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内变异论文_刘彬

导读:本文包含了种内变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性状,功能,叶片,都匀,哈维,果实,基因。

种内变异论文文献综述

刘彬[1](2017)在《砂生槐种内变异与抗旱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选取来自西藏不同地区12个群体的砂生槐作为研究材料,基于砂生槐群体的变异水平,通过对不同群体砂生槐幼苗进行盆栽控水实验,评价不同砂生槐群体的抗旱性,以此筛选出抗旱性较强的砂生槐群体。研究结果如下:1.砂生槐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有显着的变异,相较而言,高海拔的砂生槐群体拥有着更高的变异水平。在进行砂生槐种质资源收集时,应以高海拔的砂生槐群体为重点,同时兼顾优良群体和群体内的优良个体。2.通过对砂生槐幼苗各指标与地理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株高、地径等生长指标与海拔呈极显着负相关,与经度呈极显着正相关;ETR(II)与海拔呈显着负相关;MDA和SOD酶与海拔呈显着正相关,与经度呈显着负相关。3.在干旱胁迫下,所有群体砂生槐幼苗的生长都受到了明显抑制。但相较而言,6号、10号和12号群体有着更高的生长量,显示出了较强的生长能力,表明其抗旱能力更强;而1号和8号群体生长量较小,表明其抗旱能力弱。4.通过对12个群体砂生槐在干旱胁迫下的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比较发现,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大部分群体砂生槐非化学淬灭系数(qN)和光损伤参数Y(NO)呈上升趋势;而F_v/F_m、F_v/F_0、qP和ETR(II)等参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5.运用隶属函数法,对测定的砂生槐生长指标、生理生化指标、光合指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定量转换,并通过各项指标隶属函数值累加求平均值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轻度干旱胁迫下砂生槐群体的抗旱性排序为:群体11>群体10>群体7>群体12>群体8>群体3>群体5>群体4>群体1>群体2>群体6>群体9;重度胁迫下砂生槐群体的抗旱性排序为:群体12>群体10>群体6>群体7>群体8>群体9>群体5>群体3>群体11>群体2>群体1>群体4;10号(日喀则市拉孜县査务乡加嘎村)和12号(日喀则市拉孜县岗西村)砂生槐群体抗旱能力最强,在轻度和重度干旱胁迫下均生长良好,可以作为优良抗旱群体用于干旱、半干旱荒漠区植被的恢复。(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乔永在,艾军,王振兴,王广富,张玉伟[2](2016)在《蓝靛果忍冬果实的种内变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调查、分析了吉林省长白山区50份蓝靛果忍冬的果实性状,以揭示其不同果实性状的变异规律及各性状之间的相关性,为其种质资源收集和品种选育提供理论支持。结果表明,蓝靛果忍冬不同资源之间果实表观性状、营养成分以及活性成分含量都存在显着差异,说明蓝靛果种内存在着较大的变异。果实数量性状与果实营养成分、活性成分含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特产研究》期刊2016年03期)

周刘丽[3](2016)在《浙江天童木本植物功能性状种内变异的大小、来源和空间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功能性状多样性作为生物多样性的一部分,最初主要关注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间功能性状的差异(即种间变异)。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种内变异不仅是群落功能性状多样性的主要来源,而且在许多情况下,种内变异往往具有与种间变异相似的生态效应,对群落构建和生态系统功能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而,对种内变异深入系统的研究有助于本研究更深刻地理解群落构建的内在机制。本文以浙江天童20公顷常绿阔叶林动态样地内4.84公顷固定样地作为研究对象。选择样地内30个常见种(频度大于50),在测定和分析各物种四个功能性状(单叶面积、比叶面积、干物质含量、胸径)的基础上,对种内变异作了以下深入系统的分析:首先,通过混合线性模型以及方差成分分析法计算种内变异种间变异的相对大小;接着通过基于Rao二次熵指数的多样性分解方法,计算种内性状的α多样性以及β多样性;最后,通过空间取样,计算不同空间尺度上各物种不同功能性状的种内变异值,并利用计算机模拟不同过程对应的点格局分布得到新的种内变异一空间尺度关系。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科学问题:1)研究样地内种内变异、种间变异的相对大小,是否种内变异的量较种间变异的量是不可忽略的;2)种内变异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分解——种内功能性状的α、β多样性(简称种内α、β多样性)格局是怎样的,与空间尺度又有何关系?3)种内变异一空间尺度关系及对应生态过程。研究表明:1)研究样地内常见种皆存在不同程度的种内变异,且种内变异的大小依赖于选取的性状和物种。整体而言,本研究中选取的四个功能性状的种内变异较种间变异而言,不仅不是可忽略的,反而占了很大的比例:对干物质含量(LDMC)、单叶面积(MLA)、比叶面积(SLA)、胸径(DBH)四个功能性状,种内变异占总功能性状变异的比例依次为54.4%、21.6%、48%、44%。且种内变异主要来源于样方内变异:对于LDMC、MLA、SLA、DBH四个功能性状,种内变异-样方内变异依次占种内变异变异86.8%、84.5%、63.3%、50.5%。此外,种内变异与物种频率、多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即常见种具有较小的种内变异,而稀有种种内变异较大。2)在小尺度上,由于取样面积小,样方内个体数目较少、环境异质性较弱,且相邻个体的基因或许具有更高的相关性,此时种内性状α多样性较小;随着尺度的增大,样方内个体数目增大,且样方内环境异质性逐渐增强,种内性状α多样性也随之增大。与之相反,在小尺度上,不同样方间生境异质性较强,且属于不同样方间的个体基因差异或许更大,因而不同样方里的个体会产生较大的差异,进而种内性状β多样性较大;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大,样方间差异逐渐变小,种内性状β多样性也随之减小。3)在小尺度上,样方内环境异质性较弱,且个体数量较少,因而种内变异较小;随着样方尺度的增大,样方内环境异质性增强,且个体数目增加,因而由表型可塑性以及遗传多样性增加导致的种内变异增大;到尺度包含几乎所有类型生境时种内变异达到最大值不再增加,开始进入平台期,并沿渐近线趋于饱和。且环境过滤过程对实际群落种内变异一空间尺度关系的解释度最高,扩散限制过程对单叶面积、干物质含量这两个性状具有与环境过滤相当的解释度。因而本研究认为种内功能性状的变异是中性和生态位过程相互影响的结果,两种生态过程并非完全对立。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分析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30个常见种功能性状种内变异的大小、来源以·及空间结构,揭示了种内变异的相对重要性、种内功能性状α、p多样性格局以及种内变异随空间尺度的变化趋势及其内在机制。种内变异大小较种间变异大小而言,不仅不是可忽略的,而且量非常可观。与传统功能性状α、p多样性相似,种内α多样性随空间尺度的增大而增大,反之,种内p多样性随空间尺度的增大而减少。随着样方尺度的增大,种内变异增大,到尺度包含几乎所有类型生境时种内变异达到最大值不再增加,开始进入平台期,并沿渐近线趋于饱和。种内功能性状的变异是中性和生态位过程相互影响的结果,两种生态过程并非完全对立。(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唐青青,黄永涛,丁易,臧润国[4](2016)在《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植物功能性状的种间和种内变异》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物种间的功能性状差异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物种共存的基础,而物种内个体间的性状变异对物种的共存和分布同样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湖北星斗山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内28种主要树种(通过物种多度排序获得,其中常绿和落叶树种各14种)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叶习性树种的4种功能性状(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叶面积和比茎密度)在种间和种内的差异程度。结果表明:(1)常绿和落叶树种在4种功能性状上均存在显着差异,常绿树种的比叶面积和叶面积显着低于落叶树种,但叶干物质含量和比茎密度则显着高于落叶树种;(2)比叶面积的变化主要来源于叶习性(57.49%),叶面积变化主要来源于种间(66.80%)和种内变异(27.52%),叶干物质含量的变化主要来源于种间(38.12%)和种内(33.88%)变异,但比茎密度的变化主要来源于种内变异(51.50%),其次为种间变异(32.52%);(3)常绿和落叶树种种间水平的性状相关性可能掩盖各功能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种内变异能够显着影响群落间的植物功能性状差异,但不同功能性状的种内变异程度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16年03期)

郑嘉来,阎永伟,唐姝,杨坤杰,李长红[5](2015)在《哈维弧菌16S rRNA基因拷贝数的种内变异》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荧光定量PCR法测定哈维弧菌(Vibrio harveyi)基因组内16S rRNA基因拷贝数。基于16S rDNA、pyrH、rpo A和rec A4个基因的系统发育学分析鉴定弧菌菌株,然后通过重迭PCR构建包含哈维弧菌模式菌株16S rDNA和gyrB基因片段的标准质粒,建立了定量PCR测定细胞内16S rRNA基因拷贝数方法,并测定了6株测试菌株和哈维弧菌模式株的16S rRNA基因拷贝数,同时以已知拷贝数的菌株ATCC BAA-1116做对照。6个测试菌株均为哈维弧菌。菌株ATCC BAA-1116的16S rRNA基因拷贝数为11个,与已知值相符。模式菌株MCCC 1H00031~T和6个测试菌株SXB-C、SCB-4、NBV00029、NBV00035、NBV00039和NBV00269的拷贝数分别为9、12、13、12、11、13和9个。利用荧光定量PCR法测定哈维弧菌基因组内16S rRNA基因拷贝数的方法简单可行。哈维弧菌16S rRNA基因拷贝数的种内变异可能是其适应近岸多变生境的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生物学杂志》期刊2015年06期)

杨建军,苏文华,王玲玲,杨锐,杨波[6](2015)在《高山栲叶性状种内变异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高山栲(Castanopsis delavayi)分布区域内的11个种群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叶片厚度、叶片硬度、叶面积、比叶面积、叶片干物质含量和低温敏感性6个功能性状,分析了高山栲叶功能性状种群内的变异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高山栲种内叶性状的总变异系数为7.3%~41.6%,种内变异主要来源于种群间、种群内和个体内3个层次,种群间的变异是所有叶功能性状种内总变异的主要来源;比叶面积与厚度、干物质含量呈负相关关系,与叶面积显正相关关系,硬度与叶面积、干物质含量呈负相关关系;叶面积主要受年降水量和经度的影响,比叶面积的主要影响因子是年均温、海拔和最冷月气温。表明高山栲种内存在较大的变异,一个种群性状的平均值难以代表整个物种的性状;环境条件是影响种内变异的主要因子,不同的环境因子对种内变异的影响不同,分布区中部的生境不一定是最佳的,而分布区边缘的环境也不一定是贫瘠的;高山栲分布区内的不同种群通过形成不同的功能性状组合来适应各自的生境,对于植物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12期)

刘超[7](2015)在《干扰素的种属差异与种内变异》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叙述了干扰素的种属差异性。干扰素不仅在细胞水平上有种、属、科和目的交叉活性,而且对人和动物机体在目的水平上也有抗病毒活性。干扰素在科的水平上有完全的交叉活性,在目以下有交叉活性。因此作者认为干扰素的种属特异性是相对的。(本文来源于《社区医学杂志》期刊2015年06期)

卢树军[8](2014)在《中国东部黄芦木(小檗科)的种内变异式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芦木(Berberis amurensis Rupr)为小檗科小檗属落叶灌木,产于我国的东北、华北等地,在日本、朝鲜、俄罗斯(西伯利亚)也有分布。目前,有关黄芦木主要分类学性状的变异式样的研究仍很少,本文通过野外居群取样及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研究了山东省泰安市泰山风景区和山西省古交县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内黄芦木居群主要分类学性状特征的变异式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24株黄芦木的各10个果序中,共有953个成熟果实,果实为红色,各果序中果实数目为1-8个,平均为3.9±1.48个,不同果序之间果实数目差异显着(P<0.01);在240个果序中,单个果实内种子数目为1-5个,平均为1.61±0.72个,差异显着(P<0.01),其中,含1-5粒种子的果实数目依次为471、395、67、19和1个,而已有文献皆记载黄芦木的果实中仅含有2粒种子。(2)在24株黄芦木上取样的各20个叶片中,叶片形状和大小变异均较大。其中,叶片长0.95-9.61cm,宽0.41-4.13cm,叶缘左侧刺齿数为0-48个,叶缘右侧刺齿数为0-52个。不同植株内叶长、叶宽、叶缘刺齿数等性状均存在显着差异(P<0.01)。(3)在24株黄芦木取样的51个一年生枝条中,共有500个叶刺,叶刺呈现出单刺到8叉刺的连续变异式样,其中单刺到3叉刺的数量分别为282、48和158,出现的频率依次为88.23%、50.98%和82.35%,为黄芦木3种常见的叶刺类型。而已有文献中的记载为,黄芦木具3叉刺,稀单一。在泰山居群14株黄芦木取样的274个叶刺中,中刺(最长刺)长度为0.28-2.61cm,庞泉沟居群10株黄芦木取样的226个叶刺中,中刺(最长刺)长度为0.06-1.67cm,两个居群相比较,泰山居群黄芦木的中刺(最长刺)相对更长一些(Mann-Whitney U Test,P<0.01)。(4)自10株黄芦木取样的36朵花中,各花花被片数目为10-14个,平均为12.8±1.05个,各花被片长度为0.60-6.11mm,宽为0.51-5.14mm,均存在显着差异(P<0.01);通过对10株黄芦木各20个子房纵切,单个子房内,胚珠数目为2-4枚,平均为2.31+0.56枚,各子房内胚珠数目存在显着差异(P<0.01),而已有文献皆记载黄芦木胚珠2枚;其中,含2个或3枚胚珠的子房占子房总数的90%以上;在扫描电镜下,黄芦木的花粉粒为球形或近球形,大小为29.8-40.9x28.9-40.2μm。花粉粒具螺旋状萌发孔,外壁有明显或不明显的穴状纹饰,或分布不均的瘤状或小刺状突起。(5)在黄芦木个体内果实、叶、叶刺和花特征的变异系数中,花被片数目(0.07+0.02)<叶长(0.09±0.30)<雄蕊长度(0.12±0.04)<胚珠数目(0.19±0.09)<花被片长(0.24+0.08)<果实数目(0.26±0.07)<果实中种子数目(0.28±0.05)<叶宽(0.30±0.12)<花被片宽(0.33+0.07)。(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4-10-01)

雷倩萍,彭善池[9](2014)在《湘西北地区寒武纪黔东世掘头虫类叁叶虫Duyunaspis及其种内变异》一文中研究指出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吾乡附近寒武系黔东统杷榔组中产有丰富的Duyunaspis材料。通过对Duyunaspis duyunensis种内形态变化的观察,认为该种存在较大的种内变异(如头鞍形状、鞍沟中部是否完全相连、胸节数目和尾后缘是否具缺刻等),同时表明以往描记的Duyunaspis songtaoensis,D.guzhangensis,D.briaris和D.laevigatus 4个种,都是根据种内变异或保存差异建立的,应是模式种D.duyunensis的晚出异名。此外,Duyunaspis的新材料还包括一个产于湘西北的新种Duyunaspis paiwuensis sp.nov.。(本文来源于《古生物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胡勐鸿,贾子瑞,李青粉,王军辉,雷曙光[10](2013)在《云杉属7个种针叶性状种间和种内变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沙坝国家云杉/落叶松良种基地苗圃的云杉属7个种(2007年移栽的欧洲云杉、西加云杉、红皮云杉、黑云杉、蓝云杉、白云杉和恩氏云杉)实生苗1a针叶为对象,研究种间和种内针叶性状的遗传差异,为云杉苗期识别和进行适应性评价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云杉种间针叶长、宽、长/宽、鲜重、干重、冬季含水率差异达显着水平,且云杉针叶性状种间和种内都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变异。(2)7个云杉种间针叶性状的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鲜重(47.65%)>干重(40.94%)>宽(24.98%)>长(22.39%)>长/宽(21.32%)>冬季含水率(12.75%),鲜重的变异系数最大,冬季含水率是最稳定的性状。(3)种内白云杉的鲜重、干重的变异系数最大,分别为50.85%和38.01%,蓝云杉针叶冬季含水率变异系数最小,为2.11%。(4)针叶性状间除长/宽与鲜重、干重、冬季含水率不相关外,其余性状间呈极显着相关关系;除针叶长/宽与苗高、当年高生长量不相关外,其余针叶性状与树高、当年高生长量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关系。(5)种间针叶干重与针叶长、宽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在0.793~0.993间,根据针叶长指标将7个云杉种划分为3类,并可根据云杉针叶长、宽、长/宽、鲜重、干重、颜色和气孔带等性状进行苗期识别和选择。(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3年12期)

种内变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调查、分析了吉林省长白山区50份蓝靛果忍冬的果实性状,以揭示其不同果实性状的变异规律及各性状之间的相关性,为其种质资源收集和品种选育提供理论支持。结果表明,蓝靛果忍冬不同资源之间果实表观性状、营养成分以及活性成分含量都存在显着差异,说明蓝靛果种内存在着较大的变异。果实数量性状与果实营养成分、活性成分含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种内变异论文参考文献

[1].刘彬.砂生槐种内变异与抗旱性评价[D].安徽农业大学.2017

[2].乔永在,艾军,王振兴,王广富,张玉伟.蓝靛果忍冬果实的种内变异研究[J].特产研究.2016

[3].周刘丽.浙江天童木本植物功能性状种内变异的大小、来源和空间结构[D].华东师范大学.2016

[4].唐青青,黄永涛,丁易,臧润国.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植物功能性状的种间和种内变异[J].生物多样性.2016

[5].郑嘉来,阎永伟,唐姝,杨坤杰,李长红.哈维弧菌16SrRNA基因拷贝数的种内变异[J].生物学杂志.2015

[6].杨建军,苏文华,王玲玲,杨锐,杨波.高山栲叶性状种内变异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广东农业科学.2015

[7].刘超.干扰素的种属差异与种内变异[J].社区医学杂志.2015

[8].卢树军.中国东部黄芦木(小檗科)的种内变异式样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

[9].雷倩萍,彭善池.湘西北地区寒武纪黔东世掘头虫类叁叶虫Duyunaspis及其种内变异[J].古生物学报.2014

[10].胡勐鸿,贾子瑞,李青粉,王军辉,雷曙光.云杉属7个种针叶性状种间和种内变异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2013

论文知识图

贝16块1-5小层夹层厚度等值线平面图序列barcodinggap检验图黄茂属rZS序列种内变异和种间变异...1 柑橘及其近缘属植物 matK、rbcL 序列...归一化前后各物种铜(a)和镍(b)的EC50的...种间变异和种内变异分布

标签:;  ;  ;  ;  ;  ;  ;  

种内变异论文_刘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