亮.倍频感应耐压试验中减小PT二次侧电流方法探讨[J].科技资讯.2010

[5].王建勋,罗勇,廖绍伟.70GHz二次谐波倍频回旋速调管研究[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6

[6].王建勋.70GHz二次谐波倍频回旋速调管高频系统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6

[7].李宋贤,林立峰,林帆,刘世雄,陈建中.有机酸盐离子晶体的倍频性能与二次极化强度方均值关系[J].人工晶体学报.1991

[8].李宋贤,林立峰,林帆,刘世雄,陈建中.2.4─二硝基苯胺衍生物倍频性能与晶体二次极化强度方均值的关系[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

[9].林帆,李宋贤.非线性光学倍频效应的二次极化率矢量模型——Ⅰ.数理模型与倍频分子结构的优化[J].人工晶体.1988

标签:;  ;  ;  ;  

二次倍频论文-李广卯,武奎,潘世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