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现规律论文_洪力

导读:本文包含了隐现规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定语,规律,认知,量词,状语,介词,限制性。

隐现规律论文文献综述

洪力[1](2017)在《浅析被动句中“被”的隐现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中存在大量的无标记被动句,即"意念被动句"。对于留学生而言,何时才能使用"被"字,是他们学习被动句的一大难点。本文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将"被"字的隐现情况分为"被"字必须出现、"被"字不可出现和"被"字可有可无叁种类型。本文从"被"字句与无标记被动句的语义、语法及语用这叁个方面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期刊2017年07期)

孙竞[2](2016)在《“每+一+量词+名词”结构中“一”和“量词”的隐现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用语料库的方法分析"每+量词+名词"结构的句法分布情况,发现"每+一+量词+名词"结构比"每+量词+名词"结构充当主语和宾语的频率高,"每+量词+名词"结构比"每+一+量词+名词"结构充当状语和兼语的能力强。本文还研究了"每+量词+名词"结构中量词的隐现规律,发现量词的省略与句法因素、名词本身的属性有关。(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期刊2016年12期)

陶桃[3](2016)在《《刑法》定语后“的”字隐现规律及其动因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的”字的隐现问题,学界虽然早有触及,成果也颇丰,但仅限于本体研究。《刑法》中定中短语“的”的隐现问题有其独特之处,学界却未涉及。本文从语法和语义角度分别对《刑法》中单项式和多项式定中短语“的”字隐现情况做详尽描述。将单项式定中短语的定语分为词、短语,并结合定语和中心语间的语义关系展开分析“的”字的隐现情况。多项式定中短语从词、短语作定语角度,分析其各项定语后“的”字隐现情况。最后文章从板块原则、凸显原则、韵律原则叁个方面解释《刑法》中“的”字隐现的动因。(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6-05-01)

刘平[4](2014)在《自由关系分句中介词的隐现规律及认知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认知语法的突显观对介词词类的定义,借助空间隐喻理论,论述了自由关系分句中句末介词的隐现规律及认知理据。研究发现:(1)在空间语域里,当主从句中的介词属于同一类别时,句末介词因可预测性高、认知突显度低而容许省略,否则必须明示。(2)在时间语域里,自由关系分句的介词必须省略,根本原因是时间与空间的范畴有别,时间介词是空间介词的隐喻延伸用法,去掉介词能避免与空间语义混淆。(3)自由关系分句中的介词在句法位置上偏离了原型用法,增加了人们的认知处理负担,因而常被省略,直至完全消失于时间语域范围内主从复合句的句末。(本文来源于《英语研究》期刊2014年04期)

程书秋[5](2014)在《二项式领属性定语后“的”字隐现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数据统计分析的方法对二项式领属性定语后的"的"字隐现规律进行了专门考察,发现不带"的"的领属性定语倾向于与易带"的"的定语相组配,而带"的"的领属性定语则倾向于与不易带"的"的定语相组配,这一规律反映出,在二项式定中短语中,领属性定语后"的"字的"隐"与"现"与其他定语后"的"字的"隐"与"现"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此外,本文还发现,定语本身的语义类别以及语体因素也是制约二项式领属性定语后"的"字隐现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语言文字应用》期刊2014年03期)

程书秋[6](2014)在《定语“叁域”与多项定语“的”字隐现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频率统计结果显示,在一个名词性短语所能负载的各种语义信息中,"领属""状态"和"性质"是最受人们关注的叁个基本语义内容。据此将名词前的句法位置划分为"领属""状态"和"性质"这叁大"语义域"。运用定语"叁域"的概念,寻求在语义层面上对多项定语"的"字隐现规律做出新的观察和解释。(本文来源于《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期刊2014年07期)

孙浩[7](2014)在《“颜色词+(的)+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规律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定中结构中"的"字的隐现问题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对颜色词作定语时"的"字的隐现规律进行考察。从词性角度对颜色词进行分类,考察不同词性的颜色词作定语使用"的"的情况。从"的"的描写性标记功能分析"的"字隐现情况的原因,并从认知角度对其进行解释。(本文来源于《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期刊2014年07期)

邹霞[8](2014)在《句首“在+处所词”中“在”字隐现规律及其教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句首“在+处所词”中“在”字隐现主要体现在存现句以及句首状语和句首定语中。笔者发现除了存现句中的“有”字句、“V着”句,以及句首状语位置上“在”字隐现存在特例外,其他句式中的“在”字隐现都有共性:如果介词“在”介引的处所词前有其他成分修饰或者有多个并列的处所词,使介引的成分复杂化或被拉长,则“在”可显现;如果介词“在”介引的处所词前没有任何成分对其进行修饰或限定,“在”必隐。这主要是因为介词“在”的音节调节功能。综合以上研究情况,有助于留学生学习此类语法点时,减少可能产生的偏误。(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4-06-30)

孙恰[9](2014)在《状语标记“地”的隐现规律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结构助词“地”是状语标记,但不是所有的状语后都要加“地”。状语标记“地”的隐现问题一直被语法学界关注,但至今未能解决好。状语标记“地”的隐现规律属于本体研究,但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看,更具应用价值。状语标记“地”在《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属于甲级字,在《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中也是甲级语法项目。又因为状语标记“地”的隐现跟状语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在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地”的隐现时,就涉及到状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情况,在《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中状语语法等级是甲级和乙级。因此,状语标记“地”的隐现问题贯穿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始终,这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汉语本体研究和汉语教学是可以相互促进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促进汉语的本体研究,使之更深入;本体研究的成果转化成教学成果后,也可以使教学效率得到提升。本文以挖掘“地”的隐现规律为目标,从本体研究入手,然后尝试将本体研究成果转化为可以直接用于课堂的教学成果,使之能够直接指导教学。关于状语标记“地”隐现的本体研究,本文从语义、句法、韵律、语用四个角度对“地”的隐现情况进行考察,从而得出以下规律:首先,韵律和语义对“地”的隐现最有强制性:单音节词做状语除拟声词外,都不加“地”;从语义角度看,状语可分为限制性的和描写性的。描写性越强,越倾向于加“地”;限制性状语后不能出现“地”。其次是句法结构的需要,很多时候只有加上“地”才能使其成为状语,实现其做状语的功能。再次就是语用上突出强调状语的需要,有突出或强调需要时,就要加“地”;不突出强调时,就不用加“地”。根据本体研究成果,本文给出了关于状语标记“地”隐现方面的教学策略。笔者主要以简单易学为原则设计出了“四步法”,同时选出了种类较少的必须加“地”的规则让学生记忆,大大减少了学生掌握规律的难度。笔者还论述了怎样在充分调动学习者学习兴趣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寻找规律、精简规律、验证规律的具体操作情况。(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4-04-01)

朱庆祥[10](2014)在《从序列事件语篇看“了_1”的隐现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序列事件语篇来分析"了1"的隐现规律,序列事件语篇要求完整体小句倾向传达[+完结有界]特征,在该语篇功能制约的前提下,在序列事件完整体小句中,如果可以出现在"了1"前的补语类型出现,小句倾向于不出现体标记"了1",这是优先考虑条件;如果只能位于"了1"后的补语或宾语出现,小句倾向于要带体标记"了1"。(本文来源于《中国语文》期刊2014年02期)

隐现规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用语料库的方法分析"每+量词+名词"结构的句法分布情况,发现"每+一+量词+名词"结构比"每+量词+名词"结构充当主语和宾语的频率高,"每+量词+名词"结构比"每+一+量词+名词"结构充当状语和兼语的能力强。本文还研究了"每+量词+名词"结构中量词的隐现规律,发现量词的省略与句法因素、名词本身的属性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隐现规律论文参考文献

[1].洪力.浅析被动句中“被”的隐现规律[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7

[2].孙竞.“每+一+量词+名词”结构中“一”和“量词”的隐现规律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6

[3].陶桃.《刑法》定语后“的”字隐现规律及其动因考察[D].南昌大学.2016

[4].刘平.自由关系分句中介词的隐现规律及认知探析[J].英语研究.2014

[5].程书秋.二项式领属性定语后“的”字隐现规律[J].语言文字应用.2014

[6].程书秋.定语“叁域”与多项定语“的”字隐现规律[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

[7].孙浩.“颜色词+(的)+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规律考察[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

[8].邹霞.句首“在+处所词”中“在”字隐现规律及其教学[D].南昌大学.2014

[9].孙恰.状语标记“地”的隐现规律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策略[D].吉林大学.2014

[10].朱庆祥.从序列事件语篇看“了_1”的隐现规律[J].中国语文.2014

论文知识图

机拓扑结构图句法组合层次以往研究(范继淹1958,吕叔...坡地植被形成的特征图片来自作者自绘‐4第一、第二、第叁阶段的论着数量对比数字图书馆微服务资源情境交互有用性...光影闪变区示意

标签:;  ;  ;  ;  ;  ;  ;  

隐现规律论文_洪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