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热力学平衡分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热力学,乙酸,碳酸,氧分压,碳酸镁,碱金属,谷氨酸。
热力学平衡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文平,欧阳臻,胡宇杰,夏志美,肖利[1](2019)在《碳酸钴分解的热力学平衡分析和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查清碳酸钴的热分解行为和性状遗传特性,对Co—C—O体系的稳定区和碳酸钴在不同气氛下的分解平衡进行了研究。通过热力学分析得到,在无氧状态下CoCO_3主要分解为CoO,分解反应是在温度高于200℃时进行;在有氧状态下CoCO_3极易发生氧化并分解生成Co_3O_4,在含氧体积分数为1%的氧气-氮气混合气氛中温度为930℃时Co_3O_4开始分解为CoO和O_2,且分解温度随着系统中氧浓度的增加而降低。CoCO_3的热分解试验证实了热力学分析结论,同时表明CoCO_3的热分解产物具有一定的性状遗传性,Co_3O_4的形态依赖于CoCO_3的原始形态,分解温度的升高会导致产物结块收缩,使CoO颗粒增大。(本文来源于《包装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苏明如,窦爱春,刘帅,刘彤,高天[2](2018)在《Mg~(2+)-CO_3~(2-)-Ida~(2-)-H_2O体系热力学平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碳酸镁在亚氨基二乙酸盐体系中的溶解热力学平衡方程建立了其溶解热力学模型,根据配位化学理论分析了亚氨基二乙酸根离子总浓度和p H值对体系中镁离子总浓度、游离镁离子浓度、游离亚氨基二乙酸根离子浓度和游离碳酸根离子浓度的影响,并分析了镁离子和亚氨基二乙酸根的物种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亚氨基二乙酸盐体系中,酸性条件下碳酸镁的溶解以酸溶作用为主,碱性条件下碳酸镁的溶解以亚氨基二乙酸根离子与镁离子配合作用为主,但是二者配合能力较弱,所以碳酸镁溶解量很低。(本文来源于《矿产保护与利用》期刊2018年06期)
苏明如,窦爱春,高天,刘彤,刘帅[3](2018)在《Mg~(2+)-CO_3~(2-)-Nta~(3-)-H_2O体系热力学平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氨叁乙酸盐为配体浸出次生氧化矿杂质镁的常见形态碳酸镁,建立了Mg~(2+)-CO_3~(2-)-Nta~(3-)-H_2O体系的配合平衡热力学,并在氨叁乙酸根(Nta~(3-))总浓度0~2.5mol/L和pH 5~14范围内绘制了其热力学平衡图,考察了Nta~(3-)配体对镁的选择性。结果表明,碳酸镁在酸性条件下的浸出主要是H+的作用,在碱性条件下的浸出主要是Nta~(3-)和Mg~(2+)的配合作用,但是其配合能力较弱,导致其在碱性条件下溶出量有限。因此,碱性氨叁乙酸盐体系对矿物中镁具有较高的选择性。(本文来源于《有色金属(冶炼部分)》期刊2018年11期)
陈俊森,彭冲,方向晨,周志明[4](2018)在《NiMo/HY催化剂上四氢萘加氢裂化反应网络与热力学平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固定床反应器对四氢萘在Ni Mo/HY工业催化剂上的加氢裂化反应过程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反应温度对产物分布的影响,提出了四氢萘加氢裂化反应网络。该网络包含加氢、异构、脱氢、开环、脱烷基等12个反应,通过热力学计算,得到了这些反应的平衡常数,并据此求得各类产物的平衡收率及其随温度、压力和氢气/四氢萘(摩尔比)的变化规律。由热力学平衡分析得到的产物收率随反应条件的变化规律与实验结果较为吻合,表明本文构建的反应网络可以较好地描述Ni Mo/HY催化剂上的四氢萘加氢裂化反应体系。(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孙进,李清海,李国岫,蒙爱红,张衍国[5](2014)在《城市生活垃圾焚烧中NaCl迁移转化的实验和热力学平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垃圾焚烧过程中NaCl的迁移和转化,在管式炉中进行了模拟垃圾焚烧实验,结合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S)和热力学平衡模拟计算,分析了温度、停留时间、烟气中的水分和S等对氯化钠迁移转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升高能促进NaCl蒸发和分解,从而增加氯在飞灰和烟气中的分布。在1000℃时焚烧12min后NaCl的迁移分布趋于稳定。SEM-EDS结果显示,800℃时NaCl以不规则的形态聚集在底渣基体表面;而1000℃时氯在底渣中扩散均匀,形成了半球状位错结构,飞灰中的氯为亚微米精细结构。热力学平衡计算表明,酸性氧化物Al2O3、SiO2与Na有很强的亲和力,能促进NaCl氧化分解生成HCl。烟气中的水分对Cl的迁移没有显着影响,水解的反应不易发生。烟气中的SO2和SO3能与NaCl反应生成Na2SO4促进其分解,且随温度降低促进效果越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梅德清,谭文兵,袁银男[6](2013)在《利用热力学相平衡分析生物柴油晶体析出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柴油主要是由饱和脂肪酸甲酯和不饱和脂肪酸甲酯组成的混合溶液,从热力学角度分析,生物柴油的蜡晶析出是溶液由液相向固相转变的相平衡过程。该文建立将液相组成作为理想溶液且固相成分不互溶的理想溶液模型(模型一)和基于活度系数模型与正规溶液理论的正规溶液模型(模型二),分别计算了蜡晶的析出温度,并且通过模型二计算出在给定的温度下的析蜡量与石蜡的组成。两模型在计算析蜡点的温度精确性方面还是比较理想的误差在5K左右。研究发现石蜡沉积量与饱和脂肪酸酯的量成一定的比例关系,而且石蜡沉积并不是按照脂肪酸酯熔点高低的顺序进行析出,析出的石蜡中同时包含了低熔点脂肪酸酯。固液平衡常数是表征物质在溶液中析出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在一定温度下,不饱和脂肪酸酯的固液平衡常数一般在0.1以下,而饱和脂肪酸酯的固液平衡常数却大得多。该研究阐明的晶体析出规律,可为优化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技术措施,推动生物柴油在低温环境下的应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3年15期)
高军虎,吴宝山,杨勇,郝栩,李永旺[7](2013)在《费托合成产物分布的热力学平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费托合成通常被认为是个动力学控制的反应过程,因此对其热力学平衡的研究很少报道。本文基于Aspen Plus软件建立了费托合成产物物性数据库和热力学平衡分析模型,对费托合成的全局和局部热力学平衡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热力学上乙烯较其它长链烯烃更难生成,是解释实验观察乙烯偏低的重要原因;热力学平衡预测的总产物分布及烯烃、烷烃、醇的各组分分布均符合ASF分布规律,与实验观察的产物分布非常相似;若假定反应处于局部热力学平衡,则预测的产物分布链增长因子和烯烷比很接近实验观察值;热力学预测的反应条件对产物分布的影响也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由此可见,热力学平衡是影响费托合成产物分布的重要因素,对反应机理研究至关重要。(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与应用化学》期刊2013年01期)
郑安庆,赵增立,王小波,黄振,常胜[8](2012)在《垃圾热转化中碱金属迁移转化的热力学平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垃圾中碱金属会导致其在气化焚烧过程中的团聚、烧结、沉积及腐蚀等一系列问题。试验通过吉布斯自由能最小化热力学平衡法模拟研究了垃圾气化和焚烧过程中碱金属Na和K的迁移和转化规律。考察了反应温度、当量比(或空气过量系数)、垃圾中Cl的含量等主要工艺参数对碱金属迁移和转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对碱金属的分布有很大的影响,温度升高会提高碱金属的挥发性。当量比或空气过量系数对碱金属的分布影响较小。Cl含量对碱金属的分布有很大的影响。当Cl含量小于1.0%时,Cl的增加会导致碱金属挥发性的急剧提高。当Cl含量大于1.0%时,Cl的增加会导致碱金属挥发性的缓慢降低。(本文来源于《可再生能源》期刊2012年12期)
刘敬勇,孙水裕[9](2010)在《城市污泥焚烧过程中重金属形态与分布的热力学平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化学热力学平衡分析方法,应用污泥实测数据预测4种不同来源的污泥焚烧过程中重金属Pb、Ni、Mn、Cr、Zn和Cu的迁移和转化规律。结果表明:重金属Ni、Mn和Zn在低温条件下受矿物质Al2O3、CaO、SiO2和Fe2O3的影响较大,易形成稳定的固体而存在于炉渣中;Cr易形成氧化物而基本不受矿物质的影响,Pb的形态转化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且易于挥发;随着焚烧温度的升高,重金属Pb、Cu和Zn从对应的金属固态盐类或氧化物逐渐转化为气态的金属氯化物、氧化物,再到气态单质进入灰飞或大气中;Mn、Ni和Cr易形成不易挥发的稳定固体而存在炉渣中;焚烧体系中S能与Ni、Cu和Pb结合形成硫酸盐,而对Mn、Cr和Zn的形态转化影响较小;焚烧体系中Cl对Pb的挥发影响最大,其次为Cu和Zn,影响较小或者不受影响的金属是Ni、Cr和Mn。(本文来源于《中国有色金属学报》期刊2010年08期)
杨天足,刘珍珍,任晋,窦爱春,刘伟[10](2009)在《Cu(II)-Glu~(2-)-CO_3~(2-)-H_2O体系热力学平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L-谷氨酸一钠作为浸出剂浸出低品位氧化铜矿的常见铜形态—碱式碳酸铜,根据配位化学理论,研究了Cu(II)-Glu2--CO32--H2O体系中Cu(II)的配合平衡热力学,并绘制了L-谷氨酸一钠浓度0~3mol/L和pH5~14内的热力学平衡图,研究了L-谷氨酸一钠浓度、pH和游离CO32-浓度对L-谷氨酸一钠浸出碱式碳酸铜的影响,并对热力学计算结果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铜离子浓度理论计算值与实验值相对误差的绝对平均值为5.32%,所选数据的准确性较好,同时也说明用谷氨酸一钠浸出低品位氧化铜矿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过程工程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热力学平衡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碳酸镁在亚氨基二乙酸盐体系中的溶解热力学平衡方程建立了其溶解热力学模型,根据配位化学理论分析了亚氨基二乙酸根离子总浓度和p H值对体系中镁离子总浓度、游离镁离子浓度、游离亚氨基二乙酸根离子浓度和游离碳酸根离子浓度的影响,并分析了镁离子和亚氨基二乙酸根的物种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亚氨基二乙酸盐体系中,酸性条件下碳酸镁的溶解以酸溶作用为主,碱性条件下碳酸镁的溶解以亚氨基二乙酸根离子与镁离子配合作用为主,但是二者配合能力较弱,所以碳酸镁溶解量很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热力学平衡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1].文平,欧阳臻,胡宇杰,夏志美,肖利.碳酸钴分解的热力学平衡分析和试验研究[J].包装学报.2019
[2].苏明如,窦爱春,刘帅,刘彤,高天.Mg~(2+)-CO_3~(2-)-Ida~(2-)-H_2O体系热力学平衡分析[J].矿产保护与利用.2018
[3].苏明如,窦爱春,高天,刘彤,刘帅.Mg~(2+)-CO_3~(2-)-Nta~(3-)-H_2O体系热力学平衡分析[J].有色金属(冶炼部分).2018
[4].陈俊森,彭冲,方向晨,周志明.NiMo/HY催化剂上四氢萘加氢裂化反应网络与热力学平衡分析[J].化工学报.2018
[5].孙进,李清海,李国岫,蒙爱红,张衍国.城市生活垃圾焚烧中NaCl迁移转化的实验和热力学平衡分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4
[6].梅德清,谭文兵,袁银男.利用热力学相平衡分析生物柴油晶体析出规律[J].农业工程学报.2013
[7].高军虎,吴宝山,杨勇,郝栩,李永旺.费托合成产物分布的热力学平衡分析[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3
[8].郑安庆,赵增立,王小波,黄振,常胜.垃圾热转化中碱金属迁移转化的热力学平衡分析[J].可再生能源.2012
[9].刘敬勇,孙水裕.城市污泥焚烧过程中重金属形态与分布的热力学平衡分析[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0
[10].杨天足,刘珍珍,任晋,窦爱春,刘伟.Cu(II)-Glu~(2-)-CO_3~(2-)-H_2O体系热力学平衡分析[J].过程工程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