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科槽舌兰属的系统学研究

兰科槽舌兰属的系统学研究

金效华[1]2003年在《兰科槽舌兰属的系统学研究》文中指出槽舌兰属为兰科树兰亚科万代兰族指甲兰亚族植物,大部分种类为中国特有种,部分种类分布到越南、泰国、缅甸等国家和地区。长期以来,本属植物由于与近缘属间的界线模糊不清,而属内性状变异大,是兰科植物系统学研究的疑难属之一。本文通过对槽舌兰属及部分近缘属植物的形态地理学、细胞学、传粉生物学、分子系统学等的研究工作,重新界定了槽舌兰属,确认该属植物的种类,提出一个新的属下分类系统,讨论了槽舌兰属属内和近缘属间的系统学关系,同时对槽舌兰属高山组植物的演化进行了探讨。1. 槽舌兰属及近缘属形态学性状我们通过标本研究和野外观察,对槽舌兰属和近缘属植物的形态学性状及其变异式样进行了详细地比较分析,重新评价各性状的分类学价值,认为蕊喙、蕊柱翅、花粉块类型等对于槽舌兰属与近缘属的划分具有重要意义;胼胝体类型、粘盘柄形状、距的类型和唇瓣中裂片边缘状况等对属下分类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中裂片、侧裂片和距的形态对槽舌兰属的种的划分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上作为划分种依据的胼胝体的数目、花序上花的数目、茎的长短等在种内变异较大,不宜用作种划分的依据。2. 槽舌兰属植物核型研究我们报道了8种槽舌兰属植物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其中6种为首次报道,并对其中7个种的核型进行初步分析。目前已进行研究的槽舌兰属植物的染色体数为2n=38,体细胞分裂中期的染色体长小于2μm,染色体类型以中部和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为主,部分染色体成点状。槽舌兰属不同种染色体数目相等、染色体形态和大小相似,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槽舌兰属植物是一个单系类群。3. 滇西槽舌兰(olcoglossum rupestre)的传粉生物学研究金效华:槽舌兰属的系统学研究我们选择滇西槽舌兰进行传粉生物学研究以探讨本属植物的系统学,发现滇西槽舌兰的传粉系统为兰科植物中少见的甲虫专化传粉系统,而且滇西槽舌兰的传粉系统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弯腿金龟(卿bovalus bioculatus)是滇西槽舌兰唯一的传粉者,以两个不同的部位携带花粉团,即前腿和臀部,并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传粉机制。滇西槽舌兰这种不稳定的传粉系统似乎表明该系统可能正处于转变阶段。繁殖系统的实验表明自然状况下滇西槽舌兰结实率由传粉率决定,而自然状况下低的结实率可能由两方面的原因导致:很低的传粉效率和有效的防止自花传粉机制。4.槽舌兰属植物的分子系统学研究我们对9种槽舌兰属植物和2种万代兰属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trnL一序列进行了测定,并从基因库下载了14种万代兰族植物和2种用作外类群的美洲附生兰亚科植物的trnL一序列。测序结果发现槽舌兰属的trnL一序列存在着很大的差异:H lingu7atum的trnL一存在大片段的缺失,而万衬mballianum的trnL一存在许多小片段的插入。分子系统学分析表明槽舌兰属为一单系类群,支持将Vanda subul扣lia和U amesiana转置入槽舌兰属中,强烈支持由万sinseum、万j7avescens、万r叩estre和万、eixiense构成槽舌兰属属内分支。5.槽舌兰属的分类学修订在广泛查阅国内外馆藏标本和多次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并结合细胞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的结果,我们重新界定了槽舌兰属。该属植物的主要特征:茎短;叶肉质,细长半圆柱形,部分种叶略扁而成“V’,形,其近轴面具一纵槽,先端渐尖,不裂;总状花序侧生,花疏生;花苞片比花梗和子房短;侧尊片或多或少呈镰形;花瓣通常具爪,与中警片相似;唇瓣3裂;侧裂片直立;中裂片较大,基部常有附属物;蕊柱粗短,具翅,无蕊柱足或具很短的足;蕊咏2裂;花粉团蜡质,2个,球形,具裂隙。确定槽舌兰属目前包括11种(包括2个新种):H subul扣lium、万amesianum、H胶mballianum、H lingu7arum、H omeiense、万quasiPi双扣lium、金效华:槽舌兰属的系统学研究H sinicum、Hr即estre、Hj7avescens、H wangii和H weixiense。万tangii和Vandas即r口户妙riea被分别处理为万ling“latum与万脚mballianum的异名,而H tsii的分类学地位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时在我们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槽舌兰属一个新属下的分类系统:槽舌兰属Holcoglossum短距亚属Holcoglossum subgen.Brac妙eentronH sobul如lium、H amesianum槽舌兰亚属物leoglossum subgen.Holcoglossum槽舌兰组Holcoglossum sect. Hole口gl口ssumH肠mball沁num、HI王ngulatum、H wangii、H omeiense、H quasiPin扣lium;高山组物ze明lossom sect.Soro沙105H sinicum、H ruPestre、H刀aveseens、H weixiense。6.槽舌兰属属内和近缘属间系统学关系探讨通过广泛的形态地理研究并结合传粉生物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我们对槽舌兰属属内和属间关系进行的探讨。槽舌兰属短距亚属与万代兰属和指甲兰属比较接近,是槽舌兰属中比较原始的类群;槽舌兰组植物的分布中心介于短距亚属和高山组分布中心之间,而该组植物的许多性状也表现出过渡性质。在火。rides一Vanda allianee’中,我们认为钻嚎兰属和万代兰属是该类群中比较原始的属,而鸟舌兰属(A scocentrum)可能是介于指甲兰属和举咏兰属(Seidenfadenia)之间,支持传统

胡浩[2]2010年在《兰科槽舌兰属DNA条形码研究及其系统发育分析》文中认为DNA条形码是指基于一小段DNA序列来区分物种的方法,其准确、快速的特点在识别已知物种、发现新物种以及生物多样性研究方面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植物自身的特点,其DNA条形码片段至今还没有达成一致性观点。本研究内容分为3个部分:基于ITS基因序列探讨槽舌兰属的系统发育关系,Holcoglossum quasipinifolium的系统位置;分析比较atpF-atpH、matK、rbcL、rpoB、rpoC1、trnH-psbA、trnL-F、ITS 8个DNA条形码的区域在兰科槽舌兰属12个物种(包括几个亲缘关系很近的物种)中的种间区分效果,选择出表现较好的DNA条形码基因;用这几个基因在槽舌兰属种内扩大取样(共54个材料),从遗传距离差异和系统发育树结构两方面进一步选择出最适基因或基因组合。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各基因在槽舌兰属种间差异都低于Hebert所设定的2%的种间最小遗传差异,种内种间没有Gap,但是ITS和trnL-F仍旧可进行物种鉴定,各物种内所有样聚为一支。2. atpF-atpH、matK、rbcL、rpoB、rpoC1、psbA-trnH不适合做槽舌兰属DNA条形码研究,也不适合做兰科内快速辐射分化的关系较近的类群的DNA条形码研究。3.ITS和trnL-F基因是有效的槽舌兰属DNA条形码标记基因,将这两个基因进行组合,会比单纯的用一个基因得到更好的结果。可以利用这两个基因来做像槽舌兰属这样近期辐射分化,物种形成时间较短的兰科内亲缘关系较近的类群。4.槽舌兰属为单系,属下分为叁支,系统关系为:(热带支的4个种(中间支3个种,高山支5个种))。热带分支(TC组)被细分为两个亚支,一亚支包括H. amesianum和H. subulifolium ;另一亚支包括H. wangii和H. kimballianum。温带高山分支(AC组)包括了来自于横断山地区温带高山的所有种,H.flavescens与AC组的其他种形成了姐妹亚支。介于热带分支TC组与温带高山分支AC组之间的中间一支(HC组)包括H. omeiense和H. lingulatum,H.quasipinifolium并和AC组成为姊妹群。5. Holcoglossum quasipinifolium被归入了介于热带分支与温带高山分支之间的中间一支HC组里。

金效华, 覃海宁[3]2003年在《兰科槽舌兰属的系统学》文中研究说明我们通过标本室分类和野外生物学观察,对槽舌兰属及部分近缘属的形态学性状及其变异式样进行了详细的对比研究,重新评价性状的分类学和系统学价值。结果发现传统上作为属内分种主要依据的胼胝体数目、花序上花的数目、茎的长短等性状在种内变异较大,其分类

邵伟丽[4]2008年在《福建省野生兰科植物种质资源调查与保育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兰花是我国传统名花,由于其极高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使其野生资源受到极大破坏。资源量急剧减少,人为过度采集、生境的破坏和丧失使兰科植物种质资源日趋枯竭,有些种类濒临灭绝。全面摸清福建省野生兰科植物的种质资源现状,进一步发掘新的野生种和近缘种,揭示其种群濒危机制,探索种质资源保育策略,对保护福建省野生兰科植物遗传资源以及野生兰科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标本和文献资料,并结合近两年的野外实地调查,对福建省野生兰科植物种质资源种类、资源蕴藏量、地理分布格局、区系类型等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并以南靖虎伯寮自然保护区为例,探讨了野生兰科植物濒危机制及保育策略,针对保护区现状提出一些保护措施与建设性意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福建省现有野生兰科植物65属151种,其中天麻属武夷山天麻为本区特有种,兜兰属紫纹兜兰(平和)为本次调查所发现新分布种。本区兰科植物地生、附生、腐生叁种生活型齐全,并以地生兰为主,计38属89种,分别占总属数和总种数的58.5%和58.9%;其次为附生兰,有21属52种,分别占32.3%和34.4%;腐生兰分布较少,只有6属10种,分别占9.2%和6.7%。兰科植物在福建省内分布广泛,整体来说以闽西南的漳州地区、龙岩地区等和闽北的戴云山西北至武夷山东南坡分布的兰科植物最多。在水平分布上,兰科植物的分布规律基本与福建植被地带的划分是相一致的;在垂直分布上,主要分布在海拔500~1000m的地段。不同生活型的兰科植物分布集中地段稍有差异。2.福建兰科植物区系成分复杂,共有11个分布类型;区系组成热带成分的属、种分别占总属数71.6%和总种数67.1%,说明福建兰科植物区系为热带性质。运用层次聚类法分析了福建省兰科植物区系与邻近地区的关系得知,本区兰科植物区系与广东、广西、云南、台湾关系密切,而与邻近的浙江、湖南、江西等省关系较远。3.以南靖虎伯寮自然保护区为例,探讨兰科植物的保育策略及成效。结果显示:保护区采取的保护原生境、人工恢复、划定保护小区等措施,对野生兰科植物的恢复起到积极作用。针对保护区兰科植物恢复现状,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金伟涛, 向小果, 金效华[5]2015年在《中国兰科植物属的界定:现状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兰科植物是被子植物的最大科之一,全世界约有736属28,000种(Chase et al.,2015,Dressler,1993),广泛分布于大部分的陆地生态系统中,尤其以热带地区最为丰富。兰科植物是生物学研究的热点类群之一,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旗舰"类群,全世界所有的野生兰科植物均被列为《野生动植物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保护范围,占该公约保护植物种类的90%以上。中国是野生兰科植物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刘仲健, 陈利君, 刘可为, 李利强, 麻学勇[6]2008年在《心启兰属(Chenorchis)——兰科一新属及其蚂蚁传粉的生态策略》文中研究表明在云南的高黎贡山的亚热带区域发现了具热带兰科种类特征的兰科新属心启兰属(Chenorchis)(属模式种心启兰C.singchii)。该属种具有附生、单轴生长,花粉团坚硬,粘盘柄存在等兰科较为进化的特征无疑是热带万代兰族(Trib.Vandeae)的成员,与鸟舌兰属(Ascocentrum)和槽舌兰属(Holcoglossum)有亲缘关系。区别点在于新属的唇瓣不具附属物;侧裂片生于中裂片两侧而非距口两侧;柱头腔大;蕊喙甚大,明显宽于蕊柱,向下伸展;花粉团具明显的柄,附着于一个共同的粘盘柄近顶端内弯处。系统学分析结果显示其祖先可能来自热带,因环境改变演化为新属种,体现了被子植物分化的主要动力可能是开拓了更多的生态学机遇;进一步的繁殖生态学特别是传粉机制和繁育系统的检测表明,该物种发展出多个促进自交或近交的机制,如选择有切胸蚁(Temnothoraxsp.)栖息的生境,利用蚂蚁近距离传粉;花朵同时开放增加同株异花授粉发生机率;种子有效的就近散播和生长,产生局域拥挤效应以增加近亲繁殖的可能,这些适应性改变成为它们在亚热带生存下来的必要条件,特殊的生活史(繁殖)策略展示了它作为迁移种通过迅速增长抢占生境,自动地将遗传基因传递给后代以保持对当地的适应性,花序进化出大量花并同时开放便于同株异花传粉是成功开拓生境的一种对策,其意义的延伸可能为植物的性的产生是进化上应对生境波动的权衡提供一个证据。

何平荣[7]2008年在《琼北火山岩地区兰科植物多样性及美花石斛传粉生物学研究》文中提出兰科植物是世界上有花植物中的四大科之一,它们的花部构造高度特化,在植物界的系统演化上是属于最进化、最高级的类群,这是与传粉昆虫协同进化的结果。兰科植物的生长和繁衍需要特定的环境条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较其它科的植物更为苛刻。而距离海口市区仅十几公里的琼北火山岩地区兰科植物正面临着人类生活、经济活动等的影响而逐渐减少,甚至海口市政府即将搬迁至该地区致其生境面临进一步大规模破坏和丧失,兰科植物的生存岌岌可危。因此,全面摸清琼北火山岩地区野生兰科植物资源状况,揭示其致濒机制,提出种质资源保护方法已成为当务之急。本研究主要采用野外实验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的方法,通过收集各种文献资料以及多次野外调查,对琼北火山岩地区兰科植物的野生资源、附生宿主和伴生植物进行较为详尽的调查与分析;为深层次揭示兰科植物濒危机制,以火山岩和其它地区分布的同时具备药用和观赏价值的美花石斛(Dendrobium loddigesii)为例,对其进行野外实地传粉生物学观察研究,并对该地区的兰科植物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与建议,结果表明:(1)琼北火山岩地区兰科植物种类有9属13种,其中4种在中国仅分布于海南岛(包括局限于琼北火山岩区分布的2种),物种丰富度低,但是特有分布种占有率高,因此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该地区兰科植物区系成分单一,都属热带区系成分;由于农业用地的特殊性,导致兰科植物呈斑块状分布。(2)琼北火山岩地区13种兰科植物中,地生兰3种,附生兰有10种,占76.9%;各附生兰宿主表现出广泛的多样性;同种兰科植物可选择不同科、属的树种为其宿主(如叉子股等);不同的兰科植物也可附生于相同的树种或同一棵树甚至相同的位置(如鞭叶隔踞兰与叉子股等);同属兰科植物倾向选择相同宿主(如白点兰属);并且果树如龙眼、荔枝、番石榴等与玄武岩成为兰科植物很重要的宿主,这种兰科植物对宿主的可塑性和倾向性为人工开发栽培基质提供了参考依据。(3)琼北火山岩地区开垦果园、果树品种的更替、人为砍伐、开发建设、开采火山石等人类生活、经济活动及外来物种入侵等导致生境的丧失,兰科植物、宿主、伴生物种的减少。(4)在自然条件下,美花石斛自然结实率仅为0.48%,人工授粉实验成功率也比较低,可能是长期干旱导致其自然结实与人工授粉结实率都非常低,通过传粉过程的观察发现,其自然结实率低还有个关键的原因就是传粉昆虫稀少;但是自花授粉亲和得到验证。(5)蜜蜂总科中准蜂科的栉距蜂属Ctenoplecta florisomnis是美花石斛的专性传粉的昆虫;美花石斛与栉距蜂的形态对应关系是传粉昆虫与植物的协同进化的有力证据。花部构成即花的结构、颜色、气味和蜜汁产量等单朵花的所有特征对与传粉者的觅食动力学之间的关系是传粉生物学研究的一条重要纽带。从美花石斛传粉昆虫访花时的动作来看不存在性欺骗行为,但花香、花色对栉距蜂属这一单食油性传粉昆虫的觅食行为所产生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继续深入野外观察和实验设计有助于揭示改种的繁育机制。总之,琼北火山岩地区人类生活、经济活动及外来物种入侵等导致兰科植物生境的丧失,兰科植物宿主、伴生物种的减少,加速了本身已经斑块化即生境破碎化的兰科植物减少。因为传粉昆虫的稀少导致美花石斛野外自然结实率极低,琼北火山岩地区没有观察到传粉昆虫,即缺乏传粉昆虫,这也是美花石斛在当地数量减少的原因之一,因此,生境的破坏以及传粉昆虫的稀少都成为制约琼北火山岩地区兰科植物生长繁殖的影响因素乃至致其濒危原因。

汤欢[8]2016年在《兰科重要药用植物DNA条形码鉴定及其生态适宜性》文中指出兰科植物是被子植物中最进化的类群和世界性大科之一,在全世界约有800属20 000~35 000种。兰科植物中可供药用的物种较多。由于生态环境遭破坏、过度采挖、科研滞后等因素,导致许多野生兰科药用植物的生境遭到破坏甚至丧失,野生兰科药用植物资源量急剧减少。兰科药用植物中的许多物种因其形态高度进化,物种之间仅有细微差异,从形态上对其进行鉴定较困难,急需寻求一种更高效的适宜用于鉴定兰科药用植物的方法。此研究运用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对兰科药用植物进行鉴定研究,探讨此分子鉴定法在鉴定兰科药用植物上的可行性,期望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能从分子水平支持兰科药用植物的传统形态分类,推动兰科药用植物鉴定研究。兰科药用植物是近年来开发的热点,重要问题之一就是生态适宜性问题,人们常常因所选择的引种地不适宜而使种植出的药材达不到药典规定的药材质量标准。鉴于这一现实问题,此研究期望寻求一种简便方法解决该问题,为兰科药用植物的引种提供科学支撑。此研究运用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对163份兰科药用植物样品进行DNA条形码分子鉴定研究,并运用为研究药用植物产地生态适宜性而开发的“药用植物全球产地生态适宜性区划信息系统”(GMPGIS)对其中较常用及珍稀濒危的19种兰科重要药用植物进行生态适宜性研究,并对在野外调查、鉴定及生态适宜性研究中发现的一种兰科齿唇兰属新种开展相关研究。1.兰科药用植物DNA条形码分子鉴定研究兰科药用植物形态分类困难,此研究运用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方法从分子水平验证兰科药用植物的传统形态分类。以matK,psbA-trnH和ITS2序列作为DNA条形码对已进行过形态鉴定的49属135种163份兰科药用植物样品进行分子鉴定。经DNA提取,PCR扩增、双向测序及校对拼接后,将得到的序列在GenBank数据库中进行BLAST比对,然后运用MEGA 7.0软件中的Neighbor-joining(NJ)法构建物种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163份兰科重要药用植物样品均能成功提取DNA;matK,psbA-trnH和ITS2序列的PCR扩增效率分别为100%,100%和98.77%;此研究中共得到487条兰科药用植物DNA条形码序列,其中的345条序列在GenBank数据库中比对到了相应物种的序列,142条为新增序列,这些新提交到GenBank数据库中的兰科药用植物DNA条形码序列将进一步充实GenBank数据库中的物种序列信息,促进兰科药用植物的DNA条形码鉴定研究;运用NJ法,基于matK,psbA-trnH和ITS2这3种DNA条形码序列所构建的兰科药用植物系统进化树中,大部分物种都能单独聚为一支,聚在一起的属种可以成为亲缘关系研究的重点,所得出的兰科药用植物系统进化树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其中一些物种的亲缘关系远近;基于matK序列所构建的物种系统进化树要优于基于psbA-trnH和ITS2序列所构建的系统进化树;matK,psbA-trnH和ITS2序列在鉴定兰科药用植物过程中互为补充,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可用于辅助兰科药用植物的分类鉴定。在相关网站支持下,制作完成了此研究中得到的133种兰科药用植物的ITS2序列信息二维码,方便使用移动终端(Android手机、iPhone等)的用户获取对应物种的DNA条形码序列信息,为今后研究兰科药用植物提供便捷与研究基础。2.兰科药用植物生态适宜性研究由于人们对兰科药用植物需求量的增多,对其野生资源的采挖更加严重,因此急需开展生态适宜性方面的研究,找到物种的适宜生长区域,加大引种栽培,以栽培品代替野生品以满足市场供应,减少人们对野生兰科药用植物的采挖。运用为研究药用植物产地生态适宜性而开发的“药用植物全球产地生态适宜性区划信息系统”(GMPGIS)对较常用及珍稀濒危的19种兰科重要药用植物进行了生态适宜性研究。首先通过开展野外调查(GPS采点)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及数据库,得到此19种兰科重要药用植物在中国的2 725个分布点经纬度信息,再将经整理和转化后的各物种分布点经纬度(附录III)导入GMPGIS中,生成各物种分布点的shape文件,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全球气候数据库、药用植物分布空间数据库等相关数据库的支持下,运用GMPGIS进行此19种兰科重要药用植物在中国的产地生态适宜性分析,最后得到此19种兰科重要药用植物的主要生长区域气候因子值、在中国的分布点图和在中国的最大生态相似度区域分布图,并进行此19种兰科重要药用植物在中国的生态适宜性区划,找出此19种兰科重要药用植物在中国的适宜抚育区域和引种栽培区域。此研究中所得出的此19种兰科药用植物在中国的最大生态相似度区域均包括了《中国植物志》中记载的这些物种在中国的全部分布区域,其最大生态相似度区域与相关研究中得出的分布区域相符,其主要生长区域生态因子值也与相关文献中记载的物种生态因子值相符,并且,此研究还得出了一些在之前的文献中没有记载的兰科药用植物的新适宜分布区域。此研究为较常用及珍稀濒危的19种兰科重要药用植物所做的生态适宜性研究能为这些物种的野生抚育、引种栽培选地及生产区划提供基础研究数据和参考依据。此研究结果对这些物种的育种也能提供一定的帮助,可以为人们在分布区选育出适合当地栽培的品种提供科学依据,如在干旱区域选育耐旱品种。3.兰科齿唇兰属新种研究基于前面的野外调查、鉴定及生态适宜性研究,发现了兰科植物一新种——那坡齿唇兰 Odontochilus napoensis H.Tang et Y.F.Huang sp.nov.,此新种仅被发现分布于靠近中越边境的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那坡县境内妖皇山石灰岩地区的常绿阔叶林下,这个新种很可能在靠近中越边境的越南石灰岩地区也有分布。通过对此新种所进行形态描述及其与近似种的区别、保护和利用、潜在分布区等相关方面的研究,有助于人们尽早认识此新种并对其开展相关研究和保护工作。通过开展此研究,可以为兰科药用植物的高效鉴定、野生抚育、引种栽培及生产区划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和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能对兰科植物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帮助。

张晓龙[9]2014年在《中国野生兰科植物地理分布格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探索生物多样性在地理分布上的格局及其形成机制一直是生态学和生物地理学的研究热点。关于中国种子植物大尺度地理分布格局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然而关于兰科这一类群物种在地理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机制等方面的相关研究较为缺乏,对开展野生兰科植物物种保护工作十分不利。本研究在确定《中国野生兰科植物物种名录》基础上,基于标本数据和文献资料,在GIS软件的支持下,探讨野生兰科植物地理分布格局,结合环境因子和人文因子探讨造成这种格局的主要驱动力。主要结果如下:中国野生兰科植物共收录兰科植物1447种(含亚种、变种),隶属于187属,其中国家I级保护203种,国家II级保护1244种。区系复杂多样,起源古老,具有明显的热带性质,同时也具有明显的温带过渡性,且特有成分丰富。中国野生兰科植物分布范围十分广泛,丰富度分布的基本格局是南高北低,集中分布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和台湾地区。在省级尺度上,物种丰富度等级最高的地区为云南,其次为台湾、四川、广西、西藏、贵州和海南;特有种的丰富度分布格局与所有种基本一致,最高的区域为云南、四川、台湾,次高值区域为贵州、广西和西藏。在县级尺度上,大于200种的县有4个,包括勐腊县、勐海县、景洪市和贡山县,其中勐腊县包含物种数最多,为276种;相比较,特有种分布范围相对狭窄,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地区,靠近国界和大陆边缘地区特有种的分布则较少。中国野生兰科植物生活型齐全,地生兰广泛分布于中国境内,西南地区和台湾省分布最为集中,北方地区有一定比例的分布;附生兰仅大量分布于中国南方地区,特别是云南、西藏、广西和贵州;腐生兰在中国分布较少,零星分布在西南地区和台湾省潮湿腐殖质丰富的山区。运用Dobson筛除算法研究野生兰科植物保护的热点地区,得出129个热点县市,可保护100%的野生兰科植物,同时结合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图,得出大部分热点县市仍在自然保护区外,许多空缺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以及各省的交界山区,这些地区应该成为我国野生兰科植物保护优先考虑的热点地区。在100km×100km尺度上,中国野生兰科植物物种丰富度格局和所有种的县级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基本一致,总体上呈现出明显的纬度梯度格局,物种丰度是南高北低。基于特征值的空域滤波模型的多元回归分析得出影响中国野生兰科植物丰富度格局的主要因子是温度季节性变化、最冷月降水量、最低海拔和公路密度,表明人类活动对丰富度格局影响很大,这对加强野生兰科植物物种保护有参考意义。

黄明忠[10]2010年在《基于matK基因和ITS序列的海南野生兰科植物DNA条形码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兰科植物(Orchidaceae)为不易鉴别的植物类群,特别是在非生育期,许多种类间的植株形态差别细微,难于用传统分类法区别开来。不少兰科植物容易自然杂交,中间类型多,变异较大,其分类界限不是很明确,给属间、属内种的分类和整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DNA条形码技术利用DNA片段快速鉴别物种,是分类学中辅助物种鉴定的新技术,是目前分子生物学和分类学发展的最新方向。本研究以158份海南野生兰植物为研究材料,运用叶绿体matK基因和核糖体ITS序列两个片段作为海南野生兰科植物DNA条形码进行区分和鉴定,主要结果如下:(1) matK基因和ITS序列达到理想的DNA条形码候补片段的要求,可用作海南野生兰科植物DNA条形码的研究。研究表明,matK基因有效长度在800bp左右,ITS序列为600bp左右,其长度符合作为DNA条形码的要求。matK基因和ITS序列均有较多的信息位点数,分别为320bp和434bp,包含足够的生物信息。在供试的有效材料中,单独使用matK基因和ITS序列的鉴别效力分别达到96.90%和81.08%。(2)构建了基于matK基因和ITS序列的海南野生兰科植物DNA条形码的技术体系。利用引物matK4(390f/1326r)和ITS2 (AB101f/AB102r),通过对PCR反应的优化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向反应体系添加增强子可解决ITS扩增难的问题,在供试的158份材料中ITS和matK均得到100%的扩增;通过探讨,选用K2P遗传距离分析、Wilconxon秩和检验及NJ系统发育树分析,集成DNA条形码分析方法。(3)建立一种广谱、简便和微量的兰科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改良的CTAB法(方法4)。对所有供试的150余种(涉及4个亚科,70个属)兰科植物进行DNA提取,结果表明该法可高效除去野生兰叶片中的酚类、多糖和蛋白质等杂质,DNA大小约23kb,A260/A280在1.6-2.0之间,产量在158-508 ng/μl之间,能满足后续研究的要求。(4)基于叶绿体matK基因和核糖体ITS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有效地对海南野生兰科植物进行辅助鉴定,具有较高的鉴定率。依据系统发育树结合现有的形态学资料,成功地将17个未识别种中的7个鉴定到种,10个鉴定到属。(5)获得海南野生兰的145个matK基因序列和151个ITS序列,可用于海南野生兰科植物DNA条形码数据库的构建。其中,有102个种的matK基因序列和89个种的ITS序列在Genebank上未见登录。

参考文献:

[1]. 兰科槽舌兰属的系统学研究[D]. 金效华.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 2003

[2]. 兰科槽舌兰属DNA条形码研究及其系统发育分析[D]. 胡浩. 甘肃农业大学. 2010

[3]. 兰科槽舌兰属的系统学[C]. 金效华, 覃海宁. 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 2003

[4]. 福建省野生兰科植物种质资源调查与保育策略研究[D]. 邵伟丽. 福建农林大学. 2008

[5]. 中国兰科植物属的界定:现状与展望[J]. 金伟涛, 向小果, 金效华. 生物多样性. 2015

[6]. 心启兰属(Chenorchis)——兰科一新属及其蚂蚁传粉的生态策略[J]. 刘仲健, 陈利君, 刘可为, 李利强, 麻学勇. 生态学报. 2008

[7]. 琼北火山岩地区兰科植物多样性及美花石斛传粉生物学研究[D]. 何平荣. 广西师范大学. 2008

[8]. 兰科重要药用植物DNA条形码鉴定及其生态适宜性[D]. 汤欢. 四川农业大学. 2016

[9]. 中国野生兰科植物地理分布格局研究[D]. 张晓龙. 山西大学. 2014

[10]. 基于matK基因和ITS序列的海南野生兰科植物DNA条形码探讨[D]. 黄明忠. 海南大学. 2010

标签:;  ;  ;  ;  

兰科槽舌兰属的系统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