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古地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温,质体,反射率,盆地,梯度,白垩,准噶尔盆地。
古地温论文文献综述
孙紫坚,方维萱,鲁佳,王同荣,郭玉乾[1](2018)在《云南东川因民铁铜矿区绿泥石化与古地温恢复》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元古界东川群因民组二段是稀矿山型铁铜矿床的主要赋存层位。为了分析稀矿山型铁铜矿床与因民组叁段的铁铜矿体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采集了云南东川因民矿区150勘探线上ZK150钻孔中的样品,研究认为从下到上具有明显的岩相学分带:火山喷发相(火山热水蚀变角砾岩)→次火山岩相(蚀变钛铁质辉绿玢岩)→火山热水浊流沉积相。在对绿泥石地质产状和镜下显微构造特征研究基础上,利用电子探针微区技术分析测试绿泥石的成分特征。将绿泥石主要类型分为密绿泥石和蠕绿泥石两类,指示绿泥石化形成于还原环境中。利用绿泥石温度计,估算绿泥石形成温度的结果显示,古地温场从下到上具有不断升温的结构,推测绿泥石化蚀变作用是在主火山喷发期(次火山岩相辉绿玢岩岩床+火山喷发相火山角砾岩)形成以后,在火山热水浊积岩相形成期,古地温场达到了最高温度,并形成了热水下渗对流循环,总体上属于中低温场范围。地球化学岩相学类型属中温-还原地球化学相,对形成铁铜和铜矿床属有利的地球化学岩相学类型。(本文来源于《矿产勘查》期刊2018年07期)
饶强[2](2017)在《四川盆地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岩石学特征及其古地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位于扬子古板块上的四川盆地,是一个多旋回迭合沉积盆地,在中叁迭世末—晚叁迭世印支造山运动的作用下,导致了四川盆地形成了如今“叁坳围一隆”的沉积-构造格局。基于野外实测剖面、岩芯描述、薄片分析的工作上,结合岩芯有关数据、电子探针及扫描电镜等资料,来探讨川中区域须家河组的地层、沉积-岩石学特征;并重点从沉积成岩作用角度来对研究区进一步的论述,为预测川中有利储层位置,起到有利的帮助;最后根据粘土矿物自生绿泥石的古地温计算方法,得出该地区的古地温及其梯度演化,为沉积盆地恢复热演化史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主要得出以下认识:(1)研究认为,川中区域上叁迭统须家河组的储层岩石类别,以岩屑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为主。对其中砂岩类别碎屑组分的分析辨别,发现石英多以单晶石英呈现,其次为燧石,另有多晶石英出现;长石总的含量较低,以钾长石和斜长石为主;岩屑含量较高,在研究区内叁大岩屑类别都有出现。沉积岩岩屑含量最多,次为变质岩岩屑,岩浆岩岩屑含量相对最少;(2)由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得出,川中地区须家河组总体上表现为轻稀土相对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的特点;由须二段和须四段稀土标准配分模式曲线看出,它们基本相似,须六段的配分模式和前两者相比,显现出较大的差异,可能指示该层位的物源与须二段和须四段的物源,来自不同地方;通过主量元素相关投图分析,可以看出,整体上须家河组的沉积环境,表现为被动大陆边缘和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背景环境;(3)经过大量薄片分析鉴定,发现川中地区,上叁迭统须家河组地层砂岩,经历了相似的成岩演化过程,并探讨了有关成岩作用特点,如压实压溶作用、胶结(交代)作用和溶蚀作用等;同时建立了孔隙演化史,识别出5个主要成岩相,认为绿泥石-硅质胶结、溶蚀硅质胶结是两个有利的成岩相,可为以后预测有利储层提供帮助;(4)根据须家河组砂岩中,比较富集自生绿泥石这一情况,采用粘土矿物-自生绿泥石化学成分温度计,得出自生绿泥石的形成温度在157~243℃,平均温度在165~231℃;由特定公式计算结果,结合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古地温梯度图解中,可以看出样品相关性较好,其古地温梯度为34℃/Km,与常用的古地温计算方法进行对比,得出与前人采用不同方法研究的结果相符,可为研究我国沉积盆地热历史演化提供有利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东华理工大学》期刊2017-06-15)
任战利[3](2016)在《“鄂尔多斯、沁水沉积盆地中生代晚期古地温场对岩石圈动力学演化及油气赋存的约束作用”获批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盆地分析学组副组长兼秘书、陕西省石油学会理事、西北大学博士生导师任战利研究员2016年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鄂尔多斯、沁水沉积盆地中生代晚期古地温场对岩石圈动力学演化及油气赋存的约束作用"经过网评专家评审、现场答辩和专家组严格评审程序获得批准立项。沉积盆地热演化史及盆地动力学演化对石油、天然气的形成、运移、聚集成藏及煤等矿产的形成、演化有重要(本文来源于《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期刊2016年05期)
倪金龙,张红,唐小玲,韩帅[4](2016)在《济阳坳陷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与邻区黏土矿物成岩演化及古地温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是胜利油田重要的油气富集带,对其成岩演化及古地温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弄清该构造带的地质作用过程。选取了中央隆起带及临南洼陷带沙河街组大量样品,通过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等进行黏土矿物成分分析及古地温计算,结果表明:该区沙河街组黏土矿物主要为高岭石、伊/蒙混层、伊利石和绿泥石,总体反映黏土矿物演化程度不高,盆地热演化程度较低的特点;成岩作用基本处于中成岩阶段,可进一步划分为早期和晚期2个阶段,早期主要是无序伊/蒙混层矿物(伊利石含量=38.2%~60.3%);晚期是有序伊/蒙混层矿物(伊利石含量=60.3%~82.4%)。在中央隆起带,早期和晚期的转换深度界线大致为1 700m,而在临南洼陷带该界线大致为2 600m;中央隆起带沙二段(Es_2)矿物热演化程度明显低于洼陷带,表明中央隆起带可能在沙二段沉积期开始了快速抬升,形成了与洼陷带不同的成岩环境;洼陷带沙河街组古地温梯度为40.8℃/km,中央隆起带的古地温梯度计算结果明显异常(76.72℃/km),表明该构造带遭受了强烈抬升与剥蚀作用,剥蚀量大约为880m。(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16年10期)
于志远[5](2016)在《新疆乌恰县萨热克铜矿区古盐度和古地温恢复及与成矿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塔里木盆地西北缘萨热克巴依次级沉积盆地内,富集大量铜矿和煤矿等多种资源。本文以萨热克砂砾岩型铜多金属矿床为研究对象,通过恢复侏罗系和下白垩统地层的古盐度和古地温,对该萨热克巴依次级盆地的古盐度及古地温进行研究,探究其与砂砾岩型铜矿床成矿的关系。根据以上研究目的,本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和新认识概括如下4个方面:1.铜初始富集与萨热克巴依次级盆地具有较高古盐度有密切关系。铜初始富集程度与古盐度有一定关系,随着古盐度升高,具有铜初始富集程度增高趋势。通过Walker相当硼判定法对古盐度定量分析,该盆地内中生界的古盐度及沉积环境特征是:下侏罗统康苏组为9.8‰~31.1‰,中侏罗统塔尔尕组和杨叶组分别为11.5‰~34.9‰和10.1‰~29.60‰,叁者主要为半咸水-咸水沉积环境。上侏罗统库孜贡苏组二段为3‰~20.3‰,主要为半咸水沉积环境;库孜贡苏组一段为0.8‰~20.3‰。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为0.8‰~20.3‰,两者主要为淡水-微咸水和半咸水沉积环境。2.萨热克巴依次级盆地具有异常古地温结构。通过绿泥石温度计恢复盆地内侏罗系和下白垩统地层的古地温,其中上侏罗统库孜贡苏组为188℃~237℃,下侏罗统康苏组为214℃,中侏罗统塔尔尕组为211℃,中侏罗统杨叶组为210℃,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为121℃~238℃。3.在萨热克巴依次级盆地,绿泥石形成温度间接指示了铜富集成矿温度。铜富集成矿与沉积成岩期及后期的4个地质热事件关系密切,古地温由于成岩期(163℃~217℃)、盆地流体改造富集期(188℃~219℃)、辉绿岩群侵入期(236℃~238℃)和辉绿岩蚀变期(121℃~185℃)四期地质热事件而形成异常地温梯度。4.通过古盐度、古地温和铜富集成矿关系研究揭示,萨热克砂砾岩型铜矿床具有沉积-改造型铜矿床基本特征,受萨热克巴依次级盆地控制作用显着,主要赋存在上侏罗统库孜贡苏组紫红色铁质泥质砂砾岩中,即冲积扇扇中亚相。在4期主要地质热事件过程中铜主成矿期为盆地流体改造富集和迭加成矿作用所形成,为萨热克砂砾岩型铜多金属矿床形成的主要机制。(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6-03-24)
田涛,任战利,吴晓青,马国福,张睿胜[6](2015)在《雅布赖盆地萨尔台凹陷古地温场与油气成藏期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明雅布赖盆地萨尔台凹陷中侏罗统烃源岩经历的古地温环境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利用镜质体反射率(Ro)、磷灰石裂变径迹(AFT)、流体包裹体等古温标揭示古地温大小,并建立烃源岩热演化史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进行油气成藏期次判定。研究区现今为低温传导型地温场,地温梯度为2.76℃/100m。不同次级构造单元古地温场特征不同:盐场次凹、小湖子次凹为传导型古地温场,古地温梯度为2.8~3.4℃/100m,古地温约81.2℃~128.1℃;黑沙低凸起带受凸起聚热或热异常作用的影响,古地温梯度明显高于沉积凹陷区域,达到4.0~4.8℃/100m,古地温约103.2℃~140.2℃。中侏罗统古地温高于现今地层温度,有机质成熟演化主要受古地温场的控制。热史模拟和油气成藏期次分析表明,萨尔台凹陷不同次级构造单元油气充注过程稍有差异,但对整个萨尔台凹陷中侏罗统储层来讲主要存在两期油气充注过程,分别发生在晚侏罗世早期(145.0~152.0 Ma)和早白垩世(100.0~134.0 Ma),与达到古地温峰值的时间大致相当,体现出古地温场演化在油气成藏过程中的重要性。(本文来源于《沉积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金成林,周晓峰,乔诚,张文慧,阳成[7](2015)在《利用古地温标法恢复地层的剥蚀厚度》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详细阐述了利用古地温标法恢复地层剥蚀厚度。通过地热学的方法可以恢复盆内主要构造期的地层剥蚀厚度,并且研究构造运动对沉积盆地构造演化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石化技术》期刊2015年07期)
杨平,印峰,余谦,汪正江,刘家洪[8](2015)在《四川盆地东南缘有机质演化异常与古地温场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四川盆地东南缘武隆地区为例,系统采集下古生界—中生界层系样品并进行镜质体反射率测试,在区域构造沉积演化史分析的基础上,对镜质体反射率异常带进行划分与成因分析,分别利用镜质体反射率梯度法及最大埋藏温度法恢复各层系地质历史过程中地温梯度及最大埋藏温度。四川盆地东南缘下古生界—中生界存在4个镜质体反射率异常带,从上至下分别为上叁迭统须家河组底部异常高值带、中二迭统栖霞组顶部—上二迭统龙潭组异常高值带、五峰组—龙马溪组底部页岩段异常高值带及其以下层系异常低值带,形成机制分别为油气运移带来的热流体活动、晚海西期峨眉玄武岩喷发、热液流体屏蔽层底部增温及地质流体高压封存箱。利用最大埋藏温度法恢复的古地温具有更高的可信度,恢复结果显示:受地质流体封存箱控制,下古生界地温梯度变化较大,寒武系地温梯度总体较低,志留系平均地温梯度可达41.47℃/km,上古生界—中生界古地温梯度为25.10~28.01℃/km,平均为26.18℃/km,大地热流背景值为66.78mW/m2。(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15年07期)
申家年,杨雪白,宋婷[9](2015)在《叁角函数热流模型与EASY%Ro法结合恢复古地温梯度史——以松辽盆地王府断陷城深1井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EASY%Ro法是一种能与现今Ro垂向分布达到最佳匹配的古地温梯度的反演热史分析法,涉及到重要环节是约束条件的最优化计算。计算发现,EASY%Ro得到的地温梯度史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发生在反演地质时间段的早期。根据叁角函数古热流模型简化而来的叁角函数古地温梯度模型,将该模型用于EASY%Ro法求解古地温的约束条件中,使求得的古地温梯度称为—连续函数,可以更好地反映地温梯度在地史上的连续起伏变化,克服了以往单独用EASY%Ro求解古地温梯度时多解性问题或不确定性,具有唯一性,有效避免多解性,得到的古地温梯度为连续可导函数,更符合古地温在地史的变化特征。经在松辽盆地王府断陷使用得出王府断陷地温梯度史大致分成3个阶段,断陷期(火石岭组~营城组)的由高地温梯度到低地温梯度的下降阶段;拗转换期至坳陷期(登娄库组至嫩江组的)的地温梯度缓慢上升阶段;反转期的稳定地温梯度阶段。(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5年12期)
李振华,陈刚,丁超,陈占军,崔建斌[10](2014)在《准噶尔盆地北部燕山中期古地温梯度恢复》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磷灰石裂变径迹(AFT)法和镜质体反射率(Ro)法恢复了准噶尔盆地北部燕山中期的古地温梯度。研究结果显示,磷灰石裂变径迹(AFT)恢复的古地温梯度分布在3.5~3.9℃/hm;镜质体反射率(Ro)恢复的古地温梯度接近4.0℃/hm;平均接近3.7℃/hm,明显高于2.3℃/hm的现今地温梯度。准噶尔盆地北部燕山中期较高古地温场背景不仅对烃源岩热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指示了准噶尔盆地北部存在一次燕山中期构造热事件。(本文来源于《地质科技情报》期刊2014年04期)
古地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位于扬子古板块上的四川盆地,是一个多旋回迭合沉积盆地,在中叁迭世末—晚叁迭世印支造山运动的作用下,导致了四川盆地形成了如今“叁坳围一隆”的沉积-构造格局。基于野外实测剖面、岩芯描述、薄片分析的工作上,结合岩芯有关数据、电子探针及扫描电镜等资料,来探讨川中区域须家河组的地层、沉积-岩石学特征;并重点从沉积成岩作用角度来对研究区进一步的论述,为预测川中有利储层位置,起到有利的帮助;最后根据粘土矿物自生绿泥石的古地温计算方法,得出该地区的古地温及其梯度演化,为沉积盆地恢复热演化史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主要得出以下认识:(1)研究认为,川中区域上叁迭统须家河组的储层岩石类别,以岩屑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为主。对其中砂岩类别碎屑组分的分析辨别,发现石英多以单晶石英呈现,其次为燧石,另有多晶石英出现;长石总的含量较低,以钾长石和斜长石为主;岩屑含量较高,在研究区内叁大岩屑类别都有出现。沉积岩岩屑含量最多,次为变质岩岩屑,岩浆岩岩屑含量相对最少;(2)由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得出,川中地区须家河组总体上表现为轻稀土相对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的特点;由须二段和须四段稀土标准配分模式曲线看出,它们基本相似,须六段的配分模式和前两者相比,显现出较大的差异,可能指示该层位的物源与须二段和须四段的物源,来自不同地方;通过主量元素相关投图分析,可以看出,整体上须家河组的沉积环境,表现为被动大陆边缘和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背景环境;(3)经过大量薄片分析鉴定,发现川中地区,上叁迭统须家河组地层砂岩,经历了相似的成岩演化过程,并探讨了有关成岩作用特点,如压实压溶作用、胶结(交代)作用和溶蚀作用等;同时建立了孔隙演化史,识别出5个主要成岩相,认为绿泥石-硅质胶结、溶蚀硅质胶结是两个有利的成岩相,可为以后预测有利储层提供帮助;(4)根据须家河组砂岩中,比较富集自生绿泥石这一情况,采用粘土矿物-自生绿泥石化学成分温度计,得出自生绿泥石的形成温度在157~243℃,平均温度在165~231℃;由特定公式计算结果,结合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古地温梯度图解中,可以看出样品相关性较好,其古地温梯度为34℃/Km,与常用的古地温计算方法进行对比,得出与前人采用不同方法研究的结果相符,可为研究我国沉积盆地热历史演化提供有利的理论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古地温论文参考文献
[1].孙紫坚,方维萱,鲁佳,王同荣,郭玉乾.云南东川因民铁铜矿区绿泥石化与古地温恢复[J].矿产勘查.2018
[2].饶强.四川盆地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岩石学特征及其古地温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7
[3].任战利.“鄂尔多斯、沁水沉积盆地中生代晚期古地温场对岩石圈动力学演化及油气赋存的约束作用”获批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6
[4].倪金龙,张红,唐小玲,韩帅.济阳坳陷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与邻区黏土矿物成岩演化及古地温变化[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6
[5].于志远.新疆乌恰县萨热克铜矿区古盐度和古地温恢复及与成矿关系[D].昆明理工大学.2016
[6].田涛,任战利,吴晓青,马国福,张睿胜.雅布赖盆地萨尔台凹陷古地温场与油气成藏期次[J].沉积学报.2015
[7].金成林,周晓峰,乔诚,张文慧,阳成.利用古地温标法恢复地层的剥蚀厚度[J].石化技术.2015
[8].杨平,印峰,余谦,汪正江,刘家洪.四川盆地东南缘有机质演化异常与古地温场特征[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5
[9].申家年,杨雪白,宋婷.叁角函数热流模型与EASY%Ro法结合恢复古地温梯度史——以松辽盆地王府断陷城深1井为例[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5
[10].李振华,陈刚,丁超,陈占军,崔建斌.准噶尔盆地北部燕山中期古地温梯度恢复[J].地质科技情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