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寄生潜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赤眼蜂,食心虫,浅黄,白粉,温室,塔里木,大豆。
寄生潜能论文文献综述
邵越[1](2019)在《温度和寄主龄期对两种烟粉虱寄生蜂的竞争互作及控害潜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烟粉虱Bemisia tabaci(Hemiptera:Aleyrodidae)属半翅目粉虱科,全球广泛分布,是蔬菜、棉花等农作物及观赏性植物上最重要的害虫之一。目前,对烟粉虱的防治措施还是以化学防治为主,但大量农药的使用已经导致烟粉虱的抗药性以及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亟需使用生物防治等对环境友好,对人类健康安全的措施。恩蚜小蜂属和桨角蚜小蜂属是烟粉虱寄生性天敌中最重要的两类天敌资源,其中海氏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haati和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被认为是烟粉虱的优势寄生蜂。本研究围绕这两种寄生蜂的种间和种内竞争关系以及影响其竞争作用及控害效果的温度、龄期、寄主密度等因素开展工作,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两种寄生蜂进行了研究:(1)温度对两种寄生蜂竞争互作以及对寄主控害效果的影响评估。在20℃、27℃和32℃叁种温度条件下,发现海氏桨角蚜小蜂在种间竞争中均占据优势,后代羽化数量明显超过丽蚜小蜂,对丽蚜小蜂能造成较大的干扰作用。同时,海氏桨角蚜小蜂在种内竞争时也会对寄生率造成较大的干扰。而丽蚜小蜂的种内竞争干扰没有种间竞争影响大。在20℃较低温度条件下,两种寄生蜂的后代羽化数量和对烟粉虱的致死率都低于其他两个温度处理。但在实验条件下,寄生蜂单头处理及竞争存在时都能对烟粉虱有较好的致死效果。(2)寄主龄期对两种寄生蜂竞争互作的影响。无竞争个体存在时,单头海氏桨角蚜小蜂对低龄寄主寄生的后代数量要高于高龄若虫,而丽蚜小蜂的情况正相反,寄生高龄若虫后代数量高于寄生低龄处理。但是在两种蜂竞争时,无论是高龄还是低龄寄主若虫,最后的竞争结果都是海氏桨角蚜小蜂占优势,其后代羽化数量较多。(3)影响寄生蜂竞争的行为机制研究。通过观察两种寄生蜂对已被寄生的寄主处理的行为发现,海氏桨角蚜小蜂对一部分已被寄生的若虫具有回避行为,表明该蜂有一定的寄主识别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过寄生发生。而丽蚜小蜂对同种个体寄生过的若虫有一定比例的回避行为,但没有回避海氏桨角蚜小蜂寄生过的寄主,可能该蜂不能识别后者已寄生的个体。同时,通过两种寄生蜂幼虫之间内竞争的研究发现,内竞争结果主要由寄生蜂种类决定,而温度和寄生先后顺序也起一定的影响作用。在20℃条件下,海氏桨角蚜小蜂羽化率总是显着高于丽蚜小蜂,而在27℃和32℃条件下,如果海氏桨角蚜小蜂寄生先发生,后代羽化率高于丽蚜小蜂,如果丽蚜小蜂寄生先发生,海氏桨角蚜小蜂的羽化率和丽蚜小蜂接近。(4)通过连续两年在温室大棚条件下比较两种寄生蜂竞争试验结果(夹叶笼空间微生境范围),也发现海氏桨角蚜小蜂在田间竞争中仍处于优势地位,与室内实验结果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1-04)
阮长春,郭若天,胡晓暄,杜文梅,臧连生[2](2018)在《温度对稻螟赤眼蜂在米蛾卵上的生长发育和寄生潜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不同温度下稻螟赤眼蜂在米蛾卵上的生长发育状况及寄生潜能。【方法】分别在15℃、20℃、25℃、30℃、33℃下,编制了吉林稻螟赤眼蜂在米蛾卵上的生命表,根据不同温度下稻螟赤眼蜂的发育历期、发育速率计算世代发育起点温度、世代有效积温,并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对发育速率进行拟合。【结果】稻螟赤眼蜂平均单雌寄生米蛾卵数随着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30℃时最高,达29.75粒,除与25℃下无显着差异外,均显着高于其他温度;雌蜂平均寿命随温度升高而下降,15℃时寿命显着长于其他温度,当温度高于30℃时,其寿命均短于0.82d;25℃时,稻螟赤眼蜂羽化率最高,达98.14%;15℃时,羽化率最低,只有67.96%。稻螟赤眼蜂的发育速率与温度呈显着线性关系,其发育起点温度为11.49℃,世代有效积温为131.39℃·d。【结论】利用米蛾卵繁殖稻螟赤眼蜂时,温度对其有显着影响,综合生命表参数、单雌寄生米蛾卵数、雌蜂寿命、羽化率等指标,提高利用米蛾卵工厂化繁殖稻螟赤眼蜂的最佳温度为25℃~30℃。(本文来源于《中国水稻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王峥[3](2018)在《两种蚜茧蜂在桃蚜上寄生反应、发育适合度及其控害潜能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设施蔬菜种植的快速发展,温室害虫的发生也越来越严重,桃蚜已经成为我国北方温室为害最为严重的害虫之一。通过前期调查发现,菜少脉蚜茧蜂(Diaeretiellarapae)和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为本地温室桃蚜的主要寄生蜂种。为了明确上述两种本地蚜茧蜂在桃蚜上的寄生反应及发育适合度,进而评价两种蚜茧蜂对桃蚜的控害潜能,以期为以后吉林地区利用蚜茧蜂防治温室桃蚜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本文探究了寄主日龄、蚜茧蜂日龄及温度对桃蚜的寄生能力的影响,计算了两种蚜茧蜂在桃蚜上的功能反应方程,并编制了两种蚜茧蜂及桃蚜在25℃的生命表。以下5点为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1、两种蚜茧蜂对不同日龄桃蚜寄生反应及发育适合度通过比较两种蚜茧蜂对不同龄期桃蚜的寄生反应可知:菜少脉蚜茧蜂偏好寄生低龄期寄主,其在1-3龄期桃蚜上的寄生数量显着高于4龄幼蚜和成虫,提供2龄期桃蚜时寄生量最大;烟蚜茧蜂偏好寄生2-3龄期寄主,该龄期茧蜂寄生数量显着高于其他龄期,提供2龄期桃蚜时茧蜂寄生量最大。在同龄期寄主上,1龄菜少脉蚜茧蜂寄生数量显着高于烟蚜茧蜂,2-3龄寄主上,烟蚜茧蜂寄生数量显着高于菜少脉蚜茧蜂;其他龄期无显着性差异。两种供试蚜茧蜂在寄主体内发育历期及羽化率均随寄主龄期升高显着降低,子代性比随寄主龄期升高而增加。2、母蜂日龄对两种蚜茧蜂在桃蚜上的寄生反应及发育适合度的影响在室内条件下比较了母蜂日龄对两种蚜茧蜂在桃蚜上的寄生反应及发育适合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母蜂日龄条件下,烟蚜茧蜂寄生数量均高于菜少脉蚜茧蜂;母蜂日龄不同时,烟蚜茧蜂和菜少脉蚜茧蜂在桃蚜上的寄生数量均存在显着差异,当母蜂日龄为1-3d时,两种蚜茧蜂寄生数量均显着高于4-5日龄蚜茧蜂,且两种蚜茧蜂最大寄生数量均出现在2日龄母蜂。两种蚜茧蜂在桃蚜上的发育历期均随母蜂日龄增加而降低,且同日龄母蜂条件下,菜少脉蚜茧蜂发育历期显着低于烟蚜茧蜂;不同母蜂日龄条件下,菜少脉蚜茧蜂和烟蚜茧蜂的子蜂羽化率均无显着差异,但同日龄条件下,菜少脉蚜茧蜂羽化率均显着高于烟蚜茧蜂。3、温度对两种蚜茧蜂的寄生反应及发育适合度通过研究两种蚜茧蜂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寄生反应及发育适合度可知,温度对两种蚜茧蜂的寄生数量、发育历期、子代性比及羽化率都有较大的影响。在35℃时,两种蚜茧蜂在室内条件下均不寄生桃蚜,15-30℃时,两种蚜茧蜂的寄生数量均随温度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5℃时寄生数量达到最大值;在相同温度条件下,烟蚜茧蜂寄生数量均显着高于菜少脉蚜茧蜂。25℃时两种蚜茧蜂的发育历期显着低于其他供试温度,而羽化率显着高于其他供试温度;而两种蚜茧蜂子代性比均随温度升高显着降低。4、两种本地蚜茧蜂对桃蚜的寄生功能反应通过研究菜少脉蚜茧蜂和烟蚜茧蜂对桃蚜的的功能反应可知,在试验条件下,两种蚜茧蜂的寄生数量随着寄主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其功能反应均能很好的拟合Holling-Ⅱ圆盘方程,菜少脉蚜茧蜂的瞬时攻击率要小于烟蚜茧蜂,菜少脉蚜茧蜂和烟蚜茧蜂的理论寄生上限分别为107.37头和91.05头。5、两种蚜茧蜂对桃蚜的控害潜能评估在实验室条件下编制了桃蚜及两种蚜茧蜂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菜少脉蚜茧蜂和烟蚜茧蜂R_0、r_m、λ和T分别为124.19、0.48、1.62、11.16和179.63、0.40、1.50、12.89。桃蚜的生命表参数分别为净生殖力56.28,内禀增长率0.37,周限增长率1.45,平均世代周期10.92d。两种蚜茧蜂的净生殖力、内禀增长率均显着高于桃蚜,表明两种蚜茧蜂对桃蚜的寄生能力强,繁殖速度高,种群增长速度也均优于桃蚜,因此,两种蚜茧蜂均对桃蚜表现出较好的控害潜能。通过比较两种蚜茧蜂在桃蚜上的功能反应,结合两种蚜茧蜂在桃蚜上的生命表参数分析,综合来看,菜少脉蚜茧蜂和烟蚜茧蜂对桃蚜均有较好的寄生效果。(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8-05-01)
梁宁宁[4](2017)在《短翅蚜小蜂寄生两个小麦品种上的麦长管蚜的种群增长潜能及其寄生桃蚜的功能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不同小麦品种上短翅蚜小蜂寄生麦长管蚜的的种群增长潜能,以及短翅蚜小蜂寄生甘蓝和辣椒植株上桃蚜的功能反应,旨在选择合适的小麦品种作为载体植物,为短翅蚜小蜂在温室中防控蚜虫提供理论依据。取得主要结果如下:1.短翅蚜小蜂对AK58与西农979上的麦长管蚜的寄主偏好无显着性差异。短翅蚜小蜂寄生不同小麦品种上的麦长管蚜的后足胫节长度、寄生率、羽化率、子代性比差异不显着,但短翅蚜小蜂寄生西农979上的麦长管蚜的体长显着长于AK58。2.以西农979为营养源时,短翅蚜小蜂雌蜂发育历期显着短于以AK58,雄蜂发育历期差异不显着。与西农979比较,短翅蚜小蜂雌蜂寄生在AK58上的麦长管蚜的存活率高、寿命、成虫期长,净增殖率高,世代周期长,但雄蜂在西农979上存活率高、寿命、成虫期较长;短翅蚜小蜂寄生在两个小麦品种上的麦长管蚜的内禀增长率(r)在统计上无显着性差异。表明相同条件下AK58和西农979均可用作大量扩繁短翅蚜小蜂的载体植物,但雌、雄存在显着差异。3.短翅蚜小蜂对甘蓝上的桃蚜和辣椒上的桃蚜的取食和寄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II方程。在辣椒上短翅蚜小蜂致死(取食+寄生)桃蚜的瞬间攻击率更大,为1.0986,处理时间较短,为0.0269。在2种寄主植物上短翅蚜小蜂的搜寻效应均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当猎物密度相同时,在辣椒上的搜寻效应高于甘蓝。研究表明,可以将两个小麦品种同时种植作为载体植物,在AK58上繁育雌蜂,西农979上繁育雄蜂,最大限度地扩繁短翅蚜小蜂;短翅蚜小蜂对甘蓝和辣椒上的桃蚜均具有一定的防控作用,且对辣椒上的桃蚜的控制作用更大。(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张超然,吕兵,王卓,臧连生,阮长春[5](2016)在《浅黄恩蚜小蜂和丽蚜小蜂对温室白粉虱的寄生潜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浅黄恩蚜小蜂Encarsia sophia Girault&Dodd和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 Gahan是防治粉虱类害虫的优势寄生蜂,通过生命表技术方法分析了2种寄生蜂对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Westwood)的防治潜能。结果表明,丽蚜小蜂在羽化第3天和第10天出现2次寄生高峰,占其总寄生量的13.7%和8.0%,在2次高峰之间逐日寄生粉虱数量比较平稳,单雌逐日平均产雌数保持在10.6~13.4头,10 d后寄生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而浅黄恩蚜小蜂羽化10 d内逐日寄生粉虱量变化不大,单雌逐日产雌数稳定在4.2~5.4头,羽化14 d后寄生量呈明显下降趋势。丽蚜小蜂和浅黄恩蚜小蜂的R0、T、rm、λ值分别为171.5、18.0、0.2854、1.3303和61.6、16.2、0.2544、1.2897;粉虱若虫充足时,丽蚜小蜂平均单雌寄生若虫数是浅黄恩蚜小蜂的2.7倍,而后者平均单雌取食若虫数为60.6头,明显高于前者42.7头,总的来看,丽蚜小蜂通过寄生和取食杀死粉虱总量220.8头,明显高于浅黄恩蚜小蜂的127.9头。表明在应用寄生蜂防治温室白粉虱时,单独释放丽蚜小蜂比浅黄恩蚜小蜂显示出更好的防治潜能。(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杨驭麟,钟永志,张峰,周长青,杨世勇[6](2015)在《茶翅蝽沟卵蜂和黄足沟卵蜂对茶翅蝽的寄生潜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茶翅蝽Halyomorpha halys(Stl)是水果和蔬菜生产中的重要害虫。为了寻找优势卵寄生蜂用于其生物防治,本文进行了相关的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通过定期野外采集茶翅蝽卵块,培育、收集和鉴定寄生蜂,发现在自然环境中茶翅蝽卵粒的寄生率为56.29%,其中茶翅蝽沟卵蜂比例最高,占77.66%;其次是黄足沟卵蜂占20.44%。Y型嗅觉仪测定结果显示,茶翅蝽沟卵蜂和黄足沟卵蜂对茶翅蝽卵均具有明显的选择趋性。室内寄生能力试验结果表明,茶翅蝽沟卵蜂与黄足沟卵蜂单独作用的寄生率分别为94.06%和84.21%,与两种寄生蜂混合寄生茶翅蝽卵的寄生率91.65%均无显着性差异。两种寄生蜂混合寄生时,茶翅蝽沟卵蜂与黄足沟卵蜂的寄生比例分别为58.95%和41.05%,二者之间无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环境昆虫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张超然,吕兵,臧连生[7](2015)在《浅黄恩蚜小蜂和丽蚜小蜂对温室白粉虱的寄生潜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浅黄恩蚜小蜂(Encarsia sophia)和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是防治粉虱类害虫的优势寄生蜂,应用生命表技术分析了2种寄生蜂对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的防治潜能。研究结果表明,丽蚜小蜂在羽化第3天和第10天分别出现二次产卵高峰,占其总产卵量的13.7%,8.0%,在两次高峰之间逐日寄生粉虱数量比较平稳,单雌逐日平均产雌数保持在10.6~13.4个,10 d后寄生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而浅黄恩蚜小蜂羽化10天内逐日寄生粉虱量变化不大,单雌逐日产雌数稳定在4.2~5.4个,羽化14天后寄生量程明显下降趋势。丽蚜小蜂和浅黄恩蚜小蜂的R_0、T、r_m、λ值分别为171.5、18.0、0.285 4、1.330 3和61.6、16.2、0.254 4、1.289 7;在提供充足的粉虱若虫时,丽蚜小蜂平均单雌寄生若虫数是浅黄恩蚜小蜂的2.7倍,而后者平均单雌取食若虫数为60.6个,明显高于前者(42.7个),总的来看,丽蚜小蜂通过寄生和取食杀死粉虱总量(220.8个)明显高于浅黄恩蚜小蜂(127.9个)。在应用寄生蜂防治温室白粉虱时,单独释放丽蚜小蜂比浅黄恩蚜小蜂显示出更好的防治潜能。(本文来源于《病虫害绿色防控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5-09-09)
林英,宋丽威,臧连生,阮长春,史树森[8](2014)在《叁种本地赤眼蜂对大豆食心虫卵的寄生潜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 Matsumura)是中国北方大豆生产上的最重要蛀荚害虫,研究旨在明确3种本地赤眼蜂即黏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leucaniae)、玉米螟赤眼蜂(T.ostriniae)和螟黄赤眼蜂(T.chilonis)对自然寄主大豆食心虫卵的寄生潜能,为选育优良蜂种、定量评估赤眼蜂对大豆食心虫的控害潜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室内采用编制以米蛾卵为中间寄主繁育的3种赤眼蜂在大豆食心虫卵上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的方法,比较分析其在大豆食心虫卵上的繁殖特性以及净增殖率(R0)、平均世代周期(T)、内禀增长率(rm)、周限增长率(λ)、平均单雌寄生卵数、雌蜂平均寿命和羽化率等寄生特性参数。【结果】螟黄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和黏虫赤眼蜂在羽化当日均达到产卵高峰,分别占其总产卵量的68.1%、69.1%和64.0%,随着时间的延长,螟黄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的产卵量呈明显下降趋势,在无任何营养补给时,10.0%的黏虫赤眼蜂雌蜂个体可存活7 d,羽化3 d后,平均单雌寄生10.5粒大豆食心虫卵,占总寄生量的22.5%;黏虫赤眼蜂、螟黄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的R0、T、rm和λ分别为24.75、23.78和21.13;9.46、10.34和10.37 d;0.3393、0.3064和0.2941;1.4040、1.3585和1.3419;而3种供试赤眼蜂的平均单雌寄生卵数、平均寿命以及在大豆食心虫卵上的羽化率均无显着差异。综合比较结果显示,黏虫赤眼蜂在大豆食心虫卵上的各项实验种群生命表参数(R0、T、rm和λ)最好,其次是螟黄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的表现最差。【结论】黏虫赤眼蜂对大豆食心虫卵有较强的嗜好性和适应性,其主要生殖力特征参数均优于螟黄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是寄生大豆食心虫卵的优势蜂种,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19期)
李春莲[9](2014)在《“寄生公司”生存堪忧 潜能恒信上半年毛利率骤降17%》一文中研究指出中石油反腐除了导致大批高管落马以外,也影响到了其“寄生公司”的业绩。 去年以来,中石油反腐工作不断推进,导致其旗下很多业务和投资有所放缓。受此影响,中石油“寄生公司”准油股份、石油济柴和万邦达今年上半年业绩均有所下滑甚至亏损。 中石油(本文来源于《证券日报》期刊2014-08-19)
宋丽威[10](2014)在《大豆食心虫优势卵寄生蜂的筛选及其生物防治潜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 (Matsumura)是中国北方大豆产区重要的常发生害虫,目前防治大豆食心虫可选择的手段仍是化学防治。由于长期使用化学药剂,引起环境污染、杀伤天敌,还引发害虫抗药性等问题。本文主要以本地赤眼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豆食心虫卵寄生蜂的采集、鉴定,初步确定本地大豆食心虫卵寄生蜂自然种群种类,在室内条件下,比较研究不同赤眼蜂种类的寄生潜能、搜索能力、以及对不同发育阶段寄主卵的选择以及发育适合度等生物学参数,综合评价这些天敌对大豆食心虫的控制潜能。为本地大豆食心虫生物防治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大豆食心虫卵寄生蜂的鉴定应用赤眼蜂雄性外生殖器形态鉴定及ITS2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确定东北地区存在叁种寄生大豆食心虫卵的赤眼蜂自然种群: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chiLonis Ishii、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 Pang et chen、粘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Leucaniae Pang et Chen。2、不同寄主来源赤眼蜂对不同日龄大豆食心虫卵的寄生反应通过比较研究采自大豆食心虫卵的螟黄赤眼蜂和采自水稻二化螟卵的3种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和稻螟赤眼蜂)对不同发育阶段(0、1、2、3和4日龄)大豆食心虫卵的寄生反应,螟黄赤眼蜂偏好0~2日龄的寄主卵,松毛虫赤眼蜂更偏好寄生当日产的新鲜卵,玉米螟赤眼蜂并没有对具体阶段的寄主卵表现出明显的嗜好性,而稻螟赤眼蜂几乎不寄生大豆食心虫卵。提供0~2日龄大豆食心虫卵时,螟黄赤眼蜂寄生数量最大,为19.8~27.4粒/24h,其次是玉米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而提供3~4日龄寄主卵时,玉米螟赤眼蜂寄生数量最大,为9.2~10.9粒/24h,但与螟黄赤眼蜂无显着差异。3、叁种本地赤眼蜂对不同日龄大豆食心虫卵的寄生能力与发育适合度在室内条件下比较了寄生大豆食心虫卵的3种本地赤眼蜂对不同日龄(0、1、2、3、4日龄)大豆食心虫卵的寄生能力和发育适合度。结果表明:叁种本地赤眼蜂均可以寄生各日龄寄主卵;螟黄赤眼蜂对0-2日龄寄主卵的寄生数量明显高于3-4日龄卵;在0-2日龄或1-4日龄寄主卵上,玉米螟赤眼蜂、粘虫赤眼蜂寄生数量均不存在显着差异。在0-4日龄寄主卵上螟黄赤眼蜂寄生数量最少,而玉米螟赤眼蜂、粘虫赤眼蜂却表现出较强的寄生潜力。当提供0日龄寄主卵时,玉米螟赤眼蜂发育历期最长(8.7d),粘虫赤眼蜂的后代雌蜂比率最高(87.9%)。当提供1-3日龄寄主卵时,粘虫赤眼蜂与玉米螟赤眼蜂的发育历期、羽化率、后代雌蜂比率不存在显着差异。4、叁种本地赤眼蜂对大豆食心虫卵的寄生功能反应及搜索能力通过研究粘虫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对大豆食心虫卵功能反应及自身密度的干扰反应,结果表明:不同密度的寄主卵对粘虫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以及螟黄赤眼蜂的寄生作用有明显的影响,其寄生效应符合反应模型HollingII型,方程分别为Na=0.9757N/(1+0.0220N), Na=0.8470N/(1+0.0187N),Na=0.6156N/(1+0.0135N),叁种赤眼蜂对大豆食心虫卵的日最大寄生数为44.4-45.7粒,寄生一粒卵所需的时间为0.0225、0.0221、0.0219h;粘虫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自身密度对寄生作用也存在干扰效应,用Hassell-Varley模型可分别表示为E=0.3289P-0.6116、 E=0.3270P-0.6085、E=0.2906P-0.4543。5、应用生命表技术评价叁种本地赤眼蜂的寄生潜能编制了以米蛾卵为中间寄主繁育的叁种赤眼蜂在大豆食心虫卵上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粘虫赤眼蜂、螟黄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的R0、T、rm和λ分别为24.75、23.78和21.13;9.46、10.34和10.37d;0.3393、0.3064和0.2941;1.4040、1.3585和1.3419。而叁种赤眼蜂的平均寿命以及在大豆食心虫卵上的羽化率均无显着差异。总的来看,粘虫赤眼蜂在大豆食心虫卵上的各项寄生特性参数(R0、T、 rm、和λ)均优于其它两种赤眼蜂。通过比较不同赤眼蜂种对不同日龄大豆食心虫卵的寄生选择与发育适合度以及功能反应和搜索能力,结合不同蜂种在大豆食心虫卵上的生命表参数分析,综合来看,粘虫赤眼蜂是寄生大豆食心虫卵的优势蜂种,具有较大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4-05-01)
寄生潜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不同温度下稻螟赤眼蜂在米蛾卵上的生长发育状况及寄生潜能。【方法】分别在15℃、20℃、25℃、30℃、33℃下,编制了吉林稻螟赤眼蜂在米蛾卵上的生命表,根据不同温度下稻螟赤眼蜂的发育历期、发育速率计算世代发育起点温度、世代有效积温,并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对发育速率进行拟合。【结果】稻螟赤眼蜂平均单雌寄生米蛾卵数随着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30℃时最高,达29.75粒,除与25℃下无显着差异外,均显着高于其他温度;雌蜂平均寿命随温度升高而下降,15℃时寿命显着长于其他温度,当温度高于30℃时,其寿命均短于0.82d;25℃时,稻螟赤眼蜂羽化率最高,达98.14%;15℃时,羽化率最低,只有67.96%。稻螟赤眼蜂的发育速率与温度呈显着线性关系,其发育起点温度为11.49℃,世代有效积温为131.39℃·d。【结论】利用米蛾卵繁殖稻螟赤眼蜂时,温度对其有显着影响,综合生命表参数、单雌寄生米蛾卵数、雌蜂寿命、羽化率等指标,提高利用米蛾卵工厂化繁殖稻螟赤眼蜂的最佳温度为25℃~3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寄生潜能论文参考文献
[1].邵越.温度和寄主龄期对两种烟粉虱寄生蜂的竞争互作及控害潜能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9
[2].阮长春,郭若天,胡晓暄,杜文梅,臧连生.温度对稻螟赤眼蜂在米蛾卵上的生长发育和寄生潜能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18
[3].王峥.两种蚜茧蜂在桃蚜上寄生反应、发育适合度及其控害潜能评估[D].吉林农业大学.2018
[4].梁宁宁.短翅蚜小蜂寄生两个小麦品种上的麦长管蚜的种群增长潜能及其寄生桃蚜的功能反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5].张超然,吕兵,王卓,臧连生,阮长春.浅黄恩蚜小蜂和丽蚜小蜂对温室白粉虱的寄生潜能分析[J].植物保护学报.2016
[6].杨驭麟,钟永志,张峰,周长青,杨世勇.茶翅蝽沟卵蜂和黄足沟卵蜂对茶翅蝽的寄生潜能研究[J].环境昆虫学报.2015
[7].张超然,吕兵,臧连生.浅黄恩蚜小蜂和丽蚜小蜂对温室白粉虱的寄生潜能分析[C].病虫害绿色防控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5
[8].林英,宋丽威,臧连生,阮长春,史树森.叁种本地赤眼蜂对大豆食心虫卵的寄生潜能[J].中国农业科学.2014
[9].李春莲.“寄生公司”生存堪忧潜能恒信上半年毛利率骤降17%[N].证券日报.2014
[10].宋丽威.大豆食心虫优势卵寄生蜂的筛选及其生物防治潜能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