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状许水蚤论文-周媛,周斌,王悠,刘泳,唐学玺

指状许水蚤论文-周媛,周斌,王悠,刘泳,唐学玺

导读:本文包含了指状许水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赤潮微藻,指状许水蚤,生殖,生长

指状许水蚤论文文献综述

周媛,周斌,王悠,刘泳,唐学玺[1](2010)在《赤潮微藻对指状许水蚤生殖、生长和发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4种赤潮微藻: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和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以及赤潮异弯藻不同组分对海洋桡足类指状许水蚤(Schmackeria inopinus)生殖、生长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4种赤潮微藻能够显着延迟指状许水蚤的抱卵时间并导致抱卵率的降低(P<0.05),塔玛亚历山大藻、东海原甲藻和赤潮异弯藻导致指状许水蚤卵囊发育所需时间和抱卵间隔时间的明显延长(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2)4种赤潮微藻明显抑制了指状许水蚤的发育过程(P<0.05),其中赤潮异弯藻作用最为显着;(3)赤潮异弯藻4种组分:细胞液、细胞破碎液、细胞过滤液和细胞重悬浮液均能够延迟指状许水蚤抱卵时间,降低其抱卵率,同时藻细胞过滤液、藻细胞重悬浮液和藻细胞液显着延长了指状许水蚤卵囊发育时间和抱卵间隔时间(P<0.05);4种组分均可对指状许水蚤的发育产生明显影响(P<0.05),但只有藻细胞液对其生长影响显着(P<0.05)。结果表明,4种赤潮微藻均能对指状许水蚤的生殖、生长和发育过程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对其生活史特征和种群数量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10期)

谭海丽,孙广莲,于娟,唐学玺[2](2010)在《指状许水蚤和太平洋真宽水蚤对UV-B辐射增强的敏感性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以半数致死浓度LD50为依据,比较研究指状许水蚤(Schmackeria inopinus Burckhardt,1913)和太平洋真宽水蚤(Eurytemora pacifica Sato,1913)对UV-B辐射增强的敏感性差异。结果表明,3个发育阶段对UV-B辐射增强的敏感性由高到低依次排序为无节幼体>桡足幼体>成体。而雄体成体比雌性成体敏感。2种海洋桡足类比较,太平洋真宽水蚤和指状许水蚤对UV-B辐射增强的敏感性同样存有差异。在整个发育过程的各个时期,太平洋真宽水蚤的敏感性都明显高于指状许水蚤。纵观整个发育过程,太平洋真宽水蚤对UV-B辐射增强最敏感的时期是无节幼体NⅥ和桡足幼体CⅠ,而指状许水蚤对UV-B辐射增强最敏感性时期为无节幼体的NⅣ和NⅤ。(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S1期)

周媛[3](2009)在《指状许水蚤与赤潮微藻相互作用的实验生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浮游动物作为浮游植物和渔业生产的中间连接环节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海洋浮游动物对于赤微潮藻具有一定的潜在调控作用,浮游动物的摄食和数量变化将直接影响到浮游植物的种类、生长和数量,对有害赤潮的发生、发展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反过来,有害赤潮微藻又会影响浮游动物的存活、生殖、生长和摄食等生理过程,从而对浮游动物的种群数量和发展产生不利作用。研究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相互作用对揭示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海洋桡足类生物指状许水蚤(Schmackeria inopinus Burckhardt,1913)以及四种海洋赤潮微藻--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 Lu)、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为实验生物,在实验生态条件下系统的研究了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对可能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1.指状许水蚤对四种赤潮微藻的摄食作用指状许水蚤对四种赤潮微藻:塔玛亚历山大藻、东海原甲藻、赤潮异弯藻和中肋骨条藻的摄食率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指状许水蚤对中肋骨条藻的摄食率相对较大,对塔玛亚历山大藻和东海原甲藻具有一定的摄食潜力,对赤潮异弯藻基本不摄食。按摄食率的高低排序依次为:中肋骨条藻>塔玛亚历山大藻>东海原甲藻>赤潮异弯藻。指状许水蚤雌体和雄体对四种赤潮微藻摄食率同样体现出一定差异性:雌体对塔玛亚历山大藻、东海原甲藻和中肋骨条藻的摄食率明显高于雄体,但二者对于赤潮异弯藻的摄食率差异不明显。2.指状许水蚤对四种赤潮微藻种群动态的影响指状许水蚤的加入能明显改变共培养体系中东海原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和中肋骨条藻的种群增长规律:与对照组相比,叁种微藻种群进入指数生长期和稳定期的时间延迟,种群最大细胞密度降低(P<0.05),这种影响随着指状许水蚤数量的增加而愈加明显;指状许水蚤对赤潮异弯藻种群动态没有明显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赤潮异弯藻种群密度变化较小(P>0.05),种群增长规律也基本类似。3.赤潮微藻对指状许水蚤生殖、生长和发育的影响四种赤潮微藻:赤潮异弯藻、东海原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和中肋骨条藻均能够延迟指状许水蚤的抱卵时间和降低抱卵率,延长其卵囊发育所需要的时间和抱卵间隔(P<0.05)。与对照组相比,四种赤潮微藻对指状许水蚤的生长没有明显的影响(P>0.05),但是明显抑制了指状许水蚤发育的进程,延长了指状许水蚤从NⅡ期到成体所需的整个发育时间和每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时间(P<0.01)。四种赤潮微藻相比,赤潮异弯藻对指状许水蚤生殖和发育的抑制作用最明显,其次是东海原甲藻和塔玛亚历山大藻,中肋骨条藻相对不明显。赤潮异弯藻的四种组分:藻细胞破碎液、藻细胞过滤液、藻细胞再悬液和藻细胞液不但能够延迟指状许水蚤的抱卵时间,还能抑制其抱卵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藻细胞过滤液、藻细胞再悬液和藻细胞液能显着延长指状许水蚤卵囊发育所需时间和抱卵间隔时间(P<0.05),但藻细胞破碎液的作用并不明显(P>0.05)。四种组分对指状许水蚤生长的影响作用不明显(P>0.05),但对指状许水蚤的发育影响显着(P<0.05):一方面抑制了指状许水蚤发育的进程;另一方面延长了从一个时期发育到下一个时期所需的时间,其中藻细胞液对生殖和发育的抑制作用最明显,其次是藻细胞再悬液和藻细胞过滤液,藻细胞破碎液的影响相对较小。4.赤潮微藻对指状许水蚤种群数量的影响单养条件下,塔玛亚历山大藻和东海原甲藻能够抑制与其共培养的指状许水蚤的种群增长,与对照组相比种群数量增加缓慢,藻密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呈现出较明显的密度依赖性;中肋骨条藻对指状许水蚤种群数量的增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2x104 cells mL-1--20x104 cells mL-1密度范围内,随着中肋骨条藻密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减弱,当密度达到30x104 cells mL-1时,抑制作用明显增强。与上述叁种微藻不同,在不同藻密度的赤潮异弯藻作用下,指状许水蚤种群数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出现了降低的现象,并且随着藻密度的提高,种群数量降低越明显,显示赤潮异弯藻对指状许水蚤有较明显的致死效应。在塔玛亚历山大藻和东海原甲藻的混养体系中,二者起始密度比例的不同(8:5、1:1和5:8)并没有引起指状许水蚤种群数量的变化;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叁个起始密度比例下指状许水蚤种群数量均持续增加,但不同密度比例组之间种群数量的差异不显着(paired r-test, P> 0.05)。在中肋骨条藻和赤潮异弯藻的混养体系中,二者的起始接种密度比例对指状许水蚤实验种群数量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差异,体系中中肋骨条藻所占的比例越高,对指状许水蚤种群的增长越有利。5.赤潮异弯藻对指状许水蚤抗氧化活性的影响赤潮异弯藻可使共培养体系中指状许水蚤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还原酶(GR)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的活性降低,而且,随着藻密度的提高,其活性下降愈加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赤潮异弯藻还能够导致指状许水蚤的二种抗氧化因子类胡萝卜素(CAR)和谷胱甘肽(GSH)含量的下降(P<0.05),总抗氧化活性(Total antioxidant, TA)与对照组相比也有显着的降低(P<0.05)。同期对活性氧(ROS)的检测结果表明,赤潮异弯藻作用能导致指状许水蚤体内ROS含量的增高并贯穿于整个实验过程中;随着起始微藻密度的提高,指状许水蚤体内的ROS明显提高,并且膜脂过氧化程度(MDA含量)也有相应的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说明在此条件下指状许水蚤体内产生了氧化胁迫(oxidative stress)。6.赤潮异弯藻对指状许水蚤生殖、发育和种群数量影响的机制分析综合分析本文的研究结果,我们推测赤潮异弯藻对指状许水蚤的生殖、发育和种群数量影响的机制可能为,在培养体系中,赤潮异弯藻分泌了某种有毒物质(他感物质),有毒物质一方面直接对蚤体产生毒害作用,另一方面,在有毒物质的胁迫作用下,指状许水蚤的抗氧化系统的活性下降,引起指状许水蚤ROS清除能力的降低,打破了其体内活性氧产生和清除之间的动态平衡,使得ROS在指状许水蚤体内大量积累;大量积累的ROS引起了膜脂过氧化作用加强,进一步对生物体的各项生理功能产生伤害。这种直接和间接伤害作用共同导致了指状许水蚤生理机能的异常,最终表现为生殖、发育和种群发展的抑制。(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09-10-01)

李扬,唐学玺,于娟,冯蕾[4](2006)在《UV-B辐射对指状许水蚤效应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UV-B辐射增强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通过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UV-B辐射对指状许水蚤(Schmacheria inopinus,Burckhardt)雌雄成体的致死率、摄食率和滤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所设定的辐射剂量下,指状许水蚤雄性成体对UV-B辐射的致死率明显高于雌性成体的致死率;UV-B辐射对雄性成体的24h的半数致死剂量(24h.LD50)为5.77kJ/m2,而对雌性成体48h的半数致死剂量(48h.LD50)为5.04kJ/m2。在较低剂量下(0~1.728kJ/m2),UV-B辐射对雌雄成体的摄食率(F)和滤水率(G)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6年S1期)

指状许水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以半数致死浓度LD50为依据,比较研究指状许水蚤(Schmackeria inopinus Burckhardt,1913)和太平洋真宽水蚤(Eurytemora pacifica Sato,1913)对UV-B辐射增强的敏感性差异。结果表明,3个发育阶段对UV-B辐射增强的敏感性由高到低依次排序为无节幼体>桡足幼体>成体。而雄体成体比雌性成体敏感。2种海洋桡足类比较,太平洋真宽水蚤和指状许水蚤对UV-B辐射增强的敏感性同样存有差异。在整个发育过程的各个时期,太平洋真宽水蚤的敏感性都明显高于指状许水蚤。纵观整个发育过程,太平洋真宽水蚤对UV-B辐射增强最敏感的时期是无节幼体NⅥ和桡足幼体CⅠ,而指状许水蚤对UV-B辐射增强最敏感性时期为无节幼体的NⅣ和N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指状许水蚤论文参考文献

[1].周媛,周斌,王悠,刘泳,唐学玺.赤潮微藻对指状许水蚤生殖、生长和发育的影响[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2].谭海丽,孙广莲,于娟,唐学玺.指状许水蚤和太平洋真宽水蚤对UV-B辐射增强的敏感性比较[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3].周媛.指状许水蚤与赤潮微藻相互作用的实验生态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

[4].李扬,唐学玺,于娟,冯蕾.UV-B辐射对指状许水蚤效应的初步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标签:;  ;  ;  ;  

指状许水蚤论文-周媛,周斌,王悠,刘泳,唐学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