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教士大会论文-段怀清

传教士大会论文-段怀清

导读:本文包含了传教士大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富善,第一次上海传教士大会,官话,白话文

传教士大会论文文献综述

段怀清[1](2015)在《通往近代白话文之路:富善在第一次上海传教士大会上的报告之考察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清新教来华传教士的语言实践或语言策略,实际上是对他们宣教策略的一种体现与落实。他们对于官话或白话及白话文的"发现"与借用,并不是一种简单自然的"就地取材",而是与他们基督教化中国与现代化中国的终极目标相一致的整体策略中的一个环节或一个侧面。而美国传教士富善在第一次上海传教士大会上率先明确提出以官话作为基督教中文文献的语言工具的主张,不仅促成了第二次上海传教士大会上更为集中且大规模地讨论这种"新语言",而且也促成了《圣经》"和合本"的翻译与出版。更为关键的是,这种在思想心灵层面及现实日常生活层面双重关注并致力于不断改进提升的新语言,不仅成为晚清中国话语结构及语言结构中颇为重要的一部分,亦关联着后来传播五四新文化的现代语言并为其提供了近代语境和资源借鉴。(本文来源于《山东社会科学》期刊2015年07期)

王艺[2](2014)在《目的论视角下《基督教在华传教士大会记录,1877年》(节选)翻译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Records of the General Conference of the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of China, held at Shanghai, May10-24,1877(《基督教在华传教士大会记录,1877年》)一书收录了基督教在华传教士第一次大会上的发言和讨论记录,内容不仅涵盖基督教基本传教事务,同时也反映出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状况、传统习俗、文化、教育、医学医疗等众多内容,对于晚清宗教、文化和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作者节选了本书中Introduction(序言)、Entire Concentration Essential to Missionary Success(《完全奉献取得宣教之成功》)和Principle of Translation into Chinese(《论英汉翻译原则》)叁部分为翻译材料,在目的论的指导下进行翻译实践。希望通过对翻译实践经验的总结,探讨目的论对于会议记录翻译的指导作用,特别是目的论叁原则对此类文本翻译的积极指导意义。目的论强调翻译的目的是整个翻译活动的核心,决定了译者在实现译文预期功能过程中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选择。因此,作者在分析预期读者和原文目的的基础上,首先将此次翻译实践目的确定为有效地向预期读者传递原文信息,接着从词汇层面、句子层面和原文风格层面探讨了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意译法、增译法、省译法等翻译方法和策略。最后,为了检验翻译目的的实现情况,作者创新性地邀请预期读者代表阅读译文,并将读者代表的问题和意见按照翻译误差的概念进行分类,指导译文的修改。(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4-06-01)

肖朗,傅政[3](2012)在《晚清新教传教士代表大会的历史轨迹及其影响——探讨中国教会大学兴起的新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曾召开五次新教传教士代表大会,即1877年、1890年和1907年上海第一次、第二次、第叁次在华新教传教士代表大会以及1888年伦敦世界新教传教士代表大会和1910年爱丁堡世界新教传教士代表大会。上述大会围绕中国教会高等教育及教会大学的建设和发展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若干共识,这些讨论和共识对中国教会大学的兴起及其最终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高等教育研究》期刊2012年12期)

曹传兰[4](2009)在《基督教来华传教士四次全国性大会的概况》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华基督教新教各差会相互之间是独立封闭的,这不利于他们在中国传教事务的发展。于是,传教士分别于1877年、1890年、1907年和1922年在上海召开了4次全国性的大会,这4次大会都在各自的议期内集中解决了很多问题,加强了在华新教各差会间的联系,同时也加速了西方基督教会势力对中国社会各方面的渗透,因此这4次会议具有重要的历史性意义。(本文来源于《济宁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1期)

张珺[5](2006)在《试论传教士对本地教会人士定位的转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教入华的历史上曾分别于1877、1890、1907年召开过叁次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大会,这叁次会议都是回顾过去研讨未来的决策性会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1877到1907的30年是基督教在中国发展的特殊时期。传教士们在经历巨变的清末社会对于基督教在华“本土化”的思考逐渐增多,他们借助传教大会这一平台各抒己见,甚至激烈辩论。但主要由中国信徒发起的“本色”运动要迟至20世纪20年代才正式展开。因此,基督教在华本土化的进程不等同于狭义的“本色运动”。在中国基督教史研究领域里,本色化(indigenization)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学术界相关着作对“本色化”专题都有不同程度的论及,而对于涵义更为宽泛的“本土化”问题则讨论较少。本文认为,基督教在中国的“本土化”大体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经济、制度层面,而是文化、思想层面。传教士在基督教本土化的进程中起了一定的作用,推动与阻碍兼而有之。本文拟在“本土化”这一更为宽泛的背景下,根据叁次大会的会议记录及传教士在相应时段的其他言论,梳理在制度层面上传教士对中国教会人士定位的变化。本文认为,总体趋势是传教士认为中国教会人士从处于从属地位的被雇“助手”逐渐上升到更具有平等意味的“合作伙伴”,传教士面对中国教会的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族意识觉醒、传教士来华时间不同等都是造成他们观念变化的原因。(本文来源于《上海社会科学院》期刊2006-05-01)

曹传兰[6](2004)在《基督教在华传教方针的嬗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传教方针和策略是研究传教史时必须着重考察的问题。本文选择了晚清和民国初期(19世纪70年代—20世纪20年代)为该篇论文考查的时间断限,以1877年、1890年、1907年和1922年这四次在上海召开的来华传教士全国性大会为参照,主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发展观点,研究晚清时期基督教在华传教方针的嬗变过程。这个过程显示为传教士集体对基督教教育、“传教士问题”、在华基督教各差会的联合、基督教的“本色化”和基督教对世俗事业的参与这五个方面问题方针策略的动态考察。分析了基督教在华传教方针产生变化的时代原因;并通过对比晚清基督教与明清天主教的传教策略,凸现了基督教在时代环境逼迫之下的“被动”应变;同时也预示着在华传教士福音理想失败的历史命运。(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04-04-01)

传教士大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Records of the General Conference of the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of China, held at Shanghai, May10-24,1877(《基督教在华传教士大会记录,1877年》)一书收录了基督教在华传教士第一次大会上的发言和讨论记录,内容不仅涵盖基督教基本传教事务,同时也反映出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状况、传统习俗、文化、教育、医学医疗等众多内容,对于晚清宗教、文化和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作者节选了本书中Introduction(序言)、Entire Concentration Essential to Missionary Success(《完全奉献取得宣教之成功》)和Principle of Translation into Chinese(《论英汉翻译原则》)叁部分为翻译材料,在目的论的指导下进行翻译实践。希望通过对翻译实践经验的总结,探讨目的论对于会议记录翻译的指导作用,特别是目的论叁原则对此类文本翻译的积极指导意义。目的论强调翻译的目的是整个翻译活动的核心,决定了译者在实现译文预期功能过程中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选择。因此,作者在分析预期读者和原文目的的基础上,首先将此次翻译实践目的确定为有效地向预期读者传递原文信息,接着从词汇层面、句子层面和原文风格层面探讨了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意译法、增译法、省译法等翻译方法和策略。最后,为了检验翻译目的的实现情况,作者创新性地邀请预期读者代表阅读译文,并将读者代表的问题和意见按照翻译误差的概念进行分类,指导译文的修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传教士大会论文参考文献

[1].段怀清.通往近代白话文之路:富善在第一次上海传教士大会上的报告之考察评价[J].山东社会科学.2015

[2].王艺.目的论视角下《基督教在华传教士大会记录,1877年》(节选)翻译报告[D].北京交通大学.2014

[3].肖朗,傅政.晚清新教传教士代表大会的历史轨迹及其影响——探讨中国教会大学兴起的新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12

[4].曹传兰.基督教来华传教士四次全国性大会的概况[J].济宁学院学报.2009

[5].张珺.试论传教士对本地教会人士定位的转变[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

[6].曹传兰.基督教在华传教方针的嬗变[D].福建师范大学.2004

标签:;  ;  ;  ;  

传教士大会论文-段怀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