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扩充性论文_唐钟,周小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可扩充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扩充性,分布式,环境,设备,城域网,感兴趣,技术。

可扩充性论文文献综述

唐钟,周小伟[1](2006)在《大型复杂分布式控制系统可靠性及可扩充性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神光Ⅲ原型装置计算机集中控制系统可靠性设计包括抗干扰、冗余、系统降级运行、系统诊断维护等设计。系统可扩充性设计涉及分层分布式控制结构、位置无关及对象自定位的软件总线技术、组件化和标准化、可扩充及可配置的数据库设计等。(本文来源于《兵工自动化》期刊2006年10期)

吴言华[2](2006)在《分布式虚拟环境覆层结构与可扩充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连网络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为计算机系统更加“友好”地为人类服务提供了技术基础。基于互联网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分布式虚拟环境技术(DVE, Distributed virtual environments)为人类创造出一个虚拟的世界。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机和互连网络“透明”地参与到该“虚拟世界”中,自由的进行合作,竞争,交流,以及从事娱乐体验等活动。目前分布式虚拟环境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分布式交互仿真,协同设计,军事协作训练,网络在线游戏,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视频会议等方面。但是其未来的应用领域和应用空间非常广阔。分布式虚拟环境技术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当系统规模增大到一定程度,系统负载超过了系统的承受能力,导致系统性能下降。通过扩充系统的硬件设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该问题,但是该方法又会带来系统硬件成本的上升和系统管理的复杂性。因此通过“软”的技术手段(不增加硬件投入)来进行大规模分布式虚拟环境系统的负载优化和可扩充性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的工作主要遵循这一思路来完成,集中在通过利用应用层组播(ALM, Application layer multicast),点对点(P2P,Peer to Peer)思想,兴趣区域(AOI, Area of interest)等技术来设计良好的分布式虚拟环境的体系结构,以优化DVE系统的负载,提高DVE系统的规模可扩充性,为大规模分布式虚拟环境系统的发展提供技术探索。本文具有创新性的工作主要体现为如下部分:(1)针对分布式虚拟环境系统经典的客户/服务器(C/S,Client/Server)结构中的服务器性能瓶颈问题,借鉴P2P任务分布的思想,同时保持C/S结构容易管理的特点,提出了基于代理服务器的服务器负载分担方案,并据此提出了一种动态的DVE复合结构。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证明,该结构可以充分地利用客户端的资源,在减弱中心服务器负载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而中心服务器的存在又保留了经典C/S结构的优点。(2)针对DVE系统通信的一对多和多对多特征,进行了应用层组播技术在DVE交互通信中的应用研究。针对DVE系统实时性要求高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的最小直径组播树启发式算法,并对最小直径组播树算法在考虑节点自身费用和节点度限制时的性能进行了研究。该算法与原有启发式算法相比,在不增加运算复杂度的前提下,可以生成更优化的最小直径树。(3)根据DVE系统中的对象具有AOI这一客观特征以及系统客户分组通信的特征,以优化系统通信负载为目标,研究了基于AOI分组的应用层组播技术,最终提出了基于AOI的多组播树DVE结构。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表明,通过结合AOI技术与应用层组播技术来优化服务器负载,可以有效的提高DVE系统的规模可扩充性。(4)为了解决多组播树DVE结构中根据AOI和虚拟空间位置关系分组造成的网络拓扑随DVE系统对象的动态性而频繁变动问题,提出了以降低拓扑动态变动为目的的动态共享网格结构。该结构可以提高网络拓扑相对于DVE系统动态性的“鲁棒性”,减弱由于网络拓扑的变动带来的通信和控制负载。(5)为了验证理论工作的有效性,设计开发了DVE仿真工具平台。在此平台基础上做了大量的实验验证工作,有力的支持了理论工作的研究。该平台也为将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06-09-01)

吴言华,蔡云泽,许晓鸣[3](2006)在《分布式虚拟环境的可扩充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讨论了与分布式虚拟环境系统扩充性相关的两类技术,一类是通过简单的硬件并行来实现系统扩容,典型的例子是多服务器并行分区技术。这类技术能够支持大规模的分布式虚拟环境(DVE)系统,缺点是费用太高;另一类技术试图通过减少服务器通信负载来实现系统容量的增加,主要包括感兴趣区域(AOI)技术,DR算法和组播技术。此外,还讨论了一些复合方法:如基于AOI的组播技术等。网络负载的减少意味着相同的硬件条件可以支持更大规模的客户,从而有助于解决大规模DVE系统的扩充性问题。(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期刊2006年04期)

江渡,陈栋,申俊,丁艳[4](2006)在《一种实现标准件库可扩充性的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建立叁维标准零件库是提高设计效率的重要途径。由于相同系列的标准件具有相同的拓扑结构和不同的尺寸参数,所以可以采用参数化驱动技术建立叁维标准件库。目前的方法中,存储参数信息的数据库和数据表都是事先手工建立,这给零件库的扩充带来了困难。文中介绍了实现标准件库的可扩充性的一些关键技术,包括建立通用的数据表结构来存放不同标准件的不同参数信息和编写Pro/E二次开发程序读出基准模型的参数信息。(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师》期刊2006年01期)

马海瑞,周爱军[5](2005)在《MCGS的可扩充性及其设备驱动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高级用户要求对MCGS组态软件进一步开发,以实现与所用硬件相匹配驱动程序的问题,介绍了MCGS良好的可扩充性,并从其设备驱动构件的接口规范出发,利用系统配套提供的高级开发工具包及VB生成友好界面的优势,以在VB环境中编写阿尔泰公司PCI2005数据采集卡的驱动程序为例,说明了设备驱动构件的开发过程,为一般的设备驱动程序提供了设计思路和程序框架。软、硬件开发人员和第叁方用户通过简单移植即可开发出自己的设备驱动和专业化的模块。(本文来源于《控制工程》期刊2005年S1期)

马海瑞,周爱军[6](2005)在《MCGS的可扩充性及其设备驱动构件》一文中研究指出MCGS组态软件的扩充性基于OLE(对象链接和嵌入)标准,通过挂接定制的设备驱动/功能构件等实现。该软件设备驱动须基于接口规范ActiveDLL行编程,包括:数据采集卡驱动开发、生成源程序框架、修改和编程、测试和挂接。MCGS通过与VB的交互链接,开发设备驱动程序。(本文来源于《兵工自动化》期刊2005年02期)

宋乐永[7](2004)在《350万美元的项目为何花了1200万?》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些酷爱IT技术的CIO,一看到新技术就兴奋不已,时常不顾业务实际需求,打着“热门”或“新潮”的名义,大量购进新设备。上世纪80年代末,当客户服务器刚出现时,某大型金融服务公司的CIO抑制不住对新技术的兴奋,快速用客户服务器替代了原来的“大铁块”计算机。(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世界》期刊2004/06/14)

晓文[8](2004)在《xWDM技术“称霸”城域网》一文中研究指出不久前,烽火通信推出了国内第一套超长距离光传输系统。该独立自主完成的ULH(Ultra long hual)系统采用了DWDM技术,利用G.652光纤的C+L波段工作,无电中继传输距离超过3000公里。ULH超长距离传输技术充分利用光纤的传输带宽,通过减(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世界》期刊2004-02-16)

尤佳,周文俊,朱月秀[9](2002)在《蓄电池监控模块的可扩充性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使蓄电池监控模块在不断扩充的电源监控系统中能可靠、稳定地运行 ,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进行了蓄电池监控模块的可扩充性设计 ,其中采用多种网络接口并存的硬件结构和对接收数据的特殊软件处理方法 ,该模块能成功地应用于多个通信局 (站 )的电源监控系统(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2年03期)

[10](2001)在《奇正:保证系统可扩充性与集成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奇正公司自成立之初,就把自己定位为企业管理软件供应商。现在,面对着业内众多的软件供应商逐渐转型,我们也越来越感到压力的存在,虽然我们起步要早一些,但是在这个技术进步速(本文来源于《中国计算机报》期刊2001-04-23)

可扩充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互连网络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为计算机系统更加“友好”地为人类服务提供了技术基础。基于互联网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分布式虚拟环境技术(DVE, Distributed virtual environments)为人类创造出一个虚拟的世界。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机和互连网络“透明”地参与到该“虚拟世界”中,自由的进行合作,竞争,交流,以及从事娱乐体验等活动。目前分布式虚拟环境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分布式交互仿真,协同设计,军事协作训练,网络在线游戏,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视频会议等方面。但是其未来的应用领域和应用空间非常广阔。分布式虚拟环境技术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当系统规模增大到一定程度,系统负载超过了系统的承受能力,导致系统性能下降。通过扩充系统的硬件设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该问题,但是该方法又会带来系统硬件成本的上升和系统管理的复杂性。因此通过“软”的技术手段(不增加硬件投入)来进行大规模分布式虚拟环境系统的负载优化和可扩充性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的工作主要遵循这一思路来完成,集中在通过利用应用层组播(ALM, Application layer multicast),点对点(P2P,Peer to Peer)思想,兴趣区域(AOI, Area of interest)等技术来设计良好的分布式虚拟环境的体系结构,以优化DVE系统的负载,提高DVE系统的规模可扩充性,为大规模分布式虚拟环境系统的发展提供技术探索。本文具有创新性的工作主要体现为如下部分:(1)针对分布式虚拟环境系统经典的客户/服务器(C/S,Client/Server)结构中的服务器性能瓶颈问题,借鉴P2P任务分布的思想,同时保持C/S结构容易管理的特点,提出了基于代理服务器的服务器负载分担方案,并据此提出了一种动态的DVE复合结构。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证明,该结构可以充分地利用客户端的资源,在减弱中心服务器负载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而中心服务器的存在又保留了经典C/S结构的优点。(2)针对DVE系统通信的一对多和多对多特征,进行了应用层组播技术在DVE交互通信中的应用研究。针对DVE系统实时性要求高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的最小直径组播树启发式算法,并对最小直径组播树算法在考虑节点自身费用和节点度限制时的性能进行了研究。该算法与原有启发式算法相比,在不增加运算复杂度的前提下,可以生成更优化的最小直径树。(3)根据DVE系统中的对象具有AOI这一客观特征以及系统客户分组通信的特征,以优化系统通信负载为目标,研究了基于AOI分组的应用层组播技术,最终提出了基于AOI的多组播树DVE结构。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表明,通过结合AOI技术与应用层组播技术来优化服务器负载,可以有效的提高DVE系统的规模可扩充性。(4)为了解决多组播树DVE结构中根据AOI和虚拟空间位置关系分组造成的网络拓扑随DVE系统对象的动态性而频繁变动问题,提出了以降低拓扑动态变动为目的的动态共享网格结构。该结构可以提高网络拓扑相对于DVE系统动态性的“鲁棒性”,减弱由于网络拓扑的变动带来的通信和控制负载。(5)为了验证理论工作的有效性,设计开发了DVE仿真工具平台。在此平台基础上做了大量的实验验证工作,有力的支持了理论工作的研究。该平台也为将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可扩充性论文参考文献

[1].唐钟,周小伟.大型复杂分布式控制系统可靠性及可扩充性设计[J].兵工自动化.2006

[2].吴言华.分布式虚拟环境覆层结构与可扩充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6

[3].吴言华,蔡云泽,许晓鸣.分布式虚拟环境的可扩充性研究[J].计算机应用.2006

[4].江渡,陈栋,申俊,丁艳.一种实现标准件库可扩充性的新方法[J].机械工程师.2006

[5].马海瑞,周爱军.MCGS的可扩充性及其设备驱动开发[J].控制工程.2005

[6].马海瑞,周爱军.MCGS的可扩充性及其设备驱动构件[J].兵工自动化.2005

[7].宋乐永.350万美元的项目为何花了1200万?[N].计算机世界.2004

[8].晓文.xWDM技术“称霸”城域网[N].计算机世界.2004

[9].尤佳,周文俊,朱月秀.蓄电池监控模块的可扩充性设计[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10]..奇正:保证系统可扩充性与集成性[N].中国计算机报.2001

论文知识图

技术原理两种结构中MPA算法时间开销测试图4-...面向系统可扩充性的体系模块划分移动自组网分层结构的军事应用分层结...设备特性查询内容举例洁、高效、操作简...统计查询结果4 结束语可扩充性

标签:;  ;  ;  ;  ;  ;  ;  

可扩充性论文_唐钟,周小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