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冷凝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铜-水热管,传热,蒸发,冷凝
冷凝段论文文献综述
赵建会,王豆,段杰,杨楠[1](2018)在《蒸发段和冷凝段长度比对铜—水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铜-水热管为对象,设计了热管冷凝段的自然冷却实验,来探究不同热管蒸发段和冷凝段长度比对其传热性能的影响。实验测量了不同热源温度下,铜-水热管蒸发段/冷凝段分别为1:6、1:3和1:1.5时的冷凝段测点表面温度。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不同蒸发段和冷凝段长度比下,铜-水热管冷凝段的温度均随蒸发段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且在热源温度较低时均具有良好的等温性,当热源为45℃,热管蒸发段与冷凝段为1:6时,冷凝段温度与热源温度的温差最小,仅为2.4℃,热管的等温性最佳。此研究期望对应用于热管供暖系统,特别是低温热水热管地板辐射供暖的热管选型提供基本实验数据和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制冷与空调(四川)》期刊2018年01期)
朱达祥,刘飞[2](2016)在《热管技术的蒸发和冷凝段长度对比研究——以提出一种突起长度逐渐变化的热管为研究对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了一种突起长度逐渐变化的热管,探讨了热管的结构设计和功能特点,分析了热管的最优尺寸关系。实践表明,本文提出的突起长度逐渐变化的热管能够优化换热效果,降低流动阻力,提升换热效率,对于能源节约和延长热管寿命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科学家》期刊2016年17期)
张劲草,辛公明,陈岩,程林,季万祥[3](2017)在《蒸发段和冷凝段变化对重力热管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铜-水重力热管为对象,研究了热管蒸发段和冷凝段的长度及位置等应用条件改变对重力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实验输入功率范围为40~160 W。对比不同应用条件下热管的蒸发段温度、当量热阻、蒸发段和冷凝段分别与绝热段之间温差的变化规律得出结论:蒸发段和冷凝段长度及位置的改变能够影响重力热管的传热性能。冷凝段适当下移能使热管热阻减小,冷凝段和绝热段温差降低,蒸发段温度降低,热管传热性能改善,而冷凝段长度减小会对传热性能产生不利影响;加热段适当向冷凝端方向移动有利于热管的传热性能提升,蒸发段长度的减小对热管传热产生不利影响,实际应用中应避免。(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汪健生,马赫[4](2015)在《蒸发/冷凝段长度比对脉动热管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脉动热管是一种结构简单、传热性能突出的新型传热元件,由于运行过程涉及沸腾与冷凝及两相流动,传热及流动机理复杂,因此目前对其运行过程的相关数值模拟尚不成熟。本文采用VOF(volume of fluid)模型,考虑表面张力和壁面接触角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软件对单环路脉动热管的流动及传热特性进行了研究。数值模拟中,单环路脉动热管的充液率为40%~60%,热端加热功率为10~40W,探讨了热管蒸发段与冷凝段长度比对热管启动及换热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脉动热管运行时流型特征。结果表明:随蒸发段和冷凝段长度比值增大,脉动热管启动时间缩短,且换热性能有一定提高;但在低充液率时,容易出现"干烧"现象。在低加热功率时,脉动热管的启动方式为温度突变式;而在高加热功率时,其启动方式为温度渐变式。此外,通过蒸发段的温度振荡特征可以确定脉动热管的启动时间。(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5年11期)
韩振兴,王冬骁,王飞,马山川,王玉伟[5](2014)在《重力热管冷凝段运行特征的可视化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电容层析成像技术(ECT)对重力热管冷凝段的流动换热进行了可视化实验研究。重力热管以乙醇为工作介质,通过加热器控制重力热管蒸发段加热温度,冷凝段采用冷却水与乙醇蒸气进行逆向对流换热。通过ECT测量系统对冷凝段乙醇蒸气的冷凝过程进行监测,观察不同工况条件下重力热管冷凝段的气、液分布特性和液膜的形成及发展过程。摒弃了传统电容传感器的屏蔽罩结构,通过将测量电极用绝水层密封实现了传感器在液下环境工作,有效地拓展了ECT技术的应用领域。实验结果显示:当蒸发段加热温度较低时,乙醇蒸气在冷凝段壁面凝结形成条索状流动;随加热温度升高,冷凝液流动过渡至环状流;加热温度超过一定限值后,冷凝段出现液膜增厚甚至闭合脱落的周期性现象,并且频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重力热管与垂直方向夹角为30°倾斜放置时,在高加热温度条件下同样存在液膜增厚甚至闭合脱落的周期性现象。(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4年08期)
杨麟,王杨[6](2013)在《冷凝式锅炉冷凝段的热平衡计算和测试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我国不少锅炉制造企业推出了燃天然气的冷凝式锅炉或在现有的燃天然气锅炉上加装冷凝式节能器把烟气中的汽化潜热有效利用起来。由于目前使用的锅炉效率测试计算方法是以收到基低位发热量作为依据,锅炉排烟热损失中未将汽化潜热的损失计算在内,因此用现行的测试标准进行冷凝式锅炉效率测试和计算存在很大缺陷。主要介绍在现行条件下的冷凝式锅炉效率测试方法和计算公式。(本文来源于《工业锅炉》期刊2013年05期)
郭强,祝清杰[7](2013)在《油气回收冷凝段直流无刷压缩机控制及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介绍直流无刷压缩机电机的反电动势检测、位置切换以及软启动,同时对直流无刷压缩机的实际工作性能进行了分析,为直流无刷压缩机在油气回收制冷装置中的应用以及整套油气回收系统的推广提供一定依据。(本文来源于《制冷》期刊2013年01期)
梁雨迎,诸凯,张莹[8](2013)在《带有强化冷凝段的热管散热器叁维温度场数值模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高热流密度器件的散热问题而设计一种带有强化冷凝段的热管散热器,模拟不同的运行工况,对其散热效果进行了数值计算,并与其他类型的热管散热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新型散热器由于热管设计结构的改变,使其换热温差增大,而且使散热器底板的均温效果更好,可以有效地降低高热流密度器件的工作温度。(本文来源于《流体机械》期刊2013年01期)
齐国鹏,刘泽,姜峰,李修伦[9](2012)在《叁相流重力热管冷凝段传热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拓展叁相流强化传热和防、除垢技术的应用领域,优化重力热管的传热性能,设计并构建了1套叁相流闭式重力热管系统。考察了固含率、加热功率、充液率等参数对于叁相流重力热管冷凝段传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叁相流重力热管可以强化传热。冷凝段对流传热系数随着加热功率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充液率的增加而减小。充液率较低时,冷凝段对流传热系数随着固含率的增加而增大;而当充液率较高时,随着固含率的增加,对流传热系数则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然后再增加的变化趋势。(本文来源于《化学工业与工程》期刊2012年06期)
齐宝金,张莉,徐宏,朱登亮,孙岩[10](2010)在《基于滴膜共存理论热虹吸管冷凝段传热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引入滴膜共存冷凝传热理论分析管内存在滴状冷凝的热虹吸管冷凝段传热,将热虹吸管冷凝段传热表示为滴状区和膜状区传热之和建立传热模型。滴状区,以Rose冷凝传热模型计算单个液滴的传热,基于随机分形理论建立了液滴的空间和尺度分布函数,进而求解整个滴状区的热通量。膜状区,根据Nusselt竖壁层流膜状凝结理论进行热通量的计算。通过沟流级别计算滴状区和膜状区的面积比率,从而建立滴膜共存冷凝传热模型。传热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较为吻合,能够反应热管冷凝段传热本质。(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期刊2010年08期)
冷凝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提出了一种突起长度逐渐变化的热管,探讨了热管的结构设计和功能特点,分析了热管的最优尺寸关系。实践表明,本文提出的突起长度逐渐变化的热管能够优化换热效果,降低流动阻力,提升换热效率,对于能源节约和延长热管寿命有着积极的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冷凝段论文参考文献
[1].赵建会,王豆,段杰,杨楠.蒸发段和冷凝段长度比对铜—水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J].制冷与空调(四川).2018
[2].朱达祥,刘飞.热管技术的蒸发和冷凝段长度对比研究——以提出一种突起长度逐渐变化的热管为研究对象[J].科学家.2016
[3].张劲草,辛公明,陈岩,程林,季万祥.蒸发段和冷凝段变化对重力热管性能的影响[J].化工学报.2017
[4].汪健生,马赫.蒸发/冷凝段长度比对脉动热管性能的影响[J].化工进展.2015
[5].韩振兴,王冬骁,王飞,马山川,王玉伟.重力热管冷凝段运行特征的可视化实验研究[J].化工学报.2014
[6].杨麟,王杨.冷凝式锅炉冷凝段的热平衡计算和测试方法[J].工业锅炉.2013
[7].郭强,祝清杰.油气回收冷凝段直流无刷压缩机控制及性能分析[J].制冷.2013
[8].梁雨迎,诸凯,张莹.带有强化冷凝段的热管散热器叁维温度场数值模拟分析[J].流体机械.2013
[9].齐国鹏,刘泽,姜峰,李修伦.叁相流重力热管冷凝段传热性能研究[J].化学工业与工程.2012
[10].齐宝金,张莉,徐宏,朱登亮,孙岩.基于滴膜共存理论热虹吸管冷凝段传热模型[J].化学工程.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