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铃薯颗粒全粉生产工艺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响宇[1](2020)在《马铃薯细粉加工工艺及在面制品中应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地区是马铃薯的主产区,由于干旱缺水,出产的马铃薯还原糖含量高,很难达到现有马铃薯全粉产品标准,成为当地马铃薯主粮化的瓶颈之一。为了更好拓宽主粮化途径,本文以乌兰察布地区生产的“冀张12”马铃薯为原料,研究了马铃薯细粉的加工工艺及面制品中应用,主要结论如下:(1)马铃薯细粉的加工工艺流程为:马铃薯→清洗去皮→切片→护色→预煮(乳化)→蒸煮→干燥→粉碎→过筛→细粉。本文的护色条件为0.8%的D-异抗坏血酸溶液中浸泡10min;预煮条件为在70~75℃的单硬脂肪酸甘油酯0.75%、蔗糖脂肪酸酯0.25%复配乳化剂溶液中加热15min;蒸煮即将乳化剂溶液升温至95℃煮制马铃薯片完全熟化;熟化后的马铃薯切片沥水,在70℃下热风干燥至含水量9%以下;干燥完成的马铃薯切片使用多功能粉碎机粉碎30s后过80目筛,收集筛上物反复进行三次粉碎得到马铃薯细粉。本文主要对预煮乳化和干燥工艺进行了优化。(2)预煮时添加不同HLB值的乳化剂(单硬脂肪酸甘油酯1%、蔗糖脂肪酸酯0%时HLB值为3;单硬脂肪酸甘油酯0.75%、蔗糖脂肪酸酯0.25%时HLB值为5;单硬脂肪酸甘油酯0.5%、蔗糖脂肪酸酯0.5%时HLB值为7;单硬脂肪酸甘油0.25%、蔗糖脂肪酸酯0.75%时HLB值为9;单硬脂肪酸甘油酯0%、蔗糖脂肪酸酯1%时HLB值为1 1),研究其对马铃薯细粉还原糖含量、碘蓝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乳化剂HLB为3、5、7时还原糖含量、碘蓝值均较低。(3)对不同厚度熟化(未用乳化剂处理)的马铃薯片分别采用热风干燥(60℃、70℃、80℃)、微波干燥(高火700-800w、中火400-500w、低火100-150w)和真空干燥(70℃ 0.08MPa),比较不同干燥方式和条件的干燥曲线,以及对马铃薯细粉还原糖含量、碘蓝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保证马铃薯细粉感官品质的前提下,切片厚度为2mm马铃薯在60℃、70℃下热风干燥特性较好,碘蓝值较低,分别为323、328,高于对照样品市售雪花全粉的碘蓝值168,并将还原糖含量保持在行业规定3%范围内,分别为2.32%、2.24%,略高于对照样品。(4)对预煮条件和热风干燥条件采用正交试验进行优化,确定了制备马铃薯细粉的最佳工艺参数为:预煮时复配添加乳化剂的HLB值为5(单硬脂肪酸甘油酯0.75%、蔗糖脂肪酸酯0.25%),预煮15min,70℃下热风干燥条件下制备的马铃薯细粉还原糖含量1.65%、碘蓝值232,与对照样品市售马铃薯雪花粉还原糖含量1.57%接近,碘蓝值比对照样品168高64,比未用复配乳化剂预煮处理高160。(5)将制备出的马铃薯细粉与对照市售马铃薯雪花粉的理化指标进行测定,同时不同含量细粉与小麦粉配粉制成面团,并测定混粉的糊化特性、粉质特性、拉伸特性以及混粉面团的质构特性。结果为:本试验制备的马铃薯细粉持水性、溶解度、吸油性与雪花粉相似;马铃薯细粉混粉的糊化特性、粉质特性、拉伸特性以及混粉面团的质构特性与对照样品市售雪花粉混粉相似,在面制品应用中加工性能良好。(6)以传统面食馒头为例,将两种马铃薯细粉和市售马铃薯雪花粉按不同比例与高筋小麦粉混合制备馒头,测定馒头的质构和色差及感官品质,结果表明:马铃薯细粉制备的馒头与雪花粉制备的馒头均会随着添加量的增加降低质构品质;在感官品质中,添加马铃薯细粉为30%或少于30%的馒头感官评分在85分以上高于添加雪花粉的馒头,感官品质较好主要体现在比容与口感的弹韧性。
童丹,韩黎明,王芳,杨新俊[2](2020)在《“黑美人”马铃薯颗粒全粉关键加工参数的优化撤稿》文中提出以"黑美人"马铃薯为原料制备高品质紫色马铃薯颗粒全粉,以产品的花青素含量和碘蓝值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关键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得出最佳工艺参数为:漂烫时间25 min,蒸煮温度95℃,蒸煮时间35 min,干燥温度120℃。该工艺条件下生产紫色马铃薯颗粒全粉的产品得率为22.87%,水分含量6.96%,蛋白质含量10.23%,淀粉含量68.9%,VC含量23.64 mg·100 g-1,灰分4.06%,花青素含量346.06 mg·100 g-1,花青素保持率83.72%,碘蓝值6.678 6。所得颗粒全粉色泽均匀,游离淀粉含量低,花青素保持率高,感官品质良好。
童丹,韩黎明,杨新俊[3](2020)在《紫色马铃薯颗粒全粉加工关键工艺参数优化》文中研究指明为获得高品质紫色马铃薯颗粒全粉,以"黑美人"马铃薯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关键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得出最佳工艺参数组合为:漂烫时间25 min,蒸煮温度95℃,蒸煮时间35 min,干燥温度120℃。该工艺条件下生产紫色马铃薯颗粒全粉,产品得率为22.87%,水分6.96%,蛋白质10.23%,淀粉68.9%,维生素C23.64 mg/100 g,灰分4.06%,花青素346.06 mg/100 g,花青素保持率83.72%,碘蓝值6.678 6。所得颗粒全粉色泽均匀,游离淀粉含量低,花青素保持率高,感官品质良好。
刘振亚[4](2019)在《不同品种马铃薯的加工适应性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2015年初我国提出了马铃薯主粮化战略,要求加快马铃薯产品的开发,生产适合中国人饮食习惯的主食,为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本研究首先对冀张薯12号(JZS12)、青薯9号(QS9)、青薯168(QS168)、陇薯7号(LS7)、黑美人(HMR)和黑金刚(HJG)6个品种的马铃薯淀粉理化性质和消化特性进行了比较,了解马铃薯淀粉与品种之间的关系和差异,同时,选择适合马铃薯全粉加工的QS9作为原料,探究了浸钙处理、熟化方式、干燥方式对马铃薯颗粒全粉游离淀粉含量和功能特性的影响,并将马铃薯颗粒全粉与高筋小麦粉进行混合,研究了不同马铃薯颗粒全粉添加比例对混合粉粉质特性、面团糊化特性和面团发酵特性的影响;通过选用谷朊粉、阿拉伯胶和木聚糖酶三种改良剂对混合粉和混合面团进行改良,初步得出三种改良剂的最佳添加比例,用改良后的混合粉制成面包,经质构分析和感官评价判断马铃薯面包的适口性。本研究旨在为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所选6种种马铃薯直链淀粉含量在19.40%-29.83%之间,含量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LS7和QS9;糊化特性的参数范围:峰值黏度在3687.67-5999.33cp之间,谷值黏度在1864.67-3087.67 cp之间,最终黏度在2490.00-3934.00 cp之间,崩解值在1424.33-3528.00 cp之间,回生值在617.00-842.67 cp之间,糊化温度在62.63-68.62℃之间。LS7具有最高的峰值黏度,QS9具有最低的崩解值,热糊稳定性最好,JZS12具有最低的回生值,淀粉糊最不易老化;HMR和HJG在凝胶质构特性方面表现出较高的咀嚼性,较大的硬度,较高的弹性,QS168具有最小的硬度、弹性和最低的咀嚼性;各品种马铃薯淀粉的相变起始温度在58.34-65.65℃之间,终结温度在73.57-82.21℃之间,焓变最大的是LS7,其在糊化过程中耗能最多;快消化淀粉含量最高的是QS9,抗性淀粉含量最高的是HJG。(2)马铃薯淀粉性质间存在相关性,直链淀粉含量与消化淀粉存在极显着相关性;崩解值与相变起始温度存在显着相关性;回生值与硬度、咀嚼性存在显着相关性,与储能模量达到最大值的温度存在极显着相关性;储能模量达到最大值的温度与硬度、咀嚼性存在显着相关性。(3)通过马铃薯淀粉性质及系统聚类分析,初步对马铃薯进行了分类,为马铃薯的应用范围提供依据。其中QS9具有最低的直链淀粉含量,较低的崩解值和最低的抗性淀粉含量等优点,可适用于马铃薯全粉的加工。(4)选择QS9作为马铃薯颗粒全粉加工品种,探究了浸钙处理、熟化方式和干燥方式对马铃薯颗粒全粉的游离淀粉含量、功能特性和表观形态学的影响。以游离淀粉含量作为评价指标,当Ca2+浓度75.0 ppm,熟化方式为高温高压,干燥方式为真空冷冻干燥时,马铃薯颗粒全粉游离淀粉含量最低;不同工艺条件下马铃薯颗粒全粉的结构破坏程度不同,最佳工艺条件下马铃薯颗粒全粉的结构破坏程度最小。(5)马铃薯颗粒全粉对马铃薯颗粒全粉-小麦粉的混合粉粉质特性、混合面团糊化特性、混合面团发酵特性均有负面影响,马铃薯颗粒全粉添加比例越大,混合粉和混合面团的品质越差。(6)对于含30%马铃薯颗粒全粉的混合粉,谷朊粉、阿拉伯胶和木聚糖酶,均可对混合粉粉质特性、面团糊化特性、面团发酵特性均有改良的效果,最佳添加比例分别为谷朊粉8%、阿拉伯胶2%和木聚糖酶75 ppm。
张天语[5](2019)在《紫马铃薯全粉馒头的研制及营养特性分析》文中认为紫马铃薯全粉中不含面筋蛋白,加入到小麦面粉后会导致后续面团质构、加工特性变差,进而影响馒头的品质。本文主要探究了紫马铃薯全粉的成分组成、营养特性及其对面团特性和馒头加工工艺的影响,优化出合适的紫马铃薯全粉馒头制作工艺,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添加剂,在尽可能高的紫马铃薯全粉添加比例下优化了馒头品质,以期为紫马铃薯全粉馒头的工业生产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首先分析了紫马铃薯全粉的化学组成和功能性物质,结果表明紫马铃薯全粉的水分含量为6.59%,仅为小麦粉的一半左右。灰分含量为2.17%,是小麦粉的四倍。粗脂肪含量为1.55%,是小麦粉的两倍。粗淀粉含量和粗蛋白含量与小麦粉基本一致,但是两者的种类和组成有较大不同。紫马铃薯全粉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物质,其中总酚含量为76.60μg GAE/m L,花色苷含量为24.15 mg/100 g,多酚氧化酶活性为0.327,均高于普通马铃薯中的含量。将0%~50%不同比例紫马铃薯全粉与小麦粉复配,测定了混配粉的粉质特性、糊化特性、发酵流变特性和微观结构。面团的粉质特性方面,随着紫马铃薯全粉的加入,面团的吸水率由58.7%增加到103.2%,面团形成时间由2.4 min增加到5.8 min,但稳定时间由3.1 min降低到1.1 min,弱化度和粉质指数都有所升高,表明紫马铃薯全粉的加入降低了面团的稳定性。随着紫马铃薯全粉的添加量逐渐增高,混配粉的峰值粘度由278.5增加到540.0,最终粘度由437.8增加到563.1,当添加量达到50%时,峰值粘度和最终粘度与对照组相差不大。紫马铃薯全粉的添加会推迟峰值时间,由对照组的25.9 min推迟到29.4~30.0 min,表明减缓了淀粉糊化速率。随着紫马铃薯全粉添加量的增加,面团的产气能力增强,产气量由1473 m L增加到2293 m L,但持气能力下降,气体留存量77.7%减少到62.7%。由于面团的持气能力减弱,导致发酵面团的高度随着紫马铃薯全粉添加而逐渐降低,由25.5 mm降低到9.6 mm。微观结构也表明紫马铃薯全粉的加入削弱了面筋结构,使得面筋网络变得稀疏和松散。为了得到最优的紫马铃薯全粉馒头制作工艺,实验探究了不同紫马铃薯全粉添加量对馒头品质的影响,以感官评分为考察因素,通过四因素五水平正交实验分析得出紫马铃薯全粉馒头最佳的工艺条件为:第一次醒发时间109 min,酵母添加量1.1%、第二次醒发时间13.39 min、紫马铃薯全粉添加量23.39%,预测感官评分为84.35。为了提高紫马铃薯全粉的含量,选择在50%添加量基础上通过添加谷朊粉、羧甲基纤维素钠和沙蒿子胶三种添加剂,以感官评分为考察目标,优化馒头配方。通过三因素五水平正交实验优化得出最佳配方为谷朊粉添加量10.67%,羧甲基纤维素钠添加量0.49%,沙蒿子胶添加量0.19%,在此条件下感官评分有最大值85.47分。
邓晓君,杨炳南,尹学清,何江涛[6](2019)在《国内马铃薯全粉加工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马铃薯全粉作为很重要的马铃薯深加工产品,是世界公认的全价营养食品。马铃薯全粉主要作为原辅材料加工制作马铃薯方便食品,是其他食品深加工的基础,在方便食品、速冻食品、调理食品等的加工制造过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马铃薯全粉行业在我国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发展迅速。概述近几年国内马铃薯全粉应用、加工技术的研究进展,以及对全粉行业的分析和展望。
黄小丽,高明苏,张宝善,肖旭霖,赵武奇[7](2019)在《过热蒸汽-热风联合干燥制备马铃薯颗粒全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过热蒸汽干燥+热风干燥工艺制备马铃薯颗粒全粉:前段(含水率50%~78%)采用过热蒸汽干燥完成淀粉熟化和部分脱水,后段(含水率7%~50%)采用65℃热风干燥。其中,过热蒸汽干燥试验选取过热蒸汽温度、蒸汽流速和马铃薯片厚度为试验因素,设计三元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试验,研究过热蒸汽温度、蒸汽流速和切片厚度对马铃薯过热蒸汽干燥特性和后续热风干燥特性的影响,以及马铃薯全粉松散堆积密度和水合能力与过热蒸汽干燥阶段干燥参数间的关系式。结果表明,马铃薯过热蒸汽干燥速率随蒸汽温度和蒸汽流速的增加而提高,随切片厚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同条件的过热蒸汽干燥所得半干马铃薯其后续热风干燥特性无明显差异,但与传统加工工艺相比,总干燥时间明显缩短;建立的马铃薯颗粒全粉松散堆积密度和水合能力与过热蒸汽干燥阶段控制参数间的回归模型显着,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20和0.662,验证试验所得马铃薯颗粒全粉松散堆积密度和水合能力实测值与回归模型模拟值相对误差分别19.93%和29.07%。研究结果显示,过热蒸汽干燥联合热风干燥制备马铃薯颗粒全粉可减少操作环节,缩短总干燥时间,该技术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韩黎明,童丹,杨新俊[8](2019)在《‘黑美人’马铃薯颗粒全粉品质特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开发‘黑美人’马铃薯特色食品,对比分析了‘黑美人’马铃薯颗粒全粉和‘陇薯7’号马铃薯颗粒全粉的蛋白质、淀粉、维生素C、灰分、花青素含量及氨基酸构成等营养品质指标,色泽、碘蓝值、持水率、持油率、析水率、溶解度、膨胀度、沉淀指数、最低胶凝浓度等理化和加工特性。结果表明,‘黑美人’马铃薯颗粒全粉蛋白质含量(10.23%)、维生素C含量(7.95 mg/100 g)和必需氨基酸与氨基酸总量比值(47.20%)等营养品质指标,持水率(5.65 g/g)、持油率(3.023 g/g)、膨胀度(14.48%)和沉淀指数(38.83 mL)等加工特性指标均高于‘陇薯7号’马铃薯颗粒全粉,且差异显着(P<0.05)。‘黑美人’马铃薯颗粒全粉还含有丰富的花青素,含量达到342.06 mg/100 g,花青素保持率83.72%,全粉与原料色泽非常接近,花青素保持良好。‘黑美人’马铃薯颗粒全粉比普通马铃薯颗粒全粉营养价值更高,食品加工性能更优,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
李玉美,白洁,周宏亮,刘丽莎,彭义交,田旭,郭宏[9](2018)在《马铃薯全粉理化特性及其在酥性饼干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文章研究了4种马铃薯全粉的理化特性,并将其应用于酥性饼干中,通过质构和感官评定分析适合用于酥性饼干的马铃薯全粉种类和用量。研究发现4种马铃薯全粉的主要成分有一些差别,功能性差别较大,马铃薯雪花全粉的功能性指标优于马铃薯颗粒全粉,挤压马铃薯全粉优于马铃薯全粉。将4种马铃薯全粉添加到酥性饼干中进行质构感官分析,研究发现添加马铃薯全粉的酥性饼干硬度减小,酥脆性增加,适度添加马铃薯全粉有助于提高饼干酥脆性,增加马铃薯香味,感官评分较高。马铃薯雪花全粉在酥性饼干中的应用效果较好,挤压后应用效果更佳。建议马铃薯雪花全粉添加量不大于20%,挤压马铃薯雪花全粉添加量不大于30%。
刘振亚,曹晓虹,张佳佳,韩立宏[10](2018)在《马铃薯全粉加工关键工艺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马铃薯块茎因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及矿物质等人体所需的营养素而被公认为全营养食品。马铃薯全粉是以马铃薯块茎为原料,经过多道工艺制成的颗粒状或粉状产品,最大程度地保留了马铃薯的营养成分和风味,而且便于储存和运输,已成为马铃薯深加工产业链中重要的中间原料。文中简单介绍了马铃薯全粉的分类、特点以及加工工艺,重点阐述了加工环节中原料选择、去皮、护色、熟化、干燥和降低细胞破损率等关键工艺,并提出了促进高品质马铃薯全粉生产的建议,以期推动马铃薯全粉加工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快全面实现马铃薯主粮化战略。
二、马铃薯颗粒全粉生产工艺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铃薯颗粒全粉生产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马铃薯细粉加工工艺及在面制品中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马铃薯概况 |
1.1.1 马铃薯生产种植概况 |
1.1.2 马铃薯块茎的化学组成与贮藏加工的关系 |
1.2 马铃薯全粉的概况 |
1.2.1 马铃薯全粉特性及应用 |
1.2.2 国内外马铃薯全粉加工的研究现状 |
1.2.2.1 马铃薯品种对品质的影响 |
1.2.2.2 马铃薯全粉加工的预处理工艺研究 |
1.2.2.3 马铃薯全粉的干燥技术 |
1.3 马铃薯面制品加工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原料 |
2.1.2 试剂 |
2.1.3 仪器与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马铃薯细粉制备工艺流程 |
2.2.1.1 工艺要点 |
2.2.2 预煮乳化剂HLB值选择试验 |
2.2.3 干燥方式的确定 |
2.2.4 马铃薯细粉关键加工工艺正交实验设计 |
2.2.5 评价指标与方法 |
2.2.5.1 干基含水率的测定 |
2.2.5.2 干燥速率的测定 |
2.2.5.3 还原糖的测定 |
2.2.5.4 碘蓝值的测定 |
2.2.5.5 马铃薯细粉的感官评价 |
2.2.6 马铃薯细粉品质评价 |
2.2.6.1 马铃薯细粉的基本成分测定 |
2.2.6.2 马铃薯细粉糊化特性的测定 |
2.2.6.3 持水性和溶解度的测定 |
2.2.6.4 吸油性的测定 |
2.2.7 混粉面团的粉质特性和糊化特性研究 |
2.2.7.1 混粉面团的制备 |
2.2.7.2 粉质特性的测定 |
2.2.7.3 拉伸特性的测定 |
2.2.7.4 质构特性的测定 |
2.2.8 马铃薯细粉在馒头中的应用 |
2.2.8.1 马铃薯馒头的制作工艺流程 |
2.2.8.2 马铃薯馒头的制作操作要点 |
2.2.8.3 混合粉馒头质构参数的测定 |
2.2.8.4 比容的测定 |
2.2.8.5 馒头感官评分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预煮乳化剂HLB值选择试验 |
3.1.1 乳化剂HLB值对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
3.1.2 乳化剂HLB值对碘蓝值含量的影响 |
3.2 不同干燥方式对熟化马铃薯片干燥速率的影响 |
3.2.1 不同热风温度下的干燥曲线 |
3.2.1.1 不同厚度熟制马铃薯在60℃热风干燥曲线 |
3.2.1.2 不同厚度熟制马铃薯在70℃热风干燥曲线 |
3.2.1.3 不同厚度熟制马铃薯在80℃热风干燥曲线 |
3.2.2 不同微波功率下的干燥曲线 |
3.2.2.1 不同厚度熟制马铃薯在低档微波功率下干燥曲线 |
3.2.2.2 不同厚度熟制马铃薯在中火微波功率下干燥曲线 |
3.2.2.3 不同厚度熟制马铃薯在高档微波功率下干燥曲线 |
3.2.3 不同厚度熟制马铃薯在70℃真空干燥曲线 |
3.2.4 干燥条件对马铃薯细粉的理化性质的影响 |
3.2.4.1 干燥条件对细粉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
3.2.4.2 干燥条件对细粉碘蓝值的影响 |
3.2.5 不同干燥方式的干燥特性小结 |
3.3 预处理与干燥温度正交实验设计 |
3.4 马铃薯细粉理化特性和应用特性分析 |
3.4.1 基本成分分析 |
3.4.2 糊化特性分析 |
3.4.3 应用特性分析 |
3.5 马铃薯细粉-小麦粉混合粉特性 |
3.5.1 马铃薯细粉-小麦粉混合粉糊化特性 |
3.5.2 粉质特性分析 |
3.5.3 拉伸特性 |
3.5.4 面团质构 |
3.6 马铃薯细粉在馒头中的应用 |
3.6.1 馒头质构 |
3.6.2 馒头感官评分 |
4 创新点与展望 |
4.1 研究创新点 |
4.2 展望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2)“黑美人”马铃薯颗粒全粉关键加工参数的优化撤稿(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设备 |
1.1.1 材料与试剂 |
1.1.2 仪器与设备 |
1.2 方法 |
1.2.1 颗粒全粉制备 |
1.2.2 试验设计 |
1.2.2. 1 单因素试验设计 |
1.2.2. 2 正交试验设计 |
1.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2.3. 1 产品得率 |
1.2.3. 2 营养成分 |
1.2.3. 3 功能指标 |
1.2.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2.1.1 漂烫时间对碘蓝值和花青素含量的影响 |
2.1.2 蒸煮温度对碘蓝值和花青素含量的影响 |
2.1.3 蒸煮时间对碘蓝值和花青素含量的影响 |
2.1.4 干燥温度对碘蓝值和花青素含量的影响 |
2.2 正交试验结果 |
2.3 验证试验 |
3 结论 |
(3)紫色马铃薯颗粒全粉加工关键工艺参数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试验材料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仪器设备 |
1.2 方法 |
1.2.1 颗粒全粉制备 |
1.2.2 试验设计 |
1.2.2. 1 单因素试验 |
1.2.2. 2 正交试验 |
1.2.3 品质特性测定 |
1.2.3. 1 营养组分测定 |
1.2.3. 2 功能指标测定 |
1.2.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
2.1.1 漂烫时间对碘蓝值和花青素含量的影响 |
2.1.2 蒸煮温度对碘蓝值和花青素含量的影响 |
2.1.3 蒸煮时间对碘蓝值和花青素含量的影响 |
2.1.4 干燥温度对碘蓝值和花青素含量的影响 |
2.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2.3 验证试验结果分析 |
3 结论 |
(4)不同品种马铃薯的加工适应性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前言 |
1.2 马铃薯概述 |
1.2.1 马铃薯的营养价值 |
1.2.2 马铃薯种植和应用现状 |
1.3 马铃薯淀粉性质 |
1.3.1 马铃薯淀粉 |
1.3.2 马铃薯品种与淀粉性质 |
1.4 马铃薯全粉概述 |
1.4.1 马铃薯全粉的分类 |
1.4.2 马铃薯全粉性质和加工工艺 |
1.4.3 马铃薯全粉应用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2 主要研究内容与预期结果 |
第二章 不同品种马铃薯淀粉性质的比较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试剂与仪器 |
2.2.3 实验方法 |
2.2.4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不同品种马铃薯淀粉中直链和支链淀粉的含量 |
2.3.2 不同品种马铃薯淀粉的糊化特性 |
2.3.3 不同品种马铃薯淀粉的凝胶质构特性 |
2.3.4 不同品种马铃薯淀粉的动态流变学特性 |
2.3.5 不同品种马铃薯淀粉的热力学特性 |
2.3.6 不同品种马铃薯淀粉的体外消化特性 |
2.3.7 不同品种马铃薯淀粉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马铃薯颗粒全粉加工工艺的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试剂与仪器 |
3.2.3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Ca~(2+)处理对马铃薯颗粒全粉性质的影响 |
3.3.2 熟化方式对马铃薯颗粒全粉性质的影响 |
3.3.3 干燥方式对马铃薯颗粒全粉性质的影响 |
3.3.4 正交试验优化最佳工艺 |
3.3.5 不同工艺对马铃薯颗粒全粉表观形态学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马铃薯颗粒全粉在混合面团中的应用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试剂与仪器 |
4.2.3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马铃薯全粉添加量对混合粉和混合面团的影响 |
4.3.2 改良剂对混合粉和混合面团的影响 |
4.3.3 马铃薯全粉和改良剂对面包品质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紫马铃薯全粉馒头的研制及营养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紫马铃薯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势 |
1.1.1 紫马铃薯的营养价值 |
1.1.2 紫马铃薯产品研究现状 |
1.1.3 紫马铃薯全粉 |
1.2 馒头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势 |
1.2.1 面团中大分子物质对馒头品质的影响 |
1.2.2 面团流变学特性与馒头品质的关系 |
1.2.3 馒头加工的发展趋势 |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紫马铃薯全粉和小麦粉基本成分与营养物质分析 |
2.1 引言 |
2.2 实验原料与设备 |
2.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2.2.2 实验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理化指标的测定 |
2.3.2 紫马铃薯全粉功能性物质的测定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紫马铃薯全粉和小麦粉基本成分分析结果 |
2.4.2 紫马铃薯全粉功能性物质分析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紫马铃薯全粉添加对面团特性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试验材料与仪器 |
3.2.1 试验材料 |
3.2.2 实验设备 |
3.3 试验方法 |
3.3.1 面团的制备 |
3.3.2 粉质特性测定 |
3.3.3 糊化特性测定 |
3.3.4 面团发酵流变特性测定 |
3.3.5 面团微观结构观察 |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4.1 紫马铃薯全粉添加对面团粉质特性的影响 |
3.4.2 紫马铃薯全粉添加对混配粉体系糊化特性的影响 |
3.4.3 紫马铃薯添加对面团发酵流变特性的影响 |
3.4.4 紫马铃薯全粉添加对面团微观结构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紫马铃薯全粉馒头制作工艺优化 |
4.1 引言 |
4.2 实验原料与设备 |
4.2.1 实验原料 |
4.2.2 实验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紫马铃薯全粉馒头制作工艺 |
4.3.2 馒头比容测定 |
4.3.3 色差测定 |
4.3.4 质构测定 |
4.3.5 感官评分 |
4.4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1 第一次醒发时间对紫马铃薯全粉馒头品质的影响 |
4.4.2 酵母添加量对紫马铃薯全粉馒头的影响 |
4.4.3 第二次醒发时间对紫马铃薯全粉馒头的影响 |
4.4.4 紫马铃薯全粉添加量对馒头品质的影响 |
4.5 响应面优化实验结果与分析 |
4.5.1 实验因素与水平安排 |
4.5.2 响应面优化实验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50%添加量紫马铃薯全粉馒头配方优化 |
5.1 引言 |
5.2 实验原料和设备 |
5.2.1 实验原料 |
5.2.2 实验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馒头的制作 |
5.3.2 比容的测定 |
5.3.3 感官评分 |
5.4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讨论 |
5.4.1 谷朊粉添加对馒头感官评分的影响 |
5.4.2 羧甲基纤维素钠添加量对馒头感官评分的影响 |
5.4.3 沙蒿子胶添加对馒头感官评分的影响 |
5.5 响应面优化实验结果与分析 |
5.5.1 实验因素与水平安排 |
5.5.2 响应面优化实验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课题来源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6)国内马铃薯全粉加工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马铃薯全粉概述 |
1.1 马铃薯全粉的营养 |
1.2 马铃薯全粉的种类 |
1.3 马铃薯全粉的用途 |
2 马铃薯全粉加工技术 |
2.1 马铃薯全粉加工工艺技术 |
2.2 马铃薯全粉技术标准 |
2.3 马铃薯全粉加工技术进展 |
2.3.1 还原糖含量测定技术进展 |
2.3.2 马铃薯全粉干燥技术进展 |
2.3.3 马铃薯全粉品质控制技术进展 |
3 我国马铃薯全粉加工行业分析 |
3.1 发展加工专用薯 |
3.2 改进生产管理方法 |
3.3 指导市场应用广度 |
3.4 合理控制投资规模 |
4 对马铃薯全粉行业的展望 |
(7)过热蒸汽-热风联合干燥制备马铃薯颗粒全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1.2.1 过热蒸汽-热风联用干燥装置 |
1.2.2 马铃薯原料初始水分含量测定 |
1.2.3 马铃薯颗粒全粉制备工艺 |
1.2.4 单因素实验 |
1.2.5 马铃薯过热蒸汽干燥回归正交组合试验设计 |
1.2.6 马铃薯颗粒全粉松散堆积密度(bulk density,BD)测定 |
1.2.7 马铃薯颗粒全粉水合能力(water holding capacity,WHC)测定 |
1.2.8 干燥速率(DR)和水分比(MR)计算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马铃薯片过热蒸汽干燥特性分析 |
2.1.1 温度对马铃薯片过热蒸汽干燥特性的影响 |
2.1.2 蒸汽流速对马铃薯片过热蒸汽干燥特性的影响 |
2.1.3 切片厚度对马铃薯片过热蒸汽干燥特性的影响 |
2.2 经过热蒸汽干燥后马铃薯片热风干燥特性 |
2.3 联合干燥马铃薯颗粒全粉堆积密度和水合能力回归模型 |
3 结论 |
(8)‘黑美人’马铃薯颗粒全粉品质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颗粒全粉制备 |
1.2.1.1 工艺流程 |
1.2.1.2 操作技术要点 |
1.2.2 营养品质测定 |
1.2.3 全粉品质特性指标测定 |
1.2.3.1 花青素含量测定 |
1.2.3.2 色泽测定 |
1.2.3.3 碘蓝值测定 |
1.2.3.4 持油能力测定 |
1.2.3.5 持水能力测定 |
1.2.3.6 冻融特性 |
1.2.3.7 溶解度和溶胀度测定 |
1.2.3.8 沉淀值测定 |
1.2.3.9 最低胶凝浓度测定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原料品质分析 |
2.2 全粉营养品质分析 |
2.3 颗粒全粉理化特性分析 |
2.3.1 色泽分析 |
2.3.2 碘蓝值 |
2.4 全粉加工特性分析 |
2.4.1 持水能力和持油能力 |
2.4.2 冻融稳定性 |
2.4.3 溶解度和膨胀度 |
2.4.4 沉淀指数 |
2.4.5 最低胶凝浓度 |
3 讨论与结论 |
(9)马铃薯全粉理化特性及其在酥性饼干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材料 |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3 试验方法 |
1.3.1 自制挤压马铃薯全粉 |
1.3.2 基本理化指标测定 |
1.3.3 黏度的测定[9] |
1.3.4 吸水能力测定[9] |
1.3.5 吸油能力测定[10] |
1.3.6 碘蓝值测定[11] |
1.3.7 酥性饼干制作工艺与配方 |
1.3.8 饼干硬度和酥脆性测定 |
1.3.9 饼干感官品质评定标准 |
2 结果与讨论 |
2.1 马铃薯全粉的成分分析 |
2.2 马铃薯全粉的功能性指标 |
2.3 马铃薯全粉的碘蓝值 |
2.4 马铃薯全粉酥性饼干质构分析 |
2.5 马铃薯全粉对酥性饼干感官的影响 |
3 结论 |
(10)马铃薯全粉加工关键工艺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马铃薯全粉及其加工工艺 |
1.1 马铃薯全粉及其分类 |
1.2 马铃薯全粉加工工艺及要求 |
1.2.1 马铃薯全粉加工工艺 |
1.2.2 马铃薯全粉生产要求 |
2 马铃薯全粉加工关键工艺研究进展 |
2.1 加工原料的选择 |
2.2 去皮 |
2.3 护色 |
2.4 熟化 |
2.5 干燥 |
2.6 降低细胞破损率 |
3 展望 |
四、马铃薯颗粒全粉生产工艺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马铃薯细粉加工工艺及在面制品中应用的研究[D]. 王响宇.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2]“黑美人”马铃薯颗粒全粉关键加工参数的优化撤稿[J]. 童丹,韩黎明,王芳,杨新俊. 保鲜与加工, 2020(03)
- [3]紫色马铃薯颗粒全粉加工关键工艺参数优化[J]. 童丹,韩黎明,杨新俊.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0(06)
- [4]不同品种马铃薯的加工适应性及应用研究[D]. 刘振亚. 北方民族大学, 2019(04)
- [5]紫马铃薯全粉馒头的研制及营养特性分析[D]. 张天语. 山东理工大学, 2019(02)
- [6]国内马铃薯全粉加工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J]. 邓晓君,杨炳南,尹学清,何江涛.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9(11)
- [7]过热蒸汽-热风联合干燥制备马铃薯颗粒全粉[J]. 黄小丽,高明苏,张宝善,肖旭霖,赵武奇. 食品工业科技, 2019(19)
- [8]‘黑美人’马铃薯颗粒全粉品质特性分析[J]. 韩黎明,童丹,杨新俊. 食品工业科技, 2019(17)
- [9]马铃薯全粉理化特性及其在酥性饼干中的应用[J]. 李玉美,白洁,周宏亮,刘丽莎,彭义交,田旭,郭宏. 食品科技, 2018(09)
- [10]马铃薯全粉加工关键工艺研究进展[J]. 刘振亚,曹晓虹,张佳佳,韩立宏.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