漩涡模型论文-王志坤

漩涡模型论文-王志坤

导读:本文包含了漩涡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无压输水隧洞,连接井,掺气与漩涡,水力现象

漩涡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王志坤[1](2019)在《无压输水隧洞出口连接井掺气与漩涡水力现象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采用正态物理模型,模拟了无压输水隧洞出口连接井水力条件,观测了不规则体型连接井内水体掺气与漩涡水力现象。通过对不同流量试验组次统计分析,总结了连接井内水体掺气与漩涡的变化规律,试验成果为输配水工程正常运行、管理保护提供技术保障,同时也为同类工程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来源于《水利技术监督》期刊2019年01期)

祝志文[2](2015)在《基于二维RANS模型计算扁平箱梁漩涡脱落的可行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二维雷诺时均Navier-Stokes(RANS)模型在获取桥梁扁平箱梁漩涡脱落特性时的可行性,采用基于SSTk-ω湍流模型的二维RANS方程,对大带东桥主桥加劲梁进行了CFD计算(雷诺数Re=1.06×105),获得了加劲梁在不同迭代时间步长、不同网格划分上的气动力系数平均值和脉动值,以及漩涡脱落Strouhal(Sr)数,突出了计算时间步和网格无关检查的重要性。结果表明:相对于漩涡脱落周期T,采用较大的时间步长就能获得气动力系数平均值的近似估计,而要获得漩涡脱落Sr数的收敛估计之计算时间步长应小于T/260;采用二维RANS模型能获得此种箱梁平均气动力系数的近似估计,但得到的漩涡脱落Sr数与风洞试验结果有较大差别。(本文来源于《中国公路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刘强,杨敬[3](2014)在《溪洛渡电站泄洪洞进口立轴漩涡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溪洛渡水电站泄洪洞规模巨大,其泄洪安全对整个工程而言至关重要,进口处的立轴漩涡是影响泄洪洞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对泄洪洞进口处的立轴漩涡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大型水电站整体模型上,对泄洪洞进口立轴漩涡进行了试验观测,据此对泄洪洞进口体型进行了优化并确定了最终方案,同时通过调整闸门开度的试验,对今后泄洪洞的运行方式提供了指导,另外试验还研究了行之有效的消涡工程措施。(本文来源于《水电站设计》期刊2014年03期)

蒋佳伟[4](2014)在《钢包出钢末期自由表面漩涡形成与抑制的水模型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连续铸钢生产过程中,钢包出钢末期会产生自由表面漩涡卷渣现象,带来诸多危害,且降低了钢的洁净度,影响了铸坯表面质量。抑制出钢过程中自由表面漩涡的形成,降低漩涡的临界高度可以大大减少漩涡卷渣量,提高钢材质量。本文以某钢厂60 t钢包为原型,根据相似定律建立了1:4的钢包水模型。通过水模型模拟研究了钢包出钢过程中自由表面漩涡的形成过程,考察了静置时间、初始液面高度、水口直径、水口位置(水口偏心率)对漩涡的形成高度和临界高度的影响;并分析了不同情况下的切向速度分布,得到了漩涡形成的规律;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吹气抑制漩涡形成的实验,并分析了不同吹气方式(包括吹气孔位置、吹气量大小)下的抑制漩涡效果,得到了抑制漩涡效果较明显的最佳吹气参数。主要结果如下:(1)在钢包的出钢过程中,漩涡的形成高度和临界高度随静置时间的增大而减小;漩涡的形成高度和临界高度随初始液面高度增加先增大后基本保持不变;漩涡的形成高度和临界高度随水口直径的增大而增大,随水口偏心率的增大而减小。(2)在漩涡的形成过程中,同一时刻下随着液面高度的增大流体的切向速度逐渐减小,表明漩涡的形成时从钢包底部开始形成的;不同条件下漩涡形成过程中的切向速度大小不同但分布规律相同。切向速度越大,漩涡的形成高度和临界高度越大。减小切向速度的大小可以降低漩涡的形成高度和临界高度。(3)采用吹气方式可以扰乱漩涡形成过程中的速度分布,可以达到有效抑制漩涡的目的。对于底部吹气而言,在低于最佳吹气量时,漩涡的临界高度随着吹气量的增加而降低,在高于最佳吹气量时,临界高度随着吹气量的增加有所升高;吹气孔位置对漩涡抑制效果有影响,吹气孔距离水口越远抑制效果相对越不明显;与中心水口位置出钢相比,偏心水口出钢时抑制漩涡的吹气量要较小;对于侧壁吹气而言,抑制漩涡的效果受到吹气孔位置高度的影响,不如底吹效果好。(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14-06-01)

郭剑峰,刘福安,王飞[5](2014)在《泵站流道内漩涡治理的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漳州LNG项目取海水系统的水工模型试验研究,分析该取水工程进水流道漩涡产生机理,提出改善进水流道水流流态(防止漩涡)的不同措施,研究治理漩涡的不同优化方案。采取治理措施后各工况条件下,流道内水流均匀,无有害漩涡产生,机组运行平稳,从而提高了泵站效率和保持安全经济运行,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水利科技与经济》期刊2014年02期)

黄楚迪,王奔,卢志健,韦志强[6](2013)在《暗流和漩涡的压强分布简化物理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工业水域研究中,漩涡和暗流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为了简便测量出暗流和漩涡的存在以及其影响,该文从物理角度建立暗流与漩涡流域简化压强模型,使通过压强变化检测暗流与漩涡得以实现。并通过实际试验验证简化压强模型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导报》期刊2013年24期)

贾辉[7](2013)在《河工模型中漩涡参数图像测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各项学科交叉发展,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来提高水利行业的科技水平成为当今技术融合背景下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其中基于计算机图像处理的河工模型量测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在河工模型试验的研究与实用中。当前图像处理技术在河工模型试验中的应用多集中在对表面流场和河势的测量,对于水库模型中进水口上表面的有害漩涡的监视与测量目前还不多见,本文在总结已有的应用于河工模型测量的图像处理算法与方案的基础上,结合漩涡特性参数与漩涡有害性之间的关系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计算机图像处理的模型漩涡流场参数的测量方法,以实现利用计算机图像测量法对河工模型试验中产生的漩涡流场的有害性进行判断。本文在“黄河模型”网络监测系统环境下,搭建一个用于对模型中漩涡流场进行观测的监控平台。在紧密围绕河工模型试验中图像测量技术的同时,详细介绍了模型漩涡流场图像测量系统的构建,以及对典型的漩涡流场范围、半径的提取和对漩涡表面切向速度的测量的实现方法。首先,通过具有网络路由功能的数字摄像机,将拍摄到的一组漩涡图像经过网络传输至主处理计算机。在完成漩涡图像去噪、压缩等预处理后,按照不同的测量目的,采用不同的图像处理方法分别进行相关参数的提取与计算。在漩涡图像的获取与传输部分,提出了一种基于“熵准则”的改进的EZW图像编码压缩算法以满足传输的图像清晰度与网络带宽之间的要求,同时也使得输出码流符合稀疏信号的特征,为实现最新的压缩传感技术,极大的提高图片的传输效率以满足河工模型检测系统的实时性需求提供了可能。在进行漩涡半径的测量时,根据预处理后漩涡图像的特点,采用针对性的对比度拉伸进行图像增强;再通过对常用典型的边缘检测算子比较,选取适合漩涡图像的LOG算子对漩涡进行边缘检测,并提出一种基于漩涡纹理特征向量的消除伪轮廓的方法,对漩涡无旋部分由于水纹波动而形成的伪边缘点进行清除,以实现漩涡边界的准确提取;最后,利用平面图形的形心坐标计算公式获取漩涡中心坐标,计算漩涡中心到旋涡边界的像素点个数经比例换算后得出漩涡的实际半径。为实现漩涡表面切向速度的测量,本文采用能对单个示踪粒子进行匹配跟踪的PTV技术,将示踪粒子撒入漩涡表面,通过测量两帧相邻图像间隔时间内参考粒子的位移,计算出该粒子所在漩涡流场中位置的切向速度。在进行测量计算之前,本文利用MATLAB仿真比对了PTV技术匹配算法中常用的四帧图像法、PCSS法、SPG法和VGT法在漩涡流场环境中的匹配效率,仿真验证了VGT法在漩涡场中有较为理想的粒子匹配结果,并选取其作为本文PTV计算时的匹配法,为准确的实现对漩涡表面流场中切向速度的测量提供了保证。(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3-05-01)

王熙,高正红[8](2012)在《改进的k-ω模型在亚音速漩涡流动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非结构网格,采用经典的wilcox k-ω模型和其改进的kω-Pω模型,建立了用于模拟大攻角旋涡流动的计算方法。以尖前缘的65°叁角翼为例,模拟了旋涡的产生、发展、破裂过程,验证了wilcox k-ω模型和kω-Pω模型在典型的亚音速计算状态下对复杂涡系干扰的模拟能力。通过对多种计算的流场与气动力详细结果的比较分析,就两种湍流模型对大攻角复杂旋涡流动的预测能力和敏感性等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kω-Pω模型通过r值区分剪切层和涡核区域,从而对涡核区域的涡黏性进行修正。对最后的模拟结果有一定的修正作用,可以作为湍流模型修正的一个方向。RANS方法在预测涡破裂点位置和二次涡的强度及位置方面仍存在很大的缺陷。(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2年12期)

刘海成,刘军其,周华兴[9](2012)在《印尼ADIPALA电厂取水头和泵房内漩涡治理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印尼ADIPALA电厂循环冷却水取水口和取水泵房的水工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电厂循环冷却水在取水口、引水箱涵、前池、流道等处的水流特性。试验中发现,在原设计方案中,取水口和分流墩附近出现了有害的串状吸气漩涡。文章通过对漩涡出现原因进行分析,采用了不同的治理措施,有效消除了漩涡,保证了电厂取水安全。(本文来源于《水道港口》期刊2012年02期)

王英奎,江春波,陈正兵[10](2010)在《泄洪洞模型进口立轴漩涡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泄洪洞的泄洪安全一直是水利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其中关于立轴漩涡的研究也是一个重点。本文在大型水电站整体模型上,对泄洪洞进口立轴漩涡的进行了试验观测。本文试验中,在不同的泄洪洞进口淹没水深的情况下,对立轴漩涡的产生发展过程进行了细致观测,研究了立轴漩涡形态在不同阶段的变化过程。同时,为了研究立轴漩涡强度的变化,本文利用PTV流场实时测量系统对泄洪洞进口处的漩涡表面流场进行了试验观测,对漩涡的大小及强度变化进行了深入研究。试验结果显示,淹没水深超过临界值以后,立轴漩涡的强度随淹没水深表现出逐渐增大的规律。(本文来源于《水力发电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漩涡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二维雷诺时均Navier-Stokes(RANS)模型在获取桥梁扁平箱梁漩涡脱落特性时的可行性,采用基于SSTk-ω湍流模型的二维RANS方程,对大带东桥主桥加劲梁进行了CFD计算(雷诺数Re=1.06×105),获得了加劲梁在不同迭代时间步长、不同网格划分上的气动力系数平均值和脉动值,以及漩涡脱落Strouhal(Sr)数,突出了计算时间步和网格无关检查的重要性。结果表明:相对于漩涡脱落周期T,采用较大的时间步长就能获得气动力系数平均值的近似估计,而要获得漩涡脱落Sr数的收敛估计之计算时间步长应小于T/260;采用二维RANS模型能获得此种箱梁平均气动力系数的近似估计,但得到的漩涡脱落Sr数与风洞试验结果有较大差别。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漩涡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王志坤.无压输水隧洞出口连接井掺气与漩涡水力现象物理模型试验研究[J].水利技术监督.2019

[2].祝志文.基于二维RANS模型计算扁平箱梁漩涡脱落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公路学报.2015

[3].刘强,杨敬.溪洛渡电站泄洪洞进口立轴漩涡模型试验研究[J].水电站设计.2014

[4].蒋佳伟.钢包出钢末期自由表面漩涡形成与抑制的水模型实验研究[D].东北大学.2014

[5].郭剑峰,刘福安,王飞.泵站流道内漩涡治理的模型试验研究[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4

[6].黄楚迪,王奔,卢志健,韦志强.暗流和漩涡的压强分布简化物理模型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

[7].贾辉.河工模型中漩涡参数图像测量研究[D].河南大学.2013

[8].王熙,高正红.改进的k-ω模型在亚音速漩涡流动中的应用[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

[9].刘海成,刘军其,周华兴.印尼ADIPALA电厂取水头和泵房内漩涡治理物理模型试验研究[J].水道港口.2012

[10].王英奎,江春波,陈正兵.泄洪洞模型进口立轴漩涡试验研究[J].水力发电学报.2010

标签:;  ;  ;  ;  

漩涡模型论文-王志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