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午亭山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皇城,山村,堡寨,昌言,思想,建筑,大学士。
午亭山村论文文献综述
张子正[1](2018)在《陈廷敬午亭山村诗歌发微》一文中研究指出陈廷敬以其故乡午亭山村及周边事物为题材,创作了一系列古今体诗歌,我们将之统称为午亭山村诗歌。午亭山村诗歌具有清新典雅的艺术特色。在诗歌中,午亭山村完成了意象化的过程,具有着象征赋闲与休憩,象征母爱,象征理想山村的内涵。梳理这些内涵可以发现,陈氏文学思想具有深厚的理学根柢。言归理学,寄寓宏深,情景交融,兼求善美从而达到"和声以鸣盛",是陈廷敬文学思想的重要内容。这也正是陈氏文学重意、重境而有时难以兼顾洗句炼字的缘由所在。(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期刊2018年02期)
秋枫[2](2007)在《重访皇城相府午亭山村前伫立有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黄河》期刊2007年04期)
孟苗[3](2003)在《皇城村民护宝记》一文中研究指出阳城午亭山村文物管理所地处太行山腹地,阳城县北留镇北约4公里的皇城村,是清康熙年间,文渊阁大学士兼吏、户、刑、工四部尚书、《康熙字典》(本文来源于《山西日报》期刊2003-06-20)
张广善[4](2002)在《浅议午亭山村》一文中研究指出午亭山村(现名皇城或日黄城村),位于山西省阳城县东北20公里的樊山南麓,因清康熙皇帝御笔亲书而闻名,系康熙年间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的故居。 午亭山村的来历 亭为秦汉时乡以下的行政机构,《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记日:大率十里一亭,亭有亭长,十亭一乡。(本文来源于《文物世界》期刊2002年02期)
周涛[5](2002)在《午亭山村聚落形态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特定的地理自然环境、特定的人文环境、特定的地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变革、特定的家族背景造就了特殊的聚落民居形态。本论文通过分析沁河流域堡寨类官宦山地文化巨宅——午亭山村的整体自然环境空间特色、建筑造型及空间形态特色以及建筑的装饰特色、结构特色,研究其自然、生态、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宗法制度、经济、社会、历史发展等因素综合作用下的建筑形态成因,探究传统民居的保护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大家展示了午亭山村独具特色的晋东南堡寨类官宦类巨宅的民居风采,为现代设计探寻地域、生态、文化及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的追求提供了可鉴的思路和启迪,并呼吁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大力保护性开发我国的民居类古建资源。(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02-04-01)
王霞[6](2001)在《“午亭山村”之河的楼》一文中研究指出“午亭山村”是清康熙朝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的府第。康熙皇帝于康熙五十年在其致仕时,以其晚号命名,御书“午亭山村”。傲然屹立在古建筑群中的明代河山楼,更是引人注目。 据河山楼碑(本文来源于《山西经济日报》期刊2001-06-09)
阎守诚,张丽军[7](1998)在《午亭山村与陈廷敬》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皇城村,有一座修建于明末清初的城堡式古建筑群,名为午亭山村,当地人称为陈阁老的宰相府。陈阁老是指清康熙年间着名政治家、文学家、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午亭山村就(本文来源于《文物天地》期刊1998年02期)
午亭山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午亭山村论文参考文献
[1].张子正.陈廷敬午亭山村诗歌发微[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2018
[2].秋枫.重访皇城相府午亭山村前伫立有感[J].黄河.2007
[3].孟苗.皇城村民护宝记[N].山西日报.2003
[4].张广善.浅议午亭山村[J].文物世界.2002
[5].周涛.午亭山村聚落形态探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2
[6].王霞.“午亭山村”之河的楼[N].山西经济日报.2001
[7].阎守诚,张丽军.午亭山村与陈廷敬[J].文物天地.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