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波包传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南海,西藏,能量,低频,过程,哈密,子波。
波包传播论文文献综述
廖洪涛,肖天贵,魏微,柳晓庆[1](2019)在《东亚梅雨季低频波波包传播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76-2016年41 a NCEP/NCAR再分析日平均资料和中国2426站20~20时日降水量资料,使用带通滤波以及波包传播的诊断方法分析了10~20 d低频波波包分布和传播特征,并进一步研究了典型梅雨异常年(1998年和2002年)梅雨季低频扰动能量的传播特征,提高对10~20 d低频扰动能量的认识,进而提高中期延伸期的天气预报水平。研究表明,南半球低频波波包值高于北半球;低频波波包呈经向传播,冬季低频波波包高值中心基本位于高纬度地区,到了夏季,高纬度地区低频波波包向低纬度赤道方向移动。梅雨典型异常年波包的纬向和经向传播表明,丰梅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扰动能量纬向上主要受来自太平洋中部西传累积的影响,经向上受来自蒙古高原向南传播累积的影响。枯梅年则正好相反。(本文来源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闫景鹏[2](2018)在《东亚梅雨季低频波波包传播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东亚季风与我国降水的多寡密切相关,东亚地区副热带高压的移动能显着影响江淮流域降水,并且与西太平洋副高的低频振荡有关,因此,从系统移动尤其是能量传播角度研究东亚梅雨季的特征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利用1976-2016年41年NCEP/NCAR再分析日平均资料和我国2426个气象站20-20时日降水量资料,使用带通滤波以及波包传播的诊断方法分析10-20d低频波波包分布和传(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7 东亚气候、极端气候事件变异机理及气候预测》期刊2018-10-24)
李文涛[3](2016)在《含时波包法中几个传播子的构建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数十年来,含时量子波包方法取得了迅速的发展,然而在面对复杂的叁原子体系以及多原子体系问题时依然充满挑战,因此发展新的数值方法使含时量子波包方法能够处理更加复杂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在含时波包的传播中,计算量主要来源于表象变换的矩阵相乘,因此发展新的传播子,增大传播时间步,减少表象转换的次数,是减少计算量提高计算精度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强场物理中,库伦奇点一直是一个比较棘手问题。以往的分裂算符,Crank-Nicolson差分法等都不能有效的解决库伦奇点问题。基于以上问题,本文构建了几个新的传播子。本文的具体内容概括如下:(1)本文在几个典型反应体系(H+H_2,H+H_2~+,H+NH,H+O_2,F+HD)上测试了由TVT(kinetic-potential-kinetic)形式的二阶分裂算符构成的若干种高阶分裂算符,并与VTV(potential-kinetic-potential)形式的高阶分裂算符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除了直接类型的反应,一个四阶的传播子4A6a对于其它类型的反应总是具有很好的数值效率。该算符或许可以不需要进一步的测试,直接运用到含时波包计算中。(2)将4A6a高阶分裂算符应用到初始态为(v=0,j=0,1)Li+HF/DF反应的计算当中,在态-态理论水平上计算了该反应的反应几率,积分截面,微分截面,产物的振转分布以及该反应的速率常数等信息。这些理论结果与之前的理论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本文的理论结果与实验结果十分吻合并且4A6a传播子表现出了高数值效率的优势。(3)将4A6a高阶分裂算符应用到N+H_2反应及其同位素的计算当中,并对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微分截面,积分截面在态-态理论水平上进行了报道。本文首次将该反应的振转分布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理论结果与实验数据十分吻合。N+H_2反应及其同位素的热速率常数也与实验文献进行了比较。在200到333K的温度范围内,本文的理论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4)为处理强场物理中的库伦奇点问题,构建了一个新型的传播子(MCNSO)。与以往的分裂算符,Crank-Nicolson差分法等相比,该传播子能有效的处理库伦奇点问题,具有更高的精度且更适合长时间传播。本文采用该算符计算了H_2~+体系十个和十六个光周期不同脉冲强度的高次谐波谱.计算体系的高次谐波谱时使用了叁种不同模式(偶极加速,偶极矩以及偶极速率),并对叁种模式的高次谐波谱进行了详细的比较。(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6-12-01)
刘福梅,杨红丽,杨联贵[4](2016)在《完整Coriolis力下非线性Rossby波包的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正压流体中,从地转位涡方程出发,考虑纬向基本气流具有弱切变而不是缓变的情况下,推导出在完整Coriolis的作用下的非线性Rossby波包振幅满足推广的非线性Schrdinger方程.结果表明,完整Coriolis力中的水平分量对Rossby波包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β效应、地形效应和耗散也是诱导Rossby波包产生的重要因素.并且研究了基本气流存在线性弱切变下的本征值问题.(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6期)
李学明,林祥松,于德权,李文涛,孙志刚[5](2015)在《基于谱变换哈密顿的Caley形式实现大步长的波包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传播子的效率在含时量子波包方法中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常见的传播方法包括二阶分裂算符和Chebyshev实波包方法。但是二阶分裂算符的方法有一定的计算误差,Chebyshev实波包方法只适用于能量范围不大的的反应体系,所以传播效率都不是很理想。为了提高反应散射中波包传播的效率,我们根据传播子的形式,(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全国化学动力学会议会议文集》期刊2015-08-21)
邢卉,孙晓云,王明明[6](2013)在《基于小波包分析的锚杆系统声频应力波传播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小波包分解与重构的方法分析了仿真得到的完整和缺陷锚固系统声频应力波速度响应曲线,根据重构应力波速度响应曲线的反射时间计算了锚杆的长度及缺陷位置,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对于模型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本研究方法为无法直接判别反射信号的时间位置的应力波响应提供了一种灵活可靠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4期)
狄俊祺[7](2013)在《谱测度与量子波包在离散格点上的传播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我们将讨论离散格点上量子波包的若干传播性质与相关的酉算子(演化算符)的谱测度的性质,并得出谱的连续/离散性,奇异连续谱的分形维数与粒子的平均位移随时间的变化速度之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3-04-12)
李晓婧,林莉,肖天贵,唐毅,何建军[8](2012)在《西藏地区强降雪过程的波包分布及传播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NCEP/NCAR高度场的再分析资料,通过波包传播诊断方法(WPD),对2005年10月19~23日西藏地区中东部及南部边缘地区一次大范围强降雪天气过程进行波包分布与波能传播特征分析。结果表明:500hPa高度场的波包分布和传播特征很好地反映此次过程;强降雪天气发生在波包大值区域内而且反映了过程的爆发和消亡;波包的分布特征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状况是一致的;波包的移动路径很好地反映了扰动能量的传播。此次过程是"积累-释放"的叁次循环。(本文来源于《高原山地气象研究》期刊2012年01期)
李晓婧,林莉,肖天贵,唐毅[9](2011)在《西藏地区强降雪过程的波包分布及传播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05年西藏地区逐日降水资料以及2005年10月的NCEP/NCAR位势高度场再分析资料,通过波包传播诊断方法(WPD),对2005年10月19~23日西藏中东部及南部边缘地区一次大范围强降雪天气过程中波包分布与波动能量的传播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低层的500hPa和600hPa位势高度场的波包分布和传播特征可以很好的反映期间出现的强降雪天气过程。从10月下旬500hPa波包值变化曲线图可以得出,第一次波能扰动开始于18日,19日稍后达到相对峰值,随后能量释放在20日前达到低谷,此后基本上以每日一次的扰动频率呈现波能的起伏。与实际相对应的是自波能扰动日起,西藏地区每日均有强降雪发生。而且在图中高值区时,天气系统的不稳定能量积累的较多,天气状况十分不稳定;在高值区向低值区转化的过程中,即能量的释放时出现强降雪天气;在低值区时,降雪过程基本减少、结束。(2)波包的分布特征图表明,强降雪天气发生在波包大值区域里,而且反映出了过程的爆发和消亡。21日发生了强对流的天气过程,而波包值区域也经历了增大-减弱的过程,此时随着能量释放的暂时结束,天气系统比较稳定;22日发生了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第二次较大的影响,能量第二次释放,18时天气系统再次稍有稳定;23日波包值减小至0.4,本日是降雪过程的最后一天;24日西藏地区不再受到波包影响,能量来源也逐渐减弱,降雪过程结束。(3)500hPa和600hPa高度场波包值的经向和纬向传播特征表明,波动能量的传播特征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状况是一致的,波包的移动路径可以很好的反映扰动能量的传播,这次西藏地区的强降雪天气过程主要是巴湖低槽东移至我国西藏阿里地区后,加之南方充足的水汽来源,副高的影响,北方高纬地区的冷空气沿阻高的南下,这些影响系统构成了西藏降雪天气的主要环流形势,在波包图中都有一定的反映。此次降雪过程是从18日开始能量的积累,之后21日得以释放,随后又出现几次积累-释放的过程,就是此次叁次强降雪天气过程。也就是说,波能的传播是随着波包移动的,此次过程是发生在21~23日的"积累-释放"的叁次循环。(本文来源于《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天气预报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期刊2011-11-01)
葛非,郭胜利,马荣,肖天贵,唐玮玮[10](2011)在《2005年3月西藏强降雪过程的波包分布及传播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波包传播的诊断方法,对2005年3月24、25日发生在西藏中东部地区的强降雪过程的波包传播和积累特征进行分析,发现500hPa高度场波包分布特征与强降雪产生的区域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在强降雪产生的时段内,高度场扰动能量有着明显的积累和增强。从波包的传播特征来看,受印度洋和孟加拉湾低值系统活跃的影响,来自孟湾的暖湿气流不断向青藏高原输送,继而为西藏林芝地区强降雪过程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来源。高纬的冷空气南下与西南气流交汇促使了这次强降雪天气过程的产生。(本文来源于《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7第叁届研究生年会》期刊2011-11-01)
波包传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东亚季风与我国降水的多寡密切相关,东亚地区副热带高压的移动能显着影响江淮流域降水,并且与西太平洋副高的低频振荡有关,因此,从系统移动尤其是能量传播角度研究东亚梅雨季的特征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利用1976-2016年41年NCEP/NCAR再分析日平均资料和我国2426个气象站20-20时日降水量资料,使用带通滤波以及波包传播的诊断方法分析10-20d低频波波包分布和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波包传播论文参考文献
[1].廖洪涛,肖天贵,魏微,柳晓庆.东亚梅雨季低频波波包传播特征[J].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19
[2].闫景鹏.东亚梅雨季低频波波包传播特征[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7东亚气候、极端气候事件变异机理及气候预测.2018
[3].李文涛.含时波包法中几个传播子的构建及其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6
[4].刘福梅,杨红丽,杨联贵.完整Coriolis力下非线性Rossby波包的传播[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5].李学明,林祥松,于德权,李文涛,孙志刚.基于谱变换哈密顿的Caley形式实现大步长的波包传播[C].第十四届全国化学动力学会议会议文集.2015
[6].邢卉,孙晓云,王明明.基于小波包分析的锚杆系统声频应力波传播特性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7].狄俊祺.谱测度与量子波包在离散格点上的传播性质[D].复旦大学.2013
[8].李晓婧,林莉,肖天贵,唐毅,何建军.西藏地区强降雪过程的波包分布及传播特征[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12
[9].李晓婧,林莉,肖天贵,唐毅.西藏地区强降雪过程的波包分布及传播特征[C].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天气预报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2011
[10].葛非,郭胜利,马荣,肖天贵,唐玮玮.2005年3月西藏强降雪过程的波包分布及传播特征分析[C].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7第叁届研究生年会.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