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黑人家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黑人单亲女性,种族歧视,福利困境
黑人家庭论文文献综述
丁佳[1](2019)在《论20世纪以来美国黑人女性单亲家庭的福利困境》一文中研究指出梳理了20世纪以来美国单亲黑人女性家庭的贫困状况,认为黑人女性单亲家庭的贫困率相对较高,这与历史因素、种族歧视及女性歧视有关。美国政府针对女性单身家庭的福利政策发展缓慢且隐藏着对黑人女性单亲家庭的歧视,惩罚性的道德要求和低效的政府监督,使得被剥夺福利资格的往往都是黑人单亲女性。由于个人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对福利制度的争议,以及媒体和政治家的渲染,黑人女性群体成为污名化的重灾区,黑人女性单亲家庭受到福利歧视。(本文来源于《西部学刊》期刊2019年11期)
孙麟[2](2017)在《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中后工业时代母系家庭养育方式》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步入后工业时代以来,社会中黑人母系家庭的养育方式更趋多样化。本文以黑人女性主义为研究视角,从叁部黑人女性文学作品入手,考察黑人母系家庭的叁种主要养育方式:单亲母亲养育、代位母亲养育、女同性恋母亲养育,探究这叁种方式与黑人女性主义之间的互动对话关系。黑人母亲养育方式帮助人们消除对黑人女性主义的误解和成见,黑人女性主义帮助黑人女性从养育行为中明确自我身份,加强集体身份认同,最终实现自我赋权。(本文来源于《英美文学研究论丛》期刊2017年02期)
王芳[3](2017)在《探索《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家庭悲剧》一文中研究指出《最蓝的眼睛》是美国着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作品。作品描述了一个普通的黑人家庭,其成员虽然各自以不同的方式追求个人的存在价值和身份认同,但扭曲的生存价值使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走向了共同的结局——毁灭。作品通过一个黑人家庭悲剧的个例,折射出在白人文化霸权下黑人群体家庭生活的悲惨状况。探讨在此社会背景下所引发的黑人生存困惑,从个人家庭悲剧中去探索黑人家庭群体的不幸,并就此探究出黑人家庭毁灭的原因。(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杨换丽,刘姗姗[4](2017)在《《最蓝的眼睛》中美国黑人家庭生存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最蓝的眼睛》是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本文从家庭视角,通过总结分析《最蓝的眼睛》中叁位主要黑人女性对白人文化的态度和人物形象,从白人文化的殉葬者、追求者和反抗者几个方面探讨美国黑人家庭在白人主流社会的生存。(本文来源于《芒种》期刊2017年04期)
陈洪江[5](2015)在《威尔逊剧作中黑人家庭主妇形象的解构与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奥古斯特·威尔逊在其剧作中刻画的黑人家庭主妇开始处于黑人女保姆的角色中,她们任劳任怨,对父权制社会强加在她们身上的枷锁逆来顺受,失去了自我身份。随着剧情发展,这些黑人家庭主妇逐渐觉醒,开始寻求自我价值,追求个人身份的自我定义,最终摆脱了父权制枷锁,建立起作为独立个体的身份,由此解构了黑人女保姆的支配性形象。(本文来源于《四川戏剧》期刊2015年12期)
曹晋芳[6](2015)在《《最蓝的眼睛》中两个黑人家庭的不同命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深刻关注黑人的身份和命运问题,谱写了白人文化霸权下黑人心灵迷失的悲剧。本论文通过对比小说中两个相似的黑人家庭对白人文化统治的不同反应,分析导致其截然不同命运的根源,探讨莫里森在作品中所传达的深刻意蕴。(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5年24期)
刘宁[7](2015)在《女性主义视角下《最蓝的眼睛》中黑人家庭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女性主义的理论框架下,托妮·莫里森在《最蓝的眼睛》中生动地刻画了叁种不同的黑人家庭及生存状态。该作品通过男人占主导地位的核心家庭的瓦解以及对纯女性家庭的尝试,证明前两种家庭各有其存在的问题,而追求两性平等、和谐并且共同承担家庭责任的理想家庭才是女性主义运动最终追求的目标。(本文来源于《边疆经济与文化》期刊2015年06期)
滕学明,罗星[8](2015)在《《秀拉》对美国黑人女性传统家庭伦理观的颠覆与升华》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分析了托妮·莫里森早期小说《秀拉》的主人公秀拉在追求自我的过程中,其传统家庭伦理观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与意义。她的追求自我由一系列冲突构成,这些冲突既可归咎于她家庭结构的危机——两性极不和谐的状态,也可归咎于其父权形象的模糊:家庭中由于男性担当的缺失而令依附变得不可能。最后,秀拉的自我追求尽管没有成功,但借助自己的替身奈尔,她实现了对黑人女性传统家庭伦理观的升华,从而使她的个人奋斗迈入了清醒自觉的新阶段。(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5年15期)
李铭[9](2015)在《《宠儿》中畸形黑人家庭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托尼?莫里森是20世纪以来最为成功和杰出的非裔女作家。她出色的写作才能是她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并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小说《宠儿》是她的第五部长篇小说,也是她最为成功的作品。自1987年在纽约出版以来,该小说立即轰动了美国文坛。许多文学评论家对该小说进行了大量且深入的研究,并获得了许多重要成果。纵观国内外研究成果,鲜有研究是围绕该小说中畸形的黑人家庭关系展开的。为了揭示出该小说中黑人生存困境的悲剧以及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本文应用勒温的群体动力学原理,对《宠儿》中畸形的黑人家庭关系进行探讨,分析奴隶制下黑人家庭的特点。通过分析,本文发现该小说中黑人家庭的畸形关系主要是由奴隶制的摧残和黑人社区有意地孤立造成的,进而也导致黑人个体行为的异常。因此本文得出结论:个人与群体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个人只有在群体环境下,接受群体的帮助,才能找到自我,走出生存困境。所以黑人个体只有依靠群体,才能摆脱生存困境,求得个性解放,同时,黑人应该勇于面对历史并且结合本民族的文化信仰,才能找到生存策略,积极地生存下去。(本文来源于《温州大学》期刊2015-05-01)
孙亚平[10](2015)在《论美国黑人中年家庭妇女自我的迷失》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比成长于20世纪50、60年代黑人民权运动时期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处于后民权时代的美国黑人女作家的成长和创作环境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以特瑞·麦克米兰为代表的新一代美国黑人女作家关注的不再是极具政治性的种族、性别不平等,不再聚焦于为黑人女性赋权,也不再强烈谴责男权,而是与当前社会现实相呼应,转而描写新形势下美国黑人女性遭遇的婚姻、家庭与事业等方面的生存困境和矛盾。《一切的中断》是麦克米兰于2005年发表的作品,作品充分展现了麦克米兰对当代黑人妇女境遇的关注,及其为身处困境的妇女寻找出路的努力。作品内容丰富,涉及多个主题,包括中年危机主题、姐妹情谊主题、爱情和婚姻主题、自我身份主题等。本论文以主人公玛丽莲的自我迷失这一主题为研究内容,分析迷失的表现、原因及其反思和为自我建构做出的努力。本论文由五个部分构成,分别是引言部分,主体部分的叁章和结论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作者的生活背景、小说梗概,并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有关作者及所选作品的研究现状。第一章首先介绍了小说主人公玛丽莲自我的迷失及原因。第二章讲述了玛丽莲在经历了近来生活的诸多变化以及在身边其他女性人物的参照下开始重新考量自己的生活。第叁章围绕着玛丽莲对自我的重新建构展开分析。结论部分指出:通过剖析作品中美国黑人中年家庭妇女玛丽莲自我的迷失、反思及对自我建构,可以看出,生活在郊区的令人艳羡的“幸福的黑人家庭主妇”在中年时候正经历着一种难以言表的绝望和空虚。这在众多妇女中间得到了广泛的回应,而不仅仅局限于黑人妇女。通过《一切的中断》对美国黑人中年家庭妇女玛丽莲自我迷失困境的再现,可以发现新一代黑人女作家麦克米兰关注的不再仅仅是黑人女性特有的问题,而是物质生活较为丰富的时代西方女性共同经历的问题。(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黑人家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美国步入后工业时代以来,社会中黑人母系家庭的养育方式更趋多样化。本文以黑人女性主义为研究视角,从叁部黑人女性文学作品入手,考察黑人母系家庭的叁种主要养育方式:单亲母亲养育、代位母亲养育、女同性恋母亲养育,探究这叁种方式与黑人女性主义之间的互动对话关系。黑人母亲养育方式帮助人们消除对黑人女性主义的误解和成见,黑人女性主义帮助黑人女性从养育行为中明确自我身份,加强集体身份认同,最终实现自我赋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黑人家庭论文参考文献
[1].丁佳.论20世纪以来美国黑人女性单亲家庭的福利困境[J].西部学刊.2019
[2].孙麟.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中后工业时代母系家庭养育方式[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7
[3].王芳.探索《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家庭悲剧[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
[4].杨换丽,刘姗姗.《最蓝的眼睛》中美国黑人家庭生存探究[J].芒种.2017
[5].陈洪江.威尔逊剧作中黑人家庭主妇形象的解构与重构[J].四川戏剧.2015
[6].曹晋芳.《最蓝的眼睛》中两个黑人家庭的不同命运分析[J].校园英语.2015
[7].刘宁.女性主义视角下《最蓝的眼睛》中黑人家庭的演变[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5
[8].滕学明,罗星.《秀拉》对美国黑人女性传统家庭伦理观的颠覆与升华[J].名作欣赏.2015
[9].李铭.《宠儿》中畸形黑人家庭关系研究[D].温州大学.2015
[10].孙亚平.论美国黑人中年家庭妇女自我的迷失[D].东北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