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防御物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化学防御,紫茎泽兰,倍半萜,杜松烯
防御物质论文文献综述
刘燕,骆世洪,华娟,李德森,黎胜红[1](2019)在《入侵植物紫茎泽兰中杜松烯等倍半萜类防御物质及其生物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外来入侵植物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是我国面临的重大生态灾害物种之一,严重破坏了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该植物之所以难以彻底防治,除了因为它本身具有强大的繁殖力、旺盛的生命力和广泛的生态适应性外,还与其成功的化学防御有密切的关系。紫茎泽兰含有丰富的次生代谢产物,特别是萜类和酚类化合物,它们都是潜在可能的防御性物质。我们采用GC-MS和HPLC技术分别分析了机械损伤、病原菌侵染、昆虫取食后,紫茎泽兰中挥发性和非挥发性次生代谢产物的变化。结果发现未被诱导植物释放的挥发性次生代谢产物比较少,主要为脂肪类化合物。机械损伤诱导紫茎泽兰叶片后,大量的挥发性次生代谢产物被释放出来,主要为倍半萜类化合物,占总挥发物的56.0%,其中杜松烯类倍半萜amorph-4-en-7-ol为总挥发物的11.6%。紫茎泽兰叶片在被链格孢菌侵染和棉铃虫取食诱导后,释放的挥发性次生代谢产物种类与机械损伤诱导较为相似,同样以倍半萜类成分为主,分别占72.6%和63.6%。此外,紫茎泽兰叶片在被机械损伤、链格孢菌侵染和棉铃虫取食诱导后,4个非挥发性化合物含量发生了明显变化。进一步通过跟踪分离结合NMR技术鉴定这4个化合物为杜松烯类倍半萜9-oxo-10,11-dehydroageraphorone、2,7-deoxo-3,4,6,11-tetradehydrocadinanene、9-oxo-ageraphorone和9β-hydroxy-ageraphorone。对部分挥发性倍半萜和4个非挥发性倍半萜进行了棉铃虫的拒食活性研究,发现这些化合物对棉铃虫均具有明显的拒食活性,EC50为2.52~9.18μg/cm2,表明杜松烯类等倍半萜是紫茎泽兰的主要化学防御物质。另外,我们从紫茎泽兰中克隆并功能鉴定了3个倍半萜合酶EaTPS1-3,其中EaTPS1的酶活产物通过萜类代谢途径改造的大肠杆菌工程细胞发酵液分离并利用NMR技术鉴定为amorpha-4,7(11)-diene,EaTPS2的酶活产物为(E)-α-bergamotene,(Z)-β-farnesene,γ-curcumene和β-sesquiphellandrene,而EaTPS3被鉴定为(E)-nerolidol合酶。q RT-PCR分析发现EaTPS1在嫩茎和叶中的表达量较高,而GC-MS分析发现amorpha-4,7(11)-diene主要积累在花和花芽中,推测嫩茎和叶中的amorpha-4,7(11)-diene可能被迅速转化为下游的杜松烯类倍半萜。EaTPS2主要在嫩茎中表达,EaTPS3主要在花中表达。进一步在本氏烟草(Nicotiana benthamiana)中瞬时表达EaTPS1,结果发现转基因烟草除了能够合成amorpha-4,7(11)-diene外,还产生了另一个化合物,通过跟踪分离及NMR技术鉴定其结构为amorph-4-en-7-ol,推测EaTPS1在烟草中可能具有合成amorpha-4,7(11)-diene和amorph-4-en-7-ol的功能,或者EaTPS1的产物amorpha-4,7(11)-diene可能被烟草中的氧化酶进一步氧化成amorph-4-en-7-ol。拒食活性分析发现,瞬时表达EaTPS1烟草叶片的拒食率为对照组的37.31±7.4%,且化合物amorpha-4,7(11)-diene和amorph-4-en-7-ol的EC50分别为4.28和4.10μg/cm2。该研究结果表明EaTPS1参与紫茎泽兰中杜松烯类倍半萜防御物质的生物合成,从化学水平和分子水平揭示了紫茎泽兰的防御机制,为紫茎泽兰的综合防治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第九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9-19)
李香妹,杨筱慧[2](2019)在《栗瘿蜂幼虫期虫瘿与寄主植物部分营养和防御物质含量或活性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验证营养假说,本研究首次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了栗瘿蜂(Dryocosmus kuriphilus)幼虫期虫瘿及其着生枝条的部分营养和防御物质的含量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虫瘿中单宁和类黄酮的含量及苯丙氨酸解氨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显着低于枝条的含量或活性,符合营养假说;虫瘿蛋白质和还原糖含量显着低于枝条的含量,淀粉的含量与枝条的含量差异不显着,不符合营养假说。(本文来源于《生命科学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李香妹[3](2019)在《向川安瘿蜂虫瘿和寄主植物的部分氨基酸及防御物质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虫瘿是致瘿昆虫诱导寄主植物异常生长形成的非正常组织。致瘿昆虫的主要类群有6个目20个科,其中,瘿蜂科是仅次于瘿蚊科的第二大造瘿类群。向川安瘿蜂(Andricus mukaigawae)属瘿蜂科(Cynipidae)栎瘿蜂族(Cynipini),为造瘿昆虫,于白栎(Quercus fabri)等寄主植物的枝条上形成虫瘿。就虫瘿的适应性意义,Price等整理出主要的六项假说,分别是营养、微环境、天敌、互利、防御和非适应性假说。其中营养假说认为致瘿昆虫诱导虫瘿营养物质的含量高于植物未成瘿组织,防御物质低于植物未成瘿组织,以满足自身需求。目前,尚不清楚向川安瘿蜂(A.mukaigawae)虫瘿是否支持营养假说。本文以向川安瘿蜂(A.mukaigawae)虫瘿和寄主植物枝条为材料,使用液相色谱首次测定了向川安瘿蜂(A.mukaigawae)幼虫期和成虫期虫瘿、成瘿枝及未成瘿枝的20种游离氨基酸含量;使用分光光度计首次测定了向川安瘿蜂(A.mukaigawae)幼虫期虫瘿不同结构层和寄主植物枝条的单宁、类黄酮、木质素、多酚氧化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等防御物质的含量或活性。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是:1.就游离氨基酸总量而言,幼虫期虫瘿显着高于成瘿枝和未成瘿枝,成虫期则相反,且幼虫期虫瘿显着高于成虫期虫瘿。就必需氨基酸而言,在幼虫期和成虫期,虫瘿均显着低于成瘿枝和未成瘿枝,且幼虫期和成虫期虫瘿无显着差异。而成瘿枝和未成瘿枝的游离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氨基酸总量在幼虫期和成虫期均无显着差异。2.就不同氨基酸含量而言,成虫期仅脯氨酸1种,幼虫期虫瘿有12种氨基酸含量显着高于成瘿枝和未成瘿枝。其中,天冬酰胺和色氨酸分别是幼虫期虫瘿含量最高的非必需和必需氨基酸。3.主成分分析表明,在幼虫期与成虫期中,虫瘿的氨基酸组分均与成瘿枝和未成瘿枝不同,而成瘿枝和未成瘿枝的组分相似。4.幼虫期虫瘿中与防御相关的部分物质分布不均匀。其中,虫瘿外层的单宁和类黄酮含量及多酚氧化酶活性最高,且显着高于虫瘿内层和成瘿枝。就虫瘿内层而言,仅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性显着低于成瘿枝。虫瘿各层的木质素含量无显着差异,但均显着高于成瘿枝。本研究表明,向川安瘿蜂(A.mukaigawae)虫瘿的氨基酸含量支持营养假说。向川安瘿蜂(A.mukaigawae)幼虫可能通过取食诱导了游离和多数氨基酸含量显着高于植物组织,这有利于满足幼虫的营养需求和虫瘿的形成。而幼虫期虫瘿中与防御相关的部分物质并不全部支持营养假说。(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杨婷珺[4](2019)在《叁种红豆杉化学防御物质对光环境及邻株亲缘水平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光信号对于植物防御策略的影响受到了生态学家们的关注。植物可能通过光信号检测周围植物的接近程度,从而调整其防御策略。红豆杉属植物由于其生长速度缓慢、种群更新能力弱等原因,被多国列入濒危物种保护名录。其作为一种对虫害有较高防御能力的木本植物,自然条件下分布在群落中下林层,对于光和空间等资源的争夺以及在与相邻植株的竞争时均不占优势,且往往散生,较少出现以团块分布的纯林。因此,研究光环境及邻株亲缘水平对红豆杉属植物防御策略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基于此,本文以曼地亚红豆杉、东北红豆杉、南方红豆杉为研究对象,设置光强、UV-B辐射、R/FR梯度处理,研究叁种红豆杉化学防御物质对光强、光质条件的响应。另外,利用其近缘植物榧树和水杉,设置邻株亲缘水平梯度,探索了不同亲缘邻株对红豆杉属植物化学防御物质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弱光显着抑制了叁种红豆杉产生酚类物质的水平,促进了其光化学效率和紫杉醇含量的提高,并且能够有效促进曼地亚红豆杉和南方红豆杉中茉莉酸甲酯对紫杉醇的诱导效应,而对于东北红豆杉作用不明显。(2)叁种红豆杉光化学效率和化学防御物质对于UV-B辐射的响应结果均不同,这表明其光合效率和化学防御水平对于UV-B辐射的响应并不是单调的,可能受具体辐射剂量以及辐射时间的影响。较低水平的UV-B辐射显着促进曼地亚红豆杉和东北红豆杉紫杉醇物质积累,而东北红豆杉表现不明显。(3)研究得到了叁种红豆杉光化学效率、酚类防御物质以及紫杉醇含量对R/FR从0.5到6.5的响应曲线。这有助于分析红豆杉属植物通过光信号感知邻近植物作出化学防御响应的机制。(4)叁种红豆杉的化学防御水平对于邻株亲缘水平变化没有表现出规律性响应,这表明邻株亲缘水平这一因子可能不影响红豆杉属植物的化学防御策略。(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3-01)
刘丹凤[5](2018)在《陆地棉间接防御物质萜烯同系物的合成代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棉花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作物。棉花上主要害虫绿盲蝽及棉铃虫严重影响棉花生产。研究棉花-害虫-天敌叁者间的化学通讯,有助于利用化学信息物质对害虫进行绿色防控。本文围绕植物间接防御的化学信息物质萜烯同系物DMNT和TMTT,通过基因功能验证鉴定直接参与萜烯同系物生成的CYP基因;结合已报道的参与萜烯同系物合成的TPS基因,对参与萜烯同系物生成CYP与TPS的共表达进行了研究,为高表达萜烯同系物的转基因棉花研发及其在农业害虫绿色防控中的应用奠定基础。1.室内测定了萜烯同系物DMNT和TMTT对棉花害虫天敌寄生蜂的生态学行为影响。首先,收集分析棉铃虫取食及绿盲蝽取食诱导的棉花挥发物,发现萜烯同系物DMNT和TMTT均是虫害诱导的棉花挥发物组分;然后,通过昆虫触角电位测定发现棉铃虫寄生蜂中红侧沟茧蜂和绿盲蝽寄生蜂红颈常室茧蜂均对DMNT和TMTT呈现出剂量反应,行为试验发现中红侧沟茧蜂雌虫对DMNT和TMTT均有选择偏好性,红颈常室茧蜂雌虫对TMTT也有趋向性。这说明萜烯同系物DMNT和TMTT吸引棉花害虫天敌参与棉花的间接防御。2.分析了陆地棉中全部的P450基因家族。首先根据已公布的陆地棉、雷蒙德氏棉、亚洲棉和拟南芥基因组数据及P450 Homepage上公布的初命名的雷蒙德氏棉P450序列,对陆地棉中筛选的P450进行相似度比较,并根据P450命名规则对其进行初步命名。从陆地棉中共筛选到565条CYP序列,属于9个CYP集团,42个CYP家族,其中有两条序列因未比对到相似度大于40%的序列而未归类。通过系统进化分析,比较了陆地棉,雷蒙德氏棉,亚洲棉和拟南芥中P450的进化关系,陆地棉与拟南芥均属于相同的9个CYP集团,其中,CYP702、CYP705、CYP708、CYP709、CYP720和CYP721家族为拟南芥特有,CYP736和CYP749家族为棉属种特有。由于CYP71集团各成员主要响应植物胁迫,拟南芥调控萜烯同系物合成的P450基因属于CYP71集团中的CYP82家族成员,我们进一步对陆地棉CYP82家族成员和其他植物中的CYP82成员进行了聚类分析,并对陆地棉CYP82成员二级结构进行分析,为研究陆地棉CYP82家族成员功能提供参考。3.参与萜烯同系物合成的P450基因功能验证。结合已报道的陆地棉基因组、转录组数据及已报道的拟南芥中参与萜烯同系物TMTT生成的AtCYP82G1序列,筛选陆地棉中参与萜烯同系物合成的候选基因,通过酵母真核表达及酶活测定对候选基因蛋白进行体外酶活验证,发现GhCYP82L1和GhCYP82L2均能催化橙花叔醇生成DMNT,催化香叶基芳樟醇生成TMTT,当候选基因蛋白不与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共表达时,橙花叔醇与香叶基芳樟醇并不能被催化;对GhCYP82L1和GhCYP82L2基因的表达谱分析发现这两个目的基因均被害虫取食诱导表达,在茎和叶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未被取食的对照组,在根中几乎不表达。通过转基因技术将GhCYP82L1和GhCYP82L2基因转化至烟草。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目的基因在烟草中高表达。顶空动态收集转基因烟草及棉铃虫取食诱导的转基因烟草的挥发物,经分析并未检测到目的挥发物DMNT和TMTT,也未发现新的挥发物,我们推测这是因为烟草中缺少目的蛋白的催化底物导致的。当将整株烟草置于DMNT合成前体橙花叔醇的环境中,则检测到了DMNT的存在,但置于TMTT合成前体香叶基芳樟醇的环境中并未检测到TMTT的生成。这说明目的基因虽然在转基因烟草中过表达,但由于烟草中不存在萜烯同系物的代谢通路,缺少萜烯同系物合成的前体而无法生成萜烯同系物。未检测到TMTT的生成可能是由其他条件限制,可以将萜烯同系物前体的合成基因也转化至烟草进行进一步研究。通过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技术目的基因GhCYP82Ls的表达量在沉默处理的棉花中下降约一半以上,色谱图中DMNT的峰面积也显着低于侵染空载体TRV2的对照组,说明目的基因被沉默后萜烯同系物DMNT的释放量受到显着影响。4.参与萜烯同系物合成的TPS与CYP基因的共表达研究。首先,对已报道的体外酶活测定能生成橙花叔醇或香叶基芳樟醇的GhTPS22、GhTPS23、GhTPS24基因及直接生成DMNT和TMTT的GhCYP82L1、GhCYP82L2基因进行了组织表达谱分析,这两类基因均在被害虫取食诱导后的棉花地上组织中高表达。其次,通过真核表达使GhTPS22、GhTPS23、GhTPS24基因分别与GhCYP82L1、GhCYP82L2基因在酵母细胞中共表达,并以GhTPS22、GhTPS23、GhTPS24的催化底物FPP和GGPP为底物进行酶活测定,发现当以FPP为底物时GhTPS22+GhCYP82L1、GhTPS22+GhCYP82L2、GhTPS23+GhCYP82L1、GhTPS23+GhCYP82L2、GhTPS24+GhCYP82L1和GhTPS24+GhCYP82L2均能将其催化生成DMNT,当以GGPP为底物时GhTPS22+GhCYP82L1、GhTPS22+GhCYP82L2、GhTPS23+GhCYP82L1和GhTPS23+GhCYP82L2也能将其催化生成DMNT;然后,将GhTPS22、GhTPS23、GhTPS24基因分别与GhCYP82L1、GhCYP82L2基因构建到植物表达载体,转化至烟草进行共表达分析。共得到转pYLTAC380H,GhCYPL1,GhCYPL2,GhTPS22,GhTPS23,GhTPS24,GhTPS22+GhCYPL1,GhTPS22+GhCYPL2,GhTPS23+GhCYPL1,GhTPS23+GhCYPL2,GhTPS24+GhCYPL1和GhTPS24+GhCYPL2基因的12种烟草。在转基因烟草中目的基因均高表达。对转基因烟草的挥发物进行收集分析发现,仅转GhCYP82L基因的烟草仍无目标产物生成,而在转GhTPS22基因的烟草中检测到橙花叔醇释放,GhCYP82Ls与GhTPS22基因共表达的植株中则检测到了DMNT的生成。在转GhTPS24及GhCYP82Ls与GhTPS24基因的烟草中检测到芳樟醇生成。转GhTPS23,GhTPS23+GhCYPL1和GhTPS23+GhCYPL2基因的烟草挥发物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些结果表明在烟草中DMNT的生成由GhTPS22与GhCYP82Ls基因共同调控,为DMNT高释放的棉花品种研发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8-10-01)
周文兵,计思贵,李江舟,崔永和,黄智华[6](2017)在《烤烟‘K326’抗TMV防御物质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烤烟主栽品种‘K326’在打顶后,随着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烟草花叶病症状呈减轻趋势。本试验利用半叶枯斑法对‘K326’的全株、根、茎、叶甲醇提取物及根部不同极性溶剂萃取物进行抗烟草普通花叶病毒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在浓度为1mg/mL时,‘K326’各部位甲醇提取物中,根部甲醇提取物的活性最强,对TMV体外钝化、初侵染和复制增殖作用的抑制率分别为74.50%、68.82%和47.76%;利用不同极性溶剂对根部甲醇提取物萃取处理后,乙酸乙酯萃取物活性增强明显,对TMV体外钝化、初侵染和复制增殖作用的抑制率分别为76.81%、78.02%、61.42%;经普通烟‘K326’进一步验证,根部甲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活性最强。综上,‘K326’中抗病毒防御物质可能存在于根部甲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中。(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7年05期)
石媛媛,冯金周,于连海,高宝嘉[7](2017)在《昆虫取食和剪叶刺激对油松针叶内部分防御物质的诱导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自然条件下昆虫取食及剪叶刺激对油松诱导抗性的影响,本试验应用香草醛—盐酸法,亚硝酸钠—硝酸铝比色法以及紫外分光光度法,分析了剪叶和不同程度油松毛虫取食处理后,混交林和纯林中油松针叶内部分次生代谢物和蛋白酶抑制剂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剪叶及不同程度油松毛虫取食能够诱导缩合单宁、黄酮含量和胰蛋白酶抑制剂、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活性增加。与对照相比,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在混交林中的活性比纯林更为明显。说明剪叶及昆虫取食可诱导增加油松针叶内的缩合单宁和黄酮含量、提高胰蛋白酶抑制剂和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的活性,进而增强油松的抗虫性,林分类型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油松诱导防御物质的变化。(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马明远[8](2016)在《华山松大小蠹GSTs基因的表达和对寄主防御物质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山松大小蠹是我国西北地区天然森林生态系统内最具危害性的小蠹种类,集中选择入侵危害秦岭巴山林区华山松纯林和各种混交林中30年以上健康华山松(Pinus armandi Fr.),已经成为秦岭巴山林区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障碍。谷胱甘肽S-转移酶作为昆虫重要的解毒酶系,对华山松大小蠹克服寄主多元抗性,成功入侵和定殖寄主树木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对华山松大小蠹GSTs基因分析,华山松大小蠹GSTs基因在各发育阶段表达的差异,以及华山松大小蠹GSTs基因对萜类物质的响应模式研究,旨在揭示华山松大小蠹GSTs基因的多样性和华山松大小蠹GSTs基因在降解寄主毒素和克服寄主化学防御物质的作用。取得研究结果如下:通过克隆获得9条华山松大小蠹GSTs基因,分属于4个家族:Epsilon、Sigma、Omega和Theta,并分别定名为DaGSTe1、DaGSTe4、DaGSTe5、DaGSTe6、DaGSTs1、DaGSTs2、DaGSTo1、DaGSTo2和DaGSTt1,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同一家族的华山松大小蠹GSTs基因与其他昆虫GSTs的同源性均高于40%。华山松大小蠹9条GSTs基因中,仅DaGSTs2基因的表达在迁飞成虫和入侵成虫雌雄之间差异显着,其余GSTs基因表达在各阶段雌雄成虫间差异不显着。华山松大小蠹不同家族GSTs基因在成虫各阶段的表达水平变化多样,其变化与各阶段化学环境密切相关,说明这些基因的功能可能与华山松大小蠹克服寄主多元抗性有关。Epsilon家族GSTs基因的表达水平受取食华山松韧皮部的影响较小,但显着低于未处理成虫。Sigma家族在取食的雄虫中显着高于未取食雄虫,而Theta家族在取食后雌雄成虫显着低于未取食的雌雄成虫。Omega家族整体变化较小,饥饿和喂食处理都未对其产生显着影响。萜类物质处理后Sigma家族和Theta家族GSTs基因表达水平对所有刺激物和所有处理时间均显着上调;而Omega家族变化较小,仅对少数萜类物质处理有响应;Epsilon家族则表现出多样性变化。综上所述,华山松大小蠹不同家族GSTs基因的功能特点各异。Epsilon家族对不同处理响应不一,具有功能上的多样性;Sigma家族在处理后总是表现出显着上调;Omega家族则表达水平稳定,受各种处理的影响较小。华山松大小蠹GSTs基因通过调控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表达水平,在降低寄主华山松树脂等抗性物质对华山松大小蠹毒害作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1)
魏永成[9](2016)在《接种松材线虫后抗性马尾松的防御物质变化及转录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松材线虫病是由松材线虫引起的一种毁灭性的的森林病害,严重威胁着森林生态安全,并给林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马尾松是我国南方主要的乡土针叶树种,为松材线虫主要危害对象之一。马尾松中存在抗病基因型,利用抗病品种代替易感品种是防治松材线虫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但目前对抗性机制并不清楚。因此,本研究对已经经过严格接种松材线虫试验而选出的不同抗性指数马尾松无性系进行生理生化测定以及解剖结构观察,并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从转录组水平检测高抗与易感马尾松基因型对松材线虫的响应差异,以期了解松脂在马尾松抗松材线虫病中的分子机制,为抗性植株的早期鉴定和选择奠定理论基础。研究主要取得以下成果:(1)通过对不同抗性指数马尾松无性系松脂产量和各组分含量进行分析,共检测出19种松脂组分,单萜类、倍半萜类、双萜类组分含量分别占松脂含量的12.08%、5.16%和79.53%,除α-蒎烯、β-水芹烯、蒈烯、山达海松酸、新枞酸在不同抗性间差异不显着外,其余14种组分均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抗性指数与产脂量呈显着性正相关(r=0.169),与松脂组分中的莰烯、β-蒎烯、月桂烯、柠檬烯均呈现极显着正相关(r=0.507~0.622),与长叶烯呈极显着负相关(r=-0.420)。这表明可以根据松脂产量或组分含量对马尾松的抗性进行初步判定。未受线虫侵袭时,α-蒎烯在不同抗性无性系之间差异不显着,均值变幅在178~198μg·mL-1之间;不同抗性指数β-蒎烯和柠檬烯含量差异显着,高抗无性系分别是易感无性系的2.11倍和2.42倍;易感无性系长叶烯含量是高抗无性系的1.92倍。受到线虫侵染后,α-蒎烯、柠檬烯、β-蒎烯、长叶烯在不同抗性无性系间达到显着或极显着差异;接种后1d,高抗无性系α-蒎烯显着低于易感无性系,接种后7d-15d,高抗无性系的α-蒎烯含量显着高于易感无性系;接种后1d和7d,高抗与易感无性系的β-蒎烯所占比例之间达到显着差异;高抗无性系的柠檬烯比例显着高于易感无性系,约为后者的1.79倍;易感无性系的长叶烯比例比高抗无性系高13.32%。说明α-蒎烯、β-蒎烯、柠檬烯、长叶烯与马尾松的抗性密切相关,受松材线虫侵袭后起主要防御作用的萜烯类组分通过改变在松脂中比例来发挥效用。(2)对分泌和运输松脂的树脂道结构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表明不同抗性马尾松无性系的树脂道差异显着,受线虫侵袭后高抗马尾松无性系的树脂道面积约为易感无性系的1.4倍。同时对不同产脂量马尾松无性系的树脂道结构进行了观察,发现低产脂量马尾松无性系的树脂道面积比高产脂量无性系低10.83%。受到机械创伤后,高产脂量无性系树脂道面积增幅是低产脂量的2.02倍。由相同的变化趋势可以推测不同抗性无性系与不同产脂量无性系响应刺激的防卫反应可能相似,这从解剖结构上验证了抗性指数与松脂产量呈显着正相关的结论。(3)接种松材线虫后,对不同抗性马尾松无性系针叶内的信号分子(h2o2、o2·-、no、ca2+)含量进行了监测,结果发现,高抗与感病马尾松无性系针叶内h2o2含量在整个侵袭进程中均达到显着性差异,高抗无性系在1d时比易感无性系高14.22%。接种后3d及随后进程中,高抗无性系的h2o2含量均显着低于易感无性系。接种后15d,易感无性系的h2o2含量是高抗无性系的1.7倍;除接种后1d外,在接种后3d~30d,高抗与易感马尾松无性系的o2·-含量之间均达到显着差异水平,接种后3d~15d,高抗无性系比易感无性系的o2·-含量分别高21.27%、26.36%和16.43%,而接种后30d,易感无性系o2·-含量显着高于比高抗无性系43.35%;除接种后7d外,其他时间点的no含量在高抗与易感无性系之间均达到显着性差异。不同抗性马尾松无性系针叶内ca2+含量变化趋势类似,但不同时间点均呈现显着性差异,高抗无性系在接种后1d比易感无性系高15.83%。接种后3d时易感无性系比高抗无性系高27.69%,接种后7d,易感无性系是高抗无性系高1.86倍,接种后15d高抗无性系比易感无性系高23.85%,高抗无性系在接种后30d比易感无性系低41.74%。以上结果表明马尾松受到线虫侵袭后,h2o2、o2·-、no、ca2+等信号分子迅速传递刺激信息,参与系统性防卫反应,是马尾松抗性机制中信号转导途径的重要组成部分。(4)接种线虫后,不同抗性马尾松无性系内源激素(sa、ja)含量差异很大。高抗马尾松无性系与易感无性系针叶内水杨酸含量在不同时间点均达到显着差异,接种后1d和30d,高抗无性系针叶内水杨酸含量分别为易感无性系的2.88倍和2.36倍;在其他时间点,高抗无性系水杨酸含量也显着高于易感无性系,为易感无性系水杨酸含量的1.14~1.68倍。除接种后7d外,不同抗性马尾松无性系针叶内茉莉酸含量均呈现显着性差异,接种后1d和3d时,高抗无性系的茉莉酸含量为分别易感无性系的3.52倍和1.93倍;接种后15d,高抗无性系的茉莉酸含量仅为易感无性系的67.74%;高抗无性系在接种后30d为易感无性系的1.56倍。表明植物内源激素水杨酸和茉莉酸参与了马尾松的防御响应,可能起到调节松脂合成的作用。(5)运用RNA-seq技术,对不同抗性马尾松接种松材线虫后1d、15d和30d的茎段进行转录组测序,共获得80 340条unigenes,平均长度为675 nt,其中50 227个(62.5%)unigenes基因获得了功能注释。采用geNorm、NormFinder和BestKeeper叁种方法发现U2af、β-TUB、EF和CAC在高抗和易感基因型不同时间点中表达稳定,为最佳内参基因。在每个时间节点,易感基因型的差异表达基因数量均比高抗基因型的多,且大部分差异基因下调,表明受到松材线虫侵染后,易感植株体内的生理生化变化较为严重。高抗和易感无性系接种后15天时差异表达基因的数量最高分别为371和2 179,而接种后30天时差异表达基因最少。差异基因中与萜类合成相关的基因DXS、HDS、MECPS、HMGR、(-)-α-蒎烯合酶、(-)-β-蒎烯合酶、(+)-α-蒎烯合酶、(-)-α/β-蒎烯合酶、(-)-柠檬烯合酶、长叶烯合酶、Δ-芹子烯合酶和CYP720B等在接种松材线虫后表达量皆发生了显着变化;其中DXS、HMGR、(-)-α-蒎烯合酶、(-)-β-蒎烯合酶、(+)-α-蒎烯合酶、(-)-柠檬烯合酶、长叶烯合酶和CYP720B在接种松材线虫的高抗和易感基因型间差异极显着,意味着这些基因可能与马尾松的抗性有关。另外,病程相关基因、细胞壁相关基因和活性氧(ROS)响应基因以及其它一些抗性基因在高抗或易感基因型中受松材线虫侵袭后表达量也发生显着改变,但仅发现编码PR3和防御素-1的基因在高抗和易感基因型间差异极显着。这些基因在转录组中表达结果与qRT-PCR分析结果一致。差异基因表达情况与松脂组分、信号物质的动态变化相符,说明马尾松接种线虫后,产生系统性防御反应,多种抗性机制共同发挥作用,以抵御线虫的侵袭。(本文来源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期刊2016-04-01)
郭明磊,刘建宏[10](2016)在《喙尾琵琶甲化学防御物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及抑菌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喙尾琵琶甲(Blaps rynchopetera Fairmai)化学防御物质的抑菌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喙尾琵琶甲化学防御物质能够抑制细菌的生长,且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抑制效果好于革兰氏阴性菌;用二氯甲烷萃取喙尾琵琶甲化学防御物质,经过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共鉴定出25种化合物,占总量的90.15%,其最主要成分是2-乙基-2,5-环己二烯-1,4-二酮、二十二碳烯酰胺、十八碳烯酰胺、十叁碳烯、2-甲基-2,5-环己二烯-1,4-二酮。(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5期)
防御物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验证营养假说,本研究首次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了栗瘿蜂(Dryocosmus kuriphilus)幼虫期虫瘿及其着生枝条的部分营养和防御物质的含量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虫瘿中单宁和类黄酮的含量及苯丙氨酸解氨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显着低于枝条的含量或活性,符合营养假说;虫瘿蛋白质和还原糖含量显着低于枝条的含量,淀粉的含量与枝条的含量差异不显着,不符合营养假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防御物质论文参考文献
[1].刘燕,骆世洪,华娟,李德森,黎胜红.入侵植物紫茎泽兰中杜松烯等倍半萜类防御物质及其生物合成研究[C].中国第九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2].李香妹,杨筱慧.栗瘿蜂幼虫期虫瘿与寄主植物部分营养和防御物质含量或活性的比较[J].生命科学研究.2019
[3].李香妹.向川安瘿蜂虫瘿和寄主植物的部分氨基酸及防御物质的比较[D].湖南师范大学.2019
[4].杨婷珺.叁种红豆杉化学防御物质对光环境及邻株亲缘水平的响应[D].华东师范大学.2019
[5].刘丹凤.陆地棉间接防御物质萜烯同系物的合成代谢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
[6].周文兵,计思贵,李江舟,崔永和,黄智华.烤烟‘K326’抗TMV防御物质初探[J].植物保护.2017
[7].石媛媛,冯金周,于连海,高宝嘉.昆虫取食和剪叶刺激对油松针叶内部分防御物质的诱导效应[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7
[8].马明远.华山松大小蠹GSTs基因的表达和对寄主防御物质的响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9].魏永成.接种松材线虫后抗性马尾松的防御物质变化及转录组分析[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6
[10].郭明磊,刘建宏.喙尾琵琶甲化学防御物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及抑菌试验[J].湖北农业科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