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银行上市能化解金融风险吗?(论文文献综述)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1](2021)在《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四五”金融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中指出苏政办发[2021]60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江苏省"十四五"金融发展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21年8月31日江苏省"十四五"金融发展规划前言"十四五"时期,是我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自觉践行"争当表率、
邓秀媛,刘亚澜[2](2021)在《商业银行监管处罚:趋势、特征与启示》文中研究说明近期各类商业银行违法违规"乱象"的出现不仅破坏金融体系本身的稳定性,也严重影响到实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以2008~2020年间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通过其接受监管处罚次数、处罚原因类型、处罚方式、处罚机构等多维度分析,以及银行历史数据和所有上市公司数据的横纵向对比分析,深入考察商业银行监管处罚的趋势和特征。本文从监管结果视角探究监管关注的重点领域并探寻可能存在的监管薄弱环节,在此基础上提出"十四五"时期提高商业银行监管水平,提升金融安全发展能力的建议。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3](2021)在《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金融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穗府办[2021]9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广州市金融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请径向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反映。2021年9月17日广州市金融发展"十四五"规划目录第一章发展基础第一节 "十三五"时期广州金融业发展成就第二节 "十四五"时期广州金融发展环境
连杰[4](2021)在《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业务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
张璨[5](2021)在《泸天化股份破产重整的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中长期负债占比逐年增高。这种现象在产能过剩行业尤其突出。高资产负债率不仅使大批企业濒临破产,也为地方金融稳定带来极高风险。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崭新阶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杠杆”,激发实体经济活力,化解金融风险刻不容缓。2015年来,越来越多深陷负债危机的企业选择通过破产重整转型脱困。在此背景下,本文选取四川泸天化股份有限公司破产重整案例,围绕破产重整如何让困境企业转型脱困的基本问题,运用文献研究法、事件研究法、财务指标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方法对泸天化股份破产重整的全过程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公司破产重整的合理性,总结公司重整成功的前提条件;通过分析重整中的创新性举措,回答破产重整如何使公司摆脱财务困境、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并总结成功经验;通过研究重整后公司短期与中长期绩效、破产风险变化,考察破产重整为公司带来的影响。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公司在债务成因与重整动因上具有重整合理性是破产重整取得成功的前提;第二,破产重整有助于公司走出财务困境;第三,市场化债转股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只有遵循市场化原则,才能发挥其优势,规避风险;第四,破产重整对公司的积极影响,短期中期影响大于长期影响,要理智看待重整效果。
吴文静[6](2021)在《基于金融风险控制的地方国企并购民营上市公司绩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7年国家提出的“金融去杠杆”政策,加上2018年股市的震荡下跌,引起了民营上市公司的大股东股权质押爆仓风险和企业的信用债券违约风险。在这种政策和经济背景下,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上频繁出现的地方国企并购民营上市公司的现象,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样本。本文利用2014年到2019年沪深两市地方国企是否并购民营上市公司、民营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的股权质押率、各省市在不同年份的公司债违约数量、各省市市场化指数、民营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政府干预程度、资产负债率、股权集中度、公司规模、自由现金流比、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比、国有资源(资本)有偿使用收入比等有关数据,运用Probit面板回归模型,实证检验相关变量与地方国企并购民营上市公司事件之间的关系,同时用事件研究法和会计研究法,实证研究了该类并购的绩效情况。本文研究的结果发现,民营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的股权质押率、各省市在不同年份的公司债违约数量等变量,在近年来地方国企并购民营上市公司的事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民营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水平越高,越倾向于发生该类并购事件,地区公司债违约数量越多的地区,此类并购发生的概率越高。在计算并购后的股价绩效和财务绩效时,针对被并购民营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差异,本文将研究样本区分为“盈利能力较好”、“盈利能力较差”和总体样本三大类。运用事件研究法,本文对被并购民营上市公司在[-60,60]和[-60,180]两个事件窗口期的股市投资价值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并购首次公告日,三类样本的CAR均发生了显着上升,其累计超额收益率均显着为正,且“盈利能力较差”样本的CAR上涨幅度比“盈利能力较好”样本的CAR上涨幅度更大,说明地方国企收购“盈利能力较差”的民营上市公司时,能够获得更多的股价收益。运用会计研究法,本文对被并购民营上市公司并购完成前半年、并购完成当期和并购完成后半年的财务绩效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总体来看国企并购民营上市公司并不能显着改善其财务状况。本文的实证结果对现行各个省市的金融风险控制,提供了参考。
胡彦鑫[7](2021)在《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及其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我国产业与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一段时期以来,产融结合成为提升企业资本运营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的有效途径,也成为大型企业集团实现多元化的重要发展战略。“由产到融”以及“由融到产”的两种运营方式,相互渗透、组合互补,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的重要探索。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这种探索,其初衷在于充分借鉴发达市场经济体产融结合的实践,探索拓宽我国商业银行资本补充的渠道,以满足巴塞尔协议有关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嗣后,三十余年的改革发展进程中,我国逐步形成了“由产到融”的政策实践,并极大提升了企业投资的活力,促进了产业资本与金融业的协同发展,满足了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监管要求,提升了企业效能。然而,随着风险冲击和内外环境的改变,“由产到融”的政策实践在近期以来出现了风险积聚的现象,甚至诱发了严重的金融风险。如包商银行被“明天系”掏空,成为“明天系”企业的提款机,最终诱发严重的信用风险。2018年,监管当局专门出台针对性的金融监管文件,规范企业投资境内金融机构,防范交叉风险传染,促进企业与金融机构良性发展。回顾我国企业与银行业协同发展的历史实践,在充分肯定企业资金进入银行业提升运营效能的同时,亦宜反思这一进程中的风险形成,应如何正确认知效能提升与风险事件频发成为摆在理论研究与金融实践层面的一个颇为棘手的课题。基于此,本文聚焦于科学评估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及产生的风险这一时代课题,为提高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有效规范公司参股银行行为、防范产融结合风险、实现实体经济健康持续的增长提供有益借鉴。本文从防范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入手,根据当前公司参股银行后风险事件频发且实体企业与金融企业之间风险交叉传染的特点,梳理公司参股银行的动因、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机理以及风险产生的机理,构建公司参股银行效能及其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拓展公司参股银行效能及其风险管理的经济学解释。回顾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的发展历程,明确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的动因,同时选取2008年-2018年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分析了我国公司参股银行后,在缓解约束与提高效率两方面的现状与问题,同时对我国公司参股银行关联交易风险、交叉传染风险进行进一步对比与分析,分析其产生的危害。进一步在理论梳理和现状剖析的基础上,采用2008-2018年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利用混合效应面板回归、Probit、Tobit等方法实证分析了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影响,一方面验证了公司参股银行对公司融资约束的影响,另一方面验证了公司参股银行对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通过参股商业银行,我国公司能够提高效能,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风险;本文进一步将包商银行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深入探究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发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同时通过34家上市银行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公司参股银行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最后,对全文的结论进行归纳,并从稳定货币政策预期、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合理支付股利、规范公司参股银行市场秩序、完善企业及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和强化外部监管等方面提出提高公司参股银行效能、加强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性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公司参股商业银行的实际,梳理了公司参股银行后所产生的经济后果,一方面能提高参股公司的效能,另一方面也会产生较大的风险。公司参股银行通过信息效应、协同效应和银企关联效应三种渠道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公司参股银行影响投资效率的机理体现在:一是当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相对较小时,相对充沛的内源资金会造成企业管理人员过度自信,进而为追求更大的利润空间而提高投资规模,而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便很容易出现过度投资,从而导致企业投资效率的降低。二是当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相对较大时,企业可以利用的资金就会相应降低,优先的可支配资金会使企业错过很多预期收益较高的投资项目,导致投资效率的降低;当企业缓解了融资约束,企业就会避免错失收益较高的投资项目,进而提高投资效率。三是因融资约束导致的企业资金量的减少从另一个角度可以促使企业在投资之前加强对投资项目的甄别,选择投资价值更大的项目,同时进一步加强投资项目的管理,从而提高投资效率。因此本文认为融资约束能够影响企业的投资效率。与此同时,公司参股银行后,主要存在两种风险,即关联交易风险,实体与金融交叉传染的风险。第二,通过历史分析法系统梳理了中国参股银行的发展历程及其动因,同时综合运用混合效应面板回归、Probit、Tobit等计量方法,揭示了公司参股银行后在提高效能方面存在异质性影响。公司参股银行之后,融资约束程度显着降低,企业所有制性质、国家宏观政策、区域发展和营商环境在缓解融资约束过程中发挥着调节作用;参股银行可以显着缓解由于融资约束造成的投资效率损失。第三,通过实证研究并辅以典型案例分析公司参股银行风险产生的危害,揭示了关联交易风险及交叉传染风险产生的原因,随着非国有股东占比的提高,银行的风险承担随之提升,并对不同银行产生非对称性影响。通过系统梳理包商银行发生风险事件的全过程,揭示产融结合风险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风险成因归结为市场秩序不规范、公司财务不稳健、银行公司治理不完善和外部金融监管失灵四方面,两类风险具有隐蔽性强、破坏性大和周期性等特征,损害中小股东合法权益的同时,容易诱发区域性金融风险。通过2008-2018年34家上市银行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公司参股银行后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整体来看,随着非国有股东参股银行比例的上升能显着提高银行的风险承担,非国有股东参股商业银行通过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进而提高了银行的风险承担。非国有股东参股商业银行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存在非对称性,城商行非国有股东参股比例的提升能够促进银行风险承担的提升,而股份制银行非国有股东参股比例的提升抑制了银行风险承担,对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并未产生显着影响。
杜文静[8](2021)在《银行网络中的风险传染机制研究 ——基于动态ΔCoVaR方法》文中提出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世界经济陷入低迷,各国经济都受到一定的影响,我国也在此次危机中遭遇了经济下行。随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刺激经济恢复,我国成为此次危机中率先恢复的国家,此后,经济平稳运行了一段时间,但是随着风险的缓慢集聚,我国又经历了“钱荒”和股市泡沫破裂等金融风险事件,对我国经济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当前,虽然我国经济总体向好,但是由于金融风险缓慢集聚、急剧释放的特征,我们需要提前做好金融风险防范工作,以减少金融风险发生时带来的危害。因此,研究金融机构之间的风险传染成为金融工作的重要内容,而银行在我国金融机构中处于重要地位,所以,研究银行之间的风险传染对防范系性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现实中,随着银行之间共同业务的增多,银行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形成了复杂的银行网络,因此有必要研究银行网络内部的风险传染机制。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将复杂网络理论运用于金融风险传染,首先,运用动态ΔCoVaR方法有效度量了我国14家上市银行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贡献度;然后,利用滚动窗口法构建了14家上市银行的四个时变网络,并且分析了时变网络特征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时变网络特征能有效测度金融风险事件,并且能测出ΔCoVaR无法测度的风险事件;最后,研究了银行网络特征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入度中心性对系统性金融风险有负的影响,度中心性、出度中心性、网络密度对系统性金融风险有正的影响,并且存在一个临界值会改变网络特征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方式;研究还发现,网络特征值处于不同的区间时,银行个体风险变化与系统性金融风险之间的变化方向不一样。根据研究结果,本文给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对策:(1)关注银行网络中处于重要位置的银行,加强对银行网络中重要银行的监管;(2)通过监管调节银行在网络中的重要性从而分散系统性金融风险;(3)根据银行的网络特征值大小确定个体风险与系统性金融风险之间的关系,通过调整银行个体风险水平,调整系统性金融风险。本文的创新是运用变量分解得到的残差数据通过相关系数法和方差分解法构建了中国14家上市银行的时变邻接矩阵,解决了以往构建网络时难以获取数据的问题。
石琳枫[9](2021)在《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系统性金融风险成为研究的重点。现如今随着我国金融创新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深化,金融机构间的各种业务交叉渗透,现代的金融体系已经是金融市场、金融中介、金融监管部门以及所有参与主体彼此关联的复杂体系,基于复杂网络进行研究系统性金融风险成为近几年研究的热门。因此度量金融机构的风险溢出程度,并从金融机构之间的相关性出发,刻画出金融系统下的风险传播网络,识别金融风险的传播途径和重要节点,进一步探讨金融市场风险传播网络结构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对于如何加强我国金融市场稳定性,提高金融风险防范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基于GARCH-Copula-CoVaR模型对我国上市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溢出水平进行度量,计算每一金融机构对整个金融市场的风险溢出值。然后,以滑动时间窗口的方式建立金融系统下的风险传播网络,对各每一时期金融机构的股票对数收益率的Pearson、Kendall以及Spearman相关性矩阵作为邻接矩阵,再将该矩阵的距离矩阵作为MST准则进行信息过滤,从而得到每一时期的三种风险传播网络。再从各个节点的角度分析三种网络的重要节点,从整体网络时变的角度分析各个重大事件对风险传播网络的影响方式以及程度,以及分析每一时期网络几何拓扑结构,寻找风险传播过程中的重要节点以及传播特征。最后将系统性金融风险溢出值作为被解释变量,五个网络拓扑参数指标、宏观数据指标以及各金融机构财务数据作为解释变量进行面板回归分析,挖掘网络特征对风险溢出的影响。实证研究中发现,基于Pearson线性相关性的网络中,证券部门在风险传播的影响强度与中介影响中发挥最重要的作用,银行部门发挥其作用位于第二类。基于Kendall与Spearman两种相关性的网络中,银行部门在风险传播的影响强度与中介影响中发挥的作用要强于证券公司。其次,当金融市场较为稳定时,从Pearson线性相关、Kendall秩相关、Spearman相关三个视角对比分析金融系统中的风险传播网络相差较小,但在金融市场发生波动时,Pearson方法中风险传播的重要机构易失真,而Kendall与Spearman方法中能够挖掘出风险传播的重要机构,并且还发现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会出现混连现象,其中以保险类型的金融机构最为显着。最后,三种网络的影响强度、紧密中心性、介数中心性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程度影响均为正相关,同时金融机构自身的公司财务变量和宏观经济变量也会对系统性金融风险产生影响。根据以上结论,本文从进一步优化我国金融机构的差异化监管治理和构建新的风险预警体系两个方面,对维护我国金融市场稳定,防范我国金融市场风险提出建议。
许嘉禾[10](2021)在《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体育要强、要兴,发展体育产业是主要途径。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高质量发展逐步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体育产业要提质增效和持续高速发展,需要金融的有力支持。然而当下,金融体系在体育产业中的效用功能尚未能够充分发挥。因此,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金融支持问题,成为一个难以回避的命题。本研究立足于体育产业的经营实践,综合运用体育学、管理学、系统科学及金融学的相关研究方法及范式,以现代产业和金融发展的相关理论为指导,按照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特征与机理、宏观效应、微观效率以及系统运行的次序,从理论分析到实证研究,展开工作。本研究的工作主要如下:一是梳理体育产业的金融支持现状,发现体育产业金融支持存在的不足。二是总结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剖析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三是在宏观产业层面,以耦合协调的视角,审视体育产业与金融体系的关联关系。通过建立序参量体系,引入耦合协调、剪刀差以及灰色关联等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效应及影响因素。四是从在微观企业的层面,以“黑箱”的视角,根据金融支持与体育产业的不同维度,测度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率水平。通过筛选体育企业样本,利用DEA、Malmquist指数及收敛性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率水平及其演变特征。五是根据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要素组成与系统结构,构建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别从金融市场策略、政府金融干预和金融风险情景维度进行模拟仿真,分析不同策略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以期为优化体育产业金融支持,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策略着力点。本研究的结论主要包括六个方面:(1)政府金融支持和市场金融支持均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随着体育产业金融需求的不断升级,政府部门对体育产业金融活动的认识持续深化,政策工具与国有资本逐步活跃。金融市场对体育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各类体育产业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风险投资市场异军突起。体育产业嵌入金融体系的程度不断加深。但同时,体育产业的金融支持仍存在一定问题:一是金融支持制度体系亟待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工具尚需补充;二是金融市场结构失衡问题凸显,直接融资渠道建设存在不足;三是风险资本经典功能发生偏离,资本投入可持续性有所欠缺;四是新兴金融工具利用不充分,体育金融复合人才供给不足。(2)我国体育产业具有快速成长的阶段性特征、业态丰富的结构性特征、高不确定性的风险性特征和消费供需的不平衡特征。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下,体育产业的发展特征进一步衍生出了独特的金融需求特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亟需的是政策引导下的规模化金融支持、层次多元化的系统性金融支持、风险偏好的针对性金融支持,以及科技赋能的普惠性金融支持。(3)资本形成、创新推动和消费刺激是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主要功能组成。金融体系一是可以扩大资本积累,促进资本形成,缓解体育产业融资约束;二是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分散创新风险,推动体育产业技术、模式创新;三是可以实现跨期平滑、财富效应和风险保障,刺激体育产业消费发展。有效的金融支持作用于体育产业的投资和消费两端,通过平衡产值结构、改善融资结构、变革消费结构,促进产业的结构转型升级;通过扩大要素供给、加快要素流通、推动技术进步,提高产业的要素生产效率;通过加速企业成长、优化公司治理、形成循环激励,促进产业的价值增值,精准作用于体育产业的成长痛点,协助体育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4)宏观产业效应的实证研究表明:金融体系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内生耦合机理和外部耦合功能,具有双向耦合协调发展机制。二者不仅维持了长期、高度的耦合关联性,并且实现了耦合协调度的持续跃升,呈现出由低水平协调向高水平协调演化的动态趋势。金融体系对体育产业的短时间、爆发性增长起到了有效地支撑作用。且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尚处于发展周期的前期,其交互胁迫作用远小于耦合协调发展所带来的正向效应。与此同时,二者的耦合协调效应受到多种内生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风险投资市场、消费金融、政府扶持和金融创新等内生动力型因素,以及居民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变动等外生环境型因素,均与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存在密切关联。(5)微观企业效率的实证研究发现:第一,静态来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金融支持效率尚可,多数样本企业接近最优生产前沿面,但同时具有明显的技术制约特征。扩大金融资源投入规模前,需要着重改善金融技术水平。在金融支持效率内部,债权效率较好,股权效率欠佳,且股权效率呈现规模制约特征。在体育产业内部,体育企业板块、行业业态和空间地域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金融支持效率差异。第二,动态来看,金融支持体育产业的动态效率水平并未产生良性改观,反而出现小幅下降。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不足,产业金融技术创新水平难以支撑金融资源规模的快速增长。其中,股权动态效率下滑,技术进步水平下降明显,是导致整体金融效率下滑的主要原因。第三,动态效率的收敛性分析表明,效率落后企业对领先集团具有追赶效应,但收敛速度较慢,且收敛速度存在体育产业内部的结构性差异,达到产业金融支持效率的均衡仍需要较长时间。(6)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实证研究说明: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可以视为由政府金融支持、金融市场发展、宏观金融环境和体育产业发展所组成的动力学系统。第一,强化金融市场支持力度可以有效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质量。相对而言,强化股权市场的效能略优于债权市场。股权市场更有利于体育产业规模扩张和要素生产率提升,债权市场则更有利于体育产业结构优化。第二,政府干预会对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产生影响。弱化政府干预无益于体育产业发展质量,维持一定强度的政府金融支持具有必要性。适度增强政府干预有利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但当政府干预过度时,会造成规模增长与要素生产率下降并存,仅能“做大”而不利“做强”体育产业,最终无益于产业发展质量。第三,宏观金融风险能够对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产生显着的负面冲击。随着体育产业深度嵌入金融体系,金融风险的损害力度可能进一步增大,需要审慎防范、积极应对金融风险。在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金融政策体系,优化制度顶层设计;丰富金融服务市场,创新投融资渠道模式;推动金融技术创新,开发新型金融工具;优化企业金融管理,重视复合人才培养等策略建议。本文主要有以下创新点:(1)探讨了金融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在现状梳理的基础上,总结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明确金融功能的作用支点,厘清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2)结合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宏观产业与微观企业视角进行实证研究。综合运用数理模型及相关评价方法,设计序参量体系,测度并分析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发展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构建投入、产出指标体系,从不同维度测度并评价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率特征及其变动规律。形成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的深层次认识,为优化体育产业的金融支持效能提供着力点。(3)构建了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要素组成与系统结构,设计模型变量及函数关系,并从金融市场策略、政府金融干预和金融风险情景维度进行仿真。探究不同策略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产生的影响,为企业部门的金融决策和主管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更具现实意义的参考。
二、银行上市能化解金融风险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银行上市能化解金融风险吗?(论文提纲范文)
(2)商业银行监管处罚:趋势、特征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监管处罚的内涵界定和概念辨析 |
(一)监管处罚的内涵界定 |
(二)监管处罚与违规 |
(三)监管处罚与金融监管 |
二、我国商业银行监管处罚的趋势 |
(一)处罚案例数量增长迅猛,监管从滞后走向激进 |
1. 纵向对比:监管处罚数量呈阶梯状上升趋势。 |
2. 横向对比:银行监管处罚占比不断提升。 |
(二)处罚方式日趋严厉,罚款金额持续攀升 |
1. 倾向于采取罚款方式,增加违规直接成本。 |
2. 罚款金额创造历史,整治力度空前加强。 |
三、我国商业银行监管处罚的特征 |
(一)处罚整体上的普遍性与细节上的差异性有机结合 |
1. 整体上趋严,处罚覆盖面广。 |
2. 细节上处罚次数差异显着,监管有效性有待加强。 |
(二)聚焦经营违规,狠抓信贷管理 |
(三)首抓“国字头”监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
(四)处罚机构分布不均衡,监管协同性有待加强 |
(五)惩罚性目的突出,处罚方式有待拓展 |
四、商业银行监管的国际经验借鉴 |
(一)强化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作用 |
(二)多头监管,呈现联合处罚特征 |
(三)透明度风险备受关注,信息披露制度不断完善 |
(四)支持金融科技发展与加强监管“双管齐下” |
(五)重视风险“溯源”,支持监管“穿透” |
五、“十四五”时期提升商业银行监管水平的启示 |
(一)明晰监管职能,推动监管协同 |
(二)统筹银行类型,增强监管平衡 |
(三)探索风险分类,提升监管效能 |
(四)关注金融科技,推进监管转型 |
(五)拓展处罚方式,优化监管思路 |
(5)泸天化股份破产重整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破产重整 |
2.1.2 破产重整程序 |
2.1.3 破产重整模式 |
2.2 理论基础 |
2.2.1 营运价值理论 |
2.2.2 利益与共理论 |
2.2.3 社会政策理论 |
2.2.4 企业价值理论 |
第三章 泸天化股份破产重整的案例介绍 |
3.1 泸天化股份破产重整背景 |
3.1.1 我国上市公司重整现状 |
3.1.2 泸天化系简介 |
3.1.3 泸天化股份重整前财务状况 |
3.2 泸天化股份破产重整方案 |
3.2.1 出资人权益调整方案 |
3.2.2 债权分类、调整及受偿方案 |
3.2.3 经营方案 |
3.2.4 子公司和宁化学重整方案 |
3.3 泸天化股份重整路径 |
第四章 泸天化股份破产重整的案例分析 |
4.1 泸天化股份破产重整的合理性分析 |
4.1.1 泸天化股份破产原因分析 |
4.1.2 泸天化股份重整动因分析 |
4.2 泸天化股份重整举措及影响 |
4.2.1 多措并举化解债务危机 |
4.2.2 引入重整投资人 |
4.2.3 重整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 |
4.2.4 优化资产结构,提高偿债能力 |
4.2.5 优化经营方案 |
第五章 泸天化股份破产重整的效果分析 |
5.1 泸天化股份重整的短期市场反应 |
5.2 泸天化股份重整的中长期财务绩效 |
5.2.1 偿债能力 |
5.2.2 盈利能力与收益质量 |
5.2.3 成长能力 |
5.2.4 营运能力 |
5.2.5 同行业比较 |
5.2.6 综合财务绩效 |
5.3 泸天化股份破产风险再检验 |
第六章 泸天化股份破产重整的案例启示与建议 |
6.1 泸天化股份破产重整中尚存问题 |
6.2 泸天化股份破产重整的启示与建议 |
6.2.1 对进入破产重整的上市公司 |
6.2.2 对其他上市公司 |
6.2.3 对政府及金融机构债权人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6)基于金融风险控制的地方国企并购民营上市公司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方法和结构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结构框架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文献综述 |
2.1 金融风险防范研究综述 |
2.2 企业并购动因研究综述 |
2.3 国有企业并购动因研究综述 |
2.4 企业并购绩效研究综述 |
2.5 文献述评 |
第3章:并购的相关理论概述 |
3.1 并购的定义 |
3.2 关于企业并购动因的理论 |
3.3 并购绩效评价方法 |
3.3.1 事件研究法 |
3.3.2 会计指标法 |
第4章:地方国企收购民营上市公司的理论分析 |
4.1 民营上市公司的高杠杆困境与并购理论分析 |
4.2 基于区域金融风险控制的国企并购 |
4.3 地方国企并购民营上市公司的绩效分析 |
第5章:化解地区金融风险的实证研究 |
5.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5.2 实证分析 |
5.2.1 变量选取与度量 |
5.2.2 研究模型 |
5.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6章:地方国企并购民营上市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 |
6.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6.2 事件研究法运用与结果分析 |
6.2.1 事件窗口期定义 |
6.2.2 实证结果分析 |
6.3 会计研究法运用与结果分析 |
6.3.1 财务指标的选取 |
6.3.2 综合得分的计算 |
6.3.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7章: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7)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及其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公司参股银行的文献综述 |
1.2.2 关于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文献综述 |
1.2.3 关于公司参股银行风险管理的文献综述 |
1.2.4 小结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 |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2章 公司参股银行效能及其风险管理的理论分析 |
2.1 公司参股银行的动因分析 |
2.1.1 公司参股银行的内涵 |
2.1.2 公司参股银行的动因 |
2.2 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分析 |
2.2.1 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内涵 |
2.2.2 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机理分析 |
2.3 公司参股银行的风险管理分析 |
2.3.1 公司参股银行的风险及其危害 |
2.3.2 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形成的机理分析 |
2.3.3 公司参股银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
2.4 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及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
2.4.1 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相关理论基础 |
2.4.2 公司参股银行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效能及风险危害的事实描述 |
3.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的发展历程及评价 |
3.1.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的发展历程 |
3.1.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的总体特征 |
3.1.3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现状的评价 |
3.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融资约束的事实描述及评价 |
3.2.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融资约束的现状 |
3.2.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融资约束现状的评价 |
3.3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投资效率的事实描述及评价 |
3.3.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投资效率的事实描述 |
3.3.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投资效率现状的评价 |
3.4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危害的事实描述及评价 |
3.4.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危害的事实描述 |
3.4.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危害现状的评价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实证研究 |
4.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融资约束的实证研究 |
4.1.1 数据来源 |
4.1.2 指标选取 |
4.1.3 实证模型设定 |
4.1.4 实证结果分析 |
4.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融资约束下的投资效率实证分析 |
4.2.1 数据来源 |
4.2.2 指标选取 |
4.2.3 实证模型设定 |
4.2.4 实证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危害的实证研究 |
5.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关联交易风险、风险传染的典型案例分析 |
5.1.1 包商银行基本概况 |
5.1.2 包商银行风险事件梳理 |
5.1.3 包商银行暴露的风险问题 |
5.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承担的实证分析 |
5.2.1 模型设定 |
5.2.2 变量设定与数据说明 |
5.2.3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提高公司参股银行效能、加强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 |
6.1 有序推进产融结合、缓解融资约束 |
6.1.1 稳定货币政策预期、缓解企业在银根收紧时期的融资约束 |
6.1.2 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缓解营商环境较差地区的融资约束 |
6.2 借力产融结合、提高投资效率 |
6.2.1 发挥产融结合在提高国有大型企业投资效率中的积极作用 |
6.2.2 合理支付股利、提高上市公司投资效率 |
6.3 严格投资条件、有序规范公司参股银行的市场秩序 |
6.3.1 严格规范公司参股商业银行的市场准入 |
6.3.2 强化公司控股商业银行的资质要求 |
6.4 规范公司出资来源与完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并重、促进公司与银行良性互动 |
6.4.1 规范公司参股银行出资来源、强化公司资本监管 |
6.4.2 在实体公司和商业银行之间设立防火墙、防范风险交叉传染 |
6.4.3 完善国内商业银行的信息管理系统、降低银企信息不对称 |
6.4.4 提高监事会的独立性和专业性、防止内部监管失效 |
6.5 强化外部监管、有效降低风险发生频率和风险危害 |
6.5.1 完善产融结合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法治保障 |
6.5.2 多措并举完善穿透式监管、有效杜绝非公允关联交易和防范风险 |
6.5.3 避免运动式金融监管、提高外部监管有效性 |
总结与展望 |
一、总结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和其它科研情况 |
(8)银行网络中的风险传染机制研究 ——基于动态ΔCoVaR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研究 |
1.2.2 银行网络结构的研究 |
1.2.3 银行网络中风险传染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2章 复杂网络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理论分析 |
2.1 系统性金融风险理论概述 |
2.2 复杂网络理论及其特征 |
2.2.1 复杂网络理论 |
2.2.2 网络结构特征的度量指标 |
2.3 小结 |
第3章 模型设计与研究假设 |
3.1 基于分位数回归的动态CoVaR理论模型 |
3.2 银行网络的邻接矩阵设计 |
3.2.1 变量分解 |
3.2.2 邻接矩阵设计 |
3.2.3 时变矩阵设计 |
3.3 银行网络中的风险传染机制 |
3.3.1 银行网络结构特征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 |
3.3.2 银行个体风险在银行网络中的传染机制 |
3.4 小结 |
第4章 实证研究 |
4.1 动态CoVaR计算 |
4.1.1 数据说明与样本选取 |
4.1.2 上市银行风险溢出效应测度 |
4.2 矩阵分析 |
4.2.1 数据说明与样本选取 |
4.2.2 对称矩阵分析 |
4.2.3 非对称矩阵分析 |
4.3 银行网络中的风险传染机制 |
4.3.1 银行网络结构特征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 |
4.3.2 银行个体风险在银行网络中的传染机制 |
4.4 小结 |
第5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3 展望与不足 |
附录 |
附录1 动态ΔCoVaR的实现程序 |
附录2 实现矩阵元素排列的Excel VBA程序 |
附录3 ΔCoVaR与网络特征的面板回归部分代码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9)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内涵 |
1.2.2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成因分析 |
1.2.3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度量 |
1.2.4 系统性金融风险与复杂网络模型 |
1.2.5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1.5 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2章 我国上市金融机构系统性金融风险溢出水平的度量 |
2.1 GARCH-Copula-CoVaR模型 |
2.1.1 CoVaR方法 |
2.1.2 ARMA-GARCH模型 |
2.1.3 Copula理论 |
2.1.4 CoVaR指标的计算 |
2.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2.3 描述性统计 |
2.4 统计检验 |
2.4.1 平稳性检验 |
2.4.2 自相关检验 |
2.4.3 ARCH效应检验 |
2.5 模型估计 |
2.5.1 边缘分布估计 |
2.5.2 Copula参数估计 |
2.6 CoVaR和?CoVaR值计算 |
2.7 小结 |
第3章 金融系统下的风险传播网络构建与分析 |
3.1 复杂网络的基本概念 |
3.2 风险传播网络构建与分析方法 |
3.2.1 金融机构间股票关联度量方法 |
3.2.2 网络拓扑结构指标 |
3.2.3 风险传播网络的分析方法 |
3.3 风险传播网络关联性分析 |
3.3.1 节点强度分析 |
3.3.2 风险传播网络的整体分析 |
3.4 小结 |
第4章 风险传播网络结构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研究 |
4.1 回归所选指标和数据来源 |
4.2 描述性统计 |
4.3 模型建立与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建议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
1.1.2 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重新审视 |
1.1.3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诉求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体育产业 |
2.1.2 高质量发展 |
2.1.3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
2.1.4 金融支持 |
2.2 文献综述 |
2.2.1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
2.2.2 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
2.2.3 体育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
2.2.4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与金融支持的关系认识 |
2.2.5 文献述评 |
2.3 理论基础 |
2.3.1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2.3.2 产业结构理论 |
2.3.3 产业融合理论 |
2.3.4 Schumpeter金融促进理论 |
2.3.5 金融结构理论 |
2.3.6 金融深化、金融约束与金融内生理论 |
2.3.7 系统理论与经济效率理论 |
第3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与不足 |
3.1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 |
3.1.1 政府金融支持现状 |
3.1.2 信贷市场支持现状 |
3.1.3 债券市场支持现状 |
3.1.4 股票市场支持现状 |
3.1.5 风险投资支持现状 |
3.1.6 其他金融市场支持现状 |
3.2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不足 |
3.2.1 金融支持制度体系亟待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工具尚需补充 |
3.2.2 金融市场结构失衡问题凸显,直接融资渠道建设存在不足 |
3.2.3 风险资本经典功能发生偏离,资本投入可持续性有所欠缺 |
3.2.4 新兴金融工具利用不尽充分,体育金融复合人才供给不足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特征与机理 |
4.1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 |
4.1.1 “支柱地位”与扩张趋势: 亟需政策引导的规模化金融支持 |
4.1.2 丰富业态与结构演进: 亟需层次多元的系统化金融支持 |
4.1.3 投资风险与不确定性: 亟需风险偏好的针对性金融支持 |
4.1.4 消费升级与供需优化: 亟需科技赋能的普惠性金融支持 |
4.2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机理 |
4.2.1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功能组成 |
4.2.2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宏观金融支持效应分析——基于耦合协调视角 |
5.1 研究方案设计 |
5.2 研究方法选择 |
5.2.1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复杂系统特征 |
5.2.2 耦合的应用 |
5.3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制 |
5.3.1 耦合机制的内涵 |
5.3.2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理 |
5.3.3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制 |
5.4 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 |
5.4.1 耦合测度模型 |
5.4.2 灰色关联模型 |
5.4.3 序参量体系与数据选取 |
5.4.4 熵值赋权处理 |
5.5 耦合协调效应分析 |
5.5.1 系统发展水平分析 |
5.5.2 耦合关联与耦合协调效应分析 |
5.5.3 基于剪刀差的进一步讨论 |
5.6 耦合协调效应的影响因素 |
5.6.1 影响因素识别 |
5.6.2 变量选取 |
5.6.3 影响因素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微观金融支持效率评价——以上市公司为例 |
6.1 研究方案设计 |
6.2 研究方法选择 |
6.2.1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投入产出特征 |
6.2.2 方法思路与适用性 |
6.3 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 |
6.3.1 模型构建 |
6.3.2 样本选取 |
6.3.3 指标测算与数据处理 |
6.4 静态效率矩阵分析 |
6.4.1 综合金融效率分析 |
6.4.2 股权静态效率分析 |
6.4.3 债权静态效率分析 |
6.5 动态效率演变分析 |
6.5.1 金融效率的动态演变 |
6.5.2 股权效率的动态演变 |
6.5.3 债权效率的动态演变 |
6.6 效率收敛性分析 |
6.6.1 金融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
6.6.2 股权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
6.6.3 债权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系统建模与仿真 |
7.1 研究方案设计 |
7.2 研究方法选择 |
7.2.1 系统动力学原理 |
7.2.2 系统动力学组成模块—基于Vensim实现 |
7.2.3 系统动力学特点及适用性 |
7.3 建模准备 |
7.3.1 模型构建原则 |
7.3.2 系统边界确定 |
7.3.3 模型基本假设 |
7.4 模型与变量关系构建 |
7.4.1 子系统组成及因果关系 |
7.4.2 总系统组成及因果关系 |
7.4.3 系统流图设计及主要变量 |
7.4.4 变量函数关系确定 |
7.5 模型检验 |
7.5.1 外观检验 |
7.5.2 运行检验 |
7.5.3 稳定性检验 |
7.5.4 历史检验 |
7.5.5 灵敏度检验 |
7.6 策略仿真分析 |
7.6.1 基础仿真结果 |
7.6.2 市场金融策略仿真 |
7.6.3 政府金融干预仿真 |
7.6.4 金融风险情景仿真 |
7.7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对策建议 |
8.3 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附件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银行上市能化解金融风险吗?(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四五”金融发展规划的通知[J].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江苏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17)
- [2]商业银行监管处罚:趋势、特征与启示[J]. 邓秀媛,刘亚澜. 西南金融, 2021(11)
- [3]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金融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J].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广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29)
- [4]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业务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研究[D]. 连杰. 东华大学, 2021
- [5]泸天化股份破产重整的案例研究[D]. 张璨.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6]基于金融风险控制的地方国企并购民营上市公司绩效研究[D]. 吴文静.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7]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及其风险管理研究[D]. 胡彦鑫.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8]银行网络中的风险传染机制研究 ——基于动态ΔCoVaR方法[D]. 杜文静.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9]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研究[D]. 石琳枫.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10]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 许嘉禾. 山东大学, 2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