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病人早期应用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的临床对照研究

重症病人早期应用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的临床对照研究

崔美红1崔艳艳2

(1蚌埠市第二人民医院ICU233000;2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33000)

【摘要】目的观察重症病人早期应用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4年1月本院院ICU病房收治的危重症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早期EN,对照组采用PN,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营养理化指标、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预后情况。结果①观察组治疗后白蛋白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血糖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肾功能和电解质指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院内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③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费用低于对照组,死亡患者生存时间长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病人早期给予肠内营养可更好地改善全身营养状况,维持重要脏器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降低院内感染、胃肠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且符合生理,经济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肠内营养肠外营养重症营养指标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45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0-0019-02

肠内营养是将一些只需化学性消化或不需消化就能吸收的营养液通过口服或鼻饲注入到患者的胃肠道内,从而提供患者所需要的营养素。而肠外营养是经静脉途径供应病人所需要的营养要素,作为手术前后及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1]。重症病人绝大多数是严重创伤、休克或大手术后,多伴有多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此时机体正处于一个能量消耗增加、高代谢反应应激状态,且病人短期内不能自主吞咽或禁食,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可以促进肠蠕动和黏膜生长,激活肠道神经—内分泌系统,维持肠壁局部细胞功能和免疫系统、对纠正危重症病人机体的异常代谢状态、提高免疫力、预防并发症、缩短病程、促进病人康复起着重要作用。笔者收集了100例病人,分别予以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治疗,比较临床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蚌埠二院ICU病房收治的危重症患者100例,男66例,女44例,年龄47~77岁,中位年龄65岁,脑血管意外病人29例,脱髓鞘脑病10例,复杂大手术后病人19例,农药中毒病人15例,重症肌无力9例,感染性休克病人11例,急性胰腺炎8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100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观察组给予肠内营养治疗,对照组给予肠外营养治疗,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因、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观察组病人予以肠内营养治疗,采用鼻胃管早期将营养液用肠内营养输注泵持续缓慢输入,热量摄入在20kcalP或1.0-1.1倍静息能量消耗左右,氮量0.2-0.24g/(kg.d),依据具体情况给予瑞素或能全力并适当稀释;后期热量供应逐渐增加至30-35kcalP或1.5-2.0倍静息能量消耗,氮量增加至0.24-0.48g/(kg.d)。对照组采用肠外营养治疗,通过深静脉输注全营养混合液,热量与氮量供应同观察组,由少至多递增,热氮比为150kcal:1g,糖脂比为1:1,成分包括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剂、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缓慢输注。

1.3观察指标

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营养支持前1天、营养支持1周和2周时检测到的肝功能、肾功能、白蛋白、电解质(钾离子、钠离子、氯离子)等指标;并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费用及死亡患者生存时间的差异。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各项参数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数据采用x?和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病人的营养指标比较

营养支持治疗一周、二周后,肠内营养组病人治疗后,白蛋白指标明显高于肠外营养组病人(P<0.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与血糖指标明显低于肠外营养组病人(P<0.05),肾功能与血清电解质指标两组病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两组患者EN与PN前后的营养指标比较(-x±s)

2.3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费用比较

肠内营养组患者入住ICU时间明显短于肠外营养组,住院费用明显少于肠外营养组,死亡患者生存时间明显长于肠外营养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其他住院的指标对比情况

组别例数入住ICU时间

(±s,d)住院费用

(±s,元)死亡患者生存时间(±s,d)

肠内营养组504.1±1.812139±26888.8±3.0

肠外营养组505.8±2.1*16178±4199*6.9±1.9*

注:与EN组比较,*P<0.05

3讨论

重症患者机体处于急性应激状态,机体组织呈高代谢反应,对能量的需求急剧增加,同时因病人吞咽障碍,导致热量、蛋白质等摄入不足,机体必须的氨基酸、脂肪酸、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缺乏,出现营养不良,继而免疫力下降,感染机会增加,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对重症患者实施营养支持的目的是改善并维持机体组织、细胞功能的正常和代谢,促进患者早日康复。营养支持方式包括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动物实验证实肠外营养因缺乏食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消化道功能明显减弱,同时肠道营养素缺乏,易导致胃肠粘膜受损及肠道菌群失调[2]。重症患者因应激状态胃粘膜脱落加快,容易出现应激性溃疡,且有研究表明感染及创伤可使胃粘膜渗透性增加,导致粘膜萎缩,诱发多器官功能衰退及系统性炎症[3]。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有利于改善肠道的屏障功能和维持胃肠粘膜结构和功能的正常,防止细菌和毒素在肠道吸收;另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还能促进免疫球蛋白及胃肠激素的分泌,改善肠道的高分解代谢状态。

与肠外营养相比,①肠内营养可促进和维持肠道粘膜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维持胃肠道固有菌群的正常生长,预防细菌移位的发生;②肠内营养支持中营养物质门静脉系统输送到肝脏,是营养代谢更加符合生理,利于内脏,尤其是肝脏的蛋白质的合成和代谢调节;③肠内营养支持器官、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并参与机体调控免疫和促进生理功能,降低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④肠内营养的操作与检测更简单,对技术和设备的要求更低,使用过程较安全,给药更方面,并发症更少;⑤接受肠内营养的病人死亡率更低,住院时间、费用更少。因此肠内营养更适合重症患者。

综上所述,重症患者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有助于促进肠道粘膜的屏障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预防患者器官衰竭及感染,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且能缩短患者ICU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因此推荐胃肠道功能尚可的重症患者及早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参考文献

[1]陈佳捷,倪玲,包斌,吴文慧.肠内营养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J].食品工业科技,2013,(02):382.

[2]李文,刘春风.脑卒中后胃肠道功能紊乱的发生机制[J].中国卒中杂志,2006,1(11):789.

[3]钱平安.重症脑卒中患者早期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的对比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1,46(14):1175.

标签:;  ;  ;  

重症病人早期应用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的临床对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