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物力学评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力学,生物,椎间盘,应力,损伤,肱骨,肩关节。
生物力学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吴志峰,罗民[1](2020)在《化学去细胞异体神经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损伤坐骨神经的生物力学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以拉伸力学指标评估化学去细胞异体神经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的效果,目前鲜有报道。目的:评估化学去细胞异体神经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将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自体神经移植组、化学去细胞异体神经移植组、化学去细胞异体神经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每组15只,制备10 mm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分别以自体神经、化学去细胞异体神经、化学去细胞异体神经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坐骨神经损伤,术后20周,进行坐骨神经电生理检测和坐骨神经单向拉伸实验。结果与结论:①化学去细胞异体神经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与自体神经移植组波幅值、运动传导速度值大于化学去细胞异体神经移植组(P <0.05);②化学去细胞异体神经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与自体神经移植组拉伸弹性限度应变、弹性限度应力、最大应变、最大应力大于化学去细胞异体神经移植组(P <0.05);③结果表明,化学去细胞异体神经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坐骨神经损伤具有明显的修复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20年07期)
郑勇强,廖穗祥,张金山,张东升,夏虹[2](2019)在《新型一体化人工枢椎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评价新型一体化人工枢椎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6具新鲜成人枕颈椎标本(C0~C6),剔除其周围肌肉组织,保留枕骨粗隆以下的骨性结构及其相连的韧带和关节囊,制作正常模型(正常组),用脊柱叁维运动测试机测量C2节段的屈伸、侧屈及旋转叁维运动范围(ROM);然后将标本枢椎切除,分别进行前路一体化人工枢椎内固定系统重建结合后路枕颈融合固定(人工枢椎组)及前路异形钛网支撑结合后路枕颈融合固定(异形钛网组),测量各组C2节段的屈伸、侧屈及旋转叁维ROM。多组间比较采用随机区组方差分析,两两间的比较采用SNK法。结果:新鲜尸体标本生物力学分析两种模拟枢椎切除重建内固定系统力学效能的最大活动度均出现在后伸状态。前屈工况下,叁组C2节段的ROM有统计学差异(P<0.05),人工枢椎组和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异形钛网组显着性大于人工枢椎组及正常组(P<0.05);后伸工况下,叁组C2节段的ROM无统计学差异(P>0.05);左侧弯工况下,叁组C2节段的活动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人工枢椎组和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异形钛网组显着性大于人工枢椎组及正常组(P<0.05);右侧弯工况下,叁组C2节段的ROM有统计学差异(P<0.05),人工枢椎组与正常组和异形钛网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异形钛网组着性大于正常组(P<0.05);左、右旋转工况下,叁组C2节段的ROM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人工枢椎组和异形钛网组均显着性大于正常组(P<0.05),异形钛网组均显着性大于人工枢椎组(P<0.05)。结论:新型一体化人工枢椎假体对比异形钛网重建枢椎具有更好的稳定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力学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脊柱脊髓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赵洪斌,宋洋,黄明光,曾秋涛,缪旭东[3](2019)在《锁定钢板治疗不同Neer分型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及生物力学恢复情况的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肱骨近端骨折分为不稳定骨折与稳定骨折,目前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与发展,针对不同Neer分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选择手术或保守治疗仍存在争议,而锁定钢板治疗相较于传统治疗方案具有成角固定、肩袖损伤程度小以及可尽早康复锻炼等优势。目的探讨不同Neer分型肱骨近端骨折经锁定钢板治疗后的疗效并评价其生物力学恢复情况。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8年5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就诊并接受治疗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49例,经X线确诊,其中NeerⅡ型16例、NeerⅢ型16例、NeerⅣ型17例。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术后6个月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评估患者肩关节功能,采用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法评价患肢功能。结果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不同Neer分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Neer分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不同Neer分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NeerⅢ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低于NeerⅡ型,NeerⅣ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低于NeerⅡ型和NeerⅢ型(P<0.05)。不同Neer分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Neer分型与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呈正相关(r=0.894,P<0.001;r=0.783,P<0.001);与术后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呈负相关(r=-0.431,P<0.001)。结论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在治疗NeerⅡ型、Ⅲ型、Ⅳ型肱骨近端骨折时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临床上治疗建议考虑锁定钢板治疗,但损伤基础直接影响了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及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情况,术后的治疗及康复需根据损伤基础,提高肩关节优良率。(本文来源于《中国全科医学》期刊2019年32期)
吴也可,郜然然,赵立星[4](2019)在《持续或间断应力载荷下正畸微种植体稳定性的组织形态学和生物力学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在正畸治疗过程中,很多学者认为间断力相比持续力能获得同等甚至更大的牙移动疗效,并可减少牙根吸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然而上述结论多来自体外细胞实验或临床个案观察,尚缺少设计科学合理、规模较大的动物实验。目的:分析持续应力或两种模式间断应力载荷对正畸微种植体骨整合及生物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取48只Beagle犬(四川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在下颌骨两侧第一磨牙和第二前磨牙的根间区域各植入1枚微种植体(每只犬共植入4枚微种植体),随机分4组:持续组每个加载周期连续加载应力,间断A组在每个加载周期的最后3 d中断应力,间断B组在每个加载周期的最后7 d中断应力,以未加力组为对照。应力加载方法与周期:通过结扎丝在同侧2个微种植体安装镍钛螺旋拉簧,实施加载力;设置1个加载周期为2周,共加载4个周期。加载2,4,6,8周后,获取各组下颌骨组织,进行显微CT、组织学观察和力学拉拔测试。实验方案经过四川大学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①未加力组加载不同时间点的峰值拉拔力均高于持续组(P <0.05),间断B组加载2,4,6周后的峰值拉拔力均高于持续组(P <0.05),间断A组加载2周后的峰值拉拔力均高于持续组(P <0.05);②显微CT显示相同加载时间点下,未加力组骨整合、骨体积分数、相交表面均高于持续组(P <0.05);间断B组加载2,4,6,8周后的骨整合、骨体积分数高于持续组(P<0.05),加载2,4,6周后的相交表面高于持续组(P <0.05);间断A组加载2,4周后的骨整合高于持续组(P <0.05),加载2,4,6周后的骨体积分数高于持续组(P <0.05),加载2周的相交表面高于持续组(P <0.05);③加载8周后,各组均可见骨重塑现象,骨重塑由好到差的排序依次为:未加力组、间断B组、间断A组、持续组;④结果表明,间断应力相比持续应力加载更有利于微种植体获得良好的稳定性,且7 d/7 d间断加载周期较11 d/3 d方案更能促进骨-微种植体结合。(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9年22期)
柯呈辉,何立江,黄俊杰,杜思明,林树峰[5](2019)在《利塞膦酸钠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大鼠愈合影响及生物力学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相关生物力学方面检测,评价利塞膦酸钠对于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本实验采用健康6月龄SD雌性大鼠90只,随机分为A、B、C3组:正常对照组(A组),去卵巢模型+股骨干骨折模型+利塞膦酸钠灌胃治疗组(B组)和去卵巢模型+股骨干骨折模型+生理盐水灌胃组(C组)。各组大鼠骨折建模前随机抽取10只行断尾抽血,在处死大鼠后取出右侧股骨干内固定物,并制作病理,后检测右侧股骨干骨折愈合处骨密度(bone density,BMD)数值,检测右侧股骨的最大载荷、最大载荷恢复率。骨折建模后第3、6周,再次对各组大鼠进行检测。结果在各组大鼠骨折建模过程BMD值组间、组内对比情况中,建模前各组大鼠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组间、组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组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建模前后生物力学性能组间、组内对比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了在最大载荷恢复率中,B、C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最大载荷中,C组组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塞膦酸钠短期内应用可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愈合。(本文来源于《实用骨科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吴剑锋,杨静,常珊珊,唐智川,杨红春[6](2019)在《手部活动工效学的生物力学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手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实现多种功能的精细复杂结构,正确而有效地分析手部功能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从人体测量学、运动学、动力学和肌电图等4种主要技术综述了手部活动生物力学评价手段和方法的研究现状,对现有典型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对未来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期刊2019年03期)
崔一公,王璐,曹福源,刘阳[7](2019)在《单向钉与万向钉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及生物力学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单向联合万向椎弓根螺钉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效果及生物力学情况。方法 (1)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采用万向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单向钉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2)取新鲜冰冻小牛腰椎标本24具,随机分为万向钉组、联合钉组及正常对照组,每组8具。其中万向钉组和联合钉组16具结合落槌撞击法制备L_1~L_5椎体的单椎体爆裂骨折模型。万向钉组全部采用万向钉固定;联合钉组伤椎及下位椎以万向钉固定,上位椎以单向钉固定。正常对照组不制作爆裂骨折模型,并以联合组的方式固定。测定3组L_1~L_5节段不同方向的运动范围及其生物力学情况。结果 (1)观察组手术时间及穿棒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VAS评分、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ODI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GSKD角、伤椎后凸角小于对照组(P<0.05),伤椎前缘及后缘高度大于对照组(P<0.05)。(2)前屈、后伸弯曲强度,左、右侧屈弯曲强度,左、右旋转刚度以正常对照组→联合组→万向钉组之序递减(P<0.05)。结论单向钉联合万向钉的应用不会降低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且能提高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和伤椎椎体前缘高度,降低伤椎椎体后缘高度丢失率。(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张自然[8](2019)在《叁种不同器械固定胫骨骨折的生物力学评价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叁种不同器械固定胫骨骨折的生物力学效果。方法:12具新鲜胫骨标本,制成斜形骨折模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6具标本,对照组为有限接触加压接骨板,研究组为单侧外固定支架,而单侧外固定支架加有限内固定,即在使用单侧外固定支架的骨折处加1枚螺钉进行固定,最后针对旋转、压缩和弯曲叁个方面对叁种不同的器械固定方式进行性能测试。结果:在抗压缩性能、抗旋转性能及抗弯曲性能方面,单侧外固定支架固定与单侧外固定支架加有限内固定和有限接触加压接骨板进行对比发现固定较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单侧外固定支架加有限内固定和有限接触加压接触板固定之间的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外固定支架固定后抗弯曲和抗压缩能力与有限接触加压接骨板对比,固定性能较差,但应力遮挡较小,加用有限内固定后抗变形能力接近有限接触加压接骨板固定。(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期刊2019年08期)
李超,葛丰,徐成[9](2019)在《一种新型颈椎前路可固定式钛笼的生物力学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一种新型颈椎前路可固定钛笼在维持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后椎间叁维运动稳定性的生物力学效果进行评价。方法设计加工新型的颈椎前路可固定钛笼并以6具急性脑死亡新鲜青年男性颈椎尸体标本进行生物力学叁维运动稳定性评估。每个标本顺序完成以下状态的生物力学测试:完整状态、C4~6椎体次全切除+钛笼钢板内固定、C4~6椎体次全切除+可固定钛笼固定。通过摄像测量固定节段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并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可固定钛笼可显着提高颈椎固定节段在叁维运动的稳定性,但不及钛笼+钢板固定模式坚强,尤其在伸展活动时。结论可固定式钛笼可提供足够有效的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后的稳定性重建保证,虽然整体固定强度不及传统的钛笼+钢板固定模式,但可能更有利于椎间植骨颗粒的融合。(本文来源于《实用骨科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舒高,陈晓东,翟明玉,李全修,梁鹏展[10](2019)在《新型纤维环成形器置入实验猪的影像学评价及生物力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椎间盘突出使纤维环的完整性破坏,可能会导致椎间隙缩小、椎间盘退变及运动节段失稳。而单纯髓核摘除不会阻止这一过程的进展,这些变化会进一步导致椎间盘退变,增加椎间盘再次突出的风险。目的:探讨髓核摘除术后椎间盘的退变,以及纤维环成形器置入能否恢复椎间隙高度、延缓椎间盘退变及维持运动节段的稳定性。方法:将实验猪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行髓核摘除纤维环成形术,对照组行单纯髓核摘除术,术后150d处死后取出腰椎标本,进行影像学检查及生物力学加载,影像学观察椎间隙高度、椎间盘退变程度,生物力学加载评价运动节段的稳定性。结果与结论:(1)2组实验标本的一般情况及髓核摘除量之间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 0.05);(2)2组椎间隙高度、椎间盘退变情况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3)在正常生理7个方向上的生物力学加载中,实验组中性区活动度及腰椎活动范围均显着小于对照组(P <0.05);(4)在实验猪的影像学评价及生物力学研究中发现,纤维环成形器在髓核摘除术中可以一定程度上修复纤维环;对纤维环成形器置入后进行测试,结果显示纤维环成形器对椎间隙高度恢复、椎间盘退变延缓及运动节段稳定性的维持效果是值得肯定的。(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9年08期)
生物力学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 :评价新型一体化人工枢椎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6具新鲜成人枕颈椎标本(C0~C6),剔除其周围肌肉组织,保留枕骨粗隆以下的骨性结构及其相连的韧带和关节囊,制作正常模型(正常组),用脊柱叁维运动测试机测量C2节段的屈伸、侧屈及旋转叁维运动范围(ROM);然后将标本枢椎切除,分别进行前路一体化人工枢椎内固定系统重建结合后路枕颈融合固定(人工枢椎组)及前路异形钛网支撑结合后路枕颈融合固定(异形钛网组),测量各组C2节段的屈伸、侧屈及旋转叁维ROM。多组间比较采用随机区组方差分析,两两间的比较采用SNK法。结果:新鲜尸体标本生物力学分析两种模拟枢椎切除重建内固定系统力学效能的最大活动度均出现在后伸状态。前屈工况下,叁组C2节段的ROM有统计学差异(P<0.05),人工枢椎组和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异形钛网组显着性大于人工枢椎组及正常组(P<0.05);后伸工况下,叁组C2节段的ROM无统计学差异(P>0.05);左侧弯工况下,叁组C2节段的活动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人工枢椎组和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异形钛网组显着性大于人工枢椎组及正常组(P<0.05);右侧弯工况下,叁组C2节段的ROM有统计学差异(P<0.05),人工枢椎组与正常组和异形钛网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异形钛网组着性大于正常组(P<0.05);左、右旋转工况下,叁组C2节段的ROM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人工枢椎组和异形钛网组均显着性大于正常组(P<0.05),异形钛网组均显着性大于人工枢椎组(P<0.05)。结论:新型一体化人工枢椎假体对比异形钛网重建枢椎具有更好的稳定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力学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物力学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1].吴志峰,罗民.化学去细胞异体神经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损伤坐骨神经的生物力学评价[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0
[2].郑勇强,廖穗祥,张金山,张东升,夏虹.新型一体化人工枢椎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评价[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9
[3].赵洪斌,宋洋,黄明光,曾秋涛,缪旭东.锁定钢板治疗不同Neer分型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及生物力学恢复情况的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19
[4].吴也可,郜然然,赵立星.持续或间断应力载荷下正畸微种植体稳定性的组织形态学和生物力学评价[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9
[5].柯呈辉,何立江,黄俊杰,杜思明,林树峰.利塞膦酸钠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大鼠愈合影响及生物力学评价[J].实用骨科杂志.2019
[6].吴剑锋,杨静,常珊珊,唐智川,杨红春.手部活动工效学的生物力学评价[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19
[7].崔一公,王璐,曹福源,刘阳.单向钉与万向钉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及生物力学评价[J].中国临床研究.2019
[8].张自然.叁种不同器械固定胫骨骨折的生物力学评价及临床意义[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9
[9].李超,葛丰,徐成.一种新型颈椎前路可固定式钛笼的生物力学评价[J].实用骨科杂志.2019
[10].舒高,陈晓东,翟明玉,李全修,梁鹏展.新型纤维环成形器置入实验猪的影像学评价及生物力学特征[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