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动机理论文_王昭,南江萍,张培培,王菲

导读:本文包含了传动机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机理,齿轮,永磁,摩擦,双曲面,牵伸,油膜。

传动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王昭,南江萍,张培培,王菲[1](2019)在《盘式永磁耦合器传动机理有限元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明确盘式永磁耦合器的传动机理是其设计的关键。应用COMSOL软件对盘式永磁耦合器进行瞬态电磁有限元仿真建模、网格设计,计算盘式永磁耦合器的涡流、扭矩、切向力和轴向受力等,分析其涡流特性及瞬态电磁场特性对传动机理的影响。归纳总结磁铁材质、磁铁级数、气隙间距对扭矩和轴方向受力的影响。其规律和结论可以为盘式永磁耦合器的设计和优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本文来源于《微电机》期刊2019年11期)

张志刚,余晓霞,侯亚斌,欧欣[2](2019)在《同步器摩擦传动机理建模与材料参数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摩擦副材料参数对同步器同步过程的影响,建立了油膜压力、微凸体压力、同步环轴向力和同步转矩4个模型。利用4阶Runge-Kutta法对油膜厚度和转速差进行耦合求解,求得同步过程中油膜厚度、转速差、黏性转矩、粗糙接触转矩以及总转矩变化曲线。对所建模型进行试验验证后,利用所建模型研究了摩擦材料渗透性、摩擦副表面联合粗糙度、摩擦副当量弹性模量、摩擦因数变化规律对同步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摩擦材料渗透性减小导致油膜厚度变化速率下降,黏性转矩和粗糙接触响应延迟,同步时间延长;摩擦副表面联合粗糙度增大致使最小油膜厚度增大,黏性转矩峰值减小,粗糙接触转矩响应加快,同步时间缩短;摩擦副当量弹性模量增大导致最小油膜厚度增大,粗糙接触转矩增大,同步时间缩短;正斜率摩擦因数下粗糙接触转矩大于负斜率摩擦因数下粗糙接触转矩,同步时间相对较短。(本文来源于《中国公路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杨柳[3](2019)在《基于机车传动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故障机理与诊断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机车运行速度的不断提高,对机车的运行安全性和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长期服役过程中,受复杂轮轨激励的影响,机车轴箱轴承、齿轮、车轮等关键零部件极易出现剥落、点蚀等故障,故障发展的早期阶段,由故障引起的齿轮及轴承的振动响应十分微弱,淹没在复杂的轮轨干扰噪声下,故障特征的提取非常困难。因此,本文首先考虑了轴承-齿轮-轮对的相互作用,建立了机车传动系统有限元动力学模型。然后,针对轴承-齿轮-轮对关键零部件的不同故障,分析了该系统的振动响应特征及其故障产生机理。最后,研究了复杂强干扰下机车故障信号的特征提取方法,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考虑了轴承-齿轮-车轮的耦合关系,建立了机车传动系统有限元动力学模型,研究了系统在不同转速条件下的固有频率及模态响应特征。同时,考虑了车轮蠕滑力对系统响应的影响,利用增量迭代法,求解了机车传动系统有限单元振动响应,建立的机车传动系统动力学模型可以用于研究轴承-齿轮-车轮故障响应机理的正问题。2、基于机车传动系统动力学模型,分别构建了齿轮、轴承和车轮在不同局部表面故障下的齿轮时变啮合刚度表征方程、轴承接触力表征方程和车轮接触力表征方程。然后,将方程嵌入机车传动系统动力学模型中,研究不同故障下,系统动力学响应特征及动力传递规律。同时,研究了复合故障下系统的响应特征。3、为了探究系统出现微弱故障的动力学特征,研究了齿轮、轴承故障动力学响应机理及其影响因素。通过简化机车传动系统轴承、齿轮、车轮节点模型,求解出了模型的解析解。针对齿轮节点模型,研究了齿轮参激振动系统稳态响应解及不平衡力下系统响应特征。针对轴承节点故障,分析不同故障尺寸、轮轨力与轴承间隙等因素对轴承故障微弱响应的影响。所提出的相对瞬态解,能够有效表征轴承故障引起的系统响应微弱变化。最后,研究了车轮故障时齿轮、轴承故障的响应特征及系统能量分布特征。4、机车受复杂轮轨激励的影响,轴承故障特征容易被淹没且难以提取。针对这一问题,研究了机车传动系统轴承微弱故障信号的特征提取方法。通过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故障信号共振响应特征及噪声干扰产生的来源。然后,通过时域自相关处理和基于频域相关峭度的包络解调方法,优化小波滤波中心频带及带宽方法,提取强干扰下故障信号特征。最后,通过在DF4B走行部实验台上开展的一系列试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5、研究了复杂干扰下复合故障特征的提取方法,提出了平方包络谱的频域相关核值方法。利用复合故障仿真信号,分析周期故障特征的表示方法。通过传统的频域相关峭度谱图法,无法识别出强干扰下重复性故障冲击的特征。而通过应用频域相关核值方法可以定量地刻画出信号的平方包络谱的幅值,即以频域相关核值生成谱图,能够自适应地识别最优频带范围,解调出单一故障特征。仿真与试验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克服多种复杂干扰的影响,准确提取故障特征信号。论文中所建立的机车传动系统有限元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开展的关键零部件局部故障下动力学振动响应特性及响应机理研究,以及所提出的系统微弱故障诊断方法,对推动机车传动系统的故障机理研究和故障诊断系统的开发有着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9-05-29)

李文博[4](2019)在《橡胶传动带动态仿真及能耗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动带是最主要的橡胶工业制品之一,主要起到机械动力传输的作用。然而目前国内的传动带分析和设计水平还比较落后,大多是根据国外的标准和产品结构进行仿制,因此没有掌握核心的技术而缺乏市场竞争力。有限元模拟作为现代化的产品设计分析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轮胎、减震器等橡胶制品,研究和预测产品在动态使用过程中的各方面性能,辅助产品设计。然而在橡胶传动带方面的应用和报道却很少,只有岱高、盖茨等外企掌握了传动带制品仿真设计技术。因此展开对带传动有限元模拟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工程价值。传动效率和能耗是评价传动带设计的重要指标,动态下的生热也会影响皮带的使用性能。然而橡胶传动带在动态工况下复杂的粘弹迟滞行为和非线性滑动摩擦行为对皮带生热传热的研究造成了困难,为了深入分析传动带传动机理,预测传动效率,本论文通过结合实验和有限元模拟的方法展开对橡胶传动带的动态力学行为和能耗温升的研究,全面涉及了摩擦型叁角带传动和啮合型同步带传动两种传动类型,对两者各自的结构特征、受力形式、接触滑移进行了分析,并根据两者模型特征提出了不同的建模方法。本文分别建立了叁角带和同步带传动模型,在考虑到橡胶材料特性和复合结构特征的基础上,对不同工况下带传动的橡胶应力应变、剪切滑移、接触力和骨架层受力进行计算并进一步进行结构优化。同时分别建立两种传动带的热力耦合模型,根据模型特征设计不同的计算方法,从而分析整个传动系统的动态能耗、传动效率、温度场分布等。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为了获得准确的橡胶材料参数,我们对橡胶材料进行了单轴循环拉伸压缩、动态频率扫描测试,对材料的拉伸、压缩性能,蠕变、松弛性能,迟滞性能进行全面分析。同时在考虑到橡胶应力软化效应的基础上使用超弹性本构方程和粘弹性本构方程拟合出材料参数,并在拟合粘弹性材料参数时比较了时域法和频域法的特点。从而全面考虑了橡胶材料超弹性和粘弹性,并建立了简单的橡胶圆柱动态压缩有限元模型,对压缩应力和应变的分布进行分析。为了进一步对橡胶材料的动态生热进行研究,我们不仅使用屈挠压缩生热机对橡胶圆柱试样的压缩生热性能进行测试,还使用静动刚度仪对动态应力软化引起的动态模量的变化进行研究,通过最小二乘法得到描述损耗模量随动态压缩时间的变化曲线,用于迟滞生热速率的计算。进一步的建立热力耦合有限元模型,对橡胶材料的热物理参数进行测试。迟滞生热以内热源的形式使用子程序定义在模型中,并考虑到生热率随时间的变化,实现了对橡胶圆柱整个过程中温度场变化的计算,同实测的结果进行了对比。计算结果表明橡胶圆柱试样在受压时接触面边缘会出现应力集中,但整体分布均匀。损耗模量在温度和蠕变的双重影响下随时间呈抛物线下降趋势。模型预测的上、下底面和侧面的温度变化趋势同实测结果相近,误差小。(2)在获得橡胶材料参数的基础上,以SPB叁角带传动系统为例,建立摩擦型传动叁角带热力耦合有限元模型。在叁角带传动力学模型中考虑了叁角带的橡胶-骨架复合材料结构,其中强力层使用REBAR单元模拟。模型通过联用隐式求解器和显式求解器模拟了从带张紧到带传动的整个过程。对叁角带经过带轮时的弯曲应力、接触压力、接触面积以及线绳受力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计算出了由于弹性变形引起的周向非线性滑移和进出带轮时的径向滑移。为了进一步分析皮带的动态生热传热行为,我们同时考虑了迟滞生热和摩擦生热的影响。迟滞生热速率可以通过提取叁角带经过带轮时的应力应变曲线积分得到,摩擦生热速率则是通过计算出的接触压力,接触滑移计算得到。同时为了考虑温升对迟滞生热速率的影响,还对橡胶材料粘弹性的频率温度依赖性进行了研究。使用WLF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并进行了修正。在建立叁角带传热模型时,由于技术问题,无法使用直接热力耦合法,我们提出了一个等效的多重动态接触传热的建模方法。即通过对对流散热系数、接触换热系数进行等效换算,并施加到等效传热模型中,完成对叁角带传动时同各个带轮的接触传热计算。传热模型中的热源和热物性参数会随着温度的变化更新,从而实现对叁角带传动系统能耗和温度场分布的预测。根据不同工况下的实测温升结果和预测结果进行比较,皮带和带轮的温度场分布预测结果可靠。摩擦生热速率大于迟滞生热速率,且大部分热量流入带轮。(3)进一步对啮合传动类型的8M圆弧齿同步带的传动特性进行研究和结构优化。建立同步带啮合传动有限元模型,分析同步带在张紧时的多边效应,以及由于多边效应引起的干涉现象。计算同步带线绳的受力特点,分析受力变化同接触干涉大小之间的关系。分析带张紧时完全啮合区域弯曲应力、强力层包胶应力和带齿与轮齿间隙的特点。计算同步带传动时,不完全啮合区域的啮合接触应力、接触压力、接触剪切力整个过程的变化。对从动轮施加不同的扭矩载荷,分析不同扭矩对传动的影响。对不同扭矩下同步带传动时的啮合接触状态,带齿变形,带轮反作用力以及多边效应的变化情况进行讨论。为了进一步对同步带的结构进行优化,以减小啮合干涉引起的应力集中,我们结合理论与经验提出了从节距和齿形两方面对8M圆弧齿同步带的结构进行优化。并按照优化后的结构重新建立同步带传动模型。比较不同结构下计算出的应力分布和干涉情况,对优化方案进行评估。计算结果表明当8M圆弧齿同步带节距优化为7.98 mm时,啮合干涉现象得到明显改善,不完全啮合区域的接触压力和形变减小,整体应力分布更均匀。而在节距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齿形进行优化,可以基本消除干涉现象,减少应力集中,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传动稳定性。(4)分析同步带啮合传动的生热传热特性,建立同步带传动热力耦合模型。由于同步带传动有限元模型使用的是隐式求解算法,因此不能直接输出粘弹迟滞损耗。在计算迟滞生热速率时,需要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提取每个带齿单元的每个节点在一个传动周期内的应力曲线和应变曲线,并进一步使用傅里叶变换原理,将随机的应力谱和应变谱转变为多个等效的正弦谱的迭加,再使用迟滞损耗方程进行计算。在计算摩擦生热速率时,带齿和轮齿的啮合是非线性不连续的,本文提出了一种积分求和法用于计算摩擦能量损耗。在建立同步带传热模型时,使用热流分配理论对摩擦生热流入带齿和轮齿的占比进行计算,并对对流换热系数进行了理论计算。通过反演的方法,根据实测表面温度对换热系数进行修正。计算结果表明,最高温度和最大热流密度都出现在带齿与轮齿啮合的齿侧部位。摩擦能耗较高,迟滞能耗较低,总的能耗功为31.17 J/s。在标准传动工况下总的预测传动效率为98%左右,带齿温度为34℃左右,同实测结果一致。当转速或负载扭矩增大的时候,生热速率和温升也随之提高。(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9-04-14)

蒲伟,汪巨基,肖科,王家序,龙见炳[5](2019)在《乏油状态下准双曲面齿轮传动润滑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工程实际中,准双曲面齿轮不可避免地因润滑剂供给不足导致乏油问题,鉴于此,综合考虑了啮合区接触几何、粗糙形貌、入口区供油量、啮合界面速度矢量任意性等因素,建立了乏油状态下准双曲面齿轮传动界面任意速度矢量润滑分析模型,开展了乏油分析模型结果与文献实验数据的对比研究,数值分析了不同入口区供油量条件下准双曲面齿轮传动界面啮入点、啮合中点和啮出点的油膜演变规律,探讨了转速对不同供油量条件下传动界面润滑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乏油分析模型结果与文献实验数据取得了良好的一致性;随着入口区供油量的减小,3个啮合点油膜厚度的差异逐渐减小,当供油量减小到某一值时,3个啮合位置的油膜厚度基本一致;在不同的供油量下,转速对润滑状态的影响较为显着,油膜厚度随着转速的增加而升高,但是,转速升高到某一值时,乏油条件下的油膜厚度值将趋于稳定,而充分供油条件下的油膜厚度值将会继续增大。(本文来源于《工程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1期)

刘宇,吕红明,郝琪[6](2018)在《发动机带传动噪声非线性振动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传动中噪声产生的机理,以汽车发动机前端附件系统带传动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皮带与传动轮的二自由度简化模型,将皮带与传动轮间复杂的运动简化为具有一定刚度的弹簧与物块的运动,对传动中复杂的摩擦过程进行了简化,通过Matlab软件对模型系统的运动进行了仿真分析,研究了模型系统初速度以及带刚度对系统振动噪声的影响,重点关注了系统运动中的粘滑状态,通过各组系统运动图像的比较分析观察系统运动,结果表明合理提高初速度及带刚度可有效降低振动噪声。(本文来源于《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刘志鹏,陈圆意[7](2018)在《传动系统对车身激励引起轰鸣声的机理分析与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传动轴系的振动引发车内轰鸣声的机理进行阐述及激励源—传递路径—车身响应的综合分析,指出针对中频激励引起汽车轰鸣声的处理方案。之后在国内某一款车型上利用车内噪声测试与分析,传递路径分析,模态测试与分析,工作变形测试与分析等方法来详细说明传动轴系对车内轰鸣声的问题确定、原因分析和优化方案。最终该车轰鸣声问题得到解决。(本文来源于《时代汽车》期刊2018年12期)

张延超,吴鲁纪,尹明虎,崔亚辉,郭智鹏[8](2018)在《某型采煤机摇臂传动系统故障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井下采煤机摇臂是采煤机械的核心设备,摇臂齿轮传动系统具有重载、齿轮传动难以润滑等特征,其工作可靠性对井下采煤安全和采煤经济效益具有重要影响。为此,针对某型摇臂齿轮传动系统故障特征,通过对传动齿轮断齿和点蚀、轴承磨损和胶合等部位的失效分析,以及润滑油的物理特性试验测试分析,揭示其故障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选用润滑油的物理特性对传动系统具有重要影响,如果其选用和维护不当,易导致润滑油运动黏度无法满足润滑需求,从而引起传动系统发热量过大,造成轴承破坏,齿轮局部过载,发生齿面点蚀和局部断齿,进而导致摇臂齿轮传动系统失效。研究工作为重载齿轮传动系统设计、使用和维护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参考。(本文来源于《机械传动》期刊2018年11期)

薛元,高卫东,李杨,管幼平,李增润[9](2018)在《叁通道数码纺纱传动系统构建及数控纺纱成形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详尽介绍了叁通道数码环锭纺纱机传动系统及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分析了在线和离线调控混纺比、线密度及捻度的机理,构建了纺制任意比例混色纱、色彩分段分布的段彩纱、混纺比渐变分布的渐变色纱、混纺比不变的竹节纱以及混纺比和粗细均变化的段彩竹节纱等5类花色纱线的纺纱方法。最后指出,叁通道数码纺纱机通过调控3个通道的牵伸比(e_m、e_y、e_c)及锭子速度,达到纱线线密度、混纺比及纱线捻度可调控的目的,进而实现对纱线外观形态及结构的调控,使环锭纺纱机具有纱线成形与色彩调控的双功能,实现了对传统纺纱工艺的重大突破。(本文来源于《纺织导报》期刊2018年10期)

康强,李洁,顾鹏云,左曙光[10](2018)在《传动系扭振影响车内低频声振舒适性的作用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车型为研究对象,针对车内低频(20 Hz~100 Hz)声振舒适性问题的研究与解决,对其传动系布置及构造加以解析。在此基础上,界定进行车内声振舒适性分析研究所依托的"对象系统",合理划分、组织其子系统并明确其动态特性有效信息,进而揭示出车辆加速过程中发动机中低转速范围内的传动系扭振影响车内声振舒适性的作用机理,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机理判断的合理性,从而为车内声振舒适性的改进提供了依据和线索。另一方面,依托典型车型具体问题的机理研究,从中归纳总结出处理此类问题的一般性原则,可推广应用于同类车型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为后续进一步研究形成规范化的技术解决方案打下基础。(本文来源于《噪声与振动控制》期刊2018年03期)

传动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明摩擦副材料参数对同步器同步过程的影响,建立了油膜压力、微凸体压力、同步环轴向力和同步转矩4个模型。利用4阶Runge-Kutta法对油膜厚度和转速差进行耦合求解,求得同步过程中油膜厚度、转速差、黏性转矩、粗糙接触转矩以及总转矩变化曲线。对所建模型进行试验验证后,利用所建模型研究了摩擦材料渗透性、摩擦副表面联合粗糙度、摩擦副当量弹性模量、摩擦因数变化规律对同步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摩擦材料渗透性减小导致油膜厚度变化速率下降,黏性转矩和粗糙接触响应延迟,同步时间延长;摩擦副表面联合粗糙度增大致使最小油膜厚度增大,黏性转矩峰值减小,粗糙接触转矩响应加快,同步时间缩短;摩擦副当量弹性模量增大导致最小油膜厚度增大,粗糙接触转矩增大,同步时间缩短;正斜率摩擦因数下粗糙接触转矩大于负斜率摩擦因数下粗糙接触转矩,同步时间相对较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传动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1].王昭,南江萍,张培培,王菲.盘式永磁耦合器传动机理有限元仿真研究[J].微电机.2019

[2].张志刚,余晓霞,侯亚斌,欧欣.同步器摩擦传动机理建模与材料参数影响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19

[3].杨柳.基于机车传动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故障机理与诊断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

[4].李文博.橡胶传动带动态仿真及能耗机理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9

[5].蒲伟,汪巨基,肖科,王家序,龙见炳.乏油状态下准双曲面齿轮传动润滑机理分析[J].工程科学与技术.2019

[6].刘宇,吕红明,郝琪.发动机带传动噪声非线性振动机理研究[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18

[7].刘志鹏,陈圆意.传动系统对车身激励引起轰鸣声的机理分析与控制[J].时代汽车.2018

[8].张延超,吴鲁纪,尹明虎,崔亚辉,郭智鹏.某型采煤机摇臂传动系统故障机理分析[J].机械传动.2018

[9].薛元,高卫东,李杨,管幼平,李增润.叁通道数码纺纱传动系统构建及数控纺纱成形机理分析[J].纺织导报.2018

[10].康强,李洁,顾鹏云,左曙光.传动系扭振影响车内低频声振舒适性的作用机理[J].噪声与振动控制.2018

论文知识图

柔轮磨损部位叁维激光形貌测试Fig.6...谐波减速器扭转刚度Fig.6.3Thetorsio...金属带的滑动传动机理>1时金属带式CVT的传动机理偏心传动机理示意图叁环减速机基本构造文献[1]、[2]、[3...

标签:;  ;  ;  ;  ;  ;  ;  

传动机理论文_王昭,南江萍,张培培,王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