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饱和温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温度,基质,吸力,黄土,体积,抗压强度,孔隙。
饱和温度论文文献综述
刘永河,叶彩娟[1](2019)在《养护温度对水泥粉煤灰搅拌饱和黄土强度影响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托兰州西至中川机场铁路路基水泥搅拌桩加固饱和黄土地基工程,通过室内试验分析了采用水泥与粉煤灰为固化剂的搅拌饱和黄土在不同养护温度下的强度特性。结果表明,常温养护条件下,水泥粉煤灰搅拌饱和黄土强度随着固化剂掺量的增加而提高;强度存在龄期效应,养护龄期达90 d时,水泥土强度增长并未收敛;低温养护时,随着固化剂掺量的增加,水泥土强度相应提高,但强度及其增长速率明显小于常温养护条件下;基于低温养护使水泥土强度有较大损失,且再次进行常温养护时强度损失不能完全恢复,建议在冬季低温条件下不宜进行水泥土搅拌桩的施工。(本文来源于《新型建筑材料》期刊2019年10期)
崔先泽,范勇,汪洪星,黄诗冰[2](2019)在《饱和砂层中颗粒迁移特性试验研究:温度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温度对饱和砂层中悬浮颗粒迁移–沉积过程的影响,采用自主研发的砂层迁移–沉积模拟试验系统,分别进行不同温度下颗粒迁移–沉积特性试验和温度变化条件下颗粒迁移–沉积特性试验。试验针对4种粒径组合进行4种温度(5℃,15℃,25℃,35℃)条件下的相关试验。结果表明,在渗流速度保持不变时,温度越高,相对浓度峰值越低,而峰值时孔隙体积比值越高;而在温度相同时,渗流速度越高,相对浓度峰值越低,而峰值时孔隙体积比值越高。温度的变化能够显着影响含水砂层中悬浮颗粒的迁移过程,在升温时,与对照组相比,相对浓度值及悬浮颗粒浓度均有所下降,且变温时间越早,相对浓度值及悬浮颗粒浓度下降幅度越大。温度变化时穿透曲线存在着滞后现象,且小颗粒对温度变化更为敏感。温度变化可以通过改变流体黏性、吸附作用、颗粒动能及表面电势等影响悬浮颗粒在含水砂层中的运移过程,且主控因素随试验条件的变化而改变。(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S2期)
蒋鑫[3](2019)在《非饱和红粘土基质吸力与密度及温度关系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非饱和土中基质吸力的存在对其物理力学性质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基质吸力不但与土样本身物理状态有关,还与外界环境有关。为了研究基质吸力与非饱和红粘土干密度及温度之间的关系,采用室内滤纸法进行了基质吸力的量测,得到了基质吸力随干密度及温度变化的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初始含水率和温度下,基质吸力随干密度的增加具有逐渐减小的趋势,当含水率w≤28.5%时,这一变化规律特别明显;在常温下红粘土的基质吸力随温度升高逐渐减小,在同一干密度下,含水率越低,温度对基质吸力的影响就越大,当含水率w<28.5%时,基质吸力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趋势较明显。(本文来源于《资源信息与工程》期刊2019年04期)
唐盼盼,徐洁,卢永洪[4](2019)在《含水率及温度影响非饱和土导热系数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体的导热系数是能源岩土工程设计与研究中重要的热物理参数。工程中土体常处于非饱和状态。非饱和土体的导热系数会影响地下结构物的力学性能、热交换效率以及整个热工结构的工作效率。为给能源岩土工程设计与研究提供可靠的热物理参数,通过室内单元试验测量了不同含水率和温度下砾砂、粉土和黏土的导热系数,研究这叁种非饱和土体的导热系数与含水率、基质吸力和温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叁种非饱和土体的导热系数都随含水率的增加而增加,最后趋于稳定。砾砂导热系数增加的速率最快,粉土次之,黏土最小。相同含水率下,砾砂导热系数最大,粉土次之,黏土最小。粉土的导热系数与基质吸力密切相关,其关系曲线趋势近似土-水特征曲线。叁种土体的导热系数均随温度的增加近似线性增加,但增加幅度仅为10-3级别,可忽略其影响。(本文来源于《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费康,付长郓,戴迪,周莹[5](2019)在《循环温度荷载作用下饱和黏土的体积变形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温控叁轴仪,研究了排水条件下温度循环引起的饱和黏土体积变化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循环会使得土体产生不可恢复的体积变形,塑性体积应变的大小随温度循环周数的增加而增加,并逐渐趋于稳定值;若将经历过温度循环的土样重新加载到新的正常固结状态,后续温度循环中产生的塑性体积应变量值及发展规律与初始循环下的类似;同等温度增量下,体积应变的大小主要受超固结比OCR的影响,与应力水平无关。OCR越大,体积应变越小,随温度循环周数稳定的也越快。基于广义塑性理论,给出了热-力耦合作用下土体体积应变的计算模型。模型中考虑了温度塑性应变对屈服应力的硬化作用,根据屈服应力与前期固结应力之间的差异间接体现温度历史的影响,进而合理地模拟体积应变随温度循环周数的累积规律。利用所建立的模型对本文试验和文献中的数据进行了模拟,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李仁杰,王旭,张延杰,蒋代军,李建东[6](2019)在《大气作用下浅层非饱和黄土温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大气作用下西北地区浅层非饱和黄土温度场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填筑一维土柱模型,在室外自然条件中做大气循环作用下的蒸发模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0~10 cm深度范围内,土体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在土样表层5~10 cm处温度最低;在相同的外界条件下,土体初始体积含水率越高、压实度越大,导热系数越大,温度变化幅度越大。随着深度增加和蒸发时间增长,压实度和含水率引起的导热差异迭加,使得同一深度处不同压实度和不同含水率土体的温差增大;土体初始体积含水率和压实度均对温度的迁移产生影响,相对于随压实度的变化,土体体积含水率的改变对土体温度迁移影响更显着;随着蒸发时间的增加,温度由表及里逐渐升高,在深度方向上温度先减小后增大。不同深度处土体温度增长曲线大致为"S"型递增曲线,可分为蒸发3阶段。(本文来源于《工程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吴芹,臧嘉,胡蝶,王瑞,邬敏辰[7](2019)在《定点饱和突变改善米曲霉木聚糖酶的温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改善米曲霉木聚糖酶AoXyn11A的温度特性,基于其叁维结构的同源建模和分子动力学模拟,随机替换最高B-factor值位点处的Gly~(21)。以重组表达质粒pET-28a-Aoxyn11A为模板,采用全质粒两步PCR技术对AoXyn11A基因(Aoxyn11A)中编码Gly~(21)的密码子实施饱和突变,将pET-28a-Aoxyn11A各突变体转化E. coli BL21(DE3),构建了突变转化子文库。以酶的热稳定性为指标,从文库中筛选出最优突变转化子(E. coli/Aoxyn11A~(G21I))。DNA测序结果显示,E.coli/Aoxyn11A~(G21I)表达一种由Ile~(21)替换了Gly~(21)的突变酶AoXyn11A~(G21I)。温度特性分析表明:突变酶的最适温度由突变前的55℃提高至65℃;AoXyn11A~(G21I)在55℃及以下稳定,较AoXyn11A提高了7℃。另外,AoXyn11A突变前后的pH特性改变不大。(本文来源于《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王建刚,陈清华,吴宇,王皖楠,王然[8](2019)在《盐雾箱温度均匀度及饱和桶制热量的不确定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复合盐雾箱的工作模式,基于不确定度评定的原理,建立关于复合盐雾试验温度均匀度以及饱和桶制热量的不确定度分析模型。结合某小型复合盐雾试验箱,对饱和桶加热量的基本参数以及内箱温度测点进行数据收集。分析得出不确定度影响因素的强弱关系。根据不确定度的评定结果,为改善复合盐雾试验箱度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环境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邓岳保,王天园,孔纲强[9](2019)在《考虑温度效应的饱和土地基固结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考虑温度(加热)的固结理论是当今岩土工程领域颇为关注的研究课题之一,其在能源地下工程、核废料处置和热法地基处理等方面具有应用背景。针对现有热固结理论研究的不足,考虑加热对土体固结压缩特性和孔隙水压力的影响,给出了荷载和加热联合作用下饱和土地基固结沉降、超静孔压和固结度的实用计算方法。基于详细的参数计算分析,探讨了热固结理论的合理性。最后开展耦合加热的软土地基和竖井地基模型试验,将理论解答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检验理论的准确性与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热固结理论可以分析地基在加热后的回弹与沉降,解释加热引起的超静孔压上升和快速消散,扩展了常温下的经典固结理论,可供涉热岩土工程相关问题分析时参考。(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郭毅,晋华,牛凯,桂金鹏[10](2019)在《温度变化对饱和带土壤传热随机性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热传递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随机现象,在众多影响因素中温度显得尤为重要。为了研究温度变化对土壤传递随机性的影响,选取土壤类型为砾砂,U型埋管为热源,在水位差为30 cm的渗流条件下采集了不同热源温度、不同土壤环境温度U型管下游沿渗流方向饱和带中6个测点24 h的逐时温度数据。采用GM(1,1)灰色模型计算确定性数据,以达到从实测温度中分离出随机温度的目的;进而对随机温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热源温度、土壤环境温度变化对随机温度的影响。最后采用相对灵敏度法,判断两种温度变化对随机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热源温度增加随机温度分布更分散,土壤环境温度增加随机温度分布更集中,随机温度对于热源温度变化更为敏感。(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12期)
饱和温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索温度对饱和砂层中悬浮颗粒迁移–沉积过程的影响,采用自主研发的砂层迁移–沉积模拟试验系统,分别进行不同温度下颗粒迁移–沉积特性试验和温度变化条件下颗粒迁移–沉积特性试验。试验针对4种粒径组合进行4种温度(5℃,15℃,25℃,35℃)条件下的相关试验。结果表明,在渗流速度保持不变时,温度越高,相对浓度峰值越低,而峰值时孔隙体积比值越高;而在温度相同时,渗流速度越高,相对浓度峰值越低,而峰值时孔隙体积比值越高。温度的变化能够显着影响含水砂层中悬浮颗粒的迁移过程,在升温时,与对照组相比,相对浓度值及悬浮颗粒浓度均有所下降,且变温时间越早,相对浓度值及悬浮颗粒浓度下降幅度越大。温度变化时穿透曲线存在着滞后现象,且小颗粒对温度变化更为敏感。温度变化可以通过改变流体黏性、吸附作用、颗粒动能及表面电势等影响悬浮颗粒在含水砂层中的运移过程,且主控因素随试验条件的变化而改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饱和温度论文参考文献
[1].刘永河,叶彩娟.养护温度对水泥粉煤灰搅拌饱和黄土强度影响的试验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19
[2].崔先泽,范勇,汪洪星,黄诗冰.饱和砂层中颗粒迁移特性试验研究:温度效应[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9
[3].蒋鑫.非饱和红粘土基质吸力与密度及温度关系试验研究[J].资源信息与工程.2019
[4].唐盼盼,徐洁,卢永洪.含水率及温度影响非饱和土导热系数的试验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9
[5].费康,付长郓,戴迪,周莹.循环温度荷载作用下饱和黏土的体积变形特性[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9
[6].李仁杰,王旭,张延杰,蒋代军,李建东.大气作用下浅层非饱和黄土温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9
[7].吴芹,臧嘉,胡蝶,王瑞,邬敏辰.定点饱和突变改善米曲霉木聚糖酶的温度特性[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9
[8].王建刚,陈清华,吴宇,王皖楠,王然.盐雾箱温度均匀度及饱和桶制热量的不确定度分析[J].环境技术.2019
[9].邓岳保,王天园,孔纲强.考虑温度效应的饱和土地基固结理论[J].岩土工程学报.2019
[10].郭毅,晋华,牛凯,桂金鹏.温度变化对饱和带土壤传热随机性影响的实验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