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涡流发生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涡流,发生器,数值,污垢,曲线,功率,性能。
涡流发生器论文文献综述
杨劲,谢伟,张伟,王寿福,杨松圣[1](2019)在《定桨距风力发电机组叶片加装涡流发生器性能提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加装涡流发生器有助于风力机叶片表面边界层气流分离的控制。针对我国高原地区定桨距风力发电机组长期处于欠发状态,发电性能难以达到满发的状况,对750 kW定桨距风力发电机组使用CFD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其叶片表面的失速规律,提出了在叶片吸力面上安装涡流发生器来提升机组性能的技术方案。研究结果表明:涡流发生器技术实施运行1年后,机组年发电量的增长率达5.69%,展现了良好的经济性与实用性,对我国定桨距风力发电机组性能提升技术研究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机电工程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吴晨[2](2019)在《风电机组叶片加装涡流发生器提升发电能力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涡流发生器是风电机组中控制流动分离的一种有效方式。以目标风场的具体空气密度、风况等作为主要输入,对拟加装的涡流发生器的形状和安装位置进行模拟仿真,获得理论最优解,仿真计算发电量可提升1%。涡流发生器在风电场进行现场安装试验,对运行整1年的运行数据进行分析,分别对加装涡流发生器的机组和相邻对照组从实际发电量、实际功率曲线估算应发电量等方面评估发电量增益情况。结果表明:在年平均风速为5.06 m/s时,通过加装涡流发生器,发电量提升约为1%,与前期仿真计算值相符合;此外,由于湍流、偏航误差等的存在,加装涡流发生器后,功率值提升的风速范围较理论值有所拓宽。(本文来源于《节能》期刊2019年09期)
赵振宙,苏德程,汪瑞欣,王同光,郑源[3](2019)在《涡流发生器参数化建模方法的PIV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针对阵列式涡流发生器(VGs)参数化建模,考虑VGs叶片间相互干涉作用,给出了一种新的最大涡环量计算方法,来提高加VGs叶片的CFD模拟的精度和效率;研究结果显示该模型最大环量值计算精度较单VG叶片模型有明显地提高。其次,对平板上不同间距、不同攻角的一对VGs在叁种不同来流风速下进行了PIV实验研究与参数化建模CFD研究,获取了0.7倍VGs高度处的速度矢量图,并进行了对比。对比分析发现:二者矢量图所反映出的规律基本一致,验证了阵列式VGs参数化模拟方法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王莹,郭鹏程,李常,谢园齐,王伟峰[4](2019)在《涡流发生器对风力机翼型气动特性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涡流发生器作为一种有效的流动控制方法之一,已被成功应用于改善风电叶片的气动特性,众多研究表明,涡流发生器的使用可以有效延迟气流分离,提高升阻比。为了深入了解加装涡流发生器的增升减阻特性,本文以NACA63-415翼型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分析了不同形状、不同弦向安装位置和多个攻角下涡流发生器对风力机叶片气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形状、不同安装位置及攻角下涡流发生器均可有效抑制风力机叶片边界层分离、提高升阻比,其中20%翼型弦向处安装的涡流发生器增升减阻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节能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韩志敏[5](2019)在《涡流发生器的强化传热与抑垢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涡流发生器作为一种被动强化传热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将利用涡流发生器在强化传热方面的研究为基础,以换热面上涡流发生器的几何结构参数和流体工况参数为研究重点,借助数值模拟方法对涡流发生器关于换热面的析晶和颗粒污垢特性进行深入的研究,最终揭示涡流发生器抑制换热面污垢(析晶和颗粒)沉积的机理。在雷诺数Re=214-10703的范围内,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有孔和无孔的两种矩形翼涡流发生器的通道进行了传热和流阻特性的研究。同时,以传热因子j、阻力因子f以及综合换热性能PEC作为评价指标,对冲孔矩形翼涡流发生器的结构参数(孔径和孔位置)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通过对比综合换热性能指标可知,冲孔矩形翼涡流发生器的综合性能要优于无孔矩形翼涡流发生器。此外,冲孔矩形翼涡流发生器的传热因子和阻力因子均随孔径的增大而减小,但阻力因子的减小幅度大于传热因子的减小幅度。不同冲孔矩形翼涡流发生器的冲孔位置对强化传热能力的影响较小,但对通道的流动阻力影响很大。在不考虑污垢诱导期的情况下,针对析晶污垢,建立了CaSO_4析晶污垢形成过程的数学模型。而针对颗粒污垢,首先基于颗粒反弹沉积模型,综合考虑曳力、重力和浮力、萨夫曼升力、布朗力以及热泳力的影响,建立了基于拉格朗日法的颗粒污垢数学模型;然后通过考虑一些重要的沉积机制,例如布朗扩散、涡旋扩散、重力沉积、热泳和湍流泳沉积,建立了基于欧拉法的颗粒污垢数学模型。此外,针对建立的析晶和颗粒污垢数学模型,与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以叁维通道为例,在相同工况条件下分别采用拉格朗日和欧拉法对颗粒污垢沉积情况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通道前部的无量纲沉积速度明显大于后面的无量纲沉积速度。使用拉格朗日法和欧拉法计算的总污垢质量均表现出渐近特性,并且这两种方法都可用于预测总污垢质量。然而,对于本案例可知使用欧拉法计算的总污垢质量曲线更接近实验曲线。此外,欧拉法比拉格朗日法需要更少的计算时间,也就是说,欧拉法具有更少的计算成本。因此,欧拉法可能更适合模拟具有较长周期的实际工程。利用上述建立的析晶污垢模型,模拟了矩形楞、半圆形楞和叁角楞涡流发生器的通道的CaSO_4污垢特性;考察了工质流速、浓度以及壁面温度对叁种涡流发生器污垢特性的影响;针对半圆形楞涡流发生器的楞长、半径以及纵向间距对换热壁面污垢沉积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此外,基于建立的欧拉法颗粒污垢模型,首先详细研究了矩形翼涡流发生器的不同翼型高度、长度以及纵向间距对颗粒污垢特性的影响;然后对矩形翼涡流发生器是否冲孔进行了对比研究,并且对冲孔矩形翼涡流发生器的孔径、孔横向位置和纵向位置进行了研究。(本文来源于《东北电力大学》期刊2019-05-01)
龙海斌,吴裕平,解望[6](2019)在《共轴刚性旋翼桨毂中间轴涡流发生器设计与减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最大程度地降低共轴刚性旋翼桨毂的气动阻力,在其减阻设计方案中间轴处加装翼型截面的涡流分割器。首先设计了不同展长、弦长、安装位置和数量的涡流发生器加装方案,之后采用求解N-S方程的方法计算和分析了加装涡流发生器之后的桨毂阻力特性、表面压力和空间流动情况等。结果表明加装涡流发生器能使桨毂减阻方案的阻力降低约5%,弦长增大、涡流发生器位置向下桨毂方向移动有利于进一步降低阻力。研究结果可为涡流发生器的应用和桨毂减阻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吴淑英,聂昌达,叶为标,王有栋,陈丹丹[7](2019)在《圆管内置涡流发生器强化传热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恒壁温条件下,采用RNG k-ε湍流模型的增强壁面处理(EWT),对圆管内置一种新涡流发生器雷诺数(Re)在25953~51906范围内的流体流动及传热特性进行数值模拟。通过计算努塞尔数(Nu)、摩擦阻力系数(f)与综合性能评价指标(PEC),分析涡流发生器的强化传热性能;得到横截面速度场、温度场及流线图分析强化传热形成原因。结果表明:同一Re,涡流发生器数量越多Nu越大、偏心安装Nu大于中心安装、顺置安装Nu大于倒置安装,同时考虑压力损失,发现偏心安装具有最优的强化传热性能;在涡流发生器附近,流体流速变大,同时涡流发生器产生2层旋流和涡流对壁面形成冲刷作用,破坏传热边界层,并使壁面不易结垢,达到强化传热和自清洁的双重效果。(本文来源于《太阳能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胡向嘉,郑覃,羌晓青,滕金芳[8](2019)在《压气机叶栅中不同安装角肋式涡流发生器的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肋式涡流发生器对压气机叶栅角区分离流动的控制效果,本文采用数值方法,对不同安装角度的涡流发生器方案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肋式涡流发生器根部与顶部会产生两个流向涡,安装角不同时顶部流向涡会明显变换旋向,从而导致其与角区分离流的相互作用过程出现较大的不同。负安装角的涡流发生器对角区流动的作用优于正安装角方案,能较为明显地减小角区低能流体的堆积,但研究结果也表明,需合理选择负安装角,当涡流发生器与来流夹角较小时,涡流发生器产生的流向涡强度较低,无法与吸力面/端壁处的低能流体进行有效掺混,而当角度过大时流向涡强度迅速增强,与分离涡的作用方式发生较大变化,下端壁处损失剧增。(本文来源于《节能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姜虹旭[9](2019)在《基于涡流发生器的流动控制与降噪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潜艇在水下高速航行时,水动力噪声成为主要噪声源,极大的破坏了潜艇的声隐身性能,涡流发生器是空气动力学中较为常见的流动控制装置,本文提出了基于涡流发生器控制指挥台围壳的不稳定流动,降低其水动力噪声的方法,从流动控制角度为降低潜艇水动力噪声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以SUBOFF标准潜艇的指挥台围壳-艇身模型为研究对象,通过大涡模拟(LES)求解流场信息,利用声类比及有限元与无限元结合的方法求解流激噪声,分析围壳与艇身结合处产生的马蹄涡激励围壳产生的流激噪声特性,采用在围壳前缘与艇身结合处施加机械式涡流发生器的方法,减弱马蹄涡的强度,降低因马蹄涡产生的流激噪声。分析围壳表面边界层分离与尾涡脱落产生的流激噪声特性,采用在围壳转捩区施加微型涡流发生器的方法,控制边界层分离,降低因边界层分离与尾涡脱落产生的流激噪声,分析了机械式涡流发生器与微型涡流发生器的流动与噪声控制机理。通过改变机械式涡流发生器的形状,与来流方向夹角,距围壳前缘距离;改变微型涡流发生器的攻角,入射角、高度,确定了降噪效果最佳的两类涡流发生器几何参数。在此基础上,通过开展试验验证,在重力式水洞中利用混响法与湍流脉动压力测量法测量了添加机械式涡流发生器模型的水动力噪声,进一步评价了机械式涡流发生器的降噪能力,验证了数值计算方法的准确性。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潜艇水动力噪声的治理提供了相关参考,为高航速条件下的潜艇减振降噪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期刊2019-03-22)
李嘉宾,季路成,伊卫林[10](2019)在《叶片通道内涡流发生器变工况适应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横向二次流是制约叶轮机气动负荷进一步提升的主要因素。在叶片通道内施加涡流发生器有抑制通道横向二次流的潜力,但涡流发生器的最优施加方案很难确定。基于涡流发生器经验统计模型(BAYC模型)和响应面方法建立了一种端壁涡流发生器的高效设计方法。基于这一方法,实施于NACA 65直列叶栅,得到了叁种涡流发生器优化方案,并在设计工况下和非设计工况下讨论了涡流发生器对端壁横向二次流的控制机理,发现具有更大的涡流发生器高度和更多的涡流发生器数量的方案在面对大攻角下的强横向二次流情况时能够有更强的余力对横向二次流加以控制,大大扩展了叶栅的攻角适用范围。(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涡流发生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涡流发生器是风电机组中控制流动分离的一种有效方式。以目标风场的具体空气密度、风况等作为主要输入,对拟加装的涡流发生器的形状和安装位置进行模拟仿真,获得理论最优解,仿真计算发电量可提升1%。涡流发生器在风电场进行现场安装试验,对运行整1年的运行数据进行分析,分别对加装涡流发生器的机组和相邻对照组从实际发电量、实际功率曲线估算应发电量等方面评估发电量增益情况。结果表明:在年平均风速为5.06 m/s时,通过加装涡流发生器,发电量提升约为1%,与前期仿真计算值相符合;此外,由于湍流、偏航误差等的存在,加装涡流发生器后,功率值提升的风速范围较理论值有所拓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涡流发生器论文参考文献
[1].杨劲,谢伟,张伟,王寿福,杨松圣.定桨距风力发电机组叶片加装涡流发生器性能提升研究[J].机电工程技术.2019
[2].吴晨.风电机组叶片加装涡流发生器提升发电能力试验研究[J].节能.2019
[3].赵振宙,苏德程,汪瑞欣,王同光,郑源.涡流发生器参数化建模方法的PIV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9
[4].王莹,郭鹏程,李常,谢园齐,王伟峰.涡流发生器对风力机翼型气动特性的影响研究[J].节能技术.2019
[5].韩志敏.涡流发生器的强化传热与抑垢特性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2019
[6].龙海斌,吴裕平,解望.共轴刚性旋翼桨毂中间轴涡流发生器设计与减阻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9
[7].吴淑英,聂昌达,叶为标,王有栋,陈丹丹.圆管内置涡流发生器强化传热数值模拟[J].太阳能学报.2019
[8].胡向嘉,郑覃,羌晓青,滕金芳.压气机叶栅中不同安装角肋式涡流发生器的数值研究[J].节能技术.2019
[9].姜虹旭.基于涡流发生器的流动控制与降噪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9
[10].李嘉宾,季路成,伊卫林.叶片通道内涡流发生器变工况适应性[J].航空动力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