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和岩体论文_柏中杰,钟宏,朱维光

导读:本文包含了饱和岩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裂隙,绝对湿度,数值,孔隙,水压,地层,分界。

饱和岩体论文文献综述

柏中杰,钟宏,朱维光[1](2019)在《攀枝花层状岩体边缘带成分:对母岩浆成分、硫化物饱和历史和钒钛磁铁矿成因的指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中攀枝花层状岩体的边缘带岩石(如细粒辉长岩与橄斑辉长岩)与该区共存的高钛玄武岩具有相似的主微量成分。橄斑辉长岩表现出亏损的Nd同位素组成(εNd(t)=+1.15~+4.18)和低的初始87Sr/86Sr(0.7043~0.7052),与攀枝花岩体层状系列和共存的高钛玄武岩一致。细粒辉长岩具有相似的初始87Sr/86Sr(0.7045~0.7054),但其Nd同位素组成(εNd(t)=-1.49~+0.06)更加富集,表明该岩浆受到下地壳物质的同化混染。细粒辉长岩平均成分含有45.5 wt%SiO2, 8.5 wt%MgO及13.5 wt%FeOT,落入(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2-13)

胡坚,蔡键,耿建仪,杨新安[2](2019)在《饱和岩体隧道施工力学特性与换拱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浙江省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古盘山隧道右线洞口侵限段为研究对象,对天然状态下和降雨饱和状态下的全风化粉土状凝灰岩地层进行施工模拟,研究两种状态下隧道围岩变形、塑性区分布和支护内力3个方面的差异。研究发现,降雨饱和状态下的全风化粉土状凝灰岩的强度弱化较大,其拱顶下沉、边墙收敛量比天然状态下分别高83.9%、46.2%;施工过程中,塑性区分布范围更广且主要集中在两侧拱腰和拱脚处,锚杆和喷混的最大内力分别增加55.1%和53.4%。针对侵限段提出整环立架、分段凿除和及时加固的换拱加固措施,能够有效地控制围岩变形并保证隧道支护结构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通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黄涛[3](2019)在《岩体单裂隙饱和-非饱和渗透特性及其工程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岩体裂隙的透水性远远大于岩体基质,则裂隙构成了岩体主要渗流通道,故裂隙岩体的渗透能力主要取决于裂隙的渗透特性。单裂隙作为裂隙渗流研究的基本单元,其饱和与非饱和渗透特性与裂隙的几何特征密切相关。单裂隙的饱和渗流分析过程,通过修正水力隙宽建立经验公式,以往大多数文献仅考虑接触面积、隙宽分布以及粗糙度等诸多因素之一,难以准确地进行单裂隙饱和渗流计算。对于单裂隙非饱和渗透特性的研究,现有的相关试验和理论研究很少,更多的是借鉴多孔介质理论建立相应的理论模型和经验公式。事实上,岩体裂隙的细观结构和渗流路径与多孔介质的有着根本差异。拟从以下叁方面展开研究:(1)提出了考虑隙宽分布、粗糙程度以及接触面积的单裂隙饱和渗流计算经验公式。利用C++开发环境,提出单裂隙饱和渗流数值分析方法,分析了水力梯度、隙宽分布和分形维数对饱和渗透系数的影响机制,建立了考虑隙宽分布、粗糙度以及接触面积的单裂隙饱和渗流模型;并通过与Zimmerman的修正公式、Yeo的修正公式以及王刚的修正公式的预测结果对比,验证了该计算模型在单裂隙渗流计算中的有效性。(2)对于单裂隙非饱和渗流,结合隙宽概率密度函数,建立了相对渗透系数-饱和度函数关系,即van Genuchten-Mualem模型。通过与具有不同隙宽分布的粗糙单裂隙非饱和渗流试验数据对比分析,验证了该理论模型的可靠性。基于Invasion percolation模型、立方定理和分形几何方法,建立了相对渗透系数-饱和度关系的数值模拟方法。对比多组不同分形维数下裂隙相对渗透系数-饱和度的数值模拟数据与VG-M模型理论结果,进一步验证了理论模型描述不同粗糙裂隙相对渗透系数-饱和度关系的适用性。(3)基于上述修正水力隙宽公式和相对渗透系数-饱和度模型,获得各岩层材料的渗透系数函数和体积含水量函数,采用Geostudio数值软件SEEP/W和SLOPE/W程序计算降雨条件下裂隙岩质边坡稳定系数,揭示了降雨入渗对裂隙岩质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机制。(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夏佳龙[4](2019)在《岩体裂隙非饱和渗流试验装置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论是在工程建设当中还是在能源开采领域,均涉及到裂隙岩体的渗流问题。根据渗流时的物理特征不同,裂隙岩体的渗流通常被分为饱和渗流和非饱和渗流。在众多能源、环境和工程应用领域中,如降雨导致的岩坡滑坡、核废料深埋、油气二次开采等问题,都涉及裂隙岩体非饱和渗流和多相渗流的研究;而裂隙非饱和渗流研究是裂隙岩体非饱和渗流或多相流研究的基础。目前岩体裂隙非饱和渗流的研究主要包括非饱和水力参数的确定和非饱和渗流机理的研究,但是非饱和水力参数难以测定,现阶段还没有成型的较为可靠的试验装置和测量方法,测量精度也无法满足工程实际的需要,因此开展岩体裂隙非饱和渗流试验装置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针对目前岩体裂隙非饱和渗流试验装置研究的不足,以岩体裂隙非饱和渗透特性研究为出发点,开展了岩体裂隙非饱和渗流试验装置的研制工作。主要包括:1)试验装置系统的组成架构研究,研制的装置包含注入系统、模型系统、围压系统、回压控制系统、计量系统、数据采集处理系统、辅助系统等七大部分。2)各组成子系统的研制和选型,根据岩体裂隙非饱和渗流试验装置系统的功能及精度要求,研究了各子系统的技术要求及技术参数,确定了各子系统中各个设备的选型及规格参数。3)试验装置系统的总装集成,研究了试验装置系统的模块化设计和各子系统流程化组装方式,确定了试验装置系统的组装原则和组装方式。4)基于上述试验装置系统,研究提出了一种测定岩体裂隙非饱和水力参数的物模试验法。最终研制出的岩体裂隙非饱和渗流试验装置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岩体裂隙非饱和渗流,所选用的传感器和控制系统均为高精度,可满足试验中各项技术指标及精度指标的要求,整个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各模块之间互相独立,便于移动,方便操作和维护,也利于后续模块拓展。由于试验装置的设计制作周期较长,加之招投标进度较为缓慢,裂隙试样制作也未完成,因此尚未开展相关的非饱和渗流试验研究;但从试验装置设计研发和试验方法来看,本文研制的试验装置是合理可靠的。(本文来源于《绍兴文理学院》期刊2019-03-01)

任青文,张林飞,沈雷,陶梅[5](2018)在《考虑非饱和渗流过程的岩体变形规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蓄水初期谷幅变形异常是我国特高拱坝面临的新问题,考虑岩体从非饱渗流和到饱和渗流转变过程中的变形机制亟待研究。基于岩体从非饱和渗流到饱和渗流的过渡过程,推导岩体在非饱和渗流–应力耦合作用下的控制方程,建立非饱和岩体水力耦合模型,并应用于圆柱试件和边坡入渗过程的变形分析。结果表明:岩体从非饱渗流和到饱和渗流转变过程中,饱和度的改变是引起岩体变形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成果对揭示特高拱坝蓄水初期坝体及山体异常变形机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S2期)

李佳仪,董舒[6](2018)在《岩体裂隙非饱和渗流计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降雨入渗过程裂隙非饱和渗流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概括了裂隙岩体地下水渗流模拟的叁种数学模型,针对裂隙网络射流模型,结合裂隙网络非饱和非恒定渗流基本假定,提出了非饱和单裂隙渗流的有限元计算格式与时间差分格式,通过垂直裂隙降雨入渗模拟,结果表明水体垂直下渗过程中,随着时间增长单裂隙内水压力逐步增大。(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导报》期刊2018年21期)

宁立波,王忠伟,黄景春,朱晛亭,白冰珂[7](2018)在《岩体非饱和带水分汽液相态转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关于非饱和带裂隙岩体水分汽液转化规律的研究较少,但在实际工作中,常需要考虑岩体内部水分汽液相态相互转化对岩体造成的影响。以河南宜阳锦屏山为试验场,利用Apresys179-DTH温湿度记录仪对试验场岩壁水汽进行长期监测,从热力学角度研究非饱和带裂隙岩体内部水分汽液转化规律。结果表明:温度是决定水汽运移和液态水产生的关键因素,绝对湿度的变化规律与温度的变化有极强的相关性;春夏两季外界水汽向裂隙岩体移动,绝对湿度上升;秋冬两季裂隙岩体中的水汽向外界移动,绝对湿度下降;裂隙岩体绝对湿度含量较高的时段为22:00点至次日6:00,该时段内易产生液态水,14:00~16:00时,虽然监测孔内水汽含量较高,但难以达到或超过对应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液态水不易产生。(本文来源于《人民长江》期刊2018年09期)

叶祖洋,姜清辉,刘艳章,程爱平,胡少华[8](2017)在《岩体离散裂隙网络的非饱和渗流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裂隙岩体的非饱和渗流问题,基于离散裂隙网络模型并结合非饱和Darcy定律、Richards方程、非饱和本构模型以及Signorini型饱和-非饱和互补溢出边界,提出了离散裂隙网络非饱和渗流问题的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单元法建立了裂隙网络非饱和渗流模型的数值求解格式和对应的迭代算法。通过与矩形坝稳定渗流、一维竖直裂隙非饱和入渗以及室内二维瞬态排水渗流的试验、数值及理论结果对比分析,验证了文中算法的有效性;根据流量等效原则,指出了裂隙网络模型应用于求解连续介质非饱和渗流问题的有效性。验证了该算法对于求解裂隙边坡降雨入渗问题的可靠性,揭示了降雨入渗过程裂隙网络流量分布的非均匀性及裂隙产状对降雨入渗流动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7年11期)

张勇,项彦勇[9](2016)在《饱和稀疏裂隙岩体叁维水流-传热过程中位移和应力的一种半解析计算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高放射核废深地质处置库近场环境,建立分布热源作用下饱和裂隙岩体叁维水流-传热过程中位移和应力的一种半解析计算方法:采用Goodier热弹性位移势和Laplace变换计算由温度梯度产生的温梯位移和应力;考虑单一裂隙的情况,利用经典弹性力学的Boussinesq解和Cerruti解计算为满足边界条件的约束位移和应力,与温梯位移和应力迭加,可得总体热位移和应力;把裂隙面离散为矩形单元集合,采用极坐标系下的解析法计算包含奇点的单元积分,采用数值法计算与分布热源有关和不含奇点的单元积分。与基于裂隙面法向一维热传导假设的一种解析解对比,结果表明,半解析法与解析法的计算结果基本一致,但由于半解析法考虑岩石的叁维热传导,因温度时空分布和演变的不同而导致不同的温梯应力。针对一个假想单裂隙岩体叁维水流-传热过程,计算温梯位移和应力、约束位移和应力、总体位移和应力;结果表明,裂隙水流-传热可能对位移和应力的分布和演变有显着影响,距离分布热源较近的岩石因升温膨胀受到约束而出现压应力,而距离分布热源较远的岩石则可能因协调收缩受到约束而出现拉应力。(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6年12期)

靳职斌[10](2016)在《利用铝饱和指数评价中酸性岩浆岩的含矿性——以山西省210个中酸性岩体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参与评价岩体的含矿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计算山西境内210个中酸性岩体的铝饱和指数,发现含矿岩体与非矿岩体的铝饱和指数存在一个明显的分界值,即铝饱和指数大于1.7的岩体基本与矿有关,小于此值的岩体绝大多数尚未发现与矿有关。铝饱和指数可能是反映岩体中矿元素活化释放程度或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是本次探讨的重点,对评价其他区域中酸性岩的含矿性有重要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物探与化探》期刊2016年06期)

饱和岩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浙江省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古盘山隧道右线洞口侵限段为研究对象,对天然状态下和降雨饱和状态下的全风化粉土状凝灰岩地层进行施工模拟,研究两种状态下隧道围岩变形、塑性区分布和支护内力3个方面的差异。研究发现,降雨饱和状态下的全风化粉土状凝灰岩的强度弱化较大,其拱顶下沉、边墙收敛量比天然状态下分别高83.9%、46.2%;施工过程中,塑性区分布范围更广且主要集中在两侧拱腰和拱脚处,锚杆和喷混的最大内力分别增加55.1%和53.4%。针对侵限段提出整环立架、分段凿除和及时加固的换拱加固措施,能够有效地控制围岩变形并保证隧道支护结构的稳定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饱和岩体论文参考文献

[1].柏中杰,钟宏,朱维光.攀枝花层状岩体边缘带成分:对母岩浆成分、硫化物饱和历史和钒钛磁铁矿成因的指示[C].第九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2019

[2].胡坚,蔡键,耿建仪,杨新安.饱和岩体隧道施工力学特性与换拱技术研究[J].现代交通技术.2019

[3].黄涛.岩体单裂隙饱和-非饱和渗透特性及其工程应用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9

[4].夏佳龙.岩体裂隙非饱和渗流试验装置研制[D].绍兴文理学院.2019

[5].任青文,张林飞,沈雷,陶梅.考虑非饱和渗流过程的岩体变形规律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8

[6].李佳仪,董舒.岩体裂隙非饱和渗流计算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8

[7].宁立波,王忠伟,黄景春,朱晛亭,白冰珂.岩体非饱和带水分汽液相态转化规律研究[J].人民长江.2018

[8].叶祖洋,姜清辉,刘艳章,程爱平,胡少华.岩体离散裂隙网络的非饱和渗流数值分析[J].岩土力学.2017

[9].张勇,项彦勇.饱和稀疏裂隙岩体叁维水流-传热过程中位移和应力的一种半解析计算方法[J].岩土力学.2016

[10].靳职斌.利用铝饱和指数评价中酸性岩浆岩的含矿性——以山西省210个中酸性岩体为例[J].物探与化探.2016

论文知识图

叁维正交裂隙网络的sierpinski空间[8...值概率分布图(天然状态)值概率分布图(饱和状态)边坡在变幅带水-岩循环作用下岩体破坏...模型特征参考线位置应力状态点安全系数等值线分布

标签:;  ;  ;  ;  ;  ;  ;  

饱和岩体论文_柏中杰,钟宏,朱维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