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部门绩效评估的理论与实践——杭州市机关“满意单位不满意单位”评选案例研究

政府部门绩效评估的理论与实践——杭州市机关“满意单位不满意单位”评选案例研究

韩卫[1]2004年在《政府部门绩效评估的理论与实践》文中认为政府部门绩效评估是关系到政府治理水平和运作效率的核心制度安排。世界各国对政府绩效评估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实践,特别是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绩效评估作为一种改进政府绩效的实用管理工具,逐渐在公共管理的实践中得到普遍应用。我国的理论界和各级政府也在这一领域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 本文在回顾国内外有关政府绩效评估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对杭州市政府部门的绩效评估案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文章首先介绍了该市政府部门“满意单位不满意单位”评选活动的基本做法;然后引入Bouckaert模型,并结合查阅文献和访谈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其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认为该市的评选活动创新了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机制,推动了政府体制的创新,改进了政府治理公共事务的方式,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同时,文章也指出了该市的绩效评估系统在有效性、合法性和功能性方面存在缺陷,评选活动虽然解决了政府机关“四难顽症”中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的问题,但核心问题事难办依然存在,严重影响了政府部门绩效的进一步提高。最后,通过分析和论证,本文认为,要使杭州市的评选活动在有效性、合法性、功能性上有所提高,进而有效地解决群众事难办的问题,使评选活动真正成为杭州市政府民主治理模式的成功探索,必须在考虑多重价值标准、多向维度和多元评估主体叁原则的前提下,结合政府部门绩效评估体系框架的设计,构建杭州市政府部门的综合绩效评估体系。

宋迎新[2]2009年在《政府部门绩效评估研究》文中指出纵观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为迎接全球化、信息化、国际化加剧的挑战,以及摆脱财政危机、管理危机和公众信任危机,提升政府竞争力,相续掀起政府改革热潮。通过建立严明、可衡量的绩效评估机制,对政府管理进行创新和改革。政府部门绩效评估作为评价和改进政府部门绩效的重要工具,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及学术界广泛关注和重视,并成为现代公共管理研究的一个前沿课题。绩效评估在评价政府部门能力、监督政府部门行为、提高政府部门绩效、改进政府公共部门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发挥了不可缺失的作用。我国政府部门绩效评估起步较晚,发展相对滞后,缺乏套完整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政府部门绩效评估工作的全面发展,建立起完整规范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对深化我国当前行政体制改革和提高政府部门绩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我们要借鉴先进国家在政府改革中的经验做法,努力构建我国科学、完善的绩效评估体系,将服务型政府的先进理念融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政府部门绩效评估体系中,通过绩效评估的牵引导向及激励作用,推动政府管理创新,提高政府服务效率,改善政府服务质量,使政府成为一个法治、民本、责任的高效政府,促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政府部门绩效评估基本理论,发达国家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发展历程,发达国家政府部门绩效评估的启示等角度对政府部门绩效评估理论与缘起进行综述。第二部分,从政府部门绩效评估的发展阶段、基本分类和主要模式,政府部门绩效评估的实践意义等方面介绍了我国政府部门绩效评估的发展现状与实践。第叁部分,对杭州市直机关综合考评的绩效评估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在本文中对杭州市直机关综合考评工作进行回顾,介绍了综合考评工作的主要特点,分析其取得的成效,研究了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从杭州市直机关综合考评和我国政府部门绩效评估实践出发,提出我国政府部门绩效评估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原因分析。第五部分,提出完善我国政府部门绩效评估的相关建议。特别在加快政府部门绩效评估法制化建设进程,加快研究出台《政府绩效评估暂行条例》,在政府部门绩效评估主管机构中建立专家库,切实加强政府与专业人才和专家的合作,增强绩效评估的科学性方面进行创新。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经验研究和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借鉴国外的先进理念和经验,针对性的解决我国政府部门绩效评估存在的问题,力图进一步完善我国政府部门绩效评估体制,进而提高政府效能,加快和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张大维[3]2010年在《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城市社区建设”为研究对象,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为研究视角,试图主要回答以下两个问题: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是否形成,主要内容和理论价值如何?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指导下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成效怎样,主要经验和实践意义何在?论文通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和实地研究等研究方法,遵循“发生逻辑(为什么)——理论体系是什么——实践成效怎么样”的分析思路,采用“新情况——新问题——新理论——新实践”的研究框架。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是:第一,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已经形成且已整合成架构合理、指导实践取得巨大成功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第二,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指导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取得了显着成效,积累了丰富经验,为统筹城乡社区发展奠定了基础。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由此可见,社区建设和党的建设是新时期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关注的两大主题。新中国建国60年、改革开放3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实施20年、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建设10年、积极推进和谐社区创建5年,农村社区建设从试点走向铺开,城乡社区统筹发展的趋势正在形成,我国社区建设的成就巨大,对中国共产党在城市社区建设中形成的新理论与新实践进行系统研究显得十分必要。然而,当前学术界在取得大量研究成果的同时却也出现了一些明显不足:从西方研究范式出发,来阐释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实践的较多,从我们党执政的角度去研究中国化道路,并从学理上分析总结我们党城市社区建设新理论和新实践的较少;等等。本文关注实践中的问题,转换研究范式,从实际问题出发梳理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城市社区建设的四个主题,也即党的理论和实践体现的四条主线:居民自治、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文明。本论文阐释围绕着这四条主线展开,使其贯穿于党的理论和实践的始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具有独特的发生逻辑。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最初目的,是要解决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所引发的新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和实践就是围绕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展开的。总体来看,我国巨大社会转型出现的新情况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社会组织和社会分工。新情况引发新问题,与之相关联,我国的社会建设面临的新问题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民稳问题,即单位制解体与基层社会管理主体缺失及管理真空问题;民生问题,即公共需求增长与公共服务或产品供给短缺问题;民主问题,即公民的选择权、自由权、差异性增强与自治渠道、自治制度、自治机制不完善问题;文化问题,即精神文明建设与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问题。面对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党和国家逐步形成了通过社区来整合社会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道路,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独特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并指导着城市社区建设实践不断向前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形成了科学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选择走城市社区建设道路以后,逐步展开了理论探索并通过实践试错来完善理论。在这一过程中,党的各次全会的精神、中央领导同志的论述、中央政府报告的概括、中央政策法规的阐述,政界学界理论的成果,等等,都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总体来讲,业已形成的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体系,是关于建设社区(社会)生活共同体及其内含的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等各要素的意义价值、宗旨目标、内涵外延、组织架构、体制机制、方式方法、手段途径、网络体系等的整体性理论体系。其包括叁个相互关联的组成部分:一是逻辑起点理论,即马克思主义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理论;二是中轴核心理论,即社区(社会)生活共同体理论;叁是外围结构理论,包括社区居民自治理论、社区管理有序理论、社区服务完善理论、社区文明祥和理论等四大支柱理论。这叁部分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的轴心体系。其中,逻辑起点理论是方法论,中轴核心理论是价值观,外围结构理论是保护带。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的科学性是由其指导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成效决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取得了巨大实践成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道路大致经历了传统旧式社区建设阶段、过渡转型社区建设阶段、现代新型社区建设阶段、和谐社区建设与城乡社区统筹发展阶段四个阶段。本文侧重于呈现过渡转型社区建设及其以后阶段的实践发展。在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指导下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成效概括起来便是“五个建立、五个格局”:一是社区组织体系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基层社会有序管理格局;二是社区民主制度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广泛参与居民自治格局:叁是社区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小社区大服务格局;四是社区建设保障机制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齐抓共建格局;五是社区文明氛围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文明祥和格局。实践的巨大成效实际上也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创造了理论实践价值。其理论价值体现在:一方面,从时间和内容范畴上看,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最基本和最核心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其实践意义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及其内含的“一个正确分析、五个紧紧抓住”等具体实践经验,既为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拓宽了发展空间,也为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参考借鉴,为最终实现城乡社区一体化发展格局奠定了基础。

陈爱英[4]2010年在《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政治民主化的深入发展,“公民本位”、“公众导向”等政府公共管理基本价值定位的确立,政府绩效评估的研究和实践在国大内外不断发展。将公众对公共服务的评估意见纳入到地方政府及其部门的绩效评估考核,体现出现代政府的本质属性,能有力推进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发展,有效提高政府绩效,同时也是政府绩效评估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全国各地如火如茶地开展了各种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活动。温州开展的“社会评议活动”,就是一种以公众为主导,尝试让公众评估政府部门的绩效评估模式。经过五年的不断实践和不断完善,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果。但是由于在评估制度层面、被评估者层面、评估主体层面、方式方法层面上存在着一些障碍和问题,影响了评估活动的信度和效度。要构建起科学完善的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系统体系,必须结合温州现实市情,深刻全面地分析温州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模式的运行情况,学习借鉴全国各地乃至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政府组织的外部评估入手,有效应用用民主行政和人民主权理论、现代政府理论和顾客导向原理等理论,探索一条具体可行可可操作的路径来,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公众参与在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应有作用。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章介绍本论文选题的背景、目的及意义,对“政府绩效”、“政府绩效评估”、“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等几个相关的概念进行界定,阐述有关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民主行政和人民主权理论、现代政府理论、顾客导向原理等。同时通过文献综述,总结了国内外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研究现状、实践情况和发展趋势。第二章阐述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必要性:体现现代政府的本质属性,推进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发展,提高政府绩效的迫切要求,展现政府绩效评估模式的发展,从而剖析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积极而重要的意义。第叁章以温州市开展社会计议活动为例,对其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分析温州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模式的基本特征和运行状况,介绍温州在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工作上的具体做法,力图为国内其他城市开展公众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活动提供启发和借鉴。第四章从评估制度层面、被评估者层面、评估主体层面、评估的方式方法层面等方面提出改进完善的意见建议,着重探讨如何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温州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模式,让公众更加有效地参与政府及其部门的绩效评估,以促进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第五章综述了全文结论,并对未来进行了展望。本文研究成果,将尝试为国内研究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提供理论指导利实践参考,同时为国内其他城市科学、持续、有效地开展公众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活动提供一定启发和经验借鉴。

邓帅[5]2019年在《政治生态视阈下公务员考录研究》文中指出公务员考录制度是我国组织人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沟通政府与社会的重要桥梁。政治生态视阈下如何吸纳优秀的社会人才进行政治主体的补充与构建,需要始终秉持民主、科学、法治的价值理念,在实践中始终保持对政治资源的公平分配,始终保持政府人力资本的质量,并最终服务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需要。以民主、科学、法治的价值理念为依据对当前我国公务员考录现状进行评估,结果发现进一步改革方向应为重点协调公平与科学的关系,加大公务员分类改革的力度,创新考录的方式,提高社会大众的认同度以及进行法治化建设等。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课题组[6]2013年在《困境与行动——新生代农民工与“农民工生产体制”的碰撞》文中研究指明基于北上广叁地的抽样数据、农民工集体抗争的田野材料和官方二手资料的分析,课题组对新生代农民工与世界工厂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行动取向格外突出,主要表现为集体抗争的频繁多发与诉求上的利益、制度转向。其行动的根源在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群体特征与旧的农民工生产体制的根本冲突,冲突集中于叁个方面:城市发展期望与拆分型再生产制度、工作的发展性需求与专制政体、利益诉求表达与国家干预方式。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学校的教育经历是塑造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群体特征和抗争行动的重要动力。世界工厂日益剧烈的冲突表明,现有的农民工生产体制已难以维系,废除这一体制是深化改革的基本方向,可具体着眼于落实农民工的工业公民和社区公民身份。

陈洪波, 李瑞[7]2019年在《党内法规制度实施若干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内法规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党内法规制度的完善要求对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并予以解决。解决当前党内法规制度实施存在的若干问题,可以从党内法规制度制定、修订和清理工作机制,备案审查机制,实施后评估机制,贯彻执行情况考核评价机制,制度建设考核评价机制五个维度出发,结合实践情况进行研究探讨。针对党内法规制度制定、修订和清理工作机制,要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强化指导督促,以上率下,形成工作机制建设经验。针对党内法规制度备案审查机制,应健全备案审查工作队伍建设,完善组织保障,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办法和评分细则,建立日常督导制度,建立专家会商论证制度及问责机制。针对党内法规制度实施后评估机制,应建立以协调性、实效性、适时性、可操作性为考察对象的党内法规实施后评估标准体系,明确党内法规实施后评估的主体、方法、步骤,确定党内法规实施后评估操作规程,构建党内法规实施后评估结果处理机制,确保评估效能实际发挥。针对党内法规制度贯彻执行情况考核评价机制,应固化优化考评体系,细化量化考评指标体系,健全叁位一体的组织机制、考评计分机制、结果应用机制,督促贯彻执行问题及时准确整改。针对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考核评价机制,应做好考核评价机制体系、方式、结果、主体四个方面的基础构建,设置党内法规制定情况、党委履行职责、学习教育宣传、贯彻执行落实及问题整改效果等方面的考核指标,确保党内法规制度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 政府部门绩效评估的理论与实践[D]. 韩卫. 浙江大学. 2004

[2]. 政府部门绩效评估研究[D]. 宋迎新. 上海交通大学. 2009

[3]. 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张大维. 华中师范大学. 2010

[4]. 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研究[D]. 陈爱英. 复旦大学. 2010

[5]. 政治生态视阈下公务员考录研究[J]. 邓帅.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

[6]. 困境与行动——新生代农民工与“农民工生产体制”的碰撞[J].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课题组. 清华社会学评论. 2013

[7]. 党内法规制度实施若干问题研究[J]. 陈洪波, 李瑞. 党内法规理论研究. 2019

标签:;  ;  ;  ;  ;  ;  ;  

政府部门绩效评估的理论与实践——杭州市机关“满意单位不满意单位”评选案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