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文学论文_李炽昌

导读:本文包含了圣经文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圣经,文学,基督教,公会,语境,进路,威克。

圣经文学论文文献综述

李炽昌[1](2019)在《从文学与历史处境重探马礼逊-米怜与马殊曼-拉撒的圣经译本》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重新讨论了马礼逊(1782-1834)与其同事米怜(1785-1822)合译的中文版圣经。马礼逊是第一位基督新教入华传教士,他的同事米怜是第二位,均由伦敦传道会派遣,分别于1807和1813年来到中国大陆,并在马六甲协力成立了英华书院(1818,后于1843年迁址到香港),米怜是第一任校长。本文参照马礼逊与米怜共同翻译的圣经译本(1823年版)中的具体例子,提出圣经中文翻译中出现的问题,并从圣经的文学和历史处境角度评估这一中国最早的圣经翻译。某些方面将会参照在印度塞兰坡完成,并于1822年出版的马殊曼-拉撒译本。与《新约》相比,有关《旧约》的学术讨论没有那么广泛,因此本文将会集中讨论后者,先讨论具体例子,再处理圣经在中国翻译中的一般问题。(本文来源于《圣经文学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司马懿[2](2019)在《折射圣经:晚清和民国的“基督教文学”》一文中研究指出直到最近20年,20世纪初期的一系列"基督教文学"才被中国学者毫不怀疑地重新肯定。然而,晚清和民国基督教文学的关系仍未得到充分研究,尽管晚清和五四世俗文学的关系已经被重新思考过。晚清留下了丰富的宣教和奉教文本,它们通常由传教士创作,用以建立教会,似乎与后来小说家的文学创作形式和过程有所不同。但是本文表明,我们可能需要更多地思考其中的连续性。首先是因为晚清出现的表现"圣经"的形式的多样性并未于1919年消失,而且那些(准)圣经文本的生产者不仅是圣经的读者,事实上亦是圣经内容的写作者。本文通过仔细检视麦尚德的《圣经史记》(1846)和卦德明的《圣经图记》(1855),表明我们需要怎样重新思考晚清和民国基督教文学的关系。接着,本文考察了20世纪早期的中国基督教文学。研究者们已经撰写了作者传记;按照时间顺序研究了不同时段对圣经的回应;并按照主题分类,研究了种种经文母题的运用。但是我们如何找到一种恰当的"文学的"方法,去探讨民国时期出现的种种对圣经的书面回应呢?这个问题似仍有讨论的余地。本文以1920和1930年代的叁个着名的小说文本为载体,透过文学技巧探测神学与文学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而考察文学形式本身如何成为文学和神学的工具,以及它如何提供了一种讨论两者的途径。(本文来源于《圣经文学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唐冬梅[3](2019)在《论弗莱的圣经文学观及其宗教涵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诺斯洛普·弗莱是20世纪西方着名的文学批评家,他的晚期研究集中在圣经和宗教方面。他将圣经视为文学,并从叁个方面进行了论述。首先,他从语言功能角度说明圣经语言并非描述性语言,而是文学语言;其次,他考察了圣经的整体叙事结构,认为圣经整体叙事与文学叙事具有相同的叙事原则,是一部神圣喜剧;最后,他从本体论视角出发,以存在主义哲学为基础,说明圣经和文学所处理的对象并非外在的自然世界,而是存在意义上的"人的世界"。弗莱将圣经归于文学,目的是在文学基础上重新构建基督教信仰,从而避免信仰与现代科学观和历史观的直接冲突。(本文来源于《圣经文学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伊爱莲,尹捷,刘燕[4](2019)在《活水的泉源:《圣经》与中国现代文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系以色列着名汉学家、希伯来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名誉教授伊爱莲(Irene Eber)为斯洛伐克汉学家马立安·高利克(Marián Gálik)的专着《影响、翻译与平行:〈圣经〉在中国评论集》(Influence, Translation and Parallels:Selected Essays on the Bible in China. Sankt Augustin, 2004)撰写的序言。文章回顾了19世纪以来《圣经》中译本及其接受史与影响史,对高利克论着中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入的评论,进而阐述中国现代文学对《圣经》文本的挪置与改写。伊爱莲认为《圣经》在中国被赋予了一种崭新的生命,通过翻译和创作,它另发新枝。高利克的这本论着的独特意义在于,它向我们全方位地揭示了《圣经》阐释的特有张力。在有着自身文学传统的中国文化语境中,《圣经》所孕育的这种张力为世俗写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伊爱莲指出,高利克"米德拉西"(midrash)式的阐释运用了"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的概念,评述了1921—1999年与《圣经》主题有关的许多作家作品,呈现了近百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圣经》文本之间持续不断的对话。我们惊悉伊爱莲教授于2019年4月11日在耶路撒冷去世,悲痛万分,特以此译文,遥寄哀思,缅怀故友。(本文来源于《国际汉学》期刊2019年02期)

陈精华[5](2019)在《《圣经》对英语语言文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文明离不开《圣经》的支持,《圣经》其自身并非是简单的一部步宗教经典着作,内含的文化精髓对于英语语言文学的产生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在语言和文字中透露出来的文化、观念、思想,对于英语语言文学都有着非凡的影响,其自身就像英语语言文学的宝库,影响着英语语言文学的自身发展,具备极为重要的指导、导向意义,通过《圣经》更能看到英语语言文学历史渊源,辅助人们正确认识英语语言文学的价值。(本文来源于《黑河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克东[6](2018)在《《圣经》对英美文学的影响分析与阐述》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十四世纪之前,基督教作为西方国家的主要宗教类型之一,对西方的文明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圣经》作为基督教信仰的经典,记录着人类神话般的起源和预言先知。本文将针对《圣经》对西方文化的重要意义进行详细的分析,其目的是探究出《圣经》人物典故对英美文学的影响以及《圣经》言语典故对英美文学的影响,展现《圣经》在西方国家生活、文化各个层面的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8年30期)

王任傅[7](2018)在《文学语境中的《威克利夫圣经》300年学术史研究与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8世纪初以来,学术界对于英语民族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圣经英译本——《威克利夫圣经》的研究已历300年之久。20世纪以前,人们对该译本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威克利夫传记类作品中,研究者注重威克利夫作为神学家和宗教改革家的身份,强调的是译本的宗教意义。进入20世纪,威克利夫及其圣经翻译受到了学界更多的关注,也把《威克利夫圣经》研究推向了深入。新时期,学者们不仅普遍意识到该译本同英语语言文学之间的密切关系,并且从不同的角度对此做了初步的探索。然而,对《威克利夫圣经》 300年学术史的梳理清楚地表明,国内外知识界对于该译本的研究视野,特别是文学语境中的探索,还存有明显的缺憾,该译本对英国后世圣经翻译及它在英语语言和英国文学发展方面所发挥的具体作用尚缺少全面而系统的探究与论证。(本文来源于《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大卫·贾斯柏,马月兰[8](2018)在《圣经的文学研究进路》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文学研究的进路为线索,历时性地考察了过去二百年圣经批评科学的特点:自圣经文学研究进路的缘起和演变始,继而考察它对文学文化研究的影响及相互间交叉、越界等错综复杂的关系。通过上述聚焦,本文进一步探究了"作为神圣文本的圣经"与"作为文学的圣经"之间的张力,分析了"作为文学的圣经"遇到的困境,以及由此引发的系列研究与思考。最终结论是,圣经将会不屈不挠地保持疏离和独立,但同时也会密切卷入文化和批评议题,那些议题常常是由它引起的,也反映在对它的解读中。在影响西方文化与文学的过程中,圣经将会启发新的文学和艺术作品,同时,也将对那些作品做出回应,并因为那些作品而变得更加丰富,如此互动无穷,走向无法预知的尽头。(本文来源于《圣经文学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姚达兑[9](2018)在《《圣经》的粤语翻译与粤语文学》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初基督新教传教士来华,因清政府禁教,只能在粤、港、澳等地活动。他们为方便在粤方言地区传教,便在本地文人的帮助下,开始学习和研究粤语。来华传教士意识到中国幅员辽阔,粤语地区仅在最偏远的广东一带,故而《圣经》的初译不能选择粤语,而应选择文言或官话。因(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8-08-14)

王霞,王任傅[10](2018)在《威克利夫与第一部英语《圣经》:文学语境中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威克利夫圣经》是英语民族史上第一部英文《圣经》全译本,对英国人的基督宗教信仰和英语语言文学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虽然至今无法弄清威克利夫在实际翻译中具体承担的工作,但是该译本与其本人有着密切的联系。《威克利夫圣经》的诞生不仅是威克利夫学说立场的自然结果,其译文风格也深受该学说的影响。威克利夫的宗教改革思想决定了《威克利夫圣经》必须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通俗易懂,同时威克利夫本人的作品风格也影响了《威克利夫圣经》后期译本的翻译与修订。(本文来源于《平顶山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圣经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直到最近20年,20世纪初期的一系列"基督教文学"才被中国学者毫不怀疑地重新肯定。然而,晚清和民国基督教文学的关系仍未得到充分研究,尽管晚清和五四世俗文学的关系已经被重新思考过。晚清留下了丰富的宣教和奉教文本,它们通常由传教士创作,用以建立教会,似乎与后来小说家的文学创作形式和过程有所不同。但是本文表明,我们可能需要更多地思考其中的连续性。首先是因为晚清出现的表现"圣经"的形式的多样性并未于1919年消失,而且那些(准)圣经文本的生产者不仅是圣经的读者,事实上亦是圣经内容的写作者。本文通过仔细检视麦尚德的《圣经史记》(1846)和卦德明的《圣经图记》(1855),表明我们需要怎样重新思考晚清和民国基督教文学的关系。接着,本文考察了20世纪早期的中国基督教文学。研究者们已经撰写了作者传记;按照时间顺序研究了不同时段对圣经的回应;并按照主题分类,研究了种种经文母题的运用。但是我们如何找到一种恰当的"文学的"方法,去探讨民国时期出现的种种对圣经的书面回应呢?这个问题似仍有讨论的余地。本文以1920和1930年代的叁个着名的小说文本为载体,透过文学技巧探测神学与文学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而考察文学形式本身如何成为文学和神学的工具,以及它如何提供了一种讨论两者的途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圣经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李炽昌.从文学与历史处境重探马礼逊-米怜与马殊曼-拉撒的圣经译本[J].圣经文学研究.2019

[2].司马懿.折射圣经:晚清和民国的“基督教文学”[J].圣经文学研究.2019

[3].唐冬梅.论弗莱的圣经文学观及其宗教涵义[J].圣经文学研究.2019

[4].伊爱莲,尹捷,刘燕.活水的泉源:《圣经》与中国现代文学[J].国际汉学.2019

[5].陈精华.《圣经》对英语语言文学的影响[J].黑河学院学报.2019

[6].王克东.《圣经》对英美文学的影响分析与阐述[J].青年文学家.2018

[7].王任傅.文学语境中的《威克利夫圣经》300年学术史研究与反思[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8].大卫·贾斯柏,马月兰.圣经的文学研究进路[J].圣经文学研究.2018

[9].姚达兑.《圣经》的粤语翻译与粤语文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

[10].王霞,王任傅.威克利夫与第一部英语《圣经》:文学语境中的考察[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当代艺文志河南大学文学院简介(4)当代艺文志河南大学文学院简介(1)当代艺文志河南大学文学院简介(2)当代艺文志河南大学文学院简介(3)河南大学论文(23)河南大学论文(66)

标签:;  ;  ;  ;  ;  ;  ;  

圣经文学论文_李炽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